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体系研究(执行摘要)-12页.pdf
中银国际:政策推动+盈利模式完善,迎接大储放量元年.pdf
中原证券:锂电池销量环比回落,短期谨慎关注.pdf
中泰证券:沿海动力煤价支撑仍强,焦煤需求旺季即将到来.pdf
中信建投:七月社会总用电量维持高增,水力发电量环比改善.pdf
中国上市公司碳中和信息披露质量报告(2020-2022)--西北工业大学.pdf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3).pdf
中国海外煤电投资建设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绿色和平.pdf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pdf
招商证券:工具行业锂电化+智能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pdf
浙商证券:盘古智能-风机润滑系统行业龙头,布局液压变桨引领国产替代.pdf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协同的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研究报告--北京大学.pdf
引领城市空中出租车变革(英) Volocopter 2019-6.pdf
徐伟:双碳目标下的热泵发展.pdf
信达证券:电力消费增速有所收窄,重磅电改政策有望落地.pdf
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大学.pdf
向人人享有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过渡-国际劳工组织.pdf
正当其时、适逢其势:2023中国基础设施REITs可持续发展行动调研报告-普华永道.pdf
浙江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推广研究--浙江经济信息中心.pdf
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甘肃)--绿色和平.pdf
投资气候,投资增长-OECD.pdf
资源描述:
非凡十年 ·能源发展成就报告 中能传媒 研究院 2022年 10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能源消费 深入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1 一、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 1 (一)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步伐 . 1 (二)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 2 (三)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 3 (四)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 . 3 二、能效提升取得积极进展 4 (一)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 4 (二)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成效 . 5 (三)能耗 “双控 ”制度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 . 6 三、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 7 (一)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 . 7 (二)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 . 7 (三)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 8 四、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增强 9 (一)公共机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9 (二)各行业各企业积极行动 . 9 (三)全民广泛参与 . 9 第二部分 能源供给 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11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11 (一)我国能源生产稳居世界首位 . 11 (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 . 12 (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十年间增长近 3倍 . 12 (四)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 12 二、能源 结构向多元、清洁方向转变 12 (一)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 13 (二)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 . 13 三、煤炭产能结构大幅优化 14 (一)煤炭较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 14 (二)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 化 . 14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 . 15 (四)煤炭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 15 四、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系列突破 16 (一)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 16 (三)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 . 17 五、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17 (一)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 17 (二)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积极推进 . 18 (三)光伏扶贫工程带动脱贫作用明显 . 18 第三部分 能源科技 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 19 一、清洁能源发电技术加快推进 19 (一)水电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 19 (二)风电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 20 (三)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更新 . 21 (四)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 21 二、油气开采与装备技术显著提升 22 (一)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 22 (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22 (三)油 气工程技术与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 . 23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取得积极进展 23 (一)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 23 (二)燃煤发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24 (三)现代煤化工技术日渐成熟 . 25 (四)燃机装备技术取得重 要突破 . 25 四、电网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25 五、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取得新突破 26 第四部分 能源体制 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29 一、发挥能源战略规划引领作用 29 二、有序推进能源 市场体系建设 29 (一)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 30 (二)电力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 . 31 (三)煤炭交易市场不断完善 . 32 (四)碳市场建设大力推进 . 33 三、不断完善能源价格机制 33 (一)油气价格逐步迈向市场化 . 33 (二)电力价格改革加快推进 . 35 (三)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 37 四、创新能源科学管理和优化服 务 37 (一)深化 “放管服 ”改革 . 37 (二)优化营商环境 . 37 (三)强化能源市场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 38 五、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38 第五部分 能源合作 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 作 40 一、统筹谋划新时代能源国际合作 40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全方位能源国际合作 . 40 (二)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开展大国能源合作 . 41 (三)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动 “走出去 ”和 “引进来 ” . 42 二、高质量推进 “一带一路 ”能源伙伴关系建设 43 (一)加强基础设施联通,区域能源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 44 (二)探索 “能源 金融 ”合作新模式,提高沿线区域能源可及性 . 44 (三 )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幸福感 . 45 三、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45 (一)深入参与既有框架下能源治理体系,对全球能源治理影响力逐步 增强 45 (二)锐意创新搭建能源治理平台,不断提升能源领域国际话语权 . 46 (三)主动引领气候治理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47 1 第一部分 能源消费 深入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 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生产和生活领域能效大幅提升, 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增强,能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形成 。 一、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清洁低碳成为能源结构调整 的主要方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电气化 进程持续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 (一)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步伐 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大、强度高,需求仍在持续增长 。我国能源发展的趋 势是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要逐步减少,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十年来, 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突飞猛进,为生态文明建设 做 出重要贡献,也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打下了坚实基础 。 煤炭消费量占比持续下降 。 十年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持续下降,由 2012 年的 68.5降至 2021 年的 56,下降 12.5 个百分点。而天 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由 2012年 的 14.5增至 2021年的 25.5,增长 1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量有三分之二来 自于清洁能源 。 2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持续提升 。 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 15.9, 比 2015年提高 3.8个百分点,超额完 成 “十三五 ”规划目标。在 2021年全球能源 供应紧张、欧洲多国重启煤电的形势下,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保持力度不减,占 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了 0.7 个百分点,从 15.9提高到 16.6,保持了党的十 八大以来的年平均增速,从现在到 2030 年,预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按平均 每年 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 。 (二)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我国是传统煤炭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较大,长期以来,煤炭作为 主体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双碳 ”目标下,煤炭领域成为减排的重点。但从中短 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离不开煤炭,这意味着 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迫在眉睫。 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在有效支撑 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煤炭消耗十年下降超过 50。 大力推进散煤综合治理和煤炭减量替代 。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 区域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散煤治理,截至 2021年底,完成该区域散煤治理 2700 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 6000 多万吨,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基本清零。目 前,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清洁取暖面积达到了 156亿平方米, 清洁取暖率达到 73.6,累计替代散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超过 1.5 亿吨,对 降 低 PM2.5的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 通过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替代、上大压小、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淘汰能耗 高、排放大的燃煤小锅炉,截至 2020 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 三角地区每小时 35 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 每小时 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 。 持续推动燃煤发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 。 截至 2021 年底,火电平均供电煤耗 降至 302.5克标准煤 /千瓦时,比 2012年下降了 6.9。 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 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 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 洁煤电体系。目前 3 我国火电机组的超低排放技术已经领先世界,一些先进火电机组的污染物排放水 平甚至优于燃气机组 。 大力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暖改造 。 2021 年已完成改造 2.4 亿千瓦, 2022 年将继续改造 2.2 亿千瓦,为 “十四五 ”累计改造 6 亿千瓦的目 标奠定良好基础 。 (三)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对环境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且积极作用。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 展 。 “十三五 ”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20年我国可 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 6.8 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13.6,为我国如 期实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15的庄严承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 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2.2万亿千瓦时,占全部 发电量的 29.1,较 2012年增长 9.5个百分点。主要流域水电、风电、光 伏发电 利用率分别达到 97、 97、 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量约 5000万吨标准煤 。 2021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 7.53 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 消费比重从 2012年的近 9提高到 2021年的超过 14,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 20.7亿吨、 40万吨、 45万吨,为打好大气污染防 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到 2025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总量预计达到 10亿吨 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18左右 。 (四)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 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电力是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 十年来,我国电气化进程持续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从 22.5提高到 27, 提升了近 5个百分点,电力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 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10.3,达到 8.3万亿千瓦时,创下自 2012 年来最高纪录;年度用电增量约为 “十三五 ”时期五年增量的一半 。 全面推进电能替代 。 2021年,新增电能替代电量约 1700亿千瓦时,为能源 清洁化发展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该趋势在未来将继续维持,到 2025 年,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预计达到 30左右 。 4 建成全球最大充换电 网络 。 截至 2022年 6月份,已累计建成 392万台电动 汽车充电设施, 2025年将满足超过 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2021年,新 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 350 万辆,分别达到了 354.5 和 352.1 万辆,同比均增长 1.6 倍,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已超过 900 万辆。目前我国新能源 车保有量,亦稳居世界第一 。 二、能效提升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能源 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能耗 “双控 ”制度建立实施并不断完 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任务提供重要支撑 。 (一)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十年来,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保持刚性 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从 2012 年的 40.2 亿吨标准煤,增长至 2021年的 52.4 亿吨 标准煤。民生用能保障有力, 2020 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 3531 千克标准煤, 比 2012年增长 18.9,年均增长 2.2。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改善民生等艰 巨任务,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仍将保持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刚性需求 。 经济结构 不断优化升级 。 2021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53.3,比 2012年提高 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39.4,比 2012年 下降 6个百分点。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 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 5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 十年间,我国以年均 3.0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 6.6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 26.4,年均下降 3.3,相当于少用能源约 14.0亿吨标准煤,少排放 29.4亿吨二氧化碳,有力缓 解了能源供需矛盾,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整体提高 。 2021年与 2012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 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 1.8 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提高 2.3 个百分点,供热提 高 4.8个百分点,原煤洗选提高 3.2个百分点,炼焦提高 1.5个百分点 。 (二)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节约能源和降低排放两大方向,深入实施全社 会节能增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 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节能制度保障不断强化 。 修订实施节 约能源法,建立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制度,健全 节能监察、能源效率标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等配套法律制度。 “十一五 ”以来,国务院在每个五年规划期均出台节能领域专项 规划。累计发布节能领域国家标准 378项。加强节能执法监督,强化事中事后监 管,严格执法问责,确保节能法律 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有效落实 。 配套政策不断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逐渐形成 。 实行促进节能的企业所得税、 增值税优惠政策。鼓励进口先进节能技术、设备,控制出口耗能高、污染重的产 品。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利用能效信贷、绿色债券等支持节能项目。创新完善促 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调动市场主体和居民节能的积极性。正式启动全国统一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电 力需求侧管理。建立能效 “领跑者 ”制度,推动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公共 机构提升能效水平 。 深入推进在用车辆污染治理 。 推进重点区域国三及 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 车淘汰工作,十年间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 3000 万辆。机动车排放标 准和油品质量标准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 “三级跳 ”,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 油,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取得积极成效 。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相 -比 2015年下降了 18.8,顺利完成了 “十三五 ”下降 18的目标任务,较 2005 年下降 48.4,超额完成 40~ 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 6 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2021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同比 下降 3.8,为完成 “十四五 ”碳强度下降 18的目标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 (三)能耗 “双控 ”制度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 从 “十一五 ”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到 “十二五 ”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再到 “十三五 ”时期建立能源消费强度 和总量 “双控 ”制度,我国能耗 “双控 ”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 ”时期我国能耗 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较 “十一五 ”“十二五 ”时期明显回落,在支 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十四五 ”时期,能耗 “双控 ”制度将不断调整完善。一是增加总量控制弹性, 严格控制能耗强度。 “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并未设置能源消费总量目标, 而是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作为重要约束性目标,凸显了对高质量发展的 要求。二是激励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 总量控制,给消费侧留出合理可行的 “出路 ”,有效避免能耗 “双控 ”政策制约经济 发展。三是强化 “双碳 ”目标导向,推动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转 变。一方面,更加鲜明地突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有利于鼓励和推动 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发展和减排,有利于统筹能源安全 和转型,今后可以更多依靠非化石能源的增长,来满足能源消费 合理的增长 。 7 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 “双控 ”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 “十四五 ”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能耗 “双控 ”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关键支撑 。 三、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绿色制造 工程大力实施,建筑能效稳步提升,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重点领域 节能成效明显,绿色低碳转型蹄疾步稳 。 (一)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 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 65左右,是节能降碳的主 战 场之一。十年来,工业领域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 程,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相比 2012年 累计降低 36.2,年均下降 4.9,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用能 行业能效水平均显著提高。 2021年,在统计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 39项单位产品 生产综合能耗中,近九成比 2012年下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 9.8,火力 发电煤耗下降 5.8,烧碱、机制纸及纸板、平板玻璃、电石、合成氨生产单耗分 别下降 17.2、 16.8、 13.8、 13.3、 7.1。 工业节能标准体系逐步健全 。 截至目前,工业节能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约 700项,初步构建了工业节能标准体系,有力保障了工业节能监察、节能诊断、 能效 “领跑者 ”遴选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 。 绿色低碳产业初具规模 。 当下,我国推动建设了 2783 家绿色工厂、 223 家 绿色工业园区、 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速推 进;推广了 20000 多种绿色产品和 2000 多项节能技术及装备产品,逐步构建起 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 8万亿 元,年增速 在 10以上 。 (二)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另一大重要领域,建筑碳排放是城乡建设领域碳 排放的重点。十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取得重大进展,为加快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绿 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8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提高 。 陆续开展各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工作,相继发布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建筑节 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相关标准。新建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新建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平均设计能耗水平较 2016年分别降低 30和 20,每年每 平方米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 7千克以上。超低能耗建筑规模持续增长,近零能耗 建筑实现零的突破,截至 2021 年底,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 63.7,累计建设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超过 1000万平方米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稳步实施 。 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北方 地区冬季清洁取 暖等工作,稳步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截至 2021年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 17亿平方米。全国累计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面积 2.95亿平方米,由此每年可节约标准煤 115万吨,实现碳减排 230万吨 。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持续扩大 。 截至 2021 年底,城镇太阳能光热建筑 应用面积 60 亿平方米,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 6.2 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 电建筑应用装机 3000 万千瓦,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 6。 2021 年颁布实施 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明确要求自 2022 年 4 月 1 日起新 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规模化高效应用 。 (三)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是全社会能源消费的第三大领域,交通运输行业是全社会重点关注 的碳减排行业。十年来,交通运输领域深入践行绿色理念,持续推进节能降碳, 环境友好程度不断增加,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 。 深入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 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 截至 2020年底,全国铁路完成货运量比 2017年增加 7.8亿吨,沿海港口大宗货 物公路运输量比 2017年减少 3.7亿吨,全国水路货运 量比 2017年增加 5.7亿吨 。 加快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应用 。 新投入营运天然气车辆超过 18 万辆,新能源 公交车超过 40万辆,新能源货车超过 43万辆,电能驱动港口起重机比例由 2010 年的 30实现了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用能结构,累计节约超过 170万吨标 准煤,替代燃料量超过 600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960万吨。推进 LNG 动力船舶发展, “十二五 ”以来,共拆解改造内河船舶 4.71万艘,新建 LNG动力 船、三峡大长宽比船等示范船 411艘。实施港口岸电改造, 2021年完成 5000多 艘船舶的岸电受电设施改造 。 9 四 、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 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社会全面动员、企业积极行动、全民 广泛参与,节能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 (一)公共机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公共机构既是能源消费者,又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工作的倡导者和管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共机构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在引领和带动全社会提高节 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 据初步统计, 2021年全国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与 2012 年相比分别下降 21.7、 18.8。 12万余家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申报建成节约型机 关,已验收通过 6.4万家,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 5114家公 共机构建成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376家公共机构被评为能效 “领跑者 ”, 168 家公共机构被评为水效 “领跑者 ”。 (二)各行业各企业积极行动 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印染、造纸等高耗能、高排 放行业深入开展以 “三比一降 ”(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 要内容的达标竞赛活动。通过达标竞赛,有力促进 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 完成,带动各行业节能降耗工作广泛开展 。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动态分类监督管理,按照企 业所处行业、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将中央企业 划分为三类。此外,国资委还将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结果 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 (三)全民广泛参与 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增强 。 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低碳日活动持续深化,成 为宣扬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培育全社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展开,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 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民众低碳意识 不断提升,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的风尚 。 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深入推进 。 自 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在 6个省和 81个城 市开展了低碳试点,涉及 31 个省(区、市),涵盖全部 5 个计划单列市。鼓励 10 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相关研究。 “十三五 ”以来,低碳试点工作不 断深化。试点省市在完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提高能 效、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低碳发展路径 。 绿色出行行动广泛开展 。 相关部门连续多年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 出行宣传周活动。分三批在全国 87 个城市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全 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模式, 加快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 。 11 第二部分 能源供给 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能源生产供给能力 大幅提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能源供 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 。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 能源供应体系,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 网络,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 (一)我国能源生产稳居世界首位 十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 2012 年的 35.1 亿吨标准煤增长至 2021 年的 43.3亿吨标准煤,增长近四分之一,能源生产总量稳居世界首位。能源自给 率长期稳定在 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 。 分品种看, 2021年,原煤产量 41.3亿吨,较 2012年增加 1.7亿吨。原油产 量 19888.1 万吨,整体与 2012 年相当。天然气产量 2075.8 亿立方米,首次突破 2000亿立方米,较 2012年增加 970亿立方米,增长近一倍 。 12 (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 十年来,我国发电装机保持增长趋势。截至 2022 年 8 月 底,我国累计装机 容量从 2012年的 11.5亿千瓦增长到当前 24.7亿千瓦,超过 G7国家装机规模总 和 。 新增发电装机总规模连续九年超过亿千瓦。其中, 2020、 2021年我国新增发 电装机分别为 1.91亿、 1.76亿千瓦,在十年新增装机中排名居前 。 2021 年我国总发电量为 8.534 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 30,连续 11年位居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到第五的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四国相加之 和还多。较 2012年发电量增加了约 3.5万亿千瓦时 。 (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十年间增长近 3倍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 源发电总装机突破 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 3倍, 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 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 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 十年来,风光发电装机规模增长了 12 倍左右,装机总量占全球的 38,多 年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产业链全球领先, 7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位列全球前十, 光伏产业为全球贡献了 70以上的产量。 2021年,水电累计装机 3.9亿千瓦,较 2012年的 2.5亿千瓦增长 57。 (四)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我国统筹能源输送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能源输送网络,打 造稳定可靠的能源储运调峰体系,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 截至 2022年 8月底,我国 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 226万千米,建 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 33 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 3 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 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 1.2 倍、 0.5 倍、 1.6 倍。油气 “全国一张 网 ”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 18万千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 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 2.4的 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 均 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 80以上 。 二、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方向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实现跨 越式发展,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 效果逐步显现 。 13 (一)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持续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生产结构由煤 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清洁能源发电增势强劲,低碳转型加速 。 非化石能源增势强劲。 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1.2亿千瓦, 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约为 47, 比上年提高 2.3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超过煤 电装机比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 2.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 34.6。 2021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 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 世界首位。其中,水电 39094 万千瓦,比 2012 年增长 56.7,年均增长 5.1; 并网风电 32871 万千瓦,增长 4.4 倍,年均增长 20.5;并网太阳能发电 30654 万千瓦,增长 88.9倍,年均增长 64.8。 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持续 上升。 2021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的比重达 6.1,比 2012 年提高 2.0 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比重上升到 20.3,提高 9.1 个百分点;而原煤 比重为 67.0,较 2012 年下降 9.2 个百分点;原油比重为 6.6,下降 1.9 个百 分点 。 (二)可再生能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 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激励及市场环境带动下,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大规模 落地,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主体。 2022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 能源发电新增装机 5475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 80。 就发电量来看, 2021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 量达到 2.48 万亿千瓦时,占 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 29.8,较 2012年增长 9.8个百分点 。 根据 “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 达到 3.3万亿千瓦时左右。 “十四五 ”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 14 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 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将实现翻倍。随着大型风 电、光伏基地、水电、核电等开发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再提速 。 三、煤炭产能结构大幅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持续推动 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 发展优质产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煤 炭产业在发挥兜底保障同时,实现绿色开采利用及优化升级 。 (一)煤炭较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占全国已发现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 97左右, 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础。我国以煤为主 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煤电为主体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 要工业原料,煤电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是确保我国能源安 全的坚实基础 。 2013 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39.69 亿吨,此后开始下降, 2016 年 达到低点 34.11 亿吨后逐步回升。 2021 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 41.3 亿吨,稳居 世界第一,较好地发挥了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 ( 二)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十年来,煤炭行业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坚持煤炭 “上大压小、增优汰劣 ”,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坚 持产能置换长效机制,引导低效无效产能有序退出。深入推进煤炭行业 “放管服 ” 改革,加快推动在建煤矿投产达产,推动煤炭新旧产能有序接续 。 2016 年煤炭工业去产能工作启动,煤炭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供给质量稳步 提升,煤炭产业效益快速提升。 “十三五 ”时期,我国退出落后煤炭产能 10 亿吨 以上,超额完成 2016年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目标。煤矿数量由 2012年的 1.3万 多处减少至 2021年的 4500处以内 。 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 2021 年,年产 120 万吨以上的大型煤 矿产量占全国的 85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 72 处、产能 11.24 亿 吨 /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 24处左右、设计产能 3亿吨 /年左右。年产 30万吨以 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 2左右 。 煤炭生产进入结构性改革新阶段。煤炭产能格局、供需格局及产业格局从过 去的分布式向区块化演变的趋势凸显。 2021年,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 33亿 15 吨,占全国的 79.9,同比提高 1.6 个百分点。从粗放式发展转 向大型化集约化 发展,煤炭行业形势企稳向好 。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清洁开采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 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陆续颁布了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 洁高效利用的意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 2015-2020 年)煤矿智 能化建设指南( 2021年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促进 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 煤矿智能化建设纵深推进。 2014年,黄陵矿业建成首个智能化开采工作面。 2021 年 6 月,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 2021 年 版)印发,提出培育建设一批 智能化煤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和经验。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2021 年底数据,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 687个,其中采煤工作面 431个,掘进 工作面 256个;并且已有 26种煤矿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实现了应用 。 持续探索 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推 广应用。 2021 年煤矿区土地复垦率达 57,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截至 2021 年底,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煤炭企业共 284 家。一些煤矿实现了矿区 生态环境正效益,不仅没有破坏环境,而且优化了环境 。 随着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煤矿生产能耗逐年降低。 2021 年,我国大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综合电耗分别下降到 10.4 千克标准 煤 /吨、 20.7千瓦时 /吨。同时,煤炭开发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呈下降趋势。据测算, 从 2010年到 2020年,平均生产 1吨煤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 226.7千克下降到 151.1千克, 10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 。 (四)煤炭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由于煤炭主产地与消费地呈逆向分布,我国长期形成 “西煤东运、北煤南运 ” 的运输格局,大量煤炭需经过长距离运输或多次转运。 “十三五 ”期间,我国煤炭 运输格局进行了深度调整,全国煤炭转运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 16 2018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 2018- 2020年)指出,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 “公转铁、公转水 ”为主攻方向,通过三年 集中攻坚,实现全国铁路货运量较 2017 年增加 11 亿吨、水路货运量较 2017 年 增加 5亿吨、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 2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 均增长 10以上。铁路总公司以提高煤炭外运通道能力为着力点,围绕大秦、唐 呼、侯月、瓦日、宁西、兰渝六线和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六大区域为重 点,深入挖掘运输潜力。 2019年,浩吉铁路投产后,开行万吨重载列车,至此, 我国已有大秦、唐呼、瓦日、浩吉 4条万吨重载铁路通道 。 随着浩吉、瓦日等铁路建成运营, “西煤东运 ”“北煤南运 ”主要煤运通道能力 持续加强,产销地铁路集疏运网络不断完善,主要港口、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有序 发展,煤炭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 四、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系列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幅提升,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 设有序开展,油气储备和互联互通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增储上产取得 重要阶段成效 。 (一)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2021 年,我国原油产量 1.99 亿吨,比上年增长 2.4,连续三年企稳回升, 十年间连续保持在 2 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 2076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7.8, 连续五年增产超百亿立方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