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bcg.com 2020年10月 陈白平、陆怡、刘恭毅、Thomas Palme、Ming Teck Kong、Rune Jacobsen、范乐思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 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目 录 前言 1 1. 中国减碳之路目标明确,但过程任重道远 2 2. 中国减排举措成绩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4 3. 积极的气候目标将为中国创造多方位机遇 7 4.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中国气候路径建议 9 5. 关键部门减碳转型方案建议 15 结语 18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前言 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研究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世界将共同 面对节能减排的艰巨责任和重大挑战。而减排事业之于中国,更具独特意义。其一,中国 引领全球减排事业的角色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其二,中国减排举措能够为自主创新与产 业升级带来独特机遇,将有力提振中国经济竞争力。其三,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 量和广大福祉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需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长久守护。引领世界、升级产业、 守护福祉,中国正在任重道远的减排事业中坚定前行。 BCG中国气候路径报告将中国的减碳目标层层拆解,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唤起社会对减碳事业的认知与关注、带动企业的绿色转型、为 中国缓解气候压力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量。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 术界、工业界的数十场专访与自下而上的建模和模拟,将中国减碳的宏大目标转化为具体 的落地举措,并匡算各举措的减碳影响与所需投入。同时,我们针对能源、制造、交通等 重点行业提供了切实的转型方案与优先级规划。诚然,实现根本性的低碳减排需要在很多 领域完成本质性突破,报告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在核能、光伏、风电、新能源车等领域的能 力现状,以及未来技术进步与规模提升的潜力,为中国减碳事业提供了高度可行的行动 方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 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2 1. 中国减碳之路目标明确,但过程任重道远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政 策和措施,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1 。该承诺体现了中国携手世界努力遏制气候 变暖、控制全球升温幅度的长久愿景,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将为此愿景积极投入的无悔决心。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须立刻开始行动并沿 着1.5℃路径 2 不懈努力,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75-85的温室气体减排。在这一路径下, 中国需要在当前减碳计划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加大投入,努力突破现行技术与社会认知边界。 另一方面,我们也对2℃路径 2 进行了阐述,该情景充分考虑到技术与经济的不确定性,为 中国减排道路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备选方案。报告的关键发现如下 在基准情景 3 下,预计中国2050年碳排放将较现状降低10-20,与碳中和目标相比 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须坚定信心、从根本做起,积极落实更多减碳举措,如停止火 电厂在国内外的进一步扩张、在工业领域(如钢铁、水泥和建筑工程)促进能效提升 以达到全球领先标准等。 在全球减碳事业中,中国的角色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在1.5℃升温控制的目标下,如 果中国不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其他国家至2050年须减碳超过95甚至达到负排放, 这对全世界来说将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中国来说,当下是引领世界加速全球减排行动的最好时机。在气候变化上启动更 加积极的目标,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绿色经济”也将 对GDP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预计将于2050年贡献超过2的GDP。同时,国家的能源 安全也将受到保护,化石燃料消耗预计减少约80,将大幅降低对不可再生、进口能 源的依赖。在清洁能源的加持下,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亦会大幅度提升,将很大程度上 避免因环境问题带来的关税增长。 从排放来源角度看,基准情景下工业部门的减排幅度最大,2050年将相较现状实现约 50的减排。为弥补与1.5℃乃至碳中和目标的差距,能源部门必须贡献更大减碳比例, 较基准情景再增加超过60个百分点的减排。其中,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是不可或 缺的关键解决方案。 1 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抵消了人为排放。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 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即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 增加碳吸收、碳捕获与封存等。【资料来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 2 巴黎协定是 2015年 12月 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 2016年 4月 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以 期世界各国共同遏阻全球变暖趋势。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升幅控制在 2℃ 以内,并努力将温度升幅限制在 1.5℃以内。2℃和 1.5℃路径是基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排放路径模拟。 3 基准情景(BAU Business As Usual)定义为延续现有计划的减排举措、政策框架、以及可预见的技术路径继续发展, 不做额外去碳减排努力的情景。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3 从实现路径角度看,推广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关键技术、带动能源结构转型是节能减排 的关键抓手,将贡献约70的温室气体减排。同时,推动关键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至 关重要(如可再生与核能发电、新能源车政策推动),碳定价手段或将成为加速节能 减排举措的关键助推力量。 为了真正实现碳中和承诺,中国在部分最具挑战性的举措上甚至需要超额完成1.5℃路 径下的目标,并且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负排放(如碳捕获与储存、碳汇 4 )潜力。 从资本投入角度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2020年至2050年累计需要90-100万亿 人民币投资,约占这30年间累计GDP总额的2。 4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在 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4 2. 中国减排举措成绩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2.1 中国碳排放历史变迁 过去的20多年既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中国成为碳排放大国的历程。2013 年之前,中国碳排放增长率长期维持在约8的水平。2013年后,随着经济增长趋缓,以 及节能减排措施力度的加大,碳排量进入平台期。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 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 5 五大部门 6 。其中能源和工业部门占比最大,合计贡献了超 过80的碳排放(参阅图1)。2013年后,这两大部门的碳排放增长也进入平台期,甚至 出现负增长。而在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等占比较小的领域,碳排放的增速也趋缓 至3左右。全球来看,尽管增速趋缓,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碳排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 碳排放比例超过20。因此,中国在减碳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 6 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电力、热力领域,如煤电等;工业部门排放主要来自工厂自 用的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工业过程的直接排放,如水泥制造等;交通部门排放来自于国内航空、公路、铁路运输 等化石燃料燃烧;建筑部门排放来自于商业建筑和住宅内的燃料燃烧;农业和土地利用部门排放主要来自于农业、 畜牧业、垃圾处理,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 LULUCF)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移除。(资料来源世界 资源研究所。) 自2013年起进入平台期 能源 工业 交通 建筑 农业和 土地利用 年均增速5 年均增速1 5 年均增速。 19 2006-2016 年中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归因死亡分析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 20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uture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9。 21 雨水灌溉条件,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 Nature,2010。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8 国家能源安全性 通过进一步发展关键绿色能源和绿色科技,中国能够大幅减少对进口及不可再生能源 的依赖。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对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 据我们的测算,在面向碳中和目标行进的过程中,中国化石能源消耗至2050年将降低约 80(参阅图2)。目前,中国在风能和光伏方面的投资名列世界前茅,并且拥有全世界三 分之一的可再生能源专利,但仍需再接再厉。在一些领域,中国依然需要追赶发达国家。 以风能为例,与丹麦等国相比,中国风机容量相对较小,一定程度降低了能效。在海上风 电领域,中国的国际科技专利数量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2020 4200 2050 2℃情景 2050 1.5℃情景 3900 1800 2050 基准情景 800 煤炭 石油天然气 单位百万吨标准煤 25 20 45 30 25 50 5 45 55 70 20 10 -6 -53 -55 图 2 | 中国化石能源需求量 来源 AMI/Enduse模型;BCG模型测算。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9 4.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中国气候路径建议 4.1 中国碳排放情景推演 我们测算了不同情景下,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趋势(参阅图3)。在基准情景下,截至 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相较现状将降幅10-20,距离达成巴黎协定的升温控制以及中 国承诺的碳中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认为,即刻起贯彻1.5℃路径是中国在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国应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75-85的温室气体减排。在这 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当前计划的基础上推行更加积极的减碳举措,并努力突破现行技术 与社会认知边界。另一方面,2℃路径是技术与经济不确定性导致1.5℃路径无法实现情况 下的可行备用方案。 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碳中和 1.5℃2060 年前实现碳 中和目标的 “硬性要求 ”。 需不断拓宽技术可行性 边界并提高社会认可度 2℃可行性更高的 备 用 计划 考虑到技术和 经济不确定性较大、难 以贯彻1 .5℃减排路径 时,可采用2℃减排路径 15,000 0 5,000 10,000 10,100 2,800 5,300 碳减排 (2050年与现状 1 对比) 1990 2000 2010 20302020 20602040 2050 1.5℃情景 -7585 2℃情景 -5060 基准情景 -1020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 图 3 | 为了实现 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中国须即刻起坚持 1.5℃减碳发展路径 1 2019年。 从能源结构来看,更清洁的能源组合是实现低碳减排的根本(参阅图4)。降低化石 燃料使用占比,以电能、氢能、热能大幅度替代煤炭、石油与天然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 放的根本。在基准情景下,中国对化石能源的终端需求占比居高不下,至2050年仍高达 60-65。若要实现1.5℃情景下的减排目标,需进一步压缩化石能源占比,于2050年降 至25-30。 此外,发电能源结构也应逐步去碳化,降低化石能源发电比例并提升太阳能、风能等 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发电的占比。若要实现1.5℃情景下的减排目标,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需进 一步降低至约20的水平(参阅图5)。 从碳强度(每单位GDP对应的碳排量)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是造成总排量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10 较高的主要原因(参阅图6)。但在人均碳排放上,目前中国依然远低于美国、甚至低于德 国等低碳发达国家。在基准情景下,随着经济结构改善与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与产能进 一步优化,中国碳强度将显著降低。但若要达成1.5℃目标,中国还需致力于大幅降低其人 均碳排放,才能实现碳中和本质性跨越。为此,各部门需携手并进、推动绿色转型(参阅 图7)。 分部门来看,能源与工业部门作为最大的排放部门,在基准情景下即可实现减排。其 中,工业部门减排幅度最大,2050年与现状相比减排接近50;能源部门次之,但减排幅 基准情景化石能源 1 60-65的终端能源需求 1.5℃情景化石能源 1 25-30的终端能源需求 终端能源需求(百万吨标准煤) 终端能源需求(百万吨标准煤) 4,000 0 1,000 2,000 3,000 2025 20302020 2035 2040 2045 2050 0 1,000 2,000 3,000 4,000 203020252020 2035 2040 2045 2050 煤炭 电力焦炭 热力天然气 石油 氢能 图 4 | 更清洁的能源结构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备条件 来源 BCG模型测算。 1 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焦炭、天然气、石油。 基准情景化石能源 1 60的发电能源 1.5℃情景化石能源 1 20的发电能源 0 50 100 20402020 2030 2050 0 50 100 20302020 2040 2050 煤电 天然气发电 生物质能发电石油发电 太阳能发电 风电 水电 核电 发电用能分布()发电用能分布() 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70 65 65 60 70 55 35 20 图 5 | 发电使用的化石能源占比需从现在的 70减少到约 20 来源 BCG模型测算。 注虽然1.5℃情景的水电比重有所下降,但由于电力需求总体增长,水电发电量的绝对数值仍持续增加。 1 包括煤电、天然气发电、石油发电。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11 度不超过5。而交通、建筑、农业与土地利用三个部门在基准情景下排放量预计将持续攀 升,为实现更积极的减排目标,这三个与人口及需求端紧密相关的部门尤其需要提升效率、 降低能耗,才能大幅降低人均碳排放。 在1.5℃情景下,能源部门将贡献最主要的减排绝对值,排放量较基准情景再降低 65-70。工业部门须进一步挖掘减排空间,较基准情景排放量再降低60-65。交通部 0.0 0.5 1.0 1.5 0 5 10 15 20 人均排放量(每吨二氧化 碳当量/人 ) 经济体碳强度(每吨二氧 化碳当 量/千美元GDP) 中国 2,500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中国目前的碳密集型经济结构是 高排放量的主要诱因。人均排 放 量远 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基准情景下,通过产业结构转型 和工业板块效率提升,已经能 够 大幅 降低经济体碳强度 实现1.5℃减排目标需进一 步降低人均排放量;未来的 任务重点除能源板 块 外 , 还 应 关注运输、建筑、农业等 终端板 块 中国2050 1.5℃情景 2050基准情景 中国现状 1 俄罗斯现状 美国现状 印度现状 巴西现状 德国现状 图 6 | 中国需在现有基础上,显著降低单位 GDP对应的碳排量与人均碳排量 来源 CAIT;经济学人智库;BCG全球研究;BCG分析。 1 中国为2019年数据;其他国家现状所示的排放量皆为2016年数据。 圆圈大小表示百万吨二 氧化碳 当量变化幅度() -6570 -6065 -7580 -100 -100105 -4550 -3035 -5560 -4550 -8065 对比基准情景 对比基准情景 -15 -4550 2530 1015 1015 对比现状 2050 基准情景 现状 1 2050 2℃ 情景 2050 1.5℃ 情景 能源 工业 交通 建筑 农业和土地利用 ∑ 11,700 5,300 2,80010,100 -4555 -7080-1020 图 7 | 基准情景下,工业板块碳排放已见成效;新的减排目标之下,能源板块将成为主力军,运输 / 建筑 /农业板块作为有力补充 来源 BCG模型测算。 注空心圆圈代表负排放。 1 2019年。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12 门则须扭转碳排放增长势头,实现与基准情景相比75-80的减排。而建筑、农业与土地 利用部门将奋起直追,实现零排放或负排放。在1.5℃路径下所有减排举措均按计划执行的 情况下,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存留在能源产品制造(炼焦、炼油、采矿)、工业设备 排放、以及交通领域航空燃料排放中,分别占据约65、25、10比例。 4.2 为实现减碳目标的具体举措 为了从根本上了解中国去碳减排的关键抓手,我们将中国的减碳举措分为能源结构转 型、模式升级、能效提升、碳捕获与储存技术(CCS)四大类(参阅图8)。 能源结构转型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 模式升级通过改变现有设备、工艺的运作模式来推动节能减排(如采用创新工艺流程、 交通模式变化、使用热泵技术)。 能效提升提升能源效率(如工业通用设备节能、降低燃油车能耗、推广节能家电)。 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在利用化石能源发电以及工业部门中推广碳捕获与储存技术。 在以上四类举措中,能源结构转型的减碳影响最为显著,将贡献约70的温室气体减 排,主要由能源部门的清洁能源发电、交通部门的电动化转型带动。模式升级次之,约占 温室气体减排的20,其中工艺流程创新、可持续农业相关举措贡献主要份额。碳捕获与 储存技术对减排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在化石燃料无法完全清退的情况下,CCS技术将势 必推行。 11,700 1,600 3,500 2,800 2050年排放量 (1.5℃情景) 基准情景现 状 1 1,700 能源结构转型 370 800 600 模式升级 200 100 能效提升 30 碳捕获与 储存技术 2℃情景减排 1.5℃情景额外减排 各抓手贡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能源结构转型以可再生 能源、 核能等 清洁能 源替代 煤炭、 天然气、 石油等化石燃料 模式升级通过改变现有 设备、 工艺的 运作模 式来推动节能 减排(如 采用创新工艺流程、 交通模 式变化 、使用 热泵技 术) 能效提升提升能源效率 (如工 业通用 设备节 能、降 低燃油 车能耗、 推广节能家电) 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在利 用化石 能源发 电以及 工业部 门中推 广碳捕获 与储存技术 图 8 | 技术推动的能源结构转型是达成减排目标的关键抓手 来源 BCG模型测算。 1 2019年。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13 为实现1.5℃路径下的减排目标,截至2050年完成各项举措所需累计投资为90-100万 亿人民币,约占2020-2050年累计GDP的2(参阅图9)。其中,交通部门所需投资最大, 主要包括交通工具的电动化以及航空燃料的清洁转型。能源部门次之,主要由可再生能源、 核能发电以及CCS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驱动。除此以外,工业部门的工艺流程创新、建 筑部门的热泵技术、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的垃圾焚烧处理也将占据较大的投资份额。 具体的分部门减排举措及其减排贡献与所需投入请参考图10 47 48 49 50 51 52 53 2 3 4 5 6 7 8 9 101 11 12 13 25 2614 15 16 17 18 19 20 2221 2423 33 34 35 36 37 38 39 403227 28 29 30 31 4241 43 45 46 47 48 49 50 51 5244 53 2 3 4 5 6 7 8 9 11 1 10 12 13 14 15 25 26 16 17 18 19 20 22 21 24 23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37 38 39 32 42 41 43 45 46 44 40 2 ℃ 情 景 1 . 5 ℃ 情 景 4,000 2,000 0 -2,000 -18,000 农业与土地利用 工业交通 能源 建筑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平均减排成本 1 (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2050年额外温室气 体减 排量 vs基准 情景(百 万吨 二氧 化碳 当量 ) 强化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 出行体 系 促进货物公铁联运 加强天然气的补充能源作 用 通用设备节能 逐步淘汰(发电领域之外 的)化 石燃料 供暖脱碳 光伏发电 降低出行需求 炊事的电气化 太阳能热水器 核能发电 沼气工程 化肥产业改革 工艺创新 钢铁制造 工艺创新 非钢铁/化工产业 推动公共交通的新能源转 型 优化燃料结构 造林和再造林 节能电器 节能改造 工业自有发电/产热的脱碳举 措 设备效能 钢铁制造 风力发电 推动商用车的新能源转型 工艺创新 化工产业 先进能源技术(如碳捕获 与碳存 储技术 ) 加强垃圾处理管理 提高燃油车能效 推动乘用车的新能源转型 热泵的扩张 氢燃料飞机 逐步淘汰(发电领域之外 的)化 石燃料 核能发电 降低出行需求 风力发电 推动公共交通的新能源转 型 造林和再造林 加强天然气的补充能源作 用 工艺创新 钢铁制造 推动乘用车的新能源转型 太阳能热水器 工业自有发电/产热的脱碳举 措 先进能源技术(如碳捕获 与碳存 储技术 ) 设备效能 钢铁制造 节能电器 加强垃圾处理管理 工艺创新 化工产业 工艺创新 非钢铁/化工产业 生物质能发电 热泵的扩张 炊事的电气化 推动商用车的新能源转型 氢燃料飞机 2℃ 情景 1.5℃ 情景 图 10 | 各项举措减排贡献与减排成本 来源 BCG模型测算。 1 2℃情景2020年至2050年间累计温室气体减排量(vs基准情景)和2020年至2050年间累计成本和节约,并折现至2020年;1.5℃情景 2020年至2050年间累计温室气体减排量(vs 2℃)和2020年至2050年间累计的额外成本和节约(vs 2℃),并折现至2020年。 交通能源 工业建筑工业 交通 能源农业和 土地利用 建筑 农业和 土地利用 5060 90100 推广光伏、 风力发电等 推广新能源汽 车和氢燃料, 倡导公共交通 出 行 推广核能 和碳捕获 与储存技 术 工艺创新 和工业自 有发电/ 产热脱碳 推广商用 新能源汽 车和氢燃 料 居民生活 全面电气 化和热泵 应用 垃圾处理 和造林 累计G DP 的1 累计G DP 的2 2020-2050年达成2℃和1.5℃目标所需的累计投资额和主要投资领域 (万亿元) 2℃ 情景 1.5℃ 情景 2℃目标1.5℃目标 图 9 | 为实现 1.5℃目标,需在 2050年前累计投入 90100万亿元人民币 来源 BCG模型测算。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14 4.3 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 正如前文所述,为实现碳中和承诺,中国需要沿着1.5℃减排路径不懈努力,在各项举 措上力争做到极致,并在2050年前实现75-85的温室气体减排。而为了真正在2060年 之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在部分最具挑战性的举措上甚至需要超额完成1.5℃路径下的目标, 并且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负排放(如CCS技术、碳汇)潜力。主要包括 能源部门在核能发电上持续推进成本节降、安全提升与社会认可,实现发电中超过 三分之一的核能占比;促进CCS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去碳捕捉能力提升,将渗透率提升 至90以上;在能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持续探索去碳空间。 工业部门在工业自有发电、产热的过程中,推进100的CCS技术渗透率;在工艺 流程创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释放去碳潜能。 交通部门大规模禁止传统燃油车,只留下少部分(小于10)的低油耗车型;加速 氢燃料飞机的商用化,力争实现50以上的渗透率。 建筑部门不遗余力推动炊事与热水的全面电气化。 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在垃圾处理的方式上大力推动焚烧处理,目标实现80以上的 渗透率;继续挖掘碳汇增长的潜力,助力负排放的持续升级。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15 5. 关键部门减碳转型方案建议 在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能源、交通、工业、建筑、农业与土地利用五大部门需要共 同努力,开启低碳转型(参阅图11)。为了实现1.5℃路径下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五大部门 需要各自达成约60-105不等的减排幅度,对于部分部门来说,接近零排放级别。这意 味着以果决的政策驱动、机制改革为根基,以积极有力的减排举措为抓手,推动行业的根 本变革、企业的绿色转型与公众的减碳理念。 电网灵活性 能源体系改革 碳定价 2060年前碳中和/1.5℃情景 – 2050年前实现7585温室气体减排 备用 2℃情景–2050年前实现5060温室气体减排 加强沼气项目的建后管理 打造推广先进施肥的机制 支撑要素 转变思维模式 新能源政策扶持 电池技术 基础设施和V2 G 绿色建筑标准制定 精准监测和能源管理服务 区 域 规 划 顶 层 设 计 监管和标准制定 精准监测和能源管理服务 工业园综合 治 理 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广 核能应用推广 先进能源技术 (如碳捕获与储存)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高 飞机采用氢燃料 强化公共交通和 非机动车出行体系 工业自有发电/产热脱碳 工艺流程优化和创新 设备能效提升 能耗需求降低 供热脱碳 沼气工程和 化肥产业改革 加强垃圾处理管理 造林和再造林炊事和热水器脱碳 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和土地利用建筑 基准-15 2℃-4550 1.5℃-6570 基准-4550 2℃-6570 1.5℃-8085 基准2530 2℃-4045 1.5℃-6570 基准1 015 2℃-3540 1.5℃-100 基准1 015 2℃-8085 1.5℃-100105 支柱 目 标 抓手 图 11 | 号召各行业发起行动、开启转型,支持减排目标的实现 注所有百分比均为与现状(2019年)相比。 5.1 能源部门 至2050年,能源部门在基准情景下碳排放量与目前相比变化不大,仅能实现停止增长 并轻微下降。为实现1.5℃目标,须采取更积极的举措,实现65-70的减排。这意味着更 加积极地推动发电侧能源转型,扩大可再生能源(如陆地或离岸风能发电、集中或分布式 太阳能发电)的发电比例。对此,可再生能源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普遍持积极乐观态度。天 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先生在访谈中指出“光伏产业与其它行业一样,在发展进程中会面 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光伏发电成为主要电力来源之一是大势所趋。中国光伏行业将继续 创新发展,光伏与传统能源相比的成本优势会进一步显现。光伏产品的智能化、科技化会 更强,与电网适配性、与消费终端的友好性会更强,这些变化都将反过来推动光伏的更进 一步发展。”除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先进的能源技术对减碳的贡献至关重要,如碳捕获与 储存技术,将大规模的被运用在(被清洁能源替代后)剩余的化石能源发电中。为逐步靠 近1.5℃乃至碳中和目标,需以更加安全稳定的技术,扩大核电的发电占比。同时,在能源 产品的生产过程(如炼焦、炼油、采矿)中,进一步挖掘去碳空间。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16 为实现能源部门的大幅度减排,基础设施与机制方面的前提条件不可或缺。基础设施 方面,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运用的重要基础,中国电网企业与研究 机构正积极推动特高压技术(UHV)、电化学储能等方面的研究和规模应用,为发电侧能 源转型做足准备。机制方面,能源体制改革须进一步开展,政府与国有企业应携手推动电 力系统市场化改革,以构建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中国应努力探索适合于本国 国情的碳定价机制,如碳贸易与碳税,以期积极促进能源转型的发展。 5.2 工业部门 得益于现有的产业升级与能效提升举措,2050年基准情景下工业部门预计能实现约 50的减排。在1.5℃情景下,工业部门将力争实现约80-85的减排。毋庸置疑的是,工 业设备效率的提升(如先进熔炉、高效电机)将有效推动进一步的去碳进程。但在精益运 营与创新驱动的背景下,简单的淘汰产能、更换设备、优化燃料等举措已经无法满足工业 部门更高的减排需求。工艺流程创新则是推动1.5℃减排目标的重要抓手,如钢铁领域的短 流程炼钢与节能技术改造、化工领域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自有发电、产热领域的减排 措施同样意义非凡、作用显著。与能源部门类似,推动清洁能源发电、热电联产以及碳捕 获与储存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从根本上大幅降低工业自有发电、产热领域的碳排放。 为保证工业领域减排措施的有力执行,政府应积极推动更完善的节能减排标准,并通 过经济与税收手段促进能源密集型企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应利用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园区 基础,推动生态工业园与综合环境治理,释放工业园区在系统性节能减排方面得天独厚的 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能源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市场亟需成长出一批能源综合解 决方案领域的先进企业,强化能源使用与排放的精准监测和管理,助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 5.3 交通部门 因汽车保有量与出行需求的持续上升,在基准情景下交通部门2050年排放量将上升约 30,与1.5℃情景下减排约70的目标相距甚远。为达成更积极的减排目标,交通运载工 具的电动化转型是最为本质、贡献最大的减排举措,包括当下已大幅启动的公共交通电动 化、以及迅猛发展的乘用车与商用车电动化。同时,交通领域的电动化转型离不开政府的 支持、技术的升级与基建的扩张。双积分即将替代补贴,成为新能源主要政策驱动要素。 而电池技术的发展将致力实现新能源车总拥有成本(TCO)的降低、里程焦虑的消除、和 驾驶体验的升级,持续加强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充电基础设施的扩张也将为新能源车的 普及提供有力支撑,而电池的梯次利用与车辆到电网(V2G)技术不但有益于改善车量总 拥有成本,亦能反向助力电网灵活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的推广需伴随发电领 域清洁能源替代,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全国整体的碳排放。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17 在交通工具电动化转型之外,为实现1.5℃情景乃至碳中和的目标,还需加强推进航空 燃料去碳化。中国已开始启动氢燃料飞机的研发,但多以研究机构主导。中国需更尽快加 速氢燃料飞机的商用研发,力争在204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才可能实现交通领域的 “最后一公里”减排。 5.4 建筑部门 因城镇化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基准情景下建筑部门2050年排放量将 上升10-15。而在1.5℃情景下则须实现零排放。在建筑部门的减排举措中,推进较快 且立竿见影的当属建筑节能改造(如热力管网改造、加强墙体隔热)和取暖的去碳化(如 推进电能、工业低品位余热代替燃煤供暖)。这两项举措在中国已经开始推行,但需进一 步加强执行的力度与广度,并提升相关企业和规划单位节能改造、清洁取暖顶层设计的硬 实力。 若要实现建筑部门的零排放,技术升级以及公众认知边界的拓展至关重要。在供暖领 域,需积极推进热泵的应用拓展,尤其是在极寒地区的效率提升问题亟待解决。太阳能热 水器也需突破现今主要应用在远郊地区、价格低廉、质量参差不齐的瓶颈,争取更大的市 场渗透率。炊事电气化将是建筑部门节能减排贡献最大、却实现较为困难的举措,需提升 公众对电炊具的接受度、扩大居民建筑电网容量才有可能实现。 5.5 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 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的减排任务同样艰巨,2050年在1.5℃路径下,预期减排幅度须 略微超过100,达到负排放。在农业领域,实现节能减排最主要依靠农村沼气工程与化肥 产业革新。得益于政策与补贴的支持,截至2020年中国已建立200亿立方米的生物沼气池, 大幅降低甲烷与二氧化碳排放。面向未来,生物沼气池将向更大规模发展并逐步提升后市 场运维服务的成熟度,以进一步贡献节能减排。化肥的过度利用是农业温室气体(如一氧 化二氮)排放的始作俑者,化肥产业革新将有效推动肥料结构的优化、并加速科学施肥方 法的普及。 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减排,中国需在土地利用领域寻求新的突破。中国目前的垃圾处 理主要依靠填埋,未来需推进垃圾焚烧处理的研发,破解现有技术与成本方面的难题,大 幅提升垃圾焚烧处理的渗透率,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达到80的水平。最后,中国需持 续挖掘碳汇增长的潜力,进一步推进造林与再造林工程,增强温室气体吸收能力,为负排 放贡献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 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18 结语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 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不仅是流浪地球的开场白,更 是全人类在2020年面对的气候变化新现实。中国既是碳排放大国,也是绿色能源技术发展 和土地绿化的表率。在未来,中国推进可持续战略和减排举措的实施,必将对世界产生重 大影响,中国每一个相关部门、企业与个人,都应持续关注低碳减排这一重大课题,并及 时采取行动。 波士顿咨询公司2020年10月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承前继后、坚定前行 19 关于作者 陈白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 BCG社会影响力专项中 国区负责人。如需联络,请致信 chen.baipingbcg.com。 陆怡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董事经理。如需联络,请致信 lu.dylanbcg.com。 刘恭毅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项目经理。如需联络,请致信 liu.gongyibcg.com。 Thomas Palme是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如需联络,请 致信 palme.thomasbcg.com。 Ming Teck Kong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如需联络,请 致信 kong.mingteckbcg.com。 Rune Jacobsen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如需联络, 请致信 jacobsen.runebcg.com。 范乐思( Lars Faeste)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 BCG中国区执行合伙人, BCG TURN兼转型专项亚太区负责人。如需联络,请致信 faeste. larsbcg.com。 致谢 作者在本报告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得到工业界、学术界资深专业人士大量极具价值的 指导与建议。在此我们特别鸣谢中国能源研究所低碳情景研究课题组和首席气候专家 姜克隽博士,在本报告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的观点、技术方面的有力支持,分享中国碳排 放目标设定和实施路径的宝贵洞见;天合光能董事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全球太 阳能理事会联席主席高纪凡先生,分享对中国减碳事业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的深刻见解;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教授, 分享对中国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