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长江证券:氢能-顶层、配套政策快速推进,2023年电解槽招标1.61GW以上.pdf
支持气候中和园区发展的数字化工具--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pdf
一次性纸制品生产企业碳中和实施指南.pdf
中国储能市场现状及应用研讨PPT--光伏业协会(1).pdf
团体标准-《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和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邮政快递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与策略报告--快递协会.pdf
双碳与可持续发展实用手册-v01.03-20240301-价值前瞻-150页.pdf
头豹: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行业系列报告(上)-峰谷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需求爆发可期(摘要版).pdf
数字经济-绿色电力+绿色算力协同发展,新市场孵化新业态.pdf
项目案例-光热发电设备开发与迪拜光热光伏项目介绍-43页.pdf
解码中国省级交通领域2012—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欧盟新电池法与碳足迹规则PPT - 202308-亿科-23页_OCR.pdf
敏实集团碳中和白皮书.pdf
零碳园区评价通则.pdf
平安证券:绿氢化工项目将如何落地?.pdf
国贸控股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pdf
广东省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深度减排研究--世界能源研究所.pdf
国联证券:特高压建设加速_海外需求共驱电力设备新成长.pdf
光伏行业政策月报(2024年2月第二期)--光伏行业协会.pdf
国网PPT: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证.pdf
风电行业3月月度报告:海风蓄势待发,二季度有望迎来招标、出货双升-240308-中信建投-28页.pdf
资源描述:
1 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 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 略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为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 和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的支撑引领作用,扎实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 量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0222030 年)、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方 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 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整 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眼长 远、兼顾当前、系统布局、突出重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 向,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进产业链、供应 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全面塑造绿色低碳技 术发展新优势,高质量支撑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主要目标 2 到 2025 年,初步构建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 升我省绿色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 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转移转化应用能力, 扩大绿色低碳科技供给,稳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突破 1015 项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建成 35 个重大示范项目 与工程;新建 80 家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 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 业(基地)等省级创新平台;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800 家左右;建设一支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 型人才队伍。 到 2030 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 色低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规模,在风能、光伏、特高压 输电、储能和氢能等领域占领国内技术制高点,国家级、省级 绿色低碳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完善,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高质量 支撑我省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 聚焦全省能源发展战略任务,立足我省能源结构,以构建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 用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技术研究,推动能源革命和结构转 3 型。开展重点用能行业煤炭燃烧与转化过程的技术革新,实现 全省能源系统能效提升。推动风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质能 等安全、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重点研发氢能 绿色制取、安全储输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加快高性能电池关 键材料、高安全性的新型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攻 关,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加快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 先进储能、特高压输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能源多元耦合特 性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终端占比与消费比重, 为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奠定基础。 (二)加快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创新 聚焦与能源结构转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应用需求,结合我 省资源禀赋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工业节能降碳技术创 新。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突破口,实现工业优势再造,推 动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升级。研发绿色低碳工艺,推动低碳流 程重构和数字化智能转型等,拓展数字赋能和智能制造覆盖面。 以煤炭、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为突破, 重点研发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短流程高效低碳生产工艺、过 程优化与智能调控节能减碳技术、余热余压高效利用技术等, 重视行业间的协同联动和集成减碳,加强通用节能装备技术研 发,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方式,以工业行业的流程再造和融合发 展,支撑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三)加强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低碳零碳技术攻关 4 加强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城乡建设领域 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低碳建筑建造、绿色低碳改造、建筑 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开展绿色低碳建材及建筑部品部件、光储直柔、建筑电气化、 热电协同、智能建造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建筑节能减碳标准 提升和全过程减碳。加强新能源相关技术、绿色低碳交通运输 技术研发,开展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及运维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交通运输智能化管理新技术,推动高性能、轻量化、节能 型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开展交通运输领域能耗与碳排放实时 监测、碳排放核算评估、大型交通枢纽(近)零排放等低碳技 术研发,研发交通污染与降碳协同治理、载运工具污染排放净 化控制等技术,推动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四)提升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 结合我省科研、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新 研发能力。加快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集群式封存 与分布式固碳利用统筹技术研发。加快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在煤 基能源产业转化、电力系统、工业领域的应用。增强生态系统 固碳增汇能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等稳碳增汇技 术研究。巩固农业碳汇功能,研发绿色农业投入品、低碳减排 耕作技术、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 环农业。 5 (五)开展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 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引领,增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培育颠 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 在可再生能源、绿色氢能、新型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节 能技术等领域,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的高效生产与 利用技术、高比例消纳绿电的灵活性智能电网、整体煤气化联 合循环发电系统、规模化储能技术以及低成本绿氢高效生产、 储存、运输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研发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 子电池、液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型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 研究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贵金属替代和关键零部件技术。 超前部署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 CCUS 技术研发, 突破高性价比的二氧化碳吸收/吸附材料开发、大型反应器设计、 长距离二氧化碳管道运输、生物质能及有机固体废弃物负碳排 放等前沿技术。发展与新能源耦合的负排放技术,鼓励碳捕获 利用与封存、节能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六)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示范 秉持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目标,开展一批典型的低碳零碳 技术应用示范。根据我省典型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及区域 定位等特点,探索典型区域的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途径。重点 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重点工业行业流程绿色重整、低碳 零碳建筑、绿色智慧交通运输、二氧化碳高值转化、低碳农副 产品加工、农业种养一体化、农村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及 6 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 可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模式。 (七)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 针对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我省典型行业,构建不同 行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天地一体化碳排放监测、碳数据智 慧化管理分析、碳减排绩效评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 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体系研究,为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与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双碳决策相关 影响评估,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 生的影响,评估科技创新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为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八)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平台、人才协同增效 面向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需求,加强顶层设计,系 统谋划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 组织体系。建立一体化的项目、基地、人才、资金调度机制,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 牵头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持续推 行“ 揭榜挂帅”“赛马制 ”“PI 制”等项目组织机制。聚焦可再生能 源、氢能、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领域,紧跟国 际国内科技前沿,整合省内优势创新资源,加快绿色低碳领域 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化储能, 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能源供给,工业节能降碳,建筑节 7 能减碳,交通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向,融合多学科力 量,依托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设绿色低碳领域技术 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产业研 究院、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协同开展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研成果从平台到中试 到产业化、工程化,形成完整创新链条。聚焦绿色低碳重大技 术需求,推动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学科专业,重点引进培养绿色 低碳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 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高质量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助力青年 科技人才加速成长。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 业活力。 (九)培育绿色低碳科技企业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优化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创业 生态。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微成长、 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高 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容提质,打造形 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一批低碳 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平台,牵头承担国 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 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全覆盖。“十 四五” 期间,培育一批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 用方面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 8 地),加快提升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十)深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开放合作 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将我省绿色低碳重大科技创新工 作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助力我省在国家级绿色低碳重大项 目实施、高能级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新跃升。加强与国内外知 名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推动高端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及 绿色低碳先进成果落地转化,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拓宽国内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省科技 厅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厅际协调机制,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攻关、推广示范、平台建设等 相关工作。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全省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作, 充分衔接国家战略规划,积极融入国家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 体系,研究推进科技部双碳科技战略规划在我省落实落地,加 强省市县(区)协同联动,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形成合力,推 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推广。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国家和我省科技体制改革 及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完善我省绿色 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 境,为我省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鼓励多元投入。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绿色低 9 碳创新投入的引领、放大、示范、增效作用,统筹创新研发专 项等资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优化多 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绿 色低碳研发投入。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创 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形成与创新链紧密关联的资金链,完善 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