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意见征集 | 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需要多少投资一个初步的理论计算 原创 陈川祺潘冬阳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根据我们的理论模型,为实现我国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自2021年起累计绿色投资需求的保守估计是14.2万亿元人万亿元人 民币民币。以下给出我们的计算方法。 同时,鉴于目前学界业界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投资量的计算方法与结果暂未形成广泛共识,我们向广大专业 人士诚挚征集对本文计算方法的意见建议,以及您认为合理的其他计算方法。我们将汇总所征集的意见,与来函专家 进行分享、交流。(联系方式见以下正文结束后)(联系方式见以下正文结束后) 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转型,需要巨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具体了解所需 投资规模,有益于后续资金的规划与筹措过程,保障双碳目标的实现。 我们基于一种宏观经济学内生增长模型,给出一个对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所需投资的初步理论计算。 一、相关研究一、相关研究 多个渠道已给出了关于双碳目标所需投资的估计。 易纲[1]在202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 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易纲[2]进一步在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和气候政 策”高级别研讨会上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至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 马骏[3]根据针对重庆市相关产业的测算,认为全国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投资在100-500万亿元之间。 中金公司[4]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不同行业绿色投资需求进行汇总,估计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总绿色投资需求约为 139万亿元,其中2021到2030年的绿色投资需要约为22万亿元。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5]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宏观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估计出本世纪中叶实 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我国2020至2050年的总投资需求是174.38万亿元。 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国投资协会[6]估计,我国零碳转型的七个重点领域,即资源回收、能源效率、需求侧电气化、零碳发 电、储能、氢能和数字化,从2020到2050年将撬动约7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以往不同研究在结果上,数值差距较大,暂未形成对双碳目标投资需求量的共识。在方法上,多为“自下而上”类型的方法 (一般是汇总相关微观项目/行业投资需求),较少使用“自上而下”类型的方法(主要指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以往宏观 经济学模型也缺乏在低碳与投资问题上的开发应用。本文将提供一种“自上而下”的新方法,计算低碳投资需求。 二、二、我们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计算方法我们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计算方法 我们基于一种宏观经济学内生增长模型(属于“自上而下”的方法),给出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需投资额的一个初步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理论计算。 1、模型概述、模型概述 我们使用的是Pan et al. 2021[7]构建的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基于Acemoglu et al. 2012[8]构建,包含“定向技术进 步”(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与“金融约束”,属于一般均衡框架。 模型包含经济与自然环境模块。经济模块包含家庭、企业、科研、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等部门。家庭部门提供劳动者与科 研工作者;企业部门使用劳动与机器两要素进行生产;科研部门使用科研工作者发展生产技术;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收税 并开展补贴政策、执行金融政策。自然环境会受到生产活动的污染,同时受污染的自然环境会给家庭带来负效用。 相对传统内生增长模型,我们的模型主要有三方面的扩展,使其能够分析低碳与投资相关问题。 ((1)划分企业部门为绿色、非绿色两类。前者无污染排放,后者有。)划分企业部门为绿色、非绿色两类。前者无污染排放,后者有。 ((2)引入)引入“定向技术进步定向技术进步”。。绿色企业与非绿色企业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绿色技术与非绿色技术),两类技术研发工作 报酬的差异,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技术类型的选择,进而带来两类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异。 以上两方面扩展,使得我们能够分开描述绿色与非绿色部门(不对称)的增长路径,并分析“绿色导向”的公共政策。 ((3)引入金融约束。)引入金融约束。企业的生产活动面临金融约束,其成本的一定比例需要融资支持,同时融资存在成本。金融政策可 以影响融资成本。 该扩展使得我们能够分析金融与金融政策在经济绿色转型中的作用。 下图展示了模型的基本框架。模型的详细方程与推导请见Pan et al. 2021原文。 2、计算步骤与结果、计算步骤与结果 (1)使用上述模型,计算全球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绿色部门产值应有的累计增长量,即绿色部门要素投入自2021年至 2030年应有的累计增长量。计算得7.2778万亿美元。 (2)假设要素投入的增长量,需要同样量的投资支持,故7.2778万亿美元也是全球实现2030年碳达峰,所需的投资量。此 处暂未考虑为实现2030年之后绿色相关目标(例如“碳中和”目标)的投资,所以该数字是对全部“绿色投资”的偏保守估 计。 (3)假设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0(即保持在2019年水平),故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 标的投资量是7.2778*302.18334万亿美元。考虑到,第一,中国相对其他国家抗疫表现良好,2020年及其后的一段时 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明显超过30;第二,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在未 来一段时间持续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故该数字是对中国所需投资的偏保守估计。 (4)使用人民币兑美元目前汇率(1美元≈6.5人民币)换算,2.18334万亿美元约合14.2万亿元人民币。 三、结论三、结论 经计算,我们认为为实现我国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自2021年起累计绿色投资需求的保守估计是14.2万亿元人民币。 由此看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将意味着更为巨量的投资需求。有关经济、金融部门应提前做好准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模型的部分参数采用的是Pan et al. 2021和Acemoglu et al. 2012的一般性水平,未进行专门针对中 国的校准或估计。本文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方法上,计算结果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数量级上,而非具体数值上。仅供参考。 意见征集邀请意见征集邀请 鉴于目前学界业界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投资量的计算方法与结果暂未形成广泛共识,我们向广大专业人士诚挚征 集对本文计算方法的意见建议,以及您认为合理的其他计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投资量的方法。我们将汇总所征集 的意见,与来函专家进行分享、交流。来函请发至chuanqichenemail.cufe.edu.cn,并抄送d.pan.17ucl.ac.uk。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易纲,用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的讲 话,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211212/index.html,2021年3月20日。 [2]易纲,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的开幕致 辞,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232138/index.html,2021年4月15日。 [3]马骏,面对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金融体系如何改革,在第二届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的主旨演 讲,https//mp.weixin.qq.com/s/RoKlMnx6-TROlaIiwIaYPQ,2021年3月21日。 [4]中金公司,碳中和之绿色金融以引导促服务,化挑战为机遇,在碳中和2060论坛发布的报 告,https//mp.weixin.qq.com/s/igQCuCsXtB5Lrc-lKtqMGA,2021年3月23日。 [5]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综合报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20-11。 [6] RMI Investment Association of China, Zero-Carbon Investing Opportunities from China’s Carbon-Neutrality Goal, https//rmi.org/insight/zero-carbon-investing/, 2021-02. [7] Pan, D., Chen, C., Grubb, M., Wang, Y. 2021. Financial Policy, Green Transition and Recovery after the Covid- 19. SSRN Working Paper, 3719695. https//ssrn.com/abstract3719695(如果无法打开,也可尝试另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2JST0zH049BMkRClxxT_Qw 提取码 jkq9) [8] Acemoglu, D., Aghion, P., Bursztyn, L. and Hemous, D., 2012.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1, pp.131-66. 本文建议引用格式本文建议引用格式 陈川祺,潘冬阳,王遥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需要多少投资一个初步的理论计算,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 研究院,2021年4月。 作者作者 陈川祺陈川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潘冬阳潘冬阳 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 王王 遥遥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