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长江证券:氢能-顶层、配套政策快速推进,2023年电解槽招标1.61GW以上.pdf
支持气候中和园区发展的数字化工具--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pdf
一次性纸制品生产企业碳中和实施指南.pdf
中国储能市场现状及应用研讨PPT--光伏业协会(1).pdf
团体标准-《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和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邮政快递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与策略报告--快递协会.pdf
双碳与可持续发展实用手册-v01.03-20240301-价值前瞻-150页.pdf
头豹: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行业系列报告(上)-峰谷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需求爆发可期(摘要版).pdf
数字经济-绿色电力+绿色算力协同发展,新市场孵化新业态.pdf
项目案例-光热发电设备开发与迪拜光热光伏项目介绍-43页.pdf
解码中国省级交通领域2012—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欧盟新电池法与碳足迹规则PPT - 202308-亿科-23页_OCR.pdf
敏实集团碳中和白皮书.pdf
零碳园区评价通则.pdf
平安证券:绿氢化工项目将如何落地?.pdf
国贸控股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pdf
广东省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深度减排研究--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国联证券:特高压建设加速_海外需求共驱电力设备新成长.pdf
光伏行业政策月报(2024年2月第二期)--光伏行业协会.pdf
国网PPT: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证.pdf
风电行业3月月度报告:海风蓄势待发,二季度有望迎来招标、出货双升-240308-中信建投-28页.pdf
资源描述:
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0222030 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 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市委、市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要求,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依据科 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 2030 年) (国科发社〔2022〕157 号),结合天津科技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 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实 施“技术创新攻关、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绿色低碳企 业培育、低碳零碳成果转化与示范和开放协同创新” 五大行动,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为天津 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坚持全市“ 一盘棋”思想, 加强顶层设计,优先布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面向 长远部署前瞻性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加强科技政策支持、科研项目扶持和科技成果转化服 务,突出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创新资源配置中决定性 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在绿色低碳 技术创新体系中主体地位。 3.应用牵引、示范推动。坚持以用立业,突出效果导 向、实用导向、目标导向,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加快 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 与示范,强化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 4.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坚持开放带动,积极参 与碳达峰碳中和区域和国际合作,实现共研共建共享; 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各类创新主体力量整合,推进“政 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 融合。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 术,支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 国家下达指标,支撑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达到 11.7以上,初步构建起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到 2030 年,掌握更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可应用推 广的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有显著影 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助力打造 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聚集区和标志区,建立更加完 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支撑非化石能源比重力争达 到 16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技术创新攻关行动 1.推进碳中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面向世界减碳降碳 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研究。能 源供给端,以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 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等前沿技术为 突破重点,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消费端, 以工业流程再造、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电气化和去碳 化装备研发等为突破重点,推动实现低成本节能降碳 和提质增效。固碳端,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生态系统固碳、碳汇监测等为突破重点, 加快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持续攻关,推进负碳技 术研发。加强前沿和颠覆性技术跟踪和评估,定期更 新我市碳中和前瞻性技术研究部署。(市科技局、市 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委) 专栏一 基础前沿技术 能源供给端推动零碳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碳基能 源催化转化反应途径、生物无机耦合和甲烷裂解制氢、 高效氢源/燃料电池、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等 基础研究,推进新能源转换与利用效能提升、新型绿 色氢能技术、前沿储能技术、电力多元高效转换技术 等前沿技术研究。 能源消费端推动工业领域减碳化技术研究,重点开 展钢铁、水泥、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长流程工业的原 料低碳化、燃料零(低)碳化、流程优化再造等新技 术新方法研究。 固碳端推动负碳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空气中直接捕 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转化利用、碳汇智能监测 等技术研究。 2.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聚焦天津能源发 展部署安排,充分发挥天津科技力量和各类创新主体 作用,深入推进融合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 效转型。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加大煤炭清洁高效 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油气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 新能源并网消纳方面,加快大功率风电、先进太阳能 发电、非电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能源技术研发。氢能 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加强氢能“制储输用” 关 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储能利用方面,支持电化学、 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研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 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 模式、“源网荷储” 一体 化、储能装备和管理等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发展。到 2030 年,大幅提升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化 石能源有序替代。(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专栏二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 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开展高效煤粉燃烧、火电机组 灵活性改造、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 环发电及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化、燃气电站混氢燃烧等 化石燃料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储能技术开展先进光伏发电和先 进太阳能热发电、先进风力发电技术研究。开展土壤 源、空气源热泵技术以及城市风电、地热、低品位余 热和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等研发应用。开展多种新型 电力储能、高效低成本长寿命燃料电池等技术研究。 氢能、冷能利用开展氢能等零碳能源绿色制取、氢 能热电联产系统高效运行、制造业领域氢能高效利用 等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进“制-储-运- 加” 氢能综合示 范制-加氢一体站的建设。开展 LNG 冷能直接间接利 用的技术研发。 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推进风电和光伏大规模友好并网、 海上风电汇集和输电,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新能源 微网、先进配电网、分布式能源调控等智能电网技术 和新能源消纳技术研发。开展可调节需求侧负荷精准 柔性控制、新能源车与电网能量互动等源网荷储技术 研发。 3.加强重点领域低碳降碳技术创新。围绕低碳零碳工 业流程再造、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和农 业减排固碳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支撑重点 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业领域,以钢铁、石化、 水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 节能降碳、原料替代等一批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 术研发,打造制造业领域数字赋能降碳体系。城乡建 设领域,在建筑用能、绿色建筑和智能化市政基础设 施等方面实施一批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城乡建设节能 水平。交通领域,开展运输工具燃料的清洁化、电气 化和非碳化装备技术研发,加快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的相关技术攻关,推进开发绿色高效交通运输组 织管理体系。农业领域,开展农业减排固碳科研攻关, 加快形成具备推广示范效应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到 2030 年,支撑实现低碳流程再造技术的工业化应 用、新建筑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 替代率明显提升、交通领域低碳化全面提升。(市科 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 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农业农村委、滨海新区) 专栏三 重点领域低碳降碳关键技术 工业流程再造在钢铁行业,开展高炉-转炉的长流 程炼钢全过程节能降碳增效技术、氢能冶炼技术、钢 -化一体化联产技术等的研发。在石油化工行业,开 展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节能型流程、高效催化、 燃料动力用能清洁低碳替代、蒸汽梯级利用及低品位 余热利用等技术研发。在水泥行业,支持水泥窑燃烧 替代、少熟料水泥生产等技术研发。开展海水淡化等 特色产业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基于新兴信 息技术的新一代综合决策支撑系统,促进“5G工业互 联网”应用。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在建筑用能方面,开展高效建筑 终端电气化、“光储直柔”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区域建 筑能源协同、建筑多能互补供冷/热技术等的研发。 在绿色建筑方面,开展建筑装配化装修、绿色低碳建 材以及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展供 热相关计量技术、供水管网智能化、绿色照明等市政 基础设施智能化、生态绿色化相关科技研究。 交通运输低碳化推进新体系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 发动机等燃料低碳化技术研究。推动光储充枢纽型充 电站建设,推动大规模电动汽车安全充放电与车网智 能互动关键技术研发。建设“近零碳 ”港口码头,开展 港口“风、光、储、荷”一体化的多能源供应网络技术 研发。开展物流资源配置和仓储配送智能管理、绿色 供应链及追踪溯源等低碳交通物流体系研发。 农业减排固碳开展低碳农业一体化、绿肥生产与利 用、农业土壤改良技术、覆盖作物增碳等综合研发应 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 4.加强负碳及减污降碳关键技术创新。围绕实现碳中 和目标对负碳技术的研发需求,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 新能力。负碳方面,聚焦 CCUS、生物固碳等重点环 节,加强 CCUS 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 低攻关,突破二氧化碳化学利用和转化技术难题,开 展矿化封存技术研究,推进 CCUS 与工业过程的全流 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与示范。碳汇方面,加快森林、 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固碳技术研发,推动自然生态 领域和农业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技术攻关。减污降碳方 面,注重统筹温室气体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广减 污降碳的治理工艺和技术,强化污染防治与碳排放的 协同治理。低碳管理方面,加速开展碳排放核算、监 测、核查以及监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科 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市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委) 专栏四 负碳碳汇及减污降碳技术 碳捕集封存利用开展低成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 低成本规模化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等技术,研究 CCUS 与工业流程耦合技术、与生物质集合的负碳技 术(BECCS )以及碳捕集关键材料和分离利用核心装 备研发。开展 CCUS 全流程关键技术示范。 碳汇核算推动陆域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海洋蓝色碳 汇核算与埋藏潜力评估等方法研究。推动开展森林、 湿地、海洋、土壤等碳汇资源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 潜力分析研究。 减污降碳加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技术研究,推动重 点行业工业烟气节能型多污染物一体化协同治理、氮 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等关键技术研发。推 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低碳管理开展本地碳排放因子研究。开展二氧化碳、 甲烷浓度水平及其变化规律研究。鼓励参与国家重点 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可再生能源标准、生 态碳汇标准、CCUS 标准等的研究制定。 (二)实施创新要素优化配置行动 5.优化科研项目资源配置。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 域战略研究,组织 CCUS、碳中和先进预测管理等基 础研究,围绕清洁能源、先进电网、重点领域降碳等 方向,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在工 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布 局并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在市级 重点项目中,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研究和先进 技术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创新主体承接绿色低碳领域 国家科研项目,争取重大科技成果在天津落地示范。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 生态环境局) 6.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培育绿色低碳战略科技力 量,发挥海河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牵引效应, 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力争实现“从 0 到 1”的突 破。引导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 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技术 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 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 机构建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积 极推动绿色低碳专业化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孵化转 化平台建设。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开展碳达峰碳 中和工艺设计、监测评估、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等综 合性公共服务。力争到 2030 年,建设 10 家以上市级 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平台。(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滨海新区、国网天津 市电力公司) 专栏五 重大创新平台 海河实验室加快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和 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建设,在石油和煤炭高效清洁 利用、高端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CCUS、储能、减 污及资源循环降碳协同治理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 技术。 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家合成生物技 术创新中心、天津市锂离子电池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 天津市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 究院天津分院(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等 创新基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创新中心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 心建设,解决绿色低碳领域的实际技术难题。 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支持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 营中心等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进行展示交易, 支持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等推动一批绿色低碳 成果转移转化。 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中国天辰 工程有限公司等机构牵头组建天津市“双碳” 运营服务 中心等碳达峰碳中和创新联合体服务平台,开展节能 降碳设计、监测评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 7.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人才引育。加强绿色低碳领 域人才选拔培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的支 持力度,深入实施国家和我市引智引才专项,积极引 进我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绿色低碳领域“双一流” 学科建设, 培养绿色低碳领域青年人才,重点加强储能、CCUS 以及碳金融、碳交易等紧缺人才培养。鼓励“碳汇计 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 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 等职业发展,推动“双碳”职业技术人才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需求,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着力优化人才服务。 (市科技局、市教委、市人社局、津南区) 8.加强金融支持。完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投融 资体系,用好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天使母基金、海河 产业基金等各类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 立投资基金,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充 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综合金融服务在绿色科技 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 型绿色金融产品,助力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碳市场作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加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 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 财政局、市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国开行 天津市分行、天津银保监局、天津证监局) (三)实施绿色低碳创新主体培育行动 9.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遴选绿色低碳 科技企业,加快绿色低碳领域“雏鹰 瞪羚领军” 高 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企业。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加 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按照市场机制牵头组建研 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 和成果转化。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 路。(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0.加快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培育。优化科技创新空间 布局,依托各区资源禀赋,强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 绿色石化、纺织等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绿 色低碳产业链整体水平。打造氢能、风电、新能源汽 车、动力电池、可再生资源等产业集群。到 2030 年, 建设一批科技要素富集、创新活跃度高、创新引领力 和带动力强劲的零碳、低碳产业聚集区,打造一批绿 色低碳技术创新标志区和示范区。(市科技局、市发 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委、滨海 新区、宝坻区、静海区、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等) 专栏六 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建设 新能源依托高新区新能源(储能电池)国家新型工 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储能电池产业示范园区。建 设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示范园区。 新能源汽车依托滨海高新区、武清区和静海区,推 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宝坻九园工业园打 造新一代动力电池产业主题园区。 资源循环利用支持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 打造再生资源专业化园区。支持天津港保税区,建设 海水淡化试验场、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示范 工程,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区。 现代农业支持天津滨海、宝坻和津南等 3 家国家农 业科技园,打造现代农业绿色产业园。助力推进武清 区、西青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开展绿色技术 应用。 综合示范区支持建设津南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发挥中新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形成更多成果产生辐射效应。 (四)实施低碳零碳成果转化与应用行动 11.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编制绿色技术推广 目录和绿色低碳科技发展蓝皮书。以市科技成果展示 交易运营中心为核心,加强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评价、展示交易、供需对接等。 支持大学科技园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完善技术转移岗 位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落地。支持 我市创新主体参与低碳零碳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强 化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护与服务。 (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 管委等) 12.推动重点领域技术集成应用。推动绿色低碳科技 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及转化 应用。聚焦天开高教科技园等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配 套完善的区域,围绕清洁能源、能源储运、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建筑以及碳汇固碳等,实施一批 重大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工程。到 2030 年,实施 50 项 以上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重大示范应 用工程,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 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 委、市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滨海新区、西青 区、津南区、市国资委、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等) 专栏七 重点领域集成应用 清洁能源生产推进高效太阳能超薄硅单晶片智慧工厂、 3GW 高效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基地、滨海新区“ 盐 光互补”百万千瓦级基地和渤化永利临港 2000 标准立方 米/小时加氢母站等清洁能源示范项目的建设。 能源储运依托中新生态城等区域开展集中式储能电站 项目试点,推动“外电入津”特高压通道示范项目建设。 工业生产实施钢铁行业深度治理、清洁燃料替代、能 源回收利用、公转铁等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南港工业区 承接大型石化项目,推动南港工业区建设世界一流的绿 色化工新材料基地。推进绿色数据中心示范,推动高密 度、高能效、低能耗的服务器设备应用。 交通运输利用天津港“风、光”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零 碳港区、零碳港口。 绿色低碳建筑利用中新天津生态城“零能耗” 小屋、天 津泰达低碳示范楼以及天津市首个“零碳建筑” 中新天津 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等示范建筑,打造零碳建筑样板。 碳汇固碳加大科技支撑构建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力 度,提升生态固碳功能。 (五)实施开放协同创新行动 13.推动形成开放协同创新格局。重点强化与京、冀 地区在绿色低碳领域对接合作,支持滨海中关村科 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载体平台发展,助力京 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推动京津冀绿色 低碳协同示范项目建设。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 资基金,打造北方绿色金融高地。在绿色低碳领域加 强“院地合作” 和“ 校市合作” ,实施“院市合作” 专项。 深化“一带一路” 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共建联合研究中 心(联合实验室)。积极吸引绿色低碳跨国公司研发 中心、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产业组织落户天津。鼓励 具备优势的创新主体在国际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技 术合作。(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合作交流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 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区政府联动,制定 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落实举措,压实工作责任。市科 技局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本实施方案 落实落细。(市科技局、各有关部门) (二)强化政策创新 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法规和政策体系 建设中,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加大财 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 项目多元投入机制,创新项目组织方式,采用“揭榜 挂帅”“赛马制 ”“研发众包 ”等模式开展技术攻关。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有关部门) (三)健全评估评价 建立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 健全科技支撑工作评价考核方法,对重点领域科技支 撑碳达峰碳中和进展进行监测,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 重大专项等项目实施成效的评估。完善各类项目评审、 企业认定评价、科创基地认定、孵化机构认定备案和 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绿色低碳企 业。(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各有关部门) (四)做好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先进技术、 示范应用等典型经验。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碳达 峰碳中和科普基地建设,编写科普读物,研发科普展 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的 科学认知,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市科技 局、市科协) 资料来源 https//kxjs.tj.gov.cn/managecol/ZCWJ0923/kjjzcwj0923 3/202212/t20221230_6065086.html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