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精编版) ·关于作者·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 西门子中国项目组 柴麒敏 马玉洁 李晓梅 李墨宇 田爽 马清 宛兵 商慧杰 杨海林 梁修培 王畅 梁昊天 徐雨彤 与西门子共同完成 执行摘要 执行摘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正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在控 制相关新兴产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发展数字经济,利用数字化杠杆效应 使能低碳化,不断赋能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我国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 新形势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明确指 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 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 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十三年中,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 2010年的3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1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较 快增长,产业发展支柱性引擎作用愈发突出。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深圳市把握“双区”建设战略机遇,发挥综合改革试点和深圳经济特区立法 变通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提升新兴技术、 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同时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特色优势,统 筹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 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这也是本项目挑选深圳市作为新兴产业低碳转型研究的主要原因。 本项目是由西门子中国项目组与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合作 共同完成的公益性质的研究项目,旨在为深圳市新兴产业提升低碳转型 提供政策建议。本项目将深圳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三个 新兴产业作为主要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产业政策支撑情况,产业发展现 状 ,测算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以及减碳措施带来的减排量,进一步提 出产业“双碳”发展愿景并制定产业减碳技术路线。 基于分析,我们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帮助深圳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低碳高 质量发展 · 新兴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对于全社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注重完善相关碳排放测算、数据库建立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体系,以 促进新兴产业实现低碳发展。 · 深圳的新兴产业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因而其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变化和 碳政策的影响更加显著,需要积极应对并形成系统的应对策略和机制。 · 新兴产业的碳排放结构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个行业的碳排放结构进行 鉴别,并基于其特点确定减排优先领域,制定相应的减排路线图。 · 基于全产业链全周期的视角,利用管理和技术减碳解决方案,特别是数 字化底座,从产业链不同环节出发,制定科学、针对性的减碳措施。 CONTENTS 1 4 伴随数字化低碳化进程,国际新兴产业繁荣发展 1 25 2 3 3 5 7 我国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三)我国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急需低碳解决方案 总结与展望 3 (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为深圳核心优势产业 智能终端产业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 (二)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国,产业低碳发展基础基本形成 (三)深圳大力发展新型数据中心,专注存量改造和算力输出 深圳市正在打造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9 9 10 14 17 21 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以来,全球各个国家大多制定了不同程度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纵观国际 上“双碳”政策的发展情况,前期主要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主导,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碳达峰、碳中和目 标 的提出,在国内国际社会引发关注。如今,我们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与低碳化的话题逐渐被世界各国 重视,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将会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与此同时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也会给传统产业降碳 更多的赋能。根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发布的SMARTer2030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信息与 通信技术(ICT)行业碳排放依然仅占全球碳排放的1.97。而且,ICT技术将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帮助减排全球碳排放 的20,数字化将以10倍杠杆效应使能低碳化。数字技术逐渐推动亚洲新兴创新高地崛起,全球创新高地呈现“欧美亚 ”三足鼎立态势。据中国信通院研究报告显示,后发国家新兴城市居民拥有比发达国家更高的数字技能,创新资源越来 越向新兴市场热点地区集聚,尤其是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地区。 国家和海外碳减排政策和市场的要求下,企业面对各类低碳发展的挑战如何有效监测能源消耗与碳排、如何实 现低碳生产及绿色建筑(园区)、如何促进绿色设计及协同供应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数字孪生、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核心数字化技术成为了帮助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例如, 边缘计算技术可实现园区/车间产品碳排放数据自动化数采与计算,动态验证/改进与产品相关的碳排放;数字孪生技 术则能够实现从摇篮到大门全周期的碳孪生全息视图,帮助企业识别关键碳排热点。同时,区块链技术可通过在线请 求,帮助企业获得供应商相关碳排放数据,实现碳排数据的安全可靠共享。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加持,可实现多维动 态的减碳措施场景模拟,帮助企业从自身运营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等多个视角,识别减碳行动项。除此之外,SaaS化 的碳服务供给还能够为更多企业提供灵活选择,享受技术普惠,并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开放创新。 全球ICT市场份额中,美国占比最高,其次是中国,近十年中,美国和中国是ICT产业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分别 增长了9.2和2.1。中国的ICT市场份额目前与欧盟齐平。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前十位中,我国位居第一,远远超过 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指出,中美两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优势十分突 出(美国拥有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为中国的四倍),计算力指数分列全球一、二位,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 从2.3ZB增长至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 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技术也在不断突破进取,国际能源署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清洁 能源技术及其组件中,中国平均占全球制造能力的65,其中电动汽车占71,太阳能光伏电池占比高达96。在此 发展现状下,美国和欧盟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来应对来自后发国家的市场竞争。 伴随数字化低碳化进程 国际新兴产业繁荣发展 1 美国,��% 中国,��.��%欧盟,��.��% 日本,�% 英国,�.��% 德国,�.��% 印度,�.��% 其他国家,��.��% 01 ����年全球ICT产业市场份额占比 全球����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国家(IEA) 欧盟和美国设定的有关新兴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原材料的限制,欧盟颁布的欧 洲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确保欧盟获得安全和可持续的关键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稀土、锂、钴、镍以及硅等,到 2030年,欧盟计划每年在内部生产至少10的关键原材料,加工至少40的关键原材料,回收15的关键原材料。在 任何加工阶段,来自单一第三方国家的战略原材料年消费量不应超过欧盟的65,欧洲芯片法案强调了加强半导 体生态系统、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安全、减少外部依赖的紧迫性,并重申到2030年将全球半导体生产份额提高到20的 目标,净零工业法案旨在确保到2030年欧盟至少40的包括风力涡轮机、电池、热泵、太阳能电池板、可再生氢 等在内的清洁技术需求在欧洲本土制造,美国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对电池关键矿物原料来源地和电池关键部件 制造地两方面进行限制。第二类是对于碳足迹的限制,欧盟颁布的欧盟新电池法规中要求内部存储及容量大于 2kWh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的工业电池应满足碳足迹要求,2024年之后进一步严格碳足迹声明,加贴碳足迹性能等 级标签,符合欧盟要求的最大限制。第三类是对于碳定价的直接限制,2019年欧盟“绿色新政”中正式提出CBAM计 划 ,并于2023年4月走完整个立法程序正式通过,主要目的是解决欧盟碳市场机制下存在的“碳泄露”问题,美国也于 2022年提出清洁竞争法案,拟于2024年开始对碳含量超过美国产品平均碳含量基准线的进口产品和本国产品均征 收碳费,主要包括能源密集产品。 从全球碳中和的进程来看,全球已有133个国家,143个地区,252个城市和923个企业提出了净零排放目标,占全 球88总碳排放,92的GDP以及85的人口。并且已经有58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公约秘书处提交了长期低排放战略 目标,其中有53个国家宣布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从传统行业去碳化的角度来看,已经有了长足进展,虽然新兴产 业的碳排放相较传统产业低,但是从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角度来看,全球对于新兴产业的碳排放测算,数据库的建 立 ,标准的制定、对传统产业降碳杠杆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面对发达国家的一系列贸易政策 下,更要形成系统的应对策略和机制,以提升新兴产业的低碳转型。 BEC PHEV ��� ��� ��� ��� ��� ��� ��� � 万辆 中国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挪威 瑞典 韩国 加拿大 意大利 欧盟 02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本报告相关新兴产业我国政策发布情况 自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国内战新产业的发展培育已接近 13年。在这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1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发展支柱性引擎作用将愈发突出,预计至2025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 超过17,涌现一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产业也将由快速发展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本报告主要关注 点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数据中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并多次在重要文件中提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愿景和目标任务。 从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生产分布也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这几个经济区。 我国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2 时 间 政策发布主体 政策名称 政策相关内容 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 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 的意见 重点发展微型化、片式化阻容感元件,高频率、高精度频率元器件,耐高 温 、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半导体分立器件及模块,小型化、高可靠、高 灵敏度电子防护器件,高性能、多功能、高密度混合集成电路。面向我国蓬 勃发展的高铁列车、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能源装 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推动海底光电缆、水下连接器、功率器件、高压 直流继电器等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的应用。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 车 、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 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关注集成电路 设计工具、重点装备和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研发、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 先进存储技术升级,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 严格落实电器电子等有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控要求,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 用。培育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平骨干企业,推动 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扩大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等消费。 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 创新市场准入方式建立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平台。这将为电子元器件 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打通多个关键节点,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综合 成本。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要打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企业和产品市场准入 新平台。该平台的设立意味着深圳要设立一套既符合国内需求,同时适应国 际规则的交易准则。 2020.08 国务院 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 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 定税率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行 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2021.01 2021.03 2021.11 2021.12 2022.01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共中央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务院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 划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 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到2030年,电子整机产 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 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 重点突破,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 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 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遴选推广30个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 碳的典型应用场景。展望2030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布局更 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能效全球领先,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有 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2022.7 2022.08 工信部、发改委、生 态环境部 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国 资委、能源局 03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分布(工业和信息化部)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稳中有升阶段,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 第6,增速创下近十年新高,增速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1个百分点,差距较2020年有所扩大,两年平均 增长11.6,比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明显,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的出口均 较2020年有很大的增幅,特别是在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产能持续紧张背景下,近两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领域投资活跃, 实现半导体器件设备、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投资额的大幅增长。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初步测算,包括计算 机、通讯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试听设备、电子元器件和其他电子设备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碳排放 大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 重庆 ����� 四川 ���� 广东 ���� 江苏 ���� 安徽 ���� 上海 ���� 湖北 ���� 江西 ���� 福建 ���� 云南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四川 ���� 安徽 ���� 广西 ��� 江苏 ��� 北京 ��� 贵州 ��� 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 占全国��产量分布 广东 ����� 河南 ����� 四川 ����� 江西 ����� 北京 ����� 重庆 ����� 湖北 ���� 陕西 ���� 江苏 ���� 江苏 ���� 甘肃 ��� 广东 ��� 上海 ��� 浙江 ��� 北京 ��� 四川 ��� 集成电路(亿块 占全国��产量分布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占全国��产量分布 彩色电视机(万台) 占全国��产量分布 04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目标 历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作为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将电动化确定为中国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新 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汽车实际 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此后,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 路线图2.0也都提到了类似发展目标。2020年底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再次明确,纯 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0年 以来,“双碳”政策体系的陆续出台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2023年全国两会有超过25家汽车相关企业代表参 会,提案关键词较2022年明显更多,概念更超前、范围更广泛,从乘用车领域扩大到商用车、部件、人才建设、互联 网领域,关键词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电池质量、国家级充电平台、消费税碳关税、数字化、高压充电、商用车换点、 自动驾驶、燃料电池、汽车数据安全、电池回收、固态电池、碳交易、电池技术创新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2013年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1.0,远远超过汽车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5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从2013 年的0.1上升到2022年的26.1,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占汽车总体保有量的4.1。 时 间 发布主体 文件名称 ����年目标����年目标 2012.1 国务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 2012~2020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 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 500万辆 中国制造2025 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 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 70以上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 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 2015.5 国务院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 科技部 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 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2015.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 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占比达7 新能源汽车市场总销量的20左右2020.1 中汽学会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2035年) 2020.10 国务院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 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新能源汽车产量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汽车产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产量/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量/万辆 � 05 近三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分布(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2022年全年,中国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名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 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LG新能源、瑞浦兰钧。其中,宁德时代占比48.2,比亚迪占比23.45,中创新航 占比6.53。从2021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装车辆占比逐步提升,2022年三元电池装车辆为110.4GWh,占总装车辆的 37.5,磷酸铁锂电池装车辆为183.8GWh,占总装车辆的62.4。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根据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在面向碳中和的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 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大概在149.6 gCO /km,与欧盟(约80 gCO /km)和美国(约105gCO /km)的全生命周期碳排 放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三元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 其他 ����全年装车量����全年装车量����全年装车量 ��� ��� ��� ��� ��� ��� �� � GW h 06 2 2 2 (三)我国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支撑数字化进程 我国支撑数据中心发展相关政策及表述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稳步增长,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截止到2021车年 底 ,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增 长更为迅速,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机架规模420万架,占比达到80。 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数据中心相关政策可以看出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 发展、气候环境等,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以及部分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布局 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通过在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引导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枢纽内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 群。发挥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 PUE下降目标和绿色数据中心标准明确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 网络格局。 时 间 政策发布主体 政策名称 政策相关内容 2019.02.14 建立健全绿色数据中心标准评价体系和能源资源监管体系,打造一批绿色数 据中心先进典型,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绿色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培育一 批专业第三方绿色服务机构。到2022年,数据中心平均能耗基本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能使用效率值达到1.4以下,高 能耗老旧设备基本淘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废 旧电器电子产品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 意见 工信部、国家机关事 务管理局、能源局 2021.02.02 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 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 2021.07.04 到2021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55以上,总算力超过 120 EFLOPS,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 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平均利用 率力争提升到60以上,总算力超过200 EFLOPS,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10 。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比超过70。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 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国家枢纽节点内数据中心 端到端网络单向时延原则上小于20毫秒。 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2021-2023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11.01 到2025年,数据中心算力规模达300EFLOPS,形成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数据 中心布局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形成 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算力水 平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12.08 到 2025 年,数据中心和 5G 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数据中 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 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 1.25 以 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明显提升,西 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 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5G 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 5G 等新型基础设 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国家发改委 2022.01.12 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 化格局。东西部数据中心实现结构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 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 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 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改委 07 ����-����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稳步增长,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截止到2021车年 底 ,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增 长更为迅速,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机架规模420万架,占比达到80。 受新基建、数字化转型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数字中国远景目标等国家政策促进及企业智能 化数字化升级需求的驱动,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持续高速增长。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市场收入达到1500亿元 左右(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相关业务收入,不包含云计算业务收入),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69,随着我国 各地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的市场布局整体呈现“东部沿海居多,核心城市集中,中、西、北部偏少”的格局,数据中心 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时效性高的“热数据”处理需求的增多使我国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周边 地区。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全国数据中心发展指引2020,2019年全国在用机架规模314.5万架,北上广深合计共有 80.2万架,占比达到25.5,平均上架率接近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数据中 心在用机架分别占全国8.01、8.9、8.59。从供需角度来看,北上广深数据中心机架供不应求,北京、上海、广州 和深圳分别存在8.7万、9.1万、10.6万的需求缺口。在国家政策规划下,环一线城市数据中心产业带逐渐形成,北方地 区由张北、廊坊、怀来、燕郊组成的环北京IDC集群,华东地区由昆山、南通、南京、扬州组成的环上海数据中心集 群,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韶关为中心的广深IDC产业集群。 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数据中心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为1.14,IEA数据显示,全球 数据中心和数据传输网络碳排放占能源相关碳排放的0.9。 ���� ���� ���� ���� ���� ����E 年份 机架数量 (万架) ��� ��� ��� ��� ��� ��� ��� ��� ��� ��� ��� �� 总机架数量(万) 大型规模以上机架数量(万) 08 (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为深圳核心优势产业 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和广东省比重(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市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及预期(深圳市统计局,项目组分析) 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体量大、增速快,是深圳市传统核心优势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深圳工业第一支柱产业,占 深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六成,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且增速超全行业,引领深圳市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 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预计约7,超过广东省全行业目标5,及深圳市全行业目标6,到2025年,深圳市电子信 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约7400亿元,到203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预期将较2021年翻一倍,达到11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与全球市场联系紧密,受国际形势影响大,在全球双碳背景下,低碳发展亟需得到关注。由于深圳 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接轨程度高;且国际头部企业重视双碳发展,纷纷制定了明确的双碳目标, 并在供应链、设计、运营、回收等维度实施减碳行动。因此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双碳发展的影响下,深圳市电子信息 产业应抓住低碳机遇、迎接低碳挑战,向全球龙头企业看齐,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高速、高质发展。 从细分领域上看,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中智能终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值得重点关注。深圳已出台关于发展壮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重要政策文件,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发展以先进制造 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 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其中,从体量上看,智能终端产值高,202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全 国领先;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预期增速快,是深圳市重点发展领域,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智能终端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处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中游偏下游和中游偏上游,可分别带动产业向下和向上发展。 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可有效带动行业产业链向下游用户使用端发展;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可带动产业链向上游原 材料发展。二者相结合,将助力深圳市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深圳市正在打造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3 主要产品产量 深圳占全国 移动通信手持机 20.9 微型计算机设备 7.4 集成电路 12.1 彩色电视机 25.5 深圳占广东 51.8 58.4 80.3 48.1 09 智能终端产业 深圳智能终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趋势(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智能终端产业上中下游碳排放核算边界 “十四五”以来,深圳市出台多项政策支撑智能终端产业在深发展,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持 续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以电子设备制造为重点,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 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显著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深圳市人民政府关 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 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 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 动智能终端产业向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集聚发展,打造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 地,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终端产业增加值超2700亿 元 ,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集聚区,形成以手机为核心,以X种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为辅助,布局N个 互联应用场景的“1XN”智能终端产业生态体系。 通过对深圳市近五年的智能终端产业的重点产品的产量趋势分析表明,移动通信手持机基本维持在3亿台左右,由 于2020年疫情的影响手机产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彩色电视机五年平均增长了4左右,产量维持在4000万台以 上;电子计算机整机呈现不断不涨的趋势,也和居民对于电子计算机设备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智能手环近两年呈现 下降趋势,不仅与用户的体验有关,同时也反映智能穿戴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液晶显示屏的产量总体保持在10亿片 左右的水平,变化趋势并不大。 产品名称 单位 ����年 ����年 ����年 ����年 ����年 �年平均变化率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万台 36447.1 30870.7 22479.7 26079.2 34680.7 -1.23% 彩色电视机 电子计算机整机 智能手环 液晶显示屏 4012.4 4505.9 4952 5315.7 4722.8 4.16% 3220.7 3413.3 3283.6 3145.7 3464.4 1.84% 734.6 868.3 860.5 557 484.2 -9.90% 12.5 11.1 11.4 9.1 10.9 -3.37% 万台 万台 万台 亿片 上游-生产阶段 重点产品 细分行业 · 计算机制造 · 其他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 通信设备制造 · 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 · 智能消费设备制造 其他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重点产品 电子计算机整机 液晶显示屏 移动通信手持机 彩色电视机 电子计算机整机 移动通信手持机 彩色电视机 智能手环 智能手环 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中游 近中长期碳排放预测分析 下游-使用阶段 10 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上游排放情况(项目组分析) 深圳市智能终端行业中游碳排放情况(项目组分析) 上游碳排放是智能终端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关注重点。考虑智能终端产业的上游主要是软件和硬件,供应商涵 盖品类众多、制造工序繁杂,其中软件主要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无线通讯与充电技术、语音控制交互技术 等,硬件主要涵盖芯片、内存、电池、其他零部件等设计、制造、组装等。结合已有的研究从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 到运输配送的碳排放系数(渠慎宁,2021)和基于专家咨询和文献调研智能终端产业的重点产品的碳排放系数的得出 平均上游碳排放。核算的碳排放总量远超过智能终端产业的碳排放水平,2021年碳排放达2377万吨,相较于2020年上 升了20。 ���� ���� ���� ���� ���� ��� � ���� ���� ���� ���� ���� ��� ��� ��� ��� � 万吨 年份 年份 ���� ���� ���� ���� ���� 万吨 移动通信手持机 智能手环 彩色电视机 液晶显示屏 电子计算机整机 生产阶段总排放 ��� ��� ��� ��� ��� ��� �� � 万吨 ���� ���� ���� ���� 11 深圳市智能终端行业下游碳排放情况(项目组分析) 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生产制造过程减碳技术(项目组分析) 中游碳排放主要是智能终端产业生产制造二氧化碳排放,可获取的能源消费数据只到2020年,因此深圳市智能终 端产业的碳排放量298万吨,且主要为电力消耗排放,电力消耗占智能终端总能源消费的98以上。 下游碳排放是智能终端产业全生命周期排放末端。使用阶段作为智能终端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下游环节,主要是用 户的使用以及维修回收换购等提供相关服务的环节,由于统计口径的区别且下游居民使用的不可控和复杂多变的使用 方式,项目组结合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地方团体标准关于重点产品的碳排放系数,均化处理重点产品碳排放系数, 重点产品方面由于液晶显示屏在使用阶段已在电子计算机整机中进行考虑了,因此下游阶段不考虑液晶显示屏的碳排 放,2021年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共665万吨。 万吨 万吨 年份 ���� ���� ���� ���� ���� 移动通信手持机 智能手环彩色电视机 电子计算机整机 使用阶段总排放 ��� ��� ��� ��� ��� ��� �� � ��� ��� ��� ��� ��� ��� ��� ��� ��� ��� ��� 万吨 ����年 电力清洁化 能源结构调整 提高效能 ����年 ��� ��� ��� ��� ��� ��� �� � ���.� -��.� -��.� �.� -���.� 12 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 智能终端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 针对智能终端中游生产制造部分,通过电力清洁化、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等措施,可以将碳排放在2060年控 制在近零水平,可以通过其他负碳技术对工业制造过程中剩余的碳排放进行中和。 短期(2022-2025年)大力推动供应链减碳,全力开展自身运营节能 第一阶段作为短期目标实现路线,主要由技术成熟度较高,投资规模较低且减碳效果较好的技术组成。对于智能 终端产业而言,供应链和运营环节应是本阶段的关注重点。在供应链环节,主要推动上游供应商减碳管理以及物流运 输减碳,从供应商管理、绿色标签、绿色运输、绿色包装升级几方面进行供应链上的各环节减碳行动。运营环节,则 应重点通过照明节能改造和建设分布式光伏,在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实现运营减碳。 中期(2025-2035年)推广应用数字化管理,并持续提升运营减碳效果 第二阶段作为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