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长江证券:氢能-顶层、配套政策快速推进,2023年电解槽招标1.61GW以上.pdf
支持气候中和园区发展的数字化工具--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pdf
一次性纸制品生产企业碳中和实施指南.pdf
中国储能市场现状及应用研讨PPT--光伏业协会(1).pdf
团体标准-《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和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邮政快递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与策略报告--快递协会.pdf
双碳与可持续发展实用手册-v01.03-20240301-价值前瞻-150页.pdf
头豹: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行业系列报告(上)-峰谷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需求爆发可期(摘要版).pdf
数字经济-绿色电力+绿色算力协同发展,新市场孵化新业态.pdf
项目案例-光热发电设备开发与迪拜光热光伏项目介绍-43页.pdf
解码中国省级交通领域2012—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欧盟新电池法与碳足迹规则PPT - 202308-亿科-23页_OCR.pdf
敏实集团碳中和白皮书.pdf
零碳园区评价通则.pdf
平安证券:绿氢化工项目将如何落地?.pdf
国贸控股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pdf
广东省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深度减排研究--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国联证券:特高压建设加速_海外需求共驱电力设备新成长.pdf
光伏行业政策月报(2024年2月第二期)--光伏行业协会.pdf
国网PPT: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证.pdf
风电行业3月月度报告:海风蓄势待发,二季度有望迎来招标、出货双升-240308-中信建投-28页.pdf
资源描述:
江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评审修改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 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 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 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政府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部署与要求,切 实做好江阴市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结合地区实际,特制定本方 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 “强富美高” 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为总 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 转型为引领,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发展和安全、 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之间的关系,以能源绿色 低碳发展为关键,以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为支 撑,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同 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各领域、各 行业绿色变革,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 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勇当新时代 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军、 区域一体化发展领跑者,确保全市碳达峰目标如期实 现。 (二)工作原则 统筹推进、分类施策。强化全市统筹,体系部署,确 保在达峰时间和降碳空间上实现全市通盘谋划、兼顾 发展。先立后破、分类施策,科学谋划组织不同领域、 不同行业碳达峰行动。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主动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 政策体系,调动全社会开发降碳项目积极性,激发企 业节能减污降碳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各类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激 励约束。 节约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方针,大力推行 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全 方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 消耗和碳排放,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助力绿 色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处理能源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稳妥有序推进全市碳达峰工作,着力化解各类可能的 风险隐患,确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 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 排放增速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美丽江阴建设展现新面 貌。到 2025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 2020 年降 低 1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无 锡市下达的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 1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 24.7,为实现碳达峰奠 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 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 2030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单 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 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林木覆盖率持续提升。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为实现碳中和 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重点任务 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为确保如期 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 约、循环利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 转型。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低碳社会创建、工业领 域达峰、能源绿色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绿色城乡建 设、交通运输低碳、低碳技术创新等“七大行动” 。 (一)增强低碳意识,开展低碳社会创建行动 1.全面强化绿色低碳思想认知。加强低碳社会建设宣 传教育。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将绿色低 碳发展纳入全市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能源 环境教育、绿色低碳实践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 础知识。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 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认知度 和认可度,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强化领 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 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要组织开展碳达峰、 碳中和专题培训班,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 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 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 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引导企业履行 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 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 水平。国有企业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积 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用能单位要梳理核算自身 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开展清洁生产评 价认证,“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 碳。(宣传部、发改委、教育局、国资办、工信局、 江阴生态环境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 负责) 2.全面推进生活方式转变。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大力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 系,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 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 式。实施绿色办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优 先采购可以循环利用、资源化利用的办公用品,逐步 推行“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积极共建 绿色低碳社会。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 商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将绿色低碳 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支持发展共享经 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 拼车、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深入开展“碳普 惠制”试点建设,推广“碳时尚”APP,探索社会减排量 与碳排放交易对接机制实践应用。(宣传部、发改委、 资规局、江阴生态环境局、工信局、国资办、机关事 务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空间。衔 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碳达峰碳中 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 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体 系。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坚持林地、绿地、湿地、 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提高蓝绿空间生态功能,深 入推进“绿盾” 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构筑绿色生 态屏障,巩固“北枕长江、中环群山、南涵湿地 ”的市 域生态格局。全力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长 江大保护“测管治”一体化改革,推进生态环境“133” 工程,统筹规划利用岸线资源,全面修复沿江生态, 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一步打造“五全” 管 理“江阴模式” ,严控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全面推广长 江干线船舶水污染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完善船 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各环节衔接运转机制, 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突出源头治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适 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增强区域环境质 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研究建立 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 及退出清单制度。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围绕“集 约建设,治污共享”的理念,积极开展 “绿岛”环保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进区域污染物统一收集、集 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资规局、发改委、江阴生 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等部门 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生态碳汇水平。增加林业固碳能力。全面提升 城市面貌,按照“三经六脉连江山、环城绿道串碧澄 ” 的蓝图,把全市山体、河道、主次干道加快打造成生 态廊道、绿色通道。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充分挖 掘城镇、村庄、社区、庭院等绿化潜力,到“十四五” 末,营造林面积达 3000 亩。推进“ 林长制”建设,完 成长江干流 10 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加强沿江防护林带建设。提升湿地碳汇水平。完善湿 地分级管理体系,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遏制湿地 流失和破坏。积极推进退化湿地修复,重点强化霞客 湖周边湿地及水源的保护监管,协同推进湿地自然公 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到 2025 年自然湿地保护率 达到 24.7。(资规局、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 农业农村局、城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行绿色制造,开展工业领域达峰行动 1.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 转型。以“智能 工业 ”深度融合为核心,加速新一代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布局和应用,促进制造业降 本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 进园区、进集群专项行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推进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强标 杆示范引领。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纺织服 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风电、光伏等领域的骨干 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合信息通讯技术(ICT)企业的方 式,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 导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 构建“345”现代产业体系。主动承接太湖湾科技创新 带辐射和溢出效应,重点发展新能源、集成电路、高 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 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实施数字经济“引领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深度融合,加快江阴数字创新港等载体建设,培育数 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产业,推动 5G、人工 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与绿色低碳产业创新融 合。(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江阴生态环境局等 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行动 新能源。以临港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发挥远景 能源、振江新能源、双良智慧能源等龙头企业的引领 作用,积极扩展风电细分市场,推进风电与“云、大、 移、物、智、链”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打造具有 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智能辅助决策和远程 监控运维特征的智慧风场管理与服务系统。大力推动 分布式光伏产业化,加速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 术和装备水平迭代,加强储能领域战略性布局和系统 性谋划,形成发电和储电一体化解决方案。 集成电路。依托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以长电 科技、长电先进、星科金朋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 探索多芯片封装(MCM)、硅通孔(TSV )、异质整 合(HI)等前沿封测技术产业化,提前布局 5G 高速 通信封装、汽车芯片封装等新兴封测市场。积极融入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鼓励发展芯片封测专用装备研 发和产业化,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 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集聚区。 高端装备。聚焦新型船舶,以扬子江船业为龙头,积 极推进散货船、集装箱船等适应绿色、环保、安全要 求的技术升级与能耗管理,重点布局 LNG、LEG、LPG 等高附加值清洁能源运输船研发与产业化。以中联重 科华东智能制造基地为依托,加速推进平头化、动臂 化和大型化(1000 吨/米及以上)塔机的研发和产业 化;以柳工集团为龙头,推动筑养路机械向绿色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打造高端工程机械品牌。 生物医药。依托扬子江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百桥生 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重大载体平台,加快推动 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 大力推动中药智能制造转型,提升中药制备水平与质 量。进一步发挥天江药业、普莱医药、贝瑞森、力博 医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针对重大疾病 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生物药物、化学药物、抗 体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以及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 鼓励婴幼儿童用药、中老年病用药等临床急需药品开 发和市场化,打造省内重要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5G 通讯。以 5G 通讯基础元器件发展为契机,发挥神 宇通信、法尔胜光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 加大在光纤通信、射频器件、通信电缆及光缆等产业 领域布局力度,推动光纤光缆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全 国领先的光纤光缆产业集聚区。 2.推进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钢铁行业实现尽早达峰。 进一步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 能置换政策,坚决严禁新增产能。持续推动提档升级, 大力推进非高炉冶炼技术的推广和改造,鼓励长流程 钢企主动退出高炉、转炉等,等量置换为电炉,进一 步提高钢铁行业短流程占比。稳步实施钢铁产业高质 量发展计划,依托兴澄特钢、中信特钢、法尔胜等龙 头企业,积极探索金属基复合材料、超高温合金、形 状记忆合金等前沿金属材料。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替代,重点围 绕副产焦炉煤气或天然气直接还原炼铁、高炉大富氧 或富氢冶炼、熔融还原、氢冶炼等低碳前沿技术,加 大废钢资源回收利用。石化化工行业加快实现达峰。 严控低端产能,合理控制原料新增用煤,鼓励有条件 的企业以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代替煤炭,切 实提升行业固碳降碳水平。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 发展膜包装、高端聚烯烃、石墨烯、特种合成橡胶及 工程塑料等新型材料产业,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 控制等工艺技术,鼓励三房巷、澄星集团等龙头企业 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业延伸,推动突破可再生能源 技术在石化化工领域应用成本瓶颈,打造集化工原料、 高性能化工材料、精细化工品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 产业集群。建材行业力争实现提前达峰。加强水泥、 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和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推动存 量项目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开展水泥生产原料替代技 术,鼓励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原料 生产水泥。加大窑炉氢能煅烧技术、建材窑炉烟气碳 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引导产品向轻型化、集约 化、制品化转型,进一步提升绿色建材、特种玻璃等 高端品种比重。探索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 范,开展建材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富氧燃烧、全氧燃烧、低碳胶凝材料、 固碳建材等项目试点示范。纺织服装行业确保做到提 前达峰。鼓励和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提档升级,依 托新桥镇阳光工业园与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等龙头企 业,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 酰亚胺等高性能产业用纤维材料。加快推动产业链高 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支持企业建立纺织服装 规模化定制平台,鼓励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新型业 态,加快构建“服装快消纺织面料服装制造 时 尚设计在线营销”全产业链高端纺织服装链,打造 医疗防护、工业防护、应急救援、军警服装等特种服 装产业高地。(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生态环境 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 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落实节能审查、环境影响 评价政策,提高工业项目能效准入、污染物和碳排放 标准,从源头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建设。统筹程 序合规性、技术先进性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因素, 分类开展项目梳理排查、动态化管理和用能预警,严 格控制并逐年收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 门槛。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 负面清单指南,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重 点围绕热电、化工、铸造等行业,加大落后产能排查 淘汰力度。加快存量产能改造升级,坚持控制增量与 做优存量相结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提升行业集中度,改善产品同质化现状,实现行业资 源有效配置。加强产能过剩预警分析和窗口指导,新 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 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开展高耗能 高排放行业整治。依法依规腾退高危险、高耗能、高 污染产业,提高沿江地区产业绿色化安全化发展水平, 建设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实施高耗能高排放行 业对标达标机制,能效水平需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 进水平。(发改委、工信局、江阴生态环境局、行政 审批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调整能源结构,开展能源绿色转型行动 1.稳妥有序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 长。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有 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加快推动煤炭消费实现稳中 有降。合理控制煤电装机规模,有序推进现役燃煤机 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 , 加快 30 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 30 公里 范围内燃煤锅炉和落后煤电关停整合。全面推进散煤 治理,2023 年底前实现散煤清零。到 2025 年,煤电 装机占比下降至 50左右,全面提升全市煤炭清洁高 效利用水平。合理控制油气能源消费。有序推进电代 油、电代气和油改气工作,控制石油消费增速保持在 合理区间。进一步明确积极发展天然气政策,有序提 升全市天然气供应能力,强化天然气输气管道互联互 通,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严 控化工用气,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有序推进市 内燃机调峰电源建设,加快建设嘉盛液化天然气调峰 储配站工程。到 2030 年,石油消费总量达峰不增, 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 30 亿立方左右。稳步提升能源 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实施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协同推 进油气储输和应急保障等设施建设,推动管网互联、 资源互济、市场互通。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重 点保障电力供应,严格执行“三同时 ”制度,落实各项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确保煤电行业正常平稳运行。制 定和完善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等重要能源产品应急 保障预案,构建区域联动的能源安全保障综合协调机 制,提升极端天气、尖峰负荷等情况下能源风险预警、 预防机制和应急替代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发改委、工信局、江阴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商务 局、资规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全面推进光伏发电建设。坚 持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发电并举,积极推动光伏发电 与多种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 开发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等可利 用屋顶资源,大力发展“自用为主、余电上网 ”的分布 式光伏发电。积极探索更多的“光伏 ”应用场景,建 设一批光伏村、光伏社区、光伏园区、光伏大楼等示 范项目。到 2030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1400 兆瓦。加快推进风力发电建设。依托临港新能源产业 园等载体,持续放大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 作用,加快提升风力发电装备研发制造水平,科学有 序建设环境友好型分散式风电,实现分散风能的就地 利用。到 2030 年,全市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 40 兆瓦以上。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全面融入长 三角“氢走廊” 建设,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及氢能源汽 车、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加强氢燃料动力电池、整车 优化设计和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氢能在交 通、发电、供能、工业等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 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推广生物质能替代利用。建立完善的农林废弃物和生 活垃圾“收、储、运、处理”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焚烧 发电以及飞灰处置、炉渣资源化利用等配套设施建设, 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和生物天然气等非电利用。 科学布局生物质发电建设,积极推进沼气发电项目建 设,统筹布局垃圾焚烧电站项目,鼓励发展燃煤耦合 农林生物质发电、燃煤耦合垃圾发电、燃煤耦合污泥 发电项目。(发改委、工信局、资规局、住建局、农 业农村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创新智慧能源治理模式。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全面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加 强源网荷储协同,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 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加 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多元化发展储能技术, 研发支持即插即用、双向传输、灵活交易的分布式储 能设备和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结合大数 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拓宽储能应 用场景,推进储能多功能复用、云储能等领域关键技 术研究应用。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构建特高 压、智能电网、智慧充换电桩等新型能源设施网络, 完善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 补,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着力提升能源系统效率。 探索建立城市能源大数据平台,以能源系统终端用户 需求为核心,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网络,实现对能源网 络的全景感知和智能控制。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电力、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能源市 场体系,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积极融入全国统一能 源市场,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电力交易 机制,探索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鼓励新能源发电 主体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等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 优化清洁低碳能源项目核准和备案流程,简化分布式 能源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发改委、工信局、资规局、 科技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控能耗强度,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实施节能和能效提升计划。深化重点领域节能。把 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持续深化 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农村、商贸 流通领域节能增效,开展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提 升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 负面清单指南,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化解过 剩产能,为高质量发展置换用能空间。深化重点工业 园区节能。在工业园区因地制宜推广集中供热供气、 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充分释放电厂、工业余热等 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有序替代管网覆盖范 围内燃煤锅炉。整合园区碳管理制度与环境管理制度, 以排查“两高” 项目为重点,建立能耗与碳排放清单, 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管理,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 程建设,探索建设零碳园区。深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 开展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节能新产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等领域节能行动,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升 级,打造能效“领跑者”。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 管理体系,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推广工业智 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实现能源管理工作规范化、 程序化和标准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降。深化重点用 能设备节能。加强电机、风机、水泵、变压器、压缩 机等通用设备能效对标达标,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 强能效对标对表,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淘汰落后 低效设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等新型业态节能,提升 数据中心、新型通讯、5G 基站等行业准入门槛,完 善标准体系,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保障能效标准和 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工信局、发改委、住建局、交 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 工负责) 2.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 “双控” 。持续完善能源双 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能 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 强能耗总量管理弹性,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持续推进“能源双控 ”统筹协调机 制,合理确定各乡镇(街道)、园区、相关职能部门 及重点用能企业减排目标,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 度和总量双控转变。全面推行能效与能源配置挂钩制 度,按照企业能效和产出效益配置能源,在有序用电、 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实 现能源使用的合理高效配置。进一步完善能效管理机 制。实施碳排放增量预控预警,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 目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及时跟踪分析新改扩建固定 资产投资项目的碳排放情况。严控新上项目能效水平, 加强节能审查,新上高耗能项目能效必须达到行业先 进水平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探索用能单位超额消纳 的绿色电力不计入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建立健全长效 监管机制。完善能源双控考核制度,增加能耗强度降 低指标考核比重。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 强化能源综合行政执法,强化信用管理。加快建设能 源消费与能效统计动态监管平台,加强监测数据的整 合、分析和应用,完善节能降耗预警调控机制。(发 改委、工信局、江阴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市场 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度挖掘节能潜力。调整 原料结构,合理控制新增原料用煤,适度增加油气用 量,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鼓励企业以电力、生 物质代替煤炭作为燃料。努力挖掘节能减排潜力,积 极倡导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充分利用余热余压,采取 能量阶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生产中能源 分配。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省级以 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 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坚持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 原则,以焦化、工业炉窑、工业锅炉等工业用煤为重 点,以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 性有机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为目标, 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 核,确保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 100完成审 核。优化行业产能结构。探索制定区域、行业、企业 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指标及标准,推动能源要素偏 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益高的产业和项目,优化产业结构。 以能源强度控制促进产业开发布局和产能结构优化, 合理保障本市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平台、重点 项目的新增用能需求。(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 农业农村局、行政审批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深化园区循环化发展。推 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 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 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 废液的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利用新 技术助推绿色制造业发展,实现现有循环化园区的提 质升级,引导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 推进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深入实施固废减量化、 无害化、资源化工程,强化源头管控,依托秦望山国 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以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 炼渣、农作物秸秆以及医疗垃圾等为重点,加快完善 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置利 用全区域统筹、全过程分类、全品种监管和全链条循 环。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 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 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 利用,构建静脉产业体系,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 展。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加快发展高端智能再制 造产业,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文办设备等再 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资源再生率和再利用水平。 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生活 垃圾源头减量,到 2025 年,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 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 100,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 到 90。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全面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打造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发改 委、工信局、资规局、江阴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 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建筑能效,开展绿色城乡建设行动 1.推动城乡建设低碳化转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 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构建安全和谐、 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加强生态 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统 筹布局,持续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建设,合理划定城镇 开发边界,推动组团式发展。严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 筑、超高层建筑发展,强化既有建筑拆除管理,禁止 在城镇空间以外地区开展大规模城镇建设和工业化活 动。加快绿色乡村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保护乡 村生态环境,按照安全适用、节能减碳、经济美观、 健康舒适原则,积极引导绿色节能农房建设,持续提 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造质量,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 和零碳农房。合理利用废弃乡土建材,推广使用绿色 建材,鼓励选用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建造方式。 (住建局、发改委、资规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等 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 标准。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鼓励全市新建 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全覆盖。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 项目建设,大力推广适用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低碳技 术,大力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推 动政府投资项目率先示范,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智慧 宜居的绿色建筑示范区。推行绿色施工建造。实施绿 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加强新建建筑生命周期全 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资源 节约、环境宜居水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装 配式建筑规模性开发建设和区域性推广应用,到 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50。完善绿色低碳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 建立产品发布制度。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 的建材产品,建立政府工程采购绿色建材机制,到 2030 年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加强绿色 运行管理。加快拓展丰富绿色建筑内涵,探索绿色建 筑运营管理,面向物业管理企业开辟绿色运营管理激 励制度,开展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环境影响评价, 建立各环节碳排放标杆数据库,引导建筑、房地产企 业进行碳排放标杆管理。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 能化运行管理水平,推行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建筑能 耗限额管理,到 2030 年实现公共建筑机电系统总体 能效在现有水平上提升 10。(住建局、工信局、农 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按职 责分工负责) 3.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 和低碳化。实施“绿屋顶”计划,推动城乡建筑领域太 阳能光电技术应用,支持在农村发展离网式光伏发电。 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推广太阳能光热、浅 层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应 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 及率。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 50。持续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政府机关办公 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结合老城改造、 环境整治、既有建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加装电梯 等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有效提升居住宜 居水平。鼓励和推广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屋顶绿化技 术应用,提高新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推进海 绵型地块建设。到 2025 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达到 70 万㎡以上。(住建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 机关事务管理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 负责) (六)优化运输结构,开展交通运输低碳行动 1.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提高综合交通运 输网络效能。紧密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实际,推进多种 交通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1234”交通重点 工程建设,加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和城市交通 等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高效衔接。加快完善港 站枢纽集疏运体系,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的合作, 提升远洋集装箱运输效率,打造至华南港口群、华北 港口群的精品航线。加快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充分发 挥水运、铁路节能、低碳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重点推进江阴港多 式联运基地建设,拓展提升综合保税区和港口综合功 能,打造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枢纽。鼓励内河集装箱 码头、沿江港口与铁路运输及航运战略合作,着力打 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推进集装箱公铁水联运发 展,打造区域性江海联运物流枢纽。优化客运组织, 引导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构建智慧物流体 系。大力发展城市绿色配送、智慧物流,鼓励和支持 公共“挂车池”“运力池 ”“托盘池”等共享模式,鼓励发 展“互联网 货运物流 ”新业态。拓展建设智慧物流信 息服务平台,聚力打造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 实现以铁水联运为重点的货运“一单制 ”服务,建立与 长三角对接的区域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物流管理 体制一体化、标准化。推进市域物流体系整合,鼓励 发展无人配送、共同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 式,培育绿色配送货运示范区。(交通运输局、发改 委、资规局、住建局、商务局、邮政管理局等部门按 职责分工负责) 2.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运输工具低碳转型。 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 应用,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提高燃油车 船能效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实施 “绿色车轮” 计划,新增或者替换的公交、邮政、环卫、 通勤、物流等领域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 车,新增和更换的作业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力争全 部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推广使用 LNG 燃料船。 到 2025 年,新增或替换的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 90,巡游出租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 原则上不低于 30,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增及更新车 辆中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力争达到 20。加快新能源 和清洁能源供给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清洁可再生能源 在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 站等区域的应用,加快建设便利高效的充电桩、配套 电网、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长江航 道船舶 LNG 加气站建设。加快石利港区 LNG(液化 天然气)公共码头建设,打造千亿级临港清洁能源产 业园。加快实施港口岸电改造工程,统一船岸接电标 准,加快推进低压岸电示范区、高压岸电示范点建设, 确保沿江集装箱码头供应岸电的能力全保障。(交通 运输局、发改委、工信局、公安局、住建局、城管局、 江阴生态环境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 负责) 3.持续优化绿色出行体系。加快绿色智慧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加快推动绿色港口建设,支持扬子嘉盛化工 码头改建为 LNG 专业接卸公用型码头。加强信息基 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重点区 域 5G 基站的覆盖,推行 BIM 等技术应用与智能建造, 开展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加快实现智慧基础 设施网络化运营管理。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平台, 加强交通信息整合,实现公交线路查询、导乘、移动 支付等信息化功能,提升百姓出行获得感、满足感。 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沿江高铁、城市轨道交通、 公交专用道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 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完善 “轨道公交 慢行”三网融合。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自 助分时租赁服务、定制公交等多种服务方式,推动便 捷、绿色、高效出行,争当无锡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排 头兵。(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公安局、江阴生态环 境局、住建局、城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突破关键技术,开展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1.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 系。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引领 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 融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前沿 引领技术、战略性先导科技应用基础研究专项,重点 支持企业面向参与世界分工的低碳技术领域和产业绿 色升级主攻方向的研究,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 工程、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 新重大研发项目和示范工程。鼓励企业、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制定绿色低碳领域行 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产品标准以及技术规 范。打造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围绕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需求,以建设长三角“产业创新策源地 ”为目标, 主动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G60 科创走廊,全面融入 太湖湾科技创新带,重点推进“一湾一谷一区一港 ”等 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谋划建设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 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 创新中心等绿色低碳领域的重大创新载体。以产业转 型需求为导向,加快启动“暨阳实验室 ”建设,围绕新 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生命科技等交叉融合领域 开展技术研发,积极争创省级实验室与国家实验室。 积极引进一批与江阴低碳产业绿色发展方向契合的国 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 落地,重点建设智慧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远景 科技集团,构建智慧能源全链条产业,打造千亿级智 慧能源产业园,为能源关键领域高质量低碳转型提供 有力支撑。(科技局、发改委、教育局、工信局、财 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