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附 件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 (20162030) (公开发布稿) 2016 年 12 月 I 目 录 一、把握能源发展大势,充分认识能源革命紧迫性 1 (一)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 (二)我国能源发展形势 2 (三)能源革命机遇挑战 4 (四)能源革命重大意义 5 二、面向全面建设现代化,明确能源革命战略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6 (三)战略取向 7 (四)目标要求 8 三、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开创节约高效新局面 9 (一)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9 (二)打造中高级能源消费结构 10 (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 11 (四)推动城乡电气化发展 13 (五)树立勤俭节约消费观 14 四、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 . 15 (一)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16 (二)实现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 17 (三)推进能源供给侧管理 18 (四)优化能源生产布局 19 (五)全面建设“互联网 ”智慧能源 . 20 五、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 21 (一)普及先进高效节能技术 21 (二)推广应用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22 (三)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 24 (四)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 24 六、推动能源体制革命,促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 25 (一)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 25 II (二)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26 (三)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 26 (四)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28 七、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 . 28 (一)实现海外油气资源来源多元稳定 28 (二)畅通“一带一路”能源大通道 29 (三)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30 (四)增强国际能源事务话语权 30 八、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 . 31 (一)形成多元安全保障体系 31 (二)增强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 32 (三)提升生产运行安全水平 33 九、实施重大战略行动,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 33 (一)全民节能行动 34 (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行动 34 (三)近零碳排放示范行动 34 (四)电力需求侧管理行动 35 (五)煤炭清洁利用行动 35 (六)天然气推广利用行动 36 (七)非化石能源跨越发展行动 36 (八)农村新能源行动 36 (九)能源互联网推广行动 37 (十)能源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突破行动 37 (十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 38 (十二)能源标准完善和升级行动 38 (十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行动 38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 39 (一)明确实施责任主体 39 (二)强化规划指导作用 39 (三)完善政策措施保障 40 (四)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40 (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40 1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 础,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 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能源供需格 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 势,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制定本 战略,实施期限为 20162030 年。 一、把握能源发展大势,充分认识能源革命紧迫性 (一)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十八 世纪以后,煤炭、石油、电力的 广泛使用,先后推动了第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 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能源 从此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 力,也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 点。当今世界,化石能源大量使 用,带来环境、生态和全球气 候变化等领域一系列问题,主动 破解困局、加快能源转型发展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自觉行动。 新一轮能源变革兴起,将为世 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 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 文明。 一是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成为大 势。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 制定能源转型战略,提出更高 的能效目标,制定更加积极的低碳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各国不 断寻求低成本清洁能源替代方 案,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联 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本世纪 下半叶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和吸收相平衡的目标,将驱动以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 能源供应体系尽早形成。 2 二是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能源需求进入 低速增长时期, 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趋于稳定甚至下降, 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 占全球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上 升。随着页岩油气革命性突破, 世界油气开始呈现石油输出国 组织、俄罗斯中亚、北美等多 极供应新格局。中国、欧盟等 国家(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 带动全球能源供应日趋多元, 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全球能源供需相对宽松。 三是世界能源技术创新进入活 跃期。能源新技术与现代信 息、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 合,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 车技术不断成熟,大规模储能、 氢燃料电池、第四代核电等技 术有望突破,能源利用新模式、 新业态、新产品日益丰富,将 带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 。各国纷纷抢占能源技术进步 先机,谋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制高点。 四是世界能源走势面临诸多不 确定因素。近年来,国际油 价大幅震荡,对世界能源市场造 成深远影响,未来走势充满变 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本相 对偏高,竞争优势仍不明显, 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替 代。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复杂,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利益分化调整, 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 (二)我国能源发展形势。 今后十余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 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 总量将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 平和质量全面提高,能源保障生 态文明建设、社会进步和谐、 3 人民幸福安康的作用更加显著, 我国能源发展将进入从总量扩 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的新阶段。 一是我国能源消费将持续增长 。一方面,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人均能源 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刚性需 求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我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 构不断优化、新旧增长动力加快 转换,粗放式能源消费将发生 根本转变,能源消费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二是绿色低碳成为能源发展方 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加快 推进,大幅削减各种污染物排放,有效防治水、土、大气污染, 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 能源与环境绿色和谐发展。同时,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更加主动控制碳排 放,要求坚决控制化石 能源总量,优化能源结构,将推 动能源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是能源体制不断健全完善。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将取得重大进展,发展不 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 逐步得到解决,能源领域基础 性制度体系也将基本形成,能源 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同步 提高。 四是能源国际合作水平持续提 高。随着我国深度融入世界 经济体系,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 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 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促进能源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在国际能源合作和治理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 (三)能源革命机遇挑战。 加快推进能源革命蕴含大有可 为的机遇和优势。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为推进能源革命 提供了不竭动力。我国发展潜 力大、韧性强,实施“一带一路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 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推进能源革 命构筑了广阔舞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能源消费增速放缓, 供应压力有所减轻,为推进能源 革命拓展了回旋余地。全社会 对能源开发利用普遍关切,广大 人民群众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 强,为推进能源革命奠定了广泛基础。 加快推进能源革命,是一项长 期战略任务,更是一项复杂 系统工程,面临现实困难与挑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 源拥有量相对较低,随着经济规 模不断扩大,资源约束日益趋 紧。发展方式粗放,能源利用效 率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 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 控制碳排放任务艰巨。能源科 技整体水平与能源结构转型要求不适应, 支撑引领作用不够强,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新能 源在技术经济性等方面竞争优势 不明显,通过市场作用调节能 源结构的机制尚不完善。体制机 制难以适应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的需要,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世界能源地缘关系日趋复杂,保 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总体上看, 推进能源革命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 必须统筹全局,把握机遇,因势利导 ,主动作为,集中力量实 5 现战略目标。 (四)能源革命重大意义。 推进能源革命,有利于促进我 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 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行 稳致远,支撑我国迈入中等发达 国家行列;有利于增强能源安 全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 事件,提升整体国家安 全水平;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效率,破解资源环境 约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 现科技、能源、经济紧密结合; 有利于全面增强我国在国际能 源领域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彰显负责任大 国形象;有利于增加基本公共服 务供给,使能源发展成果更多 惠及全体人民,对于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二、面向全面建设现代化,明确能源革命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 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党中 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 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主动适应、 把握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把 推进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国 策,筑牢能源安全基石,推动 能源文明消费、多元供给、科技 创新、深化改革、加强合作, 6 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根本性 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安全,筑牢底线。 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危机意识,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能源安 全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生产 生活等各个方面,落实在法律法 规、规划政策、技术标准等各 个层面。加强能源全方位国际合 作,着力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 系,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能需求和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坚持问 题导向,破除固有利益藩篱。着 眼未来设立积极的能源革命目 标,以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为核 心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全面释放发展活力。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还原能源商品属性,遵 循市场经济规律、能源行业发 展规律,突出市场主体推进能源 革命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打造服务型政府,加 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 规,维护市场秩序,精准科学调 控,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 统揽全局,协调推进。 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利用两 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长远战略目标不动摇,主动作为、积 极稳妥、循序渐进,着力化解深层次矛盾,突出解决现实问题, 补齐发展短板。凝聚社会共识, 形成各方合力,实现由量变到 7 质变的能源跨越式发展。 (三)战略取向。 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安全为本、节 约优先、绿色低碳、主动创新的 战略取向,全面实现我国能源 战略性转型。 以保障安全为出发点。 立足国内,推动能源供应多元 化,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形 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能源 供应体系。坚持互利共 赢开放战略,全面提升能源国际 合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全 球能源治理,构建广泛利益共同 体,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 全。 以节约优先为方针。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 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彻底改 变粗放型能源消费方式,科学 管控劣质低效用能。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 消费结构双优化,推进能源梯级 利用、循环利用和能源资源综 合利用,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 会,降低社会用能成本。 以绿色低碳为方向。 坚持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切实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障生 态安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科学规划能源资源开发布局, 推动能源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 并举,坚持优存量和拓增量并重 ,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 重,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比重,使清洁能源基本满足 未来新增能源需求, 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不断下降。 以主动创新为动力。 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步伐,推动能 8 源技术从被动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能源技 术,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增强需求侧响应能力,实现 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互动。推动 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重点 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提高 能源资源配置效率,为能源转 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目标要求。 到 2020 年,全面启动能源革命体系布局,推动化石能源清 洁化,根本扭转能源消费粗放增 长方式,实施政策导向与约束 并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50 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 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 增量主体,能源结构调整取得 明显进展,非化石能源占比 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比 2015 年下降 18;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 工业产品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 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比 2015 年下降 15,主要能源生产领域的用水效率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力和油气体 制、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绿色 财税金融政策等基础性制度体系 基本形成;能源自给能力保持 在 80以上,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为如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2021 2030 年, 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和核能利用持续增长, 高碳化石能源利用大幅减少。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60 亿吨标准 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 20左右,天然 气占比达到 15左右,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 9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 65, 二 氧化碳排放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耗(现价)达到目前世 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 源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主 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科技 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现代能源市 场体制更加成熟完善;能源自 给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更好利 用国际能源资源;初步构建现 代能源体系。 展望 2050 年, 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 非化石能源占比超 过一半,建成能源文明消费型社 会;能效水平、能源科技、能 源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 全球能源治理重要参与者;建 成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实现现代化。 三、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开创节约高效新局面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 同步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调整,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 全面提升城乡优质用能水平, 从根本上抑制不合理消费,大幅 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 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一)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 度为核心,完善措施、强化手段, 建立健全用能权制度,形成 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能源总量管理体系。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 控”。把能源消费总量、强 度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 束性指标,推动形成经济转型 升级的倒逼机制。合理区分控制 对象,重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10 和石油消费增量,鼓励可再生能 源消费。建立控制指标分解落 实机制,综合考虑能源安全、生 态环境等因素,贯彻区域发展 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结 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现状、 发展潜力,兼顾发展质量和社会 公平。实施差别化总量管理, 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地区严格控制 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 减量替代,扩大天然气替代规模。 东部发达地区化石能源消费 率先达到峰值,加强重点行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管理。严格 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减少不合理能源消费。 构建用能权制度。用能权是经 核定允许用能单位在一定时 期内消费各类能源量的权利,是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有效手段 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初始 分配制度,确保公平、公开。 推进用能预算化管理, 保障优质增量用能, 淘汰劣质低效用能, 坚持节约用能,推动用能管理科 学化、自动化、精细化。培育 用能权交易市场,开展用能权有 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研究制定 用能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能力建设和监督管理。 (二)打造中高级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 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 互驱共进,使能源消费结构迈 入更加绿色、高效的中高级形态。 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推动传统 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准 入标准, 限制高能耗、 高污染产业发展及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 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化解过剩产能,依法依规淘汰煤炭、 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 等行业环保、能耗、安全生产 11 不达标和生产不合格落后产能, 促进能源消费清洁化。统筹考 虑国内外能源市场和相关产业变化情况, 灵活调节进出口关税, 推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 转变,减少高载能产品出口。 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消费 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加快节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 备、航空、电子及信息产业等先 进制造业发展,培育能耗排放 低、质量效益好的新增长点。提 高服务业比重,推动生产性服 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 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通过实施绿色标准、 绿色管理、绿色生产,加快传统 产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低碳 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集约化、 高端化升级,实现能源消费结 构清洁化、低碳化。 (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坚持节能优先总方略,把节能 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 领域,健全节能标准和计量体 系,完善节能评估制度,全面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推动完善污 染物和碳排放治理体系。 把工业作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点领域。 综合运用法律、 经济、技术等手段,调整工业用 能结构和方式,促进能源资源 向工业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 值领域转移,推动工业部门能 耗尽早达峰。对钢铁、建材等耗 煤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和 排放标准, 新增工业产能主要耗能设备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 大力推进低碳产品认证,促进低 碳生产。重构工业生产和组织 方式,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制造,推动绿 色产品、绿色工厂、绿 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加快工艺流程升级与再造,以 绿色设计和系统优化为重点,推 广清洁低碳生产,促进增产不 增能甚至增产降能。以新材料技 术为重点推行材料替代,降低 原材料使用强度,提高资源回收 利用水平。推行企业循环式生 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 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 系统循环链接。充分利用工业余 热余压余气,鼓励通过“能效 电厂”工程提高需求侧节能和用户响应能力。 充分释放建筑节能潜力。建立 健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大 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行绿色建筑 评价、建材论证与标识制度,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超低能 耗建筑,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 平,增加节能建筑比例。加快既 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 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对 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及学校、医 院等公益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大力 发展装配式建筑。严格建筑拆除 管理,遏制不合理的“大拆大 建”。全面优化建筑终端用能结构,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 应用,推动农村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 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 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 力发展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 运输和水运,减少煤炭等大宗 货物公路长途运输,加快零距离换乘、 无缝衔接交通枢纽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深化发展公共交 通和慢行交通,提高出行信息 13 服务能力。统筹油、气、电等多 种交通能源供给,积极推动油 品质量升级,全面提升车船燃料 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现有码 头岸电设施改造,新建码头配套 建设岸电设施,鼓励靠港船舶 优先使用岸电,实施多元替代。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交 通需求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实施最严格的减排制度。坚决 控制污染物排放,主动控制 碳排放,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 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 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化 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加强钢 铁、化工、电力、水泥、氮肥、 造纸、印染等行业污染控制,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行 动,控制移动源污染物排放。 全面推进大气中细颗粒物防治。 构建机动车船和燃料油环保达 标监管体系。扩大污染物总量控 制范围,加快重点行业污染物 排放标准修订。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实时 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加强执法监 督检查。依法做好开发利用规 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强 化源头预防作用和刚性约束, 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四)推动城乡电气化发展。 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建设,拓宽电力使用领域,优 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同步 推进电气化和信息化建设,开创 面向未来的能源消费新时代。 大幅提高城镇终端电气化水平。实施终端用能清洁电能替 代,大力推进城镇以电代煤、以 电代油。加快制造设备电气化 改造,提高城镇产业电气化水平 。提高铁路电气化率,超前建 14 设汽车充电设施,完善电动汽车 及充电设施技术标准,加快全 社会普及应用,大幅提高电动汽 车市场销量占比。淘汰煤炭在 建筑终端的直接燃烧, 鼓励利用可再生电力实现建筑供热 (冷) 、 炊事、热水,逐步普及太 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 全面建设新农村新能源新生活 。切实提升农村电力普遍服 务水平,完善配电网建设及电力 接入设施、农业生产配套供电 设施,缩小城乡生活用电差距。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 农业生产电气化。实施光伏(热 )扶贫工程,探索能源资源开 发中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助推 脱贫致富。结合农村资源条件 和用能习惯,大力发展太阳能、 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推 进用能形态转型,使农村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沃土”,建设美 丽宜居乡村。 加速推动电气化与信息化深度 融合。保障各类新型合理用 电,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高新消费用电水平。 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终端能源消费智能化、 高效化水平, 发展智慧能源城市,推广智能楼 宇、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发 展智能交通、智能物流。 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能源消费交易市场, 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可再生 能源配额等网络化交易,发展 能源分享经济。加强终端用能电气化 、信息化安全运行体系建 设,保障能源消费安全可靠。 (五)树立勤俭节约消费观。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倡导合理 用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5 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牢固树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的理念,加强环保意识、生 态意识,积极培育节约文化, 使节约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 源消费新格局。把节约高效作为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公 共机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提倡建设绿色机关、 绿色企业、 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加强绿色 消费宣传,坚决抵制和反对各 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 培育节约生活新方式。开展绿 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 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文明绿色 方式转变。继续完善小排量汽 车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扶持政 策体系。适应个性化、多元化 消费需求发展,引导消费者购买 各类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 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 。推广绿色照明和节能高效产 品。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增强公众 参与程度,扩大信息公开范 围,使全体公民在普遍享有现代 能源服务的同时,保障公众知 情权。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制度。发挥社会组织 和志愿者作用,引导公众有序参与能源消费各环节。 四、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清洁低碳新体系 立足资源国情,实施能源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煤炭转 型发展,提高非常规油气规模化 开发水平,大力发展非化石能 源,完善输配网络和储备系统,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形成多轮 16 驱动、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 (一)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 和重要工业原料,支撑了我国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还将长期发 挥重要作用。实现煤炭转型发展 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 和首要任务。 实现煤炭集中使用。 多种途径推动优质能源替代民用散煤, 大力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 制定更严格的煤炭产品质量标 准,逐步减少并全面禁止劣质散煤直接 燃烧,大力推进工业锅 炉、工业窑炉等治理改造,降低 煤炭在终端分散利用比例,推 动实现集中利用、集中治理。 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建立 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完 善煤炭清洁储运体系,加强煤炭 质量全过程监督管理。不断提 高煤电机组效率,降低供电煤耗 ,全面推广世界一流水平的能 效标准。加快现役煤电机组升级 改造,新建大型机组采用超超 临界等最先进的发电技术,建设 高效、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推 动实现燃煤电厂主要污染物排放 基本达到燃气电厂排放水平, 建立世界最清洁的煤电体系。结 合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 发展热电联产。在钢铁、水泥等 重点行业以及锅炉、窑炉等重 点领域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设 备。按照严格的节水、 节能和环保要求,结合生态环境 和水资源承载能力,适度推进 煤炭向深加工方向转变,探索清 洁高效的现代煤化工发展新途 17 径,适时开展现代煤化工基地规 划布局,提高石油替代应急保 障能力。 促进煤炭绿色生产。严控煤炭 新增产能,做好新增产能与 化解过剩产能衔接,完善煤矿正 常退出机制,实现高质量协调 发展。实施煤炭开发利用粉尘综 合治理,限制高硫、高灰、高 砷、高氟等煤炭资源开发。强化 矿山企业环境恢复治理责任, 健全采煤沉陷区防治机制,加快 推进历史遗留重点采煤沉陷区 综合治理。统筹煤炭与煤层气开 发,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煤 矿瓦斯等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煤 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洗选比 例。促进煤炭上下游、相关产业 融合,加快煤炭企业、富煤地 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产转型发展。 (二)实现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 源,大幅增加生产供应,是优化 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必 由之路。推动清洁能源成为能源 增量主体,开启低碳供应新时 代。 推动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 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 以分布式利用为主,推动可再生 能源高比例发展。大力发展风 能、太阳能,不断提高发电效率 ,降低发电成本,实现与常规 电力同等竞争。因地制宜选择合 理技术路线,广泛开发生物质 能,加快生物质供热、生物天然 气、农村沼气发展,扩大城市 垃圾发电规模。创新开发模式,统筹水电开发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具备条件的 城市和区域,推广开发利用地 18 热能。开展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 能源利用的示范推广。采用我 国和国际最新核安全标准,安全 高效发展核电,做好核电厂址 保护,优化整合核电堆型,稳妥有序推进核电项目建设,加强 铀资源地质勘查,实行保护性开采政策, 规划建设核燃料生产、 乏燃料后处理厂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场。 积极推动天然气国内供应能力 倍增发展。加强天然气勘查 开发,建设四川、新疆等天然气 生产供应区,加快推动鄂尔多 斯盆地、沁水盆地与新疆等地区 不同煤阶煤层气,以及四川盆 地及外围、中下扬子地区、北方地区页岩气勘查开发,推动煤 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 天然气低成本规模化开发,稳 妥推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处理 好油气勘查开发过程中的环境 问题,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加大 水、土、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推动分布式成为重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在具备条件的建筑、 产业园区和区域,充分利用分布式天然气、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示范建设相对独立、自我平衡的 个体能源系统。根据分布式能 源供应情况,合理布局产业集群 ,完善就近消纳机制,推动实 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 (三)推进能源供给侧管理。 坚持严控能源增量、优化存 量,着力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效 率,扩大有效供给,合理控制 能源要素成本,增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建立健全能源生产、配送、交 易管理市场化制度,推动能 源优质优供,引导能源消费升级。完善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 19 汰能源领域落后产能。分级分类 建立能源产品标准体系并逐步 完善提高,严禁不合格能源生产 和交易使用。通过技术进步降 低清洁能源成本,完善支持清洁 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健 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化石能源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合 理确定煤炭税费水平。建立多元 化成品油市场供应体系,实现 原油、煤炭、生物质等原料的生 产技术和产品的协同优化。优 化能源系统运行,打造能源高效 公平流动基础设施平台。建立 能源基础设施公平性接入的有效 监督机制,降低输配成本,提 高能源供给效率。 (四)优化能源生产布局。 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禀赋、水资 源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能 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等 因素,科学确定能源重点开发基 地,统筹能源生产与输送。 合理布局能源生产供应。东部 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天然 气,发展核电、分布式可再生能 源和海上风电,积极吸纳其他 地区富余清洁能源,率先减煤。 中部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可 再生能源,做好煤炭资源保护性 开发,总体上降低煤炭生产规 模,加快发展煤层气, 建设区外能源输入通道及能源中转枢纽。 西南地区,建设云贵川及金沙江 等水电基地,大力发展川渝天 然气,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加 快调整煤炭生产结构。西北地 区,建设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型综合能源基地,保障全国 能源平衡。东北地区,加快淘汰 煤炭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供需平衡 ,完善国外能源输入通道。加 20 快建设海上油气战略接续区,稳步推进海洋能开发利用。按照 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 园区化、产品清洁化的要求, 优化石油炼化产业布局。 有效衔接能源开发地与输送网。实行能源优先就地平衡, 尽量减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结 合全国能源生产供应布局,统 筹多种能源输送方式,推进能源 开发基地、加工转换基地与能 源输送通道的同步规划、同步建 设。加快能源输送网络转型, 减少网络冗余,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扩大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 推动能源输送网络运营调度升级提效。 (五)全面建设“互联网 ”智慧能源。 促进能源与现代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 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发展新动力。 推进能源生产智能化。鼓励风 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 源的智能化生产,推动化石能源 开采、加工及利用全过程的智 能化改造,加快开发先进储能系 统。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 设,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 网和其他能源网络,促进多种 类型能流网络互联互通和多种能 源形态协同转化,建设“源 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鼓励分 布式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协 同发展,建设基于用户侧的分布 式储能设备,依托新能源、储 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实 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 21 入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依托 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建设,逐步 实现能源网络的开放共享。 发展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业态。 推动多种能源的智能定制, 合理引导电力需求,鼓励用户参与调峰, 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 依托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能 源自由交易和灵活补贴结算, 推进虚拟能源货币等新型商业模式。 构建基于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等技术的能源监测、管理、调度 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和 产业体系。打造能源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全面 推进能源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五、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立足自主创新,准确把握世界 能源技术演进趋势,以绿色 低碳为主攻方向,选择重大科技 领域,按照“应用推广一批、 示范试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路径要求,分类推进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将技 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 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一)普及先进高效节能技术。 以系统节能为基础,以高 效用能为方向,将高效节能技术 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 等各领域。 工业节能技术。发展工业高效 用能技术,加强生产工艺和 机械设备节能技术研发,重点推动工业 锅(窑)炉、电机系统、 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节能技术研发 应用。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 节能改造,完善和推广工业循环 利用、系统利用和梯级利用技 22 术。广泛应用原料优化、工业余 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和电 厂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推行 产品绿色节能设计,推广轻量 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 建筑节能技术。推广超低能耗 建筑技术以及绿色家居、家 电等生活节能技术,发展新型保 温材料、反射涂料、高效节能 门窗和玻璃、绿色照明、智能家 电等技术,鼓励发展近零能耗 建筑技术和既有建筑能效提升技术, 积极推广太阳能、 地热能、 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技术。 交通运输节能技术。突破新能 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节能 汽车技术,完善高铁、新型轨道 交通节能关键技术,积极开发 大型飞机、船舶材料及燃料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交通与互联 网融合技术,利用交通大数据, 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技术、 车联网等交通控制网技术。 (二)推广应用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强化自主创 新,加快非化石能源开发和装备 制造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开发 利用技术应用推广。 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大型陆 地、海上风电系统技术及成 套设备研发,推动低风速、风电 场发电并网技术攻关。加快发 展高效太阳能发电利用技术和设备, 重点研发太阳能电池材料、 光电转换、智能光伏发电站、风 光水互补发电等技术,研究可 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技术。研发 应用新一代海洋能、先进生物 质能利用技术。 23 先进核能技术。 推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规模化建设, 钠冷快中子堆核电厂示范工程及 压水堆乏燃料后处理示范工程 的建设,以及高温气冷堆等新型 核电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小型 智能堆、浮动核电站等新技术示范 ,重点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 术的示范推广。突破铀资源攻深 找盲技术和超深大型砂岩铀矿 高效地浸、铀煤协调开采等关键技术,探索盐湖及海水铀资源 低成本提取技术,开展先进核电 燃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事故 容错核燃料技术、先进核燃料循 环后处理技术及高放废物处理 处置技术。 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煤炭高效建井和智能矿山等 关键技术、煤炭无人和无害化等 智能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 采以及无煤柱自成巷开采技术, 开展矿井低浓度瓦斯采集、提 纯、利用技术攻关。创新超高效火电技 术、超清洁污染控制技 术、低能耗碳减排和硫捕集封存 利用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 环发电技术等,掌握燃气轮机装 备制造核心技术。做好节水环 保高转化率煤化工技术示范。 油气开发利用技术。积极研究 应用油气高采收率技术和陆 地深层油气勘查开发技术。探索 致密气、页岩气压裂新技术、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发推广 适合不同煤阶的煤层气抽采技 术。推动深海油气勘查开发、海上溢油等事故应急响应和快速 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快重劣 质油组合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 研发,积极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关 键技术研发及推广,突破分布 24 式能源微燃机制造技术,推广单 燃料天然气车船应用技术。 (三)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 推动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 技术、先进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深度融合。 先进电网技术。加强新能源并 网、微网等智能电网技术研 发应用,推动先进基础设施和装 备关键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 调控互动技术研发示范。完善并推广应用需求侧互动技术、电 力虚拟化及电力交易平台技术, 提升电网系统调节能力。 储能技术。发展可变速抽水蓄能技术,推进飞轮、高参数 高温储热、相变储能、新型压缩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