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2 02 3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COP2 7 特别报告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 坚定走向净零排放能源转型目标 执行单位 资金支持单位 技术支持单位 本报告 仅 反映 C ET O 项目组的研究观点, 并 不代表各 支持 机构的观点或立场。除 特别说明外, 报告中的 数据 均 来自 CET O 模型数据库及相关 的 分析 结果 。 “ 中国将力争 2 03 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 06 0 年前实 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 们会全力以 赴。 “ 习近平主席 在 第 七十六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2021 年 9 月 21 日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1 | 前言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 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挑战性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的一系列 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凝聚全球共识,共同行动, 加大力度推动能源转型,更加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 自 2 0 0 5 年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丹两国在能源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政府 间合作。两国都坚信绿色增长, 并长期致力于绿色能源转型。本 CO P 27 特别报告 深 入 总结 并探讨了中丹两国的能源转型成果以及为双方为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所做 的努 力 。 习近平主席在 2 0 2 0 年 9 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提 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 3 0 年前 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 0 6 0 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把碳减排行动视作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自去年以来,出台了确保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的 1N 政策体系文件,陆续发布了包括能源绿色转型行动、工 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等重点领域和行业 碳达峰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这些政 策措施加大了中国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清洁能 源的开发力度,也加快了中国传统 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同时也为电动汽车、氢能、储能和各种分布式能源的大 发展扩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丹麦作为世界 上能源 绿色转型 的 先 行者 ,在能源规划与立法,政策执行与监管, 清洁能源技术发开与部署方面有着多年经验。气候法案规定丹麦须在 20 3 0 年二氧化 碳与 19 9 0 年相比减排 7 0 , 20 5 0 年实现碳中和。得益于对环境外部性政策的强调与 早年海上风电的大规模部署,丹麦目前风光发电占比已超 5 0 。成熟的电力市场, 注重 能源安全, 注重提高 系统灵活性 和 终端部门电气化,使得丹麦可再生电力在未 来有着极大的增长空间。北海的能源岛为 作为在 世界 上有影响的 里程碑 式 项目,为 丹麦电力部门进一步脱碳,部门耦合以及多国电力大规模互联提供了基础。丹麦能 效居全球前列,更是区域供暖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储能与热泵是丹麦未来建筑 部门热电耦合的关键 。丹麦正加速能源新 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其大力倡导的 P 2X 将 推动未来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则将为碳中和目标的 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近年来的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和各国的能源转型实践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能源 系统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 展和民生福祉基础上的低排放、零排放转型路径,是实 前言 2 | 现气候目标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关键,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和 能源系统的韧性也是能源系统转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0 23 研究中,我们 吸纳了中丹两国在绿色转型中的成 功经验, 力图充分考虑当前世界之变给能源转型的前景和路径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 战,识别和分析能源转型的不足和短板,提出进一步优化中国能源转型路径的对策 建议。希望本报告的发布能够使关注中国能源转型的有识之士和国际社会更多地了 解中国的能源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进展,也希望据 此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交 流与合作。 在此,感谢能源研究所( ERI )团队的努力,感谢丹麦能源署( DEA )、哥伦比 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 CG EP )和挪威开发合作署( N ORA D )等国际合作伙伴 对研究工作提供的大 力支持和投入,更要 感谢我们的长期合作 伙伴 英国儿童投 资基金会( CI F F )对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 3 研究工作和编写本特别报告提供的 支持。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 3 完整 报告将在 明年的年初 与大家见面。 王仲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所长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3 | 目录 前言 . 1 目录 . 3 主要结论 6 第一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 9 (一)全 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二氧化碳排放波动增长 . 9 (二)地缘政治加剧能源供需失衡,能源转型困难挑战增加 . 11 (三 )碳中和共识在新动荡中强化,能源系统韧性成为新宠 . 12 第二章中国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14 (一)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开创能源发展新格局 . 14 (二)煤炭煤电绿色低碳转型,保安全稳经济惠民生 17 (三)调节能力储备能力增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 18 (四)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加速推进 . 19 第三章中国主要区域能源转型成就和趋势 22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 . 22 (二)粤港澳大湾区 . 25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 . 28 (四)京津冀区域 . 3 0 (五)黄河流域 . 32 第四章 2 0 6 0 能源领域碳中和展望的重点结论 . 36 (一)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两条技术路径图 36 (二)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保障清洁、碳中和、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 36 (三)中国能源转型的主要内容能源效率、电气化、绿色供电 . 37 (四)电气化和能源效率有助于实现终端能源结构减碳 . 39 (五)风能和太阳能主导电力行业,覆盖 90 以上的用电量 . 40 (六)抽水蓄能和新能源储能将是新型电力系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保障 . 41 目录 4 | (七)市场驱动是能源转型的关键 42 (八)总结 42 第五章丹麦的气候政策 . 45 (一)丹麦气候工作的现状和预测 46 (二)丹麦绿色转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电气化 . 48 (三)气候法案 . 48 (四)绿色税收改革 . 49 (五)市政层面的规划 . 50 (六)最新挑战 . 50 (七)能源安全 . 53 第六章丹麦能源转型案例 56 (一)能源岛 56 (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和电力多元化转换 . 57 (三)绿色供热 . 57 (四)丹麦模式的借鉴 . 58 参考文献 60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5 | 写作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王仲颖 韩文科 单国瑞 白 泉 赵勇强 郑雅楠 安 琪 何 则 刘 坚 谷立静 张建国 符冠云 伊文婧 裴庆冰 田聿申 刘政昊 杨宏伟 侯文森 丹麦能源署( DE A ) J en s H ei n X u J ie Wan g X i nn an Mo ur ad B o uc en na M att e o d A nd r e a Ea 能源分析( Ea ) Lui s B o s c án Lar s Bre gn b æk A nd er s K o f o ed - W iuff 路孚特 ( Refin iti v ) Qin Y an 主要结论 6 | 主要结论 ▪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二氧化碳排放在波动中逐渐增长。世界能源供 需版图深度调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 增加,为全球能源转型增加了难度。尽管如此,全球迈向碳中和的共识在动 荡中不断增强,能源系统韧性等新话题引发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关注。 ▪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正在坚定不移地推动 能源转型。中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可再生能源进入发展高 比例 、 大规模发展阶段。煤炭、煤电等化石能源系统 在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安 全运行的同时,加速向 绿色 低碳转型 。 同时, 中国注 重 增强能源系统的调节 能力和储备能力,现代能源体系的建设正在提速。在能源消费方面,中国的 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加速推进,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 式正在加快形成。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黄河流域 等重点区 域 结合本地特点 推进 绿色低碳 发展和 能源转型, 形成了推动 中国能源 转型 的 新的区域版图 。 ▪ 丹麦是国际公认的能源转型和气候领域 先行者之一 。通过制定立法、实施政 策、开展试点和技术 示范 等方面的努力,丹麦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界级的绿色 能源系统,在确保供应安全的同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绿色、更 实惠的能源。通过制定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大规模部署 风电 (海上和陆 上),鼓励终端 用能 电气化,采用基于区域供暖和热泵的绿色供暖,以及开 发绿色电力 多元化转换 ( Po wer - to - X , PtX )和 CCUS 技术,丹麦在过去 40 年里实现了二氧化碳显著 减排 ,经济稳固增长和能源效率提高。 ▪ 中国和丹麦都有减少能源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宏伟目标,都对未来的 碳中和 能源系统有长期 的 愿景。尽管两个国家特点 和情况不同 ,但能源转型 有 几个 相似的 要素。需要提高需求 端 的能源效率,以确保供应 端发展 步伐能够跟上 并维持所需的经济增长。 受益于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 可再生能源 将能 大量 提供清洁能源, 主要由 可再生电力 支持的 绿色供暖将取代化石 能源 供暖。电 气化 与电力供应去碳化相结合, 将支持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摆脱化石燃料。 氢 能 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载体, 基于充足经济的绿电制氢,为难以 减排 的 终 端 部门 提供绿色能源 。绿氢与 碳 捕获相结合,可以为 较难减排的 部门创造燃 料,如重型运输、航运和航空。二氧化碳封存 技术为负排放和碳汇创造了 “ 最后的选择 ” 。负排放可以补偿 能 源 系统中仍然存在 的 少量 排放,以确保 碳中和。最后,需要 驱动 转型变革的 各种力量 ,包括长期规划、 坚持 创新和 有力落实相关 战略 , 并推动 各利益相关方 的 国内和国际合作。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7 | ▪ 能源转型必须是全球性的行动。中国的能源转型不仅关系到国内的绿色低碳 发展,对全球气候目标也有深远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净零排放是一个 至关重要并 艰巨的目标,需要世界各国的紧密合作。 ▪ 拟于 20 23 年春季发布的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0 23 是国际合作的一个良好 范例 , 综合国际经验, 对中国未来能源部门实现净零碳排放 作 出分析 。报告 设置了 三 个发展情景, 希望通过不同场景的分析比较,为中国把握未来能源 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统筹处理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提供更详实 和 定量 化 的分析,以及更加深入的思考 。 主要结论 8 | 第一章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 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9 | 第一章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近两年,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热浪、干旱、缺水、极寒天气等极端气 候现象频 繁 发 生 。 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 地缘政治形势 等影响,全 球能源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能源安全 和经济承受力 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 , 能源 转型面临短期困难和长期挑战,转型的复杂性、系统性凸显。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全球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必要性共识并未改变,对能 源安全和能源价格的担忧也可能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能源转型。本章简要 概述全球形势,为后续详细探讨中国和丹麦绿色能源转型发展提供背景和框架。 (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二氧化碳排放波动增长 近两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根据世界气象 组织发布的 2 0 2 1 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 2 0 1 5 年至 2 0 21 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 年份。 20 21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 18 50 年至 1 9 0 0 年间的世界平均气温(“工业化前平均 水平”)高出约 1 . 11 摄氏度, 20 21 年 也 是全球有记录以来位列前十的温度最高年份 之一。在北美西部和地中海,人们经历了打破纪录的“异常热浪”, 20 21 年 7 月 9 日 加利福尼亚州的死亡谷的气温为 54 . 4 摄氏度,该温度是 19 30 年代以来的世界最高气 温。 2 0 21 年 7 月中旬,西欧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水。德国西部和比利时东部受 灾最严重。 2 0 2 1 年 7 月,美国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上的米德湖水库蓄水量下降至低于满 负荷线 47 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位。 今年夏 季 , 中国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 遭遇数 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 和 持续 的 高温天气,造成 数亿人口聚集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 缺水 。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日趋显著。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各国加快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地球家园。 图 1 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 资料 来源 BP 能源统计年鉴 2022 3 21 339 0 100 20 0 3 0 0 4 0 0 1965 19 7 5 19 8 5 1995 20 0 5 20 15 20 25 亿吨 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 第一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10 | 尽管如此,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仍在波动中增长。根据 BP 能源统计年鉴公布的数 据, 2 0 2 0 年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比 2 0 1 9 年降低了 5 . 9 ,但 20 21 年又增长了 5. 6 ,达到 33 9 亿吨。尽管全球多数国家都已提出了本国的碳中和目标,但从全球碳 排放的现实看,距离将温升控制在 2 ℃ 甚至 1.5 ℃ 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I PCC 第六 次评估报告指出,按照目前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 N DC s ),到本世纪末全球温 升可能达 2 . 8 ℃ 。如果要实现 1 . 5 ℃ 温升控制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在 2 0 25 年前 达到峰值, 2 0 3 0 年比峰值水平下降约 4 3 , 20 50 年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要想 实现上述目标,各国需要加快能源转型,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专栏 1 I PC C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发布 20 2 2 年 4 月 4 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 P CC )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 ( A R 6 )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 22 减缓气候变化。该报告较为全面地 归纳和总结了第五次评估报告( A R5 )发布以来国际科学界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 取得的新进展,阐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不同水平下的 减排路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同等内容,揭示了为 实现不同温升控制水平全行业实施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特别是能源系统减排的重 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强调在可 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开展气候变 化减缓行动更容易被 接受、更持久和更有效。 报告指出,限制全球变暖需要能源部门进行重大转型。这将涉及大幅减少化 石燃料的使用、广泛推广电气化、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使用替代燃料(如氢能)。 “落实了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到 20 5 0 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4 0 - 7 0 。这提供了尚未发掘的巨大潜力。证 据还显示,生活方式 的改变还可以改善我 们的健康和福祉。 ” I PC C 第三工作组联 合主席 Pr i yad ar s hi S huk la 说。 城市和城市地区也为减排提供了重要机会。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如创建紧 凑、适合步行的城市)、结合低排放能源的交通电气化以及利用大自然加大碳吸 收和储存,就能实现减排。并且,对于老牌的、快速发展的和新的城市,都有多 种选择。 “几乎在所有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看到零能耗或零碳建筑的例子。这十年中 的行动对于把握建筑的减排潜力至关重要。” I PCC 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 J im Ske a 说。 减少工业部门的排放,需要提高材料使用效率、重复使用和回收产品以及最 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对于钢铁、建筑材料和化学品等基本材料,低至零温室气排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11 | (二)地缘政治加剧能源供需失衡,能源转型困难挑战增加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乌克兰危机、发 达国家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等影响,世界能源市场动荡加剧。 2 0 21 年下半年以来,全 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油价一度逼近 14 0 美元 / 桶,欧洲、北美、亚洲天然气价 格分别上涨 90 - 4 0 0 不等。欧洲多国陷入能源危机,能源短缺、能源价格上涨存在 向全球蔓延的趋势。世界银行预计, 2 0 2 2 年全球能源价格将上涨 5 0 以上,并且到 20 24 年可能 仍将 维持历史高位。近两年,欧洲油气供应短缺形势日趋严峻,许多欧 洲国家不得不将增加煤炭 和启用煤电 作为应急保障措施 和战略储备 。 除了 欧洲以外, 能源市场供需的波动和能源价格的高涨,对东亚地区的能源价格和能源稳定供应 也 带来 了许多 不利 的 影响 ,影响到不少国家的经济和民生 。 图 2 美欧亚天然气价格变化 资料 来源 R e f ini t iv 0 20 40 60 80 100 美元 /百万热英 荷兰 TTF 气价 美国亨利港气价 东北亚 LNG 价格 放的生产过程正处于试点到接近商业的阶段。 能源部门约占全球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实现净零排放将非常困难,需要新的 生产工艺、低排放和零排放的电力、氢能,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碳捕获与封存。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可以做到大规模的减排,以及大规模清除并储存 二氧化碳。然而,土地不能补偿其他部门的延迟减排。应对方案有益于生物多样 性,帮助我们适应气候变化并保障生计、粮食、水和木材供应。 第一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12 | 能源市场波动加剧,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综合结果。从短期因素看,新冠肺炎疫 情不断演变、反复频发,乌克兰危机悬而未决、前景难测,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充满 变数,能源需求复苏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从中期因素看,前几年在低碳转型、投融 资成本上升等因素的 影响下, 20 1 6 - 2 0 20 年全球油气上游投资仅 39 2 0 亿美元,比 20 10 - 2 0 15 年下降 37 ,油气开采等上游领域投资意愿不足导致近两年化石能源供应 能力支撑不足问题凸显。从长期因素看, 全球需退出化石能源,发展碳中和能源系 统。 在多种因素影响日趋复杂的局面下,如果不能稳妥应对各种复杂因 素的频繁冲 击,必将对全球能源转型带来不利影响。 (三)碳中和共识在新动荡中强化,能源系统韧性成为新宠 尽管近两年能源市场的动荡加剧,但发达国家大多把加快新能源发展、早日实 现能源转型视为保障能源安全、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力争实现碳中 和的共识进一步增强。欧盟预计,到 2 0 2 5 年其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将翻倍, 2 0 3 0 年 达到目前的三倍,即新增 4 . 8 亿千瓦的风 电装 机和 4 . 2 亿千瓦的光伏装机,到 2 0 3 0 年 将替代 17 0 0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同时,欧盟还计划到 2 0 3 0 年,生物质天然气产 量达 到 35 0 亿立方米,氢能替 代 2 5 0 亿到 5 0 0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德国将本国的碳中和 目标年从过去的 20 50 年提前到 20 45 年,同时,为确保实现 20 45 年碳中和目标,要求 20 22 年底前出台全部转型所需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德国新一届政府还在考虑 将淘汰煤炭时间从过去的 2 0 38 年提前到 20 3 0 年,并在 2 0 30 年前将可再生能源电量占 全部发电量的比重提高到 8 0 ,力争早日实现能源独立和碳中和。 能源系统韧性是近年全球能源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增强能源系统的韧性,一方 面与可再生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的先天特征有关。传统意义上, 以 “大容 量、高参数、 远距离”为代表的集中式能源供应模式,对能源流的控制力比较强, 不需要能源系统提供额外的韧性服务。随着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比重的不断提高, 提高电网、热网的储能能力、调峰能力 、需求侧灵活性 ,增强能源系统韧性已成为 稳 步 推进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各种突发事件对化石能源产业链、 供应 链 冲击的增多,提高储备能力 , 增强能源系统韧性,也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重中之重。随着全球 范围内 能源产业链供应链 所受 冲击 的 持续 加剧,能源系统韧性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13 | 第二章中国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为碳达 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中国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为碳 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14 | 第二章 中国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 2 0 20 年、 2 0 21 年在全球抗疫中经济复苏较快,能源电力需求快速反弹,尽 管受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国内产业和能源格局调整等因素影响, 发生了一些区域性、时段性及个别能源品种的 供应紧张 ,但能源安全总体得到了 较 为充分的 保障,能源转型稳步推进。 (一)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开创能源发展新格局 在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加大非化石能源 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强产业优势,实现了非化石能源的高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 公布的数据, 2 0 21 年中国清洁能源(包括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 占比达到 25 . 5 ,同比提高 1 . 2 个百分点 。 其中,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 约 16 . 5 ,同比提高 0.6 个百分点。 2 0 21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为 8 . 7 亿吨标煤,同比 增长 9 . 3 。 其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折合 7 . 48 亿吨标煤,同比增长 11 ,在一次能源消 费中占比 14 . 3 ,同比提高约 0 . 8 个百分点;核电贡献量达到 1 . 1 6 亿吨标煤,在一次能 源消费中占比 2 . 2 ,同比提高 0 . 1 个百分点。 随着风电、光伏大规模建设的推进,非化石能源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和 新突破,呈现出 三 个新特点。 一是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可再生能源 装机规模突破 10 亿千瓦。 20 2 1 年全年新增非化石能源装机 1. 3 7 亿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 78 . 0 。新增可再生 能源装机 1 . 34 亿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的 7 6 . 1 。截至 2 0 2 1 年底, 中 国累计非化石能 源装机达到 11 . 2 亿千瓦,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 47 ,比上年提 高 2. 3 个百分点。累计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10 . 6 3 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 44 . 8 。 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 2 . 8 9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 12 ,占全部发电量的 34 . 5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 2 . 48 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 2 9 . 7 。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15 | 图 3 各类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及占比情况 资料 来源国家能源局 图 4 各类可再生能源电力发电量变化及占比情况 资料 来源国家能源局 二是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 3 亿千瓦,风光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首次超过 10 。风电保持较快增长,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增装机占比超过 6 0 ,尤其是海上 风电 2 0 2 1 年新增装机达到 16 9 0 万千瓦,同比大幅增加 4 . 5 倍,累计并网达到 2 6 3 9 万千 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 8 9 ,达到 29 28 万千瓦,首次超过集中光伏电站新增装机,累计分布式光伏装机突破 1 亿千瓦, 累计光伏装机达到 3. 0 6 亿千瓦。 20 21 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分 别达到 7 . 8 和 3 . 9 ,风光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首次超过 1 0 。 2 8 2 9 3 2 33 3 5 37 3 9 41 42 45 47 0 10 2 0 30 40 50 0 2 0 ,0 0 0 40 ,0 0 0 6 0 , 0 0 0 8 0 ,0 0 0 100 ,0 0 0 12 0 ,0 0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2 0 2 0 2 0 2 1 万千瓦 水电 含抽蓄) 风力发电 光伏发电 生物质发电 核电 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 18 22 22 2 5 2 7 2 9 30 3 1 33 3 4 3 4 0 10 2 0 30 40 0 5,0 0 0 10,0 0 0 15,0 0 0 2 0 ,0 0 0 2 5,0 0 0 3 0 ,0 0 0 3 5,0 0 0 2 0 1 1 2 0 1 2 2 0 1 3 2 0 1 4 2 0 1 5 2 0 1 6 2 0 1 7 2 0 1 8 2 0 1 9 2 0 2 0 2 0 2 1 亿千瓦时 水电 风力发电 太阳能发电 生物质发电 核电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 第二章中国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16 | 三是终端用能的清洁替代加快。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清洁 取暖面积达到 15 6 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 73 . 6 ,累计替代散煤超过 1 . 5 亿吨,对 降低 PM 2 . 5 的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超过 1/ 3 。加快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 截至 2 0 22 年 6 月份,已累计建成 3 9 2 万台充电桩,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 20 25 年将满足超过 2 0 0 0 万辆电动车的充电需求。 专栏 2 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提速 近年来,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明显提速。 2 0 1 5 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电力行 业改革,其标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的发布。 改革 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是构建一个 “ 公平、规范、高效、竞争、开 放、非歧视 “ 的电力批发市场,实现电力市场化交易。它还包括建立相对独立的电 力交易所、完善电力系统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政府监管的关键领域等方面的内容。 深化改革借鉴了 一些国家 电力市场的发展经验,旨在推进电价的市场化转变。 20 21 年 10 月,在经历了 夏 秋 相交季节的 电力短缺之后,电力市场改革进一步 提速。国家发改委宣布了对燃煤发电上网电价的市场化改革(第 14 3 9 号文件), 并扩大了电力交易覆盖范围。 这 是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 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提速。第 14 3 9 号文件 规定煤电必须通过电力市场实行市场化交 易,并 扩大了 市场化 电价 的波动范围,从以前的 10 和 - 1 5 扩大到± 2 0 。这使 得煤炭价格能够进一步传导到电价上,并部分抵消燃煤电厂的 亏损 压力。燃煤发 电 全部市场化交易 ,所有工商业用户,直接或通过电网公司从市场购买电力。这 极大地扩大了电力交易的覆盖面。 20 22 年,预计中国全部发电量的 7 0 以上将被 市场化交易所覆盖,而 20 21 年仅为 4 5 。 20 21 年 11 月, 中国出台了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 见,改革进一步提速。该指导意见为中国的电力部门改革制定了明确的路线 图,旨在建立一个由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组成 的多层次电力市 场体系,并逐步将省级和区域电力市场纳入全国市场,鼓励跨省和跨区域 电力 资 源的市场化配置,大幅增加绿色电力交易。 这一过程将分两个阶段进行,在 2 0 25 年前建立体系,并在 2 0 3 0 年前完成建设。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正着手扩大现货交易试点。 20 22 年,第一批 8 个现货交易 试点省份进入连续交易,第二批 6 个现货交易试点在 6 月前开始试运行。在未来几 年,将持续推进现货交易试点的深化和进一步推广工作。同时,至少在 2 0 25 年 前,中长期交易仍将是主要的交易类型,现货市场将在 2 0 30 年前全面发展。电力 市场化改革的 推进 将促进更有效地利用发电资源和电网,建立脱碳电力系统,并 激励清洁能源的 发展 。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 2 0 23 | CO P 27 特别 报告 17 | (二)煤炭煤电绿色低碳转型,保安全稳经济惠民生 20 21 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 增加 到 23 . 8 亿千瓦, 其中 煤电装机容量为 11 . 1 亿千瓦, 占发电装机容量的比 重下降到 46. 7 。 1 达到污染物超低排放限值 的煤电机组约 10. 3 亿千瓦,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 9 3 . 0 。 2 20 2 1 年,全国 6000 千瓦及以上火电厂 供电标准煤耗 3 0 1 . 5 克 / 千瓦时,比上年降低 2 . 0 1 克 / 千瓦时;全国 6 0 0 0 千瓦及以上火电 厂厂用电率为 4. 3 6 ,比上年降低 0 . 2 9 个百分点,煤电的发电效率稳步提高。 20 21 年, 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为 8 28 克 / 千瓦时,比 20 0 5 年降低 21 . 0 。近年来, 煤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占比持续下降, 2 0 21 年已经下降到 6 0 。 2 0 21 年,由于 新增电力需求 增长 较快,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难以满足当年新增电力需求,为了 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2 0 21 年煤电发电量增长了 8 . 9 , 气电发电量增长了 1 3. 7 。 在电 力短缺的关键时刻,煤电、气电有效发挥了电力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煤炭消费结构中,非电力部 门 用煤下降、电力部门用煤占比提高,有利于 推动 煤炭 减污降碳和更 清洁高效利用。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 20 21 年中国 煤炭消费量为 42 . 7 亿吨,其中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四个行业用煤合计 3 9 . 5 亿吨, 占全社会煤炭消费 量 的比重为 9 3 左右 3 ,小锅炉、小窑炉等分散式利用的“散煤” 占煤炭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少。 2 0 2 1 年全社会新增煤炭消费量中,发电用煤占到 90 以上,更多的煤炭进入到发电行业,使煤炭的消费模式变 得相对清洁 和 高效。中国 致力于推动煤炭逐步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和高 品 质材料转变。据初步测算,工业 领域用作原料、材料的煤 炭 , 年转化量超过 1 亿吨标准煤。 专栏 3 中国于 2 0 21 年启动全国碳市场 中国新建立的 全国碳 排放交易体系( ET S )预计将成为协助中国 2 0 3 0 年前实 现 碳达峰并于 2 0 6 0 年前 实现 碳中和 的 “ 双碳 “ 目标的主要工具。 20 21 年,中国在试点 项目 经验基础上,经过十年的酝酿,推出了 全国碳 排放 交易体系。 全国碳 排放交易体系覆盖了电力行业的 20 0 0 多家企业,每年 二氧化碳 排放量接近 45 亿吨,约占中国 排放 总量的 四成 。与欧盟等国家 实施 的类似计划不 同,中国的排放 配额 分配不是通过绝对上限预先决定的,而是 在 排放强度基准 ( tC O2/ MW h ) 的基础上 ,考虑到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与国家层面基于强度 的能源和碳 排放 目标的 匹配 性 而决定的 。一个配额意味着一 家 公司 被允许 排放 一 吨的碳。 燃煤机组 高于基准排放强度 的企业, 将需要从那些效率较高且低于基准 强度的发电厂购买配额。此外,企业可以用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CC E R ) 来 清 缴其 5 的履约义务, 核证自 愿减排量 是由政府认证的国内减排项目发放的信用 额度 。示例活动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林业项目和 废弃物转制 能源项目 等 。 第二章中国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18 | (三)调节能力储备能力增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中国的新型储能逐步从研发示范进入到商业化发展初期,新型储能的市场应用 规模稳步扩大。 2 0 21 年中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已超过 4 0 0 万千瓦,新型储能技术在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延长寿命以及提高安全性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能源 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新能源加储 能、基地电源配储能、“互联网 储能”、“分布式智能电网+储能”等多元化的应 用场景不断地涌现。新型储能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初步建立,在创新规划、应用 项目管理、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行等方面, 一批 有利于 储能发展 的新机制、新政 策 相继 出台。 20 22 年 3 月 22 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从三个方 面推动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 一是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从“十四五”时 在交易方面, 全国碳 排放交易体系在第一年的表现是有限的。自 2 0 21 年 7 月 16 日启动交易以来,中国 碳 排放配额( CEA )的价格一直相对较低, 处于 40 至 60 元人民币之间, 2 0 21 年的 114 个交易时段中,平均 价格 为 4 3 . 8 5 元( 6 欧元) / 吨。 总共 成交 1 . 7 9 亿吨。 此 价格水平只 为 更成熟的 排放交易 价格的一 个零头 ,如欧盟 排放交易体系价格达 80 欧元 / 吨。因此,目前在推动减排方面,它的影响是有限 的。此外,场外 交易 占 主导地位 以及 大多数时段的低交易量表明,流动性水平仍 有一些改进的空间。每日交易量保持在 数 十万吨的低水平,但在年底履约期 届满 前的 12 月,交易量猛增到每天一百万吨。 20 21 年 12 月 31 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宣布,第一 个履约 周期 已 经结束 。 从所 覆 盖的排放量 来看 , 履约率 为 9 9 . 5 。这意味着该计划中的 2 , 1 6 2 家电力行业企业中 的大多数在截止日期前 完成了其 配额 清缴工作 , 履行 了 其 2 0 1 9 - 2 0 2 0 年期间的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