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洛阳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 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前 言 能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现代经济发展 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加快构建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动全市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对提高应对气候 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 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 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 振洛阳辉煌的关键五年,也是洛阳在建设中原城市群、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叠 加中展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的重要五年。本规划依 据国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河南省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洛 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市构 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市 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 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洛阳市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加强 节能减排为主线,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 元、创新引领,全面完成我市“十三五”目标与任务, 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发展。 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发电 装机达到 1278 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装机 783.8 万 千瓦,水电装机 212 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 178 万千瓦。90 万千瓦燃气发电、3 万千瓦垃圾焚烧 发电机组建成投用。洛阳供电区建成 500kV 变电站 5 座,变电容量 6600MVA;110-220kV 公用变电站 140 座,变电容量 18608MVA,企业自备变电站 30 座, 变电容量 6672MVA。洛宁大鱼沟 140 万千瓦抽水蓄 能电站开工建设。新增公共充电桩 3500 个,初步形 成智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网络。洛 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基本建成,设计年输送量 1000 万吨原油的日照濮阳洛阳原油管道开工建 设。全市能源供给向综合化、多元化加速转变,能源 储备调节能力增强。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以能源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能源消耗总量和“双控”目 标,强化能效提升、加强需求侧管理等多措并举,全 市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累计淘 汰落后煤电机组 141 万千瓦,关停容量居全省前列。 中心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约 3000 万平方米,完成 清洁取暖“双替代”改造 43.3 万户,散煤取暖基本 “清零”。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181 万千瓦,年 均增速超过 50,全市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 30。“十三五”期间全市煤炭消费比重从 2015 年 的 74.97下降到 2020 年的 6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 重增长到 13.2;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2020 年用气 量达到 82.87 万吨标准煤,占比为 3.38。2020 年, 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 2117 万吨标准煤,完成省定能 耗总量 2451 万吨标煤的控制目标。 能源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全市骨干煤炭企业煤矿 采、掘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综采技术逐步 推广应用。超临界火电机组广泛应用,煤电机组实现 超低排放,60 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比达到 48,平均 供电煤耗降至 300 克标准煤/千瓦时,优于行业平均 水平。拥有市级以上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20 个,能源 装备产业形成以中信重工、LYC 洛阳轴承、新强联回 转支承、阿特斯等企业为龙头的成套及核心零部件装 备制造产业集群,矿山煤矿工业专用特种机器人、智 能矿山装备、高端精密轴承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处于 国际领先水平。 能源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充分发挥光伏扶贫脱贫 带动作用,建成光伏扶贫电站 1435 座,并网容量 222.7MW。完成 503 个贫困村、225 个深度贫困村、 534 个中心村电网脱贫改造以及 88 个易地扶贫搬迁 安置小区电网配套建设。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扎 实推进,完成 1019 眼机井通电工程建设任务,实现 了村村通动力电全覆盖,农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 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均高于国家目标要求。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 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 振洛阳辉煌的关键五年。 当前,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碳 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成为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能源结 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空 间受限,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亟需能源系统加快适应和 调整,绿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亟待形成,战略性、 前沿性技术亟待加速突破。 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能源发展面临着 优化结构、保障供应、强化治理等多重目标统筹平衡 的考验。一是能源低碳转型压力较大。我市产业结构 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减煤降碳需用能 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联动、共同发力。二是能源安全 保障风险持续增加。我市能源资源以煤为主,太阳能、 风能、水能等资源禀赋相对偏弱,对外依存度高,供 应保障不确定因素增多,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 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供应保障能 力急需强化。三是能源科技支撑能力存在短板。我市 能源技术装备产业链不完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 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前沿技术和相关 产业亟待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新 模式新业态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我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构建新发 展格局、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正在加快建设经 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国家创新高地、“一 带一路”双向开放高地和幸福美好家园。能源作为现 代化洛阳建设的基础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增 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必须通过降低能 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经济 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既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 更高要求,也为能源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蓄积的发展动能持续壮大,为促进我市能源绿色低碳 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强 化底线思维,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加 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 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 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省委、省 政府对洛阳新的战略定位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总 体部署,聚焦洛阳新发展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 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动能源发展质量 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 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谱写新时 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低碳。把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 根本要求,以实现能源行业高水平达峰为目标,推进 能源生产模式绿色低碳变革,先立后破,控制化石能 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 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非化 石能源消费比重。 坚持改革驱动。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要素配 置、价格机制、排放标准等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 的积极性。增强碳达峰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奖惩机制和市场环境;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系统谋划实施碳达峰重点工程。 坚持安全可靠。把能源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防范的首 要风险,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结果导向,统筹利用内 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能源保障途径,完 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维护能源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提高碳达峰进程中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构筑 能源安全屏障。 坚持智能高效。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能源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现代能源技术,强化多种能源 融合发展,推进能源互联网示范应用,着力提升能源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能源绿色智能高效。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全市产业 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煤炭占比逐 年下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完成省级下 达指标,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 2030 年 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市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1200 万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 1500 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600 万千瓦以上,占全市总 装机比例达到 40以上。煤炭产能稳定在 1050 万吨/ 年,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 800 公里,能源储备和 应急体系更加完善。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 1744 万吨,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 占比提高到 15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 装机增量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 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5以上,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 297 克标准煤/千瓦时。能源系统灵活性显著增强,电网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开展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等需 求侧响应项目示范,力争形成占最大负荷 5以上的 需求侧响应能力。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 步提升。 能源服务民生持续优化。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水平显 著提高,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持续提升,重点乡镇 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 化,供电、供气用户报装时间进一步压缩,群众生产 生活用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 主要指标 指标类 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能源安 全保障 1 能源综合生产 能力 万吨标 准煤 960 1200 以上 约束性 (万吨标准煤) 2 电力装机总量(万千瓦) 万千瓦 1278 1500 预期性 3 储气能力占天然气消费比重 1 5 左右 预期性 4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32 五年累计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5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13.2 15 预期性 6 煤炭消费比重 65 60 预期性 7 电能占终端用能源消费比重 24 27 预期性 8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 22.8 25 预期性 能源低 碳转型 9 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 吨二氧 化碳/吨 标准煤 2.15 2 预期性 10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30.8 五年累计 15 预期性能源效 率提升 11 火电机组平均 克标准 300 297 预期性 供电煤耗 煤/千瓦 时 12 电力需求侧相应能力 2 5 预期性 13 灵活调节电源占比 7 10.7 预期性 14 储能装机规模 万千瓦 0 70 预期性 能源创 新变革 15 新建能源科技 创新平台 个 20 28 预期性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中石化、化工、非金属和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的二 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并降 低平均能耗水平,引导市民建立绿色消费行为习惯。 到 2030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 强度完成省级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 高,顺利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 第三章 积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 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 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 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 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一、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 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导向, 推进伊川县、汝阳县、孟津区、洛龙区整县区屋顶分 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积极支持利用开发区、标准 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 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示范。利用城区次干道、乡 镇道路、田间道路边沟排水沟以及景区等资源,开展 光伏照明设施建设改造。“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增光 伏发电并网规模 100 万千瓦以上。 加快推进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按照“生态优先、有效 利用”的原则,加强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保障洛 阳市沿黄生态保护区、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前提下, 利用黄河流域干支流沿线优质风电资源,谋划建设新 能源风电基地。实现市域统一规划、协同开发,采用 先进风力发电技术,稳步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大 已并网山地风电项目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推动新建风 电项目智慧化、数字化。“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增风 电并网规模 100 万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供暖,探 索土壤源热泵供暖制冷,利用矿井废热、工业废水、 污水处理厂中水发展热泵技术,适度发展地下水源热 泵,重点支持地热能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 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应用,加强地下水源热泵回灌监 测管理。“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增地热供暖面积 30 万平方米。 积极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 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 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电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水 电。规范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水电安全水平。 加快洛宁大鱼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工建设嵩县龙 潭沟、汝阳菠菜沟抽水蓄能电站。 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清洁高效”的原则,探索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建立 健全资源收集、加工转化、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 稳步发展非粮液体生物燃料、成型燃料,提高生物质 能利用效率和效益。 开展氢能示范应用。充分发挥“郑汴洛濮氢走廊”重 要节点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双重优势, 通过持续推进氢能产业链条本地化、生产规模化、运 营集约化,基本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化石原料制氢和 可再生能源制氢相结合的氢能供给体系,初步实现燃 料电池八大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本地配套,基本补 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短板,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 力进一步提升,在氢气制储运加、液氢装备、整车制 造、车辆示范应用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打造“郑汴 洛濮氢走廊”氢能产业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高地,建 成我省规模最大的氢能产业发展基地。 专栏 1新能源发展重大工程 高质量“光伏”基地工程。重点推进伊川县、汝阳县、孟津区、洛龙区整县区屋顶 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规模 100 万千瓦以上。推进“光伏 市政工 程”等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和光储一体智能微电网系统建设。结合采煤沉陷区、矿山 废弃地谋划光伏综合利用项目。 高质量风电基地工程。依托优质风电资源,实施市域资源统筹,统一谋划、协同开发, 建设宜阳县、嵩县、汝阳县、伊川县、洛宁县等风电场项目,新增风电并网规模 100 万千瓦以上。 地热供暖示范工程。加快推动热泵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应用。在地热资源丰富区域, 稳妥开发深层地热。全市新增地热和热泵系统供热面积 30 万平方米。 氢能示范工程。积极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鼓励氢能技术研发和应 用,培育氢能“产储运用”产业链。持续探索氢能在交通、建筑、工业等多领域场景 示范应用,促进氢能技术与相关产业耦合发展。 二、促进化石能源绿色转型 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发展。推进煤炭从总量性去产能向 结构性优产能转变,适度发展优势煤种先进产能,加 快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优 化煤炭产品结构,持续提高煤炭入选率。促进骨干煤 炭企业传统非煤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煤基产业链,把 燃料变成材料。 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火电厂燃料转换效率, 实现火电领域降低碳排放,在保证发电量满足需求的 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自身能耗,降低污染排放。持续 优化调整存量煤电,淘汰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煤电机组, 有序关停整合 30 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合理 半径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推进煤电由主体 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 性电源转型,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 持续推进炼能优化。按照“少油增化”发展方向,以 绿色化为引领,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谋划建设洛 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调整现有油品产品结构,提 高航空煤油产量。延伸发展高端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 业链,重点发展芳烃、烯烃、碳四等精细化工产业, 谋划乙烯下游产业,培育高分子功能性膜材料产业, 推动产业规模化、材料化、精细化发展,到 2025 年, 电子化工材料产业实现规模 1300 亿元。 专栏 2化石能源绿色转型重大工程 煤炭绿色高效发展工程。优化洛阳煤炭产能,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谋划推动洛阳市 煤炭储备基地项目。 煤电结构优化工程。停备大唐洛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232 万千瓦机组,淘汰关停洛 阳双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216.57.5 万千瓦机组,推动新安完善热电联产机组及其 配套设施。 炼能优化工程。谋划建设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 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加快推进 140 万千瓦洛 宁大鱼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工建设 180 万千瓦嵩 县龙潭沟、120 万千瓦汝阳菠菜沟抽水蓄能电站,谋 划储备新一批抽水蓄能站点。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 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电厂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谋 划调峰燃气发电机组,推动气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融 合发展。推动新规划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 储能设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存储能力。 推动电力系统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运行。统筹高比 例新能源系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增强电力系 统清洁能源资源化配置能力,推动调度运行智能化、 扁平化,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电力支撑能力。整 合优化区域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合理配置 储能,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 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持续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扩大需求响应实施范围, 突破工业用户作为单一主体参与模式,加强负荷聚合 商培育,深入挖掘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和综合智慧 能源系统等灵活性调节资源,进一步释放居民、商业 和一般工业负荷的用电弹性。加快需求响应与电力市 场建设有效衔接,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推动需求响应 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 段。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接入省级电 力需求响应平台,实施响应全流程管理和线上办理, 深化需求响应大数据分析。 提升电网运行调度水平。推动建立多种能源联合调度 体制,加强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机制研究,加快大数据、 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展风光火储一体化联合调度示范, 构建高度智慧化运行体系。优化电网安稳控制系统配 置,全面提升电网灵活控制和抗干扰能力。推进配电 网改造升级,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适应分布 式电源广泛接入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增强电网就 近就地平衡能力。增强电网适应性,加大配电自动化 改造力度,探索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 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 专栏 3新型电力系统重大工程 电力灵活调节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建成投产洛宁大鱼沟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嵩县 龙潭沟抽水蓄能电站、汝阳菠菜沟抽水蓄能电站。谋划推进一批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 项目。谋划推动洛阳燃气调峰机组项目建设。 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工程。接入省级电力需求响应平台,开展用户侧储能、电动 汽车等需求侧响应项目示范,力争形成占最大负荷 5以上的需求侧响应能力。 四、推进氢能发展 打造氢能产业装备生产制造中心。以氢能装备研发创 新和产业化为核心,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和引领,甄选 引育龙头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链培育,加快推动应用 示范和商业化推广,形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氢能 产业生态圈。建设全国重要的氢能产业装备科技创新 和生产制造高地,打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先行区、氢 能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初步形成氢燃料电池系统、 电堆、膜电极、双极板及其材料、质子交换膜、空压 机、气瓶、氢气循环系统、储氢瓶阀等关键零部件和 材料产业链条;氢气纯化和液化、电解水制氢、氢气 压缩机、加注机、储氢供氢等氢能成套装备企业落地 集聚。围绕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任务,加快 推进氢燃料电池重卡、客车、专用车自主化、规模化 生产,实现各类氢燃料电池车辆年产能达到 5000 辆, 全市氢能产业链产值达到 100 亿元左右。 聚焦氢能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依托我市装备创新资源 优势,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 关键环节,以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构建 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拓展产学研合作,吸引培育 人才队伍,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在清洁低碳制氢、高 压储氢、氢气精准纯化、氢气致密储输等核心技术和 燃料电池等关键材料领域,打造特色产业竞争优势, 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引导国内外先进资源 要素聚集,加大氢能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引 进,大力支持孵化氢能与氢燃料电池“瞪羚”企业, 加快建立优势企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集聚、 专业、互补的开放型产业生态。 引育并举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 强链,发展氢能供应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布局建设一 批产业支撑项目,打造若干氢能产业园区,推动氢能 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趋于集中,功能上趋向集聚,定位 上互补发展。拓展低成本、大规模、多元化氢气来源, 加快构建氢能基础设施体系,保障氢燃料电池汽车示 范应用,探索创新规模化、商业化、可复制的氢能应 用商业模式,以示范项目引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适度超前搭建供给体系。统筹氢能产业和示范布局, 合理把握发展节奏,逐步提升绿氢比例,稳步构建储 运网络,支持引进固态储氢及新型储氢技术研究与应 用。谋划新建 1 条输氢管道、建设 1-2 个氢气液化项 目。有序建设加氢基础设施,推动加能站建设,构建 满足洛阳及周边氢能需求的加能站网络。支持建设油 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和加油站改扩建油氢合建站,建 设加能站 7 座。 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创新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模式, 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推广应用。以交通领域为突 破口,积极争取氢能商用车差异化路权和资金支持, 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示范应用,鼓励政府投资工程优先 使用氢能车辆。鼓励整车生产企业与市内重点物流运 输、汽车运营企业合作,批量化集中采购氢燃料电池 车辆,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降低氢燃 料电池汽车购置成本。积极争取省级支持,推动我市 生产的氢能车辆在示范应用城市群、郑汴洛濮氢走廊、 郑汴洛城际旅游专线中进行推广应用。加强我市氢能 车辆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与示范应用城市群内整车生 产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强强联合、共同做大氢能产 业市场。支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 建设氢能车辆应用先行先试区。 完善产业安全政策体系。筑牢安全底线,聚焦氢制取、 储运、加注等关键安全环节,强化氢能保供和示范应 用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运营监管。严格落实氢 能产业发展准入审批和备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适应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管理机制,完善产业政策及标准 规范,不断夯实产业政策体系。 专栏 4氢能发展重大工程 稳定氢源供给能力。谋划新建 1 条输氢管道、建设 1-2 个氢气液化项目,建设 1-2 个 屋顶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项目。 交通氢能示范。助力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培育超过 30 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链相关企业,重点扶持培育氢能相关优势企业不低于 10 家,相关产业年产值达到 100 亿元左右;建设加能站数量达到 7 座以上,用氢成本降至 30 元 /公斤以下;氢燃 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达到 360 辆以上;开通 1 条以上示范公交线路。 非交通领域氢能示范。积极推进氢、电、热等能源的互联互补和协同优化,推广燃料 电池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探索建设示范项目 2 个。 第四章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 社会发展各领城、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 模式。 一、推进能源生产绿色化 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采。加强生产加工过程碳排 放监控,加快应用绿色开采和智能化技术,加大余能、 副产品回收利用力度,降低煤炭开采过程中碳排放, 提高绿色用能比重。推广化石能源开采先进技术装备, 加快对燃油、燃煤设备等电气化改造。 推进能源加工储运提效降碳。加快炼化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绿色炼厂、智能炼厂建设,延伸炼化产业链,增 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 煤炭分质分梯级利用,推动煤炭转化向高固碳率产品 发展。优化煤炭物流网络,提升铁路运输比例,发展 多式联运等绿色运输方式,支持企业推广智慧低碳仓 储和物流。 大力发展能源低碳循环经济。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 模式,探索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矸石综合利用, 积极推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避免污染 大气和地下水。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区、关停高污染矿 区发展风电、光伏或农林生物质产业。 二、促进用能方式绿色化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有色金属、石化化工、 建材等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加快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 严格执行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政 策,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确保经 济平稳运行、社会民生稳定基础上,推动伊电集团、 万基控股、龙泽焦化、龙新玻璃等高耗能行业企业实 施节能降碳改造。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 业集中集聚发展,提高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形成规 模效益,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推进 13 个省级开发区 循环化改造,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以电机、风机、变 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排查淘汰落 后产能,推广节能设备产品,每年争创省级以上绿色 制造示范 6 家、市级绿色工厂 12 家。到 2025 年,电 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行业能效达到标 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 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 提升。 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用能。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加 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 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为约束的减排机制, 推动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建立绿色用能监测与评 价体系,执行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标识制度,引导工业 企业和园区高效开发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坚决遏 制“两高”项目盲目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 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到 2025 年,战略性新 兴产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0,高耗能 行业增加值占总工业比例下降 5左右。 推广建筑低碳化发展。组织实施河南省绿色建筑条 例,宣贯引导新建、改(扩)建建筑按照绿色标准 设计、建设和运行,发展本土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到 2025 年,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100。落实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 规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推进既有 建筑节能节水改造与功能提升,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 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高住宅建筑节能水平 与用能效率,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100 万平方 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100 万平方米。培育 本地区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 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落实装配式建筑资金奖补支持政 策,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农房建设,到 2025 年新 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开工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力争 达到 40以上。 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公共交通体系全面融合, 打造节能、低碳、高效城市客运体系;完善枢纽场站 集疏运结构,推动形成“37”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到 2025 年,大宗货物铁路运输量较 2021 年增长 15 以上。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跨企业信息 系统协同、装备技术发展,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推 进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化,稳步有序推进电力、氢燃料 车辆对燃油车辆的替代。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 化改造,鼓励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 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完成市管高速公路服务区充 电桩建设,配合省交通运输厅推动省管高速公路服务 区充电桩全覆盖工作。到 2025 年,新增充电桩 1.2 万个,全市公共服务领域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的车位 比例不低于 25,实现高速公路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 促进生活领域用能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取暖, 发挥现有燃煤、燃气等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 扩大集中供热覆盖区域,增加主城区和具备集中供热 条件的县城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推广商用电炊具、智 能家电等设施,提高餐饮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电 气化水平。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科学合 理用能。持续开展散煤治理工作,加大民用散煤清洁 化治理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洁净型煤配送供应。 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推进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电 能替代,培育和发展电气化农机服务站点,因地制宜 实施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电气化改 造,推广电气化育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等。 优化电网企业办电流程,大力推广高能效用电技术。 加快迭代升级农业电气化新技术、新产品,助力乡村 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家居生活领域电能替代, 倡导使用节能高效空调、电冰箱、电厨炊等家用电器, 提升电能在农村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引领乡村绿色 用能新风尚。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 利用产品的附加值,激发企业综合利用内生动力。到 2025 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5以 上。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 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 量发展,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 型社会。到 2025 年,产品类废物回收体系覆盖率达 30。依托市供销社或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PPP 模式),开展城市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体系精细化分 类、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充分发挥洛阳市机械装备制 造优势,提高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的制造能力,推动建 筑垃圾再生产品规模化、高效化、产业化应用,逐步 建立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化专业园区。到 2025 年,建 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20,全市实施农村垃圾分 类行政村达 100。 专栏 5用能方式绿色升级重大工程 园区综合能源改造工程。推动 1 个以上开发区实施综合能源改造。选择 1 个以上园区 开展低碳园区试点,推行能源清洁替代、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探索绿色低碳发 展模式。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改造工程。以市级公共机构为重点,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 屋顶光伏改造,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 4以上,人均综合能耗下降 6以上。 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健全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应用省级信息共享平台。组 织先进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推动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 三、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落实能耗双控制度。严控能耗强度,以化石能源为重 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实施区域能评制度。 加强节能监察,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形成 “区域能评分类管理能效标准”的节能管理模式。 以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重点,加快制度突破、机 制创新、模式探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支持绿 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机制,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 项目流动和集聚。对接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有效提升管理节能水平。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实 施能源消费“集成化”“智能化”改造和重点用能单 位节能降碳改造。 严控“两高一危”项目。严格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 要求,全面摸排“两高”项目底数,分类建立存量、 在建、拟建“两高”项目清单,实行动态调整。鼓励 通过“上大压小”“减量替代”等方式进行产能整合, 对新建、改扩建“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产能减量或等 量置换政策要求,坚决实施煤耗、污染物排放减量替 代,能效水平达到本行业标杆水平。严格落实新建 (含改扩建)“两高”项目会商联审机制,充分论证 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法依规做好“两高”项目 审核上报工作,严把项目审批、能耗和环境准入关口。 严格涉危险物品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落实有毒有害、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项目“入园”选址、“三线一单” 分区管控要求,加强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环境风 险防控。 强化节能管理能力。成立能源发展和节能服务中心, 完善市、县节能监察体系,强化节能管理能力,加强 事中事后监管。统筹能源强度控制与固定资产投资项 目节能审查,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和投产达效,从源头 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6 家重点用 能单位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负责人,继续推进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