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1 六盘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系列重 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 重大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部署,扎实稳步推进我 市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 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实 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落实习近 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 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明确各市(特区、区) 、各领域、各行业的目标任务,把系统观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 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 力推动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 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 2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碳达峰工作的 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加强对碳达峰工作的组织领 导,系统谋划碳达峰的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实施方案的具体推进 落实。同时,坚持因地制宜、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 用,有效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大力推进碳达峰方案的顺利实施。 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准确把握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碳达峰行 动对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等的深刻影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寻 求实现多重目标的解决方案,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和体制机制障 碍,提出有效适配的政策措施,形成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长 效机制。 前瞻部署、示范引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源头创新优势,强 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顶层设计与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产学 研深度融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前瞻部署减排、减碳、零 碳、负碳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引领示范绿色低碳发展,争创资源型城市碳达峰行动国家级示 范区。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 期 间,构建 绿色低碳零碳产业 体系,创建国家双碳 3 产业示范区。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 构明显优化,低碳零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电力、钢铁、建材、化 工等重点用能和碳密集行业降耗增效持续提高,煤炭消费增长 得到有效控制,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 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零碳技术推广应 用取得重要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生态地质碳 汇能力显著提升。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 右、力争达到 2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下降顺利 完成省下达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 期 间,形成完善的 绿色低碳零碳 产业体系,建成资 源型城市双碳行动国家示范区。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 运输结构、建筑结构等绿色发展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低碳零碳产 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煤炭消费明显减少,重点行业绿色减排低碳零碳关键技术取得 重大突破,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 形成,以生态及岩溶为主的碳汇能力全面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和核算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 比重提高到 25左右,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全面完成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将碳达峰目标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绿色低碳提升、 4 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升级、循环经济助力降碳、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全民绿色低碳、各市(特 区、区)梯次有序碳达峰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妥善处理好能源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 的关系,大力实施节能降碳减排增效,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积 极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1. 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 合理布局大型高效煤电项目。建设合理规模煤电作为基础 性安全保障电源。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 推动超高参数煤电机组和先进动力循环煤电机组应用,推进 66 万千瓦级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鼓励建设 100 万千瓦级超超临 界循环流化床(CFB)发电机组。稳妥推进低热值燃料发电、热电 联产项目建设,加强清洁高效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应用,新建机 组同步建设先进高效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确保满足最低技 术出力以上全负荷范围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牵头单位市能源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以下重点任务除特别注明外均需 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 列出〕 煤电机组节能提效升级。全面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超低 排放、智能化、升参数等升级改造。有序淘汰落后煤电产能,积 5 极推动 30 万千瓦级及以下落后煤电机组淘汰退出、升级改造或 “上大压小 ”,淘汰的煤 电机组原则上转为应 急备用和调峰电源。 积极开展汽轮机通流改造、锅炉和汽轮机冷端余热深度利用改 造、机组余热梯级利用改造,优先发展燃煤污染物燃烧源头减排 技术,积极推进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温后燃超低排放改造与煤粉 锅炉预热燃烧超低排放改造等,进一步提升煤电机组能效水平 和环保性能。〔牵头单 位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 发展改革委〕 煤电机组先进供热改造。鼓励现有燃煤发电机组替代供热, 积极关停工业供汽小锅炉,对具备供热条件的纯凝机组开展供 热改造,因厂制宜采用打孔抽气、低真空供热、循环水余热利用 等成熟适用技术,进行热电联产改造,促进工业余热供热、热泵 供热等先进供热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整合供热资源,充分发挥热 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实现集中式供热。〔 牵头单位市能源局;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 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度挖掘煤电机组灵活调峰潜力,通 过燃煤锅炉燃烧侧和工质侧联动调节技术、过程储放热技术、煤 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电技术、煤层气发电调峰技术等应用,实现 最低稳燃负荷不高于 30,实现煤电机组深度、灵活调峰,支撑 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电网,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 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牵头单位市能源局、六盘水供电局〕 6 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合理 划定禁止散烧区域,支持实施燃料替代,积极有序推进煤改气、 煤改电,多措并举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牵头单位市市 场监 管局、市住房城乡 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 局)、市能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到 2025 年煤电装机容量约 1300 万千瓦,到 2030 年煤电装 机容量约 1400 万千瓦。〔牵头单位市能源局〕 2. 大力发展新能源 推动高比例零碳电力。积极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规模化 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发展并举,推动 盘州、水城等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打造六盘水百万千 瓦级光伏基地;在产业园区厂房、物流中心、学校、医院、居民建 筑等可利用建筑屋顶,推进不同类型分布式发电项目,促进分布 式光伏发电规范化和有序发展;积极推进光伏与农业种养殖结合、 光伏治理石漠化等。发挥风能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风电资源规模 化利用,有序推动分散式风电开发。依托水能资源,稳步推进水 电项目,同时积极谋划水城区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展大容 量规模化储能,着力提升电网调峰能力,支撑可再生能源电力的 大规模接入,促进消纳水平。围绕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工 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驱动,加快推进浅层地热能供暖(制 冷)项目应用。大力推动光伏农业、火光互补、水光互补、风光互 补、水风光一体化等新型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市能源局;责任 7 单位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 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 心、事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 开展近零碳微网示范。面向现代纺织、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新 兴产业,建设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微能源网先进 技术试点示范。面向纺织产业园的热电联供需求,制定高质量、 低成本的综合能源技术方案,重点开展风光储联产电力热力微 能源网工程示范,形成高质量、低成本的综合能源技术方案。立 足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降低能耗强度需求,重点开展大型风光 储高效率全直流微电网工程示范,形成建立大数据产业绿色可 靠供电的新模式。〔 牵头单位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建设,推动已纳入流 域规划、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 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对具备条件的小水电站实施绿色 改造。积极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规划新建 水库要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配套建设坝后水电站,已建水库和水 电站可结合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配套增加生态流量发电装 机;原有灌溉功能减弱或丧失的老旧水库通过改造和调整功能, 增设发电装机。〔牵头单 位市水务局、市能源局〕 到 2025 年,光伏、风电和水电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300 万千瓦、95 万千瓦、130 万千瓦,光伏、风电和水电等清洁高效 电力装机比例达 30以上;到 2030 年,光伏、风电、水电和抽水 8 蓄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400 万千瓦、120 万千瓦、120 万千 瓦、120 万千瓦。〔牵头单 位市能源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 3.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 控制成品油消费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提升燃油油品利用 效率。打造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链。建立煤炭煤层气探矿权和 采矿权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机制,坚持“ 先采气、后采煤” ,做好采 气采煤施工衔接。依托盘江煤电集团、 乌江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煤矿瓦斯高效抽采、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等先进技术 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和煤矿瓦斯综合利用, 打造煤层气“ 开采-提 纯-输送-加工利用” 完整产业链。〔牵头 单位市能源局、市自然资源局〕 建设煤层气产业基地。统筹规划建设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区 块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争取进入国家天然气干线的通道,建设 煤层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建设煤层气液化厂、压缩 站、加气站。鼓励通过民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 (LNG)、浓缩 、发电 、乏风煤层气氧化等方式,实现煤层气安全 利用、梯级利用和规模化利用,推动建设六盘水煤层气产业发展 基地。〔牵头单 位市能源局、市 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商务局〕 鼓励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 天然气调峰发电机组。到 2025 年,煤矿瓦斯年抽采量达 16 亿立 方米、年利用量达 9.6 亿立方米,力争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达 50 万 9 千瓦以上,到 2030 年提高到 100 万千瓦。〔牵头单位市能源局〕 4.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大力 推动以 500 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 220 千伏双环网、双链式网络 结构建设,力争实现 220 千伏电网县域全覆盖。积极推进电力产 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电网数字化平台,探索推进六盘水市区 域电网建设,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牵 头单位市能源局、六盘水供电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展储能与多能互补。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加快发展的价格 形成机制等政策,稳步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储能示 范推广应用。推动分布式、微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促进电网 更好适应大规模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提高新能源消纳、存 储和合理配置能力,促进各种能源综合协调经济高效运行。积极 发展“ 新能源 储能” 、“源网荷储一体化 ”、“风光水(储)一体化” 等 多能互补和“ 虚拟电 厂”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 电源开发综合效益。 〔牵头单位市能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 局、市水务局、六盘水供电局〕 科学布局氢能产业。充分发挥焦炉煤气资源提氢优势,依托 盘江电投天能焦化、首钢水钢焦化等企业,优先发展焦炉煤气制 (提)氢产业,加大本地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利用,推动煤焦化、煤 气提氢、煤气化制氢、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等技术应用,合理 布局制氢工厂及加氢站,加快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及重卡、加氢综 10 合能源站、氢能分布式能源、天然气管道掺氢等示范应用。开发 包含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源网荷储一体化” 示范应用新模 式,加快推动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的应用。 打造贵州省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牵头单位市能源局;责任单位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 综合执法局)〕 建设多元能源协同供给体系。构建以火电为主体、清洁能源 为补充的清洁高效电力多元协同供给体系。〔牵头单位市能源局、 六盘水供电局〕 到 2025 年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 万千瓦左右,建成 加氢站 5 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电网具备 2左右的尖峰负 荷响应能力;到 2030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提高到 390 万千瓦(抽 水蓄能 34050 万千瓦),加 氢站数量进 一步提升,电网具备 5 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牵头单位市能源局、六盘水供电局、市 住房建设局〕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 制度, 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 能结构,加快推动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把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 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1. 全面提升能源管理能力 构建市、区两级范围内的用能计量系统,建立系统的能源利 用台账,推行用能预算管理。针对已有项目,推进项目用能和碳 11 排放情况的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加强对新建项目的 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严格执行省级碳排放 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市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健全节能审查闭环 管理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用能监控和节能管理的信息 化,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市、区两级用能 信息化平台,提升节能监察能力,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 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增强 节能监察约束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工业 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2.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 坚持重点行业领域能源消耗“双控” 。加 强能源统计、监测和 预警;强化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重 点领域节能技改,推进水城钢铁、盘县电厂、双元铝业等重点企 业节能降碳和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加强焦化、建材、煤炭等重点 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 式。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重点污染治理项目、企业节能环 保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 入节能环保服务领域,培育和引进节能环保设施设备研发、制造 等企业。〔 牵头单位市 发展改革委、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 局、市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 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人民银 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 12 推进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加快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实 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和梯级利用, 有效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打造国内先进节能低碳园区。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聚 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重点用能设备节能 增效、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等重点领域,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 究、推广及应用示范。〔 牵头单位市发 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市科技局〕 3. 推进重点设备节能增效 提升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增效改造。推进电机、风机、泵、 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 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价格、 补贴等多种政策,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 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 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 全面落地见效。〔牵头单 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市场监管局、市能源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4. 建设节能低碳现代化基础设施 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和用能结构。统筹谋划、合理规划第 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数据资源池等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 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 13 储能”等模式,建立多样化能源供应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 比重。〔牵头单 位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市市场监管局〕 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效。基础设备能效严格执行国家能效 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建立新型基础 设施能耗监测平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开展能源计量 审查,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推动既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积 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蓝光存储、机柜模块化、动力电池梯级利 用、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 效水平。〔 牵头单位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市市场监管 局〕 (三)产业绿色低碳提升行动 坚持产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发展生态友好 型、循环高效性、清洁低碳型等绿色低碳产业。 1.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1)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 推动超低排放协同减污降碳。以超低排放改造为抓手,协同 推进减污降碳,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因厂制宜选择节能减排 技术,提升高炉冶炼球团矿的比例,提升球团矿入炉比例至 20。广泛 应用先进高效污染物控制技术,烧结工序推广活性炭 脱硫脱硝资源化技术、焦炉烟气鼓励应用 SCR 脱硝技术及 VOCs 高效 净化技术 ,污染物排放满足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 14 超低排放的意见中的限值要求。强化污染物源头控制,降低末 端治理能耗,鼓励应用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鼓励应用与生产深 度融合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大幅减少污染物治理能耗,鼓励应用 烧结烟气内循环节能减排技术,烟气循环率不低于 25,通过对 废气中能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降低生产能耗。〔牵头单位市生态 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提升生产过程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生产工艺参数,提升生产 过程能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余热余能深度回收潜力,实现能源 需求减量化,能源利用最大化。鼓励烧结工序料层厚度提升至 800mm 以上,强化烧结 机密封性,漏风 率控制在 40以内,提高 烧结富氧等措施降低固体燃耗,使烧结工序能耗≤45kgce/t。焦化 工序加强上升管余热回收、烟道气余热回收,鼓励应用干熄焦技 术,已建焦化工序能耗≤135kgce/t,新建焦化工序能耗≤110 kgce/t。炼铁工序优 化生产工艺参数,提高高炉风温至 1250°C 以 上,提升高炉鼓风含氧量至 30以上、提高高炉炉顶压力,提高 TRT 发电量至 50kWh/t 以上,鼓励高炉煤气应用干法除尘技术, 强化高炉渣显热回收,使炼铁工序能耗≤435kgce/t,鼓励企业进 一步将能耗降低至≤361 kgce/t;炼钢工序提升转炉煤气及转炉余 热蒸汽回收量、强化转炉渣余热回收,使炼钢工序能耗≤- 30kgce/t;优化中间过 程流传降低铁钢之间的铁水温降、铸轧之间 的热装热送,减少界面传递的能量损失。〔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 息化局〕 15 优化钢铁行业生产结构。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电炉短流程生产工艺,鼓励进行氢冶金、 氧气高炉、非高炉冶炼等低碳冶炼技术探索。〔牵头单位市工业 和信息化局〕 推动末端碳减排技术应用。鼓励针对碳排放量大的炼铁工 序和烧结工序,进行末端碳捕集技术应用试点,减少碳排放量, 鼓励针对高炉煤气进行变压吸附技术应用试点;鼓励针对烧结烟 气进行有机胺吸收技术应用试点。〔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生态环境局〕 (2)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 优化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依托双元铝业、合众锰业、中联工贸等龙头企业,强化资源精深 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条,持续优 化产业结构,加快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铝行业鼓励 铝模板、铝线等铝型材加工,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铝塑合金门窗、 航空航天铝加工等领域工业型材,基本形成棒、板、线等 3 条产 业链,建筑型材和铝制智能家居两个集群初具规模;鼓励发展锰 锂动力电池产业,有序开发本地锰矿资源,鼓励“三相一步法” 等 低品位难利用软锰矿绿色资源化生产高纯硫酸锰技术应用,大 力发展电池级硫酸锰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积极发展锌铝合金、纳 米医药锌、锌压铸件等锌及锌加工产业。〔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 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16 推进低碳节能技术应用。加快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鼓励 铝行业应用惰性阳极、离子液体低温电解等技术,鼓励推进电解 铝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改造、电解槽结构优化与智能控 制、铝电解槽能量流优化及余热回收等节能低碳技术,推动单位 产品能耗持续下降,依托双元铝业,对电解槽进行升级,采用 500kA 中间点式下料大型电解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铝电 解过程可再生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比例,通过多能融合降低保 温熔铸过程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使用;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应用, 提升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产业用能端减碳,使电解铝电 耗≤13000kWh/t。〔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 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推动碳捕集转化技术试点。鼓励企业积极推进冶金过程中 高浓度 CO2 捕集技 术及 CO2转化技术试 点,CO 2 捕集鼓励进行 液相吸收技术、变压吸附技术、CO 2 利用鼓励生物等技术试点。 〔牵头单位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单 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 委、市生态环境局〕 (3)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 推进产能结构升级优化。加快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严格 控制水泥产能,加速推进海螺水泥产能减量置换项目,完成海螺 水泥原 2500t/d 水泥熟料生 产线和贵州六 矿瑞安水泥 2500t/d 水 泥熟料生产线减量置换 4000t/d 产能生 产线。推进绿色建材产品 认证和应用推广,推广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砌体材 17 料、结构保温一体化墙板等,鼓励发展性能优良的预制构件和部 品部件,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政 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显著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 建材应用比例。〔牵头单 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 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推动再生资源和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发展。开发固废新型建 材化,结合钢铁、有色和煤化工行业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建材生产 中综合利用率。鼓励开发玄武岩高温耐腐蚀滤袋滤料和避火阻 燃隔热面料,培育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建成 72 台气电结合 工艺拉丝炉玄武岩纤维生产线及下游“ 缠绕、拉挤、模压” 三大类 产品生产线,形成 1.5 万吨纤维生产能力,全力打造集研发、生 产、销售等为一体的玄武岩纤维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责任单位 市科技局〕 推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水泥行业鼓励采用低阻高效预热 预分解系统、第四代篦冷机,提升烧成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推广 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利用生活垃圾、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和生物 质燃料等替代煤炭,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推广分级分别高效 粉磨、立磨/辊压机高效料床终粉磨等制备系统改造,降低粉磨系 统单位产品电耗。玻璃行业鼓励采用玻璃熔窑全保温、熔窑用红 外高辐射节能涂料等技术;鼓励采用玻璃熔窑全氧燃烧、纯氧助 燃工艺技术及装备,提升窑炉的节能效果;采用配合料块化、粒 18 化和预热技术,开发低熔化温度的料方,减少燃料的用量;加强 清洁能源原燃料替代,强化行业与区域内风电、水电、氢能等清 洁能源的利用有机结合,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使水泥熟料能 耗100kgce/t。〔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推进区域特征的负碳技术。积极推进负碳技术在建材行业 的工业化应用,鼓励探索与区域资源地理相结合的低碳新技术, 如水泥窑尾烟气 CO2 富集用于煤层气 驱替或回填等技术,鼓励 推进与生产工艺高度匹配的低成本高效碳减排技术,如钙循环 碳捕集技术等。〔牵头单 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 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4)推动煤化工行业碳达峰 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高值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省产业布局 要求,坚持“ 最优的生 产工艺、最严的环 保标准、最低的能耗” 原 则,有序推进焦化项目建设,提升产业水平。煤焦化行业加快推 进水钢焦化、天能焦化等传统煤焦化升级改造,加快盘北煤焦化 循环经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水钢焦化、天能焦化、宏源焦化等 重点企业为依托,拓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 和应用,实现精细化工为主、焦化为辅的高值产业转型,重点发 展针状焦生产、焦炉煤气制甲醇/合成氨/LNG/ 氢能,合成氨制浓 硝酸、煤焦油深加工、苯类深加工等项目。适当布局“煤-低温煤 焦油- 轻质 芳烃 BTX-可降解塑料 PBAT”等新型绿色循环产业链, 着力突破“ 煤焦油 针状焦负极材料 ”产业路径。全力打造以高 19 端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焦化循环经济产业 链。〔牵头单 位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 培育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生产 水平同时,积极推进新型煤化工产能布局,着力打造西南地区重 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积极布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适时发展煤 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对二甲苯)、聚酯类新材料等新 型煤化工深加工产品。〔牵头单位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 推动产业融合和用能调整。促进煤化工与建材、氢能产业等 协调发展,以天能焦化、宏盛焦化等为依托重点发展焦炉煤气制 氢项目。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 利用。引导用能方式转变,鼓励企业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 积极打造全国技术领先的焦化产业标杆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业 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 到 2025 年,焦炭产能控制在省、市规划范围内,万元工业增 加值能耗降低 15,化产产品比重提升到 20以上,煤焦油、苯 后加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到 2030 年,焦化产能基本达到峰值,万 元增加值能源消耗继续降低,化产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牵头 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 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和建成投产项目,对 20 能效水平低于全省对应行业控制目标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 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严把高耗能、 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 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 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对符合审批程序要求的,若对应行业产能 已饱和,按照“减量替代 ”原则压减产能;若 对应行业产能尚未饱 和,按照全市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准 入门槛;若对应行业是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 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深入挖潜有节能空间的建成投 产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强化节能诊断和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加强窗口指导,坚决拿下不 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 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 3. 培育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 聚焦产业高值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生物 制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电子信息、人工智能、 节能环保等低碳型新兴产业,构建工业高质量增长主引擎。〔牵 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做强生物制药制剂产业。依托葵花药业宏奇公司、三特医药 等企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化学药 物等,推进甲醇、二甲醚、乙二醇等医用材料开发。做强民族药 材、中成药及民族药品,加快中药材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21 大力发展中药材初加工、精深加工,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和医 院制剂的收集和筛选,加快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 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药品开发。〔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 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工业基础优势, 重点发展旅游装备,大力发展煤矿装备,积极发展应急装备,提 升装备制造专业水平,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牵头单 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 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 息处理、态势感知、新型存储等智能硬件,发展数据采集设备、 存储设备、高能低耗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智能传 感器等硬件制造,结合产业需求,开发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 行业应用系统,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牵头单位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 〕 到 2025 年,以物联网为引领的大数据电子信息相关产业规 模总产值达 100 亿元,建设市级重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 3 个以 上,培育数字产业领军企业 5 家以上,“ 专精特新” 企业 5 家以上。 〔牵头单位市工 业和信息化局 〕 4. 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 坚持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服务产业链各方面各环节,探索 开展低碳零碳排放景区、物流、餐饮、数据中心等服务业试点示 范,全面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绿色旅游业。加大绿色旅游产品开发与供给,因地 22 制宜开发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鼓励旅游景区使用可再生 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打造清洁能源景区,争创全域旅游示 范市;打造南方冰雪运动基地,实现南方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 促进住宿业、餐饮业绿色发展,建立节约长效机制,推广使用节 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倡导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牵头单位市 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 信息化局、市体育局〕 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加快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 建设和改造,构建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支持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 革创新,帮助推动省级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建设,促进绿色 金融与煤炭工业、能源工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激励支持金 融机构积极开发、拓展绿色金融业务,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制定地方绿色标准,引导物流运输、设计搭建、展览展示、会议 活动、观众组织等各环节全面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办展设施 循环使用。加快发展绿色物流业,积极开发新型绿色物流技术和 手段,支持建设标准托盘使用及循环共用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 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市发 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到 2025 年 A 级旅游景区观光车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 80%, 标准化物流载具使用率达到 30%以上;到 2030 年 A 级旅游景区 观光车清洁能源使用率提高到 100%,标准化物流载具使用率提 高到 40%以上。〔牵头单 位市文化广电 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 23 局〕 (四)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可再生 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全面落实城市创新和乡 村振兴绿色低碳要求,实现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1.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增强城乡建设气候韧性。统筹考虑全市生态、生产、生活因 素,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推进“市中 心城区六枝盘州” 协调发展,加快完善城镇建设用地新增规 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 活利用。倡导绿色低碳设计理念,加强城乡气候韧性。〔牵头单位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 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推广钢 结构住宅,推动节能低碳建材和工艺的应用以及建筑材料循环 利用。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突出导向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严 格执行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 。〔牵头单位市住房 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 2.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广应用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标 准,强化建筑领域节能技改,完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市政基 础设施等相关技术导则。加强废弃物资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 利用。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的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在政府投资或 24 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中,率先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全面应用。设置 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碳耗控制性指标,打造绿色低碳社区。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牵头单位市住 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 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鼓励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 段,统筹推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 高工业余热能回收利用率,健全集中供热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市 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老旧小区及学校集中供热,“十四五” 期间 新增集中供热覆盖面积 600 万平方米以上,市中心城区学校集 中供热覆盖率达到 50以上,新建商住用房全部实现集中供热, 逐步推进既有商住用房安装集中供热设施。积极推进绿色高质 量发展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强化公共 建筑低碳运行监管体系建设,分步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 能化运行管理水平,利用能源和信息技术,将能源网、物联网及 互联网智能集成,实施建筑能耗测评标识和建筑能耗限额管理。 〔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 综合执法局);责任单位 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教育局〕 3. 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空气能和浅层地热等解决建筑用能 需求,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基本建设中的规模化应用,推广光 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科学引导清洁取暖,鼓励发展分户式 25 高效取暖,采暖、生活热水等逐步实现电气化,提高建筑终端电 气化水平,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 一体的‘光储直柔’ 建筑。 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 8,新建公共机 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 50;到 2030 年,城镇 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提高到 10,新建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 顶光伏覆盖率提高到 60。〔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 市综合执法局)、市能源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机关事 务服务中心、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 推进农村建设低碳转型 推进农村绿色住房建设。加强农房建设管理,提高基层建筑 工匠业务水平,提升农房设计和建设质量,开展农村绿色住房建 设试点,加快农房节能改造。以“凉都三宝 ”为重点,深入实施“两 园一田”建 设,因地制宜 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 业,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引导 农村不断减少低质燃煤、秸秆、薪柴直接燃烧等传统能源使用, 鼓励使用适合当地特点和农民需求的清洁能源。〔牵头单位市住 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 市能源局〕 加快农村低碳能源替代。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