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执行摘要)-12页.pdf
中银国际:政策推动+盈利模式完善,迎接大储放量元年.pdf
中原证券:锂电池销量环比回落,短期谨慎关注.pdf
中泰证券:沿海动力煤价支撑仍强,焦煤需求旺季即将到来.pdf
中信建投:七月社会总用电量维持高增,水力发电量环比改善.pdf
中国上市公司碳中和信息披露质量报告(2020-2022)--西北工业大学.pdf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pdf
中国海外煤电投资建设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绿色和平.pdf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pdf
招商证券:工具行业锂电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pdf
浙商证券:盘古智能-风机润滑系统行业龙头,布局液压变桨引领国产替代.pdf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研究报告--北京大学.pdf
引领城市空中出租车变革(英) Volocopter 2019-6.pdf
徐伟:双碳目标下的热泵发展.pdf
信达证券:电力消费增速有所收窄,重磅电改政策有望落地.pdf
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大学.pdf
向人人享有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过渡-国际劳工组织.pdf
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普华永道.pdf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推广研究--浙江经济信息中心.pdf
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甘肃)--绿色和平.pdf
投资气候,投资增长-OECD.pdf
资源描述: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与德勤、 SEMI联合出品 www.se.com/cn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施耐德电气 商业价值研究院介绍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成立于2021 年5月。遵循严格的 方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我们通过对中国经济、产业和商业 进行严谨、实用和创造性的研究,为公众和商界提供融合全球智 慧的专业洞见,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 展的领先智库。 我们的研究团队汇集了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领域 的一线专家、深耕前沿技术的研发工程师、参与行业政策和标准 制定的专家学者,也聚集了来自业界各科研院所的学术界领袖、 为企业掌舵的管理层,以及来自于通讯、信息安全、互联网管理 咨询、市场研究等领域的生态伙伴专家。 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行业、技术、宏观等方面,同时基于 自身发展以及所提供的企业咨询服务中的积累,将深入探讨企业 战略、研发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品牌推 广等话题,并与社会积极分享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一线调研,以 数据驱动分析,实现深层价值提炼,进而帮助企业中高管理层 把脉宏观,见微知著,助力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把握时代 机遇,加速变革转型。 CONTENTS 目录 序言 1 趋势 1.1 全经济领域脱碳行动势在必行 1.2 电子行业面临的环境监管压力加剧 1.3 脱碳为企业创造新价值 1.4 全生命周期脱碳催生产业链加速合作 1.5 技术创新是快速脱碳的驱动力 1.6 零碳行业生态圈正在形成,支持企业加速脱碳 2 电子信息制造业脱碳的挑战 2.1 脱碳未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脱碳成本居高不下 2.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能力待提升,深度脱碳难实现 2.3 脱碳技术与行业脱碳实践融合不足,技术驱动无法释放 2.4 生态圈脱碳协作亟需加强,供应链制约脱碳进程 2.5 电子厂房脱碳特殊性 3 目标、建议与可持续衡量指标 3.1 两大目标 3.2 四大建议 3.3 可持续发展衡量指标 3 4 5 10 12 14 15 18 19 20 20 21 22 23 24 25 25 39 4 业内优秀实践 4.1 施耐德电气实践 4.2 苹果实践 4.3 台积电实践 4.4 意法半导体实践 4.5 思科实践 4.6 三星电子实践 结语 关于作者 致谢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6 47 序言 序言 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一组数字,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 20万亿 元 ,占 GDP比重达 41.5。半导体如同当今世界的 “石油和钢铁 ”,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和基石。可 见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强大将成为中国未来强盛之 “底气 ”。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能源车、 5G、自动驾驶、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将形成强大的未来半 导体需求量。与此同时,气候危机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绿色低碳转型正在成为具有规模大、体量 大 、能耗大特点的电子行业需要正视的新课题,无论是从经济导向、监管力度,还是企业运营、技 术创新,再到供应链协同、生态合作等角度来看,一致向 “绿 ”的趋势已成为全球共识。 SEMI成立于 1970年,是连接半导体、电子产业链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 半导体行业协会, SEMI China本着全球化、专业化、本地化的理念,极力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可持 续 发展, 推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安全可控国内外企业兼容的供应链。 SEMI同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 展, 将气候变迁 及永续 议题视为近期服务产业的重点策略方向 , SEMI近期成立了全球半导体气候联 盟( SCC), 全 力 支持巴黎协定,同时配合我国双碳目标 , 在低碳环保方面进一步促进产业 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也是该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 放眼世界,近两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最热门的话题从缺芯、缺产能,到去年第三季度急转直下, 谈论的焦点成为去库存、降价。随着需求不振、销售额下滑,产业进入下行周期。尽管短期寒潮弥 昧,我们仍然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保有积极的信念。其中,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企业 数量极多的市场,必然也存在着广阔的发展机会。而当国内企业面对诸如技术瓶颈、疫情反复、经 济衰退、产业链重整等种种挑战之时,在保持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长期投入的基础 上,还应助力加强对绿色低碳能力的塑造,并通过推进产业链协同,共同努力寻找可协调企业发展 与减排降碳的 “平衡之径 ”。 正因为是整个行业的切实之需,对于在此时看到施耐德电气与德勤共同编制的电子行业低碳转 型白皮书,我感到十分欣喜,从可持续发展趋势,到行业降碳挑战,再到提出目标与建议,并展示 过往的成功案例,这既是一次横跨领域的有益讨论,也是一种深入行业的经验共享。 全球减碳浪潮中,没有一个行业一家企业可 以置身事外。对于电子行业而言,更是道阻且 长 ,需要上下求索,因而在这一关键节点之下,这样的思维碰撞与有的放矢,弥足珍贵,也值得我 们细读深思。 居龙 SEMI全球副总裁 中国区总裁 3 趋势 1 1.1 全经济领域脱碳行动势在必行 1.1.1 气候危机加速全球脱碳行动 气候危机加剧,碳预算告急 面对势不可挡的全球低碳转型之路,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脱碳转型方面具有六大发展趋势。 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随着 2015年巴黎协定的发布,国 内外对碳排放、碳达峰达到了空前的关注。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 PBL) 2020年发布的数据,自 2010年以来,全球室温气体排放总量平均每年增长 1.4。 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不包括土地利 用 变化的排放总量达到 5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全球人均室温气体排放量达 6.8吨二氧化碳当量。 2020 年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持续,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高出 1.2摄氏度, 1993-2019年全球海平面 平均上升 3.2毫米 /年。 趋势 1.5 脱碳为企业创造新价值 经济领域脱碳行动势在必行 电子行业面临环境监管压力加剧 技术创新是快速脱碳的驱动力 全生命周期脱碳催生产业 链加速合作 零碳行业生态圈正在形成, 支持企业加速脱碳 (图 1) 数据来源德勤 5 通过科学和经济的综合研究认为一旦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超过2 摄氏度的阈值,将引起全球 气候模式发生转变,并造成生产要素和生产效率损失。德勤D.Climate物理气候模型发现,气温升 高和经济存在“ 两阶段 ”经济损失关系。阶段 1,平均气温上升将引起气候变化危害,例如降雨模式 转变、海平面上升等;阶段2 ,气候变化危害将影响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预测全球会在30年内将碳预算耗尽。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21年世界能源统计 年鉴,我国 2020年总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100亿吨,约占全球的 29.4,超过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 总和 [1] 。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数据,2010-2019年的十年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2.3 [2]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世界整体碳排放增长趋势来看,迫于内外压力,留给中国的 “碳预 算 ”指标十分有限,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预计2030 年达峰时期我国碳排放总量将被控制在116 亿吨以下,即我国未来10 年的碳排放增长率不能高于1.5 [3] 。电子行业内,碳预算问题更显严 重 ,这是由于电子行业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具有规模大、体量大、能耗大的特点 [4] 。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单位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注 [1]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21 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注 [2] 荷兰环境评估署 注 [3] 中信证券碳中和全景图 注 [4] 彭博社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19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图2 ) 数据来源德勤 6 注 [5] 科学碳目标倡议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注 [6] 科学碳目标倡议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已设定目标的公司数量 已承诺加入 STBi的公司数量 2022.10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 3755 3505 3255 3005 2755 2505 2255 2005 1755 1505 1255 1005 755 505 255 5 0 5 1 11 6 19 14 22 28 26 50 27 72 36 114 50 163 67 260 148 353 227 513 349 775 669 997 1065 1817 2004 加入 SBTI 的公司数量 我国室温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0 50 100 150 单位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19 趋势 (图 3) 数据来源德勤 (图 4) 数据来源德勤 全球举措,企业在响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国家的风险,更是全球性的系统风险。为了有效应 对气候变化,促进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先后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一 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各国企业也纷纷做出响应, 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官网数据 显示, 截至到 2022年 10月共有 3821家公司加入科学碳目标 [5] ,包含 103家中国企业,已设定碳减 排目标公司有 1817家,占比约 48 [6] 。 7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ESG 披露加强,助力碳中和目标 2021年 5月 24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即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改革方案。随着政策制定者对企业ESG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的更新调整,ESG责任 投资的理念不断被提及和强调。责任投资已提上全球决策者、投资者和民间团体的议程,从国家、 政府层面,正在推动ESG 逐步纳入监管,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等领域。交易所层面也陆续在 上市规则中规定发行人需要定期披露其ESG 报告或管理情况,比如美国证监会要求2013年美国 环保局规定的部分高温室气体排放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排放信息,中国上海交易所2020年发布的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业务指南也对碳排放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这对于走在碳中 和发展道路前列的企业,更有利于积累碳信用,得到投资市场的青睐,为公司的投融资助力。例 如 ,台积电基于AA1000标准和GRI标准,建立了 ESG披露框架。每年通过多种沟通渠道,定期评 估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及ESG 趋势,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ESG 主题,建立 ESG发展目标,设置行动 计划,跟踪ESG的进展和效果。 8 1.1.2 中国全社会建立脱碳共识 趋势 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对于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 会 。 转型不力将会导致产业、能源和技术的落后,带来深刻的经济、社会、自然危害,若抓住机 遇 ,则可以带动中国社会的能源结构转型、催生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投资和市场,彰显有担当的 大国风范。通过近年来中国的实际行动,可以看到中国全社会的脱碳共识逐步加强。 中国自主贡献承诺 中国政府近期接连在国际会议上宣布中国的脱碳的目标,彰显我国毋庸置疑的低碳转型决心。 此外,继国务院颁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碳中和“1N”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明确讲 述了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重点任务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 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者建立 互利共赢的产融合作生态。 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 碳中和除了是国际社会、国家、政府、企业的责任,更是各国居民不可忽视和推卸的责任。近 年来国内倡导居民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企事业单位提倡环保办公,减少不 必要的商务出行,都是体现公众可持续意识逐步增强的信号。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 贡献力度,采取更加 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 “到 2030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将比2005年下 降 65以上”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 合国大会宣布 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 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 发展。降低碳排放 强度,支持有条件 的地方率先达到碳 排放峰值,制定 2030年前碳排放达 峰行动方案” 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四五”规 划 (图5 ) 数据来源德勤 9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1.2 电子行业面临的环境监管压力加剧 1.2.1 电子行业能耗需求上升,能耗管理与碳排管理压力增加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电子行业能耗需求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当今全球创新最活跃渗透性 最广的领域,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要动力。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 展,带来了电子信息制造行业的快速扩张,代表性消费包含个人电子消费设备、电视和家庭娱乐系 统、网络技术以及数据中心等。电子信息行业正消耗全球越来越多的电力,预计到 2030年,电子 信息行业将占据全球能源需求的7,而生产和使用环节主导了电子制造企业的碳排放量。 “新基建”下,电子信息行业规模扩大,能耗增加 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为全面促进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我国提出了“ 新基建” 概念,提供数字转型、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建” 关注的领域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密 切相关,这将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能耗需求的增加。作为国民支柱型 的超级行业,不仅需要主动承担低碳减排的责任,也将通过行业自身的科技创新特性助力其他行业 进行低碳转型。 10 趋势 1.2.2 电子行业绿色发展的监管及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为指导和加强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陆续出台,这些标准 从能源消费和使用效率、生产洁净化、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等方面对企业提 出了指导性或者强制性要求。随着电子行业的监管及标准体系日益完善,虽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 的体系化、标准化指导,但也同时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去满足行业性要求。 2020年 9月,为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绿色园区评价要 求,推动园区绿色化,要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 施 、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从而实现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 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园区。 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 工厂评价导则 2019年11 月发布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 技术规范 2020年5月发布 电子器件 半导体芯片 制造 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2019年1月发布 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供应 链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2021年1月发布 11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注 [7] 中国碳论坛及ICF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0 年中国碳价调查 1.3 脱碳为企业创造新价值 碳交易市场扩大、碳排放监测技术与系统完善,企业排放成本增长 碳排放交易是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是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碳减排的一 种重要政策工具。2011年 10月我国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宣布 启动中国碳交易市场。除电力行业外,预计“ 十四五” 规划期间,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和造纸 等行业将陆续被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当前中国碳交易市场支持现货交易,期货等其余交易手段陆 续开发中,包含两个交易品种碳配额和CCER(国家核证自愿资源减排量)。随着全球减排进程 日益推进,未来碳价预测均具有走高趋势。根据中国碳论坛及ICF 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0 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预测,中国二氧化碳价格预期在2030年将增至93元 /吨,相较于2020年增 长率近45 [7] 。这意味着,碳中和会给各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不小的“ 绿色成本” 。企业的配额不够 用 ,就需要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去买;如果企业节能减排做得好,分配的碳配额用不完,就可以到 市场上出售获益。 碳信用与企业融资能力挂钩,基于碳信用的金融工具逐渐丰富 国际市场将投资分为气候友好型投资和非气候友好型投资,前者能够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实行,而后者可能对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阻碍作用。二者享有不同政策和待遇, 对气候友好型投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的指导意见动员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能够有效抑制污染性和高碳投资。基于碳信用 的金融工具日渐丰富,例如中央人民银行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纳入央行贷款的合格抵押品范 围 。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会对绿色项目贷款有所青睐,低碳产业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1.3.1 成本与融资 12 脱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基于联合国RCP6.0排放情景,德勤利用D.Climate模型进行情景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气 候不作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排放量相对于当前水平并没有显著减少)将导致中国造成约人民币 180万亿元的经济损失(按现值计算);而相较于气候不作为,若快速进行脱碳转型,则全球不仅 可在2040至 2055年实现温升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到 2070年,也将为中国带来约 116万亿元(按 现值计算)的收益。 低碳产品市场价值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于节能减排理念的深入,低碳产品价值在日益凸显。例如新能源汽车对于环 境社会的正面影响带动了新能源车企的快速发展;电子行业更是通过低碳产品认证,监督企业针对 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监测,吸引客户购买并评估市场反馈。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阶段不断提 高性能、提高能效。自 2008年起,通过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所做的努力,所有主要产品线的平均 产品能耗降低了70以上,此外2020年发布的产品机身采用可再生材料,降低产品的碳影响。 国产品牌京东方也推出了创新型低碳产品电子纸和电子价签。由于其具有耗电量低、可循 环利用率高的优点,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在社会应用端成功推进了无纸化阅读、无纸化办公、 无纸化购物、无纸化物流的普及,为实现“ 碳达峰” 和 “碳中和” 目标提出了可行的显示解决方案。其 中,京东方的电子价签因起步较早,具有高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电子价签市场的第一位。其替代 的普通纸质价签保护了数万余棵树木免遭砍伐,并通过收集修复并再次投入使用价签,使各行业企 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大幅减少。 1.3.2 减排经济价值 趋势 13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1.4 全生命周期脱碳催生产业链加速合作 践行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是重要一环 供应链(包括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制造,交付,售后服务,端到端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排 放平均是公司直接排放的5.5倍,成为75的企业减排过程中具有挑战性的一环。 供应链减排是降低企业、行业碳排放的高效方式。首先,数字化手段可以将各个独立企业的能 源消耗、碳排放数据进行整合,提升整个链条碳排信息的透明度和连通性;其次,由直面终端消费 者,具有更高的利润率的下游企业带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合力减排,可以降低单一企业低碳转型高 额成本带来的压力,使得全行业脱碳成功成为切实可行的目标。 1.4.1 供应链脱碳是电子行业脱碳重点 14 1.5 技术创新是快速脱碳的驱动力 生产过程与工艺改进促进制造环节能效提升、碳排减少 2020年中国供应商填报的前五大减排活动中,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效率位居第一,改进生产工 艺、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和碳排放成为企业首选的转型行动。 宁德时代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管理 理念融入到业务运营的方方面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以电动化 智能化为核心,致力于生 产工艺的突破创新。宁德时代借助数字化仿真软件,实现了电池包热管理,并改善了生产工艺设 计 ,使其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线仿真。如,RGV(有轨穿梭小车)可按照软件 设定的轨道自动搬运材料和为设备上下物料,机械手可自动拆盘、码盘。在数字化仿真技术的帮助 下,宁德时代大幅缩短了研发时间,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了每生产单位的碳排放量。 技术创新将是带动企业进行快速脱碳的驱动力和重要支撑因素,布局和规划低碳/ 脱碳技术研 究,是未来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电子信息行业的脱碳技术包含生产工艺改进、 负碳技术、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等。 1.5.1 生产过程及工艺改进 宜选用高能效标准的设备,各系统合理匹配生产工序的用能需要,通过数字化等技术 手段提升厂房的运行效率,从经济效益和减碳目标来讲都非常有价值。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电气总工程师 谢志文 中国供应商2020年填报的五大减排活动 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效率 建筑资源效率 废弃物减少及材料回收 公司政策及行为改变 低碳能源消费 319 154 104 101 95 (图6 ) 数据来源德勤 趋势 15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CCUS技术(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帮助企业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 长期来看,企业若想实现碳中和,不止是需要依靠减排,也需要考虑如何吸收排放的二氧化 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 连接现在与未来能源的桥梁” ,被认为是最具前 景的关键碳减排技术方案之一。CCUS技术指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 新的生产过程中循环再利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当前CCUS技术尚处于研究和发展阶 段,电子信息行业应该加大对于负碳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与研究机构/ 大学等进行研发合作,携 手商业伙伴共同探索CCUS技术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促进中国的负碳技术发展。 节能提效与新能源是我国能源转型战略的重中之重 节能提效与新能源替代是我国进行碳中和转型的核心战略手段,“ 十四五” 期间,我国将继续能 源结构转型,通过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数据研究发现,如果要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 度以内,2050 年前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4070,预测节能和提高能效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 贡献为37,发展可再生能源贡献为32,燃料替代贡献为8,发展核电贡献为3,二氧化碳捕 获利用与封存(CCUS)贡献为9,还有12贡献由其它技术满足。 促进终端电气化将有利于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国内企业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减排压力。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电能的终 端利用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而燃气约为50~ 90,燃煤则通常不高于40。 而生产环节的工业流程作为制造业务的支柱,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调查发现,大部分制造商计 划于2035年实现45的工业流程电气化率。工业流程因电气系统的设计、产能、流程可控度及灵 活性均优于现有系统,拥有更高的性能寿命,在能源产能过剩时可平衡剩余负荷,可提升系统效 率 ,有利于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5.2 能源技术节能提效、新能源替代、终端电气化 16 趋势 1.5.3 数字技术与能源管理、碳排管理的融合 数字化技术与能源管理融合,促进供电侧和消费侧能效提升 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从供能端,数字化技术将提升配电系统和 电网的智能化,提升配电系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加强对设备全生命周期运维监控、状态感知、环 境感知,减少配电系统的故障风险和运维成本,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从消费侧,加强企业对于整体 用能预测和计划、用能情况监控、用能调度能力,提升企业整体能效管理水平。 数字化技术与碳排管理融合,增强企业碳足迹管理透明度 企业进行碳中和的第一步是掌握碳排放情况,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碳排管理融合,帮助管理者直 观了解碳排放情况,做出应对决策;监控、记录和分析生产和运营环节产生的碳排放数据,对高碳 排放环节进行节能减排改造。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连接上游供应商,收集和分析供应 链的碳排放数据,实现供应链脱碳目标。 17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1.6 零碳行业生态圈正在形成,支持企业 加速脱碳 政府发布监控和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加速脱碳 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监管标准的发布,中国政府正稳步推进低碳体制机制建立,推动低碳产 业发展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激励企业建立完善的碳资产管理体系,依法开展碳排放报告和信 息披露,加快全国用能权、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建设,推动企业加速脱碳。 金融市场响应政府号召,加强绿色金融发展 自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 意见之后,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中国一方面,支持绿色项目 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截至2021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6 万亿元,存量规模全球第一;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相关激励及约束机制不断完善,人民银行通过绿 色信贷、绿色债券业绩评价,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并陆续推出创新型货币政策工 具,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专业服务提供商借助自身经验,帮助企业转型 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缺少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精准感知,难以制定出 既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又符合外部环境变化的切实可行的减排目标、转型战略、解决方案和实现路 径。因此,脱碳前端企业和专业服务提供商应借助自身优秀的转型经验,帮助其他企业开展转型 之 旅。 18 电子信息制造业脱 碳的挑战 2 从我国整体脱碳进程来看,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设立脱碳目标并 制定脱碳解决方案,但是整体来看仍处于被动合规或者减排理念认同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认 为脱碳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以上问题反映,当前我国相当一部份 企业未把脱碳当作价值创造的抓手,若仅通过购买绿电、购买碳排放配额等手段进行脱碳,则势必 造成企业脱碳成本的居高不下,且长期来看难以实现深度脱碳。 若将脱碳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例如研发设计低碳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在市场和客户端的认 可度;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探索脱碳的可能性,例如通过绿色采购、绿色研发、绿色制造、绿色包装 和运输等策略,将脱碳融入企业的经营过程,加强企业全员的脱碳意识,降低脱碳成本的同时,提 升运营效率,实现长期的绿色经济效益。 2.1 脱碳未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脱碳 成本居高不下 2.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能力待提升, 深度脱碳难实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在实施碳中和策略和行动之前,第一步需要测量、盘查自身碳排 放情况,通过高质量、可靠的碳排放数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碳目标。而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需要 加强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排放管理能力,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监管方面,由于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不属于国家八大重点碳排放行业,因此电子企业多缺乏 成体系的碳盘查模板与规划。 市场方面,第三方碳排放管理产品与服务尚不成熟,尤其是针对电子行业特性与需求的碳 排放管理市场有待完善。 企业当前的碳排放数据集中于范围一、范围二,缺少对于范围三碳排放数据的测量,即未 考虑供应链的碳排放影响及气候环境风险。 企业自身碳足迹测量能力不足,还不能独立准确的测量碳排放数据、完成碳排放报告和监 测计划等文件的编制。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20 2.3 脱碳技术与行业脱碳实践融合不足, 技术驱动无法释放 能源科技是支撑我国能源长期安全转型的战略保证。根据我国能源统计司数据,2020年我国 能源消费总量为49.7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15.9。若想实现“3060”目标,中国 在 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应达到20左右,天然气占比达到15以上,即低碳能源 联合占比达到35。因此当前我国需要立即强化能源技术与行业脱碳实践的融合,提升非化石能源 的消费占比,推进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的持续降低。 发展循环经济和数字化技术,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实现企业绿色发 展与全社会减排“ 双赢” 目标。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产品原材料、制造环节和使用环节都可能产生对环 境有害的有机化合物排放和废弃污染物,例如半导体电子厂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旧 的移动电子设备等。如何通过循环利用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创新技术与工 业过程的深度融合,加强对于采购、研发、生产、运输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这些环节的污染 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打造循环可持续的电子信息制造供应链是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之 一。 (图7 )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公开数据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2030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95.0 85.0 75.0 65.0 55.0 45.0 35.0 25.0 15.0 5.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电子信息制造业脱碳的挑战 21 2.4 生态圈脱碳协作亟需加强,供应链制 约脱碳进程 国家大力提倡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圈,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 虽然中国在颁布一系列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政策措施,但放眼中国市场,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的认知 度还不足,主动延伸企业社会责任、积极从事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国内企业数量仍相对较少。当 前,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协作性脱碳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企业管理体系建设难度大,企业若想实施绿色供应链转型需要从公司战略层面出发,建设 完整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实现跨部门的全业务域合作,此外数字化技术和 管理手段也要同步发展,这给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带来了巨大挑战。 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需加强,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不局限于企业自身,还需要协同上下游企 业、政府及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如何通过激励政策、监管措施 促进多主体、多环节协作,给予企业政策、资金支持,减少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可 能遇到的转型风险,也是挑战之一。 受电子行业终端企业影响,供应链脱碳进程正逐步向上游推进。以苹果和台积电为例,台积电 作为为Apple Watch、 iPhone、 iPad和 Mac提供所有的定制Apple Silicon芯片的供应商之一,正 设法采取更加坚决的减碳措施,帮助企业满足苹果公司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保持竞争 力 。台积电公司履行以ESG指导委员会为内部最高层级的ESG决策中心,由董事长出任主席,制 定了中长期ESG发展方向。 从生产制造角度,台积电积极通过再生能源技术, 2021年购买约 12.3亿度再生能源、凭证及 碳权,海外子公司 100使用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占全公司用电量7.6 ,目标是 2030年 新厂再生能源占比20以上,并逐年增加购买量,达到全公司生产厂房25用电量为再生能源, 非生产厂房100使用再生能源;从供应链脱碳角度,正积极与上游供应商协作,以台积电供应 商行为准则为行动依据,通过可持续管理自评问卷、RBA稽核等手段促进供应商采集积极 手段降低环境风险。 “绿”动“芯”篇章 电子行业低碳转型洞察 22 2.5 电子厂房脱碳特殊性 电子行业是高度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对生产和环境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而且其生产工 艺非常复杂,原辅材料的种类众多,设备繁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环 境风险等也是多种多样的,加之其生产对能源质量要求较高,电能需求量和稳定性都是决定产品质 量的关键。因此,电子行业的生产特性和用能特性导致了电子厂房的脱碳特殊性。电子厂房的脱碳 特殊性包含脱碳技术复杂、脱碳周期较长、脱碳与生产需求较难同时满足等。 生产工艺复杂,导致脱碳技术复杂电子厂房的废弃物与污染物不仅包含二氧化碳,还包含废 水、废气、固废等。以芯片厂为例,生产过程是在密闭的生产区及设备内进行,各生产区在厂房内 又独立、分隔,化学品的供应全部采用管道,若需要对于芯片厂进行废气处理改造,则不仅需要考 虑终端废气如何处理,还需要考虑气体运输环节各管道的改造,且不能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因此导 致电子厂房脱碳技术复杂。 电能质量需求高,工厂产能紧张,导致脱碳周期长电子厂房具有高耗电的特点, 2021年 9月 起,全国各省陆续开始执行“ 能耗双控“ ,这使得英特尔、辉达、高通、恩智浦、英飞凌、日月光等 公司的大陆工厂均有了时间不等的停电、停工。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行业的脱碳问题也随之暴 露 为维持生产而购买的碳排放量的成本将逐渐难以控制;在限电的情况下,在可以生产的时间内 大规模加量生产,可能导致短时间内碳排放量过高;电子厂房无法短时间内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 化生产设备能耗使用而降低碳排放,导致脱碳周期延长。 连续生产要求高,提供稳定的电力为脱碳大前提电子行业中芯片、半导体等产品的生产有着 复杂的工艺制程,对生产环境有着极高要求,电力是否稳定、机器运转是否正常都直接影响着产品 良率的稳定。就目前情况而言,水力发电普及难度较大,而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稳定性较低。 因此,在使用清洁能源的同时,如何加强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保证生产设备和环境的平 稳运行,将是电力行业脱碳的重要挑战。 电子信息制造业脱碳的挑战 23 目标、建议与可持 续衡量指标 3 目标、建议与可持续衡量指标 3.1 两大目标 电子工厂达成低碳可持续的两大目标 企业价值提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循环利 用实现零废弃物填埋总量,在显著扩大制造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绝对碳排放量。此外,通过协作 与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协同发展从而降低低碳转型成本,以期减少整个半导体行业的碳排放,进一 步利用科技减少气候影响。同时ESG 成果已被全球机构投资人列入投资衡量指标,通过企业产品 与品牌价值的提升实现低碳转型的经济效益。 产业链脱碳达成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完善低碳标准体系,实现企业减排目标,助力供应链端 到端低碳转型。 “双碳” 目标背景下,从实现自身运营的可持续再到赋能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可持续,企业需要在 组织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及相应权责体系,在运营层面制定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和绩效指 标 ,并从供应链和品牌价值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主业。 (一)组织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企业应当以身作则,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首要任务即在企业内部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 组织。建议由集团总部级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项目制可持续发展工作小组以及区域或站点级别的可 持续发展负责人或EHS经理,建立灵活敏捷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组织。由总部级委员会负责可持续战 略及路线图的制定,统领建设和健全符合国家对于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低 碳转型治理体系,集团可持续长远发展相关的政策、机会和风险进行分析,并后续支持和监督企业 转型策略的实施。项目制工作小组负责结合总部战略和技术专家建议、制定并推广行之有效的低碳 改造方案,跟踪项目实施情况及运营绩效。区域、站点级的负责人主要职责在于实施区域或站点级 的具体低碳转型和运营优化方案,对区域或厂站的实际能源消耗、碳减排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