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焦作市“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和 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 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具有基础性 和关键性地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 能源体系,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助力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 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绿色转 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依据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 碳中和规划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坚持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我市 能源资源禀赋,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市构建现代能 源体系、推动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思路、主 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我市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能 源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机遇 (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 全新战略,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较 为完善的能源保障体系,能源安全供应、能源清洁开 发、能源结构调整等工作成效显著,为促进我市资源 枯竭城市转型、再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能源建设基础更实。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发电总装 机 648.4 万千瓦,人均装机 1.84 千瓦,较 2015 年提 高 0.68 千瓦。各县(市)实现 220 千伏变电站全覆 盖、110 千伏双电源供电,电网供电能力达到全省领 先水平。新增充(换)电站 45 座,公共充电桩 1500 个,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累计建 成油气长输管线 18 条、720 公里,城镇天然气管线 5000 余公里,豫北 LNG 应急储备中心(一期)建成 投运,燃气保供安全有序。 能源结构转型更优。截至 2020 年底,累计淘汰落后 煤电机组 14 台 28 万千瓦,全市 60 万千瓦及以上煤 电机组占比达到 78,煤电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部煤 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平均供电煤耗降至 300 克/ 千 瓦时以下。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 6300 万平方米, 全市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散煤“清零 ”。风电、光伏等新 能源项目实现突破式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50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 8。煤炭 消费总量持续下降,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68.7,非化 石能源消费占比升至 7.4。 能源安全底线更牢。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县(市、区) 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各级安全基 础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 体系初步建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能源 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出台油气长输管道突发事件、大 面积停电等应急预案,开展能源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 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促进能源安全生产 形势持续平稳,“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领域安全生产 “零事故”。 “十三五”能源发展主要成就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长 煤炭 万吨 646 302 -14.1能源生产 非化石能源 万吨标准煤 65 116 12.3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 1712.1 1569 -1.7 煤炭 万吨 1638 1448 -2.4 成品油 万吨 -- 40.17 -- 天然气 亿立方 -- 6.07 -- 能源消费 非化石能源 万吨标准煤 -- 116 -- 电力装机规模 万千瓦 415.4 648.4 9.3 其中煤电 万千瓦 413 586 7.2 天然气分布式 发电 万千瓦 0 10 -- 风电 万千瓦 0 14.8 -- 光伏 万千瓦 1.1 36 101 生物质 万千瓦 0.2 0.5 20 电力总量 水电 万千瓦 1.1 1.1 -- (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窗口 期、推进碳中和的起步期,也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 关键期和重要时间节点。 从国际形势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进入新阶段, 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 争相以绿色增长战略为蓝图,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发达国家正在加速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能源结构向 低碳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在发 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多元 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 大课题。 从国内省内形势看,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 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 战略决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在“双碳 ”目标实现路径上,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 力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走 低能耗、少污染、高质量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 必然选择。从我省实际看,能源结构依然以传统能源 为主,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 煤炭消费占比高出全国水平约 10 个百分点。油、气、 水、风、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差,供应保障 不确定因素多,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 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保供能力亟需强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更严、幅度更大、困难更 多、任务更重。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协 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 体系,已成为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 路。 从焦作自身看,全市长期依赖以煤为主的高碳能 源,能源消费总量、单位 GDP 能耗强度等指标相对 较高,能源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 问题突出,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 力进一步增大等多重考验。一是能源结构不够合理。 全市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特征突出,能源消 费结构中煤炭占比 68.7,高于全省 1.3 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 11.9 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 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8 个、4 个百分点,能源结构调整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二是 可再生能源禀赋一般。我市风能、太阳能分属四类、 三类地区,资源禀赋先天不优;域内水能资源一般, 风景保护区多,规模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场 和太阳能光伏电场空间受限。三是产业体系尚不配套。 缺乏与风电、光伏产业相配套的设备制造业,与风电、 光伏产业匹配的技术咨询、质量标准、监测认证、教 育培训、中介服务等体系不够健全,新能源产业链各 环节的关联发展及协同增值效应体现不明显,现有的 产业体系难以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四是科技支撑相 对薄弱。能源技术、装备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研发团 队少,科技支撑能力弱,内生动力欠缺,创新引领能 力不足,高效、绿色、灵活、经济的燃煤发电和现代 煤化工技术研究亟需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 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亟待发展。 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产业结构门类齐全、 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要求更加 迫切,生物质资源丰富、局部地区风光资源条件较好、 氢能资源禀赋良好,发展可再生能源具备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焦作能源发展既面临着严 峻挑战,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焦作能源发展必 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高质量、 聚力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向集 约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助力我市如期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 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 讲话指示精神,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 战略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 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锚定“两个确保” ,深入实施“十大战略” ,围绕绿色焦 作建设,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能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能 源供给保障和清洁低碳转型,推进能源智慧化升级, 推动能源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能源领域率先实现 碳达峰,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 篇章提供坚强能源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低碳和供给安全相结合。围绕能源资源供给 安全,以保障我市能源需求为基础目标,充分发挥本 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拓展能源供应渠道。 进一步完善煤炭、油气应急储备设施,提升储备能力, 不断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 坚持整体统筹和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远近结合、长 短结合,既重点满足短期发展需求,又放眼长远、解 决长期发展问题。加强规划统筹,强化规划引领,明 确发展时序,增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能 源保供体系。 坚持节能高效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坚持化石能源清洁 化、高效化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坚持 节约优先,突出创新动力,强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 创新,建立健全智慧化监管系统,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和清洁利用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和加强监管相结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 向,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稳妥有序推进 能源体制改革,增强市场活力。强化政府监管,坚持 民生保供底线和安全生产红线,确保改革成果最大限 度惠民利民。 坚持节能降耗与先立后破相结合。推动能耗“双控” 向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 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立足资源禀赋, 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 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有序推进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 (三)总体布局。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综合 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载 能力等因素,突出优化能源生产、供应、消费结构, 加快建设“一廊两网三试点四基地 ”,推动形成清洁多 元、安全可靠、低碳高效的能源发展格局。 沿黄百万千瓦风电走廊。依托我市黄河流域沿线及周 边区域优质风能资源,坚持风电项目开发与乡村振兴 相结合,与沿黄县区自然和民俗风情元素相结合,打 造百万千瓦级风电走廊。 坚强智能、省内领先的输配电网络。强化以 500 千伏 变电站为支撑的 220 千伏主干网架,推进电网智能化 改造和调控运行水平提升,加快建设省内领先、全国 一流的现代城乡输配电网。 安全高效、覆盖全域的天然气网络。落实省天然气 “三纵六横”主干管网规划,充分发挥黄河以北天然 气枢纽地位,完善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实现城镇和 平原地区行政村天然气网络全覆盖。 农村能源革命标杆示范县。统筹利用风、光、生物质、 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实现生物质能、光伏、储能设施 等有机组合,在温县建设 5G智慧农业物联网、配套 电网、天然气管网、供热管网等综合能源网络,为农 村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用能解决方案,探索“零碳村 镇”建设模式,并逐步在全市推广。 光伏整县推进示范县试点。结合县域特点,突出因地 制宜,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村委会、工 业厂房、农村住房等建筑屋顶资源,加快推进博爱县、 修武县光伏整县推进示范试点,实现光伏开发利用集 约化、规模化融合发展。鼓励其他县(市、区)参照 试点县整县推进光伏开发利用。 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充分利用矿区增量配电业务试 点区域内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推进风能、太阳能开 发利用,建设闲置矿井储能示范站,构建以智能电网 为枢纽平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 氢能源多元应用示范基地。立足服务郑州都市圈,辐 射供应周边,整合传统氢源,优化副产氢提纯技术, 拓展绿氢供给渠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氢能装备制 造企业、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企业、 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与配套服务企业。加快推进氢燃 料电池汽车在市区、景区等公共交通中的应用,适时 推广城建渣土车、环卫车、物流车等其他氢燃料电池 商用车应用,打造氢能源多元应用示范基地。 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和检测基地。依托焦作市整车及 汽车配件生产能力,重点研发氢气长管拖车、氢燃料 电池重型卡车等项目,持续引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 环卫车等其他商用车生产项目,打造河南省氢燃料电 池商用车生产基地。依托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氢燃 料电池检测认证能力,申请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检 测资质认证,打造集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认证、检 测、校准、技术咨询等服务为一体,服务中原地区氢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基地。 能源应急储备基地。依托区位优势,谋划晋气入焦新 通道;统筹推进豫北 LNG 天然气储备中心(二期) 建设,加快实现全市及周边燃气管道互联互通;加快 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天然气、煤 炭调峰体系。 百万千瓦光伏基地。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北部矿山 治理,统筹高速公路护坡及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的太 阳能资源,打造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实现土地资源 的综合利用,进一步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效 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四)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全市能源安全保障能 力大幅提升,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绿色 低碳转型持续加快,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 逐步健全完善,为确保我市如期实现“双碳” 目标提供 重要路径、发挥关键作用。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新增风力发电 100 万千 瓦、光伏发电 100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累计达 250 万千瓦;年制氢能力达 15 亿立方米以上,为氢 能产业发展提供丰富氢源供给;煤炭年产能稳定在 250 万吨以上,煤炭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煤层气开 发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推进矿区煤层气规模化勘探开 发利用。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新建、改(扩)建 220 千伏变电站 15 座,新建、改(扩)建 110 千伏变电 站 29 座,新增变电容量 360 万千伏安,电网供电能 力达到 600 万千瓦以上,电网结构及装备水平保持全 省领先。提升天然气管网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与互联 互通能力,输气、储气能力分别达到 16 亿立方米/年、 0.5 亿立方米/ 年,基本实现城乡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市单位 GDP 能耗降 低 18以上,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9.5以上。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11以上,电能占终端能 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 7.7以上,非电行业煤炭年消费总量控制在 596 万吨 以内,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沁阳发电分公 司、国家能源集团焦作电厂有限公司、华润电力焦作 有限公司等三家统调公用机组煤炭消费量控制在 740 万吨以内。提升现有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开 展远距离供热示范,强力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到 2030 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 效,可再生能源产业及新兴能源产业取得决定性进展, 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碳达 峰碳中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数字化信息水平与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跃升,能源服 务民生成效明显,二氧化碳排放按期达峰。 “十四五”能源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年均增长 属 性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 放降低 -- -- [19.5]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7.4 11 [3.6] 预期性 煤炭消费总量 万吨 1448 -- [-7.7] 预期性 能源 低碳 转型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 重 17.7 25 [7.3] 预期性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 1.7 11 [9.3] 预期性 电力装机总量 万千瓦 648.4 789 4 预期性 煤碳产量 万吨 302 250 -3.7 预期性 储气能力占天然气消费 比重 3.6 5 [1.4] 预期性 能源 安全 保障 煤炭储备能力占年消费 量比重 1.38 7.49 [6.11] 预期性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 -- [-18] 约束性 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 克标准煤 / 千瓦时 300 297 [-3] 预期性 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 2 5 [3] 预期性 能源 效率 提升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万千瓦 -- 15 -- 预期性 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0 左右 预期性能源 创新 变革 新增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个 -- -- [1] 预期性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三、构筑清洁多元的能源生产体系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 伏、氢能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 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能源生产向清洁多元、 绿色低碳转型。 (一)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加大风能开发力度。坚持风电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 机统一,坚守生态环保底线,统筹考虑全市风能资源、 自然保护、电网消纳等因素,积极推动风能开发利用。 加快推进马村区华润、温县洁源等 60 万千瓦存量风 电项目建设,统筹谋划武陟县、温县、孟州市等县 (市)风力资源,打造沿黄百万千瓦风电走廊,力争 到 2025 年全市风电并网容量累计达到 120 万千瓦以 上。 推动太阳能高效利用。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和产业 化发展,探索光伏发电与制氢、充电设施等新兴领域 高效融合。鼓励各县(市、区)利用党政机关、学校 等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打造一批“阳光机 关、阳光校园”光伏示范项目。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 和北部矿山治理,推动矿山修复光伏治理项目;统 筹采煤沉陷区治理及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的太阳能资 源,建设一批智能化集中式光伏电站。力争到 2025 年光伏发电并网容量累计达到 150 万千瓦以上。 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按照“合理布局、区域统筹、 热电优先”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交通 优势,支持缺乏热源支撑的县城和产业集聚区,结合 农林废弃物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处理,有序发展 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力争到 2025 年生物质能发电 并网容量累计达到 10 万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地热 能开发利用,加大孟州市、沁阳市、市城乡一体化示 范区等地热资源勘探力度。推动土壤源热泵供暖(制 冷),适度发展地下水源热泵,建设地热能高效开发 利用示范区,支持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 筑等区域开展地热能供暖(制冷)应用。力争到 2025 年,全市新增地热能供暖面积 20 万平方米以上, 地热供暖总面积达 150 万平方米以上。 打造氢能源供应基地。依托煤化工、氯碱等工业副产 氢和丙烷脱氢等优势,布局氢能相关产业研发生产基 地,推进氢能综合利用和储能建设。加强氢能技术研 发和商业模式探索,鼓励新建高水平氢气提纯、压缩 生产线,力争到 2025 年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年产 值突破 50 亿元。以建设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 范城市群为契机,积极融入“郑汴洛 濮”氢能走 廊,力争建成郑州都市圈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基地、 豫西北氢能供应基地。 专栏 1可再生能源项目重大工程 风电建设工程推动武陟县、温县、孟州市等沿黄县 (市)风电项目和沁阳市、博爱县、修武县、中站区 等县(市、区)北部山区风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有 序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 光伏发电建设工程建设修武县、博爱县光伏整县推 进示范试点项目,鼓励其他县(市、区)参照试点建 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支持开展南太行矿山修 复治理“光伏”项目。 垃圾、农林生物质工程推进焦作市静脉产业园东、 西部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孟州市固废综合处理 中心项目建设;建成武陟、博爱、温县等生物质发电 项目。 氢能制备及综合利用项目推进晋煤天庆、和兴化工、 龙佰集团、开元化工等制氢项目,循环产业集聚区氢 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温县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示范 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氢能综合利用产业园项目。 (二)推动化石能源绿色高效开发。 促进煤矿开发绿色转型。推动在产煤矿按照绿色矿山 标准加快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充填开采、井 下洗选等绿色开采技术及装备。完善煤炭洗选技术标 准,优化煤炭洗选工艺,推动选煤厂安全、高效、绿 色、智能生产。探索煤炭行业开展碳减排研究工作, 引导现有煤炭开采项目开展现状碳评估工作。制定煤 矿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积极推动矿区植被修复,确 保煤矿环境治理率及土地复垦率达标,优化矿区生态 环境。 推动煤化工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优 化煤炭深加工产业链,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属性向燃 料、化工原料方向转变,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 加快现有煤化工项目升级改造,推动煤制油、煤制甲 醇、煤制烯烃等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推动向高端专用 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方向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探索煤层气开发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煤层气勘探与开 发,鼓励煤矿实施矿井上下立体化联合抽采,探索低 浓度煤层气采集、提纯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煤层 气压缩和液化技术。严格执行煤层气排放标准,坚持 煤层气先抽后采、抽采达标,提升煤层气抽采率和抽 采浓度。积极推动煤层气抽采利用规模化和矿井治理 示范建设,力争到 2025 年实现属地区域内煤层气的 开发利用。 加快煤电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耗 和能量梯级改造,对环保能效评估不合格机组进行强 制改造,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 关停。开展煤电机组供热改造,拓展集中式供热需求。 全面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入挖掘煤电机组调 节能力。鼓励现役煤电机组参加标杆引领行动,深化 煤电行业节能降碳改造,促进煤电低碳清洁发展。到 2025 年,全市燃煤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 297 克/千 瓦时以下。 专栏 2化石能源绿色转型重大工程 热电联产改造工程推进孟州市产业集聚区热源整合改 建热电联产项目、孟州市河阳区改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进一步提高集中供热能力。 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工程推动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 有限公司沁阳发电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焦作电厂有限 公司、华润电力焦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对煤电机组进行 灵活性改造,进一步提高煤电机组调节能力。 四、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 牢固树立能源安全供应底线思维,推进电网向新型电 力系统转型,提高清洁能源配置能力,强化各类能源 储备与供应能力,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一)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坚强可靠的输配电网。积极推动 500 千伏变电站 建设,高标准谋划 500 千伏电网远期融入郑州都市圈 骨干网架。以城市新区、开发区及末端地区为重点, 加快变电站布点及容量建设,逐步形成市、县 220 千 伏双环网结构。坚持配电网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重点加强城区 110 千伏变电站落点,提高供电可靠性 和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建设,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农 网装备水平。到 2025 年,实现每个县(市)至少有 2 座 220 千伏变电站,全市配电网建设整体达到省内 先进水平。 加强储能系统建设。合理开发抽水蓄能项目,在博爱 县、修武县等北部山区谋划建设大中型抽水蓄能项目。 鼓励结合废弃矿坑治理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示范工程。 积极探索利用硫铁矿等废弃矿洞建设压缩空气储能电 站。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动发电侧配套储能 和共享储能试点建设。到 2025 年,新型储能技术创 新能力显著提高,在源、网、荷侧示范建设一批多元 化新型储能项目,力争并网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30 万千瓦以上。 拓展需求侧响应资源。加快完善多主体、多模式、多 场景的需求侧响应业务模式,深入挖掘储能、充电汽 车等灵活性调节资源,构建可中断、可调节多元柔性 负荷资源库。鼓励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业主参与市 场交易,扩大需求响应侧实施主体。引导电力用户根 据激励政策,主动改变用电行为,实现削峰填谷。挖 掘用电低谷的填谷响应需求,推动需求侧响应从临时 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段。到 2025 年,需求侧响应调峰能力达到 20 万千瓦以上。 提升电网调控运行水平。建设智能高效的调度运行体 系,统筹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推动电网 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电 源发展,实现输配网协同调度安全运行、大规模清洁 能源高效消纳、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加快电力系统数 字化转型和迭代升级,推动新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 新,满足实时、高效、准确处理全局问题和调度精益 化管理需要。 适度超前建设充电网络。加快推进县域示范性集中式 公用充电站和开发区、景区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建 设,支持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示 范场站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 发展, 推动与省新能源汽车平台互联互通,到 2025 年,力 争建成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网络。 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大 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鼓励在开发 区、商业中心和医院等区域,建设“源网荷储” 一体化 和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提高分布式新 电源就地消纳比例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实现 “源网荷储” 各类资源的高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专栏 3新型电力系统重大工程 500 千伏电网工程推动焦作第三座 500 千伏变电站落 地,推进 500 千伏电网与巩义、荥阳、郑州电网联网工 程。 220 千伏电网工程市区新建峰林、妙乐等 2 项 220 千 伏输变电工程,扩建 220 千伏焦作变电站,改造韩王、 修武、潭王等 3 座 220 千伏变电站,实施春林清化 220 千伏线路增容改造工程,新增变电容量 72 万千伏 安,新建线路 15.3 千米。 县域新建修武北、张庄、汶水、陶封、嘉应等 5 项 220 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怀庆、司马、阳洛等 3 座 220 千 伏变电站,改造 220 千伏太子庄变电站,实施 500 千伏 博爱、竹贤变 220 千伏间隔优化调整工程,新增变电容 量 156 万千伏安,新建线路 211.8 千米。 110 千伏电网工程市区新建苏蔺、拇指、沙河、怡丰、 黄河、广场、山门河等 7 项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扩建 110 千伏滨湖变、改造 110 千伏焦南变,累计新增变电 容量 43.3 万千伏安,新建线路 61.2 千米。 县域新建天阶、黄河(温县)、玉祥、范村、谢旗营、 裴庄、南庄、城北(孟州)、山王庄、冷北、顺涧、马 营、城北(武陟)、城伯等 14 项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 扩建乔村、神农、松岭、詹店、河津等 5 座 110 千伏变 电站,改造孟州、迎港等 2 座 110 千伏变电站,累计新 增变电容量 92.9 万千伏安,新建线路 40.4 千米。 10 千伏及以下电网工程打造焦作核心区域“5 个 9” 高可靠性示范项目。市区新建改造 10 千伏线路 178 条, 长度 715 千米,新建开闭所 24 座,新建改造配变 554 台,新增配变容量 23.2 万千伏安。各县共新建改造 10 千伏线路 658 条,长度 2800 千米,新建开闭所 14 座, 新建改造配变 2742 台,新增配变容量 55.8 万千伏安。 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工程建设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 统,采集分布式电源实时数据,开展分布式电源功率预 测和监视分析,实现分布式电源集群自动柔性控制。 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电力大数据创新应用平 台,开展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需 求侧响应项目示范,形成占最大负荷 5以上的需求侧 响应能力。 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华润电力风光火储多能互 补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 沁阳发电分公司、国家能源集团焦作电厂有限公司等企 业,有序开展风光火储多能互补基地示范项目。 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加快推进焦作矿区增量配电试点 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其他增量配业务试 点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 新型储能建设工程利用焦煤矿区废弃矿井,谋划建设 焦煤集团抽水蓄能项目。结合采矿废弃场地及地质环境 治理,配套建设光伏+储能项目。结合开发区新能源建 设,配套建设化学储能。谋划在北部山区建设大中型抽 水蓄能电站。 充换电项目工程加快推进县域示范性集中式公用充电 站建设,鼓励公共充(换)电站、公共充电桩建设。 (二)构建多元化能源储运体系。 建设煤炭现代智能物流系统与储备体系。持续提升既 有铁路煤炭运输专线的输送能力,努力实现铁路干线 运输与重点煤矿、煤炭储备基地、电厂和物流开发区 的高效联通和无缝衔接,构建集约化、智能化的现代 煤炭物流系统。加强与晋、陕、蒙等煤炭主产区的合 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焦作煤 炭储备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 体、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 的煤炭储备体系。 构建城乡全覆盖的天然气网络。立足现有中心城区天 然气场站和设施,进一步加密管网建设,推进县域支 线管道以及储气设施就近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广 泛接入、区域成网、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输 配网络。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通豫煤层气等气源 企业的沟通合作,增加天然气(煤层气)供应量,实 现气源多渠道、多元化。加快实施“气化乡村” 工程, 到 2025 年,全市平原地区城乡燃气管网实现全覆盖。 充分发挥天然气枢纽作用。落实省级天然气“三纵六 横”规划,发挥博爱县区域天然气枢纽地位,连通“ 二 纵”“一横 ”主干管线。加快推进豫北 LNG 应急储气中 心(二期)工程、博爱县三峡益众新能源有限公司天 然气液化项目(二期)工程建设,谋划建设日供气量 30 万立方米 CNG 加气母站。完善以中石油西气东输 管线、中石化安洛管线、豫北 LNG 应急储备中心为 主的多元化供气格局,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省天然气 分输中心。 打造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网络。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 企业和创新机构的深度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 高压储氢技术。加大车载氢瓶和加氢站储氢瓶的研发 力度,开展 70 兆帕 IV 型高压储氢瓶研发应用,推进 35 兆帕 III 型高压储氢瓶生产本地化,实施 50 兆帕长 管拖车研发工程,提高氢气存储运输压强,构建以高 压气氢为主的储运网络。 超前谋划综合加能站网络布局。积极推动加油、加气 (LNG)、充电、加氢四位一体的综合加能场站建设, 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能源补给。有序推进现有加油 (气)场站进行多种清洁能源补给功能改造。持续推 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和氮氧化物提标 治理。实施甲烷减排行动,制定加气站甲烷逸散控制 指标,持续降低甲烷逸散量。 专栏 4化石能源储运体系重大工程 天然气管道工程推进博爱洛阳煤层气管道 2阀室 孟州支线、博爱昆仑与中能互联互通管线、豫北 LNG 应急储备中心互联互通管道、博薛线蓝天 2阀室温 县中裕燃气有限公司赵堡门站输气管道、博爱新乡 长垣输气管道配套焦作市接收气工程、沁阳市安 洛线 11阀室常平乡天然气长输管道等项目建设。推 动晋城焦作燃气管道项目建设。 能源储备设施工程推动豫北 LNG 应急储气中心(二 期)工程、博爱三峡益众新能源有限公司天然气液化 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推进焦作市煤炭储备基地项 目、焦煤集团演马煤炭储备和定制生产中心项目建设。 五、培育低碳高效的能源消费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各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传 统化石能源,推动城镇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绿色转型, 实现能源消费低碳化和高效化。 (一)推动能源消费节能降耗。 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快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 等优势产业,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相互 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依法依规淘汰落 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化工、冶金、建材等行 业有序达峰。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 推动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力争“十四五 ”时期实现节能 80 万吨。 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增效。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引 导新建、改(扩)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 造,持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结合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城乡面貌提升等工作,推动既有 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工程建设项目使用绿色建材,加 快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 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专栏 5节能降耗重大工程 燃煤电厂高效替代工程有序推进燃煤自备电厂关停或 采取清洁燃料替代。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 位节能降碳改造,推动实施 143 个节能降碳改造项目, 力争“十四五”时期实现节能 80 万吨。 (二)促进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 推动工业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水泥、化工、建材 等行业实施绿色升级改造,推动减量化、集约化、绿 色化发展。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改造,鼓励氢能、生物 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重化工行业的应用, 落实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用煤减量替代。加快窑炉、 电锅炉、电动力设备推广应用,有效压减用煤量。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示范应用,推动建设云台山景区氢燃料电池摆渡车示 范工程,探索在市内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专线。 大力推广应用纯电和混合动力汽车,更新或新增公交 车、市政环卫车、出租车时,原则上要求全部使用新 能源汽车。到 2025 年年底前,除应急车辆外,城区 公交车、出租车、邮政用车、市政环卫车辆基本实现 新能源化。 促进生活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巩固清洁取暖成果,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大力推进生活领域 电能替代,加大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产品推广应 用,提高生活领域电气化水平。持续开展散煤治理, 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力争到 2025 年全市 平原地区散煤实现“清零”。 专栏 6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重大工程 新能源汽车推广工程推动公务用车、城市公交、物 流配送、市政环卫、出租车等车辆新能源化;推动建 设云台山景区氢燃料电池旅游观光巴士等示范线路。 供热(气)改造工程推进示范区地热供暖(冷)项 目;推动孟州市、温县产业集聚区等集中供热项目建 设;推动建设焦作电厂中铝中州铝业供热管道、东 部静脉产业园垃圾发电厂余热管道等项目。 农村电气化水平提升工程重点聚焦特色小镇、农家 院、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园区等,大力实施电能替代。 到 2025 年,实现焦作市农村生态旅游全电气化。 六、强化能源技术创新驱动 充分发挥能源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统筹能源技术科技 攻关,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实现能源数字化与智 能化转型升级。 (一)推动能源供应智慧化升级。 推进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有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与煤炭工业深度融合,建设数字矿山和智能 化煤矿,实现开采、洗选、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等全 过程智能化。强化煤矿智能装备技术攻关,持续推进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引导煤炭企业加快煤矿机 器人研发应用,打造煤矿完整智慧系统、全面智能运 行、科学绿色开发的全产业链运行新模式。 着力驱动电网数智提升。加快“大云物移智链 ”技术在 电网中的融合创新与集成应用,不断提升电网技术装 备水平、调度管理水平和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实现电 网运行管控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持续开展 智能变电站和配电自动化建设,拓展智能终端应用范 围,广泛应用在线监测、智能巡检及新型带电检测技 术,到 2025 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 100。 提升油气管道智能化水平。加快大数据、5G、人工 智能等技术在油气管道管理、维护中的推广应用,积 极推进“一线一策”智能化管理运维,推动数据采集与 存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管道管理数字化水平。充实 完善应急救援智能装备器材,全面提高油气泄漏检测、 堵漏、灭火、防爆消等应急处置能力。 构建能源互联示范平台。积极构建能源监控、能源分 析、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交易、能源生态“六 位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平台,实现能源数据 全方位智能化管理。鼓励企业用户安装用能在线监测 与采集系统,推动居民用户安装非侵入式用电采集装 置,实现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的有效管理,形成能 源互联与现代能源体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专栏 7能源智慧化升级重大工程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