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执行摘要)-12页.pdf
中银国际:政策推动+盈利模式完善,迎接大储放量元年.pdf
中原证券:锂电池销量环比回落,短期谨慎关注.pdf
中泰证券:沿海动力煤价支撑仍强,焦煤需求旺季即将到来.pdf
中信建投:七月社会总用电量维持高增,水力发电量环比改善.pdf
中国上市公司碳中和信息披露质量报告(2020-2022)--西北工业大学.pdf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pdf
中国海外煤电投资建设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绿色和平.pdf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pdf
招商证券:工具行业锂电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pdf
浙商证券:盘古智能-风机润滑系统行业龙头,布局液压变桨引领国产替代.pdf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研究报告--北京大学.pdf
引领城市空中出租车变革(英) Volocopter 2019-6.pdf
徐伟:双碳目标下的热泵发展.pdf
信达证券:电力消费增速有所收窄,重磅电改政策有望落地.pdf
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大学.pdf
向人人享有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过渡-国际劳工组织.pdf
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普华永道.pdf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推广研究--浙江经济信息中心.pdf
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甘肃)--绿色和平.pdf
投资气候,投资增长-OECD.pdf
资源描述:
目 录 前言 1 研究说明 3 城市双碳指数指标体系 3 数据来源 4 评价范围 4 2021-2022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5 城市双碳指数两年度对比 7 主要进展 9 主要挑战 12 从双碳指数看 “ 全国一盘棋 ” 态势 15 “ 全国一盘棋 ” 城市双碳指数分年度进展分析 19 “ 全国一盘棋 ” 城市行动建议 23 对双碳主管部门的建议 25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 前言 2022年,全球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有常态化风险趋势,引发了政府部门、 生产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广泛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治理正遭遇巨大挑战, 经济复苏乏力 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问题 持续加剧,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释放化石能源产能,以期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 和供应链安全,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弹至历史最高水平 1, 2022年减排 不力的 趋势仍在延续。 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剧增的外部形势,中 共二十大报告 进一步明 确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 此前, 在 2021年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 2030年前碳 达峰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时 间表和路线图,构 建完成 国家双碳 “1N” 政策体系,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 和工作,一方面要求 “ 先立后破 ” ,纠正运动式减碳,另一方面,坚决遏制 “ 两 高 ” 项目盲目发展, 防止碳达峰变成“攀高峰” 。 为 客观反映我 国 “ 双碳 ” 进展 态势 ,中国环 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 心 ( IPE) 对 2021年开发的中国 城市 双碳指数( CCNI)进行了升级, 并以此 对 全 国 110个 城市 开展了第二期 城市 双碳指数年度评价。本期评价旨在通过 收集公开 数据,科学评估 城市 的“双碳”进展态势,识别难点 和 重点, 发现并推广最佳实 践,助力 城市 实现 “ 双碳 ” 行 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 促使 国际社会 加深 对 我国“双碳”工作 的理解 和认同 。 对比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 课题组 看到 110个城市指数总 得 分 有所提 升,其 中 排放趋势 得分上升 幅度较大 , 低碳状态 有所上升,气候雄心 基本持平 ; 68个城 市 的评价综合 得分上升, 显示 在 国家 “ 双碳 ” 政策体系的引导下, 城市 “ 双碳 ” 行动 取得一定进展;但 42个城市得分持平或下降, 凸显在全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鉴于各城市间的差距较 省际差距 更加显著,同时城市的能源结构 更多 是由区 域结构所决定, 课题组 建议在城市 “ 双碳 ” 进程中,加强 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 既不能一刀切 , 齐步走 , 也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而是应从认识层面、管理 层面、能力建设层面为全国一盘棋创造条件,实现梯次有序达峰 ;建议 城市 结合 自身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状况,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路径和措施 ; 考 虑城市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体,也是技术、人才、资金的集聚地, 课题组 建 议各个城市 需要 主动作为,统筹联动 ,在“全国一盘棋”实现“双碳”目标进程 中争先当优 。 1 IEA. Global energy review 2021.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2 指数评价 结果 有助于各地 立足 自身 环境资源本底,结合各自社会经济发展阶 段 和 产业 、能源 结构 等现实条件,找准定位,识别难点,抓住重点,结合自身潜 力和优势推进工作 ,助 力全国 “ 双碳 ” 行动与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同时, 梳理 110个城市 在 “ 全国一盘棋 ” 实现 “ 双碳 ” 目标 中的 进展,也 有助于 国际社 会 加深对 我国“双碳”工作 的理解 。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3 研究说明 ⚫ 城市 双碳指数指标体系 中国 城市 双碳指数,是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为基础理论,以 解析 碳排 放关键影响因素为路径,综合考虑能源、工业、交通、生活等碳排放领域,从气 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三 个 维度对 我国城市 响应国家 “ 双碳 ” 战略情况进 行客观评价的指数。 该指数是 2021年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成立课题 组共同开发的。其指数评价主要依据课题组构建的 “ 城市 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评价 指标体系 ” ,该指标体系共包括气候雄心、低碳状态和 减排 趋势 3个一级指标, 宏观目标、能力建设、 能源消费 等 7个二级指标,以及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目标、 试点示范等 14个三级指标,并采用决策者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赋予相应权重。 2022年课题组对指标体系做出了进一步升级,详见表 1。 表 1 城市 双碳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0 及权重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城市 双碳 指数 ( 1) 气候雄心 ( 0.3) 宏观目标 ( 0.5) 碳达峰目标 碳中和相关目标 能力建设 ( 0.5) 试点示范建设 统计核算披露 节能环保投入占比 低碳状态 ( 0.4) 能源消费 ( 0.3) 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经济社会结构 ( 0.4) 二产 占比 新能源车渗透率 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 垃圾分类指数 碳排放 水平 ( 0.3) 人均碳排放量 单位 GDP 碳排放量 排放趋势( 0.3) 碳排放趋势检验 碳排放脱钩指数 碳排放量变化率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4 ⚫ 数据来源 本报告所引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 境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和各 城市 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研究 机构已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有关政府部门官网公开信息和报道。数据采集日期 截至 2023年 6月 30日 。其中,各 城市 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由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 组提供。 ⚫ 评价范围 区域范围本次报告评价范围主要为 GDP总量高于 1000亿、人均 GDP超过 8000美元(约 5.5万元人民币)、城镇常住人口大于 30万的城市;同时为考量我国 试点城市的 “ 双碳 ” 建设表现,将其中 GDP总量 高于 1000亿、 人均 GDP超过 5万 元且有公开 信息 的低碳试点城市 也纳入本次评价范围。 碳排放核算范围本报告 中 碳排放核算范围为各 城市 主要化石能源燃烧活动 (煤炭、油品和天然气等)的直接碳排放量以及电力调入的间接碳排放量。各 城 市 碳排放量和双碳指数可通过蔚蓝地图网站查询双碳地图获取(见图 1)。 图 1 蔚蓝双碳地图 (来源 IPE 网站)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5 2021-2022 年度 城市 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综合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 3个一级指标,赋权得到 城市 双碳指数 评价结果, 110个 城市 2021-2022年综合评价结果如 表 2所 示。 表 2 2021-2022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排 名 城 市 1 深 圳 7 6 .0 ▴ 2 成 都 7 1 .8 ▴ 3 青 岛 7 1 .5 ▴ 4 北 京 7 0 .3 ▴ 5 宁 波 6 7 .4 ▴ 6 武 汉 6 6 .7 ▴ 7 厦 门 6 0 .6 ▴ 8 昆 明 6 0 .3 ▴ 9 上 海 6 0 .1 - 1 0 广 州 5 9 .2 ▾ 1 1 德 阳 5 6 .1 ▴ 1 2 郑 州 5 5 .6 ▴ 1 3 杭 州 5 4 .7 ▴ 1 4 重 庆 5 4 .7 ▴ 1 5 南 平 5 3 .1 ▴ 1 6 天 津 5 3 .1 - 1 7 贵 阳 5 3 .1 ▴ 1 8 宜 昌 5 2 .0 ▴ 1 9 威 海 5 1 .9 ▴ 2 0 株 洲 5 1 .2 ▾ 2 1 盐 城 5 0 .6 ▴ 2 2 南 通 5 0 .3 ▴ 2 3 合 肥 4 9 .1 ▴ 2 4 嘉 兴 4 8 .2 ▴ 2 5 吉 林 4 6 .6 - 2 6 石 家 庄 4 6 .5 ▴ 2 7 西 宁 4 6 .4 - 2 8 长 沙 4 5 .9 ▾ 2 9 洛 阳 4 5 .9 ▴ 3 0 珠 海 4 5 .8 - 3 1 济 南 4 5 .6 ▴ 3 2 西 安 4 5 .2 ▴ 3 3 衢 州 4 4 .9 - 3 4 淮 安 4 4 .8 ▴ 3 5 岳 阳 4 4 .7 ▴ 3 6 南 宁 4 4 .2 - 3 7 烟 台 4 3 .9 ▴ 3 8 南 京 4 3 .6 ▾ 3 9 温 州 4 3 .6 ▾ 4 0 兰 州 4 3 .2 ▾ 4 1 常 州 4 3 .1 - 4 2 江 门 4 2 .4 ▴ 4 3 哈 尔 滨 4 2 .2 ▴ 4 4 延 安 4 2 .1 - 4 5 东 莞 4 2 .1 ▴ 4 6 徐 州 4 2 .1 ▴ 4 7 淄 博 4 2 .0 - 4 8 苏 州 4 1 .8 ▴ 4 9 大 连 4 1 .5 ▴ 5 0 湖 州 4 1 .3 ▴ 5 1 南 昌 4 1 .1 - 5 2 镇 江 4 0 .9 ▴ 5 3 襄 阳 4 0 .9 ▴ 5 4 十 堰 4 0 .9 ▴ 5 5 玉 溪 4 0 .6 - 2 0 2 1 - 2 0 2 2 综 合 得 分 0 2 0 4 0 6 0 8 0 气 候 雄 心 ( 0 .3 ) 低 碳 状 态 ( 0 .4 ) 排 放 趋 势 ( 0 .3 ) 排 名 城 市 5 6 许 昌 4 0 .1 ▴ 5 7 宝 鸡 3 9 .7 ▴ 5 8 济 宁 3 9 .5 ▾ 5 9 绍 兴 3 9 .0 ▴ 6 0 佛 山 3 8 .9 ▴ 6 1 遵 义 3 8 .6 ▴ 6 2 海 口 3 8 .5 ▴ 6 3 中 山 3 8 .4 ▾ 6 4 大 庆 3 8 .2 ▴ 6 5 潍 坊 3 8 .2 ▴ 6 6 柳 州 3 7 .9 ▴ 6 7 太 原 3 7 .7 ▴ 6 8 无 锡 3 7 .1 - 6 9 龙 岩 3 7 .1 ▴ 7 0 金 华 3 7 .1 ▾ 7 1 台 州 3 7 .0 ▴ 7 2 蚌 埠 3 6 .7 ▴ 7 3 常 德 3 6 .4 - 7 4 湘 潭 3 6 .1 - 7 5 包 头 3 5 .7 ▴ 7 6 福 州 3 5 .4 ▾ 7 7 焦 作 3 5 .4 - 7 8 漯 河 3 5 .3 ▴ 7 9 攀 枝 花 3 5 .0 ▾ 8 0 枣 庄 3 4 .8 ▴ 8 1 舟 山 3 4 .8 - 8 2 三 门 峡 3 4 .5 ▴ 8 3 沈 阳 3 4 .3 ▴ 8 4 银 川 3 4 .2 ▴ 8 5 惠 州 3 4 .2 - 8 6 德 州 3 4 .0 ▴ 8 7 荆 门 3 2 .8 ▴ 8 8 黄 石 3 2 .4 ▴ 8 9 廊 坊 3 1 .8 ▴ 9 0 漳 州 3 1 .3 - 9 1 泉 州 3 1 .1 ▾ 9 2 盘 锦 3 0 .5 ▴ 9 3 九 江 3 0 .3 ▴ 9 4 宿 迁 3 0 .0 - 9 5 泰 州 2 9 .7 ▴ 9 6 滨 州 2 9 .6 - 9 7 呼 和 浩 特 2 9 .4 ▴ 9 8 长 春 2 9 .2 - 9 9 乌 鲁 木 齐 2 8 .5 ▾ 1 0 0 东 营 2 7 .7 ▴ 1 0 1 咸 宁 2 7 .2 - 1 0 2 莆 田 2 6 .5 ▴ 1 0 3 扬 州 2 6 .2 - 1 0 4 连 云 港 2 5 .1 ▾ 1 0 5 唐 山 2 3 .1 ▴ 1 0 6 晋 城 2 2 .8 ▴ 1 0 7 芜 湖 2 2 .4 - 1 0 8 日 照 1 9 .5 ▾ 1 0 9 马 鞍 山 1 5 .5 ▾ 1 1 0 榆 林 1 4 .7 ▾ 2 0 2 1 - 2 0 2 2 综 合 得 分 0 2 0 4 0 6 0 8 0 气 候 雄 心 ( 0 .3 ) 低 碳 状 态 ( 0 .4 ) 排 放 趋 势 ( 0 .3 )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6 图 2 2021-2022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示意图 结果显示,深圳 在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 排名第 1,得分为 76分。成都、青岛、 北京、宁波、 武汉 、厦门 、昆明、上海 紧随其后,得分均在 60分以上; 广州、 德 阳等 47个城市得分在 4060分之间; 宝鸡、济宁 等 51个城市得分在 2040分之间; 低于 20分的城市包括 日照、马鞍山、 榆林 3个城市。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7 城市双碳指数两年度对比 课题组 按照现有评价方法对上年度 城市 双碳指数进行重新评分,并对两次 城 市 双碳指数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具体得分情况如表 3所示。从对比中可以看出, 110个 城市 2021-2022年双碳指数总分比上一年度整体提升 443.5分 。 其中 排放趋势 得分上升 幅度较大 ,低碳状态 有所上升,气候雄心 基本持平 ,显示 在 国家 “ 双碳 ” 政策体系的引导下, 城市 “ 双碳 ” 行动 取得一定进展;但 面 对多重 严峻挑战, 实 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期评价所依据的最新城市碳排放数据仅截止至 2020年, 该年度许多城市遭遇世纪疫情 ,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均有所 放缓, 考虑 2021年和 2022年世纪疫情期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能源保供和 产业链去风险等非常规措施,评价纳入这两年数据后,排放趋势的变化值得关注。 表 3 2021-2022 与 2020-2021 年度 城市 双碳指数得分情况对比 评价年度 气候雄心 低碳状态 排放趋势 CCNI 指数 2021-2022 年 886.3 1980.4 1664.2 4530.9 2020-2021 年 867.6 1822.1 1397.7 4087.4 图 3 城市 双碳 指数 两年得分情况 对比图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8 三项一级指标在两年的比对中 的变化 ,反映了各 城市 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 挑战。 “ 气候雄心 ” 指数 上升 18.7分 ,微升 2.2。 城市碳达峰目标多是来自早 期国家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的公开信息,在此基础上,“十四五”规划期 间一些城市开始提出碳中和目标。 因此 在 “ 气候雄心 ” 方面 有了 略微 提 升。 “ 低碳状态 ” 指 数上升 158.3分 ,升幅 8.7。 随着各地区政府积极调整产 业结构, 二产占比分数提升明显,部分城市碳减排效果明显,碳排放水 平下降 , 从 而 “ 低碳状态 ” 指数 得到 提升。 “ 排放趋势 ” 指数 上升 266.5分 ,升幅 19.1。 在能源转型尚未完成、 2020 年经济增长又遭遇新冠疫情重大影响的状况下 , 多数评价城市排放总量 出现下降, 因此碳排放趋势检验 带来的分数提升较多 , 使得 “ 排放趋势 ” 指数 出现较为显著的 上升 。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9 主要进展 通过本期评价,课题组看到 城市 “ 双碳 ” 行动取得 四 个突出进展。 ⚫ 分布式光伏 加速发展, 成为东 中 部 能源转型的 新 亮点 2022年, 以光伏和风电 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 度分别为 71.2和 40.2, 30年来第一次同比双双下降。 110个城市非化石能源消 费占 能源消费总量 的比例,从 2019年的平均值 13.5提高到 2020年的平均值 14.7。两年平均增幅为 9,远高于全国平均 3.9的增幅。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最高的城市是西宁 , 其次为成都、德阳、昆明, 占比 均 超过 40; 增速最快的城市是 盐城、德阳,占比翻了一番。 2022年 我国 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 5111万千瓦 , 占当年 光伏新增装机的 58以 上 2, 连续两年超过集中式光伏, 成为装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分布 式光伏 建设 正在由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向浙江、江苏、广东等 东部沿海地区 扩 展 。 分布式光伏的超常规发展, 提高了 110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助于 缓 解能源供给和消费错配矛盾,为东 中 部重点城市的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 ⚫ 评价城市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 大幅提高, 提前 达到十四五目标 2022年 全国 新能源 汽 车全年销量累计为 524.9万台,在狭义乘用车市场 全年 渗透率 达 25.5, 增速 达到 85。 110个 参评 城市 2022年新能源车 平均 渗透率 为 23.6, 虽然 略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 ,但 相 比 2021年 12.2的平均渗透率,大幅 增长 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 , 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 20的目标值。 2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14/content_5741481.htm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0 图 4 110 个城市 2022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布示意图 ⚫ 110 个参评 城市的减排趋势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前文所述,评价城市的排放趋势得分同比增长高于另外两个一级指标。从 碳排放强度来看, 110个城市 2020年 碳排放强度比 2015年平均下降 21.7, 优 于全 国 18.8的下降幅度 3。 110个参评城市中, 63个城市十三五碳强度下降幅度达到 或超过国家下达各省的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 从排放总量看, 110个城市 20162020年碳排放平均增速为 0.58,显著低于 学界所估算的全国碳排放增速 2.924。其中 48个城市的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 降幅约 5,意味着自“十三五”以来部分参评城市在控制碳排放增长方面取得了 显著进展。 ⚫ 部分城市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开始呈现脱钩趋势 资源型城市以及工业型城市受限于能源结构与重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发展 趋缓, 加之 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的 发展 ,在减 排趋势上 形成较为 突出 的表现。 110个城市 “十三五”期间 碳排放平均增速为 0.58, 其中 48个城市的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约 5, 这其中就包括大庆、淄博、 延安等转型城市。 3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1027/c1004-32266432.html 4 Annual CO 2 Emissions-China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country/chinacountryCHNwhat-are-the-country-s-annual-co2- emissions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1 110个参评城市的脱钩指数显示, 43的 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强脱钩, 31的 城市呈现弱脱钩,显示一批城市的 经济 增长模式 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正在 发生转变,发展质量 逐步 得到提升。这其中既包括包括一、二线经济发达城市如 上海、深圳、武汉、郑州等,也包括一批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如淄博、三门 峡、盘锦、榆林、延安等。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2 主要挑战 ⚫ 城市的降碳和减污工作尚待更好地协同 城市双碳指数研究表明,以 PM2.5为主的城市大气污染,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有必要协同推进 “ 双碳 ” 行动和蓝 天保卫战。 当前我国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 的基本国情 尚未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超出环境容量 , 这些问题 难以通过 末端治理加以解决,而需要依靠 “ 双碳 ” 战略驱动 结构调整来 缓解 。 将本期双碳指数中的排放趋势分指数得分与 PM2.5下降率 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两者相关性不显著,意味着较多城市的 “ 双碳 ” 行动尚待与大气污染治理有效协同 。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3 ⚫ 重点 城市达峰目标和 “ 双碳 ” 行动路径 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城市是重要的政策实施单元。本期 评价显示, 多数城市碳 达峰目标 尚待明确,碳中和目标更是仅有 2个城市公布。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性 工程。当前距离全国实现碳达峰仅有不到 7年的时间, 各城市“双碳” 相关目标 和路径的缺位,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融资缺少必要的可预期性,不利于引导各界广 泛参与 。 ⚫ 多重目标下碳排放控制难度加大 , 碳排放占比偏高的工业大市表现不尽人意 百年疫情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地缘政治紧张导致能源安全的优先度大幅提高 。 碳排放量 高的 前 10个城市 排放量占 110个城市排放总量的 30。 其中唐山、榆林、 银川、滨州、包头这些传统重工业城市 ,双碳指数得分 靠后 。 苏州作为全球最大 的工业城市,其低碳状态和排放趋势 得分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如何在保持全球制 造业大国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挑战 。 图 5 城市 双碳指数评价 “ 全国一盘棋 ” 分区域排放量示意图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4 ⚫ 能源统计信息披露不足,碳排放数据披露制度有待统一 110个城市的能源统计范围与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尽管评价年内有 77个城市 在地方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公开非化石能源占比或能源消费结构信息,但是整体上, 参评城市在全社会分品类分行业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全行业能源消费等指 标公开上仍存在欠缺 。 其中清洁 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缺失度最大,大部分 城市仅给出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量。 城市能源消费数据公开还存在滞后情况 。 还有部分 地区的城市没有在政府官 网上公开统计数据,或未设立官网公开路径。针对碳排放数据信息披露,城市层 面也尚未纳入统计年鉴或信息公布模块,仅有部分城市在政府报告中有所呈现。 能源与碳排放信息披露不足,不利于城市开展后续的 碳达峰碳 减排 工作,同时影 响其 “双碳”目标的 可靠性以及公信力。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5 从双碳指数看 “ 全国一盘棋 ” 态势 为形象展示 城市 双 碳指数评价结果和 城市 在 “ 全国一盘棋 ” 行动中所处的 态势, 课题组 将三个一级指标指数纳入十字象限图中 ,以 “ 低碳状态 ” 和 “ 排放 趋势 ” 得分 作为十字象限图 X轴和 Y轴,以气泡大小表示各 城市 “ 气候雄心 ” 得分 , 以 气泡的四个颜色分别代表我国大陆地区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个不同区域。 如将十字象限图视作一个棋盘,可以看到各 城市 在 “ 全国一盘棋 ” 的 “ 双碳 ” 棋局中,因 “ 气候雄心 ” 、 “ 低碳状态 ” 和 “ 排放趋势 ” 的不同得分,而呈现出 的不同态势。 最终形成如图 6所示的 城市 双碳指数评价 “ 全国一盘棋 ” 分区域 示 意图。 图 6 城市双碳指数评价 “ 全国一盘棋 ” 分区域示意图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6 ⚫ 综合得分分析 综合得分 前十 名 城市 中 , 东部地区占据七席,依次为深圳、青岛、北京、宁 波、厦门 、上海 、广州,西部地区城市占据两席,依次为成都和昆明,成都排名 第二表现突出,中部地区仅占一席,为武汉。 剥离 “ 气候雄心 ” 分 指标评分后,成都、深圳、昆明以其清洁的能源消费结 构、较为绿色低碳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优良的碳排放水平及 减排 趋势而处于整个棋 盘右上方 “低碳发展领先区 ”。 晋城、日照、马鞍山、榆林,在 “ 全国城市双碳一盘棋 ” 格局 中,因在三个 一级指标的评价中呈现出很大的差距或短板,而处于棋盘左下方 “ 低碳转型 滞后 区 ” 。 ⚫ 分项得分分析 ( 1) “ 气候雄心 ” 分值由 “ 宏观目标 ” 、 “ 能力建设 ” 2个二级指标, “ 碳 达峰目标 ” 、 “ 碳中和 相关 目标 ” 、 “ 试点示范建设 ” 、 “ 统计核算披露 ” 、“节 能环保投入占比” 5个三级指标逐层加权而得,综合反映各 城市 应对气候 变化 设 定的 “ 双碳 ” 目标和能力建设 水平 。 从结果可以看出,北京是 “ 全国一盘棋 ” 中最大的一枚棋子,主要原因在于 其宏观目标设定的积极态度和突出的能力建设水平;东部地区 城市平均得分 较高, 霸榜 前十 ,依次为 北京 、 宁波 、 青岛 、 嘉兴 、 上海、常州、南京、深圳、广州、 厦门 。 ( 2) “ 低碳状态 ” 分值由 “ 能源消费 ” 、 “ 经济社会结构 ” 、 “ 碳排放 水 平 ” 3个二级指标和 “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二 产占比”、 “新能源车渗透率”、 “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垃圾分类指 数”、 “ 人均碳排放 量” 、 “ 单位 GDP碳排放量 ” 8个三级指标逐层加权而得, 综合反映各 城市 绿色经济发展要素影响下的低碳发展状态。 从结果来看, “ 低碳状态 ” 指数得分排在 第一位的是 深圳, 成都 、 昆明和南 宁 3个 西 部地区 城市 凭借水电带来的低排放、较清洁的能源结构和自身天然的低 碳禀赋跻身前十。 在 “ 全国 城市双碳 一盘棋 ” 格 局中 , 中西部的 “ 低碳状态 ” 指数得分表现出 明显的 优势 如图 6所示, 以棋盘纵向中轴为界, 中西部城市位于 棋盘右侧 偏多 。 ( 3) “ 排放趋势 ” 分值由 “ 碳排放趋势检验 ” 、 “ 碳排放脱钩指数 ” 和 “ 碳排放量变化率 ” 3个三级指标加权而得,综合反映各 城市 碳排放趋势情况。 前十中, 西部 城市 占据 四 席, 依次 是 延安 、 成都、昆明、德阳 ;中部 两城市 为 宜昌和郑州 ;东部 三 城市依次为宁波、威海、淄博,东北地区的大庆也跻身前 十 。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7 在 “ 全国 城市双碳 一盘棋 ” 格 局中, “ 排放趋势 ” 指标得分 位于棋盘下半 部分的城市明显较多 。 尤其是 东部及东北地区 城市 由于高排放产业占比较大,多 集中在 “ 双碳 ” 棋局中的下半部分,减排空间较大;中西部地区 城市 呈现较为均 衡的 分布 状态。 ⚫ 按城市类别 分析 按城市等级分布来看, 气泡的 六 个颜色分别代表 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 四线、五线城市六 个不同 等级, 形成如图 7所示的 城市 双碳指数 评价 “ 全国一盘 棋 ” 分城市等级 示意图。 图 7 城市双碳指数评价 “ 全国一盘棋 ” 分 城市等级示意图 各类城市的双碳指数表现 深圳、北京、 上海、 广州 4个一线城市均名列前十 。 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成 都表现最佳,位居第二;其余 14个城市,除苏州 、南京 位于棋盘左下方外,大部 分分布在棋盘的上半部和右半部分。此外,佛山被挤出了前五十,位列第 60位。 二线城市整体表现较好。 16个城市名列前五十,占 28个二线城市的 57。其 中 厦门、 昆明表现尤佳,排进了前十名。三线城市表现一般。 33个城市中, 10个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8 城市名列前五十,仅占三线城市 的 30,且在前十五位的排名中不见其踪影。四 线城市喜忧参半。 25个城市中,仅 5个城市名列前五十,仅占四线城市的五分之 一,但德阳、南平出人意料, 进入 前十五位, 名列第 11、 15名 。五线城市整体表 现 居中 , 1个城市挤进了前五十。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19 “ 全国一盘棋 ” 城市双碳指数 分 年度进展分析 ⚫ 得分上升 城市 综合得分上升的 城市 共计 68个,占比超过参评城市总数的 60,得分上升最 快 的 5个城市为宁波、盐城、江门、威海 、青岛 ,均超过 15分 。 CCNI指数上升 城 市 如图 8所示。 图 8 城市双碳指数综合得分上升示意图 根据得分变化中三个指标的贡献率将上升城市分为雄心 引导 型(气候雄心得 分变化占比超过分数总变化的 50)、 状态 改进 型(低碳状态得分变化占比超过 分数总变化的 50)、 减排 推动型( 排放 趋势得分变化占比超过分数总变化的 50)、综合 驱 动型(三个指标得分变化占比较为均衡)四个类型,分析得到城 市得分上升原因如下 1)雄心 引导 型 包头、哈尔滨、莆田 3个城市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自然资源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20 禀赋较差,因此“低碳状态”和“ 排放 趋势”指标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提升;但 是 3个城市均在 2020年公布了各自的碳达峰年份,彰显了城市的减排雄心,因此 综合得分有所上升。 2) 状态 改进 型包括 北京、上海、嘉兴等 11个城市,该类城市大部分早在 2020年前就公布了 “ 双碳 ” 目标,因此气候雄心指标没有明显变化;但上述城市 通过减少第二产业占比 、 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等举措促进了城市的低碳转型, “低碳状态”指标 得分 有较大提升,从而推动综合得分的上升。 3) 减排 推动 型包括 青岛、唐山、沈阳等 47个城市,该类城市中多数在 2020 年实现了碳排放的负增长,因此在“排放趋势”指标得分有明显提升,从而推动 综合得分的上升。 4) 综合 驱 动型 杭州、盐城、枣庄、龙岩、九江 、宜昌 6个城市三个指标得 分 变化 较为均衡,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从而推动综合得分的上升。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21 ⚫ 得分持平 城市 综合得分持平的 城市 共计 25个,包括 1个一线城市 上海 , 1个新一线城市天津 , 无锡、长春、惠州、南宁、常州、南昌、珠海 7个二线城市 , 扬州、西宁等 14个 三 四 线城市 ; 部分城市由于经济结构、能源禀赋的因素导致减排动力不足,综合 得分没有明显变化 。 CCNI指数持平 城市 如图 9所示。 图 9 城市双碳指数综合得分持平示意图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22 ⚫ 得分下降 城市 综合得分下降的 城市 共计 17个,其中得分下降最高的 3个城市为连云港、温 州、榆林,下降均超过 9分 。 CCNI指数下降 城市 如图 10所示 。 图 10 城市双碳指数综合得分下降示意图 根据得分变化中三个指标的贡献率 ,可 看到部分城市的 气候雄心 、低碳状态 和排放趋势的 得分 下降 占比 ,分别 超过 总 分数 下降 的 50 1) 因气候 雄心 兰州、株洲和济宁 3个城市最新的政策文件提到的达峰年份 有所延后 , 导致 2020年“碳达峰指标”得分有所下降,从而使综合得分下降。 2) 因低碳 状态 泉州由于存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低 、二产占比较高等问 题从而导致综合得分下降。 3) 因 排放 趋势 包括 马鞍山 、 攀枝花、长沙、中山、福州 等 13个城市,存 在碳排放增长、经济发展尚未与碳排放脱钩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排放趋势”指 标得分下降,从而导致综合得分的下降。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23 “ 全国一盘棋 ” 城市 行动建议 针对 评价 识别 出来 的挑战,课题组提出, “双碳”目标是 从 全国 整体来谋划 的,既不能 搞齐步走、一刀切 ,也不能 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 各城市应在全国一 盘棋中找准自身定位,抓住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带来的历史机遇,推进能源替代、 工业脱碳、低碳建筑、交通和无废城市建设,扩展森林和海洋碳汇,协同实现降 碳、减污、扩绿、增长。 课题组对评价 城市 提出以下 六 点行动建议。 ( 1) 基于自身条件 明确 碳达峰目标 ,细化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 当前全国距离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仅剩不到 7年时间,建议各 城市 在本 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开展达峰情景研究, 提出更为明确的达峰目标年和峰值排放量, 制定 城市层面达峰甚至中和的时间表 和路线图, 报送 “ 双碳 ” 行动主管部门,根据全国 “ 双碳 ” 战略布局统筹确定后 向社会发布, 力求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 细化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 引 导各界合力推进。同时,建议先发地区先试先行,基于达峰年和峰值目标着手细 化达峰后减排路径规划, 细化 “ 双碳 ” 工作的“施工图”,面向能源、工业、交 通、 建筑、 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形成建设项目清单,落实项目建设时间、 建设 地 点及资金来源 等 , 引 领 后发城市快速推进 “ 双碳 ” 工作 。 ( 2) 促进 分布式 能源 开发 和应用 ,加速 推进能源替代 城市 碳排放来化石能源消费 和电力间接排放 , 减少排放的 关键 是实现能源替 代,即在能源供应端以 水电、光伏、 风能 、核电 等 非化石 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 形成 非碳 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 ;同时在 能源消费 端推进电能替代, 以电 气化 取 代 传统的 煤、油、气 消费 , 以此实现 能源 供应和 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适宜开展 分布式发电。 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建设周期短、应用场景多、环境影响小、技术和市场 成熟度高等优势,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 3) 挖掘 企业 节能 减排 潜力, 推动 工业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实有利于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但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 民生就业和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第二产业将在我国长期保持较高比例,这也意 味着部分城市将在未来相当时间维持 实体经济为主 ,其碳减排必须 立足于在 工业 发展过程中 减少 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加快 节能 技术 和产品开发 等方面 挖潜 ,从被动型能源管理向主动智能型节能发展。 与此同时, 处在工业低碳转型阶段的 城市 , 应 结合区域能源、 资源条件,针 对重点行业、 工业 园区特点, 推进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遴选兼顾“减污”和“降 碳”的协同治理技术,鼓励企业 自主 推进减污降碳技术研发应用,实施相应奖励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1-2022 24 制度,建立减污降碳试点项目清单。加强重点行业、产业园区、企业减污降碳试 点项目的宣传示范,形成具有 本地 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体系。 ( 4)明确传统燃油车 禁售 时间表,推动新能源车和节能车普及 交通运输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 15。十四五规划提 出 “ 加快推进低碳交 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 ” 等一 系列措施。 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比,城市在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有着更大 的主动权。 本期评价中, 课题组 看到税费减免、摇号和限行等方面区别对待等措施,确 实推动了新能源车渗透率在很多中国城市快速提升。但正如前期实施的购置补贴 一样,这些优惠政策也不可能长期实施。为持续推进城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建 议借鉴国际上一些先发地区的做法,明确燃油汽车 禁售 的时间表。 我国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在研究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其中海南省已明确 宣布, 到 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 , 除特殊用途外,全省公共服务领 域、社会运营领域车辆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化,私人用车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 车占比达 100。 而且这些政策导向,对推动当地新能源车 加速普及已经发挥了 积极作用。 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道路、使用环境复杂, 部分地区 普及新 能源车的条件并不都像东南沿海那样成熟,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