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执行摘要)-12页.pdf
中银国际:政策推动+盈利模式完善,迎接大储放量元年.pdf
中原证券:锂电池销量环比回落,短期谨慎关注.pdf
中泰证券:沿海动力煤价支撑仍强,焦煤需求旺季即将到来.pdf
中信建投:七月社会总用电量维持高增,水力发电量环比改善.pdf
中国上市公司碳中和信息披露质量报告(2020-2022)--西北工业大学.pdf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pdf
中国海外煤电投资建设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绿色和平.pdf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pdf
招商证券:工具行业锂电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pdf
浙商证券:盘古智能-风机润滑系统行业龙头,布局液压变桨引领国产替代.pdf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研究报告--北京大学.pdf
引领城市空中出租车变革(英) Volocopter 2019-6.pdf
徐伟:双碳目标下的热泵发展.pdf
信达证券:电力消费增速有所收窄,重磅电改政策有望落地.pdf
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大学.pdf
向人人享有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过渡-国际劳工组织.pdf
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普华永道.pdf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推广研究--浙江经济信息中心.pdf
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甘肃)--绿色和平.pdf
投资气候,投资增长-OECD.pdf
资源描述: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23 王卓妮 , 袁佳双 , 庞博 , 等 . IPCC AR6 WGIII 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22, 18 5 531-537 Wang Z N, Yuan J S, Pang B, et al. The interpretation and highlights on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IPCC AR6 WGIII report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2, 18 5 531-537 IPCC AR6 WGIII报告减缓 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王卓妮 1 ,袁佳双 2 ,庞 博 3 ,黄 磊 2 1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100081;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3 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 18 卷 第 5 期 2022 年 9 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8 No. 5 September 2022 摘 要2022年 4月 4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 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发布。 报告全面评估了 2010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报告主要 结论,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差异、减缓路径分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排放评估及 CO 2 去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亮点, 文中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中,中国应坚定“双碳”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 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植根于社会发展愿景中实施减缓路径,并加快提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核心科 学技术的研发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关键词减缓气候变化;IPCC 第三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科学结论;亮点;启示 收稿日期 2022-05-19;修回日期 2022-06-22 资助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碳中和视域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性挑战及对策研究” (21AZD123)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 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区域差异化的‘双碳’政策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王卓妮,女,高级工程师,wangzncma.gov.cn;袁佳双(通信作者) ,女,高级工程师,yuanjscma.gov.cn 引 言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 56 次全会上,195 个国家审议通过了 IPCC 第六次评 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 2022减 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该报告由来自 全球 65个国家 278位作者,历时 7年,通过对 1.8 万多篇文献的综合分析,全面评估了 2010 年以来 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 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 www.climatechange.cn 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 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 据。AR6 第三工作组报告正文共 17 章,决策者摘 要包括简介和框架,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全 球近况和趋势,系统转型以控制全球变暖,减缓、 适应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加强应对等 共五部分内容。本文介绍了本报告的主要评估结 论,讨论了一些关切问题,提出了实现碳中和战 略目标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和加强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建议。 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年 532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 WGIII 专栏 1 主要结论 [1] 1.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总体排放趋势。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决定全 球温升水平。1850 年以来,人为温室气体净排放 总量持续上升,2019 年全球 GHGs 净排放为 590 亿 t, 20102019年年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 560亿 t, 高于以往任何一个 10 年。但是,排放增速放缓, 从 20002009 年的 2.1 下降到了 20102019 年 的 1.3。 行业排放趋势。2010 年以来,全球主要行业 的 GHGs 净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城市排放量日益 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强度和能源碳 强度等能效指标的改进,使得化石燃料与工业过 程中的 CO 2 排放量减少,但是其减排量不敌全球 工业、能源供给、交通运输、农业与建筑等行业 的增排量。 区域排放趋势。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地区、 国家和家庭的人均排放量参差不齐。而且,数据 表明,收入水平相近时,人均排放量也千差万别。 人均排放量最高的 10 家庭占全球家庭 GHGs 排 放量的比例过大。 1.2 限制2℃温升和限制1.5℃温升的路径 根据 AR6第一工作组报告,在 50概率下, 1.5℃和 2℃温升水平下剩余 CO 2 排放空间分别 为 5000 亿 t 和 13500 亿 t;在 67 概率下,分 别为 4000 亿 t 和 11500 亿 t。根据实现 1.5℃目 标与 2℃目标的模拟路径结果,预计全球 GHGs 排放将在 2020年达峰,最迟在 2025年达峰。无 论哪种模拟路径, 到 2030年、 2040年和 2050年, GHGs 排放都将迅速大幅减少。执行第 26 届联 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当前排 放情景下,GHGs 持续排放会使得在 2100 年全 球温升的中值很可能达到 3.2℃( 2.2~ 3.5℃, 远远超过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全球温室气 体排放量很可能使温升在 2030 年超过 1.5℃。 要将全球温升控制在 2℃以内,需迅速加强气候 减缓行动。 1.3 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减排潜力 实现 1.5℃目标和 2℃目标的所有模拟路径, 需要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所有部门迅速、 深入、立即采取 GHGs 减排行动。能源部门减排 最为关键。要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 2℃ 的目标,到 2050 年全球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的使用量,需在 2020 年基础上分别下降 85、 30和 25;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 1.5℃ 的目标,则分别下降 95、60 和 45。整个能 源部门亟需能源系统的重大转型,包括大幅减少 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部署低排放能源、转向替代 能源、提高能效和节能,但其可行性和成本在不 同国家存在差异。 1.4 气候减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近期加强气候减缓部署具有可行性,且可减 少或避免加速减缓和系统转型以实现长期目标而 带来的挑战。气候减缓行动包括完善制度设计 以选择更优的发展路径;加强气候立法和政策为 减缓行动提供支撑;促进全球气候资金的高效流 动为不同地区提供减缓保障;加强多层面国际合 作以增进全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资金交流。 减缓行动因地区和部门以及实施的速度和规模而 异,需要所有国家提高减排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实现减缓行动与发展目标的协同。 1.5 强化气候融资、技术与创新 目前,资金流动尚未满足所有部门和区域的 减缓目标。发展中国家缩小资金差距的挑战最艰 巨。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可通过明确的政策选择 和信号来支持增进减缓资金流动。加快国际金融 合作是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和公正转型的关键推 动力,有助于有效解决融资渠道不平等、气候变 化影响的成本和脆弱性问题。提高创新合作落实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 挑战依然存在,如技术发展和转让、资金等方面。 减缓潜力取决于被替代的参考技术(和排放、新 技术采用率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2010年以来, 创新政策组合促进了光伏、风电等低排放技术的 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 5 期 533 王卓妮,等IPCC AR6 WGIII 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单位成本持续下降,并加速了低排放技术在全球 的推广。针对创新制定适宜的政策体系和综合政 策,有助于克服低排放技术在全球推广中可能带 来的分配、环境和社会影响。 2 主要亮点 2.1 关于GHGs的区域排放和历史累积排放差异 GHGs 排放的区域差异,是 AR6 第三工作组 报告决策者摘要审议中最胶着的议题之一。争议 焦点一是历史和近期区域排放贡献的平衡表述, 二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家分类下的 排放量的平衡表述。到 1970 年,人类才有 GHGs 排放记录。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决策 者摘要,使用 1970 年作为排放数据基准年,因各 方对国家/区域分类等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关 于 GHGs 排放的区域差异的图表和案文最终未获 批准而被删除。类似原因下,本次决策者摘要放 弃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有关排放量的陈述, 但保留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历史 累积排放量。 减排责任的分担,应综合考虑到各国历史排 放、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这是气候谈判 的共识。发达国家历史累积 CO 2 排放量占 1850 2019 年全球排放量的 45。AR6 第三工作组报告 决策者摘要使用 1990 年作为基准年的理由,一 是 1990 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准 年,二是报告在数据获得性、质量、时间等要素 保持平衡,将 19902019 年作为主要时间段以与 各国清单数据保持一致,将 2010 年作为节点以与 AR5 形成可比。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基准年应 是 1850 年而非 1990 年,因为 18501989 年历史 累积 CO 2 净排放量占全球的 58,而且主要来自 欧美地区。决策者摘要展现了 18502019 年间 10 个地区历史累积 CO 2 净排放量。 2.2 关于减缓路径的分类与解析 减缓路径的分类细化是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亮 点之一。根据全球、部门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的 3131 种气候评估情景,筛选出信息充足的 2266 种 情景作为气候评估的原始数据库 [2] 。其中的 1686 种情景,通过了历史趋势一致性核验,使用第 一工作组报告的气候模拟器进行分类,建立了不 同温升水平的情景下的 C1 ~ C8 减缓路径 ① 。在 1686 种情景中通过近期合理性核验的情景共 1203 种。在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的基础上,第 三工作组报告根据 1203 种情景,开发了基于减排 力度、发展路径、能源转型、资源利用率、负排 放技术等说明性减缓路径。将全球温升低于 2℃和 1.5℃的减缓路径分为 5 种逐渐增强减排力度的 IMP-GS(C3、转变发展路径加速减缓的 IMP-SP (C1C3、高度依赖可再生能源的 IMP-Ren(C1 和 C3、降低能源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 IMP- LD(C1,以及依赖全球采取大量净负排放技术 的 IMP-Neg(C2 和 C3)。 各国争论的焦点是增加 1.5℃温升下不同情景 的路径类别,对采取不同减缓行动的减缓路径提 供更多选项和详细说明,并补充不同减缓路径下 的成本信息。于是,根据有无 GHGs 净零排放目 标情景,在 C1 路径的基础上,增加了 C1a 和 C1b 路径;根据采取减缓行动,在 C3 路径之外,增加 了 C3a 和 C3b 路径。与全球预计 GDP 增长相比, 减缓气候变化对全球 GDP 的总体影响较小。如果 持续执行 2020 年底时减缓政策行动,不同路径下 的 2050年全球 GDP损失分别为 2.6~ 4.2 (C1、 1.6~ 2.8 (C2、 1.3~ 2.7 (C3、 0.8~ 2.1 (C4、0.5 ~ 1.2(C5。在评估的全球排放模 拟情景中量化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 但未考虑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害或适应成本。对于 减排路径,这些定量预估既不是预测也不是预报。 在所有全球排放模拟情景中,约一半情景的假设 ① C1是将温升控制在 1.5℃没有或低过冲路径(>50;C2是将温升控制在 1.5℃高过冲路径(>50;C3是将温升控制在 2℃以内 的路径(>67;C4是将温升控制在 2℃以内的路径(>50;C5~ C8是将温升分别控制在 2.5℃(>50、3℃(>50、4℃(>50) 和超过 4℃(≥50)的 4 种路径。 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年 534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 WGIII 专栏 条件是全球成本最低的减排方案实现成本有效, 另一半着眼现有政策以及区域和部门差异化的行 动;而大多数没有对全球公平、环境正义或区域 内收入分配做出明确假设。 2.3 关于LULUCF排放的评估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包括 农业(主要是 CH 4 和 N 2O)和林业及其他土地利 用(主要是 CO 2 )的排放量。AFOLU 的排放量的 不确定性比其他部门更大,主要因为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的 CO 2 排放量 占 AFOLU 总排放量的比例高达 50,LULUCF 排放量不确定性大,主要来自毁林,在排放量核 算时,将土地作为净吸收汇 ② 。 LULUCF 的争议焦点,包括净排放量与总排 放量、估计起点和相关方法等,特别是其评估方 法。报告中的土地碳通量使用了全球簿记模型, 与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情景和土地与气候变化特 别报告 (SRCCL)保持一致。没有使用国家温 室气体清单方法,原因是清单数据起始于 1990 年,且不考虑长期前景,没有补齐碳差距。全球 簿记模型中 LULUCF 通量估算值比国家温室气体 清单方法的结果高约 5.5 Gt CO 2/a,很可能的原因 是1 在全球簿记模型中,对世界各地不同的土 地管理方式进行了简化,如森林管理对生物质扩 张和增稠的影响;2 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评 估 LULUCF 通量不够准确和完整,特别是对发展 中国家的非森林土地用途和土壤的评估;3 全球 簿记模型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对土地的人为 CO 2 通量概念界定存在差异。前两个原因的影响 难以量化,它们导致的不确定性随着模型和清单 方法的改进而逐渐减小。针对第 3 个原因,Grassi 等 [3] 找到了糅合全球簿记模型和国家温室气体清 单方法结果的方案,对当前全球簿记模型的结果 进行后处理,解决人为 CO 2 通量概念差异的两个 组成部分,即考虑人为引起的环境变化影响(间 接影响)与被“管理”的森林面积范围。 2.4 关于CO 2 去除(CDR)技术的评估 据 AR6 第三工作组报告,在 2030 年,成本为 100 美元 /t CO 2-eq 或更低的减缓方案可将全球温室 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到 2019 年水平的一半;在成 本低于 20 美元 /t CO 2-eq 的减缓方案中,主要贡献 来自太阳能和风能、能源效率的提高、自然生态系 统转换以及 CH 4 排放量的减少。除了成本方面,不 同技术的可行性也不同。报告认为,CDR 是实现 净零排放目标必不可少的技术。CDR 的推动因素 包括加速研发和论证、改进风险评估和管理工具、 采用针对性激励措施,以及制定碳流量测量、报告 和核查(MRV)的统一方法。但是,不同 CDR 技 术的成熟度、去除过程、碳储存的时间尺度、储存 介质、减缓潜力、成本、协同效益、影响和风险以 及治理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成本,土壤固碳成本 为 45 ~ 100 美元 /t CO 2 ,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储存 (DACCS)成本为 100 ~ 300 美元 /t CO 2 。 CDR 是把双刃剑。CDR 部署的规模和时间 取决于不同部门的总减排路径。扩大 CDR 部署, 特别是大规模部署,需要有效解决 CDR 的可行性 和可持续性问题,如 CDR 的成本和潜力,可持续 的 CDR 规模及其对水安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性的影响,部署 CDR 后是否会给子孙后代造成过 重的负担等。森林、土壤、海洋管理等人为活动 可以增加碳汇,但是因管理不当而影响草地/农 田土壤碳汇强度与持久性,很容易造成土壤有机 碳的重新释放而成为碳源 [4] 。所有部门的快速减 排可以减少 CDR 需求。因此,应在近期尽快采取 减缓行动加快减排而非急于部署 CDR,部署 CDR 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3 启示和建议 3.1 科学解读和传播报告的重要结论,增进减缓 气候变化紧迫性的认知 这份最新的评估报告,综合运用了跨领域、 多学科的分析方法, 得出了在发展路径、 政策选择、 ②净吸收汇为净清除量和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的净排放量之和。 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 5 期 535 王卓妮,等IPCC AR6 WGIII 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部门系统转型对全球温升水平的影响,及如何在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开展减缓和适应行动等结论, 强调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背 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根植于当 地社会发展愿景中,这样设计的减缓路径才更容 易被接受和实现。但是,决策者摘要也有些许遗 憾,如 GHGs 排放量仅始于 1990 年、因全球数据 的不可获得而没有展现自 1850 年以来的历史累积 排放、情景模拟不考虑地区差异和公平、将发展 中国家融资作为促进缓解手段方面的讨论不充分, 以及使用模型而不是使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分类来表示排放责任等。本次报告提出了很多 部门和国家层面的具体实践建议,与国际政策评 估相比更客观,对国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很好 的借鉴意义,应该充分挖掘和吸收,更好地引导 和推动“双碳”工作。作为 IPCC 评估的重要贡献 者和参与者,中国应科学解读和使用报告相关结 论,明确结论产出的背景与适用场景,为推进全 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快气候变化科学传播等方面 持续贡献力量的同时,为国内推进“双碳”工作、 加强气候变化减缓行动提供参考。 3.2 活用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做好“双碳” 工作的科技支撑 中国提出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 IPCC 报告评估的减缓路径是一致的。中国的能源 结构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高于 50。 IPCC 结论表明,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能源系 统低碳转型是必然选择。实现全球净零排放,74 的碳减排来自能源部门的 CO 2 减排贡献,煤炭和 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持续新建安装,将导致温 室气体持续排放;煤炭基础设施和石油天然气基 础设施分别在 2030 年前和 2050 年前面临资产被 搁置的风险。但是,未来能源转型的减缓路径无 论基于何种情景假设,化石能源都不可能被全部 淘汰 [5] 。因此,中国要在 30~ 40年实现碳中和, 制定了渐进式的转型政策和指标,如在 2030 年前 单位 GDP 的 CO 2 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65、非 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高于 25,到 2060 年前非化石 能源消费比重占 80,等等。这符合中国国情, 也遵循了 IPCC 的最新结论,即植根于国家实际的 政策,才能实现减缓适应行动与发展目标的协同。 对于中国,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审慎 新上传统能源建设项目以避免排放锁定效应,采 用碳捕集和封存等技术翻新改装传统能源基础设 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搁置风险。其次,有序 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优化煤炭 和新能源组合,推动新能源对煤炭的更替与消纳。 最后,尽管发达国家力推负碳技术,但是,这些 技术大多处于研发阶段。2021 年 11 月,美国能 源部启动了“负碳攻关计划”(Carbon Negative Earthshots,目的是通过研发使 CDR 技术降低成 本、提高效益以加速技术的推广,实现到 2050 年 从大气中去除数十亿 t CO 2 ,并且捕集和封存成本 低于 100 美元 /t [6] 。中国应正确认识 CDR 等技术 的预期风险,近期部署应以跟进 CDR 等技术研发 为主。 3.3 促进科学研究与IPCC工作的衔接,提升中 国在气候变化评估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 IPCC 是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重要平台,在提 高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水平、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 科学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合理反映发展中国 家利益诉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 促进国内科研与 IPCC 工作机制的衔接,通过国内 IPCC 工作平台建设,逐渐培养一支中青年人才队 伍,持续跟进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前沿 [7] 。本报告十 分依赖情景和综合评估模型,对于未来不同地区 和部门减缓行动力度、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减缓 资金和技术需求等评估都是基于发展路径的情景 设计,发达国家在综合评估模型开发及应用方面 占有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因科学支撑不足而话 语权弱,这些模型和情景没有反映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 的目标和原则, 如排放的历史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公平公正的转型、有利的适 应和资金支持等,这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 即使报告提醒决策者要正确使用这些模型和情景 来指导国际行动和国家政策。关于未来发展路径 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年 536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 WGIII 专栏 参考文献 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M/OL]. 2022 [2022-04-04]. https//report.ipcc.ch/ ar6wg3/pdf/IPCC_AR6_WGIII_SummaryForPolicymakers.pdf 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M/OL]. 2022 [2022-04-04]. https//www.ipcc.ch/report/sixth-assessment-report- working-group-3/ Grassi G, Stehfest E, Rogelj J, et al. Critical adjustment of land mitigation pathways for assessing countries’ climate progress [J]. [1] [3] [2] 的情景设计始终是气候变化评估的核心科学问题。 类似的前沿科技问题在我国研发进展较慢,与国 际差距大。尽管中国学者不断跟进全球气候变化 综合评估模型前沿进展,但是在气候变化综合评 估的实证研究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和实证研究都是未 来中国应着力加强科研创新与专项支持的突出领 域。中国应以 IPCC 工作为契机,促进该领域科学 研究的繁荣与人才的培养。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1, 11 425-434 朱松丽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关键问题 分析 [M]// 谢伏瞻 , 庄国泰 . 气候变化绿皮书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21.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 65-78. Zhu S L. Analysis on selected key questions relevant to CO 2 emission estimation under the climat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neutrality [M]//Xie F Z, Zhuang G T. Green book of climate change annual report on act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2021.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21 65-78 in Chinese 姜克隽 . IPCC第三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 全球减缓走向何方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20, 16 2 251-252. Jiang K J. IPCC working group III AR6 where will we go for global mitigation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0, 16 2 251-252 in Chinese DOE Department of Energy. Secretary Granholm launches Carbon Negative Earthshots to remove Gigatons of carbon pollution from the air by 2050 [M/OL]. 2022 [2022-05-19]. https//www.energy.gov/ articles/secretary-granholm-launches-carbon-negative-earthshots- remove-gigatons-carbon-pollution 邹骥 , 滕飞 , 傅莎 . 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研究的最新进 展 对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的评述 [J]. 气候变 化研究进展, 2014, 10 5 313-322. Zou J, Teng F, Fu 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socioeconomic assessment of the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review of the IPCC Fifth Assessment WGIII Report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 10 5 313-322 in Chinese [4] [5] [7] [6] 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 5 期 537 王卓妮,等IPCC AR6 WGIII 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The interpretation and highlights on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IPCC AR6 WGIII report 1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 Beijing 100081, China; 2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3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Working Group III of the IPCC announced the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and the underlying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on 4 April 2022. This report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state-of-the-art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technic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of the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by updated developments in the literature since the year 2010.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GH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mission reduction path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rise level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report, as well as key scientific issues in term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path classification, land use-related emissions assessment and carbon dioxide remov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it’s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firmly adhere to the “dual carbon” strategic goal in its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and actions, implement mitigation paths together with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quity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accele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limate change integrated assessment for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voice. Keywords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PCC Working Group III;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Scientific results; Highlights; Insights WANG Zhuo-Ni 1 , YUAN Jia-Shuang 2 , PANG Bo 3 , HUANG Lei 2 www.climatechange.cn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