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环 渤海经济 瞭 望 2010 年第 9 期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环域在线 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省新能源 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一 ) 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 (Strengths) 1.地理区位优势 山东半岛位于环黄海西岸 , 东与 日韩隔海相望 , 西临京津唐地区 , 南 接长三角 , 北接辽东半岛 , 是欧亚大 陆桥的东部出海口和东北亚经济圈的 圈层中心 , 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 山 东省是中国距日韩最近的区域 , 与日 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 , 起着中国与日 韩进行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 、 先行区和主通道的作用 。 另外 , 山东 临近天津滨海新区 ,如果能够抓住滨海 新区全面开发建设的良好机遇 ,实现与 滨海新区的紧密联系和产业有机对接 , 对于促进山东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 同时 , 山东省境内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纳入到了国家 战略 , 为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 宝贵的机遇 。 2.新能源产业基础初步具备 2010 年 5 月 17 日 , 荣成市成为 山东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城市 。 低碳经 济示范城市的确立以及山东较强的经 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实力为新能源产 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近年来 , 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 速发展的态势 。 2008 年 , 山东省新能 源产业生产总值突破 30 亿元 , 拥有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百余家 。 风电产业 、 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 、 新 能源汽车 、 核电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 产业等新能源产业不断成长 。 目前 , 风电是山东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 。 截止到 2010 年 2 月 , 全省已经投运风 电场共 24 个 , 装机容量约为 101 万千 瓦 。 另外 , 山东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 优势明显 。 2009 年 , 山东省太阳能热 水器生产产量超过 400 万台 , 面积有 1300 万平方米 , 其比重达到国内总产 量的 30左右 , 居全国第一位 。 其中 , 低 碳 经 济 视 角 下 山 东 新 能 源 产 业 发 展 研 究 ■ 陈迪桂 韩明杰 内容摘要 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点的大背景下 , 新能源产业的 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 山东省丰富的新能源赋存是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 。 文章 运用了 SWOT 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 面临的 机遇和挑战 , 提出了 SWOT 战略选择 , 以及山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建议 。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新能源产业 SWOT 分析 6 环 渤海经济 瞭 望 2010 年第 9 期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环域在线 仅皇明 、 力诺和桑乐三家企业太阳能 热水器产量就达到 880 万平方米 , 占 山东总产量的 67.7, 占全国总产量 的 21左右 。 除此之外 , 山东在生物 质能 、 核能 、 海洋能 、 地热能等新能 源开发方面也成果显著 。 山东的生物 质能发电项目已走在全国前列 。 据统 计 , 截止 2009 年底 , 山东已投运生物 质能发电项目 25 个 , 装机容量达 42.5 万千瓦 。 山东省 17 市均有地热资源 , 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 1236.64 亿吨标 准煤 。 目前 , 山东地热资源的开发利 用已经应用于洗浴 、 供暖 、 游泳和水 产养殖等领域 。 总体来看 , 山东新能 源产业基础已经初步具备 。 3.良好的人力资源和人文环境优 势 要发展新能源产业 , 关键在于科 技研发和创新 。 而良好的人力资源和 人文环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 。 山 东省是一个教育大省 , 其社会资源聚 集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 现拥有青岛能 源所等多家中央驻鲁和省市属有关新 能源的科研 、 教学单位 。 山东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中国 海洋大学 、 青岛理工大学和山东理工 大学等高校都拥有与新能源相关的专 业 , 学术实力雄厚 , 培养了一大批专 业人才 。 山东良好的新能源人才资源 储备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撑 。 同时 , 山东省浓厚的低碳人 文氛围也将极大地推动新能源产业的 发展 。 长期以来 , 山东在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一直贯彻绿色节约 、 节能环保 的低碳观念 , 打下了厚实的低碳人文 基础 , 为山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保障 。 4.新能源资源赋存丰富多样 丰富多彩的新能源赋存是山东大 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 。 新能源包 括风能 、 太阳能 、 生物质能 、 核能 、 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 首先 , 山东半岛 三面环海 , 海岸线长达 3121 公里 , 海 洋能资源丰富 。 其次 , 山东拥有雄厚 的风能资源 , 据测算 , 山东风能资源 技术可开发量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 , 且山东电网消化能力较强 , 风电本地 化消纳条件良好 。 再次 , 山东是农业 大省 , 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 为生物质 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最后 , 山东省 17 市皆有地热资源赋存 , 热能资源量 相当于 1236.64 亿吨标准煤 , 地热资源 储量仅次于天然气资源储量 , 大多分 布在鲁西和鲁西北平原区 。 清洁能源 的合理开发并转化为新能源产业是合 理展开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 。 5.基础设施完善 近年来 , 山东省在不断加强公路 、 铁路 、 河运 、 海运 、 航运等基础设施 建设 , 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发展新 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 山东省陆 地交通以密度大 、 质量好而著称 , 高 速公路和铁路网密集覆盖山东省 。 山 东半岛港口众多 , 是全国唯一拥有三 个超亿吨大港的地区 , 现代海上交通 四通发达 。 山东现代航运系统日趋完 善 , 济南 、 青岛等国际机场设施先进 完备 , 通往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 、 国内航线皆已开辟 。 基础设施及交通 上的优势有利于山东与世界各地区尤 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 , 大大 促进了山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 (二 ) 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劣势 (Weaknesses) 1.山东产业结构不合理 截至 2009 年 , 山东省 GDP 达到 了 33805.3 亿元 , 同比增长 11.9, 三 产比例是 9.6 56.3 34.1, 其中第一 产业实现增加值 3226.6 亿元 , 增长 4.2;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9035.0 亿元 , 增长 13.7; 第三产业实现增 加值 11543.7 亿元 , 增长 10.7, 经济 总量占全国的 10.08。 但是 , 在经济 排名前十名的省市中 , 山东省的第二 产业比重最高 , 为 56.3。 相比而言 , 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落后 , 比重仅为 34.1。 山东省第二产业过度发展 、 第 三产业发展落后导致了山东经济发展 图 1 2008 年山东省与 GDP 排名前 12 位的省份三产结构的比较 7 环 渤海经济 瞭 望 2010 年第 9 期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环域在线 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主 , 能源消耗 以化石能源为主 , 新能源产业发展相 对滞后 。 发展能源产业势必要求山东 省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 从过 度依赖二次产业逐步向二 、 三产业并 重的方向发展 , 使第三产业的比重稳 步提高 , 最终使产业结构达到优化和 升级 。 2.山东能源结构不合理 , 新能源 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山东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地 , 煤炭 、 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较为丰富 ,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也分布广泛 , 然 而 , 山东省是能源消耗大省 , 能源结 构不合理 , 长期以来 , 经济以消耗化 石能源为主 。 据统计 , 2006 年山东一 次能源消费量是 28158.5 万吨标准煤 , 其中消耗原煤有 22442.3 万吨标准煤 , 占 79.7。 2007 年 , 全省共消费原煤 24000 万吨 ; 到了 2008 年 , 全省煤炭 消耗量就增加到 27000 万吨 , 煤炭年 消耗量大幅度递增 。 山东煤炭消耗占 一次能源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10 个百分点 。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 , 资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 , 山东能源结构不合理 , 消费方式较为 落后等问题凸显出来 , 能源保障任务 越来越严峻 。 石油 、 天然气在能源消 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在 20左右 , 所占 比例和增长率均低于现在国家平均水 平 , 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 重则更少 。 因而 , 山东迫切需要调整 能源结构 , 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 , 提高能源效率 , 减少能源消耗 , 合理 开发化石能源 , 加快发展太阳能 、 风 能 、 地热能 、 核能等新能源 , 以充足 的能源全力保障经济发展 。 3.新能源领先企业相对较少 , 创 新力不足 , 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 , 与广东 、 江苏和浙江相比 , 山东省的新能源领先企业数量相对较 少 , 企业规模大部分相对较小 , 综合 竞争力较弱 , 融资困难 , 发展速度相 对缓慢 。 新能源企业规模弱小 , 综合 竞争力不强 , 造成领先企业对山东新 能源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 新能 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 同时由 于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和产业集群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新能源技术 相对单一且没有实现深度开发 , 核心 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 , 面临着生产设 备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 , 制约了 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 4.新能源技术相对不完善 , 推广 应用难度大 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 , 山东新能 源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 由于 山东新能源技术如电能存储技术等相 对不完善 , 许多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 口 , 导致诸多新能源成本代价较高 , 太阳能 、 风能和核能等主要新能源的 利用在短期内仍难以成为化石能源的 商业化主体替代能源 。 同时 , 也由于 技术的原因 , 许多新能源产品的质量 性能不稳定 , 严重影响了新能源在山 东的推广利用 。 5.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 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 , 低碳经 济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的大背景下 , 国内各个区域纷纷大力 发展新能源产业 , 导致山东新能源产 业同质化竞争十分普遍 。 在我国 , 风 能和太阳能产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中 后期 , 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 因而 , 不切合实际的盲目投资这类新 能源产业 , 只能造成同质化竞争现象 越来越严重 , 制约了山东新能源产业 的发展 。 (三 ) 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ies) 1.低碳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带来 的机遇 早在 2007 年 9 月 , 胡锦涛总书记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 了 “发展低碳经济 、 优化能源结构 、 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 、 增加碳汇 、 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 等建议 ; 2009 年 9 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 , 胡 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到了 “加强节能 、 提高能效工作 、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和核能 ” 等能源产业发展措施 。 当前 , 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 , 世界各国更 加关注低碳经济 , 而新能源产业发展 和能源结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必然 要走的路 。 随着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 根会议的举行和 2010 年 3 月两会的召 开 ,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 共同的着眼点 , 更成为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选择 。 因而 , 在目 前转方式 、 调结构的大背景下 , 新能 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 同时 , 山东半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的开发纳入到了国家战略 , 为山东省 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机遇 。 2.政策的扶持带来的机遇 早在 2004 年 , 国务院就通过了 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4- 2020)。 2005 年 2 月 , 全国人大审议 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 法 , 该部法律在中国首次明确了政 府 、 企业和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开发 、 使用中的责任和义务 , 提出了包括价 格管理制度 、 专项资金制度和税收优 惠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 2006 年 8 月 , 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加 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 批准成立了 “中 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 为贯彻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 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 , 2009 年 12 月 15 日 , 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 了 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 若干政策 的通知 , 通过资金扶持 、 价格扶持 、 土地优惠政策 、 税费优惠 和其他扶持政策来引导技术 、 人才 、 资金等向新能源产业聚集 , 加速产业 规模化发展 ,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 力的大型新能源企业 , 加大技术创新 体系的建设力度 , 打造新能源自主创 8 环 渤海经济 瞭 望 2010 年第 9 期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环域在线 新平台 , 优化能源结构 , 推进新能源 产业的发展 。 3.能源消费压力带来的机遇 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军 , 而目前山东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二产 业发展过度 , 2009 年第二产业实现增 加值 19035 亿元 , 增长 13.7, 在经 济排名前十名的省市中 , 山东省的第 二产业比重最高 , 为 56.3。 然而 , 山东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必然 会造成能源消耗的需求越来越大 , 面 临着能源短缺的压力 , 这必然要求山 东在尽量短的时期内解决好能源问题 , 山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 (四 ) 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威胁 (Threats) 1.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据统计 , 目前至少有 20 个省份提 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当作 支柱产业来发展的计划 。 一场培育未 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竞争已经拉开序 幕 , 围绕新能源的区域性竞争已经进 入白热化 , 这就给山东发展新能源产 业 带 来 了 挑 战 。 据 中 国 电 力 报 2009 年 9 月的不完全统计 , 全国已有 近百个城市宣布把太阳能 、 风能作为 城市的支柱产业 。 一哄而上的结果导 致了我国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已经 存在产能过剩 , 2009 年我国新增风电 装机容量只有 1000 千瓦 , 而目前我国 70 家风电整机设备制造企业中的前 4 家的年产能总量就已达到 1200 万千 瓦 , 超过了我国的市场需求 。 因而区 域竞争的愈演愈烈对山东新能源产业 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 2.国内缺乏严格的新能源行业建 设标准和规范 近几年来 , 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 展投资逐渐加快 , 可由于缺乏严格规 范的行业标准 , 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 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 , 盲目投资 , 导 致一些地方新能源产业刚开始发展就 出现了产品过剩的情况 , 我国新能源 市场出现了混乱无序的竞争和盲目发 展的局面 。 自 2008 年以来 , 受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 , 国际太阳能光热光伏 市场迅速萎缩 , 同时我国光伏产业链 结构明显不合理 , 国内市场需求较少 , 给山东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 。 风电产业也是如此 , 风电 产业的相对过剩对山东风电产业的发 展带来了严重的考验 。 总的来说 , 国 内新能源行业建设标准的缺失对山东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 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SWOT 战略选择 山东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和 劣势同在 , 机遇与威胁并存 。 首先 , 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 新能源 产业基础优势 、 良好的人力资源和人 文环境优势以及丰富的新能源赋存等 优势 , 山东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良 好前景 。 其次 , 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 内部劣势主要表现在能源结构不合理 、 新能源领先企业相对较少 、 新能源技 术相对不完善 、 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 等方面 。 再次 , 良好的时代背景 、 政 府的大力扶持和山东第二产业比重过 大带来的能源消费压力给山东新能源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机 遇 。 最后 , 威胁主要来自区域间的竞 争 , 同时国内新能源行业建设标准的 缺失也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威 胁 。 总体而言 , 山东发展新能源产业 具有外部机遇好 、 区位交通优越 、 人 力资源和人文环境良好等诸多明显优 势 , 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 在最优 SWOT 战略组合选择 (见表 1) 上应倾向于 SO 战略 , 即充分利用良 好的机遇和政策优势 , 发挥比较优势 ,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 同时要兼顾 ST 和 WO 战略 , 即要利用自身诸多优势 来减轻外部威胁 , 又要利用外部机遇 改进内部弱点 , 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 产业发展先进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 优 化能源结构 , 重点突出新能源政策 、 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培育与壮 大 , 打造山东新能源产业品牌 。 山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建议 (一 ) 充分利用良好的机遇和政策 优势 , 深入开发利用新能源 一方面 , 山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要紧紧抓住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优 表 1 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 SWOT 组合战略矩阵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S 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2.新能源产业初步具备 3.良好的人力资源和人文环 境优势 4.新能源资源赋存丰富多样 5.基础设施完善 W 劣势 1.产业结构不合理 2.山东能源结构不合理 , 新能源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3. 新能源领先企业相对 较少 , 创新力不足 , 尚 未形成产业集群 4. 新能源技术相对不完 善 , 推广应用难度大 5. 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 O 机遇 1.低碳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 2.政策的扶持 3.能源消费压力 充分利用良好的机遇和政 策 优 势 , 发 挥 比 较 优 势 , 规范新能源行业建设标准 ,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鼓励技术创新 , 优化能 源结构 , 着力培育新能 源领先企业 , 切合山东 实际的发展新能源产业 T 威胁 1.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2.国内缺乏严格的新能源行 业建设标准和规范 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产业 发展先进区域的交流与合 作 , 打造山东新能源产业 品牌 规范山东新能源行业建 设标准 , 大力培育新能 源领先企业 , 发挥其带 头作用 9 环 渤海经济 瞭 望 2010 年第 9 期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势 , 以国务院 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纲要 (2004-2020) 为思想理论和实 践指导 , 充分借助开发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的机遇 , 利用好山东省 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政策 的 7 大新能源扶持政策 。 另一 方面 , 山东能源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 用区位交通优势 、 丰富的新能源资源 赋存优势和良好的人力资源及人文环 境优势 , 从本地实际出发 , 按照比较 优势 , 以产业的手段大力发展新能源 经济 , 把低碳清洁能源按照工业体系 组织产业化发展 , 向社会提供优质清 洁新能源产品 ,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 能源需求的同时 ,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 实现山东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 (二 ) 鼓励技术创新 , 提升新能源 技术研发能力 在新能源产业中 , 新能源的开发 利用 、 传输和存储技术是保证新能源 能够成功转化为可利用能源的关键 。 目前 , 山东的新能源技术相对于世界 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由于新 能源企业技术相对落后 , 核心技术对 外依赖能力较强 , 造成新能源开发成 本较高 , 大力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 因 此 , 山东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 , 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 , 鼓励新能源技术创 新 , 切实提高山东新能源技术的研发 能力 。 (三 ) 打造新能源领先企业 , 推动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围绕着新能源产业 , 山东需要培 养或者吸引更多的像皇明集团 、 国能 单县生物发电项目 、 山东金园甜高粱 秸乙醇开发公司等新能源技术领域里 的领先公司 , 并进一步通过它们的带 动作用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 这些领 先企业可以是在传统型行业 , 但意识 到了新能源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 将清洁低碳产品提升到了核心竞争优 势层面的企业 , 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 。 同时 , 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 企业不 能孤立的发展 , 要注重培育和发展产 业集群 ,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山 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 (四 ) 着力发展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链环节 , 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 山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尽量避 开竞争过热的产业链环节 , 要结合自 身的实际另辟蹊径 , 寻求那些竞争尚 不激烈 、 有未来发展潜力的产业链环 节 。 比如 , 对于具有不稳定性特点的 新能源 , 着力发展能源预测 、 传输 、 存储等产业链环节 , 如果山东能在此 类环节有所突破 , 大力支持和引进这 类新能源企业的发展 , 必能抓住先机 , 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 (五 ) 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 , 提升 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首先 , 山东应该加强与广东 、 江 苏 、 天津 、 浙江 、 上海等新能源 产业发展先进区域之间的合作 , 吸收它们先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经验 。 其次 , 加强山东省内部新 能源资源整合和各地区之间的合 作 , 共同实现山东新能源产业的 崛起 。 最后 , 不同地区之间的新 能源企业也要开展跨地域合作 , 突破管理体制限制 , 在开发利用 、 传输及存储技术 、 资本和宣传环 节相互之间信息资源共享 、 通力 合作 , 实现互利共赢 。 通过借鉴 、 吸收其他区域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 , 山东要抓住机遇 , 打造新能源品牌 , 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 从而保证 山东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 参考资料 1.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 径与潜力分析 [J]. 太平洋学报 ,2005, (11)79-87. 2.付允 ,马永欢 ,刘怡君 ,牛文元 .低 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J].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2008,(3)20-27. 3.方时姣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 经济发展新论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 境 ,2010,(4)8-11. 4.成思危 .通过新能源引领产业革 命 实现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 [J].中国石 油和化工 ,2010,(6)20-24. 5.张青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新能源 产业的新机遇研究 [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 ,2010,(10)135-137. 6.夏光 .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 济 [J].绿叶 ,2010,(5)86-89 7.黄栋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与新能 源发展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9, (6)96-98. 8.吴疆 .低碳经济 新能源准备好了 吗 [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3) 28-31. 9.谭瑞 ,李广海 .发展绿色技术产业 的三种战略模式 [J]. 中国城市经济 , 2010,(4)28-31. 10.姚晓霞 .江苏新能源产业发展现 状及路径 [J].江苏商论 ,2010,(3)134- 136. 11.徐岭 ,郭兆晖 ,张洪国 .“中国低 碳与能源发展论坛 ”会议综述 [J].经济 学动态 ,2010,(5)145-146. (作者简介 陈迪桂 ,山东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 ,山东 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院教授 ,硕士研 究生导师 ;韩明杰 ,山东经济学院区域 经济研究院 ) 责任编辑 刘桂素 环域在线 10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