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执行摘要)-12页.pdf
中银国际:政策推动+盈利模式完善,迎接大储放量元年.pdf
中原证券:锂电池销量环比回落,短期谨慎关注.pdf
中泰证券:沿海动力煤价支撑仍强,焦煤需求旺季即将到来.pdf
中信建投:七月社会总用电量维持高增,水力发电量环比改善.pdf
中国上市公司碳中和信息披露质量报告(2020-2022)--西北工业大学.pdf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pdf
中国海外煤电投资建设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绿色和平.pdf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pdf
招商证券:工具行业锂电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pdf
浙商证券:盘古智能-风机润滑系统行业龙头,布局液压变桨引领国产替代.pdf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研究报告--北京大学.pdf
引领城市空中出租车变革(英) Volocopter 2019-6.pdf
徐伟:双碳目标下的热泵发展.pdf
信达证券:电力消费增速有所收窄,重磅电改政策有望落地.pdf
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大学.pdf
向人人享有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过渡-国际劳工组织.pdf
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普华永道.pdf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推广研究--浙江经济信息中心.pdf
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甘肃)--绿色和平.pdf
投资气候,投资增长-OECD.pdf
资源描述:
碳 排 放 相 关 知 识 手 册第 1 页 共 1 3 0 页 目 录 第一部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政策和文件 1 、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关 于 完 整 准 确 全 面 贯 彻 新 发 展 理 念 做 好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工 作 的 意 见 2 、 国 务 院 关 于 加 快 建 立 健 全 绿 色 低 碳 循 环 发 展 经 济 体 系 的 指 导 意 见 3 、 2 0 3 0 年 前 碳 达 峰 行 动 方 案 第二部分部分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动态 1 、 北 京 市 走 出 绿 色 低 碳 发 展 新 路 径 2 、 重 庆 市 协 同 推 进 减 污 降 碳 高 质 量 发 展 道 路 越 走 越 宽 3 、 上 海 市 碳 排 放 管 理 试 行 办 法 4 、 广 东 省 碳 排 放 管 理 试 行 办 法 第三部分碳排放专业术语知识 1 、 碳 达 峰 2 、 碳 中 和 3 、 C O D 4 、 C D M 5 、 C C S 技 术 6 、 I G C C 系 统 7 、 京 都 议 定 书 8 、 O D S 第四部分专业技能岗位相关知识介绍 1 、 碳 管 理 体 系 2 、 碳 资 产 管 理 3 、 碳 排 放 评 估 4 、 碳 交 易 机 制 5 、 碳 排 放 咨 询第 1 页 共 1 3 0 页 第 一 部 分 关 于 “ 碳 达 峰 、 碳 中 和 ” 国 家 政 策 和 文 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 碳中 和工 作的 意见 (2 0 2 1 年 9 月 2 2 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 束突出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为完整、 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 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 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 四中、 五中全 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 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 处理好发展和减 排、 整体和局部、 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把碳达峰、 碳中和纳入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 以能 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 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 构、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空间格局,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绿 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工作原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 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第 2 页 共 1 3 0 页 全国统筹。 全国一盘棋, 强化顶层设计, 发挥制度优势, 实行党政同责, 压实各方责任。 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 鼓励主 动作为、率先达峰。 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 略, 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提高投入产出效 率, 倡导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 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深化能源和相关 领域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内外畅通。立足国情实际,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推 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 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 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防范风险。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 安全、 粮食安全、 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 可能伴随的经济、 金融、 社会风险, 防止过度反应, 确保安全降 碳。 二、 主要 目标 到 2 0 2 5 年,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重点行 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 0 2 0 年下 降 1 3 . 5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 0 2 0 年下降 1 8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 0 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 2 4 . 1 ,森第 3 页 共 1 3 0 页 林蓄积量达到 1 8 0 亿立方米, 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奠定坚实基 础。 到 2 0 3 0 年,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重点 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 耗大幅下降;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 0 0 5 年下降 6 5 以上;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 5 左右, 风电、 太阳能发电总 装机容量达到 1 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2 5 左右,森林 蓄积量达到 1 9 0 亿立方米, 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 有降。 到 2 0 6 0 年,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非化 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 0 以上, 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生态文明 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三、 推进 经济 社会 发展 全面 绿色 转型 (三)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 国 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地方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 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确保各地区各领域落实碳达峰、 碳中和的主要目标、 发展方向、 重大政策、 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四) 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 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 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 碳中和的国土 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 粤第 4 页 共 1 3 0 页 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 求。 (五)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 面推进清洁生产,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不断 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 倡导绿 色低碳生活方式。 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开展绿色 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 凝聚全社会共识, 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 良好格局。 四、 深度 调整 产业 结构 (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 进农业固碳增效。 制定能源、 钢铁、 有色金属、 石化化工、 建材、 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 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开展钢铁、 煤炭去产能 “ 回头看” , 巩固去产能成果。 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 加快商贸流通、 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 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 (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 铁、 水泥、 平板玻璃、 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 等量或减量置换, 出台煤电 、 石化、 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 未 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 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 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第 5 页 共 1 3 0 页 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 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 窗口指导。 (八)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新能源、 新材料、 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 绿色环保 以及航空航天、 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第五代移动通信 ( 5 G ) 等新兴 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五、 加快 构建 清洁 低碳 安全 高效 能源 体系 (九)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 发展战略, 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合理控制能源消 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做好产业布局、 结构调整、 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 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 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 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 强 化节能监察和执法, 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 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 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 全过程和各领域, 持续深化工业、 建筑、 交通运输、 公共机构等 重点领域节能, 提升数据中心、 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 水平。 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 任。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打造能效 “领跑者”。第 6 页 共 1 3 0 页 (十一)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 四五” 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 “ 十五五” 时期逐步减少。 石油 消费 “十五五” 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 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 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 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加快推进页岩气、 煤层气、 致密油 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 强化风险管控, 确保能源安全 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十二)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大力发展风能、 太阳能、 生物质能 、 海洋能、 地热能等, 不断提 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 优先推动风 能、 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 因地制宜开发水能。 积极安全有 序发展核电。 合理利用生物质能。 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 规模化应用。 统筹推进氢能 “制储输用” 全链条发展。 构建以新 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 纳和调控能力。 (十三)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 完善中长期市场、 现货 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 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 推进电网 体制改革, 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 微电网和 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 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 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 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 形成机制。 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 理顺输配电价结第 7 页 共 1 3 0 页 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 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 六、 加快 推进 低碳 交通 运输 体系 建设 (十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大 力发展多式联运, 提高铁路、 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 持 续降低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优化客运组织, 引导客运 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整合运输资源, 提高利用效率。 (十五)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 能源车船, 推广智能交通, 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 推动加氢站建 设, 促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 加快构建便利高效、 适度超 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 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 健全交通运输装 备能效标识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 (十六)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 道、 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自行车 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 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七、 提升 城乡 建设 绿色 低碳 发展 质量 (十七)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在城乡规划建 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 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 建 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 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合理规划城镇建筑 面积发展目标, 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 实施工程建设全第 8 页 共 1 3 0 页 过程绿色建造, 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 杜绝大拆大建。 加快推 进绿色社区建设。 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 低碳发展。 (十八)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 准, 加快推进超低能耗、 近零能耗、 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大力 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 提升建筑节能低碳 水平。 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 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 开 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 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 推动建 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 (十九) 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 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 大 幅提高建筑采暖、 生活热水、 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 在北方城镇 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 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 积 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 因地制宜推进热泵 、 燃气、 生物质能、 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八、 加强 绿色 低碳 重大 科技 攻关 和推 广应 用 (二十)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制定科技支撑碳达 峰、 碳中和行动方案, 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采用 “ 揭榜 挂帅” 机制, 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 新技术、 新装备 攻关。 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 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 法研究。 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 可再生能源制氢、 可控核聚变、 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 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第 9 页 共 1 3 0 页 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重大科 技创新平台。 建设碳达峰、 碳中和人才体系, 鼓励高等学校增设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二十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入研究支撑风 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电化学、 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 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加强氢能生 产、 储存、 应用关键技术研发、 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推广园区能 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推动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 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 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建 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九、 持续 巩固 提升 碳汇 能力 (二十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 途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严控生态空间占用, 稳定现有森林、 草原、 湿地、 海洋、 土壤、 冻土、 岩溶等固碳作用。 严格控制新 增建设用地规模, 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 严格执行土 地使用标准, 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二十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 工程,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深入推进大规模 国土绿化行动,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工程, 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 强 化湿地保护。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第 1 0 页 共 1 3 0 页 海草床、 盐沼等固碳能力。 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国家黑 土地保护工程, 提升生态农业碳汇。 积极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 十、 提高 对外 开放 绿色 低碳 发展 水平 (二十四)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 力发展高质量、 高技术、 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 完善出口政策, 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 节能 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 (二十五)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一带一路” 投资合作绿色转型。 支持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 发利用。 大力推动南南合作, 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 能力。 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 、 绿色装备、 绿色服务、 绿色基础 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 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二十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 际谈判, 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 则、 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 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履行 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及其 巴黎协定 , 发布我国长期温室气 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推动建立公 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 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外工作,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十一 、健 全法 律法 规标 准和 统计 监测 体系第 1 1 页 共 1 3 0 页 (二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协调。 研究制定碳中和专项法律, 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 电力法、 煤炭 法、 可再生能源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等, 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二十八)完善标准计量体系。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 准计量体系。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 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 提升重点产品能 耗限额要求, 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 完善能源核算、 检测 认证、 评估、 审计等配套标准。 加快完善地区、 行业、 企业、 产 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 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 制 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 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 度。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标准国际衔接。 (二十九)提升统计监测能力。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 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 测系统建设。 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 提升信息化 实测水平。 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系统碳 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 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 监测评估。 十二 、完 善政 策机 制第 1 2 页 共 1 3 0 页 (三十)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 与碳达峰、 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 , 严控煤电、 钢铁、 电解 铝、 水泥 、 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 , 加大对节能环保、 新能源、 低 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 度。 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 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 力。 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 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研发应用。 (三十一)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 和服务开发, 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 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 低成本资金。 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 支持符合条件的 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 扩大绿色债 券规模。 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 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 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三十二)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绿色低碳 产业发展、 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 加 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 落实环境保护、 节能节水、 新能源和 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 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 建立健全促 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 完善差别化电价、 分时电 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 严禁对高耗能、 高排放、 资源型行业实第 1 3 页 共 1 3 0 页 施电价优惠。 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 加快形成 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 (三十三)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完善配额分配管理。 将碳汇交易纳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 补偿机制。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 加强电力交易、 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 发展市 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 十三 、切 实加 强组 织实 施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 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 率先实现碳达峰, 组织开展碳达峰、 碳中和先行示范, 探索有效 模式和有益经验。 将碳达峰、 碳中和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 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三十五)强化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组 织落实 2 0 3 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碳中和工作谋划,定期 调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 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 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各第 1 4 页 共 1 3 0 页 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取向一致、 步骤力度衔接。 (三十六)压实地方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制,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 碳中和责任, 明确 目标任务, 制定落实举措, 自觉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作出贡献。 (三十七)严格监督考核。各地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 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增加考核权重, 加强指标 约束。 强化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考核, 对工作突出 的地区、 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 地区、 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有关落实情况纳 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每年 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第 1 5 页 共 1 3 0 页 国 务院 关于 加 快建 立健 全 绿 色低 碳循 环 发展 经济 体系 的 指导 意见 国发〔 2 0 2 1 〕4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 立 健 全 绿 色 低 碳 循 环 发 展 经 济 体 系 , 促 进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全 面绿色转型, 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为贯彻 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 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 要求 ( 一 ) 指 导 思 想 。 以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为 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 三中、 四中、 五中全 会精神,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认真落实党中央 、 国务 院决策部署,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 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 绿色生活、 绿色消费, 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 严格保护生 态环境、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 和高水平保护,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确保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原则。 坚 持 重 点 突 破 。 以 节 能 环 保 、 清 洁 生 产 、 清 洁 能 源 等 为 重 点 率先突破, 做好与农业、 制造业、 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第 1 6 页 共 1 3 0 页 坚 持 创 新 引 领 。 深 入 推 动 技 术 创 新 、 模 式 创 新 、 管 理 创 新 , 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推行新型商业模式, 构 筑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坚 持 稳 中 求 进 。 做 好 绿 色 转 型 与 经 济 发 展 、 技 术 进 步 、 产 业 接续、 稳岗就业、 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 , 积极稳妥、 韧性持久地 加以推进。 坚 持 市 场 导 向 。 在 绿 色 转 型 中 充 分 发 挥 市 场 的 导 向 性 作 用 、 企业的主体作用、 各类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 为绿色发展注入强 大动力。 (三) 主要目标。 到 2 0 2 5 年,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运输结 构明显优化, 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 提高, 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持续减少, 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市场导 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到 2 0 3 5 年 , 绿 色 发 展 内 生动 力 显 著 增 强 , 绿 色 产 业 规 模 迈 上新 台阶, 重点行业、 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生态环境 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 健全 绿色 低碳 循环 发展 的生 产体 系第 1 7 页 共 1 3 0 页 ( 四 ) 推 进 工 业 绿 色 升 级 。 加 快 实 施 钢 铁 、 石 化 、 化 工 、 有 色、 建材 、 纺织、 造纸、 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 推行产品绿色 设计,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加强再制造产 品认证与推广应用。 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促进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 依法在 “双超双有高耗能” 行业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完善 “散乱污” 企业认定办法, 分类 实施关停取缔、 整合搬迁、 整改提升等措施。 加快实施排污许可 制度。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管理。 ( 五 ) 加 快 农 业 绿 色 发 展 。 鼓 励 发 展 生 态 种 植 、 生 态 养 殖 , 加强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 提 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农 膜污染治理。 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 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 农业节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实施农药、 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 依法加强养殖水域滩 涂统一规划。 完善相关水域禁渔管理制度。 推进农业与旅游 、 教 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六 ) 提 高 服 务 业 绿 色 发 展 水 平 。 促 进 商 贸 企 业 绿 色 升 级 , 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 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 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 做好大中型 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 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 指导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 推动办展设第 1 8 页 共 1 3 0 页 施循环使用。 推动汽修、 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 量原辅材料。倡导酒店、餐饮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 (七)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形成开放、 协同、 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鼓励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 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 引导中 小企业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节水管理、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 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 进一步放开石油、 化 工、 电力、 天然气等领域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 鼓励公共机构推 行能源托管服务。 适时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 引导产业发展方 向。 ( 八 ) 提 升 产 业 园 区 和 产 业 集 群 循 环 化 水 平 。 科 学 编 制 新 建 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 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 准入标准, 完善循环产业链条, 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 。 推进既 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 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 能 源梯级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 鼓励建设 电、 热、 冷、 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 。 鼓励化工 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 ( 九 ) 构 建 绿 色 供 应 链 。 鼓 励 企 业 开 展 绿 色 设 计 、 选 择 绿 色 材料、 实施绿色采购、 打造绿色制造工艺 、 推行绿色包装、 开展 绿色运输、 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 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 选择 1 0 0 家左右积极性高、 社会影响大、 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第 1 9 页 共 1 3 0 页 绿色供应链试点, 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 鼓励行业协会 通过制定规范、 咨询服务、 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 化水平。 三、 健全 绿色 低碳 循环 发展 的流 通体 系 (十) 打造绿色物流。 积极调整运输结构, 推进铁水、 公铁、 公水等多式联运,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 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 加快相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共享, 发展甩挂运输、 共同配 送。 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 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 , 港口和 机场服务、 城市物流配送、 邮政快递等领域要优先使用新能源或 清洁能源汽车; 加大推广绿色船舶示范应用力度, 推进内河船型 标准化。 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建设, 支持机场开展飞机辅助动力装 置替代设备建设和应用。 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 鼓 励发展智慧仓储、 智慧运输, 推动建立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制度。 ( 十 一 ) 加 强 再 生 资 源 回 收 利 用 。 推 进 垃 圾 分 类 回 收 与 再 生 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鼓励地方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 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 体系。 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废物回收线上与线下有机 结合, 培育新型商业模式, 打造龙头企业, 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 加 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 废金属、 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 用率。第 2 0 页 共 1 3 0 页 ( 十 二 ) 建 立 绿 色 贸 易 体 系 。 积 极 优 化 贸 易 结 构 , 大 力 发 展 高质量、 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 从严控制高污染 、 高耗能产 品出口。 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 积极引领和参与相关国际标准 制定, 推动合格评定合作和互认机制, 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 口政策的衔接。 深化绿色 “ 一带一路” 合作, 拓宽节能环保、 清 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 四、 健全 绿色 低碳 循环 发展 的消 费体 系 ( 十 三 ) 促 进 绿 色 产 品 消 费 。 加 大 政 府 绿 色 采 购 力 度 , 扩 大 绿色产品采购范围, 逐步将绿色采购制度扩展至国有企业。 加强 对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 鼓励地方采取补贴、 积分奖 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 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 完善认证机构信用监管机制。 推 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 引领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 严厉打击 虚标绿色产品行为, 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 公示系统。 ( 十 四 ) 倡 导 绿 色 低 碳 生 活 方 式 。 厉 行 节 约 , 坚 决 制 止 餐 饮 浪费行为。 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 资源化 , 开展 宣传、 培训和成效评估。 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 推进过 度包装治理, 推动生产经营者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 准。 提升交通系统智能化水平, 积极引导绿色出行。 深入开展爱 国卫生运动, 整治环境脏乱差, 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开展绿色生 活创建活动。第 2 1 页 共 1 3 0 页 五、 加快 基础 设施 绿色 升级 ( 十 五 ) 推 动 能 源 体 系 绿 色 低 碳 转 型 。 坚 持 节 能 优 先 , 完 善 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大力 推动风电、 光伏发电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水能、 地热能、 海洋能、 氢能、 生物质能、 光热发电。 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 提 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 推动农村发展 生物质能。促进燃煤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利用,继续提升大容量、 高参数、 低污染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比例。 在北方地区县城积极 发展清洁热电联产集中供暖, 稳步推进生物质耦合供热。 严控新 增煤电装机容量。 提高能源输配效率。 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 能升级计划, 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和互联互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 ( 十 六 ) 推 进 城 镇 环 境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升 级 。 推 进 城 镇 污 水 管 网全覆盖。 推动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厂网一体化” , 加 快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 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资源化利 用设施, 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 设, 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 。 加强危险 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 提升信息化、 智能化监管水平 , 严格执 行经营许可管理制度。 提升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 做好餐厨垃 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在沿海缺水城市推动大型海水淡化 设施建设。第 2 2 页 共 1 3 0 页 ( 十 七 ) 提 升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绿 色 发 展 水 平 。 将 生 态 环 保 理 念 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建设、 运营和维护全过程, 集约利用土 地等资源, 合理避让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 积极打造绿 色公路、 绿色铁路、 绿色航道 、 绿色港口、 绿色空港。 加强新能 源汽车充换电、 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广应用温拌沥 青、 智能通风、 辅助动力替代和节能灯具、 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 先进技术和产品。 加大工程建设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力度, 推动 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 十 八 ) 改 善 城 乡 人 居 环 境 。 相 关 空 间 性 规 划 要 贯 彻 绿 色 发 展理念, 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 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确定开发强 度, 鼓励城市留白增绿 。 建立 “美丽城市” 评价体系 , 开展 “美 丽城市” 建设试点。 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 行动,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建立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 , 结合城 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建立乡村建设评价体系, 促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加快推进农村 人居环境整治,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 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 理、 村容村貌提升、 乡村绿化美化等。 继续做好农村清洁供暖改 造、老旧危房改造,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美丽的村庄环境。 六、 构建 市场 导向 的绿 色技 术创 新体 系 ( 十 九 ) 鼓 励 绿 色 低 碳 技 术 研 发 。 实 施 绿 色 技 术 创 新 攻 关 行 动, 围绕节能环保、 清洁生产、 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 战略性、 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 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技术第 2 3 页 共 1 3 0 页 创新中心、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 强化企 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整合高校、 科研院所、 产业园区等力 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 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 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 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 新项目。 ( 二 十 ) 加 速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 积 极 利 用 首 台 ( 套 ) 重 大 技 术 装备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应用。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 金作用, 强化创业投资等各类基金引导,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转化应用。 支持企业、 高校、 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孵化器、 创新创业基地。 及时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 加快先进 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深入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 七、 完善 法律 法规 政策 体系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