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 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前 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 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前瞻思维、宽广视野作 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 重大战略问题。能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 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 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 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 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 现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编制,阐明“十四五”时期我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省能源安全的总体思 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 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 巨繁重的能源保障供应和转型发展任务,全省深入践 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 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动能源结构升级优化,着力构 建统筹内外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深入实施能源领域 改革创新,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以较低的能源消耗 保障了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 供了有力支撑。 能源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青电入豫工程 建成送电,形成保障我省电力供应的青电、疆电“双 引擎”,省级 500 千伏“鼎”字形网架基本成型,城 乡配电网供电能力实现倍增,电网发展达到中部地区 领先水平。新增充换电站 996 座、公共充电桩 4.1 万 个,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初步形成。洛阳石 化扩能提质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鄂安沧输气管道濮阳 支线投产送气,全省“两纵三横”天然气长输管网更 加完善,管道天然气覆盖全部省辖市及 90以上县 (市)。濮阳文 23 储气库一期工程、南阳等 6 座区 域 LNG(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中心、鹤壁等 3 个煤 炭储备基地、百兆瓦电网侧分布式储能项目建成投产, 南阳天池等 360 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能源 储备调节能力明显增强。 能源结构升级优化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累计淘汰 落后煤电机组近 600 万千瓦,关停容量居全国第一位, 实现郑州主城区煤电机组“清零”。新增热电联产集 中供热能力 2.5 亿平方米,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 改造 548 万户,实现我省北方地区散煤取暖基本 “清 零”。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2755 万千瓦,年均 增速超过 45,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 30。提前完成汽柴油国六标准提质升级。煤炭行业 化解过剩产能 6820 万吨。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 煤炭占比降到 67.6,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11.2。 能源助力脱贫攻坚交出亮丽答卷。充分发挥光伏 扶贫脱贫带动作用,建成光伏扶贫电站 267.6 万千瓦, 覆盖全省 110 个县(市、区),惠及 40.4 万户贫困 群众,扶贫电站规模和带贫人口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位。 全面完成 53 个贫困县、6492 个贫困村、858 个易地 扶贫搬迁安置区配电网改造任务。新一轮农网改造升 级工程扎实推进,实现平原地区农村机井全部通电、 全省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和中心村电网改造全覆盖, 农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均 高于国家目标要求。 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速释放活力。省级电力交易 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省辖市 全覆盖,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市场主体数量、交 易电量规模居全国前列。率先提出“租地下库容、引 海气入豫、建区域中心”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模式, 探索实行“两部制”气价运营模式。组建省级天然气 管网公司,统筹省级干线管道建设。兰考作为全国首 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探索多能互补、城乡统筹的农 村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能源大数据创 新应用落地见效,绿色电力调度、规划监测预警、充 电桩信息互联平台等投入使用。 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全国首个轮毂 高度超过 140 米风机在我省率先并网发电,推动平原 风电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部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60 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比达到 65,全省煤电机组平 均供电煤耗降至 300 克标准煤/千瓦时,优于全国平 均水平 6 克。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超过 95,掘进装 载机械化程度超过 92。平煤神马集团“煤矸石山自 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煤机集团高端大采高及薄 煤层采煤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是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阶段。 从国际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欧盟、 日本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 主要经济体争相推动经济绿色复苏,产业绿色转型已 成为重要投资领域。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 推进,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主要发达 国家积极谋划率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能源低碳 转型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和供需版图深度调整,正 在进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全新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国内看,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比西方国 家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力度更大,是一场广泛而深 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 关键。当前,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 期,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成为能源发展的硬约束, 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化石能源消费 增长空间受限,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亟需能源系统加快 适应和调整,绿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亟待形成,战 略性前沿性技术亟待加速突破。 从我省看,在工业、建筑业、能源、交通运输、 服务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中,能源行业碳排放 占 50以上,是我省碳减排的关键领域。作为保障经 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能源发展面临优化结构、保 障供应、强化治理等多重目标统筹平衡的考验。一是 能源低碳转型压力较大。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 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煤炭消费占比高出全国水平约 10 个百分点。国家要求我省煤炭消费减量 10左右, 压减煤炭消费、降低碳排放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协同 发力,共同克服用能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困难。 二是能源安全保障风险持续增大。我省能源资源以煤 为主,油气、水、风、太阳能等赋存相对偏少,预计 “十四五”期间 60左右的能源需从省外引入,供应 保障不确定因素增多,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突 发事件,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保供能力亟 需强化。三是能源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我省能源技术、 装备创新能力不强,灵活高效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 等技术研究亟需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 亟待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新模式 新业态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四是市场决定性 作用发挥仍需强化。以绿色能源为导向的价格和交易 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主体参与能源领域的活力有待进 一步激发,迫切需要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相适 应的现代能源体系。 当前,我省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国家 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 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 史机遇,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 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能源 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基础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仍将 持续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必须通过 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 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既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 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能源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蓄积的发展动能持续壮大,也为促进我省能源绿色低 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 展和安全,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加快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 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 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贯 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 格局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统筹发 展和安全,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统筹抓好能 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 谋篇布局,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创 新引领,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强化节能 降碳增效,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深化能 源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 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中部地区 绿色崛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坚 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把走好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之路作为根本要求,先立后破,一体推进减煤、 稳油、增气、强新、引电,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着力提高利 用效能,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能源生产消费模 式绿色低碳变革。 坚持以保障安全为基础。把能源保障、能源安全 风险作为防范的首要风险,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结果 导向,统筹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拓展能源保障途径,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维护能 源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碳达峰进程中的能源供应 稳定性和安全性,构筑能源安全屏障。 坚持以智慧高效为标杆。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能 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 5G、人工智能、区 块链、北斗、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 驱动“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横向纵向一体化, 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能源系 统向更高形态演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 题、激发活力、培育优势的关键一招,深化能源体制 机制改革,通过要素配置、价格机制、排放标准等措 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破解能源发展瓶颈 约束,增强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活力。 三、总体布局 按照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要求,综合考虑全省资源 禀赋、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经 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建 设“一廊道、两张网、三基地”,形成区域优势互补、 协调互动的能源发展格局。 沿黄绿色能源廊道。依托我省黄河流域干支流沿 线及周边区域优质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豫北黄河北 岸、豫东黄河故道、豫中南引黄受水区、黄河两岸浅 山丘陵区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一批千万平方米地 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实施豫西、豫北等“可再 生能源储能”示范项目,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强智能输电网络。加快建设外电入豫新通道, 强化以郑州大都市区为中心的省级 500 千伏主网架, 推动市域 220 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推进电网智能 改造和调度运行,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 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 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 内外联通油气管网。积极拓展四大外气入豫通道, 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等国家主干输气管道和 “两纵四横”省内天然气干线建设,完善县域支线网 络,基本形成省外引入方向多元、省内管网互联互通 的天然气供应格局。推动日照濮阳洛阳等油品入 豫通道尽快投运,谋划实施省内油品管道互联互通工 程,研究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进一步巩固提高全省 油品供应保障能力。 中原能源储备基地。依托我省区位优势和现有基 础,完善以地下储气库、沿海 LNG 储罐、省内区域 中心为主体的储气调峰体系,建设中原大型煤炭储备 基地和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在保障我省能源消费 需求的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为实现中部地区绿色 崛起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我省乡村面积大、 农村人口多、农村能源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兰考农村 能源革命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 原则,再推进一批试点示范,打造农村能源革命示范 基地,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坚实能源基础。 智慧能源创新基地。以提升能源系统综合效率为 目标,实施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风光水火储”一 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示范工程,布局建设一 批能源云平台、智能电站、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站、 储能示范项目,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 四、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能源消费增量的 50以上由非 化石能源满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生 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为全省碳达峰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16以上,风 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可再生 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 责任权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省能源综合生产 能力达到 1.1 亿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 1.3 亿 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5000 万千瓦以上, 煤炭产能稳定在 1.4 亿吨/ 年,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 达到 11000 公里以上,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碳成效明显, 单位 GDP(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5以上,煤电机组 供电煤耗降至 297 克标准煤/千瓦时。能源系统灵活 性显著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 的 5。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能源服务民生持续提升。城乡能源服务均等 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部地 区领先水平,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能 源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供电、供气、供暖行业用 户报装时间进一步压缩,群众生产生活用能保障能力 进一步增强。 “十五五”期间,经过继续努力,2030 年前实 现碳达峰。展望 2035 年,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 决定性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碳排放 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安全 可靠供给水平、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 第三章 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 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 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 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 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一、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 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导 向,加快屋顶光伏整县(市、区)推进,鼓励利用开 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发展 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结 合采煤沉陷区、石漠化、油井矿山废弃地治理等,建 设高质量“光伏”基地。探索光伏发电与 5G、制氢、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领域高效融合。推进太阳能 烘干等工业化应用和热利用技术,以乡镇、学校、医 院、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供暖、供 热水兼发电示范项目。到 2025 年,新增并网容量 1000 万千瓦以上。 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按照最大保护、最 低影响、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 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在电力负荷集 中、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规划、协同开发 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大已并网项目技术升级改造力度, 推进新建项目智慧化、数字化。到 2025 年,新增并 网容量 1000 万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量,完善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 按照合理开发、有序推动、取能不取水的原则,大力 发展中深层地热供暖,实施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安置点 及已勘查出的地热资源有利区域地热供暖示范工程。 积极推动浅层地热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供暖制 冷,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发展水源热泵。扩大地热能 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 应用,研究应用地热能发电技术,加强地下水源回灌 监测管理。打造千万平方米级地热能供暖示范区,到 2025 年,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能力 5000 万平方 米以上。 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 用、清洁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资源收集、加工转化、 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以热定电设计建设生物质 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原有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 造,推动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逐步完善清洁分布式 供热体系。推动城镇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鼓励省辖 市、济源示范区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或改扩建 原有焚烧设施,支持相邻县(市、区)共建共享垃圾 焚烧发电设施。稳步发展非粮液体生物燃料、成型燃 料,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多 功能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草本植物,利用荒山荒地、 沙化土地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合理开发木质生物 质能源材料。推动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建设一批 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工程,新增生物质天然气产能 3000 万立方米 /年以上。 着力推进氢能发展。积极开展绿氢示范应用,支 持集中区域、清洁外电落点区域有效整合富余风电、 光伏发电、低谷电力,开展电解水示范,支持发展微 电网和共建制氢工厂。不断优化传统氢源,鼓励氯碱、 合成氨、炼钢等企业利用剩余产能制氢。着力开发工 业副产氢纯化装置,优化氢气提纯技术,提高副产氢 回收利用率。构建氢能储运网络,在重点发展高压气 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基础上,逐步开展更高压力的 氢气长管拖车运输和液氢运输示范,适时推进天然气 输运管道掺氢和区域性氢气输运管网建设运营。加快 推进加氢站建设,优先支持在氢能产业发展较快地方 布局建设加氢站,鼓励建设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试 点在现有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电)站中增设加氢装 置。推进郑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与郑汴 洛濮氢走廊融合发展,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园 区、城市建设、垃圾转运、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 厂区等示范应用。 积极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统筹 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 境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电产业,积极发展 绿色水电。着力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老旧水 电站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和保护农村水电生产积极性, 优化水资源调度,增加水电发电量。规范水电站安全 生产管理,提高水电安全水平。 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按照国家部署安排,在确保 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切实加强核电厂址资源 保护,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研究。探索核能清洁供 暖,重点聚焦核能小堆先进技术,在条件适宜地方适 时启动核能供热小堆示范项目研究。 二、促进化石能源绿色转型 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发展。推进煤炭从总量性去产 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加快绿色矿山建设,适度发 展优势煤种先进产能,持续淘汰落后无效低效产能, 对 30 万吨/ 年以下矿井进行分类处置,确保煤炭产能 稳定在 1.4 亿吨/年左右。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持续 提高煤炭入选率。促进骨干煤炭企业传统非煤产业转 型升级,延伸煤基产业链,将燃料变成材料,建设一 批碳基半导体、高性能纤维材料生产基地。 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布局,原 则上不再建设除民生热电外的煤电机组,在严格落实 产能置换的前提下,在豫南、豫东等电力缺口较大地 区有序建设大容量高效清洁支撑电源。持续优化调整 存量煤电,淘汰退出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煤电机组,有 序关停整合 30 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合理半 径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按 照等容量置换原则,在保障电力、热力可靠供应的前 提下,积极推进城区煤电机组“退城进郊(园)”。 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 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转型,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 源能力建设。实施煤电机组标杆引领行动,深化煤电 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回收再利用,积极 发展余热发电。 充分挖掘油气生产潜力。稳定省内常规油气资源 产量,加大中原油田、河南油田区块精细勘查力度, 实施“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工程,保障持续稳 产。积极推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加大页岩气等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持续推进炼能优化。对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 谋划打造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洛阳高端石化产 业基地,引导洛阳石化按照“少油增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炼化一体化发展;调整洛 阳石化现有油品产品结构,提高航空煤油产量。支持 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建设,结合现有化工产业基础,研 究谋划石化接续项目。支持南阳特种石蜡生产基地建 设,充分释放河南油田石蜡精细化工产品产能,提高 石蜡高端产品产量,增强行业竞争力,实现河南油田 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在建抽水 蓄能电站建设;完善支持政策,谋划新一批抽水蓄能 站点。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 电厂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合理规划布局调峰燃气发 电机组,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推动新规 划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施,提高新 能源消纳存储能力。 推动电力系统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运行。统筹 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强化系 统有功调节和调相机等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建设,增强 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资源化配置能力,推动调度运行智 能化、扁平化,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电力支撑能 力。整合优化区域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合 理配置储能,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 建设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 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 模式。 持续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扩大电力需求响应实 施范围,突破工业用户作为单一主体参与模式,加强 负荷聚合商培育,深入挖掘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和 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灵活性调节资源,进一步释放居 民、商业和一般工业负荷的用电弹性。加快电力需求 响应与电力市场建设有效衔接,研究建立用户侧参与 市场化辅助服务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 电,推动需求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 常态化、市场化手段。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 经济,建设省级电力需求响应平台,实施响应全流程 管理和线上办理,深化需求响应大数据分析。 提升电网运行调度水平。推动建立多种能源联合 调度体制,发展柔性直流输电,优化电网安稳控制系 统配置,全面提升电网灵活控制和抗干扰能力。推进 配电网改造升级,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适应 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增强电 网就近就地平衡能力。增强电网适应性,加大配电自 动化改造力度,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 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支持开 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实现新 能源就地就近开发消纳。 第四章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经 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 模式。 一、推动能源生产绿色化 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采。加强化石能源生产 过程碳排放监控,加快应用绿色开采和智能化技术, 加大余能、副产品回收利用力度,降低煤炭、油气开 采过程中碳排放。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油气田 甲烷采收利用力度,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推广应用。 推广化石能源开采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燃油、 燃气、燃煤设备等电气化改造。 推进能源加工储运提效降碳。加快炼化产业转型 升级,推进绿色炼厂、智能炼厂建设,延伸炼化产业 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行煤炭分质分梯级利用,推动煤炭转化向高固碳率 产品发展。优化煤炭物流网络,提升铁路、水路、铁 水联运等运输比例,发展多式联运等绿色运输方式, 支持企业推广智慧低碳仓储和物流。 大力发展能源低碳循环经济。创新矿区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探索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矸石综合利 用,积极推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避免 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利用采煤沉陷区、关停高污染矿 区发展风电、光伏或农林生物质产业。探索开发已枯 竭或无开采价值油气田、煤炭采空区的二氧化碳地质 封存能力。探索开展废弃岩盐钻井、闭坑的金属矿山 地下巷道、采空区对二氧化碳的地质收纳封存研究。 二、促进用能方式低碳化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用能。加强工业领域节能, 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 装备,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为约束的减 排机制,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建立绿 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标识 制度,引导工业企业和园区高效开发利用分布式可再 生能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 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推动提 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 推进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 筑运行能耗,加强建筑能耗计量、监测、统计,深入 推进新建建筑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 源。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 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 励重卡、船舶使用 LNG 或氢能替代燃油。实施公共 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开展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 升级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节能,提高数据中 心、5G 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 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融合,提高运行效率和节能水平。 促进生活领域用能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 取暖,提升现有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积极发 展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扩大集中供热覆盖区域, 增加省辖市城区和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县城城区集中 供热面积。推广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产品,提高 餐饮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电气化水平。大力提倡 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持续开展散 煤治理工作,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积极稳 妥推进洁净型煤配送供应,到 2025 年,力争我省平 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 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推进大型农业生产机 械电能替代,培育和发展电气化农机服务站点,因地 制宜实施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电气 化改造,加大农用散煤替代力度,推广电气化育苗、 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等。优化电网企业办电流程, 大力推广高能效用电技术。加快迭代升级农业电气化 新技术、新产品,助力乡村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推 进家居生活领域电能替代,倡导使用节能高效空调、 电冰箱、电厨炊等家用电器,提升电能在农村终端能 源消费中的比重,引领乡村绿色用能新风尚。 三、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控能耗强度, 以化石能源为重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用能 预算管理体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实 施区域能评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强化节能审查事中 事后监管,形成“区域能评分类管理能效标准”的 节能管理模式。以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重点,加 快制度突破、机制创新、模式探索,激发市场主体活 力,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建 立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有效提升节能管理水 平。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实施能源消费集成化、 智能化改造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 持续推进煤炭消费替代。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严格落实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加强重点行 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 和过剩落后产能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 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加快推进 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 干燥炉(窑)、建材行业煤炭替代,大力削减民用散 煤及农业用煤。 第五章 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底线思维,加快引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 源,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面提高能源供应 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 中的能源安全。 一、构建多渠道全方位能源外引格局 扩大外电入豫规模。积极挖掘现有外电入豫通道 送电能力,加快特高压交流电网建设,逐步消除特高 压“强直弱交”安全隐患,全面释放青电、疆电入豫 工程送电能力。加快推进陕电入豫工程建设,其中可 再生能源电量比例不低于 50。加强与内蒙古、山西、 吉林等省(区)衔接,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合理性,积 极研究论证第四条外电入豫通道。 拓展外气入豫通道。对接国家“西气东输、北气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