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1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 中能传媒研究院 2023年 1月 2 目 录 第一篇 能源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 1 一、政策与大事 . 1 二、能源发展展望 . 7 第二篇 油气增储上产全力推进 10 一、政策与大事 . 10 二、问题与展望 . 17 第三篇 煤炭兜底保障持续发力 19 一、政策与大事 19 二、问题与展望 . 22 第四篇 煤电节能减排持续推进 24 一、政策与大事 . 24 二、问题与展望 . 27 第五篇 清洁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29 一、政策与大事 . 29 二、问题与展望 . 33 第六篇 电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 36 一、政策与大事 . 36 二、问题与展望 . 40 第七篇 储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42 一、政策与大事 . 42 二、问题与展望 . 47 第八篇 国际能源市场剧烈动荡 49 一、国际能源大事 . 49 二、问题与展望 . 57 1 2022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制定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面对风高浪 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能源行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 一年来,能源行业展现出稳中有进、以进固稳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力推动煤 炭增产增供,全国新增煤炭产能超 3 亿吨 /年;全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油气产 量超额完成 “七年行动计划 ”阶段性目标;全力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布局建设 一批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全国核准开工核电机组 10台,白鹤滩水电站 16台百万 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以沙漠 、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 设扎实推进,白鹤滩 江苏、闽粤联网等重点输电工程建成投产。能源安全稳定 供应有效保障,能源重大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持久动力。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 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能源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能源安全 新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坚定推进绿色发展,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第一篇 能源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 一、政策与大事 1.党的二十大对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部署要求 2022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开幕。党的二十大就确保能源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 中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作出安排 部署,提出新的明确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 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 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 用, 2 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 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 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2.中俄强化能源战略伙伴关系 2022 年 2 月 4 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俄罗斯总统 普京举行会谈。习近平表示,希望两国强化能源战略伙伴关系,稳步推进油气 合 作大项目,加强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联合创新攻关,拓展新能源合作,支持彼此保 障能源安全,推进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冬奥会期间,中俄双方有关部门和企 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保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 补充协议 3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等。 3.习近平向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 2022 年 11 月 2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 贺信指出,中俄能源合作是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石,也是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 积极力量。面对外部风险挑战,中俄双方加强沟通协作,推进重大合作项目,显 示出中俄能源合作的强劲韧性,诠释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广阔 前景。中方愿同俄方一道,打造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能源清洁绿 色发展,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国际能源市场长期健康 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 2022年 12 月 7日至 10日 ,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举行的首届中国 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 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推动中阿、中海、中沙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此次出访期间, “能源安全 ”被列为 “八大共同行动 ”之一,特别提出 “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 ”, 为中阿能源合作开新局。 在访问利雅得期间,中沙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同意扩大原油贸易 规模,加强勘探开发等合作。习近平主席在中国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 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持续大量进口原油,扩大进口液化天然气, 3 加强油气上游开发、工程服务、储运炼化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 心平台,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5.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2年 12月 30日, 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 2022 年重点工作成果,并部署了 2023年重点任务。 2022年我国全力推动油气增储 上 产,原油产量重回 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 2170亿立方米;全力推动煤炭增产 增供,煤炭总产量约 44.5亿吨、同比增长 8;预计全年电煤中长期合同实际兑 现量约 20 亿吨,稳住电煤供应的基本盘;加速推进能源重大工程,预计全年全 国重点能源项目完成投资 2万亿元左右;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第一批大型风 电光伏基地 9705 万千瓦已全部开工,第二批、第三批基地项目陆续推进,全 年 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预计 1.2亿千瓦以上;全面完成提升 “获得电力 ”服务水平 主要目标任务,累计为电力用户节省办电投资超过 1800亿元。 会议明确了 2023 年能源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包括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 保障能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能 源监管以及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6. “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出炉 2022年 1月 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 “十四五 ”现代能源 体系规划。规划明确了 “十四五 ”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五方面主要目标能 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 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46亿吨标准煤 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 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 2300亿立方米 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 30亿千瓦。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 GDP二 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 18。到 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20 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 3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 30左 右。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单位 GDP 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13.5。到 2025 年, 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 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35。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 ”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 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 50 个左右。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年 生活用电量达到 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展望 2035年,规划提出,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 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 4 石能源消费比 重在 2030年达到 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 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7.有序推进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建设 2022年 3月 2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印发。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 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在统筹规 划、优化布局基础上,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优化交 易场所、交割库等重点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油气管网设施 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 主体公平开放。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 价体系。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研究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 进一步发挥全国煤炭 交易中心作用,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8.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印发 2022年 1月 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 方案。实施方案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要求,对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 策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全面促进重 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加快提升食 品消费绿色化水平,鼓励推行绿色衣着消费, 积极推广绿色居住消费,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消费,全面促进绿色用品消费,有序 引导文化和旅游领域绿色消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潜力,大力推进 公共机构消费绿色转型。二是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推广应用先进绿色 低碳技术,推动产供销 全链条衔接畅通,加快发展绿色物流配送,拓宽闲置资源 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绿色消费 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健全法律制度,优化完善标准认证体系,探索建立统计监测 评价体系,推动建立绿色消费信息平台。四是完善绿色消费 激励约束政策。增强 财政支持精准性,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推广更多市场化 激励措施,强化对违法违规等行为处罚约束。 9.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印发 2022年 1月 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 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在完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 体系方面,意见提出推动完善能源相关的绿色消费机制,通过消费端优先使 用绿色能源的需求选择带动能源生产供应端绿色低碳转型,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 5 能、绿色用能。绿色能源消费促进 机制将为追求零碳低碳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绿色社区等提供实现途径,并使之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意见重点围绕工业、 建筑、交通等行业领域,提出电价、分布式电力交易、国土空间保障等支持政策, 推动提升终端用能低 碳化和电气化水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在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方面,意见强调化石能源 清洁开发利用和减污降碳的重要性。在较长时期,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建 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煤矸石、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绿色 智能煤矿建设,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完善推进煤电机组超低 排放改造、 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的机制和政策,推动燃煤自备机组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加 快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 能力,完善油气与地热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协同开发机制。 10.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发布 2022年 9月 20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 划。计划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 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 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 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到 2030 年,建立起结构 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 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11.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 系建设 2022年 1月 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 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 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 成;到 2030 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在健全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 交易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规范统一市场基本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提 升电力市场对高比例新能源的适应性,完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市场机制,有序 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到 2030年,新能源要全面参与电力市场。指导 意见是全国电力市场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入了 全 新的阶段。加 强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有助于形成各层级机制有效衔接,充 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价格传导和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大电网的互济能力,提升整个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 6 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先后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 建设工作的通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工作方案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施方 案,推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速构建。山西等 6 个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 地区开展不间断结算试运行。 2022年全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超过 60。 12.能耗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 2022年 11月 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 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原料用能的基本定 义和具体范畴,即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非能源产品的原 料、材料使用。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芳烃、炔烃、醇类、合成氨等产品 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属于原料用能范畴;若用作燃料、动力使用, 不属于原料用能范畴。通知明确提出将原料用能从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树 立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新导向,是完善能耗双控政策的重要举措,对科学有序 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具 有重 要意义。 11月 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 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现阶 段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 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其他可准确计量的可 再生能源类型将逐步动态纳入。在开展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以各地 区 2020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 “十四五 ”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考核时予以扣除。通知提出,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 电 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 凭证。此外,还将积极推动绿证交易体系建设。新增可再 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作为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用 能空间,是完善能耗双控政策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高质 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3.“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深化 2022年以来,我国持续深化 “放管服 ”改革,全面实行电力业务资质许可告知 承诺制,持续完善许可监管制度体系。 5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国家能源局 2022 年深化 “放管服 ”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完善市场交易机制, 支持分布式发电就近参与市场交易,推动分布式发电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同时, 7 提出精简整合能源项目投资建设审批流程,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清理 规范项目审批全流程涉及的行政许可、技术审查等事项,公开事项办理流程和条 件标准等信息,不在法定条件之外增加前置条件。 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 步加强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监管有关事项的 通知,共计三部分 10项具体内容,涵盖资质许可 “互联网 ”监管五个重点环节, 融合信用监管三项具体举措,强化闭环监督两个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了资质许 可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机制。通知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 “放管服 ”改革 精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 “互联网 ”监管水平;有利于进一 步完善资质许可管理工作。 数据显示,经过各单位努力, 2022年全面完成 “获得电力 ”服务水平主要目标 任务,基本实现用电报装 “三零 ”“三省 ”服务全覆盖,累计为电力用户节省办电投 资超过 1800亿元。 14.能源行业多措并举保供稳价 2022 年以来国际能源供应形势严峻复杂,能源价格保持高位,对迎峰度冬 能源保供稳价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难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研判、超 前谋划部署一揽子能源保供稳价政策措施,有效应对能源市场波动一是发挥煤 炭的主体能源作用,实行全国煤炭产量日调度的机制和价格、库存的监测机制, 发挥好煤电油气运部际协调机制作用。二是支持煤电企业应发尽发,多渠道提升 新能源发电出力,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加强余缺互济。三是推动油气田安全满 负荷生产,保证油气供应,加强对北方资 源偏紧地区冬季供暖用能保障。国家发 展改革委会同各有关方面认 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煤电 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全力加强统筹协调,提前做好各项工作,推 动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多家央企密集部署能源资源保供稳价,确保 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能够得 到有效保障。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 1.76亿吨,同比明显增加,电力、天 然气供应也较为充足。北方港动力煤贸易商现货报价比前期明显下降,国内 LNG 现货交易价格远低于国际水 平。 二、能源发展展望 1.能源安全保障任务依然艰巨 8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俄乌冲突以来,国际局势加剧演 变,国际能源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对整个能源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能源供需 失衡,能源价格飙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能源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主 动权,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 一方面,煤电仍是近期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发电量的第一大支撑电源,需要正 确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同时, 释放煤炭优质产能, 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 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其核心是要在能源安全稳定保供的前提下实现新能源对传统 能源的逐步稳步替代。同时推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利用,提升新能源 消费比重,逐步实现传统能源的平稳过渡替代。 2.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务更加紧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 “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 系规划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 2030年达到 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 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 实质性成效,碳排放 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同时,在国际能源供给紧张、价格高位波动,国内油气对 外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能源行业 需要以更大决心和举措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背景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务将非常艰巨。为此,应高水平发展核、 风、光等清洁能源产业,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推进以沙漠、戈壁、荒 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 可再生能源。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把煤电 “三改联动 ”作为推进煤 炭 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抓手,并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示范应用。此外, 还需加强终端用能的清洁替代。这既包括在供应侧采取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 电措施,也包括在消费侧采取电能、氢能、太阳能直接利用、地热能直接利用、 生物质能直接利用等多种手段。 3.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 会议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 9 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国家 发展改革委印发 “十四五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 设。目前我国在加快 “十四五 ”规划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预计 “十四五 ”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 “十三五 ”增长 20以上,为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应加大新型电 力基础设施 建设力度,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西南水电基地以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另一方面应强化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提升网间电力互济能力,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长输管 网体系建设,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 4.创新引领能源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创新能力全球领先,取得了多个 “世界第一 ”和 “国际首个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但与世界能源科技强 国相比,与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还存在明显差距,支撑 碳达峰、碳 中和的能源技术有待突破。比如,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 等大量依赖国外,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偏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 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随着科技创新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 的权重不断加大,只有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绿色技 术创新和推广,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主动权。下一步,要以实现能源强 国为目标,集中攻关突破能源领域主要短板技术装备,加快研究快速兴起的前瞻 性、颠覆性技术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一批 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同时,进 一步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引领能源产业高质 量发展和能源转型。 10 第二篇 油气增储上产全力推进 一、政策与大事 1.油气增储上产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国际形势,油气行业全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切实保 障国内核心油气需求。油气产量超额完成 “七年行动计划 ”阶段性目标,原油产量 重回 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 2170亿立方米、连续 6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产 供储销体系弹性韧性进一步提升。 2022 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深层、深水领域。在深层领域, 6 月, 西南油气田双鱼 001-H6井钻井深度达 9010米,创造国内陆上最深气井纪录; 7 月,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田在塔里木盆地全面投入开发; 8月, “深地一号 ”顺北 油气田再添超深 “千吨井 ”,钻探垂直深度超 过 8000米的油气井达 41口; 10月 9 日,我国最大超深油田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富满油田累计生产油气突破 1000万吨大关,其中原油 867万吨、天然气 16亿立方米,相当于塔里木油田全 年油气产量当量的三分之一。在深水领域, 5 月 17 日,位于南海东部海域的我 国首个深水气田群外输天然气突破 500 亿立方米; 6 月 25 日,我国迄今为止发 现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深海一号 ”,累计生产 天然气突破 20 亿立方米,累计外输凝析油超过 20 万立方米; 10 月,我国南海 东部海域深水天然气勘探获重要突破,新发现流花 28-2 构造,有望带动周边中 小气田实现联合开发; 11月,渤海亿吨级大油田 垦利 6-1油田最大区块 7座平 台全部完成海上安装,计划年底全面建成并投产。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陆上最 大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生产区,海洋油气已经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增 长极。 2.油气企业全力做好天然气保供稳价 随着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油气企业加大气田增储上产力度,全力 备战 2022至 2023年采暖季天然气保供稳价。 上游供气企业尽可能增加冬季高峰期国内天然气产量。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五 大气田日产天然气产量攀升到 1.4亿立方米以上高点运行;西南油气田确保最大 日产量达到 1.1亿立方米以上;塔里木油田新建产能 8.6亿立方米,保障天然气 产能释放。自 10月进入冬季保供以来,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新增产能 140万立 方米 /日,累计产气 11亿立方米,日产天然气 26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截至 11 11 月 20日,普光气田生产井口气 74.13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田在供暖季来临 之前,新建产能 6.71亿立方米,日供气量增加 310万立方米。中国海油 2022至 2023年采暖季保供期间海上天然气日供应量可达到 5500万立方米,整体供应量 约 80 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 4.4;陆地天然气总供气量预计超过 18 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 6。 国家管网公司充分发挥调度协调作用,推动已建成储气设施应储尽储,统筹 用好储气资源。入冬前,与国家管网相连的各储气库超额完成注气任务,累计注 超 160亿立方米。入冬以来,储气库注采转换有序推进,截至 12月 5日,已有 与国家管网相连的 11座储气库启动采气,日采气进管网气量突破 1.4亿立方米, 满足北方地区旺盛的天然气增量需求。大港储气库群采气突破 2000万立方米 /日; 刘庄储气库实现应采尽采,持续稳定满足托运商 100 万立方米 /日的采气需求; 辽 河油田双 6储气库采气量达到 2500万立方米 /日以上,有效应对用气激增。 面对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油气行业及时研判、超前谋划,降低天然 气采购成本。中央企业发挥 “资源池 ”优势,国产气和进口管道气、进口 LNG 长 协气等稳价资源占比增大。主要供气企业管道气平均供气价格多在每立方米 23 元,部分尖峰增量气源价格也控制在每立方米 45元,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3.非常规资源为油气增产提供接续资源 2022年 6月 25日,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在山西沁水盆地的煤层气田日产气量 和日外输商品气量均突破 550万立方米,年地面抽采能力超过 20亿立方米。至 此,沁水煤层气田成为全国最大煤层气田。 9 月 27 日,中国海油中联公司在山 西吕梁市临兴区块实施的首口深层煤层气水平井 “深煤一号 ”成功投产,最终测试 产量达到 60000 立方米 /日。 “深煤一号 ”于 1 月完成钻井,采用近钻头地质导向 技术完钻井深超 3200米,水平段长度达 1000米,煤层钻遇率达到 92。 “深煤 一号 ”的成功投产,为非常规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深部煤层气的高 质量 勘探开发进行了积极探索。数据显示, 2022年 1-10月全国煤层气累计产量 为 93.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8.99。作为补充天然气供应的区域性气源,煤层 气开发利用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成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的有 效途径。 2月,胜利油田投产的丰页 1-1HF井峰值日产油 262.8吨,刷新国内页岩油 单井日产最高纪录。 7月,江苏油田在苏北盆地的页岩油探井取得勘探突破,获 12 日产油超 30 吨、天然气 1500 余立方米,标志着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的 11 亿吨页岩油资源量被成功激活。同月,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涠西南凹陷 的涠页 -1 井压裂测试成功并获商业油流,这是我国海上首口页岩油探井,据测算,整个北 部湾盆地页岩油资源量约 12亿吨,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数据显示, 1-7月, 我国页岩油产量 170万吨,同比增长 14。 8月,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陆相断 陷盆 地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揭牌成立,成为国内首个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国家级 示范区。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快速消耗,新增资源勘探和开发难度增大,全球油气勘 探开发正在由以传统的常规油气为主向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重的局面转变。除向 海洋等领域大举进军外,加强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油 气资 源勘探开发已成全球大势所趋。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的勘探开发势 头强劲,成为资源接替和稳产增产的重要方向。在 “十四五 ”时期乃至未来更长的 时间,非常规油气资源都将为我国油气增产和能源安全保障目标保驾护航。 4.油气技术装备攻关屡获重大突破 2022年 4月 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海上可移动自升式井口平台 “海 洋石油 163”在北部湾海域正式投产。不同于传统的固定式导管架井口平台, “海 洋石油 163”平台可升降、可移动、可重复利用,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装备利用率, 大幅降低油田开发成本,是开发边际油田的利 器。 5月 11日,我国首套国产化深 水水下采油树在海南莺歌海海域完成海底安装,此次 500米级水下油气生产系统 工程化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成套装备 的设计建造和应用能力。 10 月 3 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 平台 “海基 一号 ”正式投用。这是我国首次在 300米级水深海域设计、建造、安装 导管架平台,平台高度和重量均刷新我国海上单体石油生产平台纪录,标志我国 已掌握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制造安装和应用的成套关键技术。 11月 18日,我 国首套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在渤海锦州气田成功投 产。水下生产系统通 常用于深水,而此次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投产是我国浅水海域油气开发模式的又一 创新,可撬动渤海油田数亿吨难动用储量。 5.油气管网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2022年 9月 16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安平至泰安段正式投产。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分北、中、南三段核准建设,北段和中段均已投产运行。安平至泰安 13 段是中俄东线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投产后,我国东部能源通道进一步完善, 环渤海地区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12 月 7 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泰安至泰 兴段正式投产,自此,我国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由北向南的中俄 东线天然气 管道与由西向东的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在江苏泰兴正式联通,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 能源全面供应长三角地区。 9 月 28 日,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 二线、三线联合运行,使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年输送能力达到千亿立方米,大幅提 升我国天然气管网系统的管输能力。 11月 8日,国家管网集团川气东送管道增压工程(二期)全面完成,川气东 送管道年输气能力提高至 170亿立方米。近年来,通过互联互通和增输改造工程, 川气东送管道推动形成了由上游普光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元坝气田等组成的多 渠道供应格局,区域气 源调配和川气外输能力持续提升。 11月 18日,随着沈阳联络压气站压缩机组正式投入运行,我国东北地区最 大的天然气枢纽压气站全面建成投运,日增输天然气能力提升至 1 亿立方米左 右。沈阳联络压气站是联通秦沈线、哈沈线、大沈线、中俄东线等天然气长输管 道的重要枢纽站场,本次压缩机组的投运将进一步提升东北管网系统调峰调压和 灵活调配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油气 “全国一张网 ”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 18万千米, 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 根据规划,到 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将达 到 21万千米左右。 6.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加快推进 地下储气库方面, 2022年 2 月 28日,国家管网文 23储气库一期项目建设 正式完成。文 23储气库设计总库容 103亿立方米,工作气量 40亿立方米,是我 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工作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地下储气库。 6月 23日, 文 23储气库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文 23储气库储气能力可整体 提升 20,新增库容 19.3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 7.35亿立方米,实现总注气规模 2400万立方米 /日、采气规模 3900万立方米 /日的建设目标。 5月 23日,随着双 台子储气库国产注气系统试运投产成功,中国石油辽河储气库群整体注 气能力提 升至 3000万立方米 /日,成为国内注气能力最大的储气库群。 6月 8日,国内最 深的盐穴地下储气库 江汉盐穴天然气储气库王储 6井正式投产注气,首日注气 14 量达 19万立方米。 6月 28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苏东 39-61储气库投用, 2024 年达容达产后将实现工作气量 10.8亿立方米。 LNG储罐方面,中国石油唐山 LNG接收站、江苏 LNG接收站高效运行, 2022年以来江苏 LNG接收站累计接卸总量超 570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中国 石化天津 LNG 接收站二期工程储罐建设逐步推进,青岛 LNG 接收站年底投用 “二号泊位 ”,年接转能力由 700 万吨增长至 1100 万吨,助力华北地区去冬今春 天然气供应。中国海油盐城 “绿能港 ”、珠海 LNG二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绿 能港 ”项目一期工程共建造 10 座大型 LNG 储罐,建成后每年将增加 LNG 接收 处理能力 600万吨,其中 4座 22万立方米储罐已于 2022年 9月 26日投入使用 。 储气设施建设是天然气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不可少的环节。自 2018 年加 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来,我国储气规模快速提升,三年多的时间实现了 翻番。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预计到 “十四五 ”末,我国天 然气储备能力有望在 2021 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和安全稳 定供应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7.油气进口多元化成效明显 2022年 2月 3日,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签署中 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 俄气将经由中俄远东线,向中国石油供应高达 100亿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气。这是 继 2019年 12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供气后,双方在管道天然气贸易方面取 得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2 月 4 日,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签署〈保 障中国西部炼厂供油的原油购销合同〉补充协议 3。俄罗斯将继续经哈萨克斯 坦向中国供应 1亿吨原油,为期 10年。上述合作文件的签署,进一步夯实我国 东北和西北能源 通道。 11月 21日,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为期 27年的 LNG长期购销 协议,卡塔尔能源公司将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 400 万吨 LNG。此次协议是中国 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的第二个 LNG长期购销协议,也是卡塔尔北方气田 扩能项目的第一个 LNG长期购销协议。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 的清洁能源需求。 除了中国石化,还有多家中国企业调整 LNG采购策略,增加 LNG长协资源 的签署。如 1月,新奥集 团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关于北极 2号 LNG的长 15 期购销协议,协议期限 11年,每年供应量 60万吨;浙能集团与诺瓦泰克公司签 署关于北极 2号 LNG的长期购销协议,协议为期 15年,年供应量 100万吨。 7 月,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和广东能源集团先后与美国 LNG 项目开发商 NextDecade公司签署为期 20年的 LNG购销协议,协议中约定的美方公司 LNG 年供应量均为 100万吨。随着 LNG现货价格剧烈波动和供应趋紧预期加剧,国 际天然气市 场不确定性增强, LNG 长协合约的价格优势得以进一步体现。总的 来说, LNG长协资源的签署有利于拓宽资源供应渠道,优化资源池结构,保障国 内天然气长期稳定供应。 8.油气企业稳步推进境外油气项目合作 2022 年 2 月 14 日,中国海油宣布位于圭亚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