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2024 年 1 月 波士顿咨询公司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研究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评估 目录 前言 1 1. 全球锂电池产业概况 4 2. 产业链下游电池生产及供应 6 3. 产业链中游正、负极材料 13 4. 产业链上游锂、镍、钴 20 5. 电池回收利用 28 结语 33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前言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 、 储能等下游应用场景爆发式增长的驱动 , 全球锂电池产业正在蓬 勃发展 。 预计到2030 年 , 全球锂电池的需求规模可达4 太瓦时 (TWh) 。 其中 , 中国作为 全球锂电池产业最大需求及供给市场将持续领跑产业变革 ;与此同时 , 欧美在减排目标 、 能源转型等强需求下贡献出更多的增量驱动 , 并重塑全球市场供需格局 ;以东南亚 、 印度 及中东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也正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 积极参与到全球锂电池供应链体系中 。 当前 , 中国在锂电池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依旧发挥着主导作用 , 但正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 、 企业盈利承压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挑战 。 为引导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 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及锂电池行 业国内外专家 、 学者和企业管理者 , 合作设计 “全球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水 平评估体系” , 以期为全产业相关参与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 并积极引领全行 业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及政策 , 推动产业链朝更健康与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全球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体系主要涵盖产业政策 、 市场环境 、 供应链成熟度 、 技术及制造竞争力 、 绿色及可持续行动五个评估维度 。 本报告将重点聚焦 市场需求与供应链供需状态的分析 市场维度 , 重点围绕行业市场前景 、 竞争结构与盈利 性展开分析 ( 参阅图1) ;供应链维度 , 聚焦对产业链供需动态 、 国际贸易链路以及再生闭 环参与程度的评测分析 ( 参阅图2) 。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在细分维度 上的表现 , 评测发展指数并建议可行的优化方向 ( 参阅图3) 。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评估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2 子维度研究 市场前景 资料来源 竞争结构 行业盈 利性 定量评测标准 评测行业整体和细分市场 增长潜力 分析行业和细分市场增长 的驱动因素(电动汽车销 量、单车带电量、价格水平 等) 评测市场集中度的健康水 平 分析市场进入难度(新进 入者数量、技术/渠道壁垒 等)、产品差异化程度等 评测1. 企业毛利率健康 度;2. 企业现金流量比率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 动负债) vs 工业企业平均毛利 率 vs 企业现金流量比率 相对表现水平 vs 集中度健康区间 vs GDP增速 vs 新能源汽车产业增 速、可再生能源产业 增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 力电池领先企业系列 交流访谈活动 企业年报、调研 第三方资讯公司数 据、行业研究报告 BCG内部模型 BCG过往项目经 验、 全球知识库 外部专家访谈等 评测影响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定量因子 分析定性因子 可持续发展 市场指数 图1 | 全球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市场指数 评测1. 整体和结构性产 能利用健康度;2. 行业整 体和细分市场价格波动 分析供需关系、产能调整 周期、技术路线、贸易关 系、价格趋势等影响 评测中国产能占全球比例 分析全产业链贸易流向视 角;国际贸易流向的风险提 示(如地缘政治、自然灾害 等) 评测再生材料供应占比 分析再生材料占比提升的 驱动因素和趋势(退役动力 电池量、合规回收比例、梯 次利用比例等) vs 2030年预测值 vs 集中度健康区间 vs 健康值 vs 基准价格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 力电池领先企业系列 交流访谈活动 企业年报、调研 第三方资讯公司数 据、行业研究报告 BCG内部大宗商品数 据及模型 BCG过往项目经验、 全球知识库 外部专家访谈等 评测影响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定量因子 分析定性因子 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 指数 供需动态 国际贸易链路 再生闭环 子维度研究 资料来源 定量评测标准 图2 | 全球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供应链指数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3 增速 [5, 10 | [10, 15 | [15, 20 | [≥20] 增速[-1, 1 | [1, 3 | [3, 5 增速[-10] | [-10, -5 | [-5, -1 综合考虑行业集中度、竞争格 局稳定性、竞争壁垒等因素 综合考虑行业集中度、竞争格 局稳定性、竞争壁垒等因素 综合考虑行业集中度、竞争格 局稳定性、竞争壁垒等因素 毛利率≥20 毛利率[10, 20 毛利率<10 产能利用率≥70 上游矿供需平衡 产能利用率[50, 70 上游矿细分领域供需平衡 产能利用率<50 上游矿储量或产量供不应求 中国产能占全球比例<60 上游矿贸易链路通畅 中国产能占全球比例[60, 80 上游矿有市场/政策机制调节 中国产能占全球比例≥80 上游矿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回收材料占原材料比例 ≥10 主流玩家引领成熟实践 回收材料占原材料比例[5, 10 主流玩家布局探索回收/梯次利 用 回收材料占原材料比例<5 产业链主要玩家几乎暂未涉足 可持续发展 市场指数 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指数 市场前景 竞争结构 盈利性 行业 供需动态 链路 国际贸易 再生闭环 领先Promote 7 | 8 | 9 | 10 初步Weaken1 | 2 | 3 中等Neutral4 | 5 | 6 等级划分WNP等级(基于10分制) Weaken 初步 [0,4Ⅰ[0,1], Ⅱ 1,3, Ⅲ [3,4 Neutral 中等 [4,6] N-W [4,5, N [5], N-P 5,6] Promote 领先 6,10]Ⅰ6,7], Ⅱ 7,9, Ⅲ [9,10] 图3 | 全球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市场与供应链指数评价体系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4 1. 全球锂电池产业概况 受全球锂电池产业的爆发性增长影响 , 近年来 , 全球主要锂电池市场中国 、 日本 、 韩国 、 欧洲 、 美国 , 纷纷出台针对电池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规划 , 并通过相关政策 、 法规的陆续出台 , 以实现对本国 、 本地区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指引及保障 。 其中日本 和韩国是电池产业的传统强国 ,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崛起 , 日韩企业的市场份 额逐年下降 。 韩国政府为应对全球范围战略性电池产业的市场竞争 , 发布了 2030 二次电池产业发 展战略 充电电池产业革新战略 , 并明确了 “到2030 年韩国占据全球电池产业40 市 场份额 ” 的发展目标 , 通过公私合作 、 投资拉动 ,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 加速抢占下一代电 池技术的战略高地 , 加快产能和供应链体系建设 。 日本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目前位于中韩两国之后 , 处于逐渐滑落态势 。 日本政府为实 现碳中和目标以及应对未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 , 出台了 2050 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 及 能源基本规划 , 为日本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顶层战略设计 。 针对电池产业 , 日本政府在 蓄电池产业战略 中提出 “到2030 年日本国内产能达到150 吉瓦时 (GWh ) , 日本企业在全球产能达到600 吉瓦时” 的目标 , 以抢占未来的市场份额 。 同时 , 日本全力投入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 , 旨在到2030 年达到产业化能力 , 以期实现电 池技术 “弯道超车” 。 欧盟早在2017 年就成立了欧洲电池联盟 , 统筹欧盟内部的产业资源 , 形成电池产业发 展战略合力 , 并提出了旨在加强欧盟电池全产业链竞争力的 电池战略行动计划 , 构建从 原材料获取 、 加工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 “从摇篮到坟墓” 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 。2023 年, 欧盟出台了 绿色协议产业计划 , 其中 净零工业法案 和 关键原材料法案 旨在提升 欧盟自身清洁能源技术的制造规模 , 强化清洁能源的本土制造能力 , 设立了 “到2023 年欧 盟本土电池制造产能达550 吉瓦时 ” 的目标 , 并针对关键原材料和矿产资源设定了在欧盟 本土开采 、 加工和回收的产能目标 , 全面打造欧盟本土清洁能源和电池供应链体系 。 此外 , 欧盟还通过了 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 ( 以下简称 “新电池法 ” ) , 以立法的形式对未来 电池进入欧盟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明确了将从2024 年到2036 年陆续开始实施对产品 声明 、 供应链尽职调查 、 碳足迹 、 电池护照 、 生产者责任制度和电池回收再生利用等的全 生命周期合规和信息披露要求 。 美国政府在拜登总统上任后宣布重返 巴黎协定 , 并于2022 年12 月31 日后开始执行 通胀削减法案 , 对电池中的核心矿物与组件来源和产地做出了明确要求 , 旨在提升美国 本土和贸易伙伴国的供应链能力 。 此外 , 美国能源部发布 美国国家锂电发展蓝图 (2021– 2030) , 其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目标 , 包括保障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与开发替代产品 、 建立 原材料加工基地 、 建立核心组件制造基地 、 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 以及支持技术研发和提升 劳动力素质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5 中国 在21 世纪初就提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 , 并将其列入了2006 年发布 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 中 。 随后国务院陆续印发了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 年 )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 指导意见 等顶层战略规划与意见 , 启动了一系列针对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技术的国家 重点科技研发专项和示范推广项目 。 2020 年 , 国务院印发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年 ) , 提出了提升锂电池产业基础能力 、 强化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 推动全价 值链发展的要求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6 2. 产业链下游电池生产及供应 当前 , 全球锂电池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各类企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机遇 , 包括 高速扩张的市场需求 、 持续演进的竞争格局及多元技术路线的共同发展等 。 同时 , 中国作 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市场 , 正面临着低端产能过剩 、 优质产能供应紧张的供需不平衡挑战 , 中国企业纷纷 “卷” 出国 , 头部国产锂电池企业纷纷加速出海投资以开拓欧美等海外市场 。 而欧美等市场为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 强化本地产业链能力建设 , 正加大政策 、 财政及投资 鼓励的力度以推动产能扩张 。 欧洲在减碳及能源独立的目标下 , 新能源转型激进 , 预计至2030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目 标可实现近60 , 动力电池需求规模近800 吉瓦时 。 全球头部企业与欧洲本地企业积极规 划产能 , 市场格局预期分散 , 但实际产能释放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 ( 参阅图4) 。 特斯拉 6 2030估 70 2020 6 22 1,657 1,580 1,803 1,820 68 2022 8 34 2025估 5 55 BEV PHEV HEV ICE 2025估 1 2030估 2 20 2020 2 42 2022 108 1 368 799 34 需求侧 供给侧 19 3 26 2022 10 2 2030 160 1,600–1,900 其他厂商 英伏特 Morrow 远景动力 Itavolt ACC SK Innovation 蜂巢能源 三星SDI LG化学 宁德时代 Northvolt 其他厂商 远景动力 SK Innovation 三星SDI LG化 学 宁德时代 特斯拉 全球头部企业与欧洲本地 企业积 极规划 产能, 市场供应格局预期分散,但实际释放 情况仍 存在不 确定性 欧洲汽车产量及新能源 汽车渗透率(万辆) BEV/PHEV车型动力电池 需求规模预估(GWh) 31 10 25 29 50 3 97 78 13 86 8 91 6 18 9 14 28 9 6 11 6 5 2 3 3 4 4 2022–2030年欧洲地区产能规划(GWh, ) 来源IHS (2022 年11 月 );公开信息;文献研究;BCG 分析 。 注 百分比已四舍五入 , 部分总和不为100 。 图4 | 欧洲市场动力电池需求及供给预测 美国则在 通胀削减法案 的助推下 , 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速 , 预计2030 年新能源汽车 渗透率将达45 , 动力电池需求超500 吉瓦时 ( 参阅图5) 。 日韩两国的电池产能除满足其 国内供应外 , 大量供应北美市场 , 并通过在北美当地投资设厂 , 形成密切的贸易投资合作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7 关系 。 而中国头部玩家短期内受政策法规的限制 , 仍在积极寻求进入北美市场的突破机会 。 预期未来全球市场格局将加速朝产能优胜劣汰 、 区域均衡布局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 2.1 可持续发展市场指数得分7 (十 分 制) 市场前景得分10 (十 分 制) 全球锂电池市场预期将以25 的年增速快速扩张 , 至2030 年市场规模将超4 太瓦时 。 其中 ,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持续上升 、 长续航需求使得单车带电量提升 , 动力电池需求将 快速上涨 , 市场占比将达到80 。 随着各区域市场下游需求增长 , 全球市场格局将三分天 下 中国市场体量大 、 发展领跑全球 ;欧美则在政策推动下加速追赶 , 提供增量驱动及持 续成长空间; 同时 , 东南亚 、 印度及中东等新兴市场也正积极投入 , 快速成长 。 聚焦中国 , 预计至2025 年 , 中国锂电池需求量将以超40 的年增速增长至1 太瓦时 ;至2030 年 ,将 以 13 的年增速增长至约1.8 太瓦时 , 其中动力电池需求占比一直维持在75 以上 。 动力电池 是中国锂电池需求的主要来源 , 也是市场增长的关键驱动 , 其中从电池装车结构来看 , 乘 用车是最大赛道 ( 参阅图6) 。 2030估 2020 2022 2025估 45 BEV PHEV HEV ICE 2025估 2030估 2020 2022 32 需求侧 供给侧 2022 2030 尽管难度较大,中国头部玩家 仍在积极寻求进入市场的突破机会 美国汽车产量及新能源 汽车渗透率(万辆) BEV/PHEV车型动力电池 需求规模预估(GWh) 2022–2030年北美地区产能规划(GWh, ) 31 88 8 2 12 862 991 1,129 1,121 77 5 59 6 24 19 18 39 1 32 74 1 245 506 4 95 94 93 6 94 1 5 1 6 10 7 3 3 100 1,000–1,300 其他厂商 三星SDI Freyr 远景动力 丰田 松下 LG化学 尚未公布 SK Innovation 其 他 厂 商 LG化学 SK Innovation 松下 远景动力 37 20 10 15 40 7 5 35 5 5 来源IHS (2022 年11 月 );公开信息;文献研究;BCG 分析 。 注 百分比已四舍五入 , 部分总和不为100 。 图5 | 美国市场动力电池需求及供给预测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8 竞争结构得分5 (十 分 制) 以动力电池最大的市场中国为例 ,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 集中度持续提升 。 一方面 , 第一 、 二梯队玩家市场份额均呈增长趋势 , 逐步扩大领先优势 , 市场集中度持续 提升 ;前两大玩家寡头优势明显 , 占据近70 的市场份额 。 另一方面 , 近五年来 , 国内电 池厂商总数量显著下降约50 , 部分玩家市场份额大幅萎缩或被直接淘汰出局 , 行业整合 加速 ( 参阅图7) 。 从三元技术路线来看 , 宁德时代正持续扩大三元路线优势 、 稳居市场第一 。 第二 、 三 梯队企业的格局则仍在演进 , 存在潜在洗牌机会 。 领先企业正积极通过与主流主机厂商设 立合资企业 、 开展联合研发 、 共同建厂等方式 , 以获取定点 、 保障稳定的需求进而锁定供 销规模 , 同时通过升级化学体系 、 布局高比能与高安全的电芯结构 、 提升快充表现等新兴 技术 , 探索弯道超车的机会 。 CAGR 19’–30E’ 86 154 51 49 144 64 29 46 49 231 69 51 37 746 77 50 79 1,335 75 336 571 77 27 43 419 75 93 104 225 555 742 967 1,780 37 7 14 20 4 6 11 17 28 16 16 18 19 20 22 25 9 13 21 33 51 2019 2020 2021 27 33 2025估 47 29 2030估 32 2023估 2024估 30 2022 54 42 13 储 能 消费品 电动车 其 他 单位 GWh 储能电池 1 消费电子 2 客车 3 中重卡 4 轻型商用车 5 乘用车 6 其他场景 7 57 14 6 34 31 36 18 2019–2030年中国锂电池需求预测 来源IHS (2022 年10 月 );高工锂电 (2023 年1 月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力电池领先企业系列交流访谈活动;文献研究;BCG 分析 。 1 储能电池包括发电侧 、 电网侧及用户侧储能电池应用 。 2 消费电子包括手机 、 笔记本电脑 、 平板电脑及便携式充电装置 。 3 中型及大型客车包括公交车 、 大客车 、 校车及其他专用客车 。 4 中重卡包括牵引车 、 卸货车 、 运载车及专用车 。 5 轻型商用车包括轻型货车 、 面包车及皮卡 。 6 乘用车包括轿车 、SUV 及MPV 。 7 其他场景包括电动二轮车 、 工程机械 、 电动船舶及电动飞机 ( 包括无人机 ) 。 图6 | 中国锂电池市场需求预测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9 就铁锂技术路线而言 , 市场格局趋于稳定 , 市场份额正持续向第一梯队企业集中 , 第 二 、 三梯队企业想在动力电池领域实现全面破局的难度持续加大 , 储能电池正成为追赶玩 家建立规模 、 储备及强化能力的新机遇 。 尽管近期由于下游整车企业竞争加剧 、 价格战导 致利润下降 , 以及成本敏感性更高的小微型电动汽车市场增长 , 铁锂电池的整体需求持续 看涨 , 但市场份额预期将继续向掌握先进技术 、 产品稳定性及性能更好及具备成本优势的 领军企业集中 。 固态电池以高安全 、 高比容的优势正成为业界竞争的新赛道 , 是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战 略竞争的新高地之一 。 中国半固态电池已初步实现量产装车 , 十余家企业正展开积极试水 竞争 , 但当前规模依旧比传统液态电池小 , 各家市场份额仍较为均衡 。 中国头部企业全固 态电池量产时间规划集中在2025 至2030 年 , 电导率低 、 循环寿命差是阻碍其产业化的主 要原因 。 美国 、 日本及韩国的企业较中国企业更为激进 , 跨过半固态全力投入全固态电池 技术的研发与产能布局 , 公布的量产时间平均较中国早一至两年 , 但实际量产时间及表现 仍面临技术及市场的多重检验 。 按玩家统计的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2016–2023H1) 22 29 41 53 48 53 45 43 26 16 20 17 15 17 24 30 11 5 6 5 5 6 6 6 8 9 7 6 27 34 22 13 11 8 10 2 2016 0 2 3 2017 2 3 2 4 2018 0 2 3 3 2019 5 2 1 2 2021 2 5 2 2 2020 2 4 2022 2 4 1 4 2 5 1 2023H1 28 36 57 62 62 139 261 152 3 宁德时代 比亚迪 LG化学 国轩高科 中创新航 蜂 巢能 源 亿纬锂能 孚能科技 欣旺达 沃特玛 力神 其 他 电池厂 商数量 总装机量 ( GWh ) 135 96 95 75 76 87 69 来源 高工锂电 (2023 年1 月 );文献研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力电池领先企业系列交流访谈活动;BCG 分析 。 注 百分比已四舍五入 , 部分总和不为100 。 图7 |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竞争格局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10 行业盈利性得分6 (十 分 制) 当前 , 中国主流锂电池厂商的毛利率表现维持在约15–25 。 近年来虽受原材料价格 上升及整车价格下滑的双重挤压影响 , 行业平均毛利率有所下降 , 但整体仍处于相对健康 的态势 ( 参阅图8) 。 一方面 , 主机厂对于电池采购价格年降幅度要求变高 , 不断压缩电池 厂商的毛利空间 。 另一方面 , 尽管技术升级 、 规模效应放大以及生产良率提升均有利于成 本节降 , 但由于物料成本占总体成本约六成 , 原材料下降幅度低于价格下降幅度 , 进而导 致利润空间的压缩 。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 , 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 、 封装形态及生 产良率等方面仍有优化与突破的空间 , 因此领先玩家仍有溢价及优化利润的空间 。 在上游 原材料价格回落趋稳后 , 预计领先厂商毛利水平将有所释放 。 此外 , 领先玩家通过新技术 迭代 、 垂直整合 、 加速发展海外业务及拓展新业务领域等方式 , 积极推进业务的全价值链 延展 , 以实现增收 、 增利的同时应对利润空间下滑的潜在风险 。 宁德时代 国轩高科 亿纬锂能 伴随物料成本大幅上升和价格下降, 电池厂 商利润 空间受 挤压 10 15 20 25 30 35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Q1 17 2018–2023Q1 电池厂商动力锂电池业务 毛利率 ()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在研 发技术及生产良率上仍存在壁垒,因此领先厂 商仍有溢价能力,并且在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 平稳后,预计领先厂商毛利水平将有所回升 19 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 头部厂商毛利实现反弹 16 来源 公司年报;行业研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力电池领先企业系列交流访谈活动;BCG 分析 。 图8 | 2018–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头部电池厂商动力锂电池业务盈利情况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11 2.2 可持续发展供应链指数得分5 (十 分 制) 供需动态得分5 (十 分 制) 行业高速成长正吸引资本大量涌入 , 部分车企已经开始自研自建电池产线 , 产能持续 扩张 。 此外 , 短中期内混合动力路线的电动汽车会在汽车市场占据相当体量的份额 , 且近 一年来混合动力系统汽车 ( 含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汽车 ) 因没有里程焦虑且拥有更 低的拥车成本 , 市场份额逐渐上升 , 所以一定程度上加速和推升了动力电池的需求 , 使得 第一 、 二梯队头部玩家的优质产能供应维持在相对饱和和紧张的状态 。 截至目前 , 中国国 内已公布的2025 年总规划产能已超过2.6 太瓦时 , 其中预期约2 太瓦时产能将大概率按计 划投入运营 , 考虑到2025 年需求约1 太瓦时 , 全行业总体产能利用率预计接近50 。然 而 , 随着中国 “3060” 愿景和世界各国碳中和目标的逐步临近 , 上述混合动力路线作为新能源 过渡产品 , 终将会被纯电动路线取代 , 伴随需求持续增长 、 产能扩张节奏减缓 , 行业平均 产能利用率将逐步提升并维持在50–60 。 国际贸易链路得分6 (十 分 制) 随着欧美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 、 减排环保要求从严 、 本土自给自足法规到位 , 预计 到2030 年欧美产能项目上线后 , 将从亚太手中分走约15–25 的全球市场份额 , 亚太地区 在全球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将削弱 , 电池产能占比将从目前的近75 下降至约50–60 , 区域产能分布及供需格局预期将更加均衡 ( 参阅图9) 。 10 17 73 2022 10 20 70 2025 估 1 1 15–20 25–30 50–60 2030 估 1,000 3,600 6,500 欧洲 17 25–30 亚太 北美 中东 和 非洲 2022 2030 产能市场份额() 欧美产能项目上线,从亚 太手中分走15–25 的市场份额 全球电池产能 (GWh) 产能地区分布 () 中南美洲 中东和非洲 北美 欧洲 亚太 73 50–60 10 15–20 1 1 2 2 南 美 来源BCG 电池市场观点 (2023 年1月 )。 图9 | 2022–2030年全球电池产能分布及格局演进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12 国外政策法规趋严对中国企业出海提出更高的要求 , 国际化经营面临挑战 。 美国 通 胀削减法案 、 欧盟 绿色协议产业计划 及新电池法等相关法令陆续出台 , 旨在支持本土 绿色产业发展 , 加大对海外核心部件进口的限制 , 这些都对中国企业产品出海 、 甚至海外 建设产能构成一定限制 。 头部企业亟需通过优化原材料选取 、 生产碳足迹管理以及回收处 理等技术的布局以满足出口市场要求 , 积极调整海外业务战略 , 在降低潜在地缘政治风险 的同时 , 实现拓展客户 、 维持市场份额并巩固业务竞争力的目标 。 再生闭环得分3 (十 分 制) 伴随产业链成熟度的持续提升 、 政策法规逐步到位 , 部分领先电池玩家已开始涉足电 池拆解回收 、 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等环节 , 但电池回收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 随着动力电池步入退役阶段 、 叠加政策扶持 , 预计中国市场在2025 年将率先迎来近150 吉 瓦时的回收需求 ,2030 年规模可至730 吉瓦时 , 未来年均增速约40 。 2.3 启示 对于从业企业而言 , 在产品技术 、 供应链 、 商业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与沉淀至关重要 , 需要在保持企业战略定力的同时 , 积极把握行业发展脉搏进行调整创新 。 在布局新技术时 , 宏观层面研判潜在应用市场及特征 , 微观层面统筹考虑不同技术路 线本征特性 , 紧跟下游客户战略需求 , 以此明确技术研发投入的侧重及优先级 , 指导 产品设计及市场导入节奏 。 在建设供应链时 , 通过投资并购实现供应链垂直整合 , 或与上下游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打造供应生态以保持成本竞争力 , 并加强供应链碳足迹管理 、 布局再生材料供应 、 完 善电池后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 以满足海外市场要求 , 提高全球经营及治理能力 。 在探索新商业模式 、 试水创新业务 、 拓展新应用时 , 需秉承油车电车平价 、 车辆使用 便利及安全的发展方向 , 面向乘用车特别是商用车不同细分应用场景的用户需求和痛 点 , 基于自身现状及战略方向 , 明晰创新业务为行业带来的价值 , 在品牌 、 营销 、 售 后服务等方面革新迭代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13 3. 产业链中游正 、 负极材料 3.1 正极材料 作为锂电池产品最重要的材料组成部分之一 , 正极材料产业同样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 得益于锂电池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 , 正极材料需求旺盛 。 行业技术路线多样且持续升级迭 代 , 竞争格局仍在不断演进 。 受前期因供给紧张而引发价格飞涨 、 近期产能加速扩张及释 放的影响 , 当前总体产能利用率不高但优质产能同样供不应求 。 同时 , 受美国 通胀削减 法案 、 欧盟 绿色协议产业计划 与新电池法等法令出台的影响 , 正极材料企业正随着电 池厂加速海外业务的布局 , 预期未来产能国际化与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 这对正极材料企业 的国际化经营及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3.1.1 可持续发展市场指数得分7 (十 分 制) 市场前景得分9 (十 分 制) 得益于锂电池市场的驱动 , 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以近20 的增速高速扩张 , 预计 至2030 年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市场规模可达630 万吨 。 2021 年以来 , 中国铁锂正极材料占 比逐渐超越三元正极材料达到60 以上 , 国外则三元正极材料一直保持主导地位 。 国内铁 锂正极材料份额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其在原材料价格高涨和政策补贴退坡背景下显现的成 本优势 、 CTP 、CTC 和CTB 等技术成熟带来的能量密度提升 , 以及相对三元正极材料更低 的碳排 、 更符合绿色低碳趋势 。 中长期来看 , 伴随上游原材料成本回落 、 高压平台及快充 技术成熟 , 以及在长续航需求的驱动下 , 高镍三元/ 富锂等高端正极材料的渗透率将提升 , 中低端三元材料因能量密度与铁锂相比无显著优势且成本高于铁锂 , 份额将逐渐下降 。 因 下游主机厂逐渐从以能量密度为首要考虑因素过渡到续航能力和成本的平衡考虑 , 铁锂类 技术路线将更占据主要地位 , 磷酸锰铁锂等新型磷酸盐材料将加快市场切入 , 而国外领先 车企也正加大定点向铁锂类技术路线转向 , 预期全球市场将长期呈现铁锂类与三元类正极 材料二者并行发展的趋势 ( 参阅图10)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14 竞争结构得分6 (十 分 制) 铁锂正极材料的市场格局相对集中 , 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占近70 。 早期因受补贴政 策支持高能量密度的引导和影响 , 国内市场重心偏向三元正极材料 , 因而铁锂正极材料的 竞争企业数量相对有限 。 近两年行业需求升温 , 叠加技术壁垒不高 , 大量新玩家涌入 , 集 中度有所下降 , 预期市场格局还将持续迭代 , 但头部企业的技术和渠道优势正不断显现 , 集中度提升依旧是大趋势 。 相较而言 , 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因定制化需求更高而较为分散 , 前五大玩家占比不到 40 , 且排名时常更迭洗牌 。 主要原因在于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更丰富 , 行业布局企 业众多 , 将近一半的参与企业聚焦单品开发 , 同时依旧存在新企业加入 。 高镍化是三元正 极材料的主流发展趋势 , 生产壁垒较高 , 拥有技术与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逐步构筑及 强化竞争力 “护城河” , 推动市场集中度的稳步提升 。 富锂锰基材料已具有初步产业化能力 。 富锂锰基材料不含钴和镍 , 具有成本低 、 比容 量高 、 能量密度高 、 热稳定性好的优势 , 能够满足长续航需求 , 但其因姜- 泰勒效应导致结 构稳定性相对较差 ,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结构损坏和电池容量衰减等问题 。 据披露 , 目前中国业界头部电池企业和正极材料企业已抢先布局富锂锰基材料的研发 , 国内企业关 于富锂锰基材料的专利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专利布局的竞争已经开始 。 ’22–’30 增长 三元材料 磷酸(锰)铁锂 其他材料 1 18 19 NA 单位 万吨 49 51 0 2022 50 48 2 2025估 308 49 48 3 2030估 156 340 630 19 锂电池正极 材料市场规模 2 185 400 750 来源IHS 数据库;案头研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力电池领先企业系列交流访谈活动;BCG 分析 。 1 如锰酸锂 、 钛酸锂等 。 2 包含储能 、 消费电子等其他应用 。 图10 | 2022–2030年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预测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15 行业盈利性得分5 (十 分 制) 2022 年主流正极材料厂商的毛利率约15 ,较 2021 年有所下滑 。 由于原材料成本占比 高以及下游客户强势降本的双重压力 , 正极材料厂商毛利率整体低于负极 、 隔膜 、 电解液 等其他电池材料 ( 参阅图11) 。 一方面 , 正极材料生产对上游原材料依赖度高 , 三元正极和 铁锂正极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约九成和七成 , 而原材料成本占比高导致企业难以通过 生产制造优化实现大规模 、 持续性降本 。 另一方面 , 下游电芯厂商话语权强 , 由于正极材 料在下游电池厂的成本占比中最高 ( 近四成 ) , 电芯厂会将成本控制举措优先放在正极材料 上 , 导致正极材料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买方市场局面 。 0 10 20 30 2020 2021 2022 毛利率 头部企业正极材料业务毛 利表现 电池材料细分行业毛利率 范 围 0 20 40 60 毛利率 三元 正 极 铁锂 正 极 负极 隔膜 电解液 20 25 40 50 35 10 20 25 35 25 29 20 27 18 16 9 16 18 13 15 17 12 18 14 德方纳米 湖南裕能 当升科技 容百科技 长远锂科 正极材料厂商毛利率通常在10-20之间 , 低于 负 极、 隔 膜、 电 解液 等 其他 材 料 10 来源 公司年报;券商研报;案头研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动力电池领先企业系列交流访谈活动;BCG 分析 。 图11 | 中国主要正极材料厂商毛利表现 3.1.2 可持续发展供应链指数得分4 (十 分 制) 供需动态得分5 (十 分 制) 受产能加速扩张影响 , 当前正极材料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 ( 约为55) , 但同时两极分 化严重 , 头部玩家接近满产 。 行业已经意识到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 , 产能扩张趋于理性 , 叠加落后产能逐步淘汰 , 预计产能利用率将伴随需求增长稳步回升 ,2025 年起行业整体产 能利用率有望回升至60 以上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4年1月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估 16 国际贸易链路得分6 (十 分 制) 当前 , 中国正极材料产能领先全球 , 但伴随欧美本地化产业政策的出台 , 预期短中期 内产能将向欧美市场部分转移 , 区域间更平衡 。 中国市场得益于容量大 、 应用场景丰富 、 技术迭代及发展领跑全球 , 其中铁锂路线由于成本优势和技术持续进步 , 在中国已超越三 元路线成为主流技术 , 且短中期内趋势将延续 。 欧洲市场因地处较高纬度 , 铁锂材料低温 性能不如三元材料 , 且本地主流整车厂及日韩供应商更倾向及擅长三元技术 , 三元材料专 利布局较多 , 且欧洲磷矿资源短缺 , 故以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