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洞察力报告 2022年7月 与奥纬咨询联合编制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 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封面图片Getty, Unsplash 目录 前言 执行摘要 1. 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承诺 2. 资金缺口 2.1 建立更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 2.2 确保贷款供需平衡 2.3 完善政策框架 3. 行业深度研究 3.1 交通出行 3.2 建筑和房地产 3.3 钢铁 总结 撰稿人 致谢 尾注 3 4 5 10 13 15 17 21 22 28 32 38 39 40 42 免责声明 本文件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作为对项目、洞察领域或互动的贡献。本文所 表达的调查结果、解释和结论是世界经济论坛推动和认可的合作进程的结果, 但其结果并不一定代表世界经济论坛的观点,也不代表其全体成员、合作伙 伴或其他利益攸关方的观点。 ©2022 世界经济论坛。保留所有权利。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不得以任何形式 或方式复制或传播,包括影印和记录,或通过任何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22022年4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相比2015年巴黎 协定中升温1.5°C(或2.7°F)的目标,全 球实际气温升幅将高出一倍以上。报告强 调公私部门领导者必须抓紧行动。作为目 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已经做出雄 心勃勃的承诺,即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 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履行承诺所需资金不菲。2020-2060年 期间,仅电力、钢铁、交通出行、建筑和房 地产行业就需要约140万亿人民币(约22万 亿美元)资金。这些行业污染严重,转型难 度很高,需要应用创新技术,但此类技术多 处于早期阶段,需要大量资本投入,风险较 高。因此,高碳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公私部 门利益相关者需要建立新型融资模式,开 发、测试和推广这些技术。 为了推动这一进程,世界经济论坛与奥 纬咨询合作,邀请全球行业领袖参与“为 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倡 议。2021年10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 (COP26)召开之前,倡议的成员机构发 布了一份洞察力报告,介绍了相关全球讨 论的初步结果。在这项工作的 基础上,鉴于中国在加快筹资、支持早期脱 碳技术方面的重要性,论坛和奥纬咨询在 2022年初召集了一批中国行业领袖和专 家,探讨中国的挑战和机遇与全球动态的异 同。通过大量研讨会和专家访谈,50多位行 业和公共部门领导者贡献了深刻见解和意 见,并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此份洞察 力报告中均有相应介绍。 在与国际社会共同实现巴黎协定的 目标和保护地球生物圈方面,中国具有不可 忽视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现有的融资机 制和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有所不同。因此, 深入洞察大中华区的重点净零技术以及提供 相应融资的潜在途径,对确保中国实现净零 排放的宏愿至关重要。本报告意在助力这些 远大目标变成现实,展示中国拥有促进全球 碳中和议程的巨大机遇,并指出仍待解决的 诸多挑战。 欢迎对本洞察力报告中的观点提出反馈 意见,并欢迎大家加入论坛助推的“塑造金 融与货币体系的未来”平台和“Mission Possible”平台,参与论坛推动开展的这项 重要工作。 2022年7月 中国的气候挑战 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前言 在实现净零排放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中国拥有 巨大的机遇。 姚凯力 世界经济论坛 “中国和世界金融服务 的未来”倡议负责人 艾礼杰 奥纬咨询企业与 机构银行业务合伙人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3除此之外,研发新技术,购买安装新 机器和新设备,都需要大量资金。 为实现上述转型,本报告确定了以下 需要改变的三个领域 – – – 尽管实现上述某些变化并非易事,但没 有不可克服的难题。正如本报告的结论指 出,鉴于中国拥有的资源、政府的承诺以及 向碳中和转型的时间框架,我们有充分理由 相信中国经济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金融创新⸺特别是寻找方法,确 定一揽子贷款结构,满足面临较高 成本和/或较低利润的长期借款人 的需求。 协作⸺特别是加强行业内不同参 与者之间的协作,激励公司生产或 使用可持续产品和原料。 政策支持⸺特别是确定税收标 准,采用相关税收激励政策,避免 不希望出现的行为(例如通过征收 碳税),并鼓励可取做法,如对绿 色产品和服务减税。 执行摘要 中国制定了全球所有国家中最雄心勃勃的净零排 放目标。而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确保筹 集必要资金,支持经济转型,真正实现碳中和。 中国宣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将 全力在2060年前实现经济脱碳。十五年 来,由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工业化,中国 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作 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迈向碳中和 的过程中将面临独特挑战,即一方面要实 现经济脱碳的宏伟愿景,另一方面要保持 稳定的经济增长。 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3日,在苏 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和美 国同意在未来十年加强气候合作,在联合 宣言中呼吁加强努力,缩小“显著差 距”。如果全世界要实现2015年巴黎协 定中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限制在1.5°C的 目标,中美两国此等合作必不可少。在世 界经济论坛2022年达沃斯年会上,中美双 方重申了这一合作承诺。 仅有豪言壮语还不够,中国的无碳未 来之旅才刚刚开始。正如本报告所述,未 来几十年,中国需向经济转型投入大量资 金,首先是三大行业钢铁、交通出行、 建筑和房地产。这三个行业与能源业一 样,均为中国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41 通过推广绿色技术,进行经济彻底转型,中国 可以实现其净零排放的目标。 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承诺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5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 要倡议。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也认为 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方案。中国正推进巴 黎协定,包括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 行的COP26上达成的承诺。 此外,尽管中美之间地缘政治十分紧 张,两国仍发表了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 明,此前,在COP26会议上也发表了应对 气候变化的联合宣言,表明了未来十年加 强气候合作的承诺(见图1)。中国的国内 政策也非常关注气候变化,最新的五年规 划(2021-2025)将脱碳作为政策制定的 核心,而且中国在碳交易市场方面也取得 了进展。 但是,中国向无碳未来的转型刚刚开 始。中国承诺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 达峰,到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这一庞大计划的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中国经济的工业产出比重远高于其他任 何主要经济体。其次,中国的经济治理模式 意味着西方的“自由市场”机制可能不太适 用于推动中国的变革。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占 GDP的比重(2019年为27)远高于德国 和日本等任何发达经济体(见图2)。 1 此 外,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高排 放行业(见图3),包括钢铁、水泥、石油 化工和汽车。 2 仅中国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就相当于欧洲总排放量的2.2倍,几乎 是亚马逊丛林光合作用碳汇量的13倍。 3 由 于中国经济核心部分的高碳排放,将需要 投入资源至重要技术,加强投资来实现净零 排放。 图 1 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最新承诺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根据官方披露信息,2022年。 联合国大会 2020年9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承 诺,中国将到2030 年实现二氧化碳排 放达峰,到2060年 实现全国碳中和。 中国最高经济规划文 件在国家自主贡献中 纳入中期非化石能源 比重目标,以及2025 年的能源和碳强度降 低目标。 中国的全国碳交易市 场正式启动,有来自 全国发电行业的2162 个重点排放单位,涵 盖45亿吨二氧化碳排 放,是全球最大的碳 市场。 中美承诺加强合作以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 承诺在信息和技术共 享、减少甲烷排放和 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 方面合作。 十四五规划 2021年3月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年7月 中美联合宣言 2021年11月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6图 2 中国、欧盟和美国制造业占 GDP 和全球制造业的比重 2015-2019 0 11 11.6 11.2 11.1 11.2 10.9 15.3 15.4 15.3 15.2 14.9 16.4 16.2 16.2 16.3 15.9 29.0 28.1 28.1 27.8 26.8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5 16 27 28 29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改编自世界银行,数据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2021年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2015-2019 中国 全球 欧盟 美国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7因此,中国要实现净零排放承诺,需 要广泛采用绿色技术,实现经济变革和转 型,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见表 1)。 图 3 按最终行业划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8 年) 表 1 需要优先融资的技术及其对中国 2060 净零排放目标的预期贡献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改编自国际能源署,数据和统计,����年 资料来源奥纬咨询估计 15–20 10–15 5–8 3–5 2–3 8–10 1–2 3–5 1–2 3–5 15–20 中国 全球 美国 欧盟 制造业和建筑 交通运输 能源行业自用 住宅 商业和公共服务 其他 对中国���� 年净零目标 的预期贡献 技术突破 行业 能源 建筑和房地产 钢铁 交通出行 供暖 通用 采用光伏组件的太阳能发电 采用风力涡轮机发电 采用核电、地热、潮汐和其他低碳能源发电 在水泥生产中使用废料或绿色材料和更高效的技术 高效的建筑内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屋顶光伏)等。 使用流程更短、排放更低的电弧炉,以废钢作为原材料 使用氢(而不是煤)作为还原剂用于冶金工业 使用电动车来取代燃油车 采用回收的材料和部件、高效流程和能源管理工具 利用地热、工业废热和其他能源,替代燃煤供暖 从排放来源中捕集二氧化碳排放用于储存或再利用 光伏 风电 核电等 绿色水泥 建筑能源管理 从长流程转向电炉钢 氢冶金 汽车电气化 绿色汽车工厂 绿色供暖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6 58 11 13 5 8 7 7 7 36 19 25 30 29 21 3 14 22 4 19 25 17 10 5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8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将塑造这一转型 的面貌。中国各级政府参与制定了详细的 经济规划,都将在中国转型过程中发挥关 键作用。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中占有可观 的市场份额,包括需要转型的高碳行业和 为转型提供必要资金的金融服务业,因此 也将扮演重要角色。 与西方的市场主导模式(特别是以企 业季度业绩为重点的模式)相比,这种自 上而下的经济规划方法或许有利于促进长 期投资。然而,中国也需要确保持续强劲 的市场活力,鼓励技术开发与创新,确保 达成脱碳目标(见图4)。 图 4 中国社会的四大力量及其参与净零排放的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 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国 有企业拥有良好的资源获取 渠道,但通常很难确定需要 关注的最佳项目。 金融机构拥有充足的资金, 但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来确定最有效的投资目标。 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进口,并 根据国内需求量身定制,为 此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行业专 业知识。 私营企业是推动环境、社会 和治理(ESG)发展最高效 的群体,通常需获得重大激 励后才会采取行动。 40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92 中国必须打造有利环境,确保绿色融资市场合 理有序运行。 资金缺口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0要转向净零排放,中国需要大量绿色 融资⸺2020-2060年期间,电力、钢铁、 交通出行、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约需140万亿 人民币(22万亿美元)。从目前融资情况 来看,每年约有1.1万亿人民币(1700亿美 元)资金缺口,总资金缺口达44万亿人民 币(6.7万亿美元)。 资金缺口的主要来源是创新技术所需 的融资。鉴于许多技术未经验证,为这类 投资提供资金对投资者而言风险很高。在 中国,金融服务的结构性供需失衡放大了 上述资金缺口,特别是对不同资产类别和 贷款期限而言。 对于中国实现2060净零排放目标所需 的关键技术,融资方面的挑战包括投资者 认识不足和风险水平高(见图5)。例如, 从2020年到2060年,钢铁行业在电炉钢工 艺优化和一体化高炉项目的折旧方面,存在 约3-4万亿人民币的资金缺口,大约是整个 钢铁行业资金缺口的一半。交通出行、建筑 和房地产行业也面临巨大的“绿色”资金缺口 (2020年到2060年,两个行业的缺口均达 8-10万亿人民币)。能源行业虽然资金缺 口最大⸺约1 5-20万亿人民币⸺但却拥 有相对清晰的脱碳路径;对必要技术的理 解基本到位,唯一悬而未决的主要问题是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有鉴于此,本报告重 点关注针对交通出行、钢铁、房地产和建 筑行业的相对更加困难的转型路径。 图 5 关键行业和技术领域的绿色融资缺口(万亿人民币,2020-2060) 氢基直接还原炼铁* 44 资料来源奥纬咨询估计 能源 15-20 交通出行 8-10 建筑和房地产 8-10 钢铁 4-6 其他 光伏PV 6-8 风电 4-6 电网和储能 4-6 公路 6-8 航空 1-2 建筑材料 2-3 建筑施工/运营 6-8 资金缺口 电弧炉和其他工艺优化 6-8 其他 其他 船运 铁路 其他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1存在资金缺口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可 用资金和所需资金之间的结构性错配(包 括金融工具和期限错配)。根据在世界经 济论坛中国社区进行的调查,与非绿色项 目的一般融资成本相比,制造业对绿色融 资项目的利率期待值低得多。 有助于公司筹集必要资金并用于绿色 资本和运营支出的其他因素包括 ‒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创造有利 环境,推动金融市场高效有序转型,助力 实现净零排放。 图 6 关键行业和技术领域的绿色融资缺口(万亿人民币,2020-2060) ‒ ‒ ‒ 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克服。融资供需错 配(包括金融工具、期限和其他条款错 配)也创造了新机会,可通过优化绿色融 资供应,以更有效地缓解巨大资金缺口 (见图6)。 更灵活的抵押品要求,特别是对中 小企业而言 绿色债券市场深度发展,资金量更多 较长期限的融资 新产品,包括混合股权资本结构 资料来源奥维咨询估计 需求 20-25 供应 5年的贷款 需求 30-35 供应 30-35 缺口 5年的贷款 需求 40-45 供应 40-45 缺口 5 3年的贷款 44 绿色融资缺口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22.1 建立更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 近年来,金融资源流入中国的环境、 社会和治理(ESG)主题基金。但这类投 资需要有可靠的数据来验证,并与界定 “绿色”的统一标准保持一致,两者都需 要阐明企业信息披露的预期范围和指标。 许多金融机构认为,缺乏这类信息披露以 及获取相关数据的基础设施令人遗憾。 48 的受访金融机构认为 数据是最大的挑战 “中国缺乏有效工具和数据来评估目标是否确属‘绿 色’。在很多情况下,只是目标项目自称是绿色的。 因此,市场需要绿色融资数据供应商和标准化的绿色 评估工具。” “在中国,我们缺乏了解事实的数据,无法准确评估 目标,也难以监测资金使用是否得当。” “中国使用的排放因子是基于����年的过时数据,只 能计算极低的排放数字。” 资料来源 根据查塔姆研究所规则从民意调查中收集的评语。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3为了打造有效、可靠的数据基础设 施,支持中国融资,缓解气候变化,需采 取以下步骤 ‒ ‒ ‒ ‒ 应对上述挑战需要多方努力 ‒ ‒ ‒ 设计适用中国的数据标准和框架。 虽然已经有国际标准和框架,但中 国市场的特殊性,包括其经济规 模、许多本土设计的制造方法以及 使用只适用于中国的热值和排放因 子,使国际框架很难适应中国的需 求,或是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重 大偏差。 建立碳量化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与 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碳量化评价 方法和工具还不够完善。主流评估 系统,如碳核算金融联盟 (PCAF)或巴黎协定资本转型评 估(PACTA),并非针对中国这 般规模的制造业而设计。采访表 明,制造商也不愿披露被中国政府 视为敏感的数据。中国目前可用的 方案被外界(特别是海外金融机 构)认为不够完善,容易低估二氧 化碳排放。 改进数据收集。中国缺乏定期收集 行业数据和整合多源数据的机制。 因此,中国的排放数据分散、过 时。许多数据点(包括一些碳计算 的关键参数)已十多年没有更新。 碳中和合规信息披露标准化。绿色 项目的监管标准,特别是与气候相 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及其在中国 的本土化一致的标准,在披露的必 要内容、格式和时间上均有限制, 由此产生多方面的缺陷和不一致, 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充分监测资金的 流动和使用。 中央政府可推动建立通用绿色融资 标准和披露框架,并确保在全国范 围内统一实施,并辅以适当的激励 和惩罚措施,如税收优惠、政府支 持、罚款或取消官方支持。 碳评估方法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得到 完善和统一,例如,将全球方法 (如PCAF、PACTA和政府间气候 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方法)进行本土 化,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调 整,或是完善中国现有的评估体 系。 建立科学的数据库,改善绿色投资 组合评估。这类数据库必须包括生 产能力、排放、价格和地理空间动 态等信息,可以随时更新和访问。 新兴技术(如基于物联网的传感 器)可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142.2 确保贷款供需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规避风险的天性,金 融机构倾向于为具有可靠盈利记录的行业 项目、创新计划、公司和资产类别提供资 金。由于许多净零排放计划未经验证,金 融机构认为贷款风险高于他们习惯接受的 水平。我们确定了在中国迈向净零排放的 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几个领域,但由于 缺乏充分信息,金融机构的关注还不够, 某些行业、公司和创新领域的情况尤为明 显。因此,这种资金供给的不平衡分配使 关键的资金缺口更为显著。 创新计划缺乏融资方案的背后,有两 大原因 ‒ ‒ 44 的受访行业参与者认为 贷款供需不平衡是一项主要挑战 “由于热钱的涌入,一些行业已经资本过剩。但同 时,金融机构对其他一些创新技术(如电弧炉)的理 解仍然不足。” “对许多领先企业而言,债务融资不是最佳选择,但 他们同时又需要资本市场的运作和现金管理方案,如 行业基金、IPO或下游供应商的注资。” “许多绿色项目规模太小,成本过高,尽职调查得不 偿失。” 知识差距。一些项目需要深厚的行 业知识来理解排放动态,而中国的 投资者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技术专长 来评估这些项目。行业研究表明, 市场上大多数参与者都没有足够的 专业知识来参与项目,遑论评估项 目(见表2)。 内生风险。某些行业的结构难以吸 引投资。例如,钢铁行业的有限利 润和房地产行业的高杠杆都表明信 用风险较高。此外,这些行业有时 会伪装“绿色”项目,以筹集资金 来解决短期财务困境,结果给真正 的绿色项目带来了更具挑战性的市 场环境和不确定的发展前景。 表 2 评估钢铁项目所面临的挑战 公平的投资决策需要. 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挑战. 技术专长,以准确预测关键评估指标,如制造能力、最终 良品率、成本等 对不同途径发展前景的见解 拥有意愿和资源来进行持续的现场尽职调查 需要时间来建立具有尖端冶金知识的投资团队 对于政策、技术进步趋势等前景了解有限 很难招聘到愿意持续进行现场尽职调查的分析师;具有适 当知识的外包团队非常稀缺 资料来源 根据查塔姆研究所规则从民意调查中收集的评语。2022年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5在获得资金方面,制造业中的中小型 创新企业的境况尤其艰难,但是他们在对 国民经济及净零转型贡献的重要性不容忽 视,对解决技术难题的积极探索也较多, 占到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5 4 ,国 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总体就业的 80。由于相比大公司,中小企业对应对 范围3排放的责任感更强,因此,这些企 业运营的绿色转型能够大大降低那些大公 司的上游排放。 在获得资金方面,中小企业的根本问 题是 – – – 以下方法可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对中小 企业贷款的风险 ‒ ‒ ‒ ‒ 缺乏定制化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对 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谨慎,因为这些 公司的公开业绩数据较少。即使有 数据,金融机构也往往难以开发出 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融资产品。 缺乏长期融资支持。相比传统项 目,绿色项目(特别是需要研究和 创新投资的项目)往往投资回收期 更长。例如,绿色水泥制造厂通常 需要8-10年时间来偿还贷款,比传 统水泥厂更长;其成本可能更高, 进而压低利润。然而,大多数金融 机构倾向于为这类项目提供短期贷 款(1-3年)。 产品链核心企业自上而下的推动。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和供应链绿色 转型的关键,但同时也需要其核 心企业(即核心买家)提供更多 动力。但如果核心企业本身缺乏碳 减排的远大目标和专业知识,整个 供应链就会缺乏积极性。因此,要 确保产品链核心企业做出明确承 诺,推动供应链的绿色转型,以此 刺激对创新绿色方案的需求。 建立投资者和企业家相互了解的接 触点。这些接触点可包括焦点小 组、行业论坛和协会,以及一次性 活动,缩小中小企业和金融决策者 之间的信息差。 开发新型知识服务。咨询服务、 专家网络、数据服务以及人工智能 驱动的数据采集和知识工具等知识 服务拥有巨大潜力,能够提供实用 工具,帮助理解新型绿色技术。 打造适当的融资产品。对寻求长周 期融资的创新者而言,拥有“智慧 绿钱”(可投入长期绿色项目的资 金)的投资者以及基层融资(如绿 色存款)是最佳资金来源。例如, 作为第一家在中国提供绿色存款的 国际银行,汇丰银行将存款资金投 入到长期绿色投资项目。此外,这 类计划还能加强银行的企业可持续 发展议程和声誉。 提供一站式融资方案,整合不同期 限的资金来源。例如,私募股权公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6‒ 司、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可以合作 提供不同期限的资金,由私募股权 /风险投资公司提供最长期限,资 产管理公司提供中期融资,银行提 供短期贷款。 核心企业的明确承诺。核心企业需 2.3 完善政策框架 政府政策对于支持绿色倡议和相关融 资活动至关重要,其中许多活动具有显著 的正面外部效益,却缺乏自筹资金的渠道 或期待主动提振现金流实现盈亏平衡。因 此,相关方需要密集出台政策,建立必要 架构和组织,监督政策的实施。 中国在政策框架方面取得了良好进 展,但在多个领域仍有改进空间。例如, 针对钢铁行业排放的“三限,两不限”政 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执行力度有所差异 (见图7)。 要与融资机构合作,规划适当的激 励方案,帮助供应链绿色转型获得 必要融资。因此,要将合作推广 至银行和核心企业之外,纳入第 三方,以更好的评估、衡量与核 实针对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 图 7 “三限、两不限”政策 三限 两不限 从����年起限制新增产能 限制使用非标准环境治理准则进行的生产 限制用一体化高炉进行的生产 允许被认证为“一类”超低排放的生产 允许使用短流程电弧炉进行的生产 环境治理的标准不明,为 地方政府留下了自由裁量 的空间 政策实施不统一。行业参 与者认识到大型企业更有 可能逃脱限制,而中小企 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 政策被忽视,并阻碍了创 新。由于新技术缺乏切实 减排的实证,比如加强版 试验性H2-DRI和采用新型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 的高炉,它们不太可能被 部署 政策可能难以预期,对于中 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因此 他们很难做出相应规划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7其他政策挑战依然存在,其中最为显 著的包括 – – – 降低政府支持的必要性。政府支持 对于许多早期的ESG创新至关重 要,但也应当鼓励企业寻求新产品 变现之道,而不是一味依赖政府补 贴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长期来 看,为了从市场获得融资,就需要 提供市场可行性证明。 区域政策不一致。中国省级区域之 间的政策和政策实施通常存在差 异,有时候同一个省的不同县市之 间也会出现不同,主要集中在指 标、补贴和技术规格等方面。这些 差异使得企业难以打造地区通用型 产品,金融机构也难以开展针对企 业的尽职调查(见图8 案例研 究中国部分城市的绿色建筑标准 不一) 5 6 7 8 。2022年4月,国务院 宣布启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力求消除或缓解地方保护主义、政 策不一致和市场分化等问题 9 。 税收优惠。虽说税收优惠措施是加 快转型的强大工具,但在中国仍未 得到充分利用。鉴于中国庞大的出 口规模,如果对出口征收碳税(与 欧盟路径相反)将会产生巨大影 响。另外,可以针对绿色产品和服 务推出税收优惠。 图 8 中国部分城市的绿色建筑标准不一致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维咨询(基于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 2022 年 湖州市绿色建筑评价导则 湖州 DB33/1092-2021 杭州 2017 YONG DX-17 宁波 DG/TJ08-2090-2020 上海 “不同地区的政策存在差异,并经常会发生变化,导致金融机构要不断审视自身战略。” “有必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压力迫使行业完成绿色转型。”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8图 9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政策的演变 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减少产品 开发风险,为中国的碳中和转型提供资金 支持 ‒ ‒ ‒ 增强消费者意识,帮助消费者认识 到购买绿色产品的价值,从而减少 对政策的依赖。开展宣讲和媒体宣 传活动,介绍支付绿色产品溢价的长 期价值,将有助于改变公众对可持续 发展的态度。根据奥纬咨询2021年 发布的全球消费者调查,仅仅 是提供更加清晰的可持续发展标 签,就能鼓励45的中国消费者采 取更加可持续的购买习惯 10 金融机构还可以开发专门产品,比 如为绿色住宅提供绿色按揭产品, 为电动车提供绿色保险等,来提高 绿色产品的销量。在这些措施的推 动下,主要的收入来源有望从补 贴、税收优惠或超低利率贷款等直 接政府支持机制,转向市场机制。 ‒ 碳普惠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工 具,帮助客户意识到选择碳中和产 品的重要性。为人们提供二氧化碳 减排信用,比如国家核证自愿减排 量,能帮助人们意识到排放量控制 的必要性。实现碳普惠的一个潜在 途径是为使用公共交通或电动车的 人群发放碳信用。虽然这些计划存 在技术困难,但如果能克服这些困 难,就能找到创新的方法,让公众 认识到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性。 制定实施统一连贯的全国性政策框 架,统一各项法规、标准、补贴和 其他监管机制。在这个方面,一个 可以借鉴的模式是欧盟打造的碳排 放交易体系(见图9案例研究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政策的演变) 11 制定科学机制,加大公私部门的融 资力度。比如,国家担保可以为借 款人提供额外保证,而国家核证自 愿减排量等新型市场机制有望吸引 更多的社会资本。 资料来源世界经历论坛和奥纬咨询(改编自欧盟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数据),2022年 阶段 4 (2021-2030) – 减排目标每年降低2.2 – 市场欧盟27国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 – 行业2023年之前增加航运业 – 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全氟化合物等 阶段 3 (2013-2020) – 减排目标每年降低1.74 – 市场欧盟28国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 – 行业电力、航空和制造业 – 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全氟化合物等 阶段 2 (2008-2012) – 减排目标比2005年低6.5 – 市场欧盟27国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 – 行业电力和航空 – 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 阶段 1 (2005-2007) – 减排目标根据京都议定书的目标确定 – 市场欧盟25个成员国 – 行业电力行业 – 气体二氧化碳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19中国的排放交易市场,包括全国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机 制,旨在发挥类似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 作用(见图10中国排放交易体系和国际 同类市场比较)。虽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但国家核证自愿 减排量机制在2017年暂停实施,原因包括 行业的碳信用需求不足、减碳评估机制不 够成熟和项目不达标。CCER机制需在合 适的时机进行改进,包括改善评估机制和 项目审批流程。 图10 中国和国际市场的排放交易体系 一级市场碳配额交易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二级市场 碳信用交易市场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市场 实际排放量 实际排放量 配额短缺 多余配额 实际排放量 初始配额 实体C 碳减排市场 实体A 实体B 多余配额 资金 资金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20资金 3 中国关键行业的转型对于减少现有排放,弥合 资金缺口至关重要。 行业深度研究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21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国必须推 动整个经济的转型。与此同时,鉴于部分 行业的排放占比高、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 性和融资缺口较大,推动这些行业的转型 无疑就特别重要。交通出行就是其中之 一,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同样,未来数十年,随着城镇化的不 断推进,中国仍然需要建造大量的建筑, 因此建筑和房地产会对减排构成另一项独 特挑战。另外一个行业是钢铁行业。中国 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7,因此钢铁 行业是中国工业发展最明显的标志。本节 内容将详细介绍这三大行业的创新和融资 需求。 3.1 交通出行 概览 2020年,中国交通出行领域碳排放量 为11亿公吨,占总排放量的11 12 。这个 比例远远低于全球发达经济体的至少 30。然而,随着中国工业化建设步伐放 缓,该数字在未来或将增长。 在交通出行领域,中国的汽车行业 (包括车辆制造与使用),覆盖货运和客 运两个领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二氧化碳 排放源,占四大交通运输方式此类排放总 量的80以上 13 (见图11),占中国二氧 化碳排放总量的9。 35 74 10 82 21 15 50 1 4 2 6 1 图 11 在中国,四大交通出行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2019)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基于自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估算) 货运周转量 航空 公路 铁路 航运 客运周转量 碳排放总量 中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22中国的汽车使用量仍在上升,汽车排放 量每年增长超过5,高于任何其他主要行 业(从全球来看,汽车行业占总排放量的比 例远远大于18,但排放总量每年减少 0.5)。 乘用车约占该行业排放量的40-45 (车辆燃料周期内占35-40,生产和维修 期间占10-12),而商用车约占55-65 (燃料周期内占45-50,生产和维修期间 占8-10)(见图12) 14,15 。 10-12 8-10 35-40 45-50 图 12 中国汽车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分布 资料来源世界经历论坛和奥纬咨询(基于自世界资源研究所“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和管理”,����年, 以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发展报告”的资料估算,����年) 商用车辆 (包括卡车和 巴士,但不包 括地铁) 乘用车辆 燃料周期 车辆周期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23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如何在扩大人员 和货物运输应用范围的同时,最大程度地 减少排放。 据奥纬咨询估计,在2020年至2060年 期间,交通出行领域过渡到碳中和阶段所 需的总投资为30万亿-35万亿人民币(约5 万亿美元),即每年约8000元人民币。据 估计,该领域的资金缺口为8万亿-10万亿 人民币。 2016-2021年期间所有投向交通出行 领域的政策资金的76用于了公路交通领 域,预计汽车行业也会获得同样的公共支 持,在净零排放转型方面比其他行业更容 易获得资金。 总体而言,奥纬咨询公司估计,汽车 行业净零排放转型的总资金缺口为6万亿-8 万亿人民币,航空业为1万亿-2万亿人民 币,航运和铁路业为1万亿人民币。 由于汽车行业在交通出行排放量中占 据压倒性份额,本节主要关注该领域。 航空业占所有交通出行排放量 的10,显然对中国的净零排放目标形 成一定程度的严峻挑战,特别是考虑到该 行业可能是四大交通领域中排放量增长最 快的一个。由于中国大量出口产品经由海 路运输,航运业约占中国交通出行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6。国际航运约占全球二氧 化碳排放量的2,而中国约占其中26 的份额,因此,中国的航运托运人可在助 力全球实现海运净零排放的目标。由于海 运大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燃料燃烧,解 决这一问题将是减少相关影响的最有效和 最重要的方式。 铁路运输虽然只占中国交通出行二氧 化碳排放量的1,但却有着特殊的重 要性鉴于铁路运输已经是一种相对绿色 的 关键净零技术途径 实现汽车交通出行绿色化的主要步骤 是树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主导地位,加之 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将可结 束该行业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并不充分。据普 遍预测,新能源汽车至少还需要10至15年 时间,才能在整个车辆生命周期中与传统 内燃机汽车具有同等成本效益。目前,新 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通常高于传统车辆, 折旧速度也更快。新能源汽车生产将需要 大规模投资和从长寿命电池到高效电动发 动机的大范围创新,并且不应仅局限于车 辆制造和使用方面。例如,电池梯次利用 技术在提高电池利用率和降低电池生产成 本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然而,包括爆 炸威胁在内的安全性问题却阻碍其获得应 用。例如,使用梯形电池的大规模储能项 目已被禁止。 此外,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汽 车行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整个产业 链绿色转型,其中包括从汽车零部件生 产,到汽车制造和销售,再到零部件的售 后供应,以及智能路线规划和汽车共享等 生态服务的提供,到最终的车辆及其制造 材料的拆解、再利用或处置等各个方面。 其中的一个关键研发挑战是,如何确定电 池回收状态。 2019年中国乘用车产量约为2100万 辆,高于任何其他国家,所以鉴于中国汽 车行业的规模,重塑该行业将是一项艰巨 而复杂的任务,尤其是在为该行业特有的 庞大生产网络建立净零供应链方面(见案 例研究1广汽乘用车绿色工厂)。目前, 在汽车价值链中,可归因于间接来源的二 氧化碳排放(即所谓的范围3排放)占汽车 排放量的35左右。 同时也必须围绕废旧材料制定监测、 报告和核查(MRV)标准和分类,以支持 汽车部件的回收利用。尚不成熟的能源转 换技术也问题重重。由于一系列安全问题 尚未解决,中国仍然禁止大型储能项目。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 24案例研究 1 广汽乘用车绿色工厂 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隶属广汽集团)是一家总部设 在广州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该公司与菲亚特、吉普、本 田、三菱及丰田合作,正通过其“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探索更环保 的新型制造工艺。该工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