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2022年度中国资管行业ESG 投资发展研究报告(英)-深高金.pdf
施耐德碳中和暨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pdf
2022年度中国资管行业ESG 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深高金.pdf
走向碳中和系列:碳关税元年,谁会成为重点“课税”对象?-东方证券.pdf
2022年碳中和领域研究及锂电制造市场研究报告-艾瑞咨询.pdf
BCG: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pdf
2022年网络零售TOP100报告:创新 社交 绿色——网络零售制胜之道-德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pdf
国网浙江电力高质量“双碳”行动报告(2022年)-国家电网.pdf
碳中和政策点评系列一:欧盟碳关税落地,加速推动碳中和-申万宏源.pdf
碳中和下的水电价值再发现:涓滴不弃,江流入海-海通证券.pdf
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解读与实现路径.pptx
【政策】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pdf
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社投盟&华夏基金.pdf
甲烷减排:碳中和新焦点-北京绿金院&iGDP.pdf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碳中和指南》(TCSF 012-2022).pdf
周健工:实现碳中和需要(中国)加速创新.pdf
杜祥琬院士碳中和思考汇总.pdf
利乐中国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报告(2022).pdf
《ESG与绿色金融》(9月-10月)-绿金院.pdf
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洞察报告(2022年)官微发布版-202212-83页.pdf
机构投资者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以ESG投资创造可持续“共赢”-财新智库.pdf
资源描述: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及评级说明 证券研究报告 硅基负极,锂电材料升级的必经之路 --新能源锂电池系列报告之 九 [Table_IndNameRptType] 新能源与汽车 行业 研究 /深度 报告 [Table_IndRank] 行业评级增持 报告日期 2022-05-26 [Table_Chart] 行业指数与沪深 300 走势比较 [Table_Author] 分析师陈晓 执业证书号 S0010520050001 邮箱 chenxiaohazq.com 联系人牛义杰 执业证书号 S0010121120038 邮箱 niuyjhazq.com [Table_Report] 相关报告 1. 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把握供需紧张 环节和利润分配 锂电行业年度策略报 告 2022-1-2 2. 石墨化缺口仍在,工艺迭代及一体化 布局重塑负极格局 新能源锂电池系列 报告之 六 2022-3-8 3. 供需支撑高锂价利润上移 -资源为王加 速开发 新能源锂电池系列报告之 七 2022-3-20 4. 三元高镍化大势所趋,四个维度考量 盈利成本经济性 新能源锂电池系列报 告之 八 2022-5-18 3.锂电行业周报上下游合作产业链, 锂短缺难解、价持续高位 2022-02-20 主要观点 [Table_Summary] ⚫ 硅基负极是未来发展方向, 商业化应用仍需解决 体积膨胀等问题 目前锂电 负极材料以石墨类为主 , 占比 高 达 98,石墨类负极 比容量 均在 350mAh/g 以上, 已经 接近理论比容量上限 372mAh/g。 硅基负极 优势明显,理论比容量 最 高达 4200mAh/g,是石墨材料 10 倍以上, 并且硅能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 ,是 未来负极的发展方向。 但硅基负极在嵌锂过程中体积膨胀 严重 、 材料 导 电性差 、 首效和循环性能 等问题制约了其 商业化 应用 , 2021 年出货量 仅为 1.1 万吨,渗透率不足 2, 方向明确, 潜力巨大。 ⚫ 硅 氧和硅碳 主流路线 享溢价 , 技术创新空间大 、单位投资与价格趋降 在目前商业化应用中,硅负极采用掺杂方式 加入到 人造石墨中 ,技术路 线 分 为硅碳和硅氧 ,硅碳负极是指纳米硅与石墨材料混合 ,首效高 、 体 积膨胀较大 、 循环性能较差; 硅氧负极则采用氧化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 , 首效低 、 成本高 、 循环性能更好。 不同硅基负极企业一体化程度不同投 资额不同,目前均大幅高于石墨负极 , 随技术进步 规模化投产 后 ,硅基 负极投资额会逐步下降 ; 硅基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 , 纯品硅价格区间较大, 根据掺硅比重的不同,硅基负极理论价格区间在 7-17 万元之间,未来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降本,长期价格将会下降 。 ⚫ 硅基负极受益 4680 拉动渗透提升 , 预计 2025 年 空间 或 达 300 亿元 随着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快充技术发展和续航里程焦虑、 4680 大圆柱 电池带动硅基负极在动力市场需求 快速 上量。 预计 2025 年 由 特斯拉 4680 驱动 市场 或 达 183.7 亿元 , 除外 , 硅基负极也将在 2023 年后应 用在其他动力电池 尤其是高镍 领域,加上 消费电池 渗透率提升所带 的增 量, 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硅基负极市场空间 或 将达 300 亿元 。 ⚫ 硅基负极放量带动 粘结剂 PAA、补锂剂、碳纳米管 粉体 等新型材料 发展, 2025 年 市场空间 分别为 51.3、 34.2、 73 亿元 新型粘结剂 PAA 国产替代 加快 , 预计 2025 年 市场空间 为 51.3 亿元 ; 正极预锂化为目前主流,负极预锂化值得关注 , 补锂剂需求旺盛 , 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 为 34.2 亿元 ; 碳纳米管导电剂 能 显著提升电池性能, 渗透率逐步提高 ,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 为 73 亿元。 ⚫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硅基负极龙头 贝特瑞 ,硅氧负极技术领先的 杉杉股份 ,大力发 展正极补锂的铁锂龙头 德方纳米 ,以及碳纳米管导电剂 龙头 天奈科技 。 ⚫ 风险提示 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 4680 进展不及预期;硅基负极进展不及 预 期; 硅基负极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24 -2 20 42 65 87 3/21 6/21 9/21 12/21 电气设备 沪深 300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及评级说明 2 / 26 证券研究报告 正文目录 1 总论 . 4 2 行业趋势硅基负极是负极发展方向 . 7 2.1 石墨类负极是主流,但提升空间有限 7 2.2 硅基负极比容量极高、快充优,但体积膨胀、导电性较弱 8 2.3 硅碳与硅氧是主流方向,技术创新空间巨大 10 2.4 高壁垒带来高溢价,规模化后有望持 续降本 13 2.5 下游需求放量,硅基负极有望爆发 15 3 硅基负极放量带动新型材料发展 . 16 3.1 新型负极粘结剂迎 来放量,看好 PAA 国产替代 . 16 3.2 正极预锂化为目前主流,负极预锂化值得关注 17 3.3 碳纳米管显著提升电池性能,渗透率逐步提高 19 4 市场空 间测算 . 20 4.1 全球硅基负极市场空间测算 20 4.2 衍生材料市场空间测算 22 5 重点公司 . 24 5.1 贝特瑞负极材料龙头企业,硅基负极技术领先 . 24 5.2 杉杉股份硅氧负极逐步上量,技术位居行业前列 24 5.3 德方纳米积极布局正极补锂的铁锂正极龙头 24 5.4 天奈科技碳纳米管龙头企业,受益于导电剂渗透率提升 24 风险提示 25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参阅末页重要声明及评级说明 3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目录 图表 1 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 4 图表 2 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及石墨占比(万吨, ) . 4 图表 3 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及渗透率(万吨, ) . 4 图表 4 全球硅基负极市场空间测算 . 5 图表 5 衍生材料(碳纳米管、 PAA、补锂剂)市场空间预测 . 6 图表 6 硅基负极相关重点公司 . 6 图表 7 锂电池工作原理 . 7 图表 8 锂电池成本构成 . 7 图表 9 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及石墨占比(万吨, ) . 7 图表 10 锂离子电池总比容量与正负极材料比容量关系 . 8 图表 11 锂枝晶生长示意图 8 图表 12 负极材料按照储锂机制分类 9 图表 13 硅负极体积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 9 图表 14 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 10 图表 15 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及渗透率(万吨, ) . 10 图表 16 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性能对比 . 11 图表 17 主要硅基负极制备流程中的主要方式 . 11 图表 18 贝特瑞的一种硅碳负极制备工艺 . 12 图表 19 贝特瑞制备锂离子电池用氧化亚硅 . 12 图表 20 溧阳紫 宸新材料的硅氧负极制备工艺 . 13 图表 21 硅基负极制备一般流程 . 13 图表 22 硅基负极万吨投资额约在 5-12 亿元(一体化程度不同,金额不同) . 14 图表 23 石墨价格和硅基负极价格对比(万元 /吨) 14 图表 24 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GWH) 15 图表 25 全球锂电池出货量预测( GWH) 15 图表 26 近年来动力电池于系统能量密度变化( WH/KG) . 15 图表 27 特斯拉 4680 大圆柱电池 16 图表 28 特斯拉 4680 圆柱电池性能总结 16 图表 29 部分水性粘接剂厂商及产品 . 17 图表 30 部分粘接剂性能对比 . 17 图表 31 负极预锂化前后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18 图表 32 部分正极预锂化方案预锂化试剂的补锂容量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18 图表 33 预锂化硅基负极制备流程 . 18 图表 34 单碳壁管(左)与多碳壁管(右)模拟结构示意图 19 图表 35 常见导电剂优缺点对比 . 19 图表 36 2021 年中国动力电池导电剂占比情况 . 20 图表 37 2025 年中国动力电池导电剂占比情况预期 . 20 图表 38 特斯拉 4680 电池驱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预测 . 20 图表 39 除特斯拉 4680 电池外动力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预测 . 21 图表 40 消费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预测 22 图表 41 衍生材料(碳纳米管、 PAA、补锂剂)市场空间预测 . 23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4 / 26 证券研究报告 1 总论 负极材料 目前 以石墨为主,但 硅基 材料比容量优势 明显,市场 空间 广阔 。 锂电 池负极材料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糊状胶合剂后,涂抹在集流体(铜箔) 两侧,经过干燥、滚压制得,作用是储存和释放能量, 约占锂电池制造成本 8左右 。 目前负极材料以石墨类为主流, 2021 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 72 万吨,石墨材料占 比达 98。 但商业化石墨负极 接近理论比容量上限 372mAh/g, 限制了其进一步应 用 。 在已知的负极材料中, 硅 拥有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4200mAh/g,是石墨材料的 10 倍以上,并且能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 , 有望成 为下一代负极材料。 图表 1 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类型 天然石墨 人造石墨 硅基负极 理论容量 ( mAh/g) 340370 310360 4200 膨胀率 1225 1225 300以上 循环性能(次) > 1000 > 1500 > 300-500 首次效率( ) > 93 > 93 > 77 工作电压( V) 0.2 0.2 0.30.5 快充性能 一般 一般 优秀 安全性 一般 一般 良好 优点 工艺成熟,成本低 比容量大 缺点 安全性差,比容量接近上限 导电性差,体积膨胀 资料来源贝特瑞公告、华安证券研究所 硅材料存在的体积膨胀、导电性差以及首效和循环性能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商 业化应用。 2021年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 1.1万吨,在负极材料中渗透率仅有 1.53。 在目前商业化应用中,硅负极主要采用掺杂的方式加入到人造石墨中, 主流技 术路线为硅碳和硅氧,硅碳负极是指纳米硅与石墨材料混合,硅氧负极则采用氧化 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 在硅碳负极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首先制备纳米硅颗粒,最外 层由碳做包覆层,形成壳核结构。目前硅碳负极的商业化容量在 450mAh/g 以下, 首效高但体积膨胀较大,因此其循环性能相对较差 ; 硅氧负极首效低,成本高,但循 环性能更好。硅氧负极的制备过程并不唯一,通常是先制备锂离子电池用氧化亚硅, 然后进行碳包覆等后续工艺。 图表 2 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及石墨占比(万吨, ) 图表 3 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及渗透率(万吨, ) 资料来源 GGII、 华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GGII、 华安证券研究所 0.05 0.15 0.25 0.5 0.6 1.1 0.0 0.5 1.0 1.5 2.0 0 0.2 0.4 0.6 0.8 1 1.2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出货量(万吨) 渗透率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5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对比石墨负极和硅基负极投产数据,中科电气石墨负极一体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额为 2.5 亿 /万吨,而贝特瑞硅基负极项目约 9 亿元 /万吨,石大胜华硅碳项目约 6 亿元 / 万吨。 不 同硅基负极企业的一体化程度不同,投资额不同,但是目前均大幅高于石墨负 极。根据产业反馈,规模化投产后,硅基负极投资额会逐步下降。 硅基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目前国内人造 高端 石墨价格 6 万元 / 吨,纯品硅 的价格区间较大,且部分纯品硅出厂时已进行预锂化,低价达 30 万左右,最 高价可达 110 万 /吨。 我们将人造石墨与硅纯品按照不同掺杂比例进行复合,则硅基负极 理论价格区间在 7-17 万元之间 , 未来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降本,长期价格将会下降。 硅基负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随着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快充技术 发展和续航里程焦虑 、 4680 大圆柱电池 带动硅基负极在动力市场需求上量。 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硅基负极市场空间将达到 近 300 亿元,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随着 2022 年特斯拉 4680 大圆柱的量产,硅基负极市场将迎来爆发增长,预计 2025 年 特斯拉 4680 驱动的硅基负极市场空间将达到 183.7 亿元 ; 2)预计 2023 后硅基负极将逐步应用在 除特斯拉之外的其他 动力 电池市场中, 2025 年 除特斯拉外 其他动力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 将达到 67.7 亿元 ; 3)传统消费用硅基负极将保持稳健发展,渗透率逐年提高,预计 2025 年 消费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将达到 46.1 亿元 。 图表 4 全球硅基负极市场空间测算 2021A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特斯拉总产量(万辆) 93 180 290 400 480 4680 电池 总需求( GWh) 10 50 122 242 掺硅比重 6 8 10 12 比容量( mAh/g) 543 608 672 737 4680 硅基负极需求(万吨) 0.6 2.9 6.3 11.5 硅基负极价格(万元 /吨) 15 15 16.6 17 16 4680 驱动 硅基负极市场空间(亿元) 9.6 48.0 107.8 183.7 其他动力电池 需求 ( GWh) 256.31 373.90 502.90 648.55 753.70 高镍三元电池需求 ( GWh) 51.26 102.82 163.44 226.99 282.64 硅基负极在高镍三元电池中的渗透率 10 20 35 掺硅比重 8 10 12 其他动力用 硅基负极需求(万吨) 0.8 2.1 4.2 其他动力用硅负极市场空间(亿元) 14.1 36.2 67.7 全球消费电池出货量( GWh 120.0 132.0 145.2 159.7 175.7 消费用硅基负极出货量(万吨) 1.1 1.3 2.1 3.1 5.4 消费用硅基负极市场空间 16.6 19.5 25 31.8 46.1 硅基负极出货量合计(万吨) 1.11 1.94 5.24 10.34 18.60 全球 硅基负极市场空间(亿元) 16.6 29.2 87.1 175.8 297.5 资料来源 华安证券研究所 测算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6 / 26 证券研究报告 硅基负极放量将驱动 新型粘接剂( PAA)、补锂剂、碳纳米管导电剂等 相关衍生材料 发展 。 新型粘结剂 PAA 国产替代加快,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为 51.3 亿元;正极预锂 化为目前主流,负极预锂化值得关注,补锂剂需求旺盛,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为 34.2 亿元;碳纳米管导电剂能显著提升电池性能,渗透率逐步提高,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 为 73 亿元。 图表 5 衍生材料(碳纳米管、 PAA、补锂剂)市场空间预测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全球锂电池出货量( GWh) 800 1120 1500 1900 正极 材料 出货量(万吨) 160 224 300 380 多壁碳纳米管均价(万元 /吨) 25 22 20 20 多碳纳米管粉体需求量(万吨) 0.72 1.34 2.04 2.81 多壁碳纳米管粉体市场空间(亿元) 18.0 29.6 40.8 56.2 硅 基 负极出货量(万吨) 1.9 5.2 10.3 18.6 单壁碳管粉体出货量(万吨) 1000 950 900 900 单壁碳管粉体价格(万元 /吨) 0.002 0.005 0.010 0.019 单壁碳管粉体市场空间(亿元) 1.9 5.0 9.3 16.7 碳纳米管 粉体 市场空间(亿元) 19.9 34.6 50.1 73.0 全球 负极 材料 出货量(万吨) 72.0 100.8 135.0 171.0 PAA 价格(万元 /吨) 20.0 25.0 22.0 20.0 PAA 市场空间(亿元) 21.6 37.8 44.6 51.3 正极材料出货量(万吨) 160 224 300 380 补锂剂渗透率( ) 3 7 11 15 补锂剂在正极添加量 2 2 2 2 补锂剂出货量(万吨) 0.10 0.3 0.7 1.1 补锂剂价格(万元 /吨) 40 35 30 30 补锂剂市场空间(亿元) 3.8 11.0 19.8 34.2 资料来源华安证券研究所 测算 我们建议关注硅基负极 龙头 贝特瑞 , 硅氧负极技术领先的 杉杉股份 , 大力发展 正极补锂的 铁锂龙头 德方纳米 , 以及受益于碳纳米 管导电剂渗透率提升的 天奈科技 。 图表 6 硅基负极相关 重点公司 公司 市值(亿) 归母净利润(亿元) 利润增速 PE 2021 2022E 2023E 2022E 2023E 2022E 2023E 贝特瑞 440 17.5 22.6 31.4 29 39 19 14 杉杉股份 448 33.3 33.3 43.3 0 30 13 10 德方纳米 395 8 17.6 20.1 120 14 22 20 天奈科技 275 2.9 6.3 10.8 111 72 44 26 资料来源 德方纳米为华安证券研究所预测,其他为 wind 一致预期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7 / 26 证券研究报告 2 行业趋势硅基负极是负极发展方向 2.1 石墨类负极是主流,但提升空间有限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 约占整个锂电池制造成 本 8左右 ,关键功 用在于可逆地脱 /嵌锂离子 , 是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糊状胶合剂后,涂抹 在铜箔两侧,经过干燥、压制而成。 图表 7 锂电池工作原理 图表 8 锂电池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 CNKI,华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GGII, wind,华安证券研究所 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石墨类为主 。 受益于下游新能源车放量,负极材料增速 明显, 2016-2021 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由 2016 年 11.8 万吨上升至 2021 年的 72 万 吨, 增速明显。 其中石墨类负极占比从 93进一步提升至 98,市占率稳步提升。 图表 9 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及石墨占比(万吨, ) 资料来源 GGII、华安证券研究所 负极 比容量的增加 对电池比容量提升效果显著 ,寻找新一代负极材料正当其时 。 锂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主要由正极克容量、负极克容量以及正负极电势差决定。 实 验室测试显示, 电池 比 容量随 着 正极材料比容量的 上升 而 显著提 高, 而在正极材料 比容量一定的条件下,负极材料比容量对电池的 比容量的提升并非线性关系, 在 负 11.8 14.8 19.2 27 37 72 93 93 95 96 97 98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人造石墨 天然石墨 其他 石墨材料占比(天然 人造)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8 / 26 证券研究报告 极材料 300mAh/g1200mAh/g 阶段,电池 比 容量 提升 效果显著。 随正极三元材料高 镍化趋势正盛,提升负极材料质量比容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目前主流厂商的石墨 负极产品比容量均在 350mAh/g 以上,接近理论比容量上限 372mAh/g,寻找更高 比容量的新型负极材料正当其时。 图表 10 锂离子电池总比容量与正负极材料比容量关系 资料来源 CNKI、华安证券研究所 快充技术的发展需要电芯材料的革新相匹配。 快充技术也是锂电池技术进步的方向, 石墨材料由于其层状结构决定锂离子必须从材料的端面嵌入,然后扩散至颗粒内部,致 使传输路径较长,嵌锂过程 较慢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快充应用,同时其对锂电位( 0.05V) 过低也致使在大电流充电过程中发生锂沉积副反应造成析锂,析出的锂金属以枝晶的形 式生长,有可能会刺穿隔膜,危害电池安全。 图表 11 锂枝晶生长示意图 资料来源 GGII、 华安证券研究所 2.2 硅基负极 比容量极高、快充优 ,但体积膨胀、导电性 较弱 硅 基 负极材料的机制与石墨不同,通过合金和去合金化反应进行, 在已知的负 极材料中,拥有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4200mAh/g,是石墨材料的 10 倍以上 , 并且硅能 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同时其对锂电位( 0.30.4V) 略高于石墨也较好的解决了析锂难题。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9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12 负极材料按照储锂机制分类 资料来源 CNKI、华安证券研究所 硅 作为负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首次库伦效率低、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差等问题。 尽管硅具备相当可观的嵌锂容量 , 但在嵌锂过程中将会出现严重的体积膨胀和结构变化。 体积膨胀产生的机械应力不断破坏硅颗粒表面的 SEI 膜,多次循环最终导致锂离子消耗 殆尽,循环性能变差; 在现有电解液中,锂盐 𝐿𝑖𝑃𝐹6分解产生的微量 𝐻𝐹也会对硅造成腐 蚀,导致硅负极的容量发生衰减 ,使得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偏低 ; 由于硅是半导体材料, 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低影响其电级反应速率, 使得倍率性能变低 。 图表 13 硅负极 体积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 资料来源谷智强 纳米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构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华安证券研究所 负极材料 嵌入型 碳基材料 石墨 中间相炭 微球 硬碳 碳纳米管 石墨烯 Li4Ti5O12 合金型 硅基材料 锡基材料 转化型 SnO2 Co3O4 Fe2O3,Fe 3O4 CuO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0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14 负极材料性能对比 类型 天然石墨 人造石墨 硅基负极 理论容量 ( mAh/g) 340370 310360 4200 膨胀率 1225 1225 300以上 循环性能(次) > 1000 > 1500 > 300-500 首次效率( ) > 93 > 93 > 77 工作电压( V) 0.2 0.2 0.30.5 快充性能 一般 一般 优秀 安全性 一般 一般 良好 优点 工艺成熟,成本低 比容量大 缺点 安全性差,比容量接近上限 导电性差,体积膨胀 资料来源贝特瑞公告、华安证券研究所 硅基负极处在商业化应用初期,渗透率目前为 1.53。 硅基负极可以有效提升电池 比容量,但由于其 体积膨胀、导电性差 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 2021 年 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 1.1 万吨,在负极材料中渗透率仅有 1.53。 图表 15 中国硅基负极出货量及渗透率(万吨, ) 资料来源 GGII、 华安证券研究所 2.3 硅碳与硅氧 是主流方向, 技术 创新空间 巨大 由于 单质 硅的体积膨胀系数过大, 因此在实际的商业应用中, 硅负极主要采用掺杂 的方式 加入到人造石墨中, 主流技术路线为硅碳和硅氧 , 硅碳负极是指 纳米硅与石墨材 料混合,硅氧负极则采用氧化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 在硅与不同材料的复合过程中,通 常会结合结构设计(纳米化和多孔硅)等辅助工艺手段提供膨胀空间,硅基材料在复合 材料 中 主要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容量 , 其他材料作为载体,缓冲体积膨胀。此外,硅基负 极材料会设计成包覆结构,最外层用碳包覆来充当导电网络,也可避免电解液直接接触 硅基材料发生副反应。 0.05 0.15 0.25 0.5 0.6 1.1 0.42 1.01 1.30 1.85 1.62 1.53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0 0.2 0.4 0.6 0.8 1 1.2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出货量(万吨) 渗透率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1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16 硅碳负极和硅氧负极性能对比 硅碳负极 硅氧负极 体积膨胀率 较高 较低 首次充放效率 较高 较低 首次库伦效率 较高 较低 循环性能 较弱 较 强 倍率性能 较弱 较强 成本 较低 较 高 工艺 相对成熟 复杂 现有改性方案 纳米化 (提高容量、充放能力)、 多孔化设计 (提高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 预锂化处理 (提高首次库伦效率) 资料来源 华经情报网 、 华安证券研究所 从制备方式上看, 主要用到的技术手段有 机械球磨法、化学气相沉积法、高温热解 法、溶胶凝胶法, 其中 机械球磨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对设备要求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在工业化量产中更为主流 。 图表 17 主要硅基负极制备流程中的主要方式 制备方式 特点 化学气相沉积 法( CVD) 硅碳两组分间连接紧密、结合力强,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不易脱落,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和 较高的首次充放电效率,碳层均匀稳定、不易出现团聚现象。对设备要求简单,反应过程环境友 好,复合材料杂质含量少,适合工业化生产。 机械球磨法 机械球磨法制备的复合材料颗粒粒度小、各组分分布均匀,而且机械球磨法制备硅 /碳复合材料 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 适合工业生产;但是该法是两种反应物质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混 合,颗粒的团聚现象难以解决。 高温热解法 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材料中碳的空隙结构一般较大,能较好的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 体积变 化。但是,高温热解法产生的复合材料中的硅的分散性较差,碳层会有分布不均的状况,并且颗 粒容易产生团聚等现象。 溶胶凝胶法 该方法能够实现硅碳材料的均匀分散,而且制备的复合材料保持了较高的可逆比容量。但是碳凝 胶较其它碳材料稳定性能差,在循环过程中碳壳会产生裂痕并逐渐扩大,导致负极材料结构破 裂;且凝胶中氧含量过高会生成较多不导电的 SiO2,导致负极材料 的首次充放电效率较低。 资料来源贝特瑞招股书、华安证券研究所 在 硅碳 负极的制备过程中 ,需要首先制备纳米硅颗粒,最外层由碳做包覆 层,形成 壳核结构。 目前硅碳负极的商业化容量在 450mAh/g 以下,首效高但体积膨胀较大,因 此其循环 性能相对较差。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2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18 贝特瑞的一种硅碳负极制备工艺 资料来源贝特瑞专利书、华安证券研究所 硅氧 负极 首效低 , 成本高, 但循环性能更好 。 硅氧负极的制备过程并不唯一,通常 是先制备锂离子电池用氧化亚硅,然后进行碳包覆等后续工艺 。 图表 19 贝特瑞制备锂离子电池用氧化亚硅 资料来源贝特瑞专利书、华安证券研究所 但传统制备氧化亚硅的生产效率低且结构难控制,紫宸新材料提出一种直接将 𝑆𝑖、 𝑆𝑖𝑂2和还原性金属按比例混和 ,省去了制备氧化亚硅的流程,得到一种有混合晶相的硅 氧负极材料 。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3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20 溧阳紫宸新材料的硅氧负极制备工艺 资料来源溧阳紫宸新材料专利书、华安证券研究所 制 备硅基负极的工艺选择因为制备前驱体的工艺而有所不同,但后端工艺大致相同, 均需经过表面处理,烧结等过程得到最终成品。 图表 21 硅基负极制备一般流程 资料来源 CNKI, 华安证券研究所 2.4 高壁垒 带来 高溢价 ,规模 化后 有望持续降本 硅基负极单位投资额高于石墨负极,规模化降本是必然趋势 。 硅基负极项目投资额 普遍较高,但负极企业布局热情不减。 对比石墨负极和硅基负极投产数据, 中科电气 石 墨负极一体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2.5 亿 /万吨 , 而 贝特瑞硅基负极项目 约 9 亿元 / 万吨 ,石大胜华硅碳项目 约 6 亿元 /万吨。不同硅基负极企业的一体化程度不同,投资额 不同,但是目前均大幅高于石墨负极。根据产业反馈,规模化投产后,硅基负极投资额 会逐步下降。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4 / 26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22 硅基负极万吨投资额约在 5-12 亿元(一体化程度不同,金额不同) 企业 项目 产品 投资额 产能 规划 贝特瑞 硅基负极材料项目 硅基负极 50 亿( 35 亿固定资产) 4 万吨 石大胜华 硅基负极装置及配套工 程 硅基负极材料, 氧化亚硅材料 7.3 亿(建设投资为 3.6 亿 ,流动资金为 3.7 亿) 2 万吨,预期年收入 14.6 亿 , 成本 12.3 亿 元, 税后净利润 1.7 亿 硅碳负极材料项目 硅碳负极 6200 万 1000 吨 已试生产 杰瑞股份 硅碳纯品、氧化亚硅纯品及硅基复合负极材料 硅碳纯品、氧化亚硅 合计 2.5 亿 知识产权 作价 (具体数据还需进 一步验证) 硅碳纯品 400 吨 氧化亚硅 1400 吨 硅基复合负极 18000 吨 硅宝科技 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专用粘合剂项目 硅碳负极 5.6 亿元( 4.6 亿 固定资产) 1 万吨 /年锂电池用硅碳 负极材料、 4 万吨 /年专 用粘合剂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安证券研究所 硅基负极产品 售价 目前 高于石墨负极 , 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会带来成本下降 。 硅基 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目前国内人造 高端 石墨价格 6 万元 /吨,纯品硅 的价格区间较大, 且部分 纯品硅出厂时已进行预锂化,低价达 30 万左右,最高价可达 110 万 /吨 。 我们将人造石墨与硅纯品按照不同掺杂比例进行复合,则硅基负极 理论 价格 区间在 7-17 万元之间。 后文测算中我们 考虑动力电池优先选用制备成本更高的硅 氧 负 极,且享受新产品溢价, 因此 我们选用 15 万元 /吨 进行测算 , 未来随 着 规模效应和技术 降本,长期价格将会下降。 图表 23 石墨价格和硅基负极价格对比(万元 /吨) 资料来源鑫椤锂电、华安证券研究所 [Table_CompanyRptType] 行业研究 敬请 参阅 末页重要声明 及评级说明 15 / 26 证券研究报告 2.5 下游需求放量,硅基负极有望爆发 硅基负极 主要应用在消费 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 ,随着新能源车快速 发展 , 硅基负极 有望在动力 市场 迎来放量。 2021 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 220GWh,同比增长 170, 2022年 虽受国内外疫情反复,但下游需求刚性, 3月产量 为 39.2GWh,环比增长 247.3, 景气度不减。我们预计全球 锂 电池出货量在 2025 年将达到 1550GWh。 图表 24 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GWh) 图表 25 全球 锂 电池出货量预测( GWh) 资料来源 GGII、 华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GGII、 华安证券研究所 快充技术发展 和 续航里程焦虑 带 动 硅基负极需求 上量 。 高功率充电,一般指充电桩 提供超过 150kW,对动力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而选择大电流存在电阻散热等诸多问题, 高电压平台成为重点方向,而高倍率快充下石墨电极极化大,电位容易降到 0V 以下而 析锂,硅基负极与快充技术更加匹配 。相比于石墨负极嵌入式储锂而言,硅基负极材料 的合金化储锂机制可以储存更多的锂离子,从而赋予硅更高的理论比容量( 4200mAh/g), 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高,从而有效提升续航里程。 中国制造 2025明确了 2025 年电池 能量密度达到 400Wh/kg, 2030 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500Wh/kg 的远景目标 , 硅基负极未 来有望在电池能量密度较高的三元 电池体系中迎来渗透率的提高 。 图表 26 近年来动力电池于系统能量密度变化( Wh/Kg)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圆柱三元单体 180 215 250 270 273 圆柱三元系统 130 140 145 155 162.5 方形三元单体 190 200 225 245 245 方形三元系统 132.5 140 145 165 175 软包三元单体 210 225 240 260 260 软包三元系统 140 155 150 160 165 资料来源 GGII, 华安证券研究所 4680 大圆柱进一步推动硅基负极 发展 。 2020 年特斯拉首次发布了 4680 大圆柱电 池, 其特色是“大圆柱、硅负极、无极耳、干电极” , 是 2170 电池的电芯容量的 5 倍, 单体能量密度可达到 300Wh/kg,充放电明显,能够有效提高相应车型 16的续航里程, 由于电池数量的降低,也将减少结构件的使用,节约生产成本,特斯拉估算, 4680 电池 相较于 2170 电池将实现 14的成本下降。 2022 年 1 月,特斯拉宣布其加州工厂已经量 产了 100 万块 4680 圆柱电池 。 29.7031.80 39.20 0 10 20 30 40 5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9年 2020年 2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