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执行摘要)-12页.pdf
中银国际:政策推动+盈利模式完善,迎接大储放量元年.pdf
中原证券:锂电池销量环比回落,短期谨慎关注.pdf
中泰证券:沿海动力煤价支撑仍强,焦煤需求旺季即将到来.pdf
中信建投:七月社会总用电量维持高增,水力发电量环比改善.pdf
中国上市公司碳中和信息披露质量报告(2020-2022)--西北工业大学.pdf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pdf
中国海外煤电投资建设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绿色和平.pdf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pdf
招商证券:工具行业锂电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pdf
浙商证券:盘古智能-风机润滑系统行业龙头,布局液压变桨引领国产替代.pdf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研究报告--北京大学.pdf
引领城市空中出租车变革(英) Volocopter 2019-6.pdf
徐伟:双碳目标下的热泵发展.pdf
信达证券:电力消费增速有所收窄,重磅电改政策有望落地.pdf
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大学.pdf
向人人享有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过渡-国际劳工组织.pdf
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普华永道.pdf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推广研究--浙江经济信息中心.pdf
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甘肃)--绿色和平.pdf
投资气候,投资增长-OECD.pdf
资源描述:
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 动计划 (2023-2025 年)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 主要内容如下。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 示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在前、开新局”,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 展先行区,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 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 号),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 会部署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 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 安全,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 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2.目标定位。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示范先行重大使命,充分发挥山东作为 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支点作用,牢牢把握以绿色低碳高 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总要求;纵深推进十大 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三个十大”行动;聚焦深化动能转换、绿色低 碳转型、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四个发展导向”;充分彰显“强、富、高、优、美”现代化强省建设“五个 内涵特征”;努力实现打造全面创新先行区、协调发展引领区、生态保护样板 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共同富裕新范例、安全和谐示范区“六个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质量发展主 要指标走在前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技术、新 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 更加凸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海洋经济全国领先,打造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成效显著,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重点行 业和企业能效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城乡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共 同富裕扎实推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全国区域创新中心 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显著提高科技成果 转化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到 2025 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达到 2.6,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 8左右,成为在全 国有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3.完善四级实验室体系。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建设,在新一代信息 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农业、绿色矿山等领域按程序稳步重组一批全国重 点实验室,力争 2025 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 30 家。高标准建设 10 家左右山 东省实验室。在新兴和交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力争 2025 年省 重点实验室达到 300 家左右,全省一流自然学科全部建立省重点实验室。部省 共建国家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 4.完善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壮大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在工业互联 网、生命健康、虚拟现实、生态环保等领域培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 平台。建好用好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 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到 2025 年,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 50 家左右,“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2150 家左右;新增 2 家左右国家生态环保 工程技术中心。持续加大省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争创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到 2025 年,力争在盐碱地综合利用等 领域新增 3 家以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急诊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和方向建 设 3 家左右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量稳定在 150 家左右。 5.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群,高水平建设山东产 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探索“事业单位公 司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新型运行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 共同体建设。到 2025 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 1000 家,其中省级新 型研发机构超过 500 家。 (二)加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6.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省级基础科学研究中心 建设,推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构建山东特色基础研究体系。 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科研单位等与省自然科学基金 设立联合基金,强化共性基础技术攻关。 7.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 等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方式,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聚焦“十强产业”和重大战略需求,每年实施 100 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深化生态环境 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持续实施“技术攻关 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力争取得一批填 补国内空白、具有牵引性的重大成果。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8.加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强化政策创新和要素集成,建立覆盖企业全生 命周期的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定制化提供科技政策服 务。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更多专 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 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到 2025 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3 万家,国家科 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达到 4.2 万家,推动 200 家科技型企业成长为科 技领军企业;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00 家左右,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 1200 家左右。 9.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 发投入增长机制和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鼓励骨干企业科技设施、科研数据、技术验证中试环境与中小企业共享共用, 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搭建科技型企业增信平台, 探索“数据增信产业信任”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撑。扩大国 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 新生态。 10.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统一的科技大市场,构建覆盖全省、 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的实体化技术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等技术要素有效配 置。加快打造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为技术要素市场化提供人才支撑。组建 高校院所支撑、龙头企业牵头、市场主体密切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构 建“头部企业研发平台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模式。强 化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 台。大力推进“科创中国”试点,积极引进知名创投机构和优质创新资源。到 2025 年,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达到 10 个以上。 (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11.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高水平建设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打造全球 高端海洋人才引领区、先进制造产才融合示范区、现代农业人才创新先行区。 指导各设区的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人才集聚节点,加 快建设形成以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为引领、以若干人才集聚节点为支撑的 “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 12.集聚战略人才力量。建立顶尖人才“直通车”机制。全面提升领军人才 “筑峰计划”,到 2025 年,与山东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 机构院士达到 600 名。深入实施泰山人才工程、齐鲁人才工程,建立科技领军 人才和创新团队精准识别发现机制,集聚资源支持领军人才牵头攻关“卡脖子” 技术。优化实施海外英才集聚计划,到 2025 年,新吸纳海外留学人才 1 万人 以上。持续实施青年人才集聚专项行动,“十四五”期间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 青年人才 350 万人以上。大力培育卓越工程师,扎实推动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 改革试点,加快培育适应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到 2025 年,培养工程硕博士 1000 人以上。 13.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选择一批重点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 实验室等,开展人才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完善授权松绑和约束监督相结合 的机制。探索建立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 的“四链”融合工作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评价改革 试点,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加快树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 的科技评价导向。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依法赋予科研人员 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培 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社会科技奖励品牌。 (五)创新高校人才培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4.持续实施“双高”建设计划。在省属本科高校重点建设 15 所左右高水 平大学、50 个左右高水平学科,突出学科优势特色,加快向国家“双一流”迈 进。实施新一轮部省共建驻鲁部属高校,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强化“双一流”建 设,力争 510 年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 设,培养理工农医类紧缺人才。加快建设康复大学,积极筹建空天信息大学。 15.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支持数学、 海洋科学等 8 个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确定 10 个 左右优势学科,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确定 10 个左右潜力学科,打 造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后备梯队。到 2025 年,全省学科国内竞争力 明显增强,5 个以上学科基本具备冲击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实力。 16.打造职教高地建设“升级版”。省部共建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改革新 模式,编制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战略匹配方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 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支持校企共建专业、二级学院和实训基地。推进职业院校 “双高计划”,加快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到 2025 年,打造 30 所左右高水平的高职院校、100 所左右高水平中职学校和 450 个 高水平专业(群)。大力培养齐鲁大工匠、技术技能大师,建设知识型、技能 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大军,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 35。 三、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数字强省、海洋强省和未来产业策 源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到 2025 年,“四新” 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40,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稳定在 30左 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50左右。 (一)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17.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 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推动生产工艺革命、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低碳转型, 到 2025 年六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 10 万亿,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产业战略基地。 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滚动实施更高层次“万项技改”、“万企转型” ,全面提升产业内涵发展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 6左 右。 18.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实现“山东制 造”与“好品山东”融合发展,提升山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支持创建消费 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示范城市。深化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 试点,依托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争创全国标准化委员 会。力争到 2025 年,国家制造业 “质量标杆”达到 60 项,省制造业“质量标 杆”达到 400 项。 19.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加快突破工业母 机、关键原材料、机器人、光电子、高端软件等核心领域,精准补齐基础零部 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五基”短板。完善政府 首购首用、保险补偿等机制,促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 新产品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20.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全面推广“链长制”,精准梳理产业链图 谱,培育一批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强的“链主”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 大力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深入开展融链固链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和安全水平。力争到 2025 年,集中打造 11 条标志性产业链、200 家以上产业 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 2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实施 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系统推进废物 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 造。到 2025 年,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 500 家、绿色园区 20 家,开发绿 色设计产品 500 种以上。 (二)加快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22.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扎实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和万华化学 乙烯、东明石化 UPC 项目实施,争取更多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布局。严 格落实产能置换指标,稳妥推动后续地炼产能整合。优化提升枣庄、济宁、菏 泽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培育做强潍坊、东营、滨州等高端盐化工产业,大力发 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进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和集聚发展,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 45以上,化工园区(含纳入园区管理的化工重点监控点)产值占全行业 80 左右。 23.推进钢焦铝产业布局优化。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 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基地,优化提升莱泰内陆精品钢基 地,推动内陆非规划基地钢铁产能应退尽退,沿海地区钢铁产能占比大幅提升。 围绕钢焦联动、煤基化工一体化,加快现有焦化产能优化整合,焦钢比稳定在 0.4 左右。打造滨州、聊城、烟台世界高端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24.促进 “两高”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坚持严控“两高”、优化其他,落实 “四个区分”,持续优化“两高”管控政策。新上“两高”项目执行窗口指导、 提级审批,落实“五个等量或减量替代”,主要产品能效水平对标国家能耗限 额先进标准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存量“两高”项目实施分类处置、改造 提升,稳妥有序退出低效落后产能。搭建“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推行清 单化、动态化、精准化监管。聚焦重点耗能行业,强化环保、质量、技术、节 能、安全标准引领。推进“两高”行业能效升级,2025 年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 比例达到 30。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5.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立足各地产业基础 和特色优势,打造一批新的千亿级、万亿级增长引擎,培育壮大 7 个国家级、 50 个以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中布局济南、青岛新能源汽车两个基地, 联动发展烟台、日照、淄博、德州、聊城五个集群,加快建设济南比亚迪、青 岛奇瑞、烟台通用东岳等重大项目,打造枣庄中国北方锂电之都、泰安泰山锂 谷。 26.实施先进制造业突破工程。巩固扩大智能家电、轨道交通、动力装备等 领先优势,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 造威海打印机基地、菏泽生物医药智能化柔性共享产业集群,支持济南、枣庄、 潍坊打造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力争到 2025 年,省级 “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 200 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 20 个左右,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 业集群达到 120 个左右。 27.实施海洋产业壮大行动。面向油气开发、深远海渔业、核心配套等领域, 建设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基地。加快海洋新材料研发应用,延伸海洋化工产业 链。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取得 5 个以上海洋新药及创新医疗器械证书、 10 个以上临床研究批件。实施现代渔业“蓝色良种”工程,建设国家深海基因 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打造集风能开发、氢能利用、 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场建设等的海上“能源岛”,建设烟台丁字湾双碳智谷。实 施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 十年”计划。 28.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营造制储输 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创建国家氢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 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业,建设济南、青岛、淄博 3 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 10 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100 家左右生态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德州高 新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烟台、潍坊、滨州等市布局大功率海上 风电、高效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先进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制造, 打造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智能光伏装备制造基地、“国和”先进三代核能 基地。 29.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突破发展未来网络、碳基半导体、类脑计算、深海 极地等未来产业,做强氢能及储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磁悬浮等示范园区。 建设济南、青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潍坊元宇宙产业园,建设烟台东方慧眼 智能遥感星座、济南中科卫星 AIRSAT 卫星星座。加快东方航天港建设,打造 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建成北斗导航、天地一体化、济钢防务空 天信息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力争到 2025 年,建成 10 个左右链条完备、 配套完善的未来产业特色园区,打造 10 个左右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的未来产 业集群。 (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30.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梳理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集中培 育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网络安全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 产业集群。实施集成电路“强芯”行动,加快晶圆制造生产线建设,提升高端 芯片设计、通用器件封测能力。实施智能终端“扩量”行动,打造全国领先的 虚拟现实、智能传感器、超高清显示等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 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高端软件 “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提升行动。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 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10左右。 31.提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 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规模化部署 应用,到 2025 年,力争建成开通 5G 基站 27 万个以上,创建 10 个以上国家 级“千兆城市”。积极发挥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 推动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建设济南、青岛国家 E 级超算中心。积 极创建国家级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加快构建核心区、集聚区、行业节点 “25N”的省级一体化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实施窄带物联网终端应用工 程,加快建设“感知山东”。完善“国家级省级边缘级”工业大数据中心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5 个左右省级区域中心、50 个左右省级行业中心和 300 个以上边缘中心。 32.全面深化数字赋能。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一业一策”制 定转型目标和实施路径。开展“工赋山东”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30 个以上,建设“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加快推进济南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布局一批数字化 转型促进中心,每年培育 100 家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创新示 范企业、100 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智能 制造先行区。实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计划,创建“产业大脑晨星工厂” 新模式,培育世界级“灯塔工厂”后备军。到 2025 年,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 转型“小灯塔”企业 400 家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比 例达到 45左右,全省两化融合指数排名保持全国前三位。 (五)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体系 33.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 领工程,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数字创意、广告策划、商务咨询、现代物流、供 应链管理、检测认证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性金融服务 等,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达到 120 家。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建设一批印染、 模具等区域性共享平台,适应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需求。培育创建一批工 业设计研究院和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开展“工业设计进百企”、“工业设计中 小企业行”活动,支持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34.强化服务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鲁 集聚发展,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支持企业打造金融 交易、数据应用、人才增值、商贸物流等服务平台。培育认定 40 家省级现代 服务业集聚区、60 家服务业创新中心,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现代服务经济 中心。 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纵深推进“十大 扩需求”行动,更好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到 2025 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重下降 23 个百 分点,居全国领先水平。 (一)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35.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便利二手车交易。 提质发展养老育幼、体育健身、家政服务,拓展绿色消费、数字生活、文化旅 游、生态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新模式。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开展家电“以 旧换新”,培育一批家电售后服务领跑企业。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 快培育电商基地和特色产业带,打造电商发展良好生态,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年提升。因城施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6.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市打造智慧商圈和特色街区,推 进老字号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首店、首发经济发展。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加强乡镇商贸中心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等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适合农村消 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到 2025 年,实现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推进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衔接。 (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37.分类推进优质项目建设。聚焦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等补短板项目,规范项目推进和资金使用,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 引导带动作用。聚焦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滚动接续实施省市县三 级重点项目,突出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两新一重”以及民生 保障,每年推动 2000 个左右省级重点项目。加强投资运行调控,强化对制造 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等重点研究、跟踪监测,确保投资运行在合理区间。 38.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 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用好专项债券资本金政策,撬 动社会资本投入。全力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申报,优化专项债券资金投向, 提高项目集中度,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等单列部分额度,支持重点区域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带动作 用,加大与央企、省属大型产业集团、头部创投机构合作力度。 (三)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39.提升多式联运服务能力。统筹现代流通体系硬件、软件、渠道和平台建 设,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广冷链运输、高铁快运、网络货运等先进运 输方式,推动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引导支持济南、青岛大力发展国际性多式 联运服务,增强烟台、潍坊、临沂、菏泽多式联运区域辐射功能,建设 10 个 辐射地方的多式联运节点。推进中韩陆海多式联运(威海仁川)试运行。协 调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等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实现铁路专 用线连接。引导传统运输和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道路运输、铁路货运、港 口航运、网络货运平台等企业延伸服务链条,由单一运输方式向规模化、专业 化多式联运转型。 40.完善物流网络体系。推进济南、青岛、临沂、日照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加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增加中欧班列图定线路及国际联运计划,推 进“班列”新模式,搭建 “数字班列”平台。织密空中航线网络,打造黄河 流域重要国际空港、航空物流中心。深入推进济南、临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 链强链工作实施。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支 持日照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 41.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充分发挥山东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主轴的 交通优势,实施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三大工程”,构建“四横五纵沿黄 达海”十大通道,推动“一字型”大通道架构落地,加快打造黄河流域“东联 日韩、西接欧亚”陆海大通道。完善沿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形成沿黄 两岸双高速走廊,优化完善过黄桥隧布局,加快构建黄河流域综合交通一体化 大网络,提升沿黄地区互联互通水平。 42.打造 “轨道上的山东”。着力推进纵贯南北的京雄商、京沪辅助山东段 和横贯东西的青济郑高速铁路主骨架建设,建成济南至郑州、潍坊至烟台、济 南至滨州、莱西至荣成等高铁。加强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内城际铁路规划 建设,推进济南北站及相关连接线规划建设,推进淄博至博山、龙烟市域铁路 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济南、青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城市 开展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完善“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实施普铁电气化 改造、支线铁路进港入园工程,推进港口集疏运、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 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力争到 2025 年,铁路营业及 在建里程达到 9700 公里,其中,高铁营业及在建里程达到 4400 公里,实现 “市市通高铁”,建成和在建高铁省际出口达到 10 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 在建里程力争达到 700 公里。 43.完善四通八达公路网。实施高速公路“加密、扩容、提速、增智”四大 工程,加快繁忙路段升级改造,有序推进并行线、联络线建设。实施普通国省 道品质提升工程,畅通省界路、提升低等路、试点快速路、建设旅游路、改造 瓶颈路,加快推进三级及以下公路升级改造。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 实现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到 2025 年,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里程达到 10000 公里,省际出口超过 30 个,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 44.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快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国际中转港 “四港一体”,推动海河陆空“四港联动”。推动青岛港和日照港、烟台港等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推动共建环渤海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东北亚国际 航运枢纽中心。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健全进港铁路、疏港公路等集疏运体系。 到 2025 年,沿海港口万吨及以上泊位达到 360 个,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 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20 亿吨、4000 万标箱。 45.构建 “通江达海”内河水运网。完善提升京杭运河、小清河、新万福河 等“一纵两横、三干多支”航道网,实施济宁港、枣庄港、泰安港、菏泽港及 小清河沿线港口泊位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适宜航段复 航研究,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到 2025 年,全省内河三级以上航道 达到 500 公里。 46.建设现代化机场群。统筹民用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布局建设,加快济南 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枣庄机场、烟台机场二期、临沂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 工程等在建运输机场项目以及青岛即墨、临沂费县、临沂蛟龙等通用机场项目 建设,推动新建聊城机场、淄博机场、滨州机场以及迁建潍坊机场等项目前期 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到 2025 年,民用运输机场总数力争达到 12 个,通 用机场总数达到 30 个。 47.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大力支持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增强济南、烟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运输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和培育 潍坊、临沂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因地制宜建设 10 个地区性综合交通 枢纽城市,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沿黄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加快建设“零距离 换乘”和“无缝衔接”的枢纽场站,到 2025 年,建成综合客运枢纽 25 个、综 合货运枢纽 40 个。 48.加快交通智慧低碳转型。推进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 水”,构建以电气化铁路、节能环保船舶为主的中长途绿色货运体系,加速新 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推广应用。支持青岛港扩大氢能利用、日照港建设大 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实施“零碳”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低碳高 速公路示范。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智慧大脑”,开展智慧高速、智慧港口试点, 建设济青中线智慧高速、沿海港口云生态平台、高速公路无人驾驶测试基地等 示范项目。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打造公交都市。 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 美丽山东。到 2025 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13左右,设区的市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72.5。 (一)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49.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海陆并进、集散并举,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 基地化、大规模、高比例发展。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加 快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环渤海”和“沿黄海”海上光伏基地, 在具备条件的海域开展漂浮式海上光伏示范,打造“风光同场”海上清洁能源 开发模式。强化规划布局,适度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开发建设。打造鲁北盐碱滩 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构建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带。建设鲁西南采煤沉陷区 “光伏”基地,统筹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与新能源开发。开展整县分布式光 伏规模化开发示范和“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示范。积极推动地热资源开发 利用。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9000 万千瓦以上。 50.积极安全有序推动核能开发利用。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 海阳、荣成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推动三代及以上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 展,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加快推进核能供热、海水淡化等技术 研究和示范应用,实现由核电向“核电”多元利用转变。推动建设国家区域 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到 2025 年,全省核电在运在建装机容量力争 达到 1300 万千瓦左右。 51.加快煤电机组更新改造。切实发挥煤电兜底保供作用,在抓好“十三五” 结转大型煤电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新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加 快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促进煤 炭清洁高效利用。按照“先立后破”原则,在确保电力、热力接续供应前提下, 有序推进低效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优化电力结构,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原则 上不再新建自备燃煤机组。“十四五”期间,建成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 1000 万千瓦以上,三类改造各完成 1000 万千瓦左右。到 2025 年,30 万千瓦以下 抽凝机组基本替代退出。 52.分类推进燃气机组建设。统筹天然气供给、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 运行,因地制宜推进重型燃气机组、分布式燃气机组、“风光燃储一体化”项 目建设,不断完善燃气机组价格机制,为能源供应保障和清洁低碳转型提供坚 实支撑。到 2025 年,全省在建在运燃气机组达到 800 万千瓦左右。 53.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发挥储能 装置的双向调节作用,加快电网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 体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举办全球智慧能源论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 力推进文登、潍坊、泰安二期等项目,开展枣庄庄里、五莲街头、莱芜船厂等 项目前期工作,实施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普查和项目储备。提升新型储能 应用水平,加快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能量型锂电池、压 缩空气等先进储能技术,在大规模风光基地接入点、特高压落地点等重点区域 实施一批新型储能示范工程。探索开展风光发电制取绿氢试点。到 2025 年, 抽水蓄能电站在建在运装机规模达到 800 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 500 万千 瓦左右。 54.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开发。优化省内煤炭开发布局,实施“退出东部、收 缩中部、稳定西部、储备北部”煤炭开发战略,推进万福、永胜矿井建成投产, 稳定省内煤炭生产供应。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绿色开采技术,加大煤炭洗选和提 质加工力度,推动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提高煤炭开 发技术与装备水平。到 2025 年,智能化产量比重达到 90左右。 55.促进油气提质增效。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建设页岩 油开发国家级示范区,推动渤海油气资源在山东登陆。以青岛港、烟台港为重 点,建设一批百万吨级沿海 LNG 接收站,打造千万吨级沿海 LNG 接卸基地。 推动中俄东线山东段、山东天然气环网等骨干管网建设,构建“一网双环”供 气格局。利用油田富集风光资源和枯竭油气藏,推动油气田与可再生能源融合 发展。到 2025 年,原油、天然气产量稳定在 2100 万吨、4 亿立方米,沿海 LNG 年接卸能力达到 2500 万吨。 56.强化能源跨区域合作。努力扩大“绿电入鲁”规模,加强与送端省份合 作,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通 道建设,不断提高输电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适时启动新直流输电通道 研究论证工作。到 2025 年,年接纳省外电量达到 1500 亿千瓦时左右。 (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57.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优化重大基础设 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编制实施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稳步推进市县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加快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 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 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合理确定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 间,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 58.建立绿色低碳标准化创新发展机制。完善节能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稳步 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实施省级碳达峰试点, 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及标准研究。加快建设山东省黄河流 域高质量发展区域计量测试中心,组建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 制定实施全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实行碳排放指 标省级收储调剂。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 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和美海岛。支持 烟台市深入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 59.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调查评价。开展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等碳汇 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调查、储量 评估、潜力评价、技术标准”四大体系。推动地质碳储调查评价,探索开展地 质碳封存试验。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到 2025 年全省重点区域实 现常态化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60.打造碳捕集利用全链条产业示范基地。探索实施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 用工程,推动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在具备条件的钢铁、 水泥、化工等行业探索建设大型示范项目,支持日照钢铁基地先行先试开展钢 铁行业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利用废弃油田、矿井等多 样化低成本碳封存,拓展二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