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促进中国企业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资研究---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pdf
2022年新能源行业薪酬趋势报告---薪智.pdf
【研报】新能源“三电”能否解续航“愁”---粤开证券.pdf
【研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国内大储市场:因地制宜,蓬勃向上---平安证券.pdf
【研报】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证券研究报告:如何看待2023年及未来特高压?---长江证券.pdf
新能源打开国产铝电解电容高端应用空间---弘则研究.pdf
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_陈迪桂.pdf
【交通行业】关于加快推进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pdf
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pdf
2022新能源汽车服务:关键体验MOT报告---唐硕.pdf
【研报】新能源推动ASP提升,客户网驱动业绩增长---国海证券.pdf
坐上低碳风口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拥有了ESG的全部奥义?---妙盈研究院.pdf
2022年中国新能源投融资分析报告---IT桔子.pdf
【研报】深耕新能源轻量化,开启品类扩张新周期---国信证券.pdf
【研报】中银证券---碳纤维行业深度:新能源高景气等推动需求高增,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加速国产替代.pdf
思爱普:智慧高效的业务管理平台赋能新能源企业转型升级.pdf
10-新能源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与作用.pdf
【研报】东吴证券:轨交连接器龙头,新能源业务再起航.pdf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研判-赛迪.pdf
郭剑波院士: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pdf
2023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投资策略:创新为矛,景气为盾-东海证券.pdf
资源描述:
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现状 指数体系说明及城市选取 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评价体系 城市选取原则及 15城选取结果 08 09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因素判断 中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政策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变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族群变化 中国新能源市场区域发展差异 02 03 04 05 06 15城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结语 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驱动力 50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 11 27 38 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因素判断 中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政策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变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族群变化 中国新能源市场区域发展差异 02 03 04 05 06 新能源市场关注度不断提升 , 高关注转化为高销量 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正从政策转向供给 , 消费欲望也在增长 ◼ 从汽车之家关注度来看,新能源关注度快速增长,至 2022年占比已高达 40; ◼ 影响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为政策、供给和消费欲望。近年来伴随政策的退坡, 产品供给逐渐取代政策因素,成为推动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消费者对新 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升,消费欲望增长。 8 10 18 19 23 31 4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1-10 2016年至 2022年汽车之家新能源关注占比 02 发展因素判断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各项优惠政策持续退坡 , 对消费和供给的影响逐渐衰减 ◼ 自 2009年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始终坚定不移、贯彻始 终。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提出的发展目标也预示着了未来 1015年间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良好预期。 ◼ 与此同时,新能源优惠政策在不断退坡。 2022年消费端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下滑 30, 2023 年面临全面取消;供给侧的双积分政策也在持续递减。政策对消费和供给的影响逐渐衰减。 *新能源关注占比是指在汽车之家关注新能源车系相关内容的用户人数占汽车之家全部用户人数的比例。 2009年 2012年 2020年 2021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确定新能源发展目标 关于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力争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 25年占比 20, 35年占比 50 优惠政策陆续出台 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政策发布时间表 分类 2020 2021 2022 2023 纯电动 250Km≤R< 300Km 0.9 取消 300Km≤R< 400Km 1.62 1.30 0.91 拟取消 R≥400Km 2.25 1.80 1.26 拟取消 插电混动 含增程) R≥43Km WLTC 0.85 0.68 0.48 拟取消 消费侧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非公共) 2015年全国推广 下 滑 20 下 滑 30 免征购置税优惠政策 2014年出台 单位万元 优惠政策陆续出台2014年 2024年延续至 2023年, 2024年拟取消 供给侧 双积分政策 2018年出台 分类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纯 电 动 100Km≤R< 150Km 2 1 0.6 R≥150Km 0.012*R0.8上限 5分 0.0056*R0.4上限 3.4分 0.0034*R0.2上限 2.3分 按续航 500Km测算 5 3.2 1.9 插电混动 含增程) R≥43Km WLTC 2 1.6 1↓20 ↓36 ↓50 下 滑 ≈ 40 03 重点产业政策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30 49 43 24 31 34 29 47 40 43 50 34 36 43 14 7 7 15 24 15 13 10 5 7 11 11 15 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1-6 30万 以上 10万 以下 10 20万 20 30万 56 111 168 224 276 331 317在售车系数量 2016年至 2022年上半年各价格段销量分布 ≈30 ≈40 ≈3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2019年 VS 2022年上半年 在售主流车系分布车长 mm 价格 元 注主流车系是指月均销量 500台的车系,销量来源为上险量,价格以最低指导价为基准 2022年在售主流车系 2019年在售主流车系 20万以下在售主流 车系数量明显增多 30万以上在售主流车系增加 新能源产品加速供给 , 每年增加约 50款新车 中高端产品竞争力增加 , 市场份额扩张 , 纺锤形市场初成型 ◼ 2016年 2021年 , 伴随技术的不断创新 , 新能源市场以每年增加 50款新车的速度不断丰富 产品供给 。 其中 , 20万以下和 30万以上市场 , 在售主流车系明显增多 , 产品竞争力增强 。 04 产品供给变化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 从销量分布来看 , 新能源高 、 中 、 低端市场份额基本形成 “ 343”分布 , 纺锤形市场基本形成 , 更加向需求靠拢 。 1020万价格区间成为新能源市场消费主力 , 走向主流大众汽车消费市场 。 69 50 44 34 33 18 11 11 汽车使用成本低 行驶安静、提速快、驾驶感受好 优惠的购车政策 智能化水平更高 便利的用车政策 喜欢的品牌或车型正好是纯电动车 限牌,被迫购买该类型 外观更加符合审美 新能源用户选择新能源车型的原因 N3620 数据来源汽车之家大数据,汽车之家研究院 2022年新能源用户调研 早期市场 主流市场 新能源渗透率 16 新能源消费族群由尝鲜族向大众消费者渗透 , 选车过程更理性 驾驶感和智能化成为产生新能源消费欲望的关键动因 ◼ 2021年以前,大部分新能源消费者由于限购等政策因素考虑购买新能源车型,而真正从需 求出发产生购买欲望的是高收入精英阶层尝鲜族。 ◼ 自 2021年起,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逼近 30,新能源消费市场也从早期阶段跃升 为主流市场,消费族群向大众消费者渗透,回归实用主义和均衡考量;购买考量因素中, 与产品强相关的驾驶感和智能化水平成为促进购买欲望的关键因素。 05 消费族群变化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乘用车 产能 分布 新能源乘用车 销量渗透率 2022年 19月新能源销量渗透率 ≥ 30 海南 上海 广西 浙江 广东 25 ≤ 月销 30 天津 北京 河南 重庆 江苏 安徽 20 ≤ 月销 25 福建 四川 山东 陕西 山西 湖北 10 ≤ 月销 20 云南 湖南 河北 贵州 江西 宁夏 辽宁 甘肃 吉林 10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2022年规划年产能 部分产能与燃油车共用 ≥ 200万 江苏 安徽 100万 ≤ 年产能 200万 上海 浙江 广东 四川 重庆 江西 50万 ≤ 年产能 100万 北京 山东 河南 陕西 湖北 海南 10万 ≤ 年产能 50万 河北 山西 吉林 福建 贵州 广西 新疆 10万 黑龙江 辽宁 天津 湖南 云南 内蒙古 甘肃 宁夏 青海 数据来源产能公开资料,上险量,汽车之家研究院整理 但新能源市场区域间发展差异巨大 , 产 、 销分布明显不均衡 影响各个地区新能源发展的因素多样 ◼ 整车工厂会围绕厂商总部所在地设置,同时考虑当地政策、运输物流便利性、人力物力成 本等多重因素,故产能多集中在长三角和成渝地区。 ◼ 而消费的影响因素更为多样,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消费在长三角、珠三角普及程度更高, 同时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也是消费主力。 06 区域发展差异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指数体系说明及城市选取 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评价体系 城市选取原则及 15城选取结果 08 09 影响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 通过观察城市产业端布局 和消费端特性 , 我们得以发现不同城市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高光或 隐疾 。 基于此切入点 , 汽车之家研究院联合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推出 “ 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 , 该指数是一套以产业指数和消 费指数为核心 , 衡量城市 “ 新能源汽车发展 ” 的评价体系 。 指数体系说明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08 消费潜力 人口规模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汽车千人保有量 新能源关注度 消费能力 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 新能源销量规模 新能源销量增速 新能源渗透率 新能源价格度 消费保障 销售网络 销售 /服务满意度 充电设施保障 政策 规划 新能源产业政策 新能源消费政策 生产制造 新能源汽车产量 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 三电产业生产能力与潜力 整车企业分布 汽车供应链规模 智能驾驶 自动驾驶规划 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 测试牌照数 自动驾驶企业布局 城市吸引力 人才储备 与人才吸引力 投资吸引力 城市新能源 汽车发展指 数体系 消 费 指 数 产 业 指 数 15城选取结果 (按首字母顺序排序) 新能源销量产业布局 城市影响力 依以下三因素选取城市 09 城市选取结果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北京 重庆成都 广州 合肥 青岛杭州 柳州 西安 郑州武汉 上海 深圳 苏州 天津 15城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 11 27 38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1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数据说明总分包含产业指数和消费指数 排名 城市 总分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榜 4 北京 64.2 5 武汉 60.5 6 重庆 58.1 7 合肥 56.3 8 成都 54.6 9 杭州 54.1 10 柳州 54.0 11 苏州 50.4 12 天津 46.8 13 西安 45.0 14 青岛 45.0 15 郑州 43.6 上海 82.3 1 深圳 69.1 广州68.1 2 3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排名 第 1 新能源指数 82.3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93.2 71.4 上海 限购限制了消费潜力释放 - 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一; - 最早限牌的城市; - 汽车千人保有量 191辆,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 消费能力强,偏好比亚迪特斯拉 - 疫情影响下,新能源汽车销量 8.3万 辆,全国第二 消费保障中等偏上 - 车桩比 1.361,全国领先 - 经销商网络发达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产量全国第一 - 2021年,中国每生产六辆新能源车, 就有一辆来自上海; - 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 达到 42万辆,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产业链完整 - 聚集 1.3万家相关企业,拥有上汽、 特斯拉等行业龙头,是多家零部件 企业和造车新势力总部 外资与自主不均衡 - 高度依赖特斯拉的光环;自主新能 源尚在艰难转型 城市 吸引力 12 排名 第 2 新能源指数 69.1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63.8 74.4 深圳 新能源消费潜力较高 -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能源关注度都 较高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领先 - 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和 22年 H1销量 双双第一; - 新能源渗透率达 41,仅次于柳州 由于消费能力较强,消费保障成短板 - 主要受限于充电基础设施不足,车 桩比 5.61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摸着石头”推广新能源 - 率先拉开政府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 车试点,同时以公共交通为突破口稳 步推进示范推广; 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深圳已形成完整产 业链,整车企业、大批关键零部件和 核心材料企业,及华为、腾讯等助力 深圳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 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走在前列 难题待解 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需加 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土地空间紧缺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13 排名 第 3 新能源指数 68.1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71.2 65.0 广州 限购较早,汽车保有量与北上存在差距 - 汽车保有量 331万辆 - 新能源关注度高 多政策刺激,新能源消费能力突出 - 新能源保有量 38万辆 , 在全国处于中 上游水平 - 上半年 6.4万辆 , 销量全国第五 , 比 亚迪和广汽乘用车贡献绝大部分销量 消费保障水平中等水平 - 车桩比 3.461,落后于北京、上海车 桩比水平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汽车产业基础雄厚 - 拥有近 20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超过 500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 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 群,产值均超千亿元。 整车企业数量多但缺乏新能源龙头车 企 - 广汽埃安、小鹏、合创各有挑战; 东风日产、广本、广丰转型艰难; 恒大、宝能发展遇阻 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 - 产业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自 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零部件对外 依存度较高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14 排名 第 4 新能源指数 64.2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61.8 66.7 北京 城市发展基础优势突出,但新能源关注 度稍显不足 - 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二; - 全国唯一一个汽车保有量超 600万辆 的城市; - 新能源关注和购买热情不高 消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 上半年新能源销量不足 6万辆,新能 源渗透率在前六城市中垫底 消费保障充足 - 车桩比 2.21优于全国水平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上半场 “ 电 ” 力不足 , “ 新能源产业 发展之都 ” 加快 “ 补课 ” - 在新建企业的引进及相关政策的制 定方面 , 无论是与具有完整汽车产 业链基础的上海 , 还是与手握广汽 埃安 、 小鹏两大企业的广州 , 抑或 是与坐拥比亚迪的深圳等城市相比 , 北京的步伐稍显落后 。 下半场换道先行 , 全力打造智能网联 汽车高地 - 截至 2022年 6月 , 北京市已累计开 放 1427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 无 论是从测试里程 、 牌照数量还是相 关立法 , 北京都走在全国前列 。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15 排名 第 5 新能源指数 60.5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55.2 65.7 武汉 人口、居民收入、汽车消费都还处于高 速成长阶段 - 人口增量全国第一; - 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均超全国平 均水平; - 较为关注新能源 消费能力不足,但追赶势头渐显 - 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和渗透率排名靠 后,但增速较快 消费保障全国领先 - 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 15城第一,车 桩比 0.83 1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打造“中国车谷” - 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 发展路径,打造 “数字车谷” “智 能车谷” “十四五”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 - 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到 2025 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 5000亿元。 积极引进新项目 - 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到 2025 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 5000亿元。 下半场加速跨界融合 - 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16 排名 第 6 新能源指数 58.1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62.6 53.6 重庆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落后 - 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在 15个被调研城 市中排名最后; - 新能源渗透率达 24,略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 22 新能源消费潜力具有上升空间 - 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 但人口基数大且逐年递增 消费保障可满足现有电动车出行需求 - 截至 2021年底,全市建成公共充电 站 2080座、充电桩 4.99万个、 车桩 比 2.751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传统汽车产业断崖式下滑 , 新能源汽车 产业缺少一张能够打得出手的 “ 王牌 ” - 重庆汽车产业存在 “ 大而不强 ” 的窘 境 , 单车价值不高 、 品牌影响力不足; - 未能像上海 、 江苏 、 广东等地一样 , 引入新造车公司投资项目 , 而是依靠 传统车企的转型; “ 东方底特律 ” 换道起跑 , 阵痛中转型 - 重庆市政府规划 , 到 2025 年形成 “ 软件 智能 硬件 ” 一体化发展格 局 , 力争培育 2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 的软件产品 , 建成国内一流的汽车软 件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高地 。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17 排名 第 7 新能源指数 56.3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54.8 57.8 合肥 消费潜力中等水平 - 人均可支配收入 4.6万,增速 10.5, 15城中增速第一 - 较为关注新能源 消费能力靠后,但增速 15城第一 - 上半年新能源销量 2.7万辆, 15城中 排名 13,增速达 323, 15城第一 消费保障居 15城前列 - 经销商数量及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 排位靠后,但经销商满意度高 - 车桩比 1.45 1, 15城中排名第 3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大手笔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 - 近 3年来,累计签约新能源汽车产业 重点项目 158个,总投资 1411亿元; - 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 1029.5亿元,产量 14.5万辆,同比 增长 148。 “合肥模式”推动产业发展 - 扶植头部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 资本引入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领域还需追赶 - 从牌照发放数量、测试道路法规完善 程度而言,合肥与一线城市存在差距。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18 排名 第 8 新能源指数 54.6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46.2 62.9 成都 消费潜力中等 - 人均可支配收入 4.6万,略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 - 对新能源的关注度较高 消费能力突出, 15城中排名第 4 - 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和增速均位于全 国前列 - 新能源渗透率 27,与北京、广州、 苏州等基本一致 消费保障中等偏弱 - 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 92 - 车桩比 3.9 1,略逊于全国水平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汽车企业总部缺失 ,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 模较小 - 与重庆 、 北上广等城市相比 , 成都 汽车企业总部缺失 , 整车企业带动 效应仍需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 链体系相对薄弱; -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较小 , 传统车 企转型缓慢 , 新能源龙头企业缺失; 从 “ 成都造 ” 到 “ 成都智造 ” , 网红城 市加快补课 - 成都计划到 2025年 , 汽车产业规模 以 上 工 业 企 业 实 现 主 营 业 务 收 入 3000亿元 , 新能源汽车产量 15万辆 , 累计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 35万辆 。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19 排名 第 9 新能源指数 54.1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39.4 68.8 杭州 消费潜力位居新一线前列 - 人口增量在长三角地区第一; - 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新一线前列; - 汽车保有量增量全国第一; - 新能源关注居 15城首位。 消费能力强,比亚迪特斯拉销量断层 - 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全国第三 - 比亚迪、特斯拉销量过万 消费保障不足 - 车桩比 4.25 1,不及全国水平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新一线城市中的汽车产业“洼地” - 2021年汽车产量 23万辆,在一二线 城市中排名靠后;东风裕隆、众泰 汽车、长江汽车等造车项目失败 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基础但产业链不完整 - 有互联网第一城的产业优势;有吉 利、万向、零跑等优势企业,但 “三电”、智能化等产业链关键环 节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智能化赛道起步早但投入不够 - 2016年开发车载操作系统;智能网 联示范区规模较小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20 排名 第 10 新能源指数 54.0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50.4 57.6 柳州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领先 - 新能源千人保有量第一; - 新能源渗透率达 46,但主要为微 型车 新能源消费潜力有限 - 新能源关注度高,但用户基盘有限, 上升空间较小 消费保障能力强 - 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 94 - 车桩比 31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多年汽车工业“重镇” - 五大汽车城之一, 2017年产量高达 250万辆 新能源汽车转型先锋 - “柳州模式”打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 用产业链,助力五菱新能源汽车爆发 智能化赛道起步早但并未领先 - 正在创建(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 区、智慧交通示范先导区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21 排名 第 11 新能源指数 50.4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39.8 61.0 苏州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可提升 - 汽车千人保有量第一,但新能源 千人保有量中游; - 新能源渗透率达 28,仍有上升 空间 新能源消费潜力巨大 -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能源关注度 都较高;人口逐年增加 新能源消费保障基本满足目前消费 能力和需求 - 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 91 - 车桩比 2.61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缺少整车企业带动 - 传统整车企业少,仅有的三家分别 是金龙、奇瑞、长城宝马 - 造车新势力相继式微 在自动驾驶赛道发力 - 工业基础好,零部件产业链集聚 - 政策大力支持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22 排名 第 12 新能源指数 46.8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33.2 60.4 天津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较强 - 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全国第六,远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 - 新能源渗透率达 28,高于全国平 均 22 新能源消费潜力降低 -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和新能源关注 度都较高;但人口逐年流失,收入 增速低于全国 消费能力较强,消费保障完善 - 96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保障消费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引进新能源项目一波三折 - 引进国能、拜腾、博郡等项目皆不 顺利,几家新创公司能否有新的转 机,是天津发展汽车工业需要解决 的棘手问题。 智能化赛道布局晚 - 测试道路规模小 - 参与企业数量不多。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23 排名 第 13 新能源指数 45.0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42.0 48.0 西安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领先 - 汽车千人保有量全国第四,但新能 源千人保有量较低; - 新能源渗透率达 25,新能源消费 能力待提升 新能源消费潜力待深挖 - 新能源关注度较高,收入水平中等 但基盘较大 消费保障低于全国水平 - 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低于全国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深度绑定比亚迪 - 2003年 8月比亚迪投资 20亿元,签订 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约。 - 相继布局乘用车、商用车、电子、汽 车金融等全产业链业务,西安已成为 比亚迪的北方总部基地。 加速产业转型,积极引进相关项目 - 商用车制造业陕汽、骊山等加速转型, 引进吉利、开沃、宝能、恒大等多个 新能源项目,但宝能、恒大能否迎来 转机仍存不确定性。 智能网联亟待提速,稍显迟缓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24 排名 第 14 新能源指数 45.0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38.6 51.4 青岛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欠佳 - 汽车千人保有量全国第三,但新能 源千人保有量中游; - 新能源渗透率达 25,新能源消费 能力欠佳 新能源消费潜力较高 -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能源关注度都 较高 新能源消费保障基本满足目前消费能 力和需求 - 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 91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 - 在 2015年 -2019年 5年时间里,随着 北汽新能源销量的跨越式发展,青岛 成为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重镇。 - 但缺少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和高端 新能源品牌依然是最大的痛点 奇瑞与华人运通先后入驻,全速推进产 业转型 - 高合汽车的落户意味着青岛迎来自己 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推动青岛汽车产 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智能网联起步较晚,步伐稍显迟滞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城市 吸引力 25 排名 第 15 新能源指数 43.6 产业指数 消费指数 36.4 50.7 郑州 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待提升 - 汽车千人保有量全国第二,但新 能源千人保有量中游; - 新能源渗透率达 26,消费能力 待开发 新能源消费潜力待发掘 - 新能源关注度较高,人口基数大, 具有一定潜力 消费保障落后于全国 - 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 91 - 车桩比 81 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 政策 规划 消费 保障 智能 驾驶 消费 潜力 生产 制造 消费 能力 城市 吸引力 消费表现产业表现 未能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发优势 - 2021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4.67 万辆, 2022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 车产量约 1.75万台,与全国领先城市 差距逐渐拉大。 智能化赛道入局晚 - 测试道路规模小,参与企业数量不多。 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26 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政策规划评价指标 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 生产制造评价指标 新能源汽车产量、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三电能力与潜力等 智能驾驶评价指标 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 城市吸引力评价指标 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 政策规划 100 生产制造 89.1 智能驾驶 96.0 城市吸引力 100 排 名 城市 产业指数 政策规划 生产制造 智能驾驶 城市吸引力 6 武汉 55.2 80.0 40.4 64.0 81.3 7 合肥 54.8 92.0 47.3 60.0 50.7 8 柳州 50.4 68.0 63.6 36.0 9.3 9 成都 46.2 80.0 32.7 48.0 70.7 10 西安 42.0 68.0 31.3 44.0 61.3 11 苏州 39.8 80.0 25.1 44.0 61.3 12 杭州 39.4 76.0 24.0 40.0 70.7 13 青岛 38.6 80.0 30.2 32.0 50.7 14 郑州 36.4 68.0 28.4 32.0 50.7 15 天津 33.2 76.0 19.6 36.0 50.7 上海 产业指数 93.2 广州 产业指数 71.2 深圳 产业指数 63.8 重庆 产业指数 62.6 北京 产业指数 61.8 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榜 2022 政策规划 100 生产制造 65.5 智能驾驶 80.0 城市吸引力 61.3 政策规划 88.0 生产制造 52.0 智能驾驶 72.0 城市吸引力 80.0 政策规划 92.0 生产制造 63.3 智能驾驶 48.0 城市吸引力 60.0 政策规划 72.0 生产制造 35.6 智能驾驶 100 城市吸引力 100 27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