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执行摘要)-12页.pdf
中银国际:政策推动+盈利模式完善,迎接大储放量元年.pdf
中原证券:锂电池销量环比回落,短期谨慎关注.pdf
中泰证券:沿海动力煤价支撑仍强,焦煤需求旺季即将到来.pdf
中信建投:七月社会总用电量维持高增,水力发电量环比改善.pdf
中国上市公司碳中和信息披露质量报告(2020-2022)--西北工业大学.pdf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pdf
中国海外煤电投资建设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绿色和平.pdf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pdf
招商证券:工具行业锂电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pdf
浙商证券:盘古智能-风机润滑系统行业龙头,布局液压变桨引领国产替代.pdf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研究报告--北京大学.pdf
引领城市空中出租车变革(英) Volocopter 2019-6.pdf
徐伟:双碳目标下的热泵发展.pdf
信达证券:电力消费增速有所收窄,重磅电改政策有望落地.pdf
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大学.pdf
向人人享有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过渡-国际劳工组织.pdf
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普华永道.pdf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推广研究--浙江经济信息中心.pdf
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甘肃)--绿色和平.pdf
投资气候,投资增长-OECD.pdf
资源描述:
零碳智慧园区 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 2022年1月 编写组 指导委员会 戴 红 孙文龙 范科峰 钱 恒 荣文戈 尹洪涛 编写组成员 王君菠 张 群 冯 澄 庞 松 杨 光 张红卫 李 腾 郑秋宏 彭革非 耿 涛 张 星 曾祥佳 邹健东 陈凌云 蒋 磊 黄 亚 黄家晖 毛荟慧 刘 文 邓 三 李竹青 张 聪 王飞飞 邰鑫月 于 淼 包哲静 沈超红 李 赟 黄 锐 王 笑 刘丽芳 隋泽昱 周希炜 谷丽娟 朱统意 编写单位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光大节能照明(深圳)有限公司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豪尔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逸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 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城市大脑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气候变化是一项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 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巴黎协定的指导下,各国达成了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 前水平以上2℃之内的共同目标,同时寻求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措施。为共同解决 全球气候问题,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我国于2020年9月明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 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再次考验“中国速度”。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最重要、最 广泛的空间载体,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牵住的“牛鼻子”。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 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各类园区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 要的作用。 零碳园区建立在数字化全面赋能的智慧园区基础之上,数字化手段贯穿零碳园区建设和运营 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零碳园区的基本特征,因此零碳园区一定是智慧园区。零碳 园区和零碳智慧园区为同一概念。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 碳中和”理念。零碳智慧园区的实现,离不开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的支撑。 同时,需要通过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碳 要素智慧化管理,以在园区内部达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实现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 合。零碳智慧园区建设需要明确目标愿景和建设思路,构建零碳转型的能力保障,并依托关 键技术和要素支撑,依据行之有效的路径持续推进。 关于零碳智慧园区的内涵、建设思路等,业界还未达成统一共识。为响应“双碳”战略,探 索提出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依托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智慧园区专题组,新华 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编制形成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 (2022版)(简称“本白皮书”)。本白皮书基于各相关单位的实践经验以及业内相关研 究成果,探索提出了零碳智慧园区内涵与架构、核心场景、建设路径等,并总结分析了不同 类型园区典型实践案例的经验,为零碳智慧园区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本白皮书为零碳智慧 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将有助于推进“双碳”战略的实施。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机遇环境篇 “双碳”建设是双循环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双碳”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落地延伸 “双碳”建设是全球共识下展现大国形象必由之举 “双碳”建设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步伐 04 04 05 05 06 07 07 08 08 09 09 10 12 13 13 14 14 10 11 11 园区是产业活动主要载体,能够承担产业零碳升级重任 园区聚集先进要素,能够成为零碳突破点和标杆 园区积累绿色实践经验,进一步奠定建设零碳智慧园区基础 智慧园区广泛铺开,数字化全面赋能园区零碳进程 零碳智慧园区助力产业蝶变升级 零碳智慧园区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零碳智慧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零碳智慧园区助力描绘数字中国画卷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需要发展与碳约束之间的平衡 零碳智慧园区框架和建设路径尚不清晰 零碳智慧园区技术尚待进一步探索 环境演进纲举目张,从政策单点布局到机制环境日益完备 生态演进协力同心,从强约束推动到聚力共建共治共享 应用演进利器善事,从简单工具包到场景深度实践方案 格局演进百花齐放,从星火次第绽放到全面铺开排浪涌现 智慧演进价值释放,从数据简单汇聚到深度赋能智慧应用 新目标“双碳”成为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03 06 08 12 17 19 10 新机遇园区成为落实“双碳”战略的先锋和主力军 新格局零碳智慧园区重塑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 新挑战零碳智慧园区亟需破解发展与碳约束的平衡难题 新征程零碳智慧园区关键发展趋势 第二章 认知内涵篇 20 零碳智慧园区概念内涵 零碳智慧园区蓝图架构 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的核心能力 能源转型 应用转型 数字化转型 20 22 2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智慧实践篇 40 55 57 58 59 60 38 37 27 第四章 发展建议篇 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原则 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路径 零碳智慧园区实践案例 以蓝图架构为基础,构建零碳智慧园区标准体系 以技术为先锋,支撑园区零碳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以试点为牵引,探索零碳智慧园区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 零碳智慧园区分类及核心场景 规划 建设 运营 海信江门零碳智慧园区顶设先行、智能增效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因地制宜、能源革新 青岛中德生态园三大领域、零碳社区 重庆AI city园区零碳建筑、智慧节能 中国石化联接赋能、智慧管控 上海桃浦智创城数字孪生、精细管控 紫光萧山智能制造园区“多流”服务、工业样板 华润百色田阳水泥生产园区数据互联、智能制造 甘肃省通渭县“零碳乡村”创新合作、阳光红利 柏林欧瑞府零碳智慧园区绿色能源、零碳生态 生产制造型园区 物流仓储型园区 商务办公型园区 特色功能型园区 产城融合型园区 27 29 30 31 32 40 41 42 44 45 47 48 49 50 52 38 38 39 第一章 机遇环境篇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扎 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 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将我国的绿色发展 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基本国策。 碳达峰并不单指碳排放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其是一个过程,指在某个时点达到峰值,即碳排放首先进 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国家、区域、企业、团体或个人测 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寻求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具备了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 的客观条件。在经济基础方面,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的大台阶,约占世界总量的17.39,成 为全世界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在技术支撑方面,我国具备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依托国内超大规模 市场,在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根据国家能源局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清洁 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3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2.4,相比2012年增长14.6,可再 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均处 于全球领先地位,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新目标“双碳”成为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 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 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我国二氧 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实施“十四五”节 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高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及氢能等清洁能源消 费占比 规范全国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 体排放报告与核算等活动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 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明确“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工作任务。实施以碳强度 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好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全国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各方参与合法权益 明确了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转化、构建双 碳目标管理平台、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宣传教育等四项重点任务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发改委2020年12月 2020年12月 2021年1月 2021年2月 2021年2月 2021年3月 2021年5月 2021年9月 发文单位时间 会议或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 国务院 国务院 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 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 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 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 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 机遇环境篇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未来国际形势的长期不确定性和由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高质量持续动力,打造国 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成为我们的必然战略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强调“协同推进经济高 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持经济发展、民生指向和系统平衡的发展观,实现从 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变使得经济运行更有效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品 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更可持续、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家 ,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任务紧迫。“双碳”战略的提出和逐步落地实 践,以强约束和明确目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助力打破 “ 碳壁垒”,畅通国际大循环,有利于改善生态,创造绿色民生环境,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带来全新的机遇。 “双碳”建设是双循环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提倡要建设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也包含了绿 色低碳的诸多理念内容。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仍处在塑形变化阶段。这个过程提供了贯彻新发展理 念的足够空间,也提供了“双碳”应用的海量场景。未来,我们需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更加明确“双碳” 的战略目标,更加自觉地促进实现“双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63.89,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421。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 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活垃圾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城镇发展沙尘污染等大量产生,经济增长 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矛盾一直是发展难题。唯有结合当地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及地方比较 优势,撬动低碳导向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 “双碳”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落地延伸 表1 我国“双碳”相关政策 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 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方面主要目标,确保如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 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10月 2021年10月 国务院 国务院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发文单位时间 会议或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需要对现行社会经济体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2021年10月,关于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关于“双碳”工作 重要的政策文件相继印发,“双碳”“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出炉,中央把“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 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各地方各部门也陆续明确“双碳”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 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等一系列保障方案,加速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政策文件 39 12 19 139 法律法规 政治承诺 未作出举动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传统能源工业的科技革新,以科技创新支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在践行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迈出关键步伐。“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打好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在双碳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产品、 强化绿色低碳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建筑绿色低碳运行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双碳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以煤炭工 业为例,我国大力推广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及热电联供技术,国家能源集团有98的常规煤电机组实现超 低排放,新建机组发电煤耗降至256g/千瓦时,为世界最低;发展融合了化工和电力两大行业特点的整体煤气 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二氧化碳捕集成本较低,是当前国际上被验证的、能够工业化的、最洁净高 效的燃煤发电技术。同时,负排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达成碳排放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首个百万吨级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项目建设 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于2021年7月开建,项目涵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3个环节,将每年减 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可有力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 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 “双碳”建设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步伐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政治格局背景下,我国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作出将实现“双碳” 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已核准签署京都议定书,并通过切实落 实减排政策、积极的国际沟通协作,逐步成为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的领导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 大国,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就把节能降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 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实践基础。生态环境部 表示,2020年我国实现了碳强度较2015年降低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 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0年以来,我国不断加速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气 “双碳”建设是全球共识下展现大国形象必由之举 数据来源https//www.climatewatchdata.org/ 图1 全球“净零碳”目标发布情况 候危机的责任和行动,党中央、国务院成立 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 “ 双碳”“1N”政策体系;各部门陆续出台 相应的政策措施,带动各领域有序开展产业绿 色升级和低碳技术创新;重点行业企业主动研 究绿色转型与脱碳降碳技术和措施;金融系统 开启绿色投融资以服务于社会经济低碳转型; 各学科专家学者高度重视碳中和基础科学研究 工作,不断产出前沿科技成果,体现了我国在 全球气候舞台上的领导力,并对全球和其他国 家的气候行动带来了积极影响。 机遇环境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推进“双 碳”战略主要落地措施包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 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 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等。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生产生活活动主要载体的各类型园区必将在 “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碳中和的先锋和主力军。 园区是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等功能性目标,由政府、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机构创立的特殊区位结构。作为城市的基 本单元,园区是最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是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承载的空间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功能实现的重要空间集聚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社会发展、支撑民 生福祉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数据显示,90以上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在园区,80 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创新在园区内产生,可以说“城市,除了马路都是园区”。园区形态多、数量大, 依据承载的功能和场景的不同,包括制造园区、科创园区、物流仓储园区、研发基地、企业集团园区、创意园 区、游乐园区、农业园区、林业发展区、旅游休憩海岛、综合商业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以及行政办公区、大学 城和相对封闭的居住社区等各类生活园区。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各类型园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业 化、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连接个体、组织、城市、国 家,园区的物理边界清晰,所有权明晰,运营和管理生态已经逐步建立,使园区成为“双碳”战略的最佳落脚 点。园区通过自身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率先实现零碳化,树立发展标杆,对于区域落实“双 碳”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机遇园区成为落实“双碳”战略的先锋和主力军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碳排放的增加。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五大 部门,其中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超过80。伴随着“企业入园”的趋势,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生 产制造企业大多都落户于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承担了密集的工业生产活动。根据国际能源署和清 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研究数据,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碳排放占到全国的31,并呈现持续攀升的势头,工业 园区是产业活动主要载体,能够承担产业零碳升级重任 图2 中国各部门碳排占比(2018年)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工业 发电和供热 交通 园区的减排已刻不容缓。能源、工业的碳排放生产 活动主要发生在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针对能源和 生产流程的绿色化改造应用场景广阔,工业园区成 为落实我国精准减排贯彻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 关键落脚点。除工业生产外,建筑、交通也是城市 和园区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景。园区是城市碳排放 最集中的空间,也是城市实现“双碳”必须牵住 的“牛鼻子”。 住宅 其他能源行业 商业及公共服务 农业 其他 28 51 4 10 3 2 1 1 CO2 园区是企业主体和产业要素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集聚产业、功能、创新、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可以实现生 产要素科学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协同,辐射带动作用极强,能够成为零碳的突破点和标杆。在产业要素 集聚方面,产业园区围绕一个主导优势产业来差异定位、协同发展、动态布局,关联功能区串点成链、聚链成 圈,产业生态协同协作、相互成就,产业协同优势可以从整体规划零碳路径。在功能要素集聚方面,园区深度 贯彻产城融合理念,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功能体系的合理布局,辅以生态碳汇的整体规划,有效降低整 体碳排放,同时园区宜居度得到大幅提升。在创新要素集聚方面,科技园区以高能级平台体系和高品质科创空 园区聚集先进要素,能够成为零碳突破点和标杆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从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 区,到低碳示范园区、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等,积累了大量低碳发展经验和做法,涌现出一批绿色发展的新 理念、新模式,为下一步发展零碳智慧园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撑。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 革委联合启动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以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为抓手,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作用和工业绿色发 展的引领作用,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参与试点的工业园区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 式。2021年9月,第六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发展大会推选出了12个“2021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示范区作为 低碳技术突破的创新平台、低碳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基地,将持续引领园区的低碳 化、零碳化进程,助力园区成为“双碳”战略落地的突破点。同时,国家积极推进各层级低碳试点体系,截至 2021年,中国已经开展了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1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 碳城(镇)试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试点体系。而从试点城市的规划来看,其又进一步将低碳理念融入 校园、社区、医院、工业园等,形成新时代绿色“连锁效应”。园区充分发挥自身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作为区 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样板,持续提升当地宜居宜业的生态水平。 园区积累绿色实践经验,进一步奠定建设零碳智慧园区基础 图3 园区聚集先进要素 图4 低碳试点体系建设现状 低碳省(区) 6个 低碳城市 81个 低碳工业园区 51个 低碳社区 400个 低碳城(镇) 8个 间体系为主体,打造开放型创新功能平台,支撑园区内企业等主体推 动低碳改进及碳中和相关科技创新。在机制要素集聚方面,园区可以 通过灵活的机制激励内部主体实施低碳、零碳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在 人力要素集聚方面,园区聚集高素质人才,并可以进一步打造“产- 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零碳产业发展。要素的高效集聚下,园区成 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结合点,是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有效支撑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 能级。园区依托不同区域特点、不同主导产业,精准聚焦相关要素资 源,通过差异化、精准化的低碳发展模式,成为零碳发展的突破点。 先进 要素 产业 功能 人力 创新 机制 机遇环境篇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园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 深化,产城融合园区成为了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的重要载体。而在“双碳” 战略的推动下,零碳智慧园区更进一步成为发展战略科技力量、推进供给侧改革、引领产业转型 升级、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构建高质量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力量。 新格局零碳智慧园区重塑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 智慧园区已在全国范围广泛铺开建设,成功标杆和成熟方案层出不穷,基于现有的园区数字化基 础,贯彻碳中和理念、整合零碳应用已成为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的主流方向。当前,经开区和高新 区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和资源聚集等优势,智慧园区建设力度大、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在此基础 上,部分经开区和高新区率先部署绿色转型工作,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碳中和发展路径。例如上 海张江高新区推进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开展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示范应用;苏州工业园围绕产业体 系现代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低碳化、绿色发展制度化推进绿色园区建设。此外,国内 其他园区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点推动5G网络部署,建设高质量数据中心,整合已有计 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结合在边缘侧和云端的AI能力,为园区管理和生产智能化升级提供更加完善 的解决方案,园区运营和服务基本上实现智能化、数字化,零碳智慧园区数字化基础逐渐成熟。 智慧园区广泛铺开,数字化全面赋能园区零碳进程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形成强大的绿色低碳市场需求,使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新动能, 推动能源等国民经济核心产业数字化进程,并进一步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零碳智慧园区 建设催生绿色技术、绿色设备、绿色制造以及绿色服务,影响着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应用的发展 方向,引领产业供给侧变革。园区零碳化建设加速节能环保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普及,加速 “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在新技术的带动下,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 的制造工艺和装备逐渐向低碳高效的方向升级发展,并进一步运用于工业生产全过程以及企业管 理各环节,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业态和经营模式。另一方面,零碳智慧园区建设产生海量的园 区、产业、企业等相关数据,通过对企业产品分布、经济指标等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收集、比对、 分析,促进园区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分析判断经济运行、产业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助力实现精准决策。此外,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能够营造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产业环境,通过搭 建政企沟通桥梁,形成智能化、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平台,通过企业间资源整合以及政府 合作共拓市场,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零碳智慧园区助力产业蝶变升级 “双碳”战略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东数西算”等国家级战略的共同实施,将从更宏大的格局和更广阔的 视野重塑区域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经济提质增效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共进的新局面。做好“双碳”工 作,需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调整、发展方式转型、能源转型等多方面共同完成,这对地方能源发展和 经济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借机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 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以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层面,按照空间、区位、能源和资源禀赋及产业布局, 统筹优化不同地区的功能,通过明确能源供给地区与品种格局,确定能源跨区输送通道的分布,优化能源发 展布局。同时,在做能源研究、能源开发、能源规划、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开始部署一部分地区率先进入碳 中和,通过这些地区的经验,探索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为全国碳中和积累经验。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 大湾区等产业集聚程度高、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区域应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中部、黄河流域等能 源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统筹推进碳达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地区来看,各 地加快优化市域空间格局,着眼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土地、能耗等指标向重点区域倾斜,更好促进城市资 源要素科学配置、合理流动。 零碳智慧园区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低碳、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将成为发展趋势,产城融合、产业功能区、产业新城等 相关理念与产业园区的绿色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助力打造低碳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指出,按照统筹 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 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而园区将土地利用、城市功能、产业要素、政策环境高 度耦合,成为城市拓宽产业空间,培育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要抓手之一。一方面,从产业体系的角度将 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企业低碳化改造、低碳技术创新供给等,形成低 碳绿色产业集群,增强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聚集人口的能力,为城镇化提供平台和空间,进一步提升产业 竞争力。另一方面,园区零碳化有利于推进城市资源配置智能化,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 和创新、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园区零碳化作为低碳化的城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是推动实现能源供给低碳化、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和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的有效实践。 零碳智慧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机遇环境篇 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我国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 和,任务艰巨。而作为“双碳”战略的先行者,零碳智慧园区则需要在相关机制体制环境尚未完 善、框架和建设路径尚不清晰、相关技术条件仍不成熟的前提下,掌握好经济增长与碳约束之间 的平衡,逐步探索“双碳”战略实践落地的现实路径。 新挑战零碳智慧园区亟需破解发展与碳约束的平衡难题 我国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30年GDP需要保持5以上的增长,一次性能 源需求保持2的增长,无疑给实现“双碳”带来巨大挑战。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我国经济发 展仍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仍在增长。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2020年,我国碳排 放量达到98.99亿吨,同比增长0.6,再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也提升至30.7。 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高达85,脱碳压力巨大。同时,我国区域间发展 不平衡现象明显,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 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均需要以产业发展作为基础引擎,也会带来相应的碳排放。在此背景下,园 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进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通过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发展阶段、产 业特点、要素资源等方面,从融入全国大局考虑统筹规划,平衡区域发展与碳约束之间的关系,如 何实现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相协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亟需破解的平衡难题。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需要发展与碳约束之间的平衡 零碳智慧园区在建设和实践过程中,数字化的产业、数字化的治理、数字化的生活和数字化的生态 同步推进,助力数字中国实践落地。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中国建设掀起新一波的浪潮,零 碳智慧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和先锋,也是绿色建 筑、智慧建筑的终端实现载体。在“双碳”背景下的零碳智慧园区与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深度融 合,通过园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为管理者和用户提供智能化管理、高 效运作、全方位服务的数字化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园区零碳化发展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 展,推动企业实现产业降本增效,提升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向细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 链价值链全面升级。此外,零碳智慧园区能够实现园区管理和城市管理的融合,通过实现碳排放智 慧监测,构建碳管理综合监控平台等公共平台,从而整体实现城市和产业功能区碳中和的精细化管 理、智慧化服务。零碳智慧园区上接“智慧城市”,下连“智慧社区”,成为“双碳”背景下数字 中国践行落地的示范基地。 零碳智慧园区助力描绘数字中国画卷 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通过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 高资源能源效率、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等手段,资源能源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低碳发 展的格局初步显现。为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各省市以低碳发展实践 区和低碳社区为焦点,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创建等零碳实践。但零碳智慧园区作为全新概念,相关释义和战略框架 仍然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整体框架尚未清晰明确。而且,零碳智慧园区的外部条件时刻变化,相关标准、法规、 碳交易市场等环境尚待进一步完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较为贫乏。各地对于零碳智慧园区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概念 层面,对于如何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相关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等把握并不清晰,难以真正从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推 动园区的转型升级,无法通过对能源、资源、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指标进行分析,实现不同地 点、行业、体系的园区绿色零碳发展。同时,资金引导、源头控制和技术指导等方式不够明确,对零碳智慧园区建 设在顶层设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实现路径仍在探索中。 持续推动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不断持续深化 低碳示范创建,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创新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创建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建设,树立一批绿色 低碳标杆,带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浙江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科学编制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 准,依据关联性构建循环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 通过绿色升级、循环化改造、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 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方式打造示范产业园区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 益,建设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城区 零碳智慧园区框架和建设路径尚不清晰 我国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近年来持续出台激励政策、部署科技计划项目并开展国际合作,同 时调动财政和社会各方力量加大绿色低碳科技投入,已经在低碳乃至于零碳关键技术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方面取 得了快速进展。但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且“双碳”战略提出时间较短,当前技术积累与“双碳”战略目标之间仍 然存在明显的缺口,现有低碳、零碳和负碳相关技术难以支撑我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看, 根据相关文献计量分析,在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领域,国际研究热度远远高于我国,我国的相关论文量虽有快速 增长,但引用量较低,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从产业实践来看,各地的零碳智慧园区普遍集中在零 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开发、零碳成套设备的专业化生产等方面,但主要内容存在趋同中的小差异,普遍 存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此外,基于智慧园区的零碳智慧园区操作系统如何提供数据集成、消息集成、服务集 成等多类标准化的集成方式,实现对能耗数据、储能、光伏等全量业务数据共享、融合联动,将双碳相关数据进 行标准化加工处理等相关技术和对应解决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零碳智慧园区技术尚待进一步探索 表2 各省市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 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上海市 省市区 政策 概述 浙江省 河南省 武汉市 广州市黄埔区 关于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工 业园区工厂建设的通知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 碳产业工作方案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 高新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办法 机遇环境篇 新征程零碳智慧园区呈现五大关键发展趋势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减排政策力度不断加码,从国家到地方纷纷跟进细化政策,打出政策组合拳, 机制环境日益完善。目前,我国相关部委均已就未来减排工作作出安排,方向较为明确,其中发改委提出从调 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以及生态碳汇六 大发力领域,为“双碳”工作作出了总体布局,可视为统领性安排。通过对各部委已发布的和在编的政策来 看,能源和工业领域是政策主体和重点关注对象,能源部门能源转型以及工业部门钢铁减压的目标均十分明 确。除了对能源和工业部门的直接调控之外,金融、生态、科技等领域也将成为主要发力方向,相关政策机制 不断完善,为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坚实保障。在金融领域,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自2016年后稳步发 展,绿色债券发行量、绿色信贷存量全球领先,未来绿色金融体系以及绿色低碳市场的相关财税政策有望进一 步完善。在科技领域,科技部将加大碳减排科技攻关。在生态领域,中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通过 发挥价格信号的引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