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报告 (2019)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 2020 年 1 月 9 日 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报告(2019) 编委会 主 任 金书波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理事长 执行 主任 郑 红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 副 主 任 黄文玉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 副 理事长 李毅锴 工 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副主任 委 员 马 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主任 张 立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 钱京京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项目主任 张小丹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总经理 穆玲玲 天津低碳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 有限公司 董事长 毛 涛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 主 编 毛涛 编 辑( 按 姓氏笔画排 序 ) 丁杉杉 、 马英芳 、 王建辉、王 彦、王晨、申琳、 白旻 、 刘微、宋晓明、张华芹、张政、 陈建威 、 周国银、房增强、 徐媛 、 脇山真、高秋、 高浚淇 、 黄琰童 、 龚勋、 常书瑗、 蒋佳妮 、 谢攀、廉惠元、蔺梓馨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绿色供应链制度实践进展 . 5 第一节 法律进展 . 5 一、绿色设计 . 5 二、绿色生产 . 5 三、绿色采购 . 6 四、绿色物流 . 6 五、绿色回收及再利用 7 第二节 政策进展 . 7 第三节 标准进展 . 10 一、制度环境 . 11 二、标准现状 . 13 三、发展趋势 . 16 第四节 示范项目 . 16 一、申报要求 . 16 二、评价要点 . 23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名单 24 第二章 绿色供应链企业实践进展 . 29 第一节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9 一、总体设计 . 29 二、主要工作 . 30 三、实施成效 . 35 第二节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36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顶层设计 36 二、绿色供应商管理 37 三、绿色生产 . 38 四、绿色消费与回收 39 五、绿色供应链信息数据平台 40 六、绿色供应链管理取得的成效 41 第三节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42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顶层设计 42 二、绿色供应商管理 45 三、绿色生产 . 50 四、绿色物流 . 51 五、绿色回收 . 53 六、绿色包装 . 54 七、绿色信息披露平台 55 第四节 佳能集团 . 56 一、佳能的环保理念 56 二、与供应商携手进行环境保护活动 . 57 三、对中国地区供应商的环境确认 58 第五节 惠普公司 . 59 一、总体设计 . 59 二、主要工作 . 62 三、实施成效 . 66 第三章 绿色供应链第三方实践进展 . 68 第一节 总体情况 . 68 一、实践概况 . 68 二、主要工作 . 72 三、实施成效 . 75 第二节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77 一、环境信息公开水平持续提升 78 二、蔚蓝生态链助力品牌实时追踪供应链环境表现 . 79 三、品牌企业推动超过万家供应商整改或披露环境表现 . 81 四、品牌企业披露推动供应链提升环境表现的努力,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85 五、展望 87 第三节 阿拉善SEE 91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介绍 91 二、“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2019年最新进展 . 93 第四节 自然资源协会 96 一、推动供应链实施切实且可验证的技术减排方案 . 97 二、推行负责任的绿色供应链采购政策 . 100 三、开发和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 101 四、绿色供应链实践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 103 第五节 绿色消费和绿色供应链联盟 104 一、科研智库 . 104 二、交流研讨 . 105 三、环境宣教 . 107 第六节 天津低碳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 108 一、政策标准 . 110 二、相关工作 . 112 三、实施成效 . 119 第四章 绿色供应链实践特点和发展趋势 121 第一节 实践特点 . 121 一、多层面推动 . 121 二、全方位关注 . 122 三、闭环式管理 . 123 四、高速度发展 . 123 第二节 发展趋势 . 124 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 124 二、制度环境越来越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 125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 126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主体将由大企业扩大到中小企业 . 126 第五章 绿色供应链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128 第一节 问题与挑战 . 128 一、企业认知度有待进步 . 128 二、管理体系建设难度大 . 128 三、法律政策不完善 129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131 第二节 完善建议 . 132 一、积极营造氛围 132 二、进行重点引导 133 三、完善法律政策 133 四、加强正向激励 135 1 前 言 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融 入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以 核心企业为支点, 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推 动 链上企业持续提升环境绩效, 进而扩大绿色产品供给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 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快速的工 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已经成 为制约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进入新世纪,在发达国 家绿色供应链实践日趋成熟的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中 国加大了相关制度建设及试点示范工作, 出台了 国民经 济 和社 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 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 意见 、粤港澳大 湾区发展 规划纲要 、 工 业 绿色发展规划 ( 2016-2020 年 ) 、 环境保护部推进绿色制造工 程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 制定了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 链管理导则等标准,实施了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绿色制造示范、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试点 示范等项目的实施,国内企业打造绿色供 应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为绿色供应链创 新实践贡献了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 2 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提供 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决摒弃损害甚 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 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不仅正在成为 全党全国人民的 共识,更汇 聚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以下简称 “ 联盟 ” )是在工业和信息 化部支持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联合相关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单位,按照平等、 自愿的原则,发起并成立的全国性、综合性、服务性、非盈利性 合作组织。旨在凝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 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力量,整合资源、协作互动,积极 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和技术创新、绿色供应链标准化研究、绿色 供应链评价与服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绿色供应链投融 资模式,全方位推动绿色供应链的相关工作。 自绿色供应链联盟 成立以来 ,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有一是开展绿色供应链相 关问题研究,编制完成了机械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 标体系 、 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报告( 2019) ;起草光伏、机械、 电子电器等领域的 10 余 项绿色供应链标准。二是推广优秀绿色供 应链管理实践案例,对 6 家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案例进行总 结,并通过工信部网站、工信微报等推广。三是推动绿色供应链 3 试点示范,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第四批绿色供应链示范单 位遴选工作。四是以行业龙头企业和相关机构为依托,在光伏、 大型工程装备、绿色金融、建材、标识 、电池、电气电子 等领域, 推 动筹建专委会。五 是组织交流研讨,组织召开第四届制造企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讨会、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解读宣贯与技术创 新研讨会、中法“绿色制造合作伙伴”典范经验交流会、光伏绿 色标准工作组会议暨专家研讨会等重要活动。六是加强实地调研, 走访了北京、山东、河北、浙江、湖北、广东、江苏等地的 50 余 家机构和企业。 这些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供应链 研究及实践工作。 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报告是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 合利用司的指导下, 由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编制的绿色供应链行 业年度发展报告 ,通过梳理分析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理 论研究及 实践现状,把握趋势和研判未来,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第三方 机构等提供参考。 2019 年年度报告整合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 济技术合作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阿拉善 SEE) 、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北京代表处 、 亚太经 合组织 ( APEC) 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 、 绿色消费和 绿色供应链联盟等机构的专家, 并由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联想(北 京)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 、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等绿色供应链实践的先行者分享了相关案例, 既有法律政策研究,也有第三方和企业实践案例。 4 在此,我代表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由衷感谢一直关注和支 持联盟工作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绿色供应链创 新实践是一项关乎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为 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金 书波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理事长 2019 年 12 月 25 日 5 第一章 绿色供应链制度实践进展 第 一 节 法律进展 在现有法律政策体系中,一些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不是推动企 业去打造绿色供应链,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会调整到供应链上 某个环节的具体行为,对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会起到或多或少的 推动作用。在法律政策实施中,对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起到 作用 的法律政策主要如下 一、 绿色设计 相关研究表明,工业品 80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都取决于 设计阶段 , 通过核心企业,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产品的绿色 设计工作。清洁生产促进法第 2 条、 20 条、 24 条,循环经济 促进法第 19 条、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第 3 条、 9 条、 25 条,以及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等做 出了规定,要求企业在产品及包装物设计阶段, 统 筹考虑原料、 设备、工艺、消费、回收及处理等环节的环境影响,优先选择无 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降低产品全生命 周期的环境不利影响。 二、绿色生产 核心企业在进行绿色生产的同时,可以凭借其影响力,带动 6 上下游相关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 艺、污染治理措施等,减少生 产过程中的用水、用能及污染物排放,使生产过程更加绿色。在 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 染防治法和节约能源法等环境保护类法律政策中,有大量 涉及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相关规定,可作为判断企 业生产是否绿色的重要依据。 三、绿色采购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绿色采购发挥着重要作用,链上 相关企业绿色采购占比越高,终端产品就会更加绿色。环境保护 法第 22 条、 36 条,清洁生产促进法第 16 条,循环经济促 进法第 8 条、 41 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治法第 7 条,大 气污染防治法第 50 条,节约能源法第 51 条、 64 条、 81 条、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 6 条,以及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 意见、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和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 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等都对此做出了规定,调控到两类主体 的采购行为对于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 位,往往要求其优先采购 具有节能、节水、节材、废物再生利用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对于 其他市场主体,则通过财税金融手段,鼓励其进行绿色采购。 四、绿色物流 在供应链上,物流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大 7 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发挥核心企业作用,在货物配送环 节,优先选择绿色物流,可以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节约能源法第 42、 44 条,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 2014-2020 年) 、交通运输节能环保 “ 十三五 ” 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绿色 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 管理办法等都在倡导绿色物流,比如强调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之 间的协调和衔接、主张建设智能交通、推荐使用节能减排型运输 工具和仓储设施、号召避免过度包装等 。 五 、绿色回收及再利用 绿色回收及再利用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产品生命 周期结束 之后,若不对其废弃物 进行 回收处理,将造成资源浪费 和 环境污染。通过环境友好的方式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资, 对回 收后的残次品、废旧品或者零部件,进行整体或部分再利用,可 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生产新产品带来的资源环境影响。循 环经济促进法第 15 条、 32 条、 37 条、 39 条,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防治法第 3 条,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第 14 条,以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报废汽车回 收管理办法等对此进行了规定。 第 二 节 政策进展 通过出台与绿色供应链相关的法律政策,可以营造出良好的 8 制度环境,调动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法律政 策主要通过政府和企业两类主体发挥作用。从政府角度讲,依据 法律政策授权,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价格、税收、政府采购等方 式,营造出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制度环境。从企业角度 讲,相关法律政策对企业的用地、用能、用水、用材、污染物排 放等情况提出了要求,可以为核心企业的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 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参考。 在我国,鲜有法律规定直接提及绿色供应链,但是环境保 护法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清洁生产促进法 、 循环经济促进 法 、 节约能源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 同样会调整到产品设计、 采购、生产、流通、回收、再利用等供应链上相关环节的具体行 为,对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会起到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 与法律相比,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践需求及 时推出。 2014 年 12 月,商务部、原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 部联合印发的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明确提出通过绿色 采购带动绿色供应链建设。 2015 年 6 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 工业 和 信息化部 以及 原环境保护部共同颁布的环保 “ 领跑者 ” 制度实施方案,提出 “ 推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注重产品环境 友好设计,采用高效的清洁生产技术,达到 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水 平,全生命周期污染排放较低。 ”2016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中 宣部、科技部等十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 意见 提出“鼓励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建设,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降低 9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2016 年 3 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提出 “ 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 ” ,打造绿色供应链被提升 至新的战略高度。同年 4 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积极发 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将绿色供应 链作为环境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强调以绿色采购 和绿色消费 为重点,利用市场杠杆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采取 节能环保措施。同年 12 月,原环境保护部印发的推进绿色制造 工程工作方案提出,推进区域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以及开展 绿色供应链标识管理、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和绩效评价体系、 推 进环境信息公开等工作。 “十三五”以来,绿色供应链相关政策制定步伐明显加快。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打造绿色供应链作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单独或联合相关部委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仅 2016 年就 颁布实施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 、 绿色制造工 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年)和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 通知等文件,重点围绕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装备 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旨在到 2020 年,在这些行业 初步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2019 年,发布了电子电器行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 机 械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 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 系,细化了三个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要求。 10 2017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 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打造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明确 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领域以及相关配套工作。 2018 年 4 月,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人民 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八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 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其中将发展全过程全环节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 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 今后一 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样明确提出了在制造业领域“打 造绿色供应链”。 第三节 标准进展 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伴随技术的产 生、发展和实践过程而逐步形成 的 ,标准化是推动绿色供应链管 理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规范作用和有效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 在打造绿色供应链方面,标准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为 整个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 和 实施提供基础保障,为开展绿色 供应链评价认证提供依据。标准先行,是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 必由之路 1 。 我国绿色供应链相关实践起步较晚 ,仅有少数企业已 经打造或者正在打造绿色供应链,而广大企业对此还较为陌生, 1 张小丹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制说明。 11 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出台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为企业提 供必要的模式参考,可以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 作,进而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一、 制度 环境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和 信息化部于 2016 年 8 月发布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年 , 提 出 要 制 修 订 绿 色 制 造 管 理 体 系 等 标 准 规 范 , 完 善 产 品 从 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到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绿色标准,制定 绿色工厂、园区、供应链标准,建立健全绿色 标 准 。 为切实发挥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 用, 2016 年 8 月,原质检总局等三部门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 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要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重点研究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绿色物 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 2016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印发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对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性,与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 案相互补充。指南提出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构建模 型( 图 1), 各子体系相辅相成,构建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其中,绿 色 12 图 1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构建模型 供应链是贯穿产品、工厂、企业、园区的重要链条。 指南对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做 出了规定,具体包括综 合基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 链和绿色评价与服务七个子体系 ( 图 2) ,提出要加快绿色供应链 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主要包括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采购、 绿色营销、绿色物流及仓储、回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为 系统推进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图 2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3 2016 年 9 月,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 设的通知,要求坚持“标准引领,评价保障”建设原则,并加快 制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以 及绿色评价与服务等标准。同年 11 月,财政部与工信部共同发布 关于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的通知,重点支持绿色设计平 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及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强调绿色制 造系统集成项目在本领域应有通用性,突出标准引领,能够形成 促进该领域整体绿色水平升级的系统化集成模式和绿色标准。 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 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工业节 能与绿色标准化研究项目,经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部委托机构 推荐及专家评审,支持了一批绿色供应链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 标准现状 近年来,为了支撑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政策、规划的落地实 施,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 体标准陆续出台。 2017 年 5 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国家标准 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 GB/T33635-2017), 并于 2017 年 12 月 1 日实施。该标准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 上,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制造企业 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 作的基本模式,在绿色供应链标准制定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 14 义。 2 标准规定了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范围和总体要求,明确 了制造企业产品设计、材料选用、生产、采购、回收利用、废弃 物无害化处置等全生命周期过程及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物流商、 回收利用等企业有关产品 /物料的绿色性管理要求。标准的发布对 于引导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为导向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强化绿色生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 力,实现绿色发展有重要作用。 天津市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出台了 首个地方绿色供应链标准。 2014 年 11 月,亚太经合组织 ( APEC) 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在中国天津建立亚太经合组 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示范中心,次年 6 月, APEC 绿色供应链合 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在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 2015 年 12 月, 天津市绿色供应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16 年 4 月,天津市 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天津市实施百项绿色供应链标 准工程工作方案,并围绕绿色供应链管理、第三方评价、绿色产 品政府采购,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制定工作。制定的基础类地方 标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于 2016 年 7 月正式实施,主 要围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对术语和定义、组织所处的环境、 领导作用、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做出 了规定。 3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于 2016 年 11 月正式 实施,是组织贯彻落实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对其要 2 毛涛,我国绿色供应链标准正在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中国工业报,2019年1月23日。 3 赵美焕等,DB12/T 632-2016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析[J],质量探索 2017(4)40-47。 15 求和要点进行诠释,对实施路径和方法提出指导 性建议。 4 此外, 还颁布了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工作指南。 2016 年,东莞发布绿 色供应链东莞指数,并实施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工 作方案,确定在家具、制鞋、电子和机械等制造行业以及零售服 务业开展试点工作。 为完善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委正 在大力开展相关工作。其中,两项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项是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行动计划。 2017 年 5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 布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行动计划( 2017-2019 年),其目的是 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 促进工 业能效提升与绿色发展。为落实该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已经连续开展了两批标准研究项目征集工作,其中绿色供应链作 为重点支持方向。通过 三 批征集工作,共立项支持了 24 项绿色供 应链标准的编 制 工作,覆盖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石油 化工、 纺织行业等行业。另一项是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从 2016 年开 始,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开展了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 目,主要目的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绿色升级, 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其中, “ 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 ” 是 三个 支持领域之一。从公示项目名单看,三年来约有 30 个绿色供应链 项目获 得立项支持。根据项目实施要求,相关企业需要制定包括 绿色供应链在内的相关绿色标准。 4 天津市发布实施绿色供应链地方标准,天津日报,2016年10月12日第008版。 16 三、 发展趋势 除了国家主动推进外,一些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正在自发 性地编制一些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随着国家、行业、地方、团 体和企业等层面绿色供应链标准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标准体系雏 形已经基本形成,未来两到三年将会产生一大批与机械、电子电 器、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汽车等行业相关的绿色供应链标准。 5 第四节 示范项目 为贯彻落实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年),以 绿色供应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加快建立以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完 善采购、供应商、物流等绿色供应链规范,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完成了四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 单的征集工作,其中绿色供应链为重点支持方向。通过发掘一批 典型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对带动全行业打造绿色供应链起到积 极促进作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政策标准建设。 一 、 申报 要求 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工作四个重 点 方向之一,申报材料 包括 自评价报告 及第三方评价报告 。 5 毛涛,我国绿色供应链标准正在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中国工业报,2019年1月23日。 17 (一) 申报行业 一是重点支持的行业。前两批申报工作主要面向汽车、电子 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装备机械等行业征集, 2018 年 8 月启动的 第三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新增了航空航天、纺织服装、 建材等行业,拓宽了绿色供应链示范行业。 2019 年 3 月启动的第 四批申报工作,将申报范围又做了微调,纺织服装调整为纺织。 二是重点支持的企业。 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 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的核心制造企业 。 (二) 申报程序 根据相关要求 , 经申报单位自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 地方相关 部门 评估,上报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 简称 “ 工信 部 ” ),工信部组织专家论证,最后确定名单。 1.自评价 报告 申报企业需要进行自评价。在自评价方面,首先,重点准备 和评价以下内容 具有独立法人 且 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具有 较完善的能源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符合国 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要求,近三年无重大安全和环境 污染事故 ; 拥有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在供应商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与上下游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健全的供应商认证、选择、审核、绩效管理和退出机制;有健全 的财务管理制度,销售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对实施绿色 供应链管理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思路、计划和措施,以上指标必 18 须满足要求。其次,按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对近三年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进行打分。根据相关要求对绿色供 应链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取得的成效和未来三年的推进计 划等进行简要叙述,并附 完整 的 证明材料。 2.第三方 评价 报告 第三方 评价报告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具体流程如下 图 3 第三方 评价机构评价工作流程 除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推荐的两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 价中心(表 1)之外,符合以下条件的机构都可以独立开展第三 方评价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具有开展相关评价的经验和能力;具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开展评价工作的办公条件,具有健全的财务 管理制度;从事绿色评价的中级职称以上专职人员不少于 10 人, 其中能源、环境、生态、系统评价等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不少 于 50;评价机构人员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评价程序,熟悉绿 色制造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具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 色供应链 等领域评价的能力,近五年主导或参与绿色制造相关评 审、论证、评价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19 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制定等。 表 1 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 序号 单位名称 1. 北京联合智业认证有限公司 2. 天津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3. 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 4. 山西省节能中心 5. 内蒙古自治区冶金研究院 6. 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 7. 长春市节能服务中心 8. 黑龙江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9. 上海市能效中心 10. 江苏省、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11. 安徽省方圆质量技术评价中心 12. 国网浙江浙电节能服务有限公司 13. 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14. 河南省基本建设科学实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15.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16. 湖南中质信管理技术有限公司 17. 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18. 南宁市致协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19. 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 20. 重庆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21.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22. 贵州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协会 23. 云南省节能技术开发经营公司 24. 西安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25. 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 26. 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 2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28.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29. 北京化工大学 20 30. 海油总节能减排监测中心有限公司 31.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32.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33.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34.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 35.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 36. 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37. 天津广正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38. 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39.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40. 内蒙古蒙正工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41. 大连理工大学 42. 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43.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44. 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 45. 浙江大学 46.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47. 安徽天方工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48. 马鞍山焓谷能源审计有限公司 49. 福建省环安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50.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51. 江西省建筑材料工业科学研究设计院 52. 山东鲁源节能认证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53. 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54. 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55. 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56. 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57.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8. 湖南节能评价技术研究中心 59. 广东省节能中心 60.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61. 广西力行能源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62. 海南省咨询投资有限公司 21 63. 重庆大学 64. 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 65. 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66. 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 67. 陕西金控迈科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68. 甘肃省轻工研究院 69. 西宁腾祥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70. 宁夏创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71. 新疆创先腾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72.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73.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7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75. 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76. 昆明理工大学 77.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78. 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 79. 国网(北京)节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8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81.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 82. 深圳华测国际认证有限公司 83. 深圳市节能专家联合会 84. 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 85. 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86. 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 87.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88. 机械工业环保产业发展中心 89. 北京国金衡信认证有限公司 90.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91.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9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93.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9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95. 华北电力大学 22 对评价 报告有如下要求( 1) 评价报告 内容要求 绿色制造 体系的评价报告应充分体现评价机构在现场开展评价的实施过程, 内容简要、证据充分支撑评价结论。针对每一项评价条款的要求, 详细阐述评价的过程和判定企业符合情况的充分依据,对引用的 关键内容给出证据文件来源,对计算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和数据 依据,做到证据和信息可信、内容精要、判定准确;( 2)评价报 告责任要求对第三方评价机构出具的企业绿色制造体系评价报 告中涉及的内容,评价机构应对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 部门(以下统称省级主管部门)组织 的评估确认和工业和信息化 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的专家论证过程中,对评价报告内容发 现疑问的,评价机构有责任进行解释澄清。如因评价机构评价报 96. 清华大学 97.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8.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99.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100.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01.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102.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103. 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 104. 广东电科院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05.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106. 中钢集团金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07.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108. 华盛绿色工业基金会 10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110.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