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节能与环保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主办 2022 年 4 月 5 日 总第 51 期 1 第 期 本期主题 □ 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国际观察 □ 淡马锡的碳中和之路 企业研究 □ 中石油低碳转型的战略与实践 数据之窗 □ 2020 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 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减排承诺 □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 □ 2021 年能源重化工业中央企业跨国指数 『所长导读』 央企国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大量的基础能源 和公共产品,同时也是化石能源投资和供给的主体,是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 应当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行业和区域绿色转 型升级。本期“主题文章”研究央企国企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系 统梳理分析央企国企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战略和实践,提出大企业带动战略,推 动央企国企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发挥更大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 鉴。 “国际观察”选取世界上典型的国有控股的资产经营公司淡马锡,具体分析了 其在海外投资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ESG 投资、脱碳技术投资、全球碳交易市场 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企业研究”介绍了中石油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气企业, 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基础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做法。“数据之窗”是 2020 年全球 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减排承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2021 年能源重化工业中央企业跨国指数。 上述内容期望得到业界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 赵卫东 2022年4月5日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一、央企国企是节能降碳的主阵地1 (一)央企国企是我国化石能源、高耗能产品投资和生产主体1 (二)央企国企具备引领行业和区域绿色发展的能力4 二、央企国企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5 (一)明确绿色低碳战略5 (二)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5 (三)加快推进重组整合6 (四)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6 (五)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6 (六)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7 (七)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8 (八)多元化利用绿色金融支持9 三、政策建议11 (一)明确低碳转型大企业带动战略11 (二)优化绿色产能国际布局11 (三)打造绿色低碳技术核心优势11 (四)提高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12 (五)加大金融精准支持绿色转型力度12 目 录 目 录 CONTENTS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1 大型央企国企为国民经济持 续发展提供大量的基础能源和原材 料,对于健全产业体系、稳定市场 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 作用。同时,在电力、煤炭、钢铁、 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碳 排放强度和总量较高的行业中, 央企国企的投资和产业规模占比很 高。从行业、区域和国际影响力来 看,央企国企的战略引领能力、运 营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价值 创造能力优势明显,其绿色低碳转 型的战略和实践可以有效带动相关 行业、区域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引 领作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 一、央企国企是节能降碳的 主阵地 (一)央企国企是我国化石能 源、高耗能产品投资和生产主体 我国多数的煤炭、原油、天然 气等化石能源都由央企和国企进行 投资和生产。在排名前20的煤炭企 业中,共有4家央企、14家国企, 这18家企业2020年的煤炭产量总 和约25.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63。油气生产集中度较高,中石油、 中石化、中海油3家央企的原油、 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76亿吨、 1728.95亿立方米,分别占到全国 原油、天然气产量的 90、92;大 宗石化产品乙烯的产量也占到全国 的95左右。钢铁、建材等行业的 产业集中度虽然不及能源、石化行 业,但大型央企、国企的产量占比 也非常大,且产业集中度有进一步 提高的趋势。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 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粗钢产量排 名前20的企业中,共有2家央企、 8家国企,其粗钢产量总和达到3.52 亿吨,约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3。 2020年水泥行业熟料产能排名前20 本期主题 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2 的企业中,有3家央企、5家国企, 其水泥熟料产能6.23亿吨,约占全 国水泥熟料总产能的34。 图 1 排名前 20 煤炭企业 2020 年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 中国煤炭企业 50 强整理 图 2 排名前 20 煤炭央企国企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 中国煤炭企业 50 强整理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3 图 3 排名前 20 钢铁企业 2020 年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钢铁协会2020 年全球粗钢产量 50 大企业排行榜整理 表 1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2020 年主要能源和石化产品国内产量及占比 原油(亿吨) 天然气 亿立方米 乙烯 万吨) 中石油 10225 1306 634.5 中石化 3514 303 1206 中海油 3890.8 1 119.9 211 全 国 19492 1888.5 2160 占 比 90 92 95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1原油按照1桶bbl0.137吨t全球平均计算。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4 (二)央企国企具备引领行业 和区域绿色发展的能力 多数央企国企在所在行业开展 全产业链布局,具备上下游协同、 全球化资源配置的能力,通过开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关键共性绿色技 术攻关和产业化、整合国内外市场 和资源等途径,可以持续引领行业 和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一体化提升。 如,中国宝武集团建立了绿色采购 管理体系,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和材 料,引导供应商开展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同时,央企国企以高度的政 治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 展质量和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为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 贡献。2020 年,611 家国有上市公 司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占 比高达 96.6。“十三五”期间, 中央企业的单位产值综合能耗、 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 “十二五”末下降20、18,电力、 石油、钢铁、建材等重点企业能效 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火电企业平均 供电煤耗下降至300克标准煤/千 瓦时以下。 图 4 排名前 20 水泥企业 2020 年熟料产能(万吨) 数据来源根据水泥网2020 中国水泥熟料产能百强榜整理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5 二、央企国企绿色低碳转型 的实践 (一)明确绿色低碳战略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30·60” 目标以来,央企国企积极响应、迅 速行动,尤其是电力、石化化工、 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多数央企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了企业发展 整体布局,成为我国稳步推进产业 结构转型、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低 碳技术攻关和应用、建立绿色低碳 发展体制机制的排头兵,坚定不移 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 展道路。如,三大油气央企均发布 了绿色发展相关的行动计划,结合 自身业务优势,提出发展新能源、 清洁替代等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 (二)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 央企国企基于自身的产业链 优势,纷纷布局新能源产业,中央 企业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 已经超过42。电力行业企业直接 开发新能源,华能、大唐、华电、 国电投、国能投等五大发电集团已 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投资的主体,其 中国家电投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 过一半,华能国际、大唐等企业对 新能源的投资已超过煤电。油气行 业基于成熟的油气产供销体系布局 氢能基础设施,在矿区、海上探索 多种能源互补。如,中海油差异化 布局以海洋资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产 业,中石油在矿权范围内推动风、 光、气、电融合发展和氢能产业化 利用。钢铁、建材行业主要进军新 能源材料等领域,如,中国宝武结 合原有业务,从新能源材料等环节 进入新能源行业,中国建材利用自 主研发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 璃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 表 2 截至 2020 年底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装机及全国占比情况 水电 风电 太阳能发电 装机容量(亿千瓦) 2 1.9 0.7 占全国同类装机容量比重() 54 67 28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6 (三)加快推进重组整合 “十三五”期间,国家通过推 进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有力解决了 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大幅提升了资 源配置效率。截至2020年底,我国 先后完成24家央企重组,有力促进 了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宝 钢和武钢的重组,中化集团和中国 化工的重组,有效引领了我国钢铁、 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增强了行业的 核心竞争力。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 统筹和整合原来分属不同石油公司 的油气管道,有效提升了全国范围 内的油气资源调配的效能。 (四)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 通过化解低效产能、实施存 量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重点 行业央企的绿色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6年以来,中央企业关闭退出钢 铁产能 1644 万吨、煤炭产能 1.19 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4亿吨,提 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总体目标 任务。中国建材通过在矿山开采、 运输、生产制造各环节推进污染物 减排和节能降碳,年减少碳排放2.9 亿吨,水泥、玻璃等单位产品能效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绿色工 厂48家、绿色矿山45座。 (五)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绿色低碳技术已成为全球产 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近 年来,央企国企积极承担国家绿色 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绿色低碳 重大科技攻关,在氢能开发利用、 CCUS等重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 广方面取得突破。 氢能开发和利用。目前,超过 1/3的中央企业已经布局氢能产业 链,取得了一批技术开发和示范应 用成果。如,中石化已在加氢站、 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 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年氢气产量 超350万吨,约占全国氢气产量的 14。宝武集团与中核集团、清华大 学正在开展新型氢能冶金相关项目 合作等。 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 目前,中国至少有21个CCUS试点、 示范项目在运行。许多CCUS项目与 提高石油采收率有关,中石油实施 低碳重大科技专项及新能源技术开 发与应用研究,十三五”以来攻关 形成18项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吉 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示范工程累计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7 封存190余万吨二氧化碳,是我国 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但总体来 看,CCUS技术还没有在工业规模的 生产中得到验证,存在项目成本高、 环境风险大等问题。 原料/燃料替代技术。水泥行 业主要排放环节为煅烧生料成为熟 料过程中的碳酸盐分解,因此,水 泥生料的原料替代成为低碳水泥生 产的重要技术。中国建材持续加大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2020 年固体废弃物消纳量达1.8亿吨。 水泥窑余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2117.3 兆瓦、年发电量达到 91.4 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112万吨 标准煤、减少碳排放555万吨。低 能耗绿色烧成装备技术指标世界领 先,超低排放技术装备排放标准优 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但总体来 看,目前我国水泥熟料生产的原料 替代比例不足5,而发达国家已超 过30,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开发绿色低碳产品。中国宝武 建立钢铁产品的环境绩效指数评价 体系,以其生产的吉帕钢为例,截 至2020年底,吉帕钢产量达到213 万吨,以汽车使用阶段为5年10 万公里计算,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406万吨。在减油增化方面,中石 油开发应用控油增化系列技术,增 产高档润滑油、高附加值聚烯烃、 高端合成橡胶等特色新产品;中海 油研发的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实现成 功应用,颠覆了传统炼化产业的加 工过程,将燃油分离为纯度更高的 芳烃、烯烃等化工品等化学品,具 有流程短、成本低、能耗低等显著 特点。 (六)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传统行业涌现出一批数字化技 术改造带动节能降碳增效的典型应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 度融合已经成为工业节能降碳增效 的新驱动。如,中石化依托工业互 联网平台,按照“数据平台应用” 新模式,对石脑油原料分批次分析 建模,形成典型操作样本及工艺优 化参数,开展37家炼化企业能源管 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累计实现动 力优化效益过亿元。中海油服启动 智慧仓储信息化建设,在惠州库房 开展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试点。中 国建材建立自主开发的智能化运营 管理系统,管理全球80条生产线,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8 覆盖率达65.6,大幅提高了绿色 精益化管理水平。 (七)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 央企通过境外投资、工程承 包、建设海外实验室、开展国际贸 易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一带一 路”建设,成为我国实施“走出 去”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先锋力量。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 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中 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 为 19.75,其中央企 37 家,平均 跨国指数为 13.95,低于 100 家 跨国公司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全球 100大跨国公司平均水平61。有 研究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跨国并购案例中,能源、金 属开采及冶炼业等资源类并购占比 67.2,表现出明显的资源寻求型特 征。从央企的跨国经营活动来看,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的国际化水平最 高,达到 41.79,中海油、中石油 位列第二、第三,分别为33.75和 23.24。但总体来看,与国内业务 相比,国际化仍是大多数央企“短 板”。目前主要业务仍停留在贸易、 资源、工程等业务领域,投融资、 并购重组、总集成项目等较少,境 外经营能力普遍有待提升。 图 5 中国 100 大跨国公司及央企跨国指数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9 (八)多元化利用绿色金融支持 绿色信贷。 2020 年末,本外币 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比年 初增长 20.3,占同期企事业单位 贷款的10.8。其中,基础设施绿 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 款余额分别为5.76和3.2万亿元, 占绿色信贷总额度的48和27, 支持的大部分项目是光伏、风电、 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地铁轻轨等, 对传统行业绿色低碳改造、绿色低 碳技术创新项目支持较少。此外, 自2021年人民银行提出碳减排支持 工具以来,已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 了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 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向2817家企业 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 元,带动减少碳排放约2876万吨。 绿色债券。 绿色项目技术复杂、 投资回收期长,传统融资工具难以 满足其巨大融资需求,发行低利率、 长期限的绿色债券有助于缓解其融 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20年 末,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 过1.4万亿元,存量规模为8132亿 元。从发行主体来看,2016年金融 债占比超过90,至2020年回落至 18,工业企业对绿色债券的需求进 一步增加,债券规模占到54,发 行主体以央企国企为主。2021年, 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 中国华能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发 行专用于碳中和的绿色公司债券, 债券募集资金额规模约105亿元, 主要使用于经认证具有碳减排效益 的绿色产业项目建设、运营、收购 以及偿还碳中和项目贷款等。 绿色基金。 近年来,我国绿色 基金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 我国绿色基金接近800只。除各级 政府外,一些大型企业积极参与设 立绿色基金。如,中节能衡准科技 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助力全球首 单基于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债 券发行,募集资金主要支持可再生 能源及清洁交通项目;中海石油气 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国银行 (香港)有限公司作为绿色金融顾 问,合作探索设立绿色转型贷款, 并经香港品质保证局审核获得认 证。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10 表 3 绿色金融支持化石能源央企国企低碳转型的案例 金融产品类别 发起主体 描 述 绿色信贷 国家开发银行 为中国华电集团在山东的 3 家风电企业提供 10 亿元贷款授信,将风电项目与火电项 目捆绑授信。 中国银行 向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公司提供 10 亿元跨境人民币贷款用于购买清洁设备。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 限公司旗下的昆仑金融 租租赁公司 昆仑金融租赁公司为解决陕西榆林气压站由于节能改造成本高、回收期长带来的融资 问题, 为项目量身定制绿色信贷 “节能租” 产品, 以 6000 万元专项资金采购节能设备, 再将设备租赁给能源管理合同方公司,确保项目按期投产。 绿色债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发行规模 30 亿元, 品种一 10 亿元, 利率 2.89, 期限 5 年 ; 品种二 20 亿元, 利率 3.13, 期限 7 年。募集资金用于中节能集团新建绿色产业项目建设及置换已投入绿色产业项 目的银行贷款。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016 年绿色公司债券(第一期)是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发行的无担保债券, 分两个品种, 合计规模为 60 亿元, 品种一利率为 2.92, 期限 3 年, 品种二利率为 3.39,期限为 10 年,募集资金用于建设金沙江 3 座水电站。 绿色产业基金 国能基金公司 截至 2021 年底,国能基金公司旗下的国能绿色低碳发展投资基金完成首批 33.7 万千 瓦光伏项目投放,项目投资额 2.7 亿元,其中 20.4 万千瓦顺利完成首次并网发电。 项目投资过程中采用“投贷联动”业务模式。 国电投清洁能源基金管 理有限公司 2021 年 12 月,国电投清洁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发起设立了规模为 95 亿元、投向 75 个清洁能源项目的电投清能一期碳中和股权投资 基金,预计装机容量达到 372.8 万千瓦。 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 葛洲坝集团间接持股的 水电开发公司 2016 年 11 月,全国首单水电行业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华泰资管葛洲坝水电上 网收费权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成功发行, 发行总金额 8 亿元, 发行利率为 3.2-3.6, 期限 1-5 年,基础资产为葛洲坝集团间接持股的 5 家水力发电公司未来特定期间内的 水电上网收费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上述水电站的再融资。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11 三、政策建议 当前,央企国企在战略制定、 产业布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等 方面已经具备了引领带动经济社会 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条件,应进一 步明确大企业带动战略,推动央企 国企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发 挥更大作用。 (一)明确低碳转型大企业带 动战略 将绿色低碳战略和实践纳入中 央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 考核的重要方面。建立中央企业绿 色发展指数体系,定期发布中央企 业绿色发展报告。选择一批具备全 球影响力、技术一流、效益指标领 先的央企国企,开展绿色企业示范, 打造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能够 满足人民对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 拥有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和国际话 语权的示范样板,树立绿色“新名 片”。 (二)优化绿色产能国际布局 推进大型央企国企依托全产业 链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区域性 生产体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基 建共同“走出去”,依托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等具有出口优势的绿色产业 在海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 配套钢铁、建材等生产基地。绿色 产能国际合作应探索配套相应的碳 中和方案,主动对标中国、国际和 东道国中最先进环保、能耗、水耗 等标准值,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 法,推动原材料、设备及服务提供 商实现绿色运营。探索“中国企业 地方政府境外园区境外企业”、 产业链和集群式“走出去”等多元 化的合作机制。加快绿色产品、绿 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 链标准国际化,提高运用和塑造国 际规则的能力。 (三)打造绿色低碳技术核心 优势 鼓励大型央企国企设立绿色 低碳转型专项,率先在颠覆性绿色 低碳技术上超前部署、重点突破, 在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 网、零碳低碳工业流程再造、氢能、 CCUS等重大低碳技术方面加快创新 和产业化。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提升企业能源、资源和碳资产数字 化管理水平。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评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12 估体系,对技术成熟度、局部环境 影响、潜在生态效应、人群健康和 公众接受度、经济性等进行跟踪评 估,防范潜在技术风险。 (四)提高绿色能源生产和消 费比例 加快布局绿色能源,在风光资 源较好的能源资源富集区,探索“风 光水火储一体化”场景,优化各类 电源规模配比,确保电源基地送电 可持续性。积极部署多元化的储能 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动电力 系统全面数字化,增强电网的全息 感知能力、开放性、交互性,构建 调度智慧化运行体系,实现能源系 统快速响应和实时负载平衡。严格 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能耗“双控”等相关政策,减少不 必要的化石能源投资。 (五)加大金融精准支持绿色 转型力度 建议尽快研究出台转型金融相 关政策,作为对绿色金融的补充, 加大对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支持, 明确行业范围、低碳属性界定标准, 将企业、园区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纳 入支持范围。建议将转型金融纳入 MPA考核体系,大幅提高绿色金融 和转型金融占比。通过进出口银行、 国开行、亚投行等政策性银行为企 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低息贷款,营 造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探索建立 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绿色信 用等级评定制度,加大评定结果在 财政、信贷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莫君媛) 国际观察 13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一、淡马锡简介 1974年,新加坡政府组建成 立淡马锡控股公司(以下简称淡马 锡),专门经营管理国家投入到各 类国有企业中的资本,从企业性质 上属于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控股的私 人豁免企业,是世界上典型的国有 控股的资产经营公司。在近50年 的发展历程中,淡马锡展现出强大 的投资组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投 资组合价值从3.54亿新元增长至 3810亿新元,过去20年的股东回 报率为8。淡马锡的国家控股、公 司化运作模式曾得到很多国家的关 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 曾借鉴这种模式。2004年,时任国 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在访问考察淡马 锡公司时公开表示“我们主要的目 的是来学习新加坡国有资产的管理 经验,并围绕这一课题,同淡马锡 进行交流,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如 何治理国有资产的答案”。此后, 我国在央企董事会制度建设、国有 资本投资经营、地方国资委组建等 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淡马锡模 式。 2020年,淡马锡宣布要实现“碳 中和”,在2030年之前,将整体投 资组合的总碳排放减半,降至70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相当于目前 碳排放量的25。其长远目标是到 2050年达到整体投资组合实现净零 碳排放。淡马锡曾公开表明,将采 取三管齐下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与 解决碳排放问题,包括投资有利于 缓解气候变化的领域、为负碳排放 技术解决方案赋能、鼓励企业努力 脱碳等。除此之外,作为国有企业 低碳转型的国际样本,淡马锡的海 外战略、投资组合和管理等方面的 经验和做法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低碳 转型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淡马锡的碳中和之路 (一)以海外战略和国有资本 国际观察 淡马锡的碳中和之路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14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市场化运营提供资本保障 淡马锡在全球经济高增长国家 和区域,及高增长行业的分散投资, 不仅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 分散各种风险,也为淡马锡实践碳 中和之路提供了强大的资本保障。 从2002年开始,淡马锡迅速调整投 资策略,将大量资金从增长乏力的 新加坡本土企业撤出,开始大规模 增加对亚太地区的投资。2006年, 淡马锡提出“与亚洲同步成长”的 新口号。2003财年,淡马锡在新加 坡、亚洲(不含新加坡和日本)的 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52、16, 至2006财年,淡马锡在新加坡投 资所占比重已减少到38,而在亚 洲(不含新加坡和日本)地区的投 资所占比重已迅速增长至40。至 2021财年,中国已成为淡马锡在海 外投资中比重最大的国家,占比高 达27,已超过其在本土的投资占 比。在整个亚洲地区(含本国)的 投资占比达到64,在亚洲以外, 在美洲的投资占比逐年攀升,2021 年达到20。 淡马锡在海外投资多数分布在 经济转型息息相关的行业,以及具 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以中国为 例,淡马锡对中国的金融与银行业、 能源、基础建设等领域均有投资, 这些领域会随着国家GDP的增长而 增长,如淡马锡分别于2005年8月 和12月,均以15亿美元购得中国 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5的股权, 这两家银行上市后,淡马锡还在不 断追加投资;同时,针对具有发展 潜力的互联网行业企业,如对腾讯、 表 1 淡马锡投资区域分布情况 国家和地区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新加坡 24 24 26 中国 27 29 26 亚洲(不含新加坡和中国) 13 13 14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4 5 6 欧洲、中东和和亚洲 12 11 12 美洲 20 18 16 数据来源淡马锡年度报告 国际观察 15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阿里巴巴、快手、美团等企业均有 投资。 (二)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保障 经济竞争优势 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新 加坡制造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 头,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制造业占比 超过 20 的国家,2020 年,新加 坡制造业增加值约698.2亿美元, 占本国 GDP 比重为 20.5。虽然说 淡马锡在海外的投资不断扩大,但 国内控股企业仍占有相当重要的比 重,占40左右,其中制造业领域 多数是本土企业,可以说淡马锡利 用在全球投资运营获得的收益集中 力量发展本国制造业,保障了国家 经济发展的韧劲。新加坡的制造业 以电子和精密工程、生物医药等先 进制造业为主,2021年,新加坡政 府提出了“制造业2030愿景”, 提出未来10年继续争取50的增 长,致力于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全球 业务、创新和人才中心。可见,淡 马锡并没有因为提出碳中和目标, 而简单地减少对这些能耗和碳排放 相对较高的行业的投资,而是借助 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吸引成 长性较好的海外企业在新加坡设立 区域总部或研发基地,为本国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三)以ESG投资推动生态 企业低碳转型 2019年以来,淡马锡已将ESG 评估系统性纳入直投和基金投资 中,根据投资标的所处的行业领域、 经营活动、运营所在地和业绩表现 等开展ESG尽职调查。同时,淡马 锡通过其产业生态和网络,为被投 企业合作共同发起ESG倡议、开展 ESG项目,提升公司的综合价值。 例如,新加坡航空在碳减排方面已 成为全球航空公司的表率,通过投 资新一代节能型飞机、采用可持续 航空燃料、优化空中交通管理措施 等途径,减少碳足迹。未来,新航 将制定更加全面的脱碳计划,与合 作伙伴一起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供 应链和碳市场。 除此之外,淡马锡在将ESG因 素纳入信用风险评估方面作出了有 益的探索,通过设置内部碳定价作为 资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为 长期投资决策作出准确的风险评估。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16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设置每吨二氧化碳当量42美元作为 初始价格,纳入投资决策,并把一 部分长期奖励与未来10年碳减排目 标挂钩。未来10年将不断完善碳定 价策略,到2030年可能需要定在每 吨二氧化碳当量100美元以上。同时, 在信息披露方面,淡马锡参与了气 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和可持 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鼓励被投 资的企业积极开展可持续相关的信 息披露,减少碳排放。 (四)以脱碳技术领域投资 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 淡马锡积极开展脱碳技术领域 的投融资,比如投资微生物组、精 准农业、基因编辑和替代蛋白质领 域的技术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投 资可再生能源,氢能,碳捕获、封 存和利用等低碳技术。2021年4月, 淡马锡与贝莱德 BlackRock 合作 建立了脱碳伙伴的合资基金,提供 6亿美元的初始资本来推进脱碳解 决方案。 (五)以全球碳交易市场建设 为负碳排放技术解决方案赋能 2021年5月淡马锡与星展银 行、渣打银行、新加坡交易所,携 手成立了气候影响交易所(Climate Impact X),探索建立全球碳交易 市场,在初期阶段将专注于促进以 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市场,为负碳 排放技术解决方案赋能,比如保护 和恢复森林、湿地以及红树林,并 通过卫星监控、机器学习和区块链 等技术,提高碳信用额度的透明度、 完整性和质量。 三、对国有企业低碳转型的 启示 (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跨国企业 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强大的资 源整合优势,牵头做好“一带一路” 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运作 和推进工作,使企业自身的国际化 经营不断扩大,与东道国实现利益 合理分享,更高效为全球提供商品 和资源。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追求可持续发展,在海外应改变以 往“只做不说”的态度,加强属地 化建设,开展企业公共外交等,注 重讲好“中国故事”。建议大型央 企与国际各相关方一起推动全球碳 交易和碳市场建设,包括碳信用的 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 国际观察 17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全球碳市场交 易打好基础。 (二)立足主业探索绿色发展 路径 国有企业要在满足能源安全 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减 碳目标和转型路径。一方面,提升 传统业务核心竞争力,加大核心主 业的节能降碳力度,提高能源资源 生产和利用效率,加快清理处置不 符合绿色低碳标准要求的资产和企 业,坚决遏制盲目发展高耗能项目。 另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绿色低碳 产业,结合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大 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布局。 (三)将ESG评价纳入企业 投资、生产和运营全过程 建议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ESG评价体系,统一相关指标的评 级标准。建立相应的投资碳核算制 度,纳入国有资本投资决策过程。 同时,立足本国产业发展需求,为 绿色低碳新兴科技、新能源等公司 提供融资,用技术产业化带来的投 资回报进一步帮助企业提升环境、 社会、公司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可 持续发展。 (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和应用 建议以大型央企国企牵头建设 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 心等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 所、产业园区等力量,探索联合开 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 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卡脖子”关键 核心技术薄弱问题,开展绿色低碳 技术创新攻关,突破大容量先进储 能、氢能生产储运应用技术、车用 芯片、专用检测设备、膜材料、环 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关键材料、 零部件和设备,新型低碳冶金、水 泥原料燃料替代、可再生资源制取 化学品等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 艺技术等一批绿色低碳技术。 (作者莫君媛) 专业就是实力 精准就是品牌 18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一、“双碳”背景下中石油 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 全球能源产业正面临着全方 位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能源结 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国际油气 公司积极布局氢能、风能、太阳 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在各 国能源转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然而,据相关研究表明 2 , 化石燃料将继续在能源结构中发挥 关键作用, 2050年,石油和天然 气仍然占据全球能源的主体地位, 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分别占35.8和 23.1,在终端用能结构中分别占 到26和30。可再生能源的波动 性增加电力系统平衡成本和安全运 行风险,短期内难以满足经济发展 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电力消费增长的 需求。从各国能源转型进程来看, 目前已经实现碳达峰的国家仍长期 保持高比例的化石能源消费,如英 国、德国已于上世纪70年代、90 年代先后达峰,美国、日本分别于 2007年、2013年左右达峰,至今石 油和天然气仍是这几个国家的基础 能源,一次能源消费中,美、英占 比都达到70以上,日、德也占到 60左右。 我国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主要集 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 大型央企。其中,中石油是我国最 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在全球 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投资业 务,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公司,主要 有四个业务版块国内外油气勘探 开发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 支持和服务、资本和金融。由于承 担着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重任,早 期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尤显谨慎,在 保障油气供应的基础上,在地热、 企业研究 中石油的低碳转型战略和实践 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 企业研究 19 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 年第 1 期 可燃冰等与传统油气业务关系比较 紧密的领域探索部分新能源业务。 2020年,中石油加强绿色发展顶层 设计,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 展战略,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 和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部署, 提出力争到 2025年左右实现“碳 达峰”,新能源新业务在清洁替代 方面实现良好布局,2035年左右实 现新能源新业务的战略接替,2050 年实现“近零”排放,为中国“碳 达峰”“碳中和” 和全球温控目标 做贡献。 二、低碳转型实践和成效 (一)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不断优化能源结构 一是大力推动“稳油增气”。 很多国家选择天然气作为能源转型 的过渡能源,以美国为例,过去10 年,美国的页岩气产量年均增长 23.4,天然气在美国能源消费结 构中提高了9个百分点,可再生能 源消费增长4.4个百分点,如果没 有天然气增量供应,经济发展将增 加4.6个百分点的能源供应缺口, 这也是支撑美国同期GDP增长20 (2010 年可比价)、减少 17 碳排 放的重要原因。中石油统筹减碳与 安全,立足自身天天然气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天然气的绿色低碳能源属 性,大力实施“稳油增气”策略, 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稳步推进非 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近年来, 油气结构优化步伐加快, 2020年, 中石油国内油气产量当量突破2亿 吨,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306亿立 方米,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占比首 次超过50,实现历史性突破,并 提出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比提高 到55左右。 表 1 中石油天然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