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机构观奕资本 UNIBFF2022.10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主编章显成焦仕可编委会成员张海生夏翔金辉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 2 0 2 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目录摘要.5第一章、什么是碳中和.61.1碳中和、碳达峰61.2碳积分、碳配额、碳核证71.2.1碳积分.71.2.2碳配额.8 1.2.3碳核证.81.3碳足迹、碳汇101.3.1碳足迹.101.3.2碳汇. 11第二章、为什么要碳中和.132.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极端天气132.2大国政治与大国担当162.3能源战略与能源一带一路18第三章、碳中和的全球综观.213.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与现状21 3.1.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213.1.2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243.1.3主要国家的碳中和举措.253.2碳中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28第四章、如何实现碳中和.324.1我国碳排放现状分析324.2减少碳排放344.2.1发电端-可再生能源替代.344.2.2生产端-工业节能减排.36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 4.2.3交通端-新能源动力.374.3增加碳吸收374.3.1森林草原碳汇.374.3.2土壤固碳.384.3.3 CCUS38第五章、碳中和投资机遇.405.1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405.1.1光伏.405.1.2风电.465.2能源传输投资机遇52 5.2.1特高压.525.2.2储能.565.3交通电气化投资机遇595.3.1锂电.595.3.2氢能.645.4碳金融投资机遇715.4.1 CCER715.4.2区块链与碳金融.72结语.74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 摘要本报告主要阐述了碳中和领域所涵盖的基本概念,讲述了为什么要关注和推进碳中和,碳中和进程在全球和中国的由来、发展及现状,并剖析了如何实现碳中和,以及碳中和当中所蕴含的投资机遇。第一章中,我们重点阐述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定义,并延伸讲述了碳中和领域常见的诸如碳积分、碳配额、碳核证等专业名词,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碳中和,以及碳中和当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中,我们讲述了为什么要关注碳中和,推进碳中和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 我们重点阐述了碳中和与温室效应、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关系,指出碳中和背后所蕴含的我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并表明碳中和所代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担当与责任。第三章中,我们描述了碳中和的前世今生,如何诞生、发展、演化以及全球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现状及举措,以便让读者明了碳中和并不是一人一国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长期目标与事业。第四章中,我们从增加碳吸收和减少碳排放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推进及落实碳中和,并简要分析了每种方式方法的优劣和现状,以便读者了解碳中和的落地要从哪里做起。 第五章中,我们从可再生能源发电、能源传输、交通电气化以及碳金融四个维度阐述了碳中和当中所蕴含的投资机遇,并对其中每个版块的核心机遇进行了分析和举例,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碳中和这个时代浪潮。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 第一章、什么是碳中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说过“碳中和”、“双碳”、“3060”、“温室效应”、“节能减排”、“京都议定书”这样或浅显、或学术、或深奥的词汇和短语。这些源自于环保组织对于地球的自发热爱和保护心态而衍生出来的词汇,最终也由民间自发倡议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寰宇之下的时代浪潮。对于碳中和,人们莫衷一是。有的人称之为环保主义者“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的升级版,认为碳中和是可续持续发展的画龙点睛之笔;有的人将碳中和与大国担当相挂钩,认为这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发展中大国,对于人民、对于国际社会的 一种庄重承诺;也有人认为碳中和是时下时髦新兴的词汇ESG的重要涵盖部分,是彰显国家、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那么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1 .1碳中和、碳达峰让我们回归根本,来探究一下碳中和本身的定义与概念。实际上我们所谈论的“碳中和”,是在暗指“双碳”概念,“双碳”是“碳达峰”、“碳中和”二者的简称。 “碳达峰”,是指某一国家或区域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且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相应主体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自身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吸收相应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整体实现“零碳排放”。尽管世界经济仍在发展,社会生活仍在进步,但化石能源依旧是人类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全球各国与社会各界首先关注的是“控碳”,用更少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赢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尽早实现碳达峰;之后是“减碳”,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进展,以“低碳”、“零碳”甚至“负碳”的方式,在社会生产、生活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取得平衡,最终实现碳中和。 也因为有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平衡,因此会引出单位GDP能耗(或者单位GDP碳排放)的概念,即平均每取得1万元的GDP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当然,相对应的也会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 碳排放总量数据和人均碳排放量数据。根据IEA(国际能源署)2019年的数据统计国家/项目单位GDP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中国0.7kg/美元99.2亿吨7.1吨/人美国0.22kg/美元47.5亿吨14.4吨/人日本0.23kg/美元10.6亿吨8.4吨/人表中美日三国碳排放数据对比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由上述数据可知,由于较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及有待提升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很高,单位GDP碳排放量较高,但人均碳排放量并不高。而为了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我国引入并设置了“碳积分”、“碳配额”和“碳核证”制度,用以从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层面,来推动碳达峰及碳中和的战略。1 .2碳积分、碳配额、碳核证 那什么是碳积分、碳配额和碳核证1.2.1碳积分“碳积分”在我国主要是指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会从油耗、新能源两个维度给汽车制造企业打分,主要有两个指标1、平均油耗目标值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汽车的油耗,如果低于这个目标值,就积正分,否则就要积负分。2、新能源生产指标每年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量占车企全部汽车生产销售 量的指标,如果满足这个指标就不扣分,否则积负分。如果最终核算下来车企的积分是负数,则可能面临暂停高油耗车型的申报,暂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8 停高油耗车型的生产等等处罚。因此车企为了满足碳积分的要求,一方面要严控燃油车的油耗,另一方面,生产更多新能源汽车。如果车企经过种种努力实在完不成,那只能去购买碳积分。目前碳积分在国内仅仅是与汽车行业相关,社会大众与碳积分现在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在汽车产业之外,与各类生产制造型企业紧密相关的主要是碳配额。1.2.2碳配额“碳配额”即碳排放配额,是控排企业获得的在特定时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许 可权,通常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在我国,控排企业主要是电力、矿产、水泥、建材、钢铁、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能耗大户,往往是特定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各地政府会根据企业的过往及现状,公示企业是否纳入碳排放的配额管理。碳配额的获取方式目前主要是免费分配为主。但尽管如此,企业通过节能减排的方式所获得的碳配额的盈余,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交易进行变现的,这也构成了碳金融、碳市场的基础,即企业(公司或其他组织)通过减少碳排放,获得了相应可转让可变现的排碳权,再通过排碳权的交易、转让获利,让超额排放的企业购买排碳权,从而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但如果一家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并未被纳入到碳配额的管理范畴中,但是又 有能力或者意愿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进来参与到碳中和的减碳浪潮之中,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提及碳核证了。1.2.3碳核证碳核证是指“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在中国,全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英文缩写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主要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 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与碳配额相比,CCER更多的是强调“自愿”的二氧化碳减排,碳配额是由国家强制划分给企业的,而CCER是由环保项目或企业主动创造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9 CCER的碳减排是经过严格“核证”的(即经过碳排放的核算审计),一个CCER项目在进入市场前,需要先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量化考察以及层层备案。因此,CCER比碳积分、碳配额更贴近社会大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任何主体(个人或者公司、机构组织)都能够成为碳减排的行动者和直接受益者。不过目前CCER项目的受理和发放已经处于“暂缓申请受理”的状态。2017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表示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公告称自2012年6月颁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在实际实行中存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以下两个原因也促成了CCER项目备案的暂停(1)价格水平波动大由于我国的碳排放配额以免费分配为主,且发放要求较为宽松,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内,市场中的CCER供给普遍大于需求,这也导致了碳价格普遍偏低。并且我国碳市场价格还呈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即在临近履约期时各试点地区控排企业出现集中交易导致碳价格临时大幅上升,而在非履约期时碳价格则大幅回落,这使得碳配额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价值。(2)供需不平衡市场上CCER供需极度不平衡,相较于供应量实际的交易需求量并不大,大 部分项目形成积压。截止2016年12月31日,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累计公示的审定项目有254个已经产生了5000多万吨减排量。然而从七个试点区域2015年发放配额约12亿吨,2016年履约期用于抵消的CCER量不到800万吨,占总配额0.67,远低于试点抵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5-10,“高库存”可能对系统造成潜在压力与风险,暂缓备案也有出于消纳库存的考量。尽管CCER目前已经“暂缓申请受理”,但业界依然看好CCER所代表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所蕴含的潜力。毕竟,真正改变了社会大众的碳足迹,碳中和才真正融入到了人们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碳中和也才能真正从“政策导向”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国家战略”变成一种“行为态度”。 等一下,刚刚提到的碳足迹又是什么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0 1 .3碳足迹、碳汇1.3.1碳足迹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以个人为例,一个人出行骑自行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必然会比一个人驾驶燃油车出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少,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出行方面,自行车出行碳足迹“小” 而驾驶燃油车出行碳足迹“大”。再比如,人进食植物性蛋白质食物(比如各类坚果),与进食饲养的牛羊肉相比,培育植物性食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要远小于饲养等量的牛羊动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进食植物性食品的碳足迹要小于进食动物性食品的碳足迹。 图不同出行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比(图片来源搜狐网,交通方面的低碳行动低碳出行)从能量的转化角度而言,植物光合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先被动物消化、吸收、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1 转化,再被人类消化、吸收、转化,能量的转化效率的确是大幅度降低了。有人曾大致计算过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平均的能量利用率大约只有20左右。这个数据或许并不完全准确,但从碳中和的角度而言,低碳其实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息息相关。 图每1kg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图片来源联合国气候行动网站)企业主体则与个人相似,企业的碳足迹不仅包括企业如何使用能源进行生产经营,也包括了企业如何选择原料与供应商,采用何种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物流方式、包装方式、营销方式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碳足迹。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注重“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杜绝浪费、重复使用、循环再利用,才能在不改变碳汇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碳汇碳汇又是什么1.3.2碳汇 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也可以说,碳汇是指森林、植被、湿地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人类向大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会立即引起气温的即刻上升,而是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逐渐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平均气温逐步升高。这其中的很大一部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2 分原因就是因为碳汇的存在。自然界的植物、水体、湿地,乃至大自然原本就蕴含的碱性物质,都具有各类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吸收、转化、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海洋、河流、湖泊能够天然吸收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存在的氧化钙等无机物,也能吸收二氧化碳。与之对应,自然界天然就存在着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比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呼吸,火山的爆发、可燃物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些都是“碳源”,即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因此碳源和碳汇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的天平的两端,只是当人类的能源利用不可避免地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远大于吸收时,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便变得更加频繁。 因此大自然碳汇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碳排放可以肆无忌惮,碳中和依然是我们应当持续努力实现的目标。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3 第二章、为什么要碳中和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的“阴谋论”,即“排碳权”等同于“发展权”,限制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就是限制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不少人士会认为,碳中和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钳制和打压,以西方为首的先发国家,正是期望通过排碳权来遏制后发国家(比如我国)的发展。我们无意指责这个观点的错误性和偏颇性,但对于我国这样有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稳健的治国施政手段、坚定地造福于民信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上述“阴谋论”视角无法解释我国对于碳中和、碳达峰如此的重视程度、将之上升至国家发展 战略的高度,以及我国在国内国际均积极承诺“3060”的双碳目标、且以举国之力全方位推进碳中和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会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要进行碳中和,并解释为何碳中和并非单纯是一场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和零和游戏,而是全人类可能都必须参与和践行的一场行动。三个方面分别是(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极端天气(2)大国政治与大国担当(3)能源战略与能源一带一路。2 .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极端天气 二氧化碳排放的话题最初是与温室效应的概念一同进入社会主流认知的,我们都曾在义务教育的课本上听说过温室效应、碳排放、厄尔尼诺现象等等,在主流认知观点中,似乎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相关性应该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在某些非主流观点认知中,会提及在地球存在至今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全球的平均气温是从冰河时期的平均零下7-8度,逐步上升至今,因此全球变暖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发生的、且延续至今的过程。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4 图2.5万年前至今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图(图片来源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84-4)同时,有人引用了竺可桢院士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的气温大幅变化,寒冷时期、温暖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基准温度相比,气温上下浮动甚至超过了2摄氏度;作为对比,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只比工业化前时代的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1摄氏度。故而,有非主流观点认为碳排放与全球气温升高的危害性被舆论界有意地扭曲或者放大了。更有甚者,提及了西汉时期的强汉开疆与隋唐时期的万国来朝,都是历史上平均温度升高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进而使得中原农业政权拥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才奠定了我们传颂至今的汉唐盛世。 图3000年前至今的中国平均气温变化图(图片来源地理公社,数据来源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不可否认的是,回溯2-3万年的时光,全球气温变暖的确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5 过程,相关科学论文基本都能证实这个趋势;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迈入工业化时代至今不过百余年,全球气温剧烈升高了约1.1摄氏度,这个上升幅度可不是在漫长的数万年岁月中上升7-8摄氏度的那种缓慢上升趋势所能够解释的,前述图中所引用的Nature论文的图片也可清晰看到,数万年的气温平滑上升,与进入工业化之后气温的陡然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大概率不是同样的原因所导致的。我们不应该否认这是人类自身因素所导致的全球气温剧烈波动。另外竺可桢院士的气候变化与历史变迁的研究的确给予了当今国人看待过往历史变迁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天时地利人和也包括有更宏观的气候因素,更寒冷的气候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南方农耕经济则因为洪涝、旱灾等农业减产叠加 抗击北人南下所导致的兵灾、兵役、兵饷,会使得天下更快地进入新的一轮治乱兴替。但非主流观点所期待的气温上升时期的汉唐盛世恐怕不会再出现了。我们观看竺可桢院士所记录的气温数据可知,当下的平均气温与西汉、隋唐时期的平均气温相差无几,但西汉、隋唐时期著名的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绿洲成片的“塞上江南”西域,都已经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戈壁和荒漠。因此,气温的上升并不会带来着生态环境的好转,也并不意味着农业物质生产的丰富。况且,我国社会早已不是当初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早已天翻地覆。相较于恢复农业时代的汉唐气象,我们还是更有理由去期待科技时代的中华盛世。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恐怕是全球气温上升所带来的更持续的极端天气和更频发的自然灾害。2022年7月,全球出现罕见高温热浪,多国报告了超40℃的极端高温。在欧洲,持续的热浪、肆虐的野火、历史性的干旱接连来袭,给民众生活、农业生产、工业经济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美国,半数以上地区都处于干旱状态,多地迎来创纪录的高温;与此同时,极端暴雨导致多州出现严重洪灾,已有数十人死亡。南美洲中部、非洲南部甚至北太平洋和南极半岛附近,7月的气温均高于平均水平。反观我国,2022年7/8月份的高温天气想必绝大多数人深有体会,在此不再赘述,同时期,水力发电大省四川由于降水量降低、主要江河水量较往年下降50, 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等因素,竟然拉闸限电。极端高温天气之后,又是全国各地的大到暴雨蓝色预警,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研究表明,地球气温每升高一度,就会多吸收7的水蒸气,并在日后形成降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6 水,导致大雨、暴雨增加,进而产生洪涝灾害。8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应用气象服务主管罗伯特·斯特凡斯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发出警示,“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紧急行动,类似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可能成为常态”。同时,与夏季持续高温相对应的,则更加寒冷的冬天。相信当下逐步由体验高温转向体会严寒的欧洲人,在未来面对飙升的取暖账单时,会很有感触。另外,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域的许多沿海城市、滨海城市平均海拔不过数米,如若放任温室效应加剧、海平面上升,那么诸多城市将会成为泽国或被淹没。如果不想未来每年体验长达数月的高温套餐、不想时常体会高温暴雨的瞬时 切换、不想时常感受旱灾和洪涝的轮流发生,不想时常担忧农业减产、粮食绝收,那么不妨认真践行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因此,碳中和并不是无关痛痒的口号与标语,而是与我们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宏伟目标。2 .2大国政治与大国担当相信诸位都没少听到关于碳排放权的国际争议,毕竟现有的科技手段并不足以让人类摆脱化石能源,而使用化石能源就必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关于碳达峰碳中 和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国际共识是非常好达成的,但是每个国家应该各自减少多少碳排放,把各国碳排放总额控制在多少,这个问题却吵吵嚷嚷了许多年。主观意愿上,没有国家愿意主动限制自己的经济发展,更不会给自己的碳排放量主动设限。故而我们时常能听到西方某大国指责我国巨大的碳排放严重影响了地球生态,但罔顾该西方大国正享受着建立在巨额碳排放上的惬意生活和极其惊人的资源浪费的现实。如果真如阴谋论所言,发达国家意欲通过挥舞限制碳排放的大棒来钳制、打压、遏制发展中国家,且摆明了这是一个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圈套的话,那为何我国会主动表态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呢从国际发展与国际担当方面考虑,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发达国家在进行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抛开殖民、剥削、掠夺的因素外,的确是有一段非常显著的碳排放量暴增、完全不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的黑暗年代,其代价过于惨痛,我国不能也不愿再次承受。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7 比如完全靠烧煤和蒸汽机驱动的第一个工业革命的英国,其首都伦敦就是不折不扣的“雾都”,劳苦大众和工人染上肺病或引发相关疾病去世者不可胜数,成为英国工业化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噩梦。再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因城市拥有250万辆汽车及多座炼油厂、供油站所带来的石油燃烧,排放了大量的烯烃类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阳光下作用下转变为有毒的光化学烟雾,使得三面环山的洛杉矶成为一个毒烟雾工厂。光化学烟雾事件致远离城市100公里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 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以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不走向碳中和,那么反方向的道路所带来的恶果是我们都不愿意重蹈的覆辙。(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确是有过一段不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时期,但我国凭借强大的战略定力,已经摆脱了不利的路径依赖。碳中和战略是我国原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升级版,我国没有理由不去接受和实施。相信大家如果回顾多年以前的中国新闻和报纸,会发现原本我国的生态环境要远比现在脆弱得多,当时巨大的发电厂耸立而起,向天空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尾气,化工厂直接向河流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工业垃圾、城市垃圾遍布郊野,酸雨问题 也曾困扰我们多年。“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的疑问曾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画起过问号。媒体界也曾连篇累牍地报道关于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措施,是否会导致各类型的生产型企业离开我国,流向海外。但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强力推进了各个行业的绿色环保措施与规范,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淘汰了各类落后产能,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加大废水废物废气的无害化处理,号召减少浪费、加强废物利用、循环使用,很好地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标。碳中和的目标的确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我国已经在几乎完全类似的道路上有了非常成功的转型经验,相信碳中和在全国上下一心的众志成城面前,并不是一 个不可实现的目标。(3)碳中和与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期盼与需求,是国际政客们的左右横跳、前后反复所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8 我国顺应的是民心,而非政客的口号。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那些产业发展的代价,我国经历过,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正饱受困扰,比如同为亚洲大国的印度,也正苦于“干净卫生恒河水,没有垃圾泰姬陵”的现状。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们也许拉选票的时候会承诺消除污染、治理环境,上台后却只有挠头无奈。但相信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各地的人民而言,周遭的环境问题才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痛楚。因此我国带头在国际上对于双碳目标的郑重表态,是我国对于世界人民的共同承诺,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一种担当。(4)碳中和、碳排放作为各国热议、注重、且付诸于实践的重点领域,已经是各国无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我国选择漠视,当其他国家形成共识时就容易被排除 在外,并可能产生巨大的利益损失。而如果我国参与其中,在碳中和相关的发展目标、行动方案、行业标准、落地规范上积极发挥影响力,则有可能帮助我国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新上一个台阶。以具体事件为例,6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欧盟碳关税”)草案的修正方案。依照修正方案,2023-2026年是碳关税实施的过渡期。2027年起,欧盟将正式全面开征碳关税。如若关于进出口贸易产品的碳排放情况的界定双方没有达成共识,使得我国出口商品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那么按照我国2021年对欧盟的4720亿欧元计,哪怕几个百分点的额外关税,都可能让我国出口商损失惨重。但如果我国能与欧盟形成相关碳关税征收、界定、实施的 标准达成一致,那么我国就有可能在对欧盟的贸易上,取得相比于其他国家的一定优势。另外,我国是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大国,又是工业品出口大国,作为全球许多大宗商品的单一最大买方,以及许多工业制成品的单一最大卖方,谁说我国不能利用碳中和、碳排放、碳关税来积极建设一个更为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贸易市场呢2 .3能源战略与能源一带一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但又是一个“贫油有煤少气”的国家,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一直很高。以最重要的石油为例,据我国统计局数据,2019年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9 我国原油生产量为1.9亿吨,而同年我国的原油消耗量为6.5亿吨。意味着我国70的原油消耗依赖于进口;同时,据中商情报网统计,我国2021年石油化工的行业产值约为14.1万亿,按前述的70依赖度来测算,我国近10万亿的石油化工产值是建立在对外的石油进口依存上的。如若考虑到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制品是更广泛的工业领域的基础原料,可能单单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这一项,所牵涉的可能就远不止10万亿这个数字了,而是会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工业运转体系和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了。为了摆脱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能源运输链路过长、能源供应可能随时被掐断等风险,积极推动碳中和事业,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根本性改变,摆脱对化石能源 的依赖,其实是我国或主动或被动的首要选项。依旧以石油为例,石油主要有两大类用途,一是蒸馏后提取柴油、汽油等馏分,用作工业的燃料或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二是裂解后产生各类烯烃类物质,成为化工产业链当中非常重要的原料,广泛用于纺织、轮胎、医药、消费电子、快消品、食品等诸多领域。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对于我国摆脱潜在的能源危局具有较好的作用。另外我国逐步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各类新兴、优质、成本低廉的原材料不断面世,也是为了摆脱核心原材料的对外依赖。故而我们可以如此言论能源结构的改变,不仅限于破解原有的潜在能源危局,还会有新的、更宏大的战略性机遇。 图全球石油航运图(图片来源网络)上图是一张全球石油航运图,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从中东、南美等区域进口,具体而言,伊朗的原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途经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中国南海,再进入我国的广州港、宁波港等地区;沙特的原油经过曼德海峡,途经印度洋,再经马六甲海峡到中国南海最后抵达我国;南美的委内瑞拉的原油横跨大西洋,绕过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0 非洲的好望角,再延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南海最后抵达我国。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东的原油,还是南美的原油,都会途经数个核心的海峡、经过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长时间行驶后,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南海。这其中无论是红海的曼德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还是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亦或是广阔的大西洋、印度洋,都是我国海军目前无法有效保障航道安全的区域,换言之,敌对势力非常易于控制一些我国所鞭长莫及的核心区域,来阻断我国的石油生命线。当然,相对于世界很多缺乏化石能源资源,且离能源出口国有较大地理距离的国家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与我国一致的,比如我们的邻居日韩,以及欧洲绝大部分国家。 但如果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了新能源对于化石能源的替代,并且通过特高压技术实现了跨越千里、万里的低能耗电能传输,那么不就逆转了石油生命线扼于他人之手的危局了吗另外,凭借我国强大的基建能力,以新能源特高压高铁的组合输出方式,不就能够很好地替与我们具有同样困境的其他国家解决相似的问题了吗而我国依托新能源特高压,就能实现“新产油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的建设,将其他国家接入我国的内循环市场,不就能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了吗因此,碳中和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其实远远不止节能减排的基本诉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腾飞之路。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1 第三章、碳中和的全球综观碳中和的确是近两年非常火热的一个议题,引起了金融投资界、实体企业界、各国政府、环保组织等多方面的关注,甚至成为当今一、二级市场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其实碳中和的概念诞生,距今已有二十多年。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即众所周知的“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这是碳中和第一次真正走向全人类的视野,也是碳中和发 展的第一个国际里程碑。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中和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美国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在此,我们来回顾一下国际与国内关于碳中和的发展历程与现状。3 .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与现状3.1.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 19世纪,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对化石能源的广泛利用,快速工业化的国家日益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1898年瑞典科学家斯万就警告称“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70年代,全球已经爆发了诸多知名的、影响恶劣的、后果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全球才开始对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产生警惕,引发了各界对于环境问题、碳排放问题的广泛讨论。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斯特朗委托,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2 家杜博斯为会议提供了一份背景材料,名字叫做只有一个地球,这份由40多个国家提供数据、资料,并在58个国家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这份材料指出,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问题,需要一个世界统一的解决办法。该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做出决议,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一个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组织,统一协调和规划有关环境方面的全球事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因此诞生。回顾整个会议,该会议也被认为是全球环境研究和气候合作的起点。但尽管如此,会议关于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并没有设定约束条件或具体目标。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气候变化首次成为国际关注的问 题被提上日程。但因各国气候变化的分析方法和口径不同,缺乏通用的或连贯的方法学供各国使用,会议进程较为曲折。1988年,为保持科学严谨的统一分析,且让分析结果易于被各国政府和民众理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1990年8月,IPCC发布了第一份评估报告(FAR),这份经过三个工作组、数百名全球顶尖专家评议的报告确定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得出结论包括(1)温室效应无可置疑,人类活动正在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从而使地球变暖; (2)如果对二氧化碳排放不加干预,21世纪全球温度将以每十年增加0.3摄氏度的速率上升,到2025年将高出1摄氏度左右;海平面将以每十年6cm的速率上升,到2030年升高约20cm。1990年10月,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大会参与方一致同意IPCC结论,并呼吁各国立刻采取行动。1990年12月,联合国常委会批准了气候变化公约谈判。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公约终极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确保气候系统免受人类干扰、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公约明确各缔约方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全球各国都要参与 温室气体减排,排放过大量其他的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考虑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正当需要,适当承担责任。但该公约没有对缔约方明确具体的义务,缺乏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不过,公约生效后,决定每年召开缔约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3 方会议,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使得全球气候变化逐步由单纯的科学问题转变成错综复杂、涉及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在柏林举行,以后每年召开,后续的缔约方会议则诞生了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和2021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可以理解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该议定书最大的进步是成为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设立了温室气体的减排和限排目标,规定了在2008-2012年,发达国家应将其年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至少减少5,部分国家在2013-2020年将年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至少减少18,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但根据京都议定书的限控目标进行推算,2050年之前全球气温的升幅将减少0.02-0.28摄氏度,而IPCC预计,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摄氏度,因此京都议定书也被广大环保组织批评,认为其标准制定得太低,完全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严重危机。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13天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后,通过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只是强调气候变化仍是 全球面临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必须做出大幅度碳减排的动作等等,但对于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碳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明确给予发展中国家碳减排的资金支持及确保资金来源等议题,没有形成共识。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于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摄氏度以内。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落幕并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公约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到2025年至少将向发展中国 观奕资本UNIBFF 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4 家缔约方提供的用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