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UD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 P GB XXXX – 202X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标准 Design code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tation (征求意见稿) 202X-- 发布 202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标准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spherical tanks Design code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tation GB 51048 – 202 主编部门X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2年月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22 北 京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 〔2020〕9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 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 14 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基本规定、站址选择、站区规划和总布置、接入系统、储 能系统、电气、建筑与结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给排水、消防设施及消防电气、环境保护和水土 保持、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 增加“基本规定”、“接入系统”章节。 2 合并原“电气一次”,“系统及电气二次”章节为电气章节,增加“电缆选择与敷设”的内容。 3 对原消防章节进行调整,将防火相关内容放入“消防”章节,新增防排烟、消防供电及应急照 明等内容。 4 修改锂离子电池、铅酸(铅炭)电池、液流电池的防火设计要求。 5 修订了引用的规范、标准名称。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 本标准主编单位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员 i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站址选择 3 5 站区规划和总布置 4 5.1 站区规划 .4 5.2 总布置 .4 6 接入系统 5 6.1 并网要求 .5 6.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5 6.3 调度自动化 .6 6.4 通信 .6 7 储能系统 7 7.1 一般规定 .7 7.2 电池 错误未定义书签。7 7.3 电池管理系统 .8 7.4 储能变流器 .8 7.5 储能系统布置 .9 8 电气 .11 8.1 电气主接线 11 8.2 电气设备选择 11 8.3 电气设备布置 12 8.4 站用电源及照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12 8.5 过电压保护、绝缘配合及防雷接地 1213 8.6 电缆选择与敷设 13 8.7 计算机监控系统 14 8.8 站用直流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14 8.9 视频及环境监控系统 14 9 建筑与结构 .16 9.1 一般规定 16 9.2 建筑 16 9.3 结构 16 10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7 11 给排水 .错误未定义书签。19 12 消防 20 12.1 一般规定 .20 12.2 总布置 .20 12.3 平面布置及安全疏散 .22 12.4 消防给水及灭火设施 .23 12.5 防烟与排烟 .24 ii 12.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4 12.7 消防供电及应急照明 .25 13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错误未定义书签。27 13.1 一般规定 .27 13.2 环境保护 .27 13.3 水土保持 .27 14 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 .错误未定义书签。28 本标准用词说明 29 引用标准名录 30 条文说明 3233 i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 3 4 Site Selection.3 5 General plan General Layout 4 5.1 General Plan 4 5.2 General Layout4 6 Grid connection .5 6.1 Requirements for Grid connection 5 6.2 Relay protection and Automatic Device .5 6.3 Dispatch Automation.6 6.4 Communications6 7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7 7.1 General Requirement.7 7.2 Battery .7 7.3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8 7.4 Power Conversion System.8 7.5 Layout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9 8 Electric.11 8.1 Main Electrical Connection.11 8.2 Selection of Electrical Primary Equipment .11 8.3 Electrical Layout Plan .12 8.4 Auxilary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Lighting.12 8.5 Over-voltage Protection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and Grounding 13 8.6 Cable Selection and Laying.13 8.7 Monitoring Control System.14 8.8 DC Power System and Uninterruptable Power System 14 8.9 Safety Video a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14 9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s .16 9.1 General Requirement16 9.2 Architecture 16 9.3 Structures16 10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17 11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19 12 Fire Protection and Safty.20 12.1 General Requirement.20 12.2 General Layout20 12.3 Layout and Safe evacuation 22 12.4 Fire Water Supplyand Fire Extinguishing Equipment 23 12.5 Smoke Control and Exhaust System .24 12.6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24 12.7 Power Supply and Emergency Lighting For Fire Protection .25 1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7 13.1 General Requirement27 13.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7 13.3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7 14 Labour safety and occupational health.2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2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0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33 1 1 总则 1.0.1 为规范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设计,保障电化学储能电站质量和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功率为 500kW 且容量为 500kW·h 及以上的固定式电化学 储能电站设计。 1.0.3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电池簇 battery cluster 由电池模块采用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方式连接的电池组合体。 2.0.2 储能变流器 power conversion systemPCS 储能系统中,连接于电能存储设备与电网(和/或负荷)之间,实现对电能存储设备充/ 放电的功 率变换设备。 2.0.3 电池管理系统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 监测电池的电、热等参数,具有相应的控制、保护和通信功能的装置,包括电池模块管理单元、 电池簇管理单元和电池阵列管理单元。 2.0.4 储能单元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unit 能够独立实现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最小设备组合,一般由电能存储设备、储能变流器、就地 变压器等构成。 2.0.5 电化学储能系统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由一个或多个电化学储能单元构成,能够独立实现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功能的系统。 2.0.6 电化学储能电站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tation 由一个或多个电化学储能系统构成,能够进行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电站,可以由若干个不同 或相同类型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以及变配电系统、监控系统和辅助设备设施组成。 2.0.7 电池预制舱(柜)battery container 用于装载电化学储能电池系统的箱(柜)体,主要由储能电池簇、外壳、支架、连接件、通风系 统组成,根据需要还可包含冷却系统、视频监控等辅助设施。 3 3 基本规定 3.0.1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应结合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水平、规划、环境条件、土地、消防救援和建筑 条件等因素,并满足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生态环保、便于安装和维护的要求。 3.0.2 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根据应用需求、接入电压等级、电化学储能类型、特性和要求及设备短路电流 耐受能力进行设计。 3.0.3 储能电站额定充电有功功率、额定放电有功功率的设计应根据全站辅助供电损耗、设备效率、 线缆损耗等因素综合确定。 3.0.4 储能电站额定充电能量、额定放电能量的设计应考虑全站辅助供电损耗、设备效率、线缆损耗、 电池类型、电池充放电深度、电池衰减特性、电池不一致性等因素。 3.0.5 电化学储能电站按照规模划分应符合表 3.0.5 的规定。 表 3.0.5 储能电站建设规模 序号 建设规模 电站功率 1 小型储能电站 500kW≤储能电站功率<5MW 2 中型储能电站 5MW≤储能电站功率<100MW 3 大型储能电站 储能电站功率≥100MW 4 站址选择 4.0.1 站址应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网络结构、负荷分布、应用对象、应用位置、城乡规划、征地 拆迁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满足防火和防爆要求。 4.0.2 大中型储能电站应独立布置,小型储能电站宜独立布置。 4.0.3 当储能电站项目分期建设时,站址应根据远期发展规划,留有建设用地。 4.0.4 站址应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站外公路连接应短捷,且工程量小,站址宜靠近水源。 4.0.5 储能电站建设应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尽 量减少土石方量。 4.0.6 站址选择应满足以下防洪及防涝要求 1 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1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 2 中、小型电化学储能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2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 3 当站区场地设计标高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另选站址,或区分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防洪、 防涝措施; 4 沿江、河、湖、海等受风浪影响的储能电站,防洪设施标高应考虑频率为 2的风浪高和 0.5m 的安全超高。 4.0.7 储能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宜高于或局部高于站外自然地面,以满足站区场地排水要求。 4 4.0.8 站址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 4.0.9 站址选择应避开下列地段和地区 1 地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 2 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 3 采矿陷落(错动)区界限内; 4 堤、坝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 5 重要的供水水源、水体保护区; 6 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 7 其他可能导致电站事故或者电站事故可能对周边安全产生影响的区域。 5 站区规划和总布置 5.1 站区规划 5.1.1 站区规划应根据设备技术发展、电站运行、施工和扩建需要,结合生活需求、站址自然条件按 最终规模规划,近远结合,以近为主;宜根据建设需要分期征用土地。生产区、进站道路、进出线走 廊、水源地、给排水设施、排洪和防洪设施等应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5.1.2 防洪、抗震设防地区的储能电站,应根据地质、地形等因素,将主要的生产建、构筑物布置在 相对有利的地段。 5.1.3 站区规划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避免对站区周边建筑、环境的不良影响。 5.2 总布置 5.2.1 储能电站的站内总平面布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储能设备区域; 2 就地变压器及配电装置区域; 3 道路系统; 4 生产建筑及其它附属设施。 5.2.2 设备选型应因地制宜,技术经济指标合理,宜采用占地少的设备型式。储能电站主要布置型式 有全户外布置,全户内布置和半户内布置三种。 5.2.3 站区竖向布置宜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确定竖向布置形式。站区竖向设计应与站外已有 和规划的道路、排水系统、周围场地标高等相协调。 5.2.4 户外敞开式电化学储能电站宜设置围栏、围墙等,设置于电站、变配电所内的电化学储能电站, 其外墙可作为围护隔离墙。 5.2.5 站区围墙、大门和站内道路应满足设备运输、安装、运行、检修和消防要求。 5.2.6 站内外道路的平面布置、纵坡及设计标高应协调一致、相互衔接。 5 5.2.7 进站道路宜采用公路型,城市站宜采用城市型。道路宽度不应小于 4m。 5.2.8 站内运输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4m。检修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3m。转弯半径应根据行车要 求和行车组织要求确定,不宜小于 7m。 5.2.9 储能电站的管道、沟道应按最终规模统筹规划,并预留建设条件。 6 接入系统 6.1 并网要求 6.1.1 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的设计应满足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 36547 的 要求。 6.1.2 储能电站有功、无功功率控制应满足应用需求,动态响应速度应满足并网调度协议的要求。 6.1.3 电站的无功补偿装置配置应按照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就地平衡、便于调整电压和满足功能定位需 求的原则配置。 6.1.4 并网运行模式下,不参与系统无功调节时,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点处超前或滞后功率因数应不 小于 0.95。 6.1.5 电站的接地型式应与接入电网的接地型式一致,不应抬高接入电网点原有的过电压水平和影响 原有电网的接地故障保护配合设置。 6.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6.2.1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的要求。 6.2.2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应满足电力网络结构、储能电站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并应满足电 力系统和储能电站的各种运行方式要求。 6.2.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285 的规定。 6.2.4 通过 1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专线方式接入系统的储能电站应配置光纤电流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 6.2.5 通过 10(6)kV35kV(66kV)电压等级专线方式接入系统的储能电站宜配置光纤电流差动或 方向保护作为主保护。 6.2.6 通过 10(6)kV110kV 电压等级采用线变组方式接入系统的储能电站,应按照电压等级配置 相应变压器保护。 6.2.7 储能电站 35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母线宜设置母线保护。 6.2.8 储能单元直流侧的保护可由储能变流器及电池管理系统共同完成,储能变流器及电池管理系统 的保护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GB/T 34120 以及现行国家 标准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 34131 要求。 6.2.9 故障记录装置的配置宜根据建设规模、故障分析需求确定,大型储能电站应配置专用故障记录 6 装置。 6.2.10 储能电站应配置防孤岛保护,非计划孤岛时应在 2s 动作,将储能电站与电网断开。 6.2.11 储能电站应根据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需求,按照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GB 38755 和电力 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GB26399 标准的规定,装设安全自动装置。 6.3 调度自动化 6.3.1 储能电站调度自动化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DL/T 5003 的规定。 6.3.2 储能电站的关口计量点应设置于两个供电设施产权分界点或合同协议规定的贸易结算点。 6.3.3 储能电站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202 及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 36547 的规定。 6.3.4 电能计量装置宜具备电能计量信息远传功能。 6.3.5 接入公共电网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应进行二次安全防护设计,应满足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有关规 定。 6.3.6 调频储能电站以及通过 220kV 及上电压等级接入电力系统的储能电站宜配置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6.3.7 接入公用电网的电化学储能站应在并网点配置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或具备电能质量监测功能。 106kV 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公共电网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宜配置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监测设 备通用要求GB/T 19862 要求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当电能质量指标不满足要求时,应安装电能质 量治理设备。 6.4 通信 6.4.1 储能电站系统通信应满足监控、保护、管理、通话等业务对通道及通信速率的要求,并预留与 上级监控系统通信接口。 6.4.2 储能电站通信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44 的规定,中、小 型电化学储能电站设备配置可根据当地电网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 6.4.3 站用通信设备可使用专用通信直流电源或 DC/DC 变换直流电源,电源宜为直流 48V。站用通 信电源采用一体化电源时,事故放电时间宜为 2h4h。 6.4.4. 通信设备宜与二次设备集中布置。当采用预制舱安装方式时,通信设备宜与二次设备共用预制 舱。 6.4.5 储能电站通信宜采用网络方式。 6.4.6 接入公用电网的储能电站宜采用调度数据网或专线通道方式上送数据。 7 7 储能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 储能系统应根据应用需求、接入电压等级、储能电站额定功率、储能电站额定容量、储能变流 器性能、电化学储能类型、特性和要求及设备短路电流耐受能力进行设计。 7.1.2 储能系统的选型应综合应用需求、电池特性和建设条件、技术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可采 用混合型。 7.1.3 储能单元容量应结合直流侧电压等级、直流侧断路器的开断容量和储能变流器的选型经技术经 济比较后确定。 7.1.4 储能系统设备应选择节能环保、本质安全、高效可靠、少维护型设备。 7.1.5 布置于电池室的电力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 的规定。 7.2 电池 7.2.1 电池应满足安全、可靠、环保的要求。电池选型应根据电池放电倍率、自放电率、循环寿命、 能量效率、安全环保、技术成熟度和储能电站应用场景对系统响应、散热性能的需求以及电站建设成 本和建设场地限制等因素选择,可选择铅酸(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 7.2.2 电池的技术要求应满足以下规定 1 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GB/T 36276 及现行行 业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技术规范NB/T 42091-2016 的有关规定; 2 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全钒液流电池通用技术条件GB/T 32509 的 有关规定; 3 铅炭电池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储能用铅炭电池GB/T 36280 的有关规定; 4 电池应具有安全防护设计。在充、放电过程中外部遇明火、撞击、雷电、短路、过充过放等各 种意外因素时,不应发生爆炸; 5 在正常情况下,液流电池各承压部件不应发生渗漏,喷溅等液体渗出情况。 7.2.3 电池宜采用模块化设计。锂离子电池模块的额定电压宜选 38.4V、48V、51.2V、64V、128V 、153.6V 、166.4V 等系列。铅酸(铅炭)电池模块额定电压宜选 2V、6V 和 12V 系列。 7.2.4 电池系统的成组方式及其连接拓扑应与储能变流器的拓扑结构相匹配,并宜减少电池并联个数。 7.2.5 电池系统应配置直流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断、保护设备。 7.2.6 电池配置冗余度应根据电池的衰减特性、充放电特性和经济性、应用场景进行配置。 7.2.7 直流侧电压应根据电池特性、耐压水平、绝缘性能确定,不宜高于 2kV。 8 7.2.8 直流侧接地型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电气装置第 1 部分基本原则、一般特性评估和 定义GB/T 16895.1 的规定。 7.3 电池管理系统 7.3.1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数据采集、估算、电能量统计、控制、保护、通讯、有故障诊断、数据存储、 显示、绝缘电阻检测、对时及本地升级的功能,实现对全部电池运行状态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7.3.2 电池管理系统的设备选型应与储能电池性能相匹配,并符合下列要求 1 供电电源可采用交流或直流电源,其中交流电源额定电压为 220/380V,直流电源额定电压为 110V 或 220V; 2 电池管理系统与电池相连的带电部件和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 2MΩ; 3 电池管理系统应经受绝缘耐压性能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应无击穿或闪络等破坏性放电现象; 4 所检测状态参数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表 7.3.1 的规定; 表 7.3.2 状态参数测量误差 参数 总电压值 电流值 温度值 单节电压值 误差要求 ±1 f.s. ±0.2 f.s. ±2℃ ±10mV 注f.s.为满量程。 5 SOC 估算精度应不大于 8,宜具有自标定功能,计算更新周期不大于 3S; 6 应能在供电电源电压上限、下限时,持续运行 1.00h,且状态参数测量精度满足要求; 7 应全面监测电池的运行状态,包括单体/模块和电池系统电压、电流、温度和电池荷电量等; 8 应具备过充电/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温度保护、漏电保护等功能; 9 宜配置软/硬布线出口,当保护动作时,发出报警和/ 或跳闸信号通知储能变流器及计算机监控 系统; 10 电池管理系统的均衡功能宜按电池特性合理配置; 11 宜支持 IEC61850、CAN2.0B、Modbus TCP-IP 或 DL/T 860 通信,配合储能变流器及站内监 控系统完成储能单元的监控及保护; 12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 技术规范GB/T 34131 的规定。 7.3.3 储能单元应具备绝缘监测功能,绝缘监测可由电池管理系统实现,也可由储能变流器实现,当 储能单元绝缘低时应能发出报警和/或跳闸信号通知储能变流器及计算机监控系统。 7.3.4 液流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对电池的热、电、流体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包括电堆的电压、电流以及 电解液的温度、压强、流量和液位等参数的检测。全钒液流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全钒液流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NB/T 42134 的规定。 7.4 储能变流器 9 7.4.1 储能变流器以交流并网时,交流接入电压宜从表 7.4.1 给出的标准值中选取。储能变流器以直 流电并网时,直流接入电压可选择 220V(±110V)、750V(±375V)、1500V(±750V)。 表 7.4.1 储能变流器接入交流电压(kV) 电压,kV 0.38(0.4 ) 0.5(0.54 ) 0.66(0.69 ) 1( 1.05) 6(6.3) 10( 10.5 ) 35( 40.5 ) 注表中括号内为线电压值。 7.4.2 储能变流器的额定功率宜符合表 7.4.2 的规定。 表 7.4.2 储能变流器额定功率(kW) 功率, kW 250 500 630 750 1000 1500 2000 2500 5000 8000 10000 7.4.3 储能变流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GB/T 34120 的规定。 储能变流器应具备保护功能,保护功能应包含短路保护、极性反接保护、直流过/欠压保护、过电流 保护、过温保护、交流进线相序错误保护、通讯故障保护、冷却系统故障保护和防孤岛保护。 7.4.4 储能变流器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通信协议应根据电力系统对储能电站的响应时间要求确定。 7.5 储能系统布置 7.5.1 设备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便于搬运、安装、调试、操作和检修。 7.5.2 不同类型的储能单元宜分区布置。 7.5.3 储能设备布置可采用全户外布置、全户内布置和半户内布置三种型式。 7.5.4 对于屋外布置的储能单元,设备的防污、防盐雾、防风沙、防湿热、防水、防严寒等性能应与 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屋外布置的储能单元相关设备外壳防护等级宜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 等级(IP 代码)GB 4208 规定的 IP54。 7.5.5 全户外布置储能单元可采用屋外电池预制舱设备,设备间距需应满足设备运输、检修的需求。锂 离子电池、铅酸(铅炭)电池预制舱长边间距不宜小于 3m,电池预制舱短边间距不宜小于 3m。液流 电池预制舱设备开门侧间距不宜小于 3m。电池预制舱(柜)设备距离站内道路(路边)不应小于 1m。 7.5.6 储能单元内设备布置应综合考虑线缆损耗、设备散热、运维操作空间、占地面积等因素。 7.5.7 锂离子电池预制舱堆叠不宜超过两层。锂离子电池预制舱设备及辅助设施应整体设计,下部承 重结构应根据上部自重和整体结构安全确定,应配置楼梯等疏散和运维通道。 7.5.8 户内布置的储能单元应设置防止凝露引起事故的安全措施。 7.5.9 全户内布置储能电池柜/架的高度宜根据运维的需求确定,电池柜/ 架的高度不宜超过 2400mm。 当采用框架式布置型式时,应具有电池的防尘设计。站内储能变流器尺寸宜保持一致,站内电池柜/ 10 架尺寸宜保持一致。储能单元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四周或一侧应设置维护通道,其净宽不应小于 800mm; 2 当采用柜式结构多排布置时,宜依据柜体开门结构确定维护通道,维护通道宜满足表 6 的规 定,且不宜小于单侧门宽加 400mm; 表 7.5.9 柜式布置维护通道宽度(mm) 宽度( mm) 部 位 一般 最小 柜正面至柜正面 1200 600 柜正面至柜背面 1000 600 柜背面至柜背面 400 100 柜正面至墙 1000 600 柜背面至墙 800 600 边柜至墙 1500 800 主要通道 1000~1800 800 3 当为中高压系统时,电气设备外绝缘体最低部位距地小于 2300mm 时,应装设运行巡视围栏。 7.5.10 储能变流器布置应有利于通风和散热。 7.5.11 电池的布置应满足电池的防火、防爆和通风要求。 7.5.12 电气设备房间不宜布置液流电池的电解液管道,若因布置空间受限必须布置时,电气设备防护 等级应不低于 IP54。电解液管道不应从电气设备正上方穿过,与电气设备平行布置时,两者水平距离 应不小于 2.5m。 11 8 电气 8.1 电气主接线 8.1.1 电气主接线应根据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电压等级、规划容量、线路和变压器连接元件总数、储能 单元设备特点等条件确定,并应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操作检修方便、投资节约和便于过渡或扩 建等要求。 8.1.2 高压侧接线型式应根据电力系统及电化学储能电站对主接线可靠性及运行方式的要求确定,可 采用单母线、单母线分段等简单接线形式。当电化学储能电站经双回路接入系统时,宜采用单母线分 段接线,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型储能电站可采用线变组、单母线接线等; 2 中型储能电站可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等; 3 大型储能电站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双母线接线等。 8.1.3 储能电站高压侧母线电压应根据接入电网的要求和储能电站的安装容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 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型储能电站宜采用0.4kV2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 2 中型储能电站宜采用10kV110kV 电压等级; 3 大型储能电站宜采用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 8.2 电气设备选择 8.2.1 电气设备性能应满足电化学储能电站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 8.2.2 电气设备和导体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3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220kV750kV 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8、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DL/T 5352 和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规程DL/T 5222 的规定。对于 20kV 及以下储能电站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3 的规定。 8.2.3 储能电站变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优先选用自冷式、低损耗电力变压器; 2 储能单元就地变压器宜选用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当无励磁调压变压器不能满足电力系统调压 要求时,应采用有载调压电力变压器; 3 当多台储能变流器并联有谐波和环流抑制需求时,就地变压器可选用分裂绕组变压器。 8.2.4 配电装置型式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确定。66kV 及以上电压等级配电装置,在大气污秽严重、 场地受限、高抗震设防烈度、高海拔环境条件下,宜采用气体绝缘封闭组合电器,在大气严重污秽地 区,可采用户内式。 8.2.5 6kV35kV 配电装置宜采用成套式高压开关柜。 8.2.6 对土地使用条件受限的地区或现场施工工期较短的项目,可采用预装式变电站。预装式变电站的 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GB 17467 的规定。 12 8.3 电气设备布置 8.3.1 电气设备布置应结合接线方式、设备型式及电化学储能总体布置综合因素确定。 8.3.2 电气设备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3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220kV750kV 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5218 和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DL/T 5352。 对于 20kV 及以下储能电站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 的规定。 8.3.3 主控制室宜按最终规模建设,与继电器室合一布置。 8.3.4 主控制室的位置应按便于巡视和观察配电装置、节省控制电缆、噪声干扰小和有较好的朝向等 因素选择。 8.3.5 继电器室的布置应满足设备布置和巡视维护的要求,并留有备用屏位。屏、柜的布置宜与配电 装置的间隔排列次序对应。 8.3.6 主控制室及继电器室的设计和布置应符合二次设备抗电磁干扰能力要求。 8.4 站用电源及照明 8.4.1 站用电源配置应根据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定位、重要性、可靠性要求等因素确定。大型电化学储 能电站宜采用双回路供电;中小型电化学储能电站可采用单回路供电或双回路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 时,宜互为备用。 8.4.2 储能电站站用工作电源可从配电装置高压侧母线、储能变流器交流侧母线或站外引接。 8.4.3 站用电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 的规定。 8.4.4 储能电站站用电系统的电压宜采用220/380V。 8.4.5 站用电备用变压器的容量应与工作变压器容量相同。 8.4.6 照明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 准GB 50582 和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 5390 的规定。 8.4.7 照明设备安全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 19517 的规定;灯具 与高压带电体间的安全距离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 3 部分变电站DL 5009.3 的要求。 8.4.8 铅酸(铅炭)、液流电池室内照明应采用防爆、防酸型照明灯具,锂电池室内照明应采用防爆 型照明灯具。 8.4.9 电池室内不应装设开关熔断器和插座等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 8.5 过电压保护、绝缘配合及防雷接地 8.5.1 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 1 部分原 13 理、要求和试验GB/T 16935 、低压电力线路和电子设备系统的雷电过电压绝缘配合GB/T 21697 和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 的规定。 8.5.2 建筑物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规定。 8.5.3 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065 的规定。 8.6 电缆选择与敷设 8.6.1 电缆选择与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 50217 的规定。 8.6.2 电缆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电池系统内部及其与储能变流器之间的连接电缆宜采用单芯电缆; 2 控制电缆、信号线缆应采用屏蔽线缆; 3 电缆应选用 C 类及以上阻燃电缆。 8.6.3 电缆敷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电缆宜采用沟道、槽盒或穿保护管敷设,殊情况采用直埋敷设时,应采用铠装电缆或采取穿 管保护; 2 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光缆、屏蔽双绞线等线缆宜分开排列; 3 液流电池下方不宜敷设电缆,电池系统的电缆进、出线宜由上端引出,宜采用电缆桥架敷设; 4 消防配电线路的电缆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的规定。 8.6.4 电缆沟不得作为排水通路。 8.6.5 电缆构筑物中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控制屏台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处均应实 施阻火封堵。 14 8.7 计算机监控系统 8.7.1 储能电站应配置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方式宜按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设计。计算机监控系统的 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储能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NB/T 42090 的规定。 8.7.2 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对储能电站监视、测量、控制,宜具备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远动功能。 8.7.3 监控系统宜能够实现多个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并根据其功能定位实现削峰填谷、系统调频、无 功调节、电能质量治理、新能源功率平滑输出、黑启动等控制功能。 8.7.4 监控系统可由站控层、间隔层和网络设备等构成,并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系统实现连 接。 8.7.5 监控系统站控层和间隔层设备宜分别按远景规模和实际建设规模配置。 8.7.6 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宜采用以太网连接,并具备与其它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 8.7.7 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宜采用星型网络,大型储能电站宜采用双机双网冗余配置,中型储能电站可 采用双机双网冗余配置,小型储能电站宜采用单机单网配置。 8.7.8 大、中型储能电站的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变流器宜单独组网,并以储能系统为单位接入监控网 络。 8.7.9 监控系统宜采用 DL/T 860 规约进行建模和交互;监控系统与储能变流器通信应快速、可靠, 通信规约宜采用 DL/T 86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