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联系人曹原 电 话86 10 65012846 邮 箱caoyuansyntao.com 网 址www.syntao.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7层1725(100020)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编者 目录 编委会成员 任飞 李心荷 丁力 张琪 编写组成员 编写曹原 李典奕 张华轩 陈丰 李雨馨 李依风 统筹杨虔 发布机构 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中国国际商会多边合作部牵头设立的产业委员会,致力于组织中国工商界 深度参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落实联合国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综合行动协调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 个维度的发展问题。 中国国际商会(CCOIC)是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在中国从事国际商事活动的企业、团体和其他组 织组成的全国性商会组织,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商 会(ICC)工作的国家商会,在开展与国际商会有关业务时使用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名称。 商道纵横 商道咨询创立于 2005 年,是商道纵横旗下的独立咨询机构,专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企业社会 责任(CSR)与责任投资(ESG)的咨询服务。我们凭借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实践,致力于与企业共同制定 促进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协助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目前在北京、 上海、广州、成都设有办公室。 详细信息,敬请访问商道咨询公司主页 syntao.com 以及微信公众号。 关于本报告 摘要 序言 报告总论 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 “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 支撑低碳转型的三大支柱 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径 企业低碳转型中的双重作用 手脚并重企业减碳双重作用 具体举措企业低碳转型行动 “双碳”目标下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 四大产业板块局面分析 转型定位机遇风险特征四象限 各行业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与举措分析 中国企业高质量低碳 - 零碳转型战略 高质量低碳转型 100 家企业案例 免责声明 01 02 03 04 04 06 06 08 15 15 16 18 18 20 24 31 33 139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0201 关于本报告 摘要 研究目的 本报告选取具有行业示范引领性的100家企业,研究案例企业近两年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目标、路径、 行动进展与实施成效,构建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特征全景图,归纳企业“双碳”行动策略选择的驱动因 素和影响方式,确认了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了各类型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的优势策略。 报告研究成果或能对企业设定发展目标、制定零碳战略、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指引与参照。 研究方法 1. 研究范围 通过公开征集以及机构推荐的方式,本研究选择了来自15大行业(矿产采掘、能源生产、农林牧渔、材料制造、 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房地产、纺织家具、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玩具日化、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物流运 输和信息技术)的 100 家企业案例。 2. 信息来源 本报告成果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案例企业近两年中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 CSR/ESG 报告,以及 CDP 气候问卷披露信息等来源。 3. 关键模型 “双碳”目标下企业机遇与风险特征模型,是根据低碳转型对企业影响程度、企业拥有的脱碳能力,以及能 力的可迁移性(活性),将企业编入“高敏感 - 高活性”“高敏感 - 低活性”“低敏感 - 高活性”和“高敏感 - 低活性”特征矩阵,归纳四类特征各自的驱动因素与优势策略,结合外部环境和内在禀赋,定义风险规避与 机遇拓展两类行动逻辑。 高质量低碳 / 零碳转型评价模型,按照“企业碳中和六大路径”,即电力脱碳化、用能电气化、燃料脱碳化、 原料脱碳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负碳化,识别企业已采取“双碳”行动的类型、项目的成本或 投资属性,评估企业行动在其价值链内外产生的碳减排效果,评价行动对企业经营表现的潜在影响,以判定 企业低碳转型的策略和质量。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深入领会中国“双碳”目标和“1N”政策精神,从“初级资 源”“工业制造”“商业消费”和“基础服务”四大板块,建立高质量低碳转型理论框架,遴选来自国民经 济各行各业的百项企业案例,系统性呈现中国企业在“六大脱碳路径”下的创新行动,提炼了中国企业探索 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中的优势策略,点亮“百舸争流、激荡 40 年”的中国企业脱碳之路。 “气候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必然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报告首次提出“企业高质量低碳转型” 的战略框架,将低碳转型放在创新驱动和产业逻辑下,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引企业脱碳行动,通过零碳转型 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了“负成本 - 零排放 - 正增长”的路径特征;报告也是首份全面看待企 业对经济脱碳的双重贡献的报告(“减低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展示全球低碳转型下企业战略机遇, 体现案例企业向全球交付零碳解决方案的核心角色和贡献。 报告强调案例企业内生优势对制定零碳战略的重要性,呈现案例企业双碳行动涌现出的“系统性变革” 典型成果。通过分析百家案例的特征,首次提出“负成本零碳”和“零碳正增长”的高质量脱碳路径即 通过选取合理的路径(资源可及 - 技术可达 - 财务可行),提升脱碳支出的资产形成率(而不是边际成本), 在不影响主营业务可持续经营前提下实现脱碳。伴随主营业务脱碳,同时能够整合新技术或新场景,实现原 有业务优势变大、市场规模放大,甚至扩展出新业务和新市场,呈现出业务的成长性。 报告为工商界领袖制定低碳转型战略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实践案例,系统性呈现各个企业战略驱动的零碳 转型,分析并提炼企业行动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公众和资本市场提供积极看待、科学理解企业零 碳转型的框架和案例集,也是中国企业向全球交付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窗口。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0403 序言 报告总论 2020 年 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作出“双碳”承诺。这份承 诺响应联合国减排号召,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将为之付出巨大努力。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必 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企业应从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特征以及引 进先进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布局,着力实现智能服务作业,通过物联网、数字化等措施,实现企业节能低碳 的发展路径。同时,企业还需考虑实际情况,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性,制定系列切实可行的低 碳战略。 在此背景下,这份报告聚焦分析中国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路径,旨在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引导和借鉴。基 于理论框架和实践调研,此次报告系统、清晰地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各个企业战略驱动的零碳转型路径, 分析并提炼企业行动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公众和资本市场提供积极看待、科学理解企业零碳转型 的框架和案例集,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向全球交付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窗口。 未来三年,报告计划收录 500 家实现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企业,通过详细刻画、具象阐述其转型成 果,加强成功案例对全行业甚至全社会企业的指引作用。同时,被报告收录的案例企业将有机会未来作为中 国企业代表,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低碳故事,传播中国低碳理念。 工商界是促进绿色合作的活跃力量,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正因如此,中国国际商会将持续 发挥开放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服务企业职能,织密服务企业网。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方加 快低碳转型,把全球绿色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 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 碳中和目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罗盘,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低碳转型的可靠路径。 2021 年 3 月,中国国家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上强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 愿景和战略定位。主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 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这一论述为正确看待应对气候变化、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最重要的全局性视角“发展”与“减 碳”不是全然对立,也不是简单取舍的关系。气候问题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 新发展阶段召唤新型企业中国企业在过去 40 年在规模上的崛起是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所选择的 增长模式共同决定的。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需要全新的经济微观基础,需要大批具有成长性、 投资资本收益率很高的企业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效率的提升。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化程度已经显著提升。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虽然继续保持增长, 但是增长速度已经大幅度减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2010 年,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平均 9.4 的速度 增长,大致对应同期的 GDP 增长速度;2010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降低到 3.3,显著 低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能耗强度下降,体现了经济效率提升;经济增速放缓,预示未来发展需要“换马”。 以终为始,方得始终碳达峰,尤其是碳中和为未来 40 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标和目标, 也为中国企业把握新发展阶段机遇提供了北极星,为企业制定长期战略提供了确定性。 大量传统企业设立碳中和目标、承诺将消除自身运营碳足迹,宣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众多新兴企 业凭借低碳解决方案从缝隙中崛起,涌现弯道超车的新势力想象站在 2060 回头看,必定又是激荡的 四十年。 企业低碳转型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根据“索洛模型”,将那些不能由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来解释的影响经济 增长的因素被笼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衡量要素的使用效率,它可能由技术、生产组织形式、 更好的激励相容机制、更好的管理水平等决定。而技术是经济内生因素,也是经济增长模式得以更新、发 展得以延续的关键变量。 技术创新不仅是中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力量源泉。 多少好答案在等一个好问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挑战性,其必要性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带动新 能源、新材料、新智能、新过程的技术创新加速涌现,成就了经济低碳转型产业逻辑。对于技术创新企业 而言,“双碳”目标催生了大量传统行业的减碳需求,提供了难得应用场景。对传统企业而言,低碳转型 融合不同行业边界,打破既有市场格局,催生新动能。绿色金融正在成为关键杠杆,为传统行业低碳转型、 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0605 中国正在成为清洁能源创新的世界领袖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研发公共支出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低碳能源 研发支出占全球的 15。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能源研发公共支出从 2015 年的约 472 亿元增加到了 2019 年的 573 亿元,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能源研发支出总量最大的国家(IEA-CNZ)。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也是关键清洁能源技术产品,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电动车电池 的最大制造商。中国诸多优势使其有能力成功实现碳中和,同时在引领技术创新、制定能源政策方面展示 出国际领导力。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对防止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至关重要,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 支撑低碳转型的三大支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 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对各阶段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任务和目标 ,也体现 了支撑未来 40 年时间低碳和零碳转型的三大支柱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 体系,以及和谐共生负碳的生态系统。 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 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主线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 能源生产与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建设清洁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系统,是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能源转型的关键指标是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是至 2025 年提高到 20,2030 年达到 25, 到 2060 年达到 80 以上。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提升社会电气化水平与能源综合利用效 率水平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红利”。 供给侧,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平价绿电”时代已经开启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逐渐成熟,发电设备 效率大幅提高,2018-2021 年,光伏及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 31 和 22。若考虑国家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价格对火电成本影响时,2022 年各项新能源发电的度电成本有望全部低于火电。 2021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 是国家层面首次确认可再生能源参加现货市场交易。在未来,新能源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竞争上网的比例有 望进一步扩大,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 需求侧,乘电力市场改革东风,绿电直购加速企业降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落地,“十四五”期间 市场化交易电量将迅猛发展。2021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37,787.4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 19.3,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 45.5(中电联,2021 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简况)。2022 年初,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引导有需求 的用户直接购买绿色电力,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首次提出,高耗能企业需要采购最 低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此外超过省级可再生能源消纳激励比例外的绿电消纳量不计入能耗“双控”考核。 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经济体系绿色转型的主线生产、流通和消费体系绿色化、资源循环再生化 资源开发利用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是除能源活动之外最重要的碳排放源。资源利用方式和再生率很决定了 非能源经济活动碳排放水平。资源开发、流通和利用过程都需要消耗能源,资源效率是经济活动单位产值能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0807 能源资源利用高 效化 除了具体设备效 率提升外,更多 是通过数字化升 级、流程再造等 方式,实现利用 更少的能源和资 源消耗交付相同 产出系统效 率提升 耗水平的决定因素。循环经济有望在 2050 年减少全球水泥、钢铁、塑料和铝生产过程 中 40%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约等于 37 亿吨(EMF)。 “双碳”目标下,钢铁与铝生产中废钢和废铝使用比重增加,熟料 - 水泥比例下降,这两个因素将共同推动 2020-2030 年间中国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32(IEA-CNZ,2021)。 通过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即便是石化行业,在下游产品与生产工艺不发生根本变化情况下,也可以利 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从大气或其他行业捕集 CO 2 合成基础化工原料,逐步向生物精炼或“太阳能化 工”演化。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和绿氢储能价值提升,目前行业认为 2050 年左右利用绿氢为原料合成甲 醇或其他化工原料将具备成本竞争力(RMI,中国化工零碳之路)。 和谐共生负碳的生态系统 中国作为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者,在国内已开展诸多生态保护与气候减缓协同并举的成功实践。目前中国 人工林面积已居全球第一,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开发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潜能,也是“基于自然的解决 方案”的倡导者。 固碳是生态系统重要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除了增加森林碳汇外,“1N 政策体系”也提到,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 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等固碳方式。 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碳捕集与封存(CCS、BECCS)技术、直接空气捕获 (DAC)技术,是实 现能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逆向碳循环的关键方式。根据 IEA 预测,到 2060 年,BECCS 捕集 的二氧化碳将达到 5.05 亿吨左右,DAC 捕集并封存的二氧化碳为 1.15 亿吨。捕集的二氧化碳除了通过注 入地下永久封存,也有一部分将被用于原料回到能源和经济系统中,使得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能源系统 之间碳循环实现“气候中性”。例如,在 2060 年捕集的所有二氧化碳中,1.2 亿吨(4)将用于制造航空 燃料这类燃料燃烧依然会排放二氧化碳,但这部分二氧化碳属于非化石来源,不会造成大气中 CO 2 浓 度累积增长。 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径 实现碳中和,企业需要通过上述三大支柱能源体系、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赋能。根据企业经营 活动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按照来源、转化、利用和处置四个过程,报告归纳了 2021 和 2020 年 100 家企业所采取的脱碳举措,概括为以下六大路径(简称“六化”)。 能量流 物质流 电力脱碳化 初级能源脱碳(使用 可再生能源、核能等 非化石能源)尤 其在电力系统中,提 高可再生能源、核能 等清洁能源占比,逐 步实现电力系统净零 碳排放 用能电气化 能改用电动或电热的环 节更换设备和工艺,例 如车辆油改电 燃料脱碳化 不能用电能替代的燃料 需求改为使用生物基、 CO 2 中性或电合成燃料, 例如可持续航空燃料 来源 转化 利用 处置 原料脱碳化 通过利用生物基、CO 2 中性材料、再生材料替 代化石原料完成产品生产加工,避免上游开采 和下游处置过程的碳排放 环境影响负碳化 包括捕集大气中 CO 2 或尾气中的 CO 2 ,通过生态 碳汇(造林等)、 地质封存、土壤 固碳、生产建材 或其他稳定耐用 品实现持续从大 气中消除 CO 2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1009 典 型 案 例 电力脱碳化 发电部门即是中国当前主要排放源,也是“双碳”目标下的降碳主战场。 2020 年,中国发电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 54 亿吨,占全国能源体系总排放量的 47 左右。“双碳”目 标情景下,通过大力建设新能源、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0-2060 年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 量预计将增长 6 倍,到 2060 年发电总量占比将达到 80 以上。发电行业排放量可在 2025 年前后达到峰值, 然后在 2055 年之前实现零碳排放,期间累计减排量在各行业中占比 55 以上(IEA-CNZ,2021)。 中国能源体系转型为实现“电力脱碳”提供了最巨大确定性。 2020-2060 年间电力系统单位隐含碳排放(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将以年均 3 的速度下降,速度显著 高于过去十年。电力脱碳的确定性,为各行业降低能源消费隐含碳排放提供了有力支撑(IEA-CNZ,2021)。 电力市场改革为各行业持续释放参与“电力脱碳”红利的机遇。 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为绿电成为新的交易品种并通过市场交易奠定了基石。 对用能企业而言,短期内绿色电力既包含了“绿色溢价”,也有来自市场化购电的“改革红利”受燃煤 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扩大及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取消影响,上浮后的火电价格有可能高于绿电的溢价部分。 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 签署协议采购绿电(PPA) 采购绿色电力证书(REC) 安装屋顶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供电 投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作为电源 2018 年以来, 苹果公司制定了覆盖全球的 1,000 多座办公楼、零售店、数据中心和分销中心等场 所及设施 100 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目标。通过全资开发并持有 约占开发项目的 9、参与股权 投资 3 等形式建设太阳能、水电、光伏、风能、和沼气燃料电池项目满足价值链电力需求,其 余电力需求通过签订长期可再生能源合同 87 满足。2021 财年,苹果获得的可再生能源可覆盖 90 电力需求,省域缺口则直接采购可再生电力 约占公司总用电负荷 4.5,并在某些短暂过 渡期购入可再生能源证书 REC。另外苹果带动供应商共同投资成立中国清洁能源基金,至 2021 年已经开发 134MW 新能源电站(苹果 2020/2022 年环境进展报告、Annual Green Bond Impact Report Fiscal Year 2021)。 用能电气化 基于高确定性的“电力脱碳”趋势,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电气化,提升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成为重要的脱 碳路径。 2020 年电力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有 25,预计在 2060 年将超过 50。通过在工业、建筑和交 通领域持续推进“再电气化”改造,2021-2060 年间电力占各部门用能总量的比重上升,二氧化碳累计减排量 贡献占比为 13,其中约 1/3 贡献来自交通运输行业推广新能源载具、实施“油改电”(IEA-CNZ,2021)。 基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 电解水制氢(“绿氢”),是当前基于天然气制氢(“灰氢”)进 行替换进而实现脱碳的路径。在“双碳”目标情景中,至 2060 年,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电力的水电解技 术将贡献总产量的 80,煤炭和天然气结合 CCUS 的制氢产量将分别占 9 和 7(IEA-CNZ,2021)。 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 营运车辆、通勤车辆以及物流运输车队采用新能源车辆 工程机械和车辆采用氢燃料电池或纯电驱动 机场提供地面供电、码头提供岸电,以替代飞机或船只燃料供电 采用电锅炉、热泵技术供热;工业过程电气化改造,例如动力设备由蒸汽驱动改为电力驱动 典 型 案 例 徐工集团 探索尝试高效热泵、地源热泵、生物质热电联产等方式,利用新型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 装备,公司用车逐步实现全面电动化。徐工集团推出针对隧道、地铁及特殊施工工况的新能源工 程机械,以及满足城市作业需求的纯电动环卫装备、高空作业车等产品(徐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规划刚要)。 中远海运实施船舶港口岸电工程二次电气化,2020 年中远海运港口下属国内控股公司均已安装船 舶岸电系统;广州南沙码头外贸新建岸电系统成功投用“中远美洲”轮,船电与岸电实现无缝切换(中 国航海学会)。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1211 燃料脱碳化 对于航空、航运、长距离公路货运这些难以电气化的领域,需要采用新的零碳燃料 通常是基于生物质、 绿氢及氢衍生合成燃料(绿氨、绿色甲醇)。 “双碳”目标情景下,到 2060 年,中国氢产量预计占全球的 30 以上,生物天然气产量占全球的 30, 绿氢和氢基燃料在中国终端能源用量中的比重共计将接近 10(IEA-CNZ,2021)。 工业是拉动氢能需求增长的主要部门,2060 年工业需求将占氢能总产量的 40,交通运输领域占25左右, 另外 20 是将其转化为其他燃料(主要是航运用氨和航空用合成煤油)。 在“双碳”目标情景中,氨将会越来越多地作为海上交通运输的一种低碳燃料使用,2060 年预计 67 的氨 将用于航运业。对航空业而言,2030 年以后,氢衍生合成煤油的用量将迅速提升,至 2060 年将满足中国航 空燃料需求总量的 1/4(IEA-CNZ,2021)。 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 用生物质废弃物作燃料替代燃煤 用生物质燃油、绿氨、绿色甲醇等绿氢衍生合成燃料替代柴油、煤油(例如 SAF 替代航油) 用绿氢、生物质天然气替代传统天然气或煤气做燃料 原料脱碳化 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可以降低多个工业领域过程碳排放和原料隐含碳足迹。 金属(钢铁和铝)、石化产品(例 如塑料、纤维、橡胶)、水泥熟料都有较高隐含能耗及碳排放。提升再生资源占比,将提升基础原材料生产 的低碳化水平。通过在钢铁与铝生产中增加废钢和废铝使用比重,或降低熟料 - 水泥比例,可以推动 2020- 2030 年间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32。对一般制造业、商业消费领域,通过循环经济提升包材的再生率,也 将明显减少终端消费带来的碳足迹(IEA-CNZ,2021)。 随着中国完成工业化的历史延续,本土再生资源储量也将持续积累。以钢铁为例,要实现发达国家以短流程- 电炉炼钢,需要具有重组的废钢供给2020 年,中国可统计废钢供应量约 2.6 亿吨,相比目前中国粗钢产 量 10 亿吨量级,废钢资源供应远未达到可以支撑高比例短流程炼钢的程度。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计,到 2050 年,预计钢铁行业废钢供给量 5.0 亿吨,此时再生钢生产对废钢的消费量占到总废钢供给的 80 以上, 才能基本满足以废钢不断再生循环的需求(RMI,碳中和背景下中国钢铁零碳之路)。 在“双碳”目标下,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价值和潜力将提升。2030 年前,塑料回收利用潜力的释放主要来自 物理回收水平的提高,而化学回收在 2030 年后有望得到较大规模的应前。目前巴斯夫、科思创、陶氏等领 先企业均在塑料化学循环领域进行 了系列布局,在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也一直密切关注相关领域。 中石 油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布局相关研究,包括单一化塑料材料回收利用技术、新型废塑料优化技术等;中 石化也已全面启动成套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同时着手相关产品标准研究(RMI,中国化工零碳之路)。 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 采用回收电池生产电极材料,采用回收金属原料,回收非金属材料,实现“闭环制造” 采用植物基包装,采用植物基染料,采用植物基纤维 采用捕集 CO 2 为原料合成化工原料 采用 PET 等塑料再生原料 采用矿渣替代熟料或生料 典 型 案 例 典 型 案 例 壳牌与罗尔斯罗伊斯等制造商、Lanzatech 和 Vattenfall 等公司以及 AMEX GBT 合作,以增加可持 续航空燃料(SAF)在航空领域的使用,并开发用于航运的初始生物燃料组合。预计到 2025 年每 年生产约 200 万吨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到 2030 年,公司全球航空燃料销售额至少占全球航空 燃料销售额的 10。壳牌子公司在荷兰建设的氢气工厂电解槽电力由壳牌部分拥有的海上风电场 提供,每天可生产多达 6 万公斤的可再生氢,生产的可再生氢通过管道供应鹿特丹壳牌能源和化 工园区,用绿氢取代炼油厂中部分灰色氢气,使得生产的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等能源产品部分 脱碳(shell,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 )。 长城汽车 在产品设计初期重视产品的可拆解性和易拆解性,优先选择绿色原材料,并配备先进、 高效的拆解设备,研究和使用完善的报废汽车绿色精拆技术,实现报废车材料回收利用率 95%及 以上,拆解报废汽车年拆解能力 1 万辆。长城汽车已经具备发动机、变速器、前照灯和变速器再 制造产业等方面自主再制造工艺。另外,长城汽车构建了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退役电池可通回 收网络进行回收,通过湿法冶金提炼出碳酸锂等电极原料,形成回收闭环。 采用绿氢或绿电金属原料 采用绿氢作为原料 采用再生原材料包材 采用植物蛋白原料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1413 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 效率,通常是能源和资源的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要素。 物质、能量、信息是世界构成的三要素,它们自身的动态流转,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约束关系,正在经历以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变革,通过信息流提升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效率, 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放眼未来,数字技术将在各行各业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效率提升,是实现绿色 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根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发布的SMARTer 2030报告显示, 未来十年内数字技术有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贡献全球碳排放减少量的 20,是自身排放量的 10 倍。“双碳” 目标下,仅能效一项就将贡献 2030 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的 25 左右(IEA-CNZ,2021)。 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 智能制造提升资源和能源效率,提升生产工艺和成品率 智能绿色建筑提升能效 采用高效数据中心技术 余热回收,冷能回收,能源系统改进提升效率 生产过程节能技改,生产工艺升级提升效率 智能交通提升运输效率 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能效 引导需求减少浪费 环境影响负碳化 碳移除,尤其是 CCUS 在工业减排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少数可以用于减少水泥、钢铁和化工生产过 程排放的技术之一。 截止 2021 年,中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 CCUS 示范项目约为 40 个,遍布 19 个省份,捕集源的行业和封存利 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分布。其中13个涉及电厂和水泥厂的纯捕集示范项目总体CO 2 捕集规模达 85.65 万吨/年, 11个CO 2 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规模达 182.1 万吨 / 年,其中 EOR 的 CO 2 利用规模约为 154 万吨 / 年,CO 2 封 存及利用涉及咸水层封存、EOR、驱替煤层气 ECBM、地浸采铀、CO 2 矿化利用、 CO 2 合成可降解聚合物、 重整制备合成气和微藻固定等多种方式(中国 CCUS 年度报告,2021)。 “双碳”目标情景下,2030 年以后 CCUS 技术将加速部署,到 2060 年在电力、工业和石化部门可实现的减 排量将增加到 26 亿吨。此外,预计 2060 年通过 BECCS、DAC 结合二氧化碳封存,将有约 6.2 亿吨减排量, 占二氧化碳捕集总量的 25,可完全抵消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剩余排放(IEA-CNZ,2021)。 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 CCS配备 CO 2 捕集与封存技术 CCU配备 CO 2 捕集与利用技术,配备 CO 2 回收做耐用材料技术 开展或支持土壤固碳项目 开展或支持森林增汇项目 开展或支持其他 NBS 方案 典 型 案 例 典 型 案 例 宁德时代于 2020 年提出高效率低能耗的极限制造理念,利用人工智能、先进分析和边缘 / 云计算 等技术,预计在三年内实现每组电池生产耗时 1.7 秒的速度下仅有十亿分之一缺陷率的目标,每年 能源消耗可降低 10。2022 年,宁德时代将极限制造升级为绿色极限制造,宜宾工厂建成世界上 第一家电池零碳工厂,搭建了 CFMS 智慧厂房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生产中控管理系统,通过对厂房 系统及设备运行数据的自动获取,实现厂房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绿色低碳运行。未来,宁 德时代将在全球各大生产基地复制和推广灯塔工厂和零碳工厂经验,助力产业链构建更可持续的 生态系统,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华润集团子公司华润电力深圳电厂于 2021 年对 CCUS 测试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微藻固碳和干 冰转化技术应用,建立了国内首个立柱式微藻光合反应器转化燃煤电厂烟气 CO 2 示范工程,配套 一套 1t/h 的干冰转化系统,于 2021 年 8 月试产成功,打通从碳捕集到碳利用全产业链条。 中国石化于 2021 年启动我国首个百万吨级 CCUS 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 CCUS 项目,投产后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100 万吨,预计未来 15 年可实现增产原油 296.5 万吨。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最 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标杆工程,对我国CCUS规模化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对搭建“人 工碳循环”模式、提升我国碳减排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1615 本报告通过归纳 100 个案例企业的低碳转型行动,按照企业可以控制的运营边界(包含价值链碳排 放),企业行动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同时产生双重作用减小碳足迹,以及放大碳手印 根据报告收录的 100 个企业案例,企业管理层采取的以下举措,以减小碳足迹、放大碳手印 企业低碳转型中的双重作用 手脚并重企业减碳双重作用 具体举措企业低碳转型行动 - 减小碳足迹 - 减小碳足迹 碳足迹企业经营活动价值链碳排放(范围 1-3) 放大碳手印 放大碳手印 减小碳足迹采取各种举措和路径,降低 经营活动碳足迹,同时不影响主营业务存 续,实现自身经营活动净零碳目标。所有 企业都有减小碳足迹的需求,对于高敏感 型企业,更看重减小碳足迹(自身业务如 何零碳转型,例如传统钢铁、石化等行业) 碳足迹企业标杆特点在降低碳足迹方面 表现突出的企业,不仅企业减碳力度和进 度领先,在策略上通常依靠业务调整、技 术升级等方式,通过零碳负成本的路径, 采取无损于自身业务持续经营能力的举措, 实现有序转型、可持续经营,在市场获得 相对优势 放大碳手印通过将自身技术能力与客户 场景结合,创建有效的低碳或零碳解决方 案,通过市场化手段扩大市场份额,实现 业务增长同时放大碳手印 碳手印企业标杆特点具有放大碳手印能 力的企业,通常是具有新能源、新材料、 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的活力企业(例如特 斯拉)。这类企业碳足迹下降不是其价值 重点,投资者更看重如何凭借解决方案在 “双碳”目标下活动爆发式增长机遇 此类标杆企业案例应体现其赋能众多行业 或社会整体零碳转型 碳手印企业产品或服务在自身价值链以外 (beyond value chian)可以通过替代效应, 避免潜在碳排放或帮助客户价值链减小碳足迹 减小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企业运营控制边界内减少碳排放的举措,后者是在企业 控制能力和运营边界之外,凭借向市场提供具有低碳特点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碳移除效果的举措。 推动低碳/负碳技术开发(资助或参与碳 移除技术开发) 开发低碳/零碳替代产品(向市场提供受 欢迎,且零碳的替代选项) 提供场景化降碳解决方案(针对特定场景 或市场需求,扩展自身产品服务的边界, 提供从设计到运营的降碳方案) 提供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提供面向企 业或金融市场的绿色信贷或绿色金融服务) 引导需求和行为转变(倡导节约、避免浪费, 引导消费者参与到降碳行动中) 提供碳移除解决方案(开展气候公益项目、 直接推动碳汇或固碳量增加) 推进供应链降碳计划(通过要求供应商加 入共同的碳减排目标、提供减碳支持方案) 实施内部碳定价(通过对各业务单元的碳 排放定价,并按照价格收取一定费用,或 作为投资决策依据、绩效考核因素) 应用绿色可持续金融工具推动转型 垂直一体化或建立创新联盟(通过并购或自 研方式获得固有业务降碳所需的技术能力) 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低碳比重、培育绿色 创新业务,降低企业单位营收碳强度) 优化产品或服务设计(改进产品设计,从 而实现上游或下游碳排放下降) 根据报告收录的 100 个企业案例,减小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具有以下相关性具有可迁移的降碳能力的技术 型企业,往往可以在减小碳足迹过程具有“能力溢出”企业减小碳足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对转型风 险的基本策略,但“活力”型企业,例如互联网行业、信息技术企业在探索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实现 100 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过程中,会尝试依靠自身数据能力、研发能力创建解决方案。一但实现良好的减碳效果, 企业可以把能力产品化,面向具有类似需求的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形成具有“放大碳手印”作用的新型 业务,实现“零碳正增长”。 其中,企业降低碳足迹采取的措施呈现出明显“带动”作用 垂直一体化企业优势企业直接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入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的能 力突出。 链长企业带动效果突出处于值链核心地位的企业设定价值链减排目标(范围 3),可以有效带动供应 链降低碳足迹。考虑到此类企业范围 3 碳排放占比通常大于 70,其带动供应链减排的作用将非常显著。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2 18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