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2022年度中国资管行业ESG 投资发展研究报告(英)-深高金.pdf
施耐德碳中和暨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pdf
2022年度中国资管行业ESG 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深高金.pdf
走向碳中和系列:碳关税元年,谁会成为重点“课税”对象?-东方证券.pdf
2022年碳中和领域研究及锂电制造市场研究报告-艾瑞咨询.pdf
BCG: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pdf
2022年网络零售TOP100报告:创新 社交 绿色——网络零售制胜之道-德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pdf
国网浙江电力高质量“双碳”行动报告(2022年)-国家电网.pdf
碳中和政策点评系列一:欧盟碳关税落地,加速推动碳中和-申万宏源.pdf
碳中和下的水电价值再发现:涓滴不弃,江流入海-海通证券.pdf
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解读与实现路径.pptx
【政策】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pdf
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社投盟&华夏基金.pdf
甲烷减排:碳中和新焦点-北京绿金院&iGDP.pdf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碳中和指南》(TCSF 012-2022).pdf
周健工:实现碳中和需要(中国)加速创新.pdf
杜祥琬院士碳中和思考汇总.pdf
利乐中国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报告(2022).pdf
《ESG与绿色金融》(9月-10月)-绿金院.pdf
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洞察报告(2022年)官微发布版-202212-83页.pdf
机构投资者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以ESG投资创造可持续“共赢”-财新智库.pdf
资源描述:
3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 ol. 50 No.07 202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 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的意见 指出 , 到 2025年 ,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 成 , 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 升 , 并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 转型 、 深度调整产业结构 、 加快构建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 加强绿 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等方 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 碳达峰 、 碳中和 目标将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 怎样的挑战 应该如何稳步走好能源 低碳转型之路 转型过程又将带动和 促进哪些行业和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近日 , 环境保护 杂志记者视频连 线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大连 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 , 就上述 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 实现碳中和需要构建多能融合新型 能源体系 环境保护有专家认 为,碳中和目标会给我国的经济 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您对此如何 看待 刘中民 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 源产业结构 、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出 更高要求 , 需顶层超前谋划 , 构建多 能融合新能源体系 , 保障新经济发展 模式下的能源安全与持续稳定供给 。 刘中民院士实现碳中和需构建多能 融合新能源体系 ■ 文/本刊记者 郭媛媛 于宝源 Liu Zhongmi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ulti-energy Integrated New Energy System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中国的二氧化碳 ( CO 2 ) 排放总 量已于2005年超过美国 , 中国由此成 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家 。 随着经济 持续快速增长 , 中 国的 CO 2 排放总量 仍呈快速增长趋势 , 到 2020年占全球 CO 2 排放总量的30左右 。 能源利用是 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 实现碳中 和目标意味着要进行颠覆性的能源革 命 、 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 , 要颠覆从 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 ( 如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 ) 为主导的能源 体系 , 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 能源体系 。 我认为 , 规模性是实现碳 中和目标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 因为我 国碳排放总量巨大 , 且从实现碳达峰 到实现碳中和只有3 0年左右的时间 , 所以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规模 的碳减排任务艰巨 。 能源利用与工业 生产密切相关 , 钢铁 、 水泥 、 化工等 行业产生的CO 2 排放量约占CO 2 排放总 量的40 。 能源消费 及CO 2 排放量受产 品需求影响 , 与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 联动 , 技术上难以通过替代进行减 排 , 属于难脱碳行业 , 仅仅依靠自 身技术进步的减排空间小 , 减排成 本高 。 实现碳中和目标 , 各个领域不仅 要突破诸多关键技术门槛 , 还要破除 各类能源之间的壁垒 , 突破工业流程 再造的瓶颈和关键核心技术 , 这也正 是构建我国新能源体系与产业转型升 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问题 。 跨领域 、 系统化布局不仅有巨大的创新空间 , 还会产生巨大的总体节能减排效果 。 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体系能够切实提 高能源储备和保障能力 , 保障我国能 源产业链 、 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 。 煤化工弥补石油不足造成的结构性 缺陷 环境保护请问在“碳 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化工领域 会受到哪些影响您认为化工行业 后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实现 产业转型与能源转型 刘中民 我国的资源禀赋决 定了化石资源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在能 源生产及工业利用中发挥作用 。 煤化 工的发展不仅要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 产业链 、 供应链的稳定 , 还要弥补我 国石油不足所造成的结构性缺陷 。 煤 化工在以技术创新促进自身实现清洁 化 、 低碳化转型的同时 , 还能够促进 相关高能耗工业转型升级 。 现代煤化工是以煤为主要原料 , 能够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 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 。 经 过 20余年 的发展 , 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整体技 术位于世界领先水平 , 一批标志性的 新技术在我国已首次实现工业化 。 对话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2.07.011 对话32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 全 、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作用 。 我国现已形成较为 完备的煤直接液化 、 煤间接液化 、 煤 制甲醇 、 甲醇制烯烃 、 合成气制乙二 醇等关键工艺和工程体系 , 大型气化 炉等关键装备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 , 技术装备水平也已总体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 。 在我国碳达峰 、 碳中和目标及能 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 , 煤化工产业将 进一步与新能源融合 , 向清洁化 、 低 碳化方向发展 , 重点发展与新能源制 氢耦合技术 、 煤炭 /合成气直接转化 制燃料与化学品技术等 , 将绿色理念 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 最大限度地减 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 , 降低 生产成本 。 煤化工作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和产业链完整的支柱型产业 , 应该得 到更多关注 。 煤化工的基本任务通常 被认为是 “ 石油替代 ”, 但不仅要 用煤化工来填补石油资源及产品供应 的不足 , 更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 促进相关产业进步 , 由此形成更加合 理的工业结构 。 同时 , 我特别要强 调 , 仅仅依靠煤化工行业自身的技术 进步和效率提升实现低碳清洁发展仍 然面临一些挑战 , 需要发挥国家体制 优势 , 超越领域限制 , 将现代煤化工 放在能源与工业变革的大格局下统筹 考虑 , 打破各能源种类相互独立分割 的局面 , 推动各能源系统之间的资源 整合 , 解决现代煤化工低碳清洁发展 问题 。 煤炭正从能源向能源和原料并重的 角色转变 环境保护据了解,煤 炭可以通过煤化工技术生产煤制油 来替代一些进口石油,从而让我国 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降下来。另外, 燃煤发电的清洁度也在逐步提升。 您如何看煤炭的问题煤炭又该何 去何从,最好的出路是什么 刘中民 从能源产业链安全 稳定的角度考虑 , 煤炭利用正从能源 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的角色转变 。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具有 “ 富煤贫油少 气 ” 的特征 , 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 能源资源储量中 , 煤炭占比为 94左 右 , 石油 、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偏高 , 存在供应安全风险 ; 可再生能源产能 难以满足全国1 4亿人口的用能需求 , 仍需要煤炭 、 石油等化石能源保障供 需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 煤炭具有能源和原料双重属性 , 提升其作为原料的利用比例是重要的 发展方向 。 在世界能源发展历史中 , 煤炭的能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是通过燃 烧过程为人们提供热量 、 电力 。 而煤 炭的原料化利用是指煤经过加工转化 为化学产品 。 与煤燃烧相比 , 原料化 利用的碳元素更多地留在了产品中 , CO 2 排放到自然中的量也少一些 。 能源 从高碳向低碳甚至无碳转变是国际大 趋势 , 但是 , 地球上的生物及生命活 动本来就是基于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物 质系统 ,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 人们对 有机化学产品及材料的需求仍将继续 增加 。 当前 , 煤炭的原料利用是推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 也是 实现石化产品原料多元化 、 保障我国 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 近些年兴起的 现代煤化工以煤热解 、 气化为基础 , 以一碳化学为主线 , 以新型催化剂和 工艺过程为核心 , 以工艺流程装备为 保障 , 产品主要有合成油 、 天然气 、 烯烃 、 乙醇 、 乙二醇 、 芳烃 、 精细化 学品等 ,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塑料 、 合 成橡胶 、 合成纤维等都离不开这些原 料 。 现代煤化工不仅可缓解我国石油 依存度过高的局面 , 还可以实现我国 能源化学品生产的多元化 , 提高我国 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能力 , 同时 也可弥补现有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行 业的结构性缺陷 , 促进工业结构转型 升级 ,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成 为保障油气供应的重要支柱 , 为国家 的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 氢能是新能源的“搬运工” 环境保护在我国能源 结构调整过程中,您对哪种能源有 较高的期待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后续还需 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刘中民 发挥氢能 、 储能在 新能源体系中的纽带作用 , 协同解决 风能 、 太阳能 、 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 规模应用和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问 题 。 当下我国正处于新旧能源交替的 关键时期 。 以风能 、 太阳能 、 生物质 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储量丰富 , 具备丰 富的能源供给手段以及替代传统能源 供应的巨大潜力 。 习近平主席在气候 雄心峰会上提出了到2030年 , 风电 、 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 kW 以上的愿景目标 。 目前 , 新能源 ( 如 风能 、 太阳能等 ) 普遍存在能量密度 低及低负荷运转时稳定性差等问题 , 难以自成体系或通过自身技术进步 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 鉴于此 , 建议 要从国家层面协同解决新能源大规模 应用和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问题 , 重点发挥氢能 、 储能等在整个新能源 体系中的纽带作用 。 国家和地方需要 加大对储能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 营 造有利于储能产业发展的电力市场机 制 , 明确储能应用的市场准入条件和 主体地位 , 同时借助人工智能驱动大 电网安全辨识与控制 , 提升电力系统 3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 ol. 50 No.07 2022 的安全性 、 可靠性和灵活性 。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 , 相比太阳 能 、 风能等更便于储备 、 运输 , 是 “ 能源互联网 ” 中的重要纽带 , 也 是新能源的 “ 搬运工 ”。 通过新能源 电解水制氢技术实现零碳排放制取 “ 绿氢 ”, 利用氢的能量和物质双重 属性 , 构建 “ 绿氢 ” 与煤化工耦合 、 “ 绿氢 ” 与 CO 2 催化转化制取油品和大 宗化学品 、 氢能汽车 、 氢能发电 、 氢 能冶炼等绿色工业体系 。 重点突破电 解水制氢 , 氢能综合利用 、 存储 、 运 输 、 使用等环节的关键技术 , 推进跨 能源系统 、 跨产业的融合或替代 。 这 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新能源电量消纳问 题 , 还可解决新能源的储存 、 再分配 问题 , 同时降低化石能源带来的大量 CO 2 排放 。 我国东北 、 西北 、 西南地区 拥有丰富的风能 、 太阳能和水能等 , 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 、 储氢 、 用氢的先行示范 , 以点带面 , 促进大规模 、 系统性的技术落地 。 发 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原理创新 、 方法创新 、 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 充分释放国家政策红利 , 激励氢能相 关的先进技术成果在高碳排放地区的 转移转化 , 加快高碳地区的低碳化发 展进程 。 高能耗工业是产生系统性变革的重 点领域 环境保护我国的减碳 事业可能会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和 行业创新请谈谈您的看法。 刘中民 在减碳大形势下 , 能够实现高碳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可行性手段和技术研究 , 将是重点 发展方向 。 电力工业 、 高能耗工业将 是产生行业创新与系统性变革的重点 领域 。 能源革命与工业革命历来交互 发展 , 共同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变 革 。 全球能源发展正处于从高碳到低 碳再到无碳的关键过渡期 。 我国的 能源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 , 碳达峰 、 碳中和目标的牵引也必然会促进我国 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 。 比如 , 电力行 业减排最为困难 , 需要全新的发电方 式 ; 钢铁行业低碳化需要流程再造 , 破除焦炭炼钢的旧模式 ; 水泥行业需 要颠覆性的新概念 、 新流程 。 我认 为 , 在发电方面 , 可充分利用大规模 储能平台 , 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 、 高比例发展 , 降低煤电机组的发电 、 调峰需求 , 降低电煤消费 。 在煤炭转 化方面 , 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 、 高 温核能等制取氢气 , 从源头上降低煤 炭消费 , 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的零碳 化 、 负碳化 。 在产业融合方面 , 基于 合成气平台 , 推进钢铁与化工行业融 合 , 推进含碳尾气的资源化利用 , 基 于共性产品 , 推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 融合 。 我国已积极进行相关领域关键技 术的研发与攻关部署 。 中科院针对煤 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完成了 “ 低阶煤 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 先导专项 , 同时还围绕国家洁净能源 体系构建 , 成立了洁净能源创新研究 院 , 启动实施了 “ 变革性洁净能源关 键技术与示范 ” 先导专项 , 实现了一 些碳达峰 、 碳中和目标和多能融合共 性支撑技术的创新 。 例如 , 氢能及 储能技术 、 先进安全核能技术 、 CO 2 捕集 、 利用与封存 ( CCUS) 技术等 。 2020年 10月 , 千吨级 “ 液态阳光 ” 合 成示范项目成功运行 。 该项目利用太 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 电解水生产 “ 绿 色 ” 氢能 , 并将 CO 2 加氢转化为 “ 绿色 ” 甲醇等液体燃料 。 2019年 9 月 , 中科院原创的千吨级合成气直接 转化制烯烃技术工业中试装置投料一 次成功 , 快速实现成果从科学论文走 进工厂 , 引领了高效 、 节水煤化工的 发展方向 。 该技术被列为国家能源技 术短板清单任务 。 总体上 , 我们正处于能源革命 、 工业革命 、 科技革命与人工智能互相 叠加的大变革的初期 。 我国以化石能 源为基础的能源生产与工业结构将向 绿色低碳的方向快速转变 ,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 国家已经作出了全面部署 和安排 , 近期一些与双碳工作相关的 规划也陆续出台 , 这些规划的一个共 同点是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 我们 有理由相信 , 通过科技创新的引领作 用 , 不仅我国一些传统高能耗工业将 发生变革性变化 , 也将快速催生一些 新的战略产业 。 院士介绍 刘中民 , 男 , 1964年 9月出生 , 于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我 国石油化工 、 煤化工专家 。 1983年毕 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 , 1990年在中国 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 位 。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 究所所长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 与过程研究所所长 、 甲醇制烯烃国家 工程实验室主任 、 国家能源低碳催化 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 他长期从事能 源化工领域催化新过程研究与开发 , 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 发表了研究论文 300余篇 。 他负责开发 了甲醇制烯烃 ( DMTO) 技术 , 并率先 在世界上实现工业化 。 他还牵头开发 了甲醇制乙醇 ( DMTE) 技术 , 完成了 世界首套10万 t/a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 目 , 为百万吨级工业装置建设奠定了 基础 。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