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ICS 13.040 CCS Z 01 DB4403 深圳市 地方标准 DB4403/T XX 2022 深圳市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Ocean carbon sink accounting guidance of Shenzhen (征求意见稿)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403/T XX 2022 I 目 次 前 言 . II 引 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海洋碳汇核算 原则和工作流程 2 .1 核算原则 2 4.2 核算工作流程 2 5 确定核算周期及边界 3 核算期 3 核算边界 3 6 识别吸收汇 4 7 海洋 碳汇量核算 4 总碳汇量核算方法 4 活动碳汇量核算方法 8 收集活动数据 9 确定排放因子 9 计算海洋碳汇量 . 10 汇总碳汇量 . 10 8 数据质量管理与改进 . 10 数据质量管理 . 10 数据质量分析 . 11 数据质量改进 . 12 9 编制海洋碳汇核算报告 . 12 附录 A (资料性) 海洋碳汇核算辅助表格 13 附录 B (资料性) 常见吸收汇的活动数据来源 15 附录 C (资料性) 海洋碳汇核算中的排放因子及参数 16 附录 D (资料性) 不确定性分析 17 附录 E (资料性) 建 立 海洋碳汇信息管理体系 19 附录 F (资料性) 海洋碳汇核算报告框架 20 参考文 献 . 24 DB4403/T XX 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XXX、 XXX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XXX、 XXX DB4403/T XX 2022 III 引 言 为贯彻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中 关于 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的 有关精神 , 推进 深圳市 规范化 开展海 洋碳汇核算工作, 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可为深圳市 (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行政 区域 内开展各项海洋工作的 行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 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提供核算工具,为 实现海洋碳汇交易 奠定基础 。 DB4403/T XX 2022 1 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洋碳汇核算的原则和要求以及核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 (含深汕 特别合作区) 行政 区域内海洋碳汇量的核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HY/T 0305 2021 养殖大型藻类和双壳贝类碳汇计量方法 碳储量变化法 DB45/T 1230 2015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评估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洋碳汇 ocean carbon sink 浮游植物、底栖植物、鱼类、贝类、红树林、盐沼植物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储存的二氧化碳。 活动碳汇 tradable carbon sink 生态系统内生物受人为干预影响额外从外界吸收储存的二氧化碳。 本标准生态系统内生物特指海洋生态系统内浮游植物、底栖植物、鱼类、贝类、红树林、盐沼植物 等生物。 吸收汇 sink 从大气中去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 [来源 IPCC2019,词汇表 ]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生活于水域上层、自养性的浮游生物。 [来源 GB/T 15919 2010,4.16] 底栖植物 phytobenthos 生活于海底上的植物,主要是 大型藻类和其它中小型、微型藻类 。 [来源 GB/T 15919-2010,5.6,有修订 ] 海藻场 sea-weed bed DB4403/T XX 2022 2 海域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数米浅水区硬相海底大型海藻(褐藻)繁茂丛生的场所。 [来源 GB/T 15919 2010,5.57,有修改 ] 红树林 mangroves 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 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和乔 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来源 DB 45/T 1230 2015,3.1] 盐沼 saltmarsh 分布在河口或海滨浅滩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 [来源 GB/T 15919 2010,5.55] 沉积物 sediment 通过沉积作用或自然掉落沉降在海洋生态系统底部的生物遗体、碎屑、根系分泌物等含碳物质。 生境 habitat 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所必须的生存条件及其他生态因素。 [来源 GB/T 15919 2010,2.18] 4 海洋碳汇核算原则和工作流程 核算原则 4.1.1 相关性 选择适应核算需求的海洋碳汇吸收汇、数据和方法。 4.1.2 完整性 包括深圳市 (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行政 区域内海洋碳汇所有二氧化碳吸收汇。 4.1.3 一致性 在数年时间范围内海洋碳汇核算所涉及的所有要素应保持一致。 4.1.4 准确性 指海洋碳汇量数据估算准确程度的一个相对测量指标。 4.1.5 透明性 指所用假定和方法应得到明确的解释,便于使用该报告信息的人员复制和评估。 核算工作流程 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流程如图 1所示。 DB4403/T XX 2022 3 图 1 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流程 5 确定核算周期及边界 核算期 选择具有可核查的海洋碳汇信息数据的连续时间区间。 核算边界 海洋碳汇总碳汇核算边界深圳市 (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行政 区域内拟进行海洋碳汇量核算的目标 海域的地理范围 ,既包括自然生长 活动 的海洋碳汇,也包括人为干预 活动 的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活动碳汇核算边界拥有海域使用权或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实施人为 干预活动并形成海洋碳汇增汇的地理范围。 按上述描述明确拟核查海洋碳汇的核算边界。 确定核算期及边界 确定核算期及边界 [5] 核算期 [5.1] 核算边界 [5.2] 核算碳汇 选择核算方法 [7.1 7.2] 收集活动数据 [7.3] 确定排放因子 [7.4] 计算碳汇量 [7.5] 汇总碳汇量 [7.6] 数据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与改进 [8] 数据质量管理 [8.1] 数据质量改进 [8.3] 数据质量分析 [8.2] 编制海洋碳汇核算报告 [9] 识别吸收汇 [6] DB4403/T XX 2022 4 6 识别吸收汇 应识别海洋碳汇的吸收汇并形成文件,相关示例见表 A.1。 海洋碳汇的吸收汇 为海洋生态系统生物 自然生长和人为干预过程中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储存的 过程、活动或机制。 注 1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底栖植物、鱼类、贝类、红树林、盐沼植物等; 注 2 净吸收符号为“ ”,净排放符号为“ -”。 7 海洋碳汇量核算 总碳汇量核算方法 海洋总碳汇量按式( 1)计算。 𝐶𝑂2 总碳汇量 𝐶𝑂2 浮游植物 和底栖植物 𝐶𝑂2 鱼类 𝐶𝑂2 贝类 𝐶𝑂2 红树林 𝐶𝑂2 盐沼 植物 𝐶𝑂2 沉积物 ·· 1 式中 CO2总碳汇 海洋碳汇总碳汇量,单位为吨( t); CO2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鱼类 鱼类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贝类 贝类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红树林 红树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盐沼植物 盐沼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沉积物 沉积物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7.1.1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按式( 2)计算。 𝐶𝑂2 浮游植物 和底栖植物 𝐶浮游植物 和底栖植物 𝑡2 −𝐶浮游植物 和底栖植物 𝑡1 4412 ························ 2 式( 2)中的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固碳量基于式( 3)计算。 𝐶浮游植物 和底栖植物 ∑𝑖1𝑁 𝑋𝑖 𝑄𝑖 𝐶𝐹𝑖 ···················································· 3 式中 CO2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 t2 核算期 t2时刻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固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C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 t1 核算期 t1时刻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固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𝑁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 品种数量; Xi 第 i种浮游植物或底栖植物的湿重,单位为吨( t); Qi 第 i种浮游植物或底栖植物的湿、干重转换系数 , 单位为百分比( ) ; CFi 第 i种浮游植物或底栖植物干质量含碳率,单位为吨碳每吨( tC/t) 。 44 12 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注 t2为核算期截止时刻, t1为核算期开始时刻。 该方法也适用海藻场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核算。 DB4403/T XX 2022 5 7.1.2 鱼类的 CO2固存量 鱼类的 CO2固存量按式( 4)计算。 CO2 鱼类 ∆𝐶鱼类 4412 ·································································· 4 式( 4)中的 鱼类固存的碳量基于式( 5)计算。 ∆𝐶鱼类 𝐶鱼类 𝑡2 −𝐶鱼类 𝑡1 −𝐶鱼饵 ······················································· 5 式中 CO2鱼类固存 鱼类的 CO2固存,单位为吨( t); ∆C鱼类固存 鱼类的固碳量,单位为吨( t); C 鱼类 t2 核算期 t2时刻鱼类的固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C 鱼类 t1 核算期 t1时刻鱼类的固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C 鱼饵 人工投放 鱼饵的含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注 t2 为核算期截止时刻, t1 为核算期开始时刻。 式( 5)中的 t2 和 t1 时刻的鱼类固存的碳量基于式( 6)计算。 C鱼 类 ∑𝑖1𝑁 𝑋𝑖 𝑄𝑖 𝐶𝑖 ······························································· 6 式中 𝑋𝑖 第 i种海鱼的湿重,单位为吨( t); 𝑄𝑖 第 i种海鱼产量的湿、干质量转换系数,单位为百分比( ); 𝐶𝑖 第 i种海鱼干质量下含碳率,单位为吨碳每吨( tC/t); N 鱼类品种数量。 7.1.3 贝类的 CO2固存量 贝类的 CO2固存量按式( 7)计算。 CO2 贝类 ∆𝐶贝类 4412 ································································· 7 式( 7)中的 贝类固存的碳量基于式( 8)计算。 ∆𝐶贝类 𝐶贝类 𝑡2 −𝐶贝类 𝑡1 −𝐶饵料 ······················································ 8 式中 CO2贝类固存 贝类的 CO2固存,单位为吨( t); ∆C贝类固存 贝类的固碳量,单位为 吨碳( tC) ; C 贝类 t2 核算期 t2时刻贝类的固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C 贝类 t1 核算期 t1时刻贝类的固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C 饵料 人工投放 饵料的含碳量,单位为吨碳( tC)。 注 t2为核算期截止时刻, t1为核算期开始时刻。 式( 8)中的 t2 和 t1 时刻的贝类固存的碳量基于式( 9) -式( 11)计算。 C贝类 ∑ ( 𝐶𝑖贝壳 𝐶𝑖软组织𝑁𝑖1 ) ······················································· 9 𝐶𝑖贝壳 𝑃𝑖 𝐾𝑖 𝑄𝑖贝壳 𝐶𝐹𝑖贝壳 ····················································· 10 DB4403/T XX 2022 6 𝐶𝑖软组织 𝑃𝑖 𝐾𝑖 𝑄𝑖软组织 𝐶𝐹𝑖软组织 ·················································· 11 式中 𝐶𝑖贝壳 第 i种海贝中贝壳里的固碳量, 单位为 吨碳( tC) ; 𝐶𝑖软组织 第 i种海贝中软组织里的固碳量, 单位为 吨碳( tC) ; 𝑃𝑖 第 i种海贝的湿重, 单位为吨( t) ; 𝐾𝑖 第 i种海贝湿重与干重之间的转换系数, 单位为百分比( ) ; 𝑄𝑖贝壳 第 i种海贝干重状态下的贝壳干质量占比, 单位为百分比( ) ; 𝑄𝑖软组织 第 i种海贝干重状态下的软组织干质量占比, 单位为百分比( ) ; 𝐶𝐹𝑖贝壳 第 i种海贝贝壳的含碳率, 单位为吨碳每吨( tC/t) ; 𝐶𝐹𝑖软组织 第 i 种 海贝软组织的含碳率, 单位为吨碳 每吨( tC/t)。 7.1.4 红树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 红树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按式( 12)计算。 𝐶𝑂2 红树林 ∆𝐶𝑂2 红树灌木林 ∆𝐶𝑂2 红树 乔木林 ············································ 12 式中 CO2红树林 红树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红树灌木林 红树灌木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红树乔木林 红树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式 ( 12) 中的 红树灌木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基于式( 13)计算。 ∆𝐶𝑂2 红树灌木林 ∆𝐴𝐵 𝐶𝐹 4412 ···················································· 13 式中 ∆A 核算 期 内红树灌木林的面积变化,单位为公顷( hm2); B 红树灌木林平均单位面积 生物量 ,单位为 吨 干物质每公顷( t/ hm2); CF 生物量含碳率,单位为吨碳每吨( tC/t) ; 44 12 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式( 12)中的 红树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可按照图 2所示决策树选择不同方法计算。 DB4403/T XX 2022 7 图 2 红树林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核算方法决策树 方法一 ∆𝐶𝑂2 红树乔木林 𝑉红树乔木林 ( 𝐺𝑅 −𝐶𝑅) 𝑇 𝑆𝑉𝐷̅̅̅̅̅̅ 𝐵𝐸𝐹̅̅̅̅̅̅ 𝐶𝐹 4412 ···················· 14 式中 V红树乔木林 核算期内本地的红树乔木林总蓄积量,与材积、林地密度和面积相关,单位为立方 米( m³); GR 红树林 乔木林蓄积量年生长率,单位为百分比( ); CR 红树林 乔木林蓄积量年消耗率,单位为百分比( ); T 核算期时长,单位为年( a); 𝑆𝑉𝐷̅̅̅̅̅ 本地乔木林基本木材密度 的 加权平均值,单位为吨每立方米( t/m³); 𝐵𝐸𝐹̅̅̅̅̅̅ 本地乔木林生物量转换系数的加权平均值,无量纲; CF 生物量含碳率,单位为吨碳每吨( tC/t) ; 44 12 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方法二 ∆𝐶𝑂2 红林 乔木林 𝑉红树乔木林 𝑡2 −𝑉红树乔木林 𝑡1𝑆𝑉𝐷̅̅̅̅̅̅ 𝐵𝐸𝐹̅̅̅̅̅̅ 𝐶𝐹 4412 ····················· 15 式中 V红树乔木林 t2 核算期 t2时刻红树乔木林总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 m³); V红树乔木林 t1 核算期 t1时刻红树乔木林总蓄积量,单位为立方米( m³)。 注 t2为核算期截止时刻, t1为核算期开始时刻。 开始 能否 获得核算开 始时刻和截止时 刻的红树乔木林 总蓄积量。 利用核算开始时刻和截止时刻的红 树乔木林总蓄积量的差值计算红树 林乔木林总蓄积量变化量估算红树 林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 固存量 (方法二) 利用红树林乔木林总蓄积量、生长率和消耗率 计算红树林乔木林总蓄积量变化量估算红树林 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 固存量(方法一) 是 否 框 1方法一 框 2方法 二 DB4403/T XX 2022 8 7.1.5 盐沼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 盐沼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按式( 16)计算。 𝐶𝑂2 盐沼植物 ∆𝐴𝐵 𝐶𝐹 4412 ······················································· 16 式中 CO2盐沼植物 盐沼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A 核算 期 内 盐沼植物 的面积变化 ,单位为 公顷( hm2) ; B 盐沼植物 平均单位面积 生物量 ,单位为 吨 干物质每公顷( t/ hm2); CF 生物量含碳率,单位为吨碳每吨( tC/t); 44 12 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7.1.6 沉积物的 CO2固存量 沉积物的 CO2固存量按式( 17)计算。 𝐶𝑂2 沉积物 ∑𝑖1𝑁 𝜌𝑖 𝑆𝑖 𝑅𝑖 𝑇 𝐴𝑖 4412 ············································· 17 式中 𝐶𝑂2沉积物 海洋生态系统沉积物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𝜌𝑖 第 i种沉积物容量,单位为千克 /立方米( kg/m3); 𝑆𝑖 第 i种沉积物含碳率, 单位为吨碳每吨 ( tC/t) ; 𝑅𝑖 第 i种沉积物沉积速率,单位为米 /年( m/a); T 核算期时长,单位为年( a); A 第 i种沉积物所占面积,单位为公顷( hm2); 44 12 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 河口流域应减去河流携带进入核算区域的含碳物质所固存的二氧化碳。 活动碳汇量核算方法 活动碳汇 的总碳汇量按式( 18)计算。 CO2 人为干预活动 𝐶𝑂2 养殖藻类 𝐶𝑂2 养殖 鱼 类 𝐶𝑂2 养殖 贝 类 𝐶𝑂2 红树林复种 𝐶𝑂2 红树林 管养 𝐶𝑂2 盐沼 植物复种 𝐶𝑂2 盐沼 植物 管养 ··················································································· 18 式中 CO2人为干预活动 人为干预活动的总碳汇量,单位为吨( t); CO2养殖藻类 养殖藻类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养殖鱼类 养殖鱼类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养殖贝类 养殖贝类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红树林复种 红树林复种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红树林管养 红树林管养产生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盐沼植物复种 盐沼植物复种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CO2盐沼植物管养 盐沼植物管养产生的 CO2固存量,单位为吨( t)。 7.2.1 养殖藻类的 CO2固存量 DB4403/T XX 2022 9 养殖藻类的 CO2固存量按式( 19)计算。 𝐶𝑂2 养殖藻类 𝐶𝑂2 藻体 𝐶𝑂2 沉积物 ···················································· 19 式中, CO2 藻体 可 按照 HY/T 0305 2021 中 4.3.1 计算, CO2 沉积物 为 养殖区海域沉积物固碳量与非养殖 区海域沉积物固碳量的差值, 参考式( 17)计算。 7.2.2 养殖鱼类的 CO2固存量 养殖鱼类的 CO2固存量按式( 20)计算。 𝐶𝑂2 养殖 鱼 类 𝐶𝑂2 鱼体 𝐶𝑂2 沉积物 ···················································· 20 式中, CO2鱼体 可 参考式( 3) -式( 5)计算, CO2沉积物 为 养殖区海域沉积物固碳量与非养殖区海域沉积 物固碳量的差值, 参考式( 17)计算。 7.2.3 养殖贝类的 CO2固存量 养殖贝类的 CO2固存量按式( 21)计算。 𝐶𝑂2 养殖 贝 类 𝐶𝑂2 贝类 𝐶𝑂2 沉积物 ···················································· 21 式中, CO2贝类 可 按照 HY/T 0305 2021中 4.3.2计算, CO2沉积物 为 养殖区海域沉积物固碳量与非养殖区 海域沉积物固碳量的差值, 参考式( 17)计算。 7.2.4 红树林复种的 CO2固存量 参考式( 12) -式( 15)计算。 7.2.5 红树林管养产生的 CO2固存量 红树林管养产生的活动碳汇为管养活动产生的碳汇量与未经管养可能产生的碳汇量之间的差值, 参考 式( 12) -式( 15)计算。 7.2.6 盐沼植物复种的 CO2固存量 参考式( 16) 计算,其中 ∆A为 盐沼植物复种面积。 7.2.7 盐沼植物 管养 产生的 CO2固存量 盐沼植物管养产生的活动碳汇为管养活动产生的碳汇量与未经管养可能产生的碳汇量之间的差值, 参考 式( 16)计算。 收集活动数据 应选择和收集与选定的核算方法要求相一致的海洋碳汇活动数据,活动数据收集表示例见表 A.2。 海洋碳汇活动数据分为下列 3类,数据质量依次递减,应优先选择质量较高的活动数据 a 连续测量的数据,仪器不间断测量的活动数据; b 间歇测量的数据,仪器间歇工作测量的活动数据; c 自行推估的数据,未经仪器测量的、根据一定方法自行推估的活动数据。 附录 B给出了常见的海洋碳汇活动数据来源。 确定排放因子 DB4403/T XX 2022 10 应考虑所选择的排放因子在核算期内的时效性,确保其满足相关性、一致性、准确性的原则,同时 考虑核算的不确定性。 应对海洋碳汇排放因子的确定或变化做出解释,并形成文件。必要时,应对核算期的海洋碳汇进行 重新计算。 排放因子按照数据质量依次递减的顺序分为下列 5类,应选择数据质量较高的排放因子 a 测量 /质量平衡获得的排放因子,包括两类一是根据经过计量检定、校准的仪器测量获得的 因子;二是依据物料平衡 获得的因子,例如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与质量守恒推估的因子; b 相似生境排放因子,处于同一温度带的相似生境的排放因子; c 区域排放因子,特定的地区或区域的排放因子; d 国家排放因子,对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国家区域内的排放因子; e 国际排放因子,国际通用的排放因子。 常见的排放因子见附录 C。 计算海洋碳汇量 应根据所选定的核算方法对海洋碳汇进行计算,相关结果应以吨( t)表示。 对于在核算边界内未核算的海洋碳汇,应说明未核算理由。 汇总碳汇量 应 将各吸收汇的海洋碳汇量汇总并形成文件,相关示例见表 A.3。 8 数据质量管理与改进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流程见图 2。 图 3 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图 为保证效率和完整性,宜参考附录 E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宜参考表 1开展数据质量管理。 表 1 数据质量管理方案 数据质量管理过程 核对内容 数据收集、输入与处理检查 核对输入数据样本的错误 对于数据完整性的确定 方法 数据 记录 碳汇计算过程检查 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方案 数据收集、输入与处理检查 排放因子检查 活动数据检查 表格数据处理步骤检查 DB4403/T XX 2022 11 数据质量分析 8.2.1 数据质量定性分析 应对海洋碳汇核算和报告过程中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按式( 22)计算海洋碳汇数据质量总评 分。 𝑅数据质量 ∑ ( 𝑅𝐴𝐷, 𝑖 𝑅𝐸𝐹, 𝑖 𝐶𝑂2, 𝑖 ÷𝐶𝑂2 总 )𝑖1 ···································· 22 式中 R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总评分; 𝑖 吸收汇类别 ; RAD, i 第 i种吸收汇 活动数据质量评分; REF, i 第 i种吸收汇排放因子质量评分; CO2, i 第 i种吸收汇的碳汇量,单位为吨( t); CO2总 海洋总碳汇量,单位为吨( t)。 海洋碳汇数据质量总评分越高,数据质量越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越高。 活动数据、排放因子数据的数据质量等级评分应符合表 2规定。 表 2 数据质量评分表 数据种类 数据质量等级评分 活动数据 评分 6 3 1 类别 连续测量数据 间接测量数据 推估数据 排放因子 评分 5 4 3 2 1 类别 测量 /质量平衡获得的排放因子 相似生境排放因子 区域排放因子 国家排放因子 国际排放因子 数据质量管理过程 核对内容 确保对电子文档实施适当的版本控制规程 活动数据检查 确保活动数据统计的完整性 核对活动数据计算的正确性 核证活动数据检测的准确性 不同统计方法对活动数据的交叉检验 排放因子检查 核对排放因子的单位及转换 确认排放因子的合理性 核对转换系数 确认系数转换过程的正确性 确保排放因子的时效性 碳汇计算过程检查 核算方法是否正确 与历年数据的比较 表格数据处理步骤检查 核对是否对工作表的输入数据和计算获得的数据做了明确的区分 手工或电子的方式核对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样本 核对所有吸收汇类别、业务单元等的数据汇总 核对输入和计算在时间序列上的一致性 同类吸收汇不同部门的交叉比较 DB4403/T XX 2022 12 8.2.2 不确定性分析 宜完成海洋碳汇的不确定性分析,并形成文件。不确定性信息并非用于判断计算的正确与否,而是 为帮助确定未来改进核算结果准确性的优先努力方向,并指导有关方法学的选择。 宜采用本指南附录 D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完成不确定性分析。 数据质量改进 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数据质量等级较高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并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如通过第 三方对活动数据进行认证,提高定性评分等级并降低不确定性。对于数据质量的改进宜形成相关文件。 宜开展内部审核,公正客观地评审所报告的海洋碳汇信息。 9 编制海洋碳汇核算报告 海洋碳汇核算报告应包括 a 海洋碳汇资源概述; b 对核算期和核算边界的描述; c 对海洋碳汇吸收汇的识别; d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说明; e 海洋碳汇数据来源与排放因子的选择; f 海洋碳汇核算结果汇总; g 不确定性分析及数据质量管理; h 核算过程中参考文件及数据来源资料。 海洋碳汇核算报 告 框架见附录 F。 DB4403/T XX 2022 13 A A 附录 A (资料性) 海洋碳汇核算辅助表格 表 A.1给出了吸收汇识别表。 表 A.1 吸收汇识别表 序号 碳汇类别 是否存在 项目 /活动描述 备注 1 总 碳 汇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 量( ) □是 □否 2 鱼类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3 贝类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4 红树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5 盐沼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6 沉积物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7 活 动 碳 汇 养殖藻类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8 养殖鱼类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9 养殖贝类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10 红树林复种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11 红树林管养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12 盐沼植物复种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13 盐沼植物管养的 CO2固存量( /-) □是 □否 表 A.2给出了 活动 数据收集表。 表 A.2 活动数据收集表 基本信息 活动数据 备注 序 号 碳汇领 域 项目 /活 动 数据类 别 海洋碳汇 种类 值 单位 a 来源 监测方 式 监测频 率 数据类 别 数据评 分 证据 类型 b 证据保 存部门 1 2 3 4 5 6 a 活动数据单位活动数据单位的填写与附录 C 排放因子的单位相关联; b 证据类型指活动数据佐证资料种类及留存形式 ; c 备注若数据经 CMA 认定,进行备注说明 。 DB4403/T XX 2022 14 表 A.3给出了海洋碳汇汇总表。 表 A.3 海洋碳汇汇总表 序号 项目 /活动 类别 CO2(吨) 备注 1 总 碳汇 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 固 存量( ) 2 鱼类的 CO2固存量( ) 3 贝类的 CO2固存量( ) 4 红树林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 /-) 5 盐沼植物碳储量变化的 CO2固存量( /-) 6 沉积物的 CO2固存量( ) 合计 7 活动碳汇 养殖藻类的 CO2固存量( ) 8 养殖鱼类的 CO2固存量( ) 9 养殖贝类的 CO2固存量( ) 10 红树林复种的 CO2固存量( ) 11 红树林管养的 CO2固存量( /-) 12 盐沼植物复种的 CO2固存量( ) 13 盐沼植物管养的 CO2固存量( /-) 合计 DB4403/T XX 2022 15 B B 附录 B (资料性) 常见吸收汇的活动数据来源 常见吸收汇 的活动数据来源包括 a)核算边界面积,可通过遥感解译、政府部门权威文件等方式获得; b)藻类的湿重,可通过样方调研、遥感解译、密度计算等多种方式结合获得; c)生物量含碳率和湿干重转换系数,可通过样品检测、文献查询等方式获得; d)沉降物沉积速率、容量、有机碳含量可采用 DB45/T 1230 2015中 5.2进行采样测定; e)红树林及盐沼植物的面积、蓄积量,可通过遥感解译、政府部门权威文件和管养单位相关文件 等方式获得; f)红树林灌木林及盐沼植物单位面积生物量可采用 DB45/T 1230 2015中 5.3进行采样测定或文献 查询等方式获得。 DB4403/T XX 2022 16 C C 附录 C (资料性) 海洋碳汇核算中的排放因子及参数 表 C.1给出了红树林材积计算公式。 表 C.1 红树林材积计算公式 树高( L) 胸径( D) 公式 0.5-1.9米 8-120厘米 0.8𝐿( 𝐷 0.5𝐿) 2 ÷10000 2.0-10.0米 4-13 厘米 0.785𝐿( 𝐷 0.45𝐿 0.2) 2 ÷10000 14-120 厘米 0.785𝐿[𝐷 0.5𝐿0.005𝐿2 0.000125𝐿14−𝐿2𝐷 −10]2 ÷10000 10.2米以上 14-120 厘米 0.8𝐿( 𝐷 0.5𝐿) 2 ÷10000 注 1 数据来源于 GB/T 4814-2013; 注 2 树高在 0.5-1.9米之间按 0.1米进级,自 2.0米以上按 0.2米进级。胸径在 4-13厘米之间按 1厘米进级,自 14厘米 以上按 2厘米进级。 表 C.2给出了广东省地区红树林乔木林排放因子和参数。 表 C.2 广东省地区红树林乔木林排放因子和参数 参数 数值 单位 树林蓄积量生长率( GR) 8.24 树林蓄积量消耗率( CR) 7.18 木材密度加权平均值( 𝑆𝑉𝐷̅̅̅̅̅̅) 0.474 吨 /立方米 全林生物量转换系数( 𝐵𝐸𝐹̅̅̅̅̅̅ 全林) 1.915 - 地上生物量转换系数( 𝐵𝐸𝐹̅̅̅̅̅̅ 地上) 1.513 - 注 1 来源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注 2 宜选择 可获得的最新本地的排放因子和参数。 DB4403/T XX 2022 17 D D 附录 D (资料性) 不确定性分析 D.1 概述 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对不确定性产生原因的分析说明,定量分析是 对海洋碳汇固存量的不确定性的计算汇总。 D.2 定性分析 很多原因会导致结果与真实数值不同。有些不确定性原因(如取样误差或仪器准确性的局限性)可 能界定明确、容易描述其特性,也有一些不确定性原因较难识别和核算,优良 做 法是在不确定性分析 中 应尽可能解释并记录所有不确定性原因。 不确定性原因一般有以下 8类 a 缺乏完整性由于排放机理未被识别或者该排放测量方法还不存在,无法获得测量结果及其他 相关数 据; b 模型模型是真实系统的简化,因而不是很精确; c 缺乏数据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获得或者非常难于获得某排放所必需的数据。在这些情况下,常 用方法是使用相似类别的替代数据,以及使用内推法或外推法作为估算基础; d 数据缺乏代表性例如已有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