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2022 报告 ⾦融科技推动 中国绿⾊⾦融发展 案例与展望研究指导 戴⻘丽 保尔森基⾦会副主席兼总裁 ⻢骏骏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 中国⾦融学会绿⾊⾦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团队 组 ⻓ 孙蕊蕊 保尔森基⾦会⾼级顾问 保尔森基⾦会绿⾊⾦融中⼼执⾏主任 刘嘉⻰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主任 成 员 (按姓⽒拼⾳⾸字⺟顺序排列) 范程程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助理研究员 ⽅夏莹 湖州银⾏绿⾊⾦融部总经理 郭梦瑶 嘉实基⾦管理有限公司ESG研究员 韩晓燕 嘉实基⾦管理有限公司ESG研究总监 何乐乐 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副调研员 华楠楠 湖州银⾏绿⾊⾦融部中级经理 ⻩丁伟 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副主任 厉鹏鹏鹏 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处⻓ 林怡津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研究员 刘⻜⻜ 中国⼈⺠银⾏成都分⾏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统计处副处⻓ 鲁⻜⻜ 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副主任 ⽜红卫 保尔森基⾦会⾃然和环境保护项⽬总监 孙巍巍 中国⼈⺠银⾏湖州市中⼼⽀⾏调查统计科副科⻓、⾼级经济师 唐⾬琦 中国⼈⺠银⾏湖州市中⼼⽀⾏调查统计科科员、经济师 吴功照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ESG项⽬负责⼈ 吴佩⽟ 保尔森基⾦会主任 徐鹏达 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科员 严若婷 中国⼈⺠银⾏成都分⾏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统计处副主任科员 杨娜娜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研究员 张柏杨 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研究⼆科负责⼈ 张芳芳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副主任 张洁洁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碳排放管理处处⻓ 朱⼒⼒ 保尔森基⾦会⽣态保护项⽬主任 致 谢 本课题研究由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和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院共同完成。在本课题案例征集、调研、案例跟踪、报告研讨及⽂本审阅过 程中,得到了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中国⼈⺠银⾏湖州市中⼼⽀ ⾏、中国⼈⺠银⾏成都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嘉实基⾦管理有限公 司、湖州银⾏、中国⼈⺠银⾏研究局⾦融市场研究处等机构的⽀持与帮助, 在此我们致以诚挚感谢。 ⽬ 录 2021年是“⼗四五”规划的开局 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融 科技在⽀持绿⾊⾦融发展的过 程中发挥了重要作⽤,且已在 如绿⾊资产识别、环境⽓候⻛ 险管理、环境数据共享等领域 显现成效。 ⼀、引⾔⼀、引⾔ 2021年是“ ⼗四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中国担当⼤国责任、践⾏低碳发 展承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绿⾊低碳发展的⼤趋势下,中国绿⾊⾦ 融迎来重⼤发展机遇,研究测算未来三⼗年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约487万亿⼈⺠ 币(约73万亿美元) 。⾦融科技在⽀持绿⾊⾦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且已在 1 如绿⾊资产识别、环境⽓候⻛险管理、环境数据共享等领域显现成效。 2021年以来,⾦融科技⽀持绿⾊⾦融的深度与⼴度进⼀步得到延展。在应⽤场景上,⾦ 融科技在绿⾊资产识别上已有较多实践,同时也稳步在绿⾊数据采集、环境⻛险预警与流 程管理、环境信息披露等场景进⾏尝试。在重点领域上,中国⼈⺠银⾏等⾦融监管部⻔不 断引导业界探索创新,⾦融机构和⾦融科技企业开始探索向绿⾊农业、企业碳账户构建、 ⾦融机构碳核算⽅法学、⾦融⽀持⽣物多样性保护和转型⾦融等领域拓展。 为了发掘、总结与推⼴⾦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识别现存问题 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2020年以来,保尔森基⾦会绿⾊⾦融中⼼(以下简称“ 保尔 森基⾦会” )与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 北京绿⾦院” )对⾦融科技 推动中国绿⾊⾦融发展的应⽤场景与案例开展持续研究。过去两年,保尔森基⾦会与北京 绿⾦院联合课题组连续发表了⾦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 案例与展望(2020 年)、⾦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 案例与展望(2021年)等系列报告。2022 年,课题组对⾦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融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趋势、典型案例、技术应⽤、 前沿产品与场景等⽅⾯的最新趋势与实践开展研究与分析,并形成⾦融科技推动中国绿 ⾊⾦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年)的报告(以下简称“本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四部分内容。 第⼀部分回顾了2021年⾦融科技推动绿⾊⾦融发展的最新国际与国内政策动态,分析了 过去⼀年⾦融科技在中国绿⾊⾦融业务领域的市场格局、发展趋势以及绿⾊⾦融市场需求 端的机遇。 第⼆部分跟踪研究了2020年与2021年⾦融科技推动绿⾊⾦融发展报告中四个典型案例的 最新进展。这些案例是嘉实基⾦ESG评分系统、中国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 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湖州银⾏绿⾊信贷管理系统。跟踪调查发现,⾦融科技在 中国绿⾊⾦融领域的应⽤在2021年持续深⼊,通过共享数据、优化模型等⽅式,提⾼了 ⾦融机构与相关⽅的⼯作效率。在过去⼀年⾥,部分案例的系统功能进⼀步提升,应⽤范 围进⼀步扩展,部分案例的成功经验得到复制推⼴。 据中国⾦融学会绿⾊⾦融专业委员会2021年12⽉发布的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融路线图研究测算,在碳中和背景 1 下,按“报告⼝径”测算,中国未来三⼗年的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币(按2018年不变价计)。 3第三部分研究了三个⾦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新案例,聚焦于⾦融科技公共服务平 台。它们分别是由保尔森基⾦会与中国⽣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合作开发的中国境 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ERST)、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和成都数字农 业平台。这些新案例覆盖了⽣物多样性⻛险评估、⼩微企业ESG投融资评价和绿⾊农业 等领域,开拓了⾦融科技促进绿⾊⾦融的新场景。 第四部分⽴⾜⾦融科技助⼒绿⾊⾦融发展的最新进展,从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地⽅政 府、⾦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度分析了当前仍⾯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报 告认为,这些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为 (1 ) 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层⾯现有绿⾊⾦融政策框架下缺乏⾦融科技⽀持绿⾊⾦融发 展的规划与指引;产业部⻔与⾦融部⻔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打通。 (2 ) 地⽅政府层⾯地⽅政府各部⻔间环境数据共享与认证互信难度⼤,信息孤岛仍普 遍存在。此外,地⽅政府对企业开展的ESG评价多依赖于⼈⼯评分,⾦融科技运⽤较 少。 (3 ) ⾦融机构层⾯许多⾦融机构对⾦融科技应⽤于绿⾊⾦融的重视与规划程度不⾜; 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缺乏互动与了解;既懂⾦融科技⼜懂绿⾊⾦融的复合型 ⼈才缺失,这导致⾦融机构内部绿⾊⾦融与⾦融科技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融合。 (4 ) 科技公司层⾯科技公司在部分重要技术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满⾜绿⾊ ⾦融发展需要。此外,科技公司对绿⾊⾦融需求痛点、最新应⽤领域与发展⽅向的理解程 度不⾜,缺乏对绿⾊⾦融应⽤场景的深度挖掘,难以充分响应绿⾊⾦融创新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1)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层⾯建议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将⾦融科技⽀持绿⾊⾦融纳⼊ 未来版本的绿⾊⾦融和转型⾦融的指导意⻅;通过进⼀步优化银⾏业⾦融机构绿⾊⾦融 评价⽅案等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融机构主动加快⾦融科技在绿⾊⾦融业务流程及管理 机制中的应⽤;加强产业部⻔与⾦融部⻔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励⾦融机构、⾦融 科技公司及研究机构共同推进⾦融科技⽀持绿⾊⾦融的能⼒建设、交流及国际合作。 (2 ) 地⽅政府层⾯建议地⽅政府通过“ 物联⽹ 区块链” 等⾦融科技⼿段,运⽤全程⽆ ⼈⼯⼲预的数据闭环⽅法取得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表现数据,建⽴企业环境信息及数据共 享平台。此外,应完善配套⽀持政策,推动地⽅政府建⽴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 体系。 4(3 ) ⾦融机构层⾯建议⾦融机构提升对⾦融科技在绿⾊⾦融发展中作⽤的认识,通过 成⽴联合⼯作组等形式建⽴起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联动机制,并加强⾦融科 技在推动绿⾊⾦融产品创新中的应⽤。 (4 ) 科技公司层⾯建议科技公司关注⾦融科技⽀持绿⾊⾦融的重点技术创新,注重如 区块链、物联⽹、遥感等技术创新;深化⾦融科技⽀持绿⾊⾦融的应⽤场景;凭借⾃身技 术与数据积累,⾯向碳核算、转型⾦融、绿⾊普惠等新的重点领域提供解决⽅案。 5⼆、⾦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 政策、市场与机遇 2021年,⾦融科技公司⽀持绿⾊⾦ 融市场呈现出从推动单⼀产品创新 到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从服务信 贷投放到助⼒绿⾊产业投资的转 变。未来,⾦融科技⽀持绿⾊⾦融 将在⽣物多样性保护、碳核算与碳 资产管理、转型⾦融、ESG评价与 投资以及绿⾊农业等领域获得更⼤ 的创新应⽤空间。⼆、⾦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标(以下简称“‘双碳’ ⽬标” )提出以来,中国绿⾊⾦融发展步⼊快⻋ 道,⾦融科技在绿⾊⾦融领域中的应⽤空间⼴阔。课题组对⾦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 展的⽀持政策、市场主体发展情况、需求与机遇开展了研究分析,以识别⾦融科技服务于 绿⾊⾦融的市场前景、潜在需求与前沿技术应⽤场景。 1. 政策⽀持 (1)绿⾊低碳发展相关政策 围绕实现“ 双碳” ⽬标,中国绿⾊⾦融政策和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在顶层设计、政策措施、 产品创新、国际合作等⽅⾯取得积极的进展。 在全球推动可持续⾦融发展⽅⾯,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2021年10⽉于意⼤ 利罗⻢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银⾏与美国财政部作为可持续⾦融⼯作组联合主席共 同牵头发布了G20可持续⾦融路线图 ,提出要提升全球不同区域可持续⾦融界定标 2 准的可⽐性、兼容性和⼀致性,建⽴全球⼀致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体系,建⽴有公信⼒的转 型⾦融框架。该路线图通过界定标准、披露标准、整体框架明确肯定了可持续⾦融对推动 绿⾊转型的重要地位,把扩⼤应对⽓候变化的融资规模列为优先发展事项,为全球市场资 ⾦⽀持绿⾊发展提供了指引。此外,中国⼈⺠银⾏与欧盟委员会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 融共同分类⽬录报告减缓⽓候变化,致⼒于推动提升全球可持续⾦融分类标准的可⽐ 性、兼容性和⼀致性,于2021年11⽉在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融国际平台 (IPSF)发布。 从国内来看,绿⾊⾦融政策、框架与⼯具也在不断完善。2021年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和国务院分别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意⻅ 与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随 后,各领域各⾏业实施⽅案也在加快制定。 G20可持续⾦融路线图报告原⽂https//g20sfwg.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G20-Sustainable-Finance- 2 Roadmap.pdf. 7为充分发挥绿⾊⾦融在助⼒“ 双碳” ⽬标实现上的作⽤,中国⼈⺠银⾏于2021年初步确⽴ 了“ 三⼤功能” 、“ 五⼤⽀柱” 的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绿⾊⾦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 3 露框架、绿⾊⾦融激励约束机制、绿⾊⾦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融国际合作为⽀柱的 绿⾊⾦融体系,并推出“ 碳减排⽀持⼯具” ,以1.75的优惠利率助⼒实现“ 双碳” ⽬标。 2022年3 ⽉,中国⼈⺠银⾏发布题为绿⾊⾦融助⼒碳达峰碳中和的报告,提出推进绿 ⾊⾦融和转型⾦融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多样化⾦融⼯具,继续深化绿⾊⾦融地⽅试点和国 际合作,有效⽀持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 2021年12⽉,中国⽣态环境部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并联合国家发 展和改⾰委员会、中国⼯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开展⽓候投融资试点,指导试点地⽅积极 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研究和推动碳⾦融产品的开发与对接。⿎励试点地⽅⾦融机构在依 法合规、⻛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探索开展包括碳基⾦、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 ⾦融服务。绿⾊⾦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逐步清晰,将有效推动绿⾊⾦融服务经济 ⾼质量发展。 在地⽅层⾯,各地政府推进绿⾊⾦融的具体⾏动计划也陆续出台。2017年6 ⽉以来,国务 院先后在浙江、江⻄、⼴东、贵州、⽢肃、新疆等六省(区)九地设⽴绿⾊⾦融改⾰创新 试验区。试点⾄今,六省(区)九地绿⾊⾦融改⾰创新试验区表现突出。浙江省湖州市于 2021年发布国内⾸部地市级绿⾊⾦融促进条例,并于2022年2 ⽉发布深化建设绿⾊⾦ 融改⾰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融体系的实施意⻅,该⽂件是国内⾸个区域性转 型⾦融发展路线图。截⾄2021年底,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构建了涵盖⼯业、农业、能源、 建筑、交通运输、个⼈六⼤领域的碳账户体系。绿⾊⾦融创新在地⽅得到进⼀步开拓。 “三⼤功能”主要是指充分发挥⾦融⽀持绿⾊发展的资源配置、⻛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功能。⼀是通过货币政策、信 3 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评价、⾏业⾃律、产品创新等,引导和撬动⾦融资源向低碳项⽬、绿⾊转型项⽬、 碳捕集与封存等绿⾊创新项⽬倾斜。⼆是通过⽓候⻛险压⼒测试、环境和⽓候⻛险分析、绿⾊和棕⾊资产⻛险权重调整 等⼯具,增强⾦融体系管理⽓候变化相关⻛险的能⼒。三是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产品, 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 碳减排⽀持⼯具2021年11⽉,中国⼈⺠银⾏通过碳减排⽀持⼯具向 ⾦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引导⾦融机构在⾃主决策、⾃担⻛险的前 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项⽬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 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致持平。碳减排⽀持⼯具发放对 象为全国性⾦融机构,采取“ 先贷后借” 的直达机制。⾦融机构向重点 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中国⼈⺠银⾏按贷款本⾦的60向⾦融机构 提供资⾦⽀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 8表⼀六省(区)九地绿⾊⾦融改⾰创新试验区 2021⾄2022年⼀季度绿⾊⾦融代表性实践成果 省份 城市 2021⾄2022年⼀季度代表性实践成果 浙江 湖州市 1.出台全国⾸部地市级绿⾊⾦融促进条例 2021年10⽉,湖州市出台湖州市绿⾊⾦融促进条例,⾸次将碳排放信息披露、项⽬ 碳评价、企业碳效评价、绿⾊⾦融标准建设和数字化要求、融资主体ESG评价等制度写 ⼊地⽅法规。 2.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银⾏业机构环境信息披露 2021年,湖州全⾯开展了全市银⾏业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作。截⾄2022年6 ⽉末,全市 36家银⾏业机构已全部完成2021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3.上线全国⾸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 2021年9 ⽉,湖州发布上线全国⾸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截⾄2022年3 ⽉, ESG评价体系已累计评价17184家企业,其中,ESG表现优秀的企业占全市绿⾊融资企 业71.19,“低碳”标识企业占⽐⾼达48.64。 4.率先探索建设区域性转型⾦融体系 2022年2 ⽉,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化建设绿⾊⾦融改⾰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 转型⾦融体系的实施意⻅,系统规划区域性转型⾦融发展路径。该⽂件是国内⾸个区 域性转型⾦融发展路线图。 衢州市 创建⼯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个⼈六⼤碳账户体系 2021年以来,衢州市在深化银⾏个⼈碳账户基础上,在全国⾸创⼯业、农业、能源、建 筑、交通运输、个⼈六⼤碳账户体系。截⾄2022年2 ⽉,已覆盖2376家⼯业企业、845 家种养殖⼤户及有机肥企业、92家能源企业、109家建筑主体、55家交通企业、233万户 社会居⺠。 江⻄ 赣江新区 发⾏国内⾸笔绿⾊可持续发展挂钩住房租赁贷款 2022年1 ⽉,赣江新区落地发⾏了全国⾸笔绿⾊可持续发展挂钩 住房租赁贷款。该产品 将借款⼈的贷款利率与⼆氧化碳减排、单位耗能、ESG评级等多项指标挂钩,贷款利率 根据约定的⽬标完成程度⽽调整,丰富了多层次绿⾊⾦融产品供给体系。 ⼴东 ⼴州市 构建市场化减碳机制,碳⾦融业务创新领先全国 2021年,⼴州碳排放权交易中⼼陆续推出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配额回购、配额托管、远 期交易等创新型碳⾦融业务,完成⼴东省碳排放配额(简称GDEA)累计成交量2750.58 万吨,成交⾦额10.49亿元⼈⺠币(约1.57亿美元)。2021年,⼴州市碳排放权抵质押 融资标准、林业碳汇⽣态补偿机制两项碳⾦融业务试点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 贵州 贵安新区 创新国内⾸批绿⾊资产证券化融资项⽬ 贵安新区创新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云⾕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站项⽬融资10亿元⼈⺠币(约 1.5亿美元)的资⾦;同时,该项⽬的减排量也设计为碳⾦融产品,在北京绿⾊交易所 (前身为“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出售。 9资料来源北京绿⾦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融科技相关政策 “ 双碳” ⽬标为中国绿⾊⾦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持低碳 产业的发展和防范⾼碳运⾏带来的⾦融⻛险,必须要对企业和⾦融机构开展统⼀规范的碳 核算,了解企业、项⽬的碳排放情况和与各种指标相⽐的碳强度信息,也需要⾦融机构开 展⽓候相关的⻛险分析,尤其是转型⻛险分析。⼤数据、物联⽹、⼈⼯智能、区块链等科 技⼿段在数据获取、识别、分析、可视化⽅⾯能够有效解决绿⾊主体、项⽬和产品识别难 度⼤的问题,包括碳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认证的问题。中国⼈⺠银⾏、中国银⾏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融监管部⻔都将提升⾦融科技⽔平列为2022年的重要事项。 ⾸次将推动⾦融科技与绿⾊⾦融深度融合上升到战略规划⾼度。2021年12⽉,在中国⼈ ⺠银⾏召开的2022年⼯作会议中着重强调了⾦融科技的应⽤与管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 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融⼯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2022年1 ⽉,中国⼈⺠银⾏印发 ⾦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加强⾦融科技与绿⾊⾦融的深度融 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融,运⽤科技⼿段有序推进绿⾊低碳⾦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着⼒ 提升⾦融服务绿⾊产业的覆盖⾯和精准度。在⾦融科技的监管应⽤⽅⾯,2022年1 ⽉,在 ⽢肃 兰州新区 1.率先推动区域性环境信息披露⼯作 2021年,兰州新区创新探索地区整体环境信息披露,从政府、⾦融机构、重点企业三个 层⾯进⾏披露。此外,在重点企业碳核算⽅⾯,兰州已对90户规模以上企业⼆氧化碳排 放⽔平进⾏初步核算。 2.创新提出重点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以绿⾊化⼯园区为试点,探索园区层⾯碳达峰实现路径。按化⼯园区现状评估、⽬标预 测、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维度,提出化⼯园区“ 双碳” ⽬标及指标,并推出10项落地实 施路径。 新疆 克拉玛依市 优化地⽅性绿⾊项⽬和绿⾊企业认定评估标准 形成⽯油⽯化领域绿⾊⾦融⽀持⾏业清单与⽯油⽯化⾏业绿⾊⾦融评价办法。 昌吉州 继续探索“地⽅政府区域性股权市场”政府扶持企业发展新模式 昌吉州与新疆股权交易中⼼合作设⽴“ 昌吉专版” ,主要⽤于绿⾊农业、⼯业节能节⽔环 保、资源循环利⽤、可再⽣能源及清洁能源等领域企业上市融资。截⾄2021年3 ⽉末, 昌吉州有18家绿⾊企业上市(挂牌),资本市场融资250.62亿元(约37.54亿美元)。 哈密市 ⽀持⻛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企业融资 哈密市具备丰富的⻛能和光热资源,聚⼒⽀持⻛电和光热发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及传统 ⼯业产业转型升级。落户哈密的国家⾸批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之⼀、新疆⾸个光热 发电项⽬在2021年稳步运⾏。中国⼈⺠银⾏哈密市中⼼⽀⾏⿎励银⾏探索将节能环保项 ⽬特许经营权、节能项⽬收益权及其他收益权纳⼊合格抵质押物范围,提⾼了清洁能源 企业的融资效率。 省份 城市 2021⾄2022年⼀季度代表性实践成果 10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的2022年⼯作会议中提出努⼒促进⾦融服务业数字化 转型,加强对依法监管的科技⽀撑,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平。 重点推进⾦融科技和转型⾦融标准的研究与实践。2022年2 ⽉,中国⼈⺠银⾏、国家市场 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融 标准化“ ⼗四五” 发展规划,部署下⼀步中国⾦融科技标准⼯作的重点推动⾦融标准化 ⼯作数字化转型,围绕⼈⼯智能、区块链、⼤数据、云计算、移动⾦融等领域加⼤标准供 给,切实提升⾦融科技⻛险防范⽔平;研究制定转型⾦融标准,明确提出“ 建⽴ESG评价 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绿⾊发展和低碳转型。 2. 市场发展 ⾦融科技⽀持绿⾊⾦融发展拥有⼴阔的市场前景,科技公司基于各⾃产品优势和原有业务 ⽣态投身绿⾊⾦融浪潮,⾛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已经成为 快速成⻓的市场主体类别。北京绿⾦院从2019年开始对中国⾦融科技在绿⾊⾦融领域的 应⽤情况进⾏年度跟踪调研。2021年,活跃在中国绿⾊⾦融领域的科技公司有84家,相 较上⼀年增加25家。 以企业性质和业务模式划分,服务于绿⾊⾦融领域的中国科技公司主要包括环境信息⼤数 据提供商、以服务绿⾊⾦融为主业的⾦融科技公司、⾦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互联 ⽹科技公司四⼤类主体。相较2020年,2021年以各类云服务商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科技 公司积极拓展绿⾊⾦融服务与业务应⽤,为各类绿⾊⾦融场景提供系统性解决⽅案。同 时,科技公司也正在布局并探索⾦融科技在绿⾊保险领域的应⽤。市场呈现出从推动单⼀ 产品创新到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从服务信贷投放到助⼒绿⾊产业投资的转变。 通过对各类科技公司的分析,研究发现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创新主体各有优势,但也⾯ 临短板。 ⾦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在⾃主开发绿⾊⾦融产品应⽤上的优势在于对其⾃身绿⾊ ⾦融⼀线业务的理解、落地实践经验的反馈。 专业服务于绿⾊⾦融的⾦融科技公司多基于“ ⼩⽽精” 的业务模式,对绿⾊⾦融服务案例 经验积累较多,针对性突出,但其规模往往较⼩,平台与应⽤开发能⼒相对不⾜。 互联⽹科技公司在绿⾊⾦融发展上的优势则在于其强⼤的系统开发能⼒与算⼒⽀持、细 腻的场景建设与交互体验,在B 端企业服务⽅⾯具备深厚积淀,能够提供系统性解决⽅ 案。但互联⽹科技公司服务于绿⾊⾦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积累较少,业务布局主要 集中在碳资产管理领域,绿⾊⾦融场景开发不⾜。 11此外,2021年,国际科技企业也积极拓展在中国的绿⾊⾦融业务,布局重点主要集中在 碳核算、碳交易和ESG评价等领域。 考虑到现阶段⾦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规模⼤、业务覆盖范围⼴,绿⾊⾦融服务并⾮ 其主要业务,为更准确地反映中国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本⽂主要 针对61家重点服务绿⾊⾦融的科技公司进⾏深⼊调研分析。 从绿⾊⾦融产品看,⾦融科技⼯具的使⽤主要集中在绿⾊信贷、绿⾊债券、绿⾊保险、绿 ⾊基⾦、绿⾊信托、绿⾊租赁、环境权益交易、碳⾦融等领域。其中,在绿⾊信贷、绿⾊ 基⾦、环境权益交易业务领域的使⽤率较⾼,在绿⾊信托、绿⾊租赁业务领域则刚刚起 步。 从技术应⽤来看,⼤数据、⼈⼯智能和云计算仍是⽬前推动绿⾊⾦融发展的三⼤⽀柱性技 术。2021年全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区块链和物联⽹应⽤呈现爆发性增⻓。可预⻅在未 来实现绿⾊⾦融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区块链和物联⽹技术将得到更具规模的发 展和应⽤。 从提供的服务和应⽤场景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中主要提供数据供给服务、系 统开发服务、SaaS平台服务、针对具体业务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案与⽣态服务。本次调 研覆盖的企业中,既有绿⾊⾦融数据服务提供⽅,也有推出绿⾊⾦融集成式解决⽅案与⽣ 态服务提供商。61家样本企业中有40家提供⼤数据服务,5 家提供信息系统开发服务、44 家提供SaaS平台服务、6 家提供综合解决⽅案与⽣态服务。样本企业的业务场景涉及了企 业前端绿⾊数据采集、认证与集成、绿⾊识别、测算与贴标、事中环境⻛险管控、流程管 理与能效管理、事后产品信息披露等多个环节。⼀些⾦融科技公司可⽀持同时⾯向多类主 体开放,对接各产业部⻔,也出现了由提供单⼀服务向提供数据、⼯具及平台的系统性解 决⽅案转变的趋势。 从应⽤主体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前以服务⾦融机构、企业、政府部⻔为 主,但在⾦融监管、个⼈⽤户应⽤场景⽅⾯的开发还较为有限。⾯向⾦融机构,科技公司 主要是为其提供环境⼤数据信息服务和ESG资产、绿⾊资产识别与评价⼯具、绿⾊资产 管理与监测平台;⾯向企业,科技公司主要为其提供融资对接平台、碳核算及能效管理⼯ 具;⾯向地⽅政府,科技公司则为其开发企业能耗与碳排放平台、⾦融机构绿⾊贷款绩效 及环境信息披露等功能。但在⾦融科技助⼒监管部⻔环保违规监控与稽查、推动企业环境 信息披露,以及个⼈绿⾊⾦融场景⽅⾯还未有较成熟的应⽤。 从各地⾦融科技⽀持绿⾊⾦融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两地集聚效应明显,深圳、杭州等 地活⼒初显。在调研覆盖的61家样本公司中,包含北京21家,上海14家,深圳5 家,杭州 124 家等。从企业规模看,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多以中⼩型规模为主,提供专业解决 ⽅案的⻰头企业较少,这意味着未来市场整合存在较⼤空间。此外,在东数⻄算产业转移 格局下,中⻄部相关产业正在崛起。随着政策⽀持向中⻄部倾斜、电⼦信息产业发展带来 的集聚效应以及相关产业配套的完善,湖北省武汉市、贵州省贵安新区等有望成为科技公 司布局新的热⻔地区。 图⼀2021年⾦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的运⽤现状 图释基于对61家以服务绿⾊⾦融为主业的⾦融科技公司的调研分析,上图统计了⾦融科技技 术应⽤、绿⾊⾦融产品、服务与应⽤场景、应⽤主体以及地区分布的主要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绿⾦院年度跟踪调研 133. 需求与机遇 未来,⾦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市场需求将进⼀步扩⼤。据中国⾦融学会绿⾊⾦融专 业委员会测算,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未来三⼗年的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 ⼈⺠币(约73万亿美元)。其中能源、交通、建筑、⼯业四⼤⾏业将吸纳80-90的绿 ⾊投资,带来了⾼效精准识别绿⾊项⽬、快速筛查与实时监控环境⽓候⻛险的巨⼤需求。 同时,为量化社会各部⻔减碳成效,全社会碳核算与碳核查也势在必⾏。此外,⾦融科技 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险上存在天然优势,为更好地识别绿⾊项⽬、绿⾊主体,助⼒绿⾊低 碳投融资发展及⽓候⻛险监测需要,⾦融科技需在⽓候⻛险相关领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赋 能等⽅⾯持续发挥重要的作⽤。 从绿⾊⾦融产品需求看,2021年中国绿⾊信贷、绿⾊债券、绿⾊基⾦等市场规模均位居 全球前列。据中国⼈⺠银⾏公布数据,截⾄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贷款余额约15.9 万亿元⼈⺠币(约2.38万亿美元),同⽐增⻓33,规模位居世界第⼀位。据Wind数 据,2021年中国绿⾊债券市场新增486⽀“ 贴标” 绿⾊债券,发⾏⾦额共计6083亿元⼈⺠币 (约913亿美元),绿⾊债券新增数量与发⾏⾦额分别同⽐增⻓120.91和167.92。 与此同时,⽓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带来了企业在转型⻛险保障⽅⾯的巨额资⾦ 需求。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的调研数据,2018年⾄2020年期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 提供45.03万亿元⼈⺠币(约6.76万亿美元)保额的绿⾊保险保障,⽀付赔款533.77亿元 ⼈⺠币(约80.12亿美元)。 2021年,⾦融科技⽀持绿⾊⾦融在绿⾊主体识别与认证贴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 环境数据核算与披露、量化模型评估⽅法及精度等⽅⾯,现有产品仍存在识别与分析⽅法 简单、数据维度单⼀、可靠性与时效性差等问题。在现有的应⽤场景中,需要进⼀步强化 ⾦融科技⽀持能耗与环境信息采集、绿⾊项⽬识别、环境⻛险筛查与监控、环境信息披露 等⽅⾯的⼒度和质量。 展望未来,国内外正就可持续⾦融发展形成⼀系列新的共识,包括建⽴⽀持转型⾦融的政 策框架、⾦融需要⽀持⽣物多样性保护 以及将绿⾊⾦融与普惠⾦融有机融合 等。这些⽅ 4 5 向性的共识,意味着⾦融科技⽀持绿⾊⾦融发展可能在如下⼏个领域获得更⼤的创新应⽤ 空间 详⻅关于建⽴健全⽣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件原⽂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26/ 4 content_5602763.htm 详⻅推进普惠⾦融⾼质量发展的实施意⻅⽂件原⽂ 5 14(1)⽣物多样性保护⾦融科技助⼒⽣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类环境⻛险评估 ⽣物多样性保护是可持续⾦融下⼀步将关注的重点。2021年10⽉推出的G20可持续⾦ 融路线图提出,把扩⼤应对⽓候变化的融资规模列为现阶段优先发展事项,并实现未来 逐步将⽣物多样性等⾃然、社会⽅⾯的可持续议题纳⼊具体⾏动。2022年3 ⽉,央⾏与监 管机构绿⾊⾦融⽹络(NGFS)与国际可持续⾦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络(INSPIRE)发布 报告显示 ,⽣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对经济和⾦融稳定带来重⼤⻛险,建议各国央⾏与⾦融 6 监管机构采取经济⾏动,以应对⾃然和⽣物多样性相关的⻛险。 ⾦融科技主要可从以下⼏个⽅⾯助⼒⽣物多样性保护⼀是使⽤物联⽹、遥感等技术追踪 野⽣物种,监测森林⼟地所承受的环境影响,利⽤⼤数据技术绘制⽣物多样性地图,识别 ⽣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推动野⽣物种保护;⼆是建⽴⽣物多样性⻛险与项⽬⻛险的关联关 系,引导⽣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例如,构建⽣物多样性综合评估类⼯具,应⽤遥感、地 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等技术,进⾏项⽬⽣物多样性⻛险分析与评级,并通过集 成纳⼊各⾦融机构系统,对投资项⽬⽣物多样性⻛险实现筛查;三是上述技术应⽤也可逐 步推⼴到⽔、碳汇、污染物排放等其他环境⻛险的评估。 (2)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融科技为碳⾦融提供系统化解决⽅案 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碳中和⽬标的基础性⼯作。通过统⼀的核算标准明确产品⽣产⽣命 周期各环节的碳⾜迹核算与管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节能减排部署对总体温室⽓体排放控 制⾄关重要。为量化减碳成效,全社会碳核算势在必⾏。为了控制碳排放总量和激励企业 努⼒减排,中国已建⽴七个区域性和⼀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态环境部数据显 示,截⾄2022年3 ⽉,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 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额约104.7亿元⼈⺠币(约15.7亿美元)。据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7 ⽉启动以来,截⾄2022⽉7 ⽉16⽇,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纳⼊发电⾏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碳排放量,累计碳排放配 额(CEA)交易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84.92亿元⼈⺠币(约12.58亿美元)。随 着未来更多⾏业和企业的纳⼊碳市场,以及⾦融⾏业开展碳相关的⾦融服务,多数企业都 须进⾏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 ⽬前,⾦融科技可为全流程碳核算、碳溯源、碳账户、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提供集成式解 决⽅案。在企业端,物联⽹技术促进了企业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 融科技系统性解决⽅案可实现能耗在线监测、能效管理、碳资产管理和交易等集成功能, 碳核算⼈⼯智能模型可实现对企业碳减排量的⾃动核算并纳⼊企业碳账户,作为银⾏核定 详⻅央⾏、监管机构与⽣物多样性应对⽣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融⻛险的⾏动议程报告原⽂https// 6 www.inspiregreenfinance.org/programmes/biodiversity-and-financial-stability 15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