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资源分类
文档管理
收藏夹
最新动态
登陆
注册
关闭
返回
下载
相似
相似资源:
2022年度中国资管行业ESG 投资发展研究报告(英)-深高金.pdf
施耐德碳中和暨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pdf
2022年度中国资管行业ESG 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深高金.pdf
走向碳中和系列:碳关税元年,谁会成为重点“课税”对象?-东方证券.pdf
2022年碳中和领域研究及锂电制造市场研究报告-艾瑞咨询.pdf
BCG: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pdf
2022年网络零售TOP100报告:创新 社交 绿色——网络零售制胜之道-德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pdf
国网浙江电力高质量“双碳”行动报告(2022年)-国家电网.pdf
碳中和政策点评系列一:欧盟碳关税落地,加速推动碳中和-申万宏源.pdf
碳中和下的水电价值再发现:涓滴不弃,江流入海-海通证券.pdf
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解读与实现路径.pptx
【政策】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pdf
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社投盟&华夏基金.pdf
甲烷减排:碳中和新焦点-北京绿金院&iGDP.pdf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碳中和指南》(TCSF 012-2022).pdf
周健工:实现碳中和需要(中国)加速创新.pdf
杜祥琬院士碳中和思考汇总.pdf
利乐中国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报告(2022).pdf
《ESG与绿色金融》(9月-10月)-绿金院.pdf
重点工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洞察报告(2022年)官微发布版-202212-83页.pdf
机构投资者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以ESG投资创造可持续“共赢”-财新智库.pdf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2 年 6 月 QINGDAO MULTINATIONALS SUMMIT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 国家高端智库报告 编委会 主 任 顾学明 副主任 张 威 成 员 林 梦 路红艳 孙继勇 李晓雪 涂 苏 李睿哲 孙泽坤 吴 昊 前言 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深化 的自然结果。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过多次转移,逐步形成了以“三大中心” 为主导、“四大梯队”相互依赖、高度协同的供应链格局。当前,受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中美博弈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及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供 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全球供应链的分工、布局、形态、要素、 模式和竞争态势均将发生调整和改变,各国与全球供应链的关系将会被重新定义。 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发展 制造业,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逐步奠定了“世界 工厂”的地位。当前,在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的趋势下,制造业跨国公司 在中国投资稳中有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益持续向好,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跨国公司始终把中国作为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当然,随着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加速调整,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区域中心之一, 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低成本、大批量等传统优势将 趋于弱化,但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 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将逐渐成为中国供应链竞争新优势,而新优势也将 进一步助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 实际上,全球供应链的高度复杂性、高度依赖性和各国产业体系的不健全性 决定了全球供应链体系无法被切割。在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和中国三者间已经 形成的深度融合关系中,是客观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在始终发挥着驱动作用。未来, 中国仍将积极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顺畅运转提供重要支撑,也正在以更加包容的 姿态邀请全球跨国公司一道,共同构筑开放、共享、繁荣的全球供应链新未来。 目录 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1 (一)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三大特征2 (二)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度调整6 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13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14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16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18 (四)跨国公司投资趋向大型化、一体化20 (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4 (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26 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9 (一)产业实力强,供应链“韧性”优势依然明显30 (二)综合效能高,供应链“弹性”优势更加显著32 (三)市场规模大,供应链“空间”优势依然明显36 (四)创新应用广,供应链“潜力”优势更加显著39 (五)开放制度优,供应链“环境”优势依然明显42 (六)区域一体化,供应链“引力”优势更加显著43 四、展望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局开拓在华发展新局面45 (一)共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46 (二)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步伐48 (三)勇担供应链绿色低碳的社会责任49 (四)助推亚洲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发展50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2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 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自然结果。 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过多次转移,逐步 形成了以“三大中心”为主导、“四大梯队” 相互依赖、高度协同开放的供应链格局。当前, 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两国博弈竞争加 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因 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构。 (一)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三大特征 在全球制造业多次转移过程中,已形成以中、美、德为核心的三大制造业中心和供应链高 度依赖的“四大梯队”分工格局,并且随着各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推动全球制造业形成了 更加开放的投资格局。 1. 全球制造业生产格局“三大中心”主导 从全球制造业中心演进历程来看,制造业先后由英国、美国转移到日本、德国,之后又 由欧美国家和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实现了由美国、德 3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2 22 从三大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来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分别于 2001 年超过德国、2007 年超过日本、2010 年超过美国,连续 12 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 年,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近30。近年来,日本、 韩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比重分别在 7.4 和 3.0 左右,在亚洲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占 据重要地位。作为北美地区的制造业中心,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近年来一直稳定在 16 左右,202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2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作为欧洲制造业中心的德国, 2020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2,位列全球第四(图 1-2)。 国和日本主导到美国、德国和中国三大中心主导的转变,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供应 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供应链和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和韩国为支撑的亚洲供应链网络(图 1-1)。 图 1-1 2000 年和 2017 年基于传统贸易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 资料来源2019 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 2017 年 2000 年 4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2. 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四大梯队”协同 制造业大国以及能源、资源供给国之间形成了高度依赖的梯队型国际分工格局。 一是美国 主导的制造业科技创新梯队。 美国在制造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制造业以高 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包括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计算机、化工、机械、生 物科技、微电子、新材料、医药、半导体等众多行业领域,均位居全球领先地位。 二是欧盟和 日本主导的高端制造业梯队。 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相关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完成了历史 积累与产业升级,也在高新科技、前沿技术等领域持续创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据明显优势。 三是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主导的中低端制造业梯队。 主要借助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通过组 装加工、贴牌生产等方式,生产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出口产品,以此参与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 并借此推动自身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四是资源输出国主导的原材料梯队。 OPEC(石油输出国 组织)国家、非洲、拉美等地区在石油、矿产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全球许多国家制造业供应链 对这些资源输出国高度依赖(表 1-1)。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美国 德国 日本 中国 韩国 图 1-2 1980-2020 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 5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2 22 表 1-1 全球制造业“四大梯队” 3. 全球制造业开放格局竞相减少限制 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和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各国普 遍采取取消制造业领域外国直接投资限制、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等措施,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除重点领域的外商投资审查趋严之外,全球各国的制造业 FDI 投资门槛总体在不断降低,形成了更加开放的全球制造业投资格局。OECD 发布的制造业 FDI 限制指数显示,近年来各国制造业 FDI 限制指数不断下降,OECD 国家的 FDI 限制指数平均 水平从 2010 年的 0.018 下降至 2020 年的 0.017,非 OECD 国家的该指标从 2010 年的 0.069 下 降至 2020 年的 0.050。2010 年全球制造业限制水平最高的前十大国家中,八个国家的限制水 平在近十年来得到显著下降(图 1-3),其中,沙特阿拉伯、中国、越南、泰国成为全球制造 业限制水平改善最为明显的国家,限制指数分别降低 0.217、0.176、0.028 和 0.025,降幅分 别为 79.8、71.3、76.6 和 27.4。 梯队 特征 代表国家 第一梯队 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 美国 第二梯队 高端制造业 日本、德国等 第三梯队 中低端制造业 中国、东南亚、印度等 第四梯队 资源输出国 OPEC、非洲、拉美等 资料来源报告组整理。 6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0 0.05 0.1 0.15 0.2 0.25 0.3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沙特阿拉伯 中国 越南 突尼斯 泰国 乌克兰 新西兰 加拿大 图 1-3 2010-2020 年部分国家制造业 FDI 限制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OECD。 (二)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度调整 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美两国博弈竞争加剧、新一 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积极推动碳中和愿景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进入深度调整阶 段。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链重塑步伐,推动全球供应链 呈现出区域化、近岸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 1. 全球供应链分工从全球分工向区域内集聚转变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逐步签署和实施,以高标准、广覆盖、 严要求为特征的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加速重构。WTO 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全球已有 355 项 区域贸易协定落地生效(图 1-4)。特别是 2018 年以来,随着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 系协定(CPTPP)、日本 - 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加墨协定(USMCA) 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AfCFTA)相继 签署和实施,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推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主要力量(表 1-2)。这些超 大型自由贸易协定不仅通过降低区域内关税甚至实施零关税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发展,而且 通过一系列高标准、排他性措施构筑了对区域外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在这些超大型区域自由贸 7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2 22 易协定逐步实施的推动下,区域经贸规则的发展将对全球化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 速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集聚。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970 1972 1974 1977 1982 1985 1990 1992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货物领域 RTA数量 货物和服务领域 RTA数量 服务领域 RTA数量 RTA累计数量 图 1-4 1970-2022 年全球生效的 RTA 数量 数据来源WTO。 表 1-2 2018 年以来全球新签订的大型自贸区基本情况 内容 CPTPP EPA USMCA RCEP AfCFTA 成员国 日本、加拿大、 澳大利亚、智利、 新西兰、新加坡 等 11 个国家 欧盟、日本 美国、加拿大、 墨西哥 中国、日本、 韩国、澳大利 亚、新西兰和 东盟十国 非洲 54 个国 家 覆盖范围 覆盖 4.98 亿人 口,经济总量占 全球的 13.2, 贸易总量占全球 的 15。 覆盖 6.4 亿人,经 济总量占全球的 28.4,贸易总额 占全球的 36.8。 覆盖 4.9 亿人, 经济总量占全球 的 26。 覆盖23亿人, 经济体量、 贸易总额均占 全球总量约 30。 覆盖 12 亿 人,经济总 量 2.5 万亿 美元。 关税减免 日本、新西兰、 澳大利亚、新加 坡和墨西哥首批 加入的六个国家 90 关税撤销; 未来将撤销区内 工业品及农产品 99品种的关税。 欧盟将取消针对 日本商品 99 的 关税;日本将取 消针对欧盟商品 94 的关税,包括 针对农产品和水 产品82的关税, 以及欧盟和日本 的非关税壁垒。 加拿大统一向 美国开放国内 3.5 的乳制品市 场;墨西哥可获 得 1080 亿美元 汽车零件豁免配 额,加拿大可获 得 324 亿美元的 汽车零件配额。 区域内的 9 成 以上的货物贸 易将在 10 年 内先后实现零 关税,即 90 的货物实现贸 易自由化。 未来 15 年 内对在非洲 交易的 97 的产品实现 零关税。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个) (个) 8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随着区域化集聚趋势增强,供应链关键生产环节将向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生产基地收缩, 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区域内供应 链网络将会更加紧密,而三大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可能会有所减弱。 在亚洲区域内,RCEP 及相关多双边自贸协定深入实施和签署将推动亚洲各国供应链联系 更为紧密。中国作为美国、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与美国、欧盟形成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合 作格局。尽管欧美国家推动供应链回迁,可能使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将供应链回迁到本国,以及 高关税、碳关税等将导致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中美、中欧之 间的经贸合作联系仍将保持密切联系。此外,在欧美实施亚太战略,以及与日本、韩国、越南 等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与欧美国家将会形成紧密的供 应链关系。 2. 全球供应链布局从高度集中向多元化、近岸化转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供 应链生产环节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使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集中地 之一。这种高度分工、全球密切联系的供应链模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提高全人类福祉发挥 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顺 畅运行遭到明显冲击,产生了部分领域供给停滞和中断的问题和潜在威胁,也让跨国公司不得 不在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安全两个方面重新权衡,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链朝着多元化、近岸 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主要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推动供应链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 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出于应急保障及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补贴、 政治施压等手段,迫使本国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进而使全球供应链呈现“本土化”或“本国 化”发展趋势。对于难以在本国实现自给自足的部分产品,主要发达国家采取政府补贴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布局,避免重要产品单一化来源,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如欧盟 2021年 5 月公布了一项供应链多元化计划,旨在解决其在原材料、活性生物医药原料、锂电池、 氢能、半导体、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 6 个战略产业领域对外国单一供应商的依赖。2021 年 8 月美国公布的供应链百日审查报告表明,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关键矿物和 医药用品四大关键领域产品的安全供应能力。2022 年 5 月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经济安全保 障推进法,其中指出将通过设立政府援助制度以增强重要物资在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同时, 将采取措施与同盟国、友好国家加强合作,强化半导体、稀土、蓄电池、药品等战略物资的供 应链韧性。 9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2 22 跨国公司追求效率与安全平衡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多元化布局。 伴随新冠肺炎疫情、苏伊 士运河大堵塞、俄乌冲突等扰乱全球供应链的黑天鹅事件频频爆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于 对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考虑,逐步改变其全球供应链布局策略。一方面,结合其重点目标市场, 将高度分散的生产工序和环节,逐步收缩到一个国家或邻近国家进行生产,推动其供应链近岸 化布局。另一方面,为降低其单一供应依赖的风险,开展多元化采购和布局,实施供应链多元 化、分散化战略。 新兴消费市场崛起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布局。 市场需求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关键力 量。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全球需求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增量空间,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快速 相应能力,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推动力,持续将生产、设计、研发等供应链诸多环节布局到与 终端消费更加接近的地方,促进全球供应链形成本地化布局趋势。麦肯锡 2020 年发布的全 球价值链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报告中指出,“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 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吸引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深度布局。” 3. 全球供应链形态从网链结构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 从全球供应链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生产 工序分工,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供应链节点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 供应链各环节分布在多个国家。例如,在全球汽车制造供应链网络中,一辆汽车约有 2 万多个 零部件,其中关键零部件研发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而 60 至 70 的零部件 生产分布在全球各地。同时,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发达国家占据研发、品牌等附加值较高的 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生产加工和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随着发达国家采取系列措施推 动本国制造业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推动国产化替代以实现关键产品自给自足, 全球供应链高度复杂的网络结构将发生改变,“研产销一体化”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主要形态。 发达国家供应链从“研发 销售”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 随着发达国家持续采取 措施推进“再工业化”,重振本国制造业,将会使发达国家从集中控制研发和销售环节,向集研发、 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转变。 发展中国家供应链从生产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 对于 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其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引导企业从供应链 生产环节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渠道控制等全链条方向延伸,形成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 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模式。 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碳减排等因素价格推动“研产销一体化” 快速发展。 一方面,3D 打印、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 让本地化生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于需求的快速响应期待日渐增高,贴近目标 市场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布局影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研产销一体化”成为全球供 应链的主要形态。 10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4. 全球供应链要素从劳动力偏好向数字化驱动转变 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由成本较高的国家向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是客观规律。长期以来,全 球制造业转移主要受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哪里要素成本低,跨国公司就到哪 里布局,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据作为一种 新型生产要素,配合人工智能、3D 打印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驱动全球供应链以劳动力偏 好驱动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数字技术推动供应链生产分工模式变革。 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使得制造业研发设 计、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全链条网络化,生产布局更加分散化、工厂规模更加小型化,交付 周期大幅缩短,推动供应链条变得更短。同时,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 3D 打 印相结合的 4D 打印技术,将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 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可以实现本地化。此外,随着 企业更加注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投入,全球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平台化趋 势将进一步增强。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重塑全球供应链发展形态,全面提升供应链效 率,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 数字技术改变全球供应链转移方向。 随着机器换人的逐步普及,将降低生产制造环节对劳 动力成本的敏感度,放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速 度。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20 年七年时间里,全球机器人安装量翻了一番。 疫情加速了世界各国机器换人的意愿和速度,各国都希望通过利用工业机器人获得更低的成本、 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生产速度。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和数字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相比于其他国 家,在吸引制造业供应链投资布局方面将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相比土地、资本、 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不同经济体之间要素禀赋优劣势 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将从根本上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驱使供应链布局向发达经济体或 具有数字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倾斜。 数字技术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供应链贸易格局变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催化 传统产品功能和传统服务内容的改变,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对供应链贸 易格局产生影响。例如,麦肯锡相关研究表明,到 2030 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 17,比 2017 年提高 16 个百分点,这将使汽车零部件的贸易量减少 10,同时降低对石油的 依赖,对相关产业、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供应链均将产生较大影响。 5. 全球供应链模式从粗放高碳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碳中和”发展成为一个全 11 一、变局 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2 22 球性话题。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提出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随 着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和竞争格局的形成,全球供应链将向绿色低碳转型。 全球碳排放一致性规范将改变各国比较优势。 目前,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都已 将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碳排放要求纳入具体条款。未来随着巴黎气候协定在国际碳市场机 制、透明度报表等方面达成共识,全球层面将形成关于碳排放的一致性规范。这将改变各国比 较优势,推动全球供应链发展格局转变。 碳中和愿景推动跨国公司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 围绕各国碳中和愿景,跨国公司都提出了 碳中和目标,不仅要求企业自身实现碳中和,而且还从供应链上进行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供应 链体系。例如,苹果公司宣布将在 2030 年实现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碳中和。 欧莱雅在 2020 年启动了一个新的 10 年可持续发展计划,其中包括 2025 年在全球所有的工厂 和机构实现 100 的净零排放。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跨国企业供应链绿色化转型。 “碳关税”征收或将增加绿色贸易和投资壁垒。 2021 年 3 月,欧洲议会通过设立碳边境 调节机制(碳关税)的原则性决议,2022 年 3 月 15 日,欧盟理事会宣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 制(CBAM)获得通过,并将按计划向海外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若最终实行,将使欧盟 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关税”的地区。在这一趋势下,为保护本国产业,更多发达国家可能会 以“公平贸易”为目标,对未达到高标准环保要求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架高贸易和投资门槛, 采取包括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等方式,倒逼其它国家达到其环保标准和低碳要求。这将直接影 响各国间贸易关系,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 6. 全球供应链竞争从市场化竞争向政治权力角逐转变 近年来,各国对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程度不断加大,供应链权力竞争已超越全球经济分工合作范畴,呈现出政治化发展趋势。 供应链竞争的泛政治化。 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 部分国家出于政治化目的对全球供应链的干扰不断增强,且呈现持续加剧的发展趋势。同时, 技术主导权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重点领域,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新发布 的全球趋势预测报告全球趋势 2040竞争更激烈的世界,未来全球将围绕技术核心要 素(人才、基础知识、市场)领先地位展开激烈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将受到地缘政治和更广泛 的大国竞争的深刻影响。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集团化。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区域贸易协定的相继签署,推动 全球供应链合作由“全球模式”向“俱乐部模式”转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 使得以“结盟”重塑更加安全的供应链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选择。当前部分区域自贸协定在内 容上呈现排他性发展趋势,将从战略控制、优惠排他、规则溢出三方面对全球供应链产生重大 影响,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加速形成,或将进一步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集团化供应 链体系。 12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二、信心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 投资目的地 14 二、信心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制造业是中国开放较早的领域之一。中国改革开放 后,主动打开国门,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 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 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承接亚洲“四小龙”、日本、 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转移,逐步使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当前, 尽管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但决定全球供应链格 局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中有 进,中国仍是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 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收缩的大背景下,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制造业供 应链体系,持续吸引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投资,对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球制造业 FDI 流入规模和占比“双降”。 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 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等因素影响,跨国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减弱,并且投资趋向无形资 产投资、非股权模式投资等“轻资产化”发展模式,导致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和占比呈现“双 15 二、信心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 2 22 48.5 43.1 47.7 46.4 30.4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全球制造业 FDI流入规模 占全球 FDI流入规模比重 降”态势。2017-2021 年,全球制造业 FDI 流入规模从 6755.7 亿美元降至 5010.0 亿美元,下 降了 25.8,占全球 FDI 流入规模的比重从 2017 年的 48.5 高位下降至 2021 年的 30.4(图 2-1)。 图 2-1 2017-2021 年全球制造业 FDI 流入规模及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 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 近年来,在中国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完善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放宽部分行业外商投资股比限制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跨国公司对中国 制造业投资势头强劲。2017-2021 年,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波动式下降的形势下,中国制 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其中,2020 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有所 下降,达到 310.0 亿美元,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防控,2021 年中国制造业实际 使用外资金额达到 33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8.8,比全球制造业 FDI 增速高出 1.1 个百分点。 但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行业利用外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 2018 年的 30.5 下降到 2021 年 19.4(图 2-2)。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替代效应。2017 年以来,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持续深化,加之服务业领域 扩大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投向服务领域,对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形成了一 定替代效应。二是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随着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 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中低端生产环节的外资制造企业退出或转移 到服务业领域,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下降。 (亿美元) 6755.7 7752 6448.5 4653 5010 16 二、信心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图 2-2 2017-2021 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投资呈现出从中低加 工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拓展,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 变的趋势。 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 1/3。 近年来,在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技术产 业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呈现波动式 增长态势。2017-2021 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 98.9 亿美元增长至 120.6 亿美元,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29.5提升到35.8,提高了6.3个百分点(图2-3)。 其中,2021 年,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制造行业利用外资呈现 快速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比 2020 年增长 2 倍和 64.9。 (亿美元) 335.1 411.7 353.7 310.0 337.3 25.6 30.5 25.6 21.5 19.4 0 5 10 15 20 25 30 3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占全行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 17 二、信心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 2 22 图 2-3 2017-2021 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利用外资下降。 一方面,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 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等因素影响,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呈现下降 趋势。根据 fDi Markets 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两个行业绿地投资项 目金额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从 2017 年的 32.0 亿美元和 20.6 亿美元降至 2021 年的 4.9 亿 美元和9.8亿美元。另一方面,受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和去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金属制品、橡胶、 非金属矿物制品、机械及设备等行业 2017-2021 年绿地投资项目累计金额分别比 2012-2016 年累计金额下降 82.9 亿美元、36.1 亿美元、29.7 亿美元和 46.5 亿美元(图 2-4)。 (亿美元) 98.9 137.9 133.7 103 120.6 29.5 33.5 37.8 33.2 35.8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 18 二、信心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图 2-4 2012-2021 年部分行业绿地投资项目金额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fDi Markets。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纺织服装 橡胶和塑料 非金属矿物制品 金属制品 机械及设备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 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资源要素禀赋相对较 好,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在中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的推动下,部分中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 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 2021 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 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 87.9,比 2017 年提高了 8.9 个百分点,同期中部 地区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下降 7.6 和 1.3 个百分点,全国制造业利用外资 区域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图 2-5)。 (百万美元) 19 二、信心 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 2 22 图 2-5 2017-2021 年各区域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79.0 80.7 82.4 86.9 87.9 14.3 11.5 10.3 9.6 6.7 6.7 7.8 7.2 3.5 5.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制造业引资大省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稳定器”。 从具体省份制造业利用外资情况看,江苏、 广东、山东和浙江四省是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省份,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合计 占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总规模的 60 以上,在引领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 年以来,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合计实际使用外资金 额从 2017 年的 226.5 亿美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247.9 亿美元,占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 的比重从 67.6 上升至 73.5。其中,2021 年,山东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呈现强势增长势头,实 际使用外资增长 73.1,占全省比重比 2020 年提高 9 个百分点。江苏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90.9 亿美元,与 2020 年基本持平,占全省比重为 31.5,占全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 27, 实际到资 3000 万美元以上大项目 267 个,同比增长 28.4。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 资成倍增长,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综合体等投资总额超百亿美元 项目加快落地,成功引进苹果、英特尔、思科、通用、空客等一批高端欧美外资项目。浙江省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44.6 亿美元,同比略有下降,但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20.2 亿美元, 同比增长 21.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点击查看更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