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长江证券:氢能-顶层、配套政策快速推进,2023年电解槽招标1.61GW以上.pdf
支持气候中和园区发展的数字化工具--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pdf
一次性纸制品生产企业碳中和实施指南.pdf
中国储能市场现状及应用研讨PPT--光伏业协会(1).pdf
团体标准-《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和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邮政快递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与策略报告--快递协会.pdf
双碳与可持续发展实用手册-v01.03-20240301-价值前瞻-150页.pdf
头豹: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行业系列报告(上)-峰谷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需求爆发可期(摘要版).pdf
数字经济-绿色电力+绿色算力协同发展,新市场孵化新业态.pdf
项目案例-光热发电设备开发与迪拜光热光伏项目介绍-43页.pdf
解码中国省级交通领域2012—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欧盟新电池法与碳足迹规则PPT - 202308-亿科-23页_OCR.pdf
敏实集团碳中和白皮书.pdf
零碳园区评价通则.pdf
平安证券:绿氢化工项目将如何落地?.pdf
国贸控股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pdf
广东省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深度减排研究--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国联证券:特高压建设加速_海外需求共驱电力设备新成长.pdf
光伏行业政策月报(2024年2月第二期)--光伏行业协会.pdf
国网PPT: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证.pdf
风电行业3月月度报告:海风蓄势待发,二季度有望迎来招标、出货双升-240308-中信建投-28页.pdf
资源描述: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 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1 年 12 月 2 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 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精 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国 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局,充分发挥四川清洁能源 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着力培育支撑高质量 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 台阶,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结合省情实 际,就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 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发展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统揽全局、站高谋远,围绕绿色发展发表一系 列重要论述,作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碳达峰、碳中 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将 重塑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对于形成 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意义重大、影响 深远。全省上下必须提高站位、深化认识,从长远发 展的战略高度,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道路。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自然生态本底良 好,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基 础和广阔空间。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全国优质清洁 能源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清洁能源及相关产 业迅速发展,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 显。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是全面服务国 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展现绿色发展新担当的自觉行 动,是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产业发展新位 势的战略举措,是积极抢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培育 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主动选择,是更好发挥自身比较优 势、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的现实需要,必将有力推动 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四川提供坚实支撑。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 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发展和保护,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能源 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 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 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和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加快推 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促进经济社 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 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双碳”引领、做强优势。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科学处理发展和减排、整 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一手抓减污降碳协 同增效,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生 产、支撑、应用全链条优势重塑和价值跃升,培育形 成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 好、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围绕产业链部 署创新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 体系,着力突破关键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提升清洁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科技水平,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 定性和核心竞争力。 龙头带动、集聚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 设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牵引,完善区域产业政 策体系,发挥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统筹布局能源 链供需侧、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前后端,构建分工 合理、配套完备、保障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 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发展格局。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政策供给,完善基础设施,树立 底线思维、注重风险防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 务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各类 市场交易机制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市场体系,充分激发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内生动 力。 (三)科学确立发展目标。坚持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 相结合,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着力打造在全国大局 中有影响力、对四川发展有支撑力的绿色低碳优势产 业集群,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 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绿色发展先行区。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能级持续提升, 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 1.3 亿千瓦,天然气(页 岩气)年产量达到 630 亿立方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达 60左右,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 工业比重达 20左右,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 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到 2030 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清洁能源 消费比重达 66左右,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 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25左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确保实现碳达峰。到 2035 年,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清洁能源消 费比重达 70左右,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 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30左右,为全国建立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 出更大贡献,朝着实现碳中和目标稳步迈进。 二、做优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四)推进水风光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立足清洁能 源资源优势,强化水电主力军作用,培育风光发电新 增长点,构建沿江清洁能源走廊,建设世界级优质清 洁能源基地。 科学有序开发水电。稳步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 河水电基地开发,优先建设具有季以上调节能力的水 库电站,巩固水电第一大省地位。加快推进一批大中 型水电项目建设,推动白鹤滩、两河口等在建水电站 如期投产,开工建设旭龙、岗托等水电站。推进乌东 德、溪洛渡、二滩、瀑布沟、向家坝、锦屏一级、锦 屏二级等已建成水电站稳定出力。加强水资源调度, 统筹流域水电综合管理,加快核准一批水电项目,有 序实施其他流域大中型水电开发。多措并举促进清洁 能源消纳。 加快发展风光发电。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 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规划建设风光 能源开发基地,集中开发凉山州风能和攀枝花市、阿 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太阳能,支持在川晶硅光伏企 业参与光伏电站开发。推进分布式风光能源开发,鼓 励盆周山区和川西地区有序建设风电项目,支持开展 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实施一批 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拓展光伏在社区和种养殖、交 通、市政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五)规模化开发利用天然气。统筹推进常规气与非 常规气开发,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 方米级产能基地。推进川中、川东北等重点气田建设, 加大宣汉、安岳、大英等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发 挥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引领作用,推 动川南页岩气滚动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天然气勘探开 发利用。推进致密气、煤层气开发利用。集约化、规 模化布局储气设施,加强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建设。 促进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发挥我省天然气资源富集、 装备技术成熟等优势,加快规划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 项目,力争“十四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超过 400 万 千瓦。有序推进天然气发电替代燃煤发电。支持天然 气主产地高质量发展绿色精细化工产业,支持资阳建 设高端天然气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支持泸州提升 全国重要绿色化工基地建设水平。 (六)有序开发多类型清洁能源。瞄准清洁能源开发 利用新领域,前瞻布局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着力技 术创新、降低成本、扩大应用,构建多能并举、协同 发力的能源供给体系。积极发展氢能产业,统筹推进 氢能安全生产和“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开展氢能 运营试点示范,丰富应用场景,建设全国重要的氢能 产业基地,支持成都打造“绿氢之都”、攀枝花打造 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合理利用林草、秸秆、垃圾等开 发生物质能,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进地热资源勘 探开发,因地制宜开展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 三、发展壮大清洁能源支撑产业 (七)大力发展晶硅光伏产业。发挥晶硅制造先发优 势,着力健全产业链条,扩大先进产能规模,巩固行 业领先地位,建设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推动成 (都)乐(山)眉(山)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 建设乐山“中国绿色硅谷”。加快晶硅光伏产业高端 化发展,推进关键环节技术更新,持续降低生产能耗 和成本,提高晶硅光伏发电效率。推进硅料、硅片、 电池片、组件等配套成链发展,形成上中下游适配协 调的产业集群。推进薄膜光伏产业创新发展。 (八)持续做强能源装备产业。把清洁能源装备产业 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柱,依托“国字头”能源 装备龙头企业,突出关键技术自主化、市场拓展全球 化、运维服务一体化,建设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装备 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 产业集群,建设以成都为引领的光伏高端装备产业集 聚区,加快打造德阳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聚焦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等开发利用,推进发电机组、输变电设备、储能设施、 热泵等能源装备发展。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开采高 端成套装备、输配送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推进氢 能装备发展,建设自贡氢能装备制造先行区。实施重 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工程,支持成都、自贡、内江、 南充、资阳等地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清洁能 源装备制造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清洁能源装 备研发、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咨询评估等服务体系。 (九)构建多元协同储能体系。发挥各类储能技术经 济优势,统筹布局电源、电网、用户侧储能设施,提 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科学布局抽水蓄能,结合 水利工程水资源再利用,在电力负荷中心和新能源集 中送出地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支持列入规划的抽 水蓄能项目加快启动建设。推进电化学储能、飞轮储 能研发应用,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开展光热储能和氢 储能等示范应用。实施“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工 程,推进多元储能融合发展,加快储能规模化应用。 (十)完善清洁能源输配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提高电网对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支持建 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四川电网主网架提档升级,形 成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主网结构。 完善电力输送通道,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电网等工程 建设,加快建设阿坝至成都东特高压交流电网,研究 论证西北四川第二通道。优化天然气管网,增强主 干管网互联互通和输配气能力,实施“川气东送”二 线(四川段)、威远泸县页岩气等干线管道工程, 推进末端区域供气管网建设。支持建设微电网、智能 电网,发展“5G数字电网”“5G智能燃气管网”, 促进清洁能源科学调配和智能化运用。 四、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应用产业 (十一)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锂电 材料产业,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材料产业基地。 统筹锂矿资源供给,科学有序推进川西北锂辉石矿高 效综合利用,加快川东北锂钾资源勘探开发,增强锂 矿资源安全保供能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选择符合条 件的地方合理布局,促进锂电材料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增强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做强基础锂盐、 正负极材料,加快补齐隔膜、电解液等薄弱环节,实 现锂电主辅材料产业均衡协调绿色发展。支持遂宁加 快建设“锂电之都”。支持阿坝、甘孜依托“飞地园 区”合作开展锂资源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优化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 布局,围绕行业领军企业完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打 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宜宾 “动力电池之都”。依托重大项目投运生产带动配套 项目对接落地,培育拳头产品,加快提升产业能级, 实现供全国、销全球。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 加快重点领域电动化进程,扩大动力电池应用。实施 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立全生命周期追 溯监管体系。稳步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前瞻谋划新 型电池产业发展。 (十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坚持电动化、 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 车研发制造基地。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水平,推 动整车企业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 企业协同发展。培育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支持 传统燃油车企转型,形成新能源汽车批量生产能力。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能源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加 强与重庆联动协同,布局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及服务 网络系统,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构建 成渝“电走廊”。发展氢燃料汽车,构建成渝“氢走 廊”。推动新能源汽车网联赋能和单车智能协同发展, 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构建成渝“智行走廊”。 (十三)推进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构建“芯屏端软 智网存”生态圈,培育全国大数据产业重要增长极。 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建设全国一体化算 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推动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 中心、德阳天府数谷产业园、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 园绿色发展,培育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优化区域数 据中心布局,科学有序建设若干城市内部数据中心。 完善成都超算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和 成都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数据算力 中心。推进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提升政务数据共 享开放水平。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深化数据 要素创新应用。共建川渝国际数据门户,打造成渝地 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研究组建数字四川集团。加快推 进大数据发展地方立法,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十四)深化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推进攀西 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做精钒产业,做 强钛产业,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攀枝花 “中国钒钛之都”。开展钒钛磁铁矿高效综合利用示 范,科学确定钒钛产业技术路线及产品研发方向,提 质发展特种钢铁材料,推进绿色低碳短流程炼钢,着 力用好伴生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钒钛产 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开发钒钛高端制品、功能 材料、特色零部件等。支持乐山、内江等地含钒材料 产业发展。优化钒钛资源综合开发用能结构,开展氢 冶金先行先试,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统筹推进稀 土、石墨、玄武岩等资源开发利用。 发展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必须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 位,以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为导向,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调整能源消 费结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 量双控制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 放,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五、强化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 (十五)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成渝综合性科学中 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高端 创新资源,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加快组建天 府永兴实验室。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相关重大科 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 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 心等协同攻关。围绕天然气(页岩气)、光伏、清洁 能源装备、动力电池、钒钛、氢能等领域,推进产学 研用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 构,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加强 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强化与全球领军企业的技 术创新协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 合体。 (十六)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坚持发展所需与创新所 能相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制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技术攻关路线图。实施深层页岩气、海相锂钾资源开 采技术攻关。加强锂电、晶硅、钒钛、稀土、碲铋、 石墨等新材料基础研究。加强动力电池、能源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超算中心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十七)促进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应 用。推进氢燃料汽车、钒电池、微电网、多能耦合、 碳捕集与封存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发布重点节能低碳 技术推广目录,实施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 强煤炭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示 范。推进广元铝基材料产业基地绿色转型升级。开展 先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 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强 化产业专利导航和维权援助,完善技术成果和知识产 权交易平台。完善全链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推进绿 色低碳技术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建强成都新能源产业 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 和产业升级。 (十八)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5G 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提高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性和覆盖性。构建全 省清洁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发挥数字化系统对 能源供需端的支撑作用,提升电网智能化管理水平, 增强消纳清洁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推进国产工业软 件普及应用,支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 慧电站、智慧气田、智慧矿山、智慧园区、智慧工厂。 围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争取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 六、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十九)引导重点区域集中布局。以区域发展战略引 领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绿色低 碳优势产业适度集中、集聚发展。突出成都极核带动 作用,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 布局发展锂电材料、晶硅光伏、清洁能源装备、新能 源汽车、大数据等产业。着眼推动川南经济区、川东 北经济区协同发展,重点布局动力电池、天然气(页 岩气)绿色利用、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立足攀 西经济区转型升级,重点布局钒钛等先进材料和水风 光氢储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绿色发 展,重点布局水风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大力 发展碳汇经济。坚持全省一盘棋,分产业研究制定行 动方案,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实现资源富集地、产业集聚地、技术研发地协同共赢。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绿色低碳优势产 业。 (二十)推动特色园区集约发展。坚持特色化、专业 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导向,加快培育一批绿色低 碳产业园区,支撑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清洁能源装 备、锂电材料、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新能源 汽车、天然气(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特色产 业园,规范开展扩区调位,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国 家级和省级园区。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评价和企 业能效碳排放绩效评价,促进园区集约高效发展。支 持建设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推进园区实施 循环化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开展 近零碳排放园区、碳中和企业试点示范,坚决遏制高 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 分享机制,支持共建以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特色的 “飞地园区”。 (二十一)支持优势企业集聚壮大。实施制造业企业 “贡嘎培优”行动计划,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 领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上下游协同配套,推动绿色低 碳优势企业成链集聚。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低 碳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国有资本优化战略布局, 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省属国有龙头企业,强化 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有经 济对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能力。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 康发展政策措施,激发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活力,鼓 励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支持龙 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联盟。 (二十二)加强绿色低碳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推动构 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优质品牌, 持续提升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积 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 定修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绿色低碳产业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链条质量技术“一站式”服务。 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天府名品” 质量品牌,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良性互动。支持 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适时发布绿色低碳名优特新 产品目录。 七、营造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十三)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深化电力市场化改 革,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有 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发挥电力市场对能源清 洁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 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推进能源资源 开发和利益共享机制改革,创新政府引导下的“地方 参股、联合开发、就地注册、互利多赢”模式,提高 能源资源开发就地就近转化利用水平。探索页岩气重 点富集区勘查区块投入退出机制。完善用能权有偿使 用和交易制度。探索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改革,积极 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重点领域碳排放配 额和核证减排量交易。建立碳排放追踪溯源机制。 (二十四)促进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推动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共建西南地区百 亿级储气基地等重大项目。推动川东北渝东北能源资 源一体化发展,支持达州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 利用集聚区。支持广安依托高竹新区建设川渝合作新 能源汽车配套生产基地。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 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合作,提高 “西电东送”“川气外输”合作水平。加强与周边省 份长期能源战略合作。加强绿色低碳龙头企业和重大 项目招引,探索实施市场化主体招商,助推“龙头企 业配套企业”成链集群发展。积极参与绿色“一带 一路”建设,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深化 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等方 面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省。发挥自 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碳足迹认证与应 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外贸,推动建设国家绿色外贸 示范区。积极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国际锂电产业 大会、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光伏产 业高峰论坛、国际清洁能源装备博览会等国际性重大 展会活动,以高水平会展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十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整合金融资源、优化 融资结构、强化财金互动,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 品和服务开发。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人民银 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提供长期限、 低成本资金。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 金、绿色保险和绿色信托。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 优势产业领域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支持有条件 的地方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天府 新区争取开展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碳金融市场 创新发展。 (二十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级层面制定出台配 套支持政策,在资源环境、研究开发、市场应用、人 才引育、开放合作、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 实施财政“百千万”引导行动计划,省级财政统筹安 排专项资金、投资基金、政府债券,落实税费优惠政 策,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整合优化省级 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引导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投入。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用地用能指标支持力度, 完善分类支持性电价政策,引导企业优化用能方式, 用好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落实绿色低 碳优势产业领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 支持政策。建立战略科学家智力支持机制,加大高层 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力度,支持高校紧扣 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设置,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技术 技能人才。积极争取国家统筹生产力布局、实施差异 化政策,支持我省利用清洁能源优势发展绿色低碳产 业。 (二十七)健全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发挥省推进 “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联系机制作用,由制造强 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建 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机制,分产业建立专家咨 询委员会,“一链一策”推动发展。建立统计指标体 系,创设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指数和绿色能效“税 电指数”,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完善考核激励 机制,探索建立以化石能源控制为主的能源消费考核 体系,探索实施清洁能源消费差别化考核。加大绿色 发展理念宣传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健 全法治保障,强化节能监察,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干 部培训内容,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加强政治监督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 效。 资料来源 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21/12/8 /74e1f8013f874f5c9e2f2a2aafd4141b.shtml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