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ICS 01.120 A 00 团体标准 T/CAS XXXX 2022 碳中和管理体系 要求 Requirements of Carbon neutr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中国标准化协会 发布 T/CAS XXX 2022 I 中国标准化协会( CAS)是组织开展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制定中国标准 化协会标准(以下简称中国标协标准),满足企业需要,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中国标准化协 会的工作内容之一。中国境内的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制、修订中国标协标准的建议并参与有关工 作。 中国标协标准按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管理办法进行制定 和管理。 中国标协标准草案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得到参加审定会议的 75以上的专家、成员的投 票赞同,方可作为中国标协标准予以发布。 在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给中国标准化协会, 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国标准化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 33 号中国标协写字楼 邮政编码 100048 电话 010-68483019 传真 010-68486206 网址 www.china-cas.org 电子信箱 000caschina-cas.org 本标准版权为中国标准化协会所有,除了用于国家法律或事先得到中国标准化协会的许可外, 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任何手段复制、再版或使用本标准及其章节,包括电子版、影印件,或发布在互 联网及内部网络等。 T/CAS XXX 2022 II 目 次 目 次 II 前 言 . IV 引 言 V 1 范围 .7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7 3 术语和定义 . 7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 9 4.1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10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0 4.3 确定碳中和管理体系的范围 10 4.4 碳中和管理体系 10 5 领导作用 . 10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11 5.2 碳中和管理方针 11 5.3 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11 6 策划 . 12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12 6.2 碳评审 12 6.3 碳排放基准 13 6.4 碳排放绩效参数 14 6.5 碳中和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14 6.6 碳资产管理 15 7 支持 15 7.1 资源 15 7.2 人员能力 15 7.3 意识 15 7.4 信息交流 16 7.5 文件化信息 16 T/CAS XXX 2022 III 8 运行 16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17 8.2 设计 17 8.3 采购 17 8.4 变更控制 18 9 绩效评价 . 18 9.1 碳中和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18 9.2 与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合规性的评价 19 9.3 内部审核 19 9.4 管理评审 20 10 改进 20 10.1 总则 20 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21 10.3 持续改进 21 T/CAS XXX 2022 IV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T/CAS 1.1 2017团体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指南编写。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XXXXXXX 等 。 本标准起草人 XXXXXXXXXX 考虑到本标准中的某些条款可能涉及专利,中国标准化协会不负责对任何该类专利的鉴别。 本标准首次制定。 T/CAS XXX 2022 V 引 言 0.1 背景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推动下, 社会各 类 组织的 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必然 趋势 ,如何实施绿色低碳发 展,尽早实现 碳达峰 碳中和是 各类组织 面对的挑战 。 对于组织 而言,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任务艰巨。一方面,随着 组织的 发展, 必然会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资源, 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另一方面,组织 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包 含自身管理和运行控制之内的生产 /服务过程产生的排放,还 包括价值链上不在 组织 自身管理和运行 控制之内的其他活动产生的排放, 因此 推动价值链上相关方绿色低碳发展也是 组织 实现碳中和需要 面临的核心问题 。 0.2 实现 碳 中和 目标 的方法 本标准 提出了系统化 的 、应用 生命周期评价思想 , 以 组织 碳排放数据为 基础 , 聚焦 碳减排和 碳 中 目标的实现过程 。 碳排放 是本标准提出的关键因素,目的是确保能够持续的获得碳中和 阶段性目 标和最终结果、 的可测量的结果。碳中和 目标的完成过程 与 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数据获取、以及组织 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 密切相关, 用以证实组织碳中和 管理 体系 的成效。 0.3 策划 -实施 -检查 -改进( PDCA)循环 本 标准给出的碳中和管理体系是以策划 -实施 -检查 -改进( PDCA)循环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并将 碳中和管理融入到组织现有的业务过程中,有效结合 组织的生产 /服务过程,从而推动碳排放量或碳 排放强度,提升碳中和管理绩效,最终实现碳中和。 PDCA 循环如图 1 所示。 在碳中和管理中, PDCA 方法描述如下 策划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建立碳中和管理方针和能源管理团队,考虑应对风险和机遇的 措施, 实施碳排放评审(包含能源评审) , 建立 碳排放基准、 目标 以及必要的措施计划,该计划与组 织的碳中和管理方针相一致,以实现碳中管理绩效。 实施实施措施计划、 运行控制和维护保养、信息交流,确保人员能力,并在设计及和采购 设备 /服务时充分考虑了能源使用效率、碳减排 对碳中和 管理 绩效的影响。 检查 对碳中和管理绩效和碳中和管理体系进行监视、测量、分析、评价、审核及管理评审。 改进采取措施处理不符合项,并持续改进碳中和管理绩效和碳中和管理体系。 T/CAS XXX 2022 VI 0.4 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 本标准与 ISO 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的框架 相一致,包括高阶架构( HLS)、 核心条款和通用 的 术语和定义,从而确保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高度兼容性。 本标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将其与其他管理体系结合使用。 本标准使用以下助动词 “应”( shall)表示要求; “宜”( should)表示建议; “可、可能、能够”( can)表示可能性或能力; “可以”( may)表述允许。 T/CAS XXX 201X 7 碳中和管理体系 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碳中和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使组织通过系统 的 方法实 现碳排放量总量 以及强度的降低,逐步实现碳中和 目标 。 本标准适用于 a) 任何组织,无论其类型、规模、复杂程度、地理位置、组织文化或其提供的 是 何种产品和服 务; b) 由 组织管理和控制 的影响碳排放总量和 碳排放 强度的活动或过程 ; c) 任何 想要达成碳中和目标的组织; 本标准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管理体系协调或融合。 本标准 提到的 碳排放 为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 当量形式表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 33760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通用要求 DB11/T 1559 碳排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ISO 14064-1 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 ISO 14064-2 项目层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规范及指南 ISO 14067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的要求和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3331、 GB/T 2400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标准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 列出了 GB/T 32150、 ISO 14064-1、 ISO 14064-2 和 ISO 14067 中的 部分 术语和定义。 3.1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T/CAS XXX 2022 8 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后,将不可避免的排放量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的方式或通过新 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销大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2 碳配额 carbon allowance 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可用于交易和碳市场重点 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量抵扣的指标。 1 个单位碳配额相当于 1 吨二氧化碳当量。 3.3 碳信用 carbon credit 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认定程序确认减排量化效果后,由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 签发或其授权机构签发的碳减排指标。 1 个额度碳信用相当于 1 吨二氧化碳当量。 注对于中国自愿减排项目,碳信用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3.4 组织 organization 为实现目标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成自身功能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注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股经营的公司、公益 机构、社团、或上述单位中的一部分或其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GB/T 24001-2016,定义 3.1.4] 3.5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与组织温室气体绩效相关的或可受到组织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注相关方可包括顾客、供方、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核查机构、投资方和员工。 3.6 温室气体源 greenhouse gas source 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 [GB/T 32150-2015,定义 3.5] 注 1温室气体源可能由多个物理单元或过程构成,其中在温室气体排放占有较大比例或在温室气体绩效改进 方面有较大潜力的温室气体源称之为重要温室气体源。 注 2重要温室气体源是由组织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确定的。 3.7 碳 排放 carbon emission 碳排放单位在核算边界内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二 氧化碳当量的形式表示 。 注在特定的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称为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种类的温室气 体可按照 ISO 14064-1 统一换算成二氧化碳全球变暖潜值。 [GB/T 32150-2015,定义 3.6] 3.8 温室气体汇 greenhouse gas sink 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 注温室气体汇可能由多个物理单元或过程构成,其中占有较大比例或在温室气体绩效改进方面有较大潜力的 温室气体汇称之为主要温室气体汇。 T/CAS XXX 2022 9 3.9 温室气体清除 greenhouse gas removal 在特定时段内从大气中清除的温室气体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 3.10 活动数据 activity data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或清除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 注如各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原材料的使用量、购入的电量、购入的热量、提供服务的数量或受影响的土地 面积等。 [GB/T 32150-2015,定义 3.12] 3.11 排放因子,清除因子 emission factor, removal 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或清除的系数。 注改写 GB/T 32150-2015,定义 3.13。 3.12 温室气体基准 greenhouse gas baseline 用于比较温室气体绩效的定量参考依据。 注 1温室气体基准反映的是特定时间段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状况。 注 2在特定时间段内,影响温室气体绩效的相关变量与温室气体基准有较强的相关性。 3.13 边界 boundary 与温室气体管理相关的物理或组织界限。 3.14 范围 scope 组织通过碳中和管理体系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 3.15 直接 GHG 排放 Direct GHG emission 由组织拥有或控制的 GHG 来源所导致的 GHG 排放量。 注 1本文件使用股权或控制(财务或运营控制)的概念来确定组织边界。 3.16 直接 GHG 清除 Direct GHG removal 组织拥有或控制的 GHG 汇中的 GHG 清除。 3.17 间接 GHG 排放 Indirect GHG emission 由组织运营和活动导致的 GHG 排放,但 GHG 源非组织拥有或无法控制。 注 1这些排放通常发生在上游和 /或下游链中。 3.18 组织边界 组织行使运营或财务控制权或拥有股权的活动或设施的分组 3.19 报告边界 组织边界内报告的分组后 GHG 排放量或 GHG 清除量,以及组织业务和活动产生的重大间接排 放。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T/CAS XXX 2022 10 4.1 理解组织 及其所处的环境 组织应确 定与其发展战略相关,并 影响其 实现碳中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在 考虑内外部因素时应 a 碳 排放 量 对组织的影响 、 组织 履行合规义务和自愿减排义务 的情况 ; b 包括影响到相关方或受相关方影响的事项。 注影响到相关方或受相关方影响的事项如 碳排 放权交易、 碳 减排 政策 、采购方对于低碳产品或服务的要求 等 。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与 组织 碳排 放 及 碳中和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相关方的 有关 要求 ,并考虑这些要求 成为组织合规 要求; c)碳中和管理体系需落实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单独或结合其它活动,监视和评审上述信息。 组织应 确保获取与 能源效率、能源消耗、 碳减排、 碳排放 绩效和 碳中和 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 求; 确保考虑到 如何将 这些要求,应用 到组织 碳中和管理体系 ,并有效 提升碳排放绩效;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评审。 4.3 确定碳中和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碳中和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 组织应按照 ISO14064-1 中 5.1 和 5.2 的要求确定组织边界和报告边界,并 纳入 组织碳中和管 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在 确定 碳中和管理体系 范围时,组织 还 应 考虑 a) 4.1 所确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 b) 4.2 所确定的 要求 ; ; 组织应确保有权限控制其范围和边界内 的碳排放和 抵消 /清除活动 。组织不应排除其范围和边界 内的任何直接排放和间接 的碳排放源 。 组织碳中和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应作为文件化信息予以保留。 4.4 碳中和管理体系 组织应依据本标准要求 , 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碳中和管理体系 ,包括碳排放涉及的过 程及过程见的相关作用,并持续改进碳排放绩效 。 5 领导作用 T/CAS XXX 2022 11 5.1 领导作 用和 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 以下 方面证实其在碳中和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持续改进碳中和 管理体系有效性 a)确保建立碳中和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b)确保建立碳中和管理方针和目标,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相一致; c)确保将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d)确保措施计划得以批准和实施; e)确保提供碳中和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f)就 碳排放绩效改进 和符合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g)确保碳中和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h)确保组建碳中和管理团队; i)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j)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k)确保建立和实施过程,以识别和应对碳中和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内影响 碳排放 绩效变化。 注 如 果 组织已建立能源管理团队 , 可在能源管理团队 职能 的基础上 增加 碳中和管理的 要求 , 形成碳中和管理团 队 。 5.2 碳中和管理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 在界定的碳中和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 碳中和管理方针, 方针应 a)适合于组织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b) 为 制定 碳中和目标提供框架; c)包括满足绿色低碳、能源消耗等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 包括 实现碳中和的承诺,适用时 ,可 包括特定 承诺,如碳减排量、应用了 与温室气体减排 和(或)清除相关的先进技术等; e)包括持续改进碳中和管理体系, 通过改进碳排放绩效逐步 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f)支持影响碳排放绩效的绿色、节能、低碳产品或服务的采购; g)支持考虑碳减排 (产品)的设计活动。 碳中和管理方针应 是可被相关方获取的文件化信息; 在组织内得到了充分沟通; 定期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5.3 组织的角色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在组织内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向碳中和管理团队分配职责和权限,以 a)确保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碳中和管理体系; b)确保碳中和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c)明确并实施碳减排 计划以持续降低 碳 排放, 最终 实现碳中和 目标 ; T/CAS XXX 2022 12 d)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碳中和管理体系的绩效和 碳 排放现状和改进情况; e)建立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控制; f)明确碳减排量核算和相关数据收集的职责。 6 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 措施 6.1.1 策划碳中和管理体系时 ,组织应考虑 4.1 所确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和 4.2 提出的要求。策划 应与碳中和管理方针保持一致,并应采取 能够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措施 组织应确定 需要应对的 风险和机遇 ,以 a) 确保碳中和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 b) 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 ; c) 实现碳中和管理体系 和 碳排放绩效的 持续 改进; d)满足 合规 性 义务 。 6.1.2 组织 应 策划应 对风险和机遇 的 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 碳减排 措施; b) 有效控制 组织碳排放管理体系范围内 碳排放源和汇 ; c)考虑如何在组织碳中和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融入这些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实施的有效 性 ; d)其他 组织认为需要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注当策划和确定这些措施时,组织需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6.2 碳评审 6.2.1 组织 应 至少每年实施一次碳盘查,以确定组织层面的碳排放量或碳排放强度 。 开展碳盘 查应 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a)确定合理、适宜的碳 盘查 方法学和准则; b)组织应采用控制权法和股权持分法 识别 碳排放范围, 包括拥有财务、运行控制权的活动和 设备设施、股权占比应承担的碳排放; c)识别组织碳中和管理体系范围内碳排放源, 碳排放源的识别宜考虑 当前的能源种类; 现在的能源消耗; 厂区 /建筑物、活动 /设施; 排放类别,包括 固定燃烧排放、移动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及逸散排放 。 d)核算碳排放量或碳排放强度 组织碳盘查可自行开展,也可委托 有资质的 第三方 机构开展。 碳盘查 的结果形成 报告, 并保留碳盘查相关的 文件化信息 ,还应保留碳盘查方法学和准则的文 件化信息。 T/CAS XXX 2022 13 6.2.2 组织应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思想, 对 产品 /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评价,包括原 材料的获取、设计、生产、运输 /交付、使用和报废处理 。开展碳足迹应包括以下内容 a)组织应按照 ISO14067 的要求和方法学实施碳足迹; b) 建立了碳足迹程序,确保碳足迹实施、控制和监测有效; c) 纳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包括购入的原材料或产品的碳排放量; 组织应至少每年开展一次碳足迹 , 其结果 并形成报告,保留碳足迹相关的文件化信息。 组织碳足迹可自行开展,也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 6.2.3 组织应 基于碳盘查、碳足迹的结果, 开展和实施碳评审 应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方面 a) 建立了相应的评审准则 ; b) 参照 GB/T23331 中 6.3 的要求和方法实施能源评审,能源评审的结果作为碳评审的输入; c)基于 碳盘查、碳足迹的 分析 结果,识别碳减排 改进机会,并对每项机会进行排序。机会可 能包括 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生产 /服务工艺的改进; 其他节能技术或管理手段提升。 ; d 评估未来 碳排 放量和(或) 抵消 /清除量。 组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碳排放评审。 当碳中和管理体系范围内的物理边界、设备、设 施、系统、过程及产品和服务发生显著变化时, 碳评审应更新 。 组织应保持用于开展碳评审的方法和准则的文件化信息,还应保留碳排放评审结果的文件化信 息。 注相关 碳 排放和清除的方法学中可能会引用国际、国家、地方或相关方提供的数据,如排放因子、清除因 子、碳分解率等。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可参见 GB/T 32150。 6.3 碳排放基准 6.3.1 组织应使用 碳排放 评审的信息, 考虑在合适时段范围内的碳排放和 抵消 /清除的合理值,在 各层次 建立相互关联的 碳排放 基准。 碳排放 基准可通过以下方式 表述 a) 碳 排放 总 量、 抵消 /清除量; b)单位产品 碳 排放量、 抵消 /清除量 ; c)单位产值 碳 排放量、 抵消 /清除量 ; d)组织 管理单元 的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如电力消耗造成的间接排放量、燃料消耗和 碳 酸盐分解 过程 造成 的直接排放量等。 e)设备、设施、系统和过程单元的 碳排放 放量、 抵消 /清除量 。 6.3.2 组织应通过与 碳排放 基准的对比, 确定碳排放 的变化。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对 碳排放 基 准进行调整 a) 物理边界、设备、设施、系统、过程及产品 /服务发生显著变化时; b) 能源结构、能源消耗量 、碳排放源 发生明显变化 时 ; c)通过 组织、过程、产品层面碳排放 控制措施的实施, 导致 基准线 不适用的情景 ; d)其它预先 设定 的情况。 T/CAS XXX 2022 14 组织应保留碳排放基准数据和基准调整的文件化信息 。 6.4 碳排放绩效参数 组织应确定碳排放绩效参数 a) 与碳排放基准相 匹配; b) 在各层级 、过程,确定适合碳排放绩效参数,包括 组织 边界内 碳排放 绩效参数 、 工艺过程 涉及的 碳排放 绩效参数 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的碳排放绩效参数。 c) 能使组织证实其碳排放绩效的改进 。 组织应保持用于确定和更新碳排放绩效参数的方法作为文件化信息。 适当时,组织应对碳排放绩效参数值进行评审,保留碳排放绩效参数值的文件化信息。 6.5 碳中和 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5.1 碳 中和 目标 组织应 制定碳中和承诺的声明 并 作为组织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 在组织层面及相关层级 确定 碳 排放 目标 , 在建立 碳排放 目标时,应利用 碳排放 评审的结果。 碳中和 目标应 a)与 碳中和管理 方针 保持 一致; b)制定实现的时间表 ; c) 包括 相关方 的要求 ; d)包括 碳减排的 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 ,并与时间表相对应 ; e) 确定碳减排计划, 包括 明确减排技术和措施 ; f) 确定碳排放抵消 /清除策略,对需要抵消 /清除的碳排放量进行预估,确定抵消 /清除的数量 和类型; g)在组织及各层级予以沟通; h)适当时予以更新。 组织应 保留 碳中和程度及相关目标 的文件化信息 。 6.5.2 实现 碳 中和 目标措施 的策划 组织应考虑如何将实现 碳 中和 目标的措施融入其 业务过程中 。 在 策划 碳排放控制 目 标时,组织应确定 a) 要做什么; b) 需要什么资源 ; c) 由谁负责 ; d) 何时完成,包括 明确阶段性目标的完成 ; e) 如何评价结果,包括 验证 碳排放 绩效 和实现 碳中和 的 方法 。 注在策划如何实现 碳中和 目标时,组织可与实现其它管理体系目标的措施一并考虑。 T/CAS XXX 2022 15 6.6 碳资产管理 组织 宜对自身碳资产 实施有效管理, 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 以推动组织实现碳中和目标 。 碳资产管理应包括 a) 明确碳资产管理的相关职责 ; b) 建立碳资产管理程序 ; c) 基于碳排放评审的结果 ,确定是否有减排指标。 d)碳交易 和履约 的可行性分析 注 碳资产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 组织 可委托 有资质的 第三方碳资产管理机构实施碳资产管理。 7 支持 7.1 资源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建立、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碳中和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包括 a)与 碳 中和目标 相关 的 人员 的能力和意识要求; b)提供 必要的 基础设施,包括 工艺 /服 务 相关 设施或设备、信息化系统; c)提供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d)确定如何获取必要的知识及知识的更新,包括先进的技术 、核算碳排放量或强度的方法 学 ; e) 与相关方建立沟通渠道 。 7.2 人员 能力 组织应 a) 确定在控制下工作,对 实现碳中和目标 有影响的人员所需的能力; b)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 、技能 或 工作经历,确 保人员满足要求 ; c)对 碳 中和 目标和 履行合规义务有重大影响的人员实施能力评价; d) 适用时,采取措施以确保人员获得的所需的能力, 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记录作为能力符合性的证据。 注 1重大影响的人员可能包括主要设备设施运维人员、工艺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检测、数据统 计、能源 消耗 和碳排放 量 核算等相关人员。 注 2确保人员能力的措施可以是 内外部 针对性的培训、 指导、 重新分配工作职责、聘用能够胜任的人员 。 7.3 意识 组织应确保 其控制下人员 意识到 a) 碳中和管理方针的重要性 b)符合碳中和 目标 、 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c)其活动对于组织碳中和管理体系的影响 ; d) 其 对碳中和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控制 碳排放 和 抵消 /清除的方法,对 碳减排的 贡 献; T/CAS XXX 2022 16 e)不符合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的 后果,包括未履行合规义务、未达到 碳中和承诺的后果 。 7.4 信息交流 组织应 确定与 碳中和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 和 外部 的 信息交流 ,交流时 应考虑 a)在其各职能和层 级 间就碳中和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 ; b) 合规、 相关方 和 组织自身的要求, 就碳中和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外部信息交流 ; c 指导并 鼓励 人员为 达成碳中和目标 提出合理化的 改进 建议 ,并保留改进建议的文件化信 息。 必要时, 组织应对内部和外部的 信息交流 进行 响应, 并保留相应的文件化信息 。 7.5 文件化信息 7.5.1 总则 组织的碳中和管理体系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 b)组织为实现碳中和管理体系有效性 和证实 碳减排 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 1组织 正在保持的其他管理体系的文件化信息,可能 是碳中和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一部分。 注 2不同组织的碳中和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 其 取决于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合规性 要 求 ; 工艺 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 影响 ; 人员的能力 。 7.5.2 建立 与更新 建立和更新文件 化 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 a)标识和说明(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参考文献编号); b)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计算工具、图表)和载体(例如纸质的、电子 的);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组织应对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应予以控制,以确保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可获得适用的文件 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a)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b)存储和保护,包括保持易读性、防止失密; c)变更的控制,包括版本控制; d)保留和处置。 组织应识别并控制与碳中和管理体系相关的外部的 文件化信息。 8 运行 T/CAS XXX 2022 17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组织应 通过以下方式 建立、实施和保持满足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所需的过程, 并实施 6.1 和 6.2 所 确定的措施 ,包括 a)建立 并实施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准则, 包括设施、设备、过程、工艺运行和维护,并考虑 准则的缺失可能导致碳排放 控制 严重偏离的影响; b) 与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相关人员沟通准则; c) 建立 并实施 能源管理和资源管理 准则 , 准则 以 控制能源和资源消耗 ; 注 1能源管理可能包括燃料的转换或替代、能效提升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注 2资源管理可能包括余热余能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 。 d) 对碳评审所确定的碳排放源和汇实施必要的控制; e) 按照 6.3 要求 , 确定碳排放量核算的范围 ,并实施统计和核算 ,包括 从 原材料的获取 开始 到 报废处理整个 生命周期过程。 注 1 原材料获取的碳排放量可能包括组织使用的产品产生的碳排放量。 注 2 碳排放量核算 可 委托 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 注 3更多生命周期评价信息,可参考 ISO 14067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的要求和准则 。 f)确定并实施碳中和抵消,抵消方式包括 碳信用抵消; 碳汇林抵消; 其他经论证可行的抵消方式。 注 碳信用抵消需经属地政府相关第三方认证核查的减排量或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CCER)的减排量。 组织 保留必要的程度的文件化信息,以确定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 组织应对外包的碳排放 过程进行控制 或施加影响 , 明确组织和承包方的职责和运行要求,必要 时,对外包过程提出 碳 减排要求,包括 碳减排 目标、策略、碳中和目标等 。 注控制可包括工程控制和程序控制。控制可按层级(例如消除、替代、管理)实施,并可单独使用或结合 使用。 8.2 设计 组织在新建、改建设备、设施、系统和工艺过程 及产品 /服务的设计时, 应 采用生命周期的思 想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评价, 并考虑碳减排机会及运行控制 ,设计活动应 a 与碳排放 相关国家发展战略 相一致 ,包括产业政策 、能源政策 ; b 符合 相关方及组织自身的 碳减 排要求; c 考虑 产品结构的 调整及新产品 开发的先进性 ; d 考虑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的可 行 性,包括 能源 结构、余能利用; e 借鉴其他 良好 实践; f)将设计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纳入到相关项目的准则中; 组织应保留与碳排放相关的设计活动的文件化信息。 8.3 采购 T/CAS XXX 2022 18 在采购 对组织碳 排放 产生显著影响的 原材料、能源、设备、 设施、产品 /服务时, 组织 应 建立并实施准则,评价 其影响程度。 组织应 告知供应商 绿色低碳产品 是采购评价准则之一,适用时,应明确 a) 提供的产品为低碳产品; b) 采购的原材料或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情况; c) 建立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或碳中和管理体系 。 8.4 变更控制 组织应对 策划 内的变更进行控制,并验证变更后的 结果 。对非预期性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 要时,采取 应对措施并更新运行准则,变更可能包括 a)风险和机遇的变更,包括其它管理体系的变更所引起的碳中和管理体系的变更; b) 碳排放源和 汇的变更; c)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的变更,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 d)采购及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变更; e) 碳排放 基准的变更,包括组织使用的方法学的变更; f) 合规及相关方要求 的变更; g) 其他对碳中和管理体系有影响的 变更。 组织应 保留变更的文件化信息 。 9 绩效评价 9.1 碳中和管理体系的 监视、测量 、分析和评价 9.1.1 组织应按照 确定 的方法和时机,对影响 实现碳中和目标 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测量、分析与 评价, 并保留相应的文件化信息。以确定其碳中和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组织应 a) 确定需要监视、测量的 内容,包括 ----碳 排放和清除的活动数据; ----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的运行参数; ----能源 、设备、 设施、过程、产品 /服务及采购的结果;包括供应商碳减排机制的运作情 况; ----对比碳排放基准,目标的完成情况 ; ----变更后的结果; ----碳中和目标的 实现程度。 b)当 碳中和 结果与预期结果 存在严重偏离 时,应 进行原因分析 , 并采取相应 措施 以减少严重 偏离造成的后果 。 原因分析可能 包括 ----碳 排放 量核算范围出现偏差; ----碳 排放 核算 的方法学 的缺失或 使用不当 ; ----碳排放及相关 数据 缺失 ; ----测量和统计数据不可靠 ; ----其他原因 。 T/CAS XXX 2022 19 9.1.2 组织应 定期 对与碳中和管理体系有关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实施 维护和校准(检定),使其符 合预期用途,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 。 组织应确定 a按照 GB 17167 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b当涉及工艺过程碳排放时, 按照所在行业或自身要求配备相关的计量、分析器具; c满足验证 碳排放量 的监视和测量要求; d当通过集成控制信息化管理手段监视和测量 能源消耗 、 碳排放量、运行过程参数时 ,应对集 成信息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予以验证。 9.1.3 组织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时机,适用时 对 碳排放进行核算和报告; 对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进行评 价; 对项目的减排量进行评价。 9.2 与法律法规及其 他要求合规性的评价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价与其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碳排放 绩效 及碳中和管理体系相关 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合规性。 当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要求 发生变化时,组织应 及时 开展合规性评价。 组织应对合规性评价的结果及可能采取的后续措施予以记录。 注在开展碳中和管理体系合规性评价时,可与 其他管理体系 的合规性评价活动一并开展。 组织应保留合规性评价的结果和所采取任何措施的文件化信息 。 9.3 内部审核 9.3.1 总则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通过提供 碳中和管理体系下列 信息, 以评价其碳中和 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a) 是否实现碳中和承诺; b)是否符合 组织 自身 对 碳中和管理体系的要求; 组织制定的碳中和 管理方针; 本标准的要求 。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