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策略前瞻性研究 2021 年 3月 7日 绿色经济系列报告(一) 碳中和背景、现状、展望、机遇 策 略 深 度 策 略 报 告 证券分析师 陈骁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6070001 010-56800138 CHENXIAO397PINGAN.COM.CN 魏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3060001 021-38634015 WEIWEI170PINGAN.COM.CN 2020年 9月 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表示“中国将提高 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被称为碳达峰碳中和的 “30·60 目标”。中国作为目前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要实现“30·60 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可量化的约束指标,将成为我国推动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的加速器;围绕此目标将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将拉 开未来数十年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大幕。 1.背景“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近 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对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实现减排减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了 国际社会的共识。近几十年来,全球各国及政府间组织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来合作推进气候变化治理工作,彰显了全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所做出的积 极努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积极响应国际 社会的要求,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这无疑体现一个发展中 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2.现状各国政策积极应对,碳排放增速下降 得益于近三十年来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共同协作,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量虽然仍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中国近五年碳排放平均增 速为 1.2,略高于全球 0.8的水平。全球各国和地区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来 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其中以欧洲国家最为积极。 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出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高度关注气候变 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推进碳减排的工作。1980年以来我国的单位 GDP 能耗就持续降低,CO2排放总量增速放缓。碳减排的积极成果为我国实 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3.展望碳中和将衍生出巨大的低碳投资需求 根据不同机构的测算,中国未来三十多年推动低碳至零碳路径所需的总投资 在 70万亿到 140万亿元不等,涉及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 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等多个领域。总体而言,未 来伴随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将撬动规模庞大的绿色低碳产 业投资,也将带来相关领域的长足发展。 4.机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三大路径和八大投资领域 从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来看,我们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 “30·60”目标,至少需要考虑从三条路径入手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 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 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三是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来支持碳 中和目标的实现。由此,衍生出八个领域的投资机会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第一,碳排放交易领域。在碳排放交易覆盖的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钢铁、造纸、电力、航空 等八大行业中,具备领先节能减碳技术、生产效率提高、能耗下降的企业,将能够实现碳配额的剩 余,进而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丰厚收益。 第二,清洁能源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未来将实现颠覆性的调整,包括水电、 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将 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工业领域节能。推动工业节能的内容丰富庞杂,大体有三方面机遇一是传统制造业的绿色 改造,推动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二是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环 保监测技术等;三是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再利用产业的发展。 第四,建筑领域节能。这贯穿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节能建筑设计、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 产、可再生能源使用、建筑用能系统开放、建筑废料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此外,零碳建筑与零碳生 态城市也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第五,交通领域节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动交通运输提升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例如高 速公路ETC系统、互联网物流配送、互联网公共交通等;二是支持使用新能源、清洁燃料的交通 工具,例如推广新能源、清洁燃料汽车。 第六,技术固碳。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大有可为,但目前中国的 CCUS项目集中在 捕集阶段,后续的利用与储存则需要政府给予相关企业包括直接投资、碳税、新能源补贴等在内的 激励政策。 第七,生态固碳。碳汇对于拉动区域间的产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中西部碳汇丰富的地 区,可以通过碳汇买卖帮助农民创收,探索推广碳汇扶贫、生态扶贫等新机制。 第八,绿色金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自2016年正式起步,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对中国绿色金 融发展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未来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交易碳期货等领域, 都将存在丰富的投资机遇。 图表1 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及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5.风险提示 1)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拖累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与发展;2)货币政策过快收紧导致无风险利 率走高,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可能影响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收益水平。3)绿色经济领域的相关 技术发展缓慢,影响各领域节能减碳的推进。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正文目录 一、 背景“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7 1.1 碳中和相关概念定义 7 1.2 碳中和提出的背景 . 8 二、 现状各国政策积极应对,全球碳排放增速下降. 11 2.1 全球碳排放现状及相关政策 11 2.2 中国碳中和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 . 14 三、 展望碳中和将衍生出巨大的低碳投资需求16 3.1低碳战略的四种情景与投资规模(清华大学) 16 3.2 零碳中国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IAC与落基山研究所) 18 四、 机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三大路径和八大投资领域 .19 4.1路径一减少/控制碳排放 . 19 4.2路径二增加/促进碳吸收 . 27 4.3路径三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 . 30 五、 风险提示 32 参考文献 33 附录 1近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与公约 34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图表目录 图表1 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及投资机会 2 图表2 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 . 8 图表3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相对于 19611990年的平均值) . 9 图表4 哥本哈根协议与巴黎协定各国的节能减排目标 10 图表5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近年来有所下降 11 图表6 各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速(2015-2019) . 12 图表7 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排名前 10国家. 12 图表8 2019年全球各地区碳排放量 . 12 图表9 各国家和地区承诺碳中和时间 . 13 图表10 我国主要节能减排政策梳理 . 14 图表11 中国单位 GDP能耗持续下降. 15 图表1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下降 15 图表13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的工作部署 16 图表14 主要碳排放量终端部门不同情境下碳排放量(亿吨) 17 图表15 2020-2050年间,主要终端部门不同情境下投资需求规模(单位万亿元). 17 图表16 蓝皮书预测七大投资领域 18 图表17 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及投资机会 19 图表18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2012-2019) 20 图表19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2012-2019) 20 图表20 2018-201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税税率. 21 图表21 我国试点碳市场交易量(2013.6.18-2020.4.27) 22 图表2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行业及代码 . 22 图表23 国家电网“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 23 图表24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展望 . 24 图表25 全球碳排放来源结构 . 24 图表26 中、美、欧盟碳排放来源结构 24 图表27 零碳建筑样板房 26 图表28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上升 27 图表29 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政策 . 27 图表30 CCUS主要过程和技术环节. 28 图表31 2019年全球主要国家 CCUS 项目与封存量 29 图表32 中国 CCUS 项目集中在捕集阶段 . 29 图表33 中美CCUS 项目数量对比(单位个) . 29 图表34 碳汇创收及精准扶贫模式 30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图表35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立过程 . 31 图表36 中国绿色贷款规模持续攀升 . 32 图表37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下降 32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7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2020年 9月 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 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被称为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 目标”。此后,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 二次会晤、气候雄心峰会及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目标。 2021年 2月 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下 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2021年 3月 5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也提出了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 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 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 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 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作为一个可量化的约束指标,将成为我国推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的加速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 过去五年间(2016-2019)中国碳排放量年均增速 1.2,超过全球 0.8的水平。中国要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30·60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这也意味着,围绕此目标将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 策和产业规划,将拉开未来数十年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大幕。 一、 背景“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1.1 碳中和相关概念定义 1. 碳排放 碳排放一般是指以 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将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 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2020年 12月 25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 行),其中拟定了温室气体的概念和范围。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 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2. 碳达峰与碳中和 目前,学术界与权威机构均对“碳中和”的概念做过研究与界定 英国标准协会(BSI)的碳中和标准(PAS 2060)对此定义为碳中和是某一特定经济实体的特定 标的物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中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净增长为零的一种状态1。国内学者对 “碳中和”的定义为人为活动排放的 CO2对自然的影响,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减低到可以忽略的程 度,即产生的CO2基本可以平衡2。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的“碳中和”概念,是指企业、团体或者个 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 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而在此之前的“碳达峰”,则是指在某一 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1 邓明君,罗文兵,尹立娟. 国外碳中和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述评[J]. 资源科学, 2013, 355 1084-1094. 2 刘满平.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J]. 价格理论与实践, 1-6.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8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其一,“碳达峰”并不单指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而是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 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其二,“碳中和”的概念并非意味着 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因为任何行为不可能完全不排放温室气体;这是指,经过减排措施降低碳排 放量,最终通过碳补偿(Carbon Offsets)机制,购买碳信用抵消无法减少的碳排放量,以达到温室 气体的“零排放”。 图表2 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 资料来源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平安证券研究所 1.2 碳中和提出的背景 1. “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20 世纪 50年代以来,科学家通过仪器观察到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这通常被称 为“温室效应”。根据美国国家航空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相关测算,全球陆地-海洋温度异常指数 在近 140年的时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并在近 40年内发生快速上升。“温室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与不断积累,造成了地 球系统能量吸收和发射之间出现失衡,带来大气和海洋温度的上升,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系 列影响。而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会对水资源、人类社会等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3。 1)陆地水资源短缺与海洋气候变化。IPCC 在第三、 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受气候变暖影响, 对于原本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的中纬度和干旱热带地区来说,其缺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遭受干旱困 扰的地区有可能会增加,同时,水资源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植被分布和物种组成。另一方面,全球 气候变暖将导致海水膨胀、部分冰川和海冰融化,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这将进一步导致 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危险性,对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威胁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对天气依赖程度较大,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存在影响。部分 研究者通过测算得出,温度上升将会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周期,且有证据表明极端高温天气会 导致小麦早熟、减产。粮食减产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食品匮乏,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冲击。 3 封珊,徐长乐.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26-10. 排放量 时间 累计排放总量 排放峰值 达峰时间 平台期长或短 下降 快速或缓慢 增长 迅速或平缓 实现碳中和碳 排放量 下降过程碳排放 量 达峰过程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9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3)影响人类健康。一些初步观测结果表明,近年来大范围传染病的发生均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 况不佳、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受损有密切关系。就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高温热效应来说,在气候变 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增加热敏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 总体而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 来了巨大威胁,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碳中和”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图表3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相对于19611990年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平安证券研究所 2. 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和重大威胁之一,实现减排减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 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近几十年来,全球各国及政府间组织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合作推进气候 变化治理工作。我们将比较重要的组织、会议与国际协议总结如下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成立。1988年 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 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3000多名科学 家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活动,旨在为决策者定期提供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其影 响和未来风险的评估以及适应和缓和的可选方案。到目前为止,IPCC 分别于 1990 年、1995 年、2001 年、2007年和 2013年完成了五次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 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 − “诺德韦克宣言”。1989年 11月,国际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在荷兰诺德韦克举行。 大会通过了关于防止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诺德韦克宣言,提出人类正面临人为所致的全球 气候变化威胁,并决定召开全球环境问题会议,讨论制定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0年 12月,第 45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公约于 1991 年 2 月正式启动谈判,历经五轮谈判后于 1992 年 5月 9日通过,规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以及他们为应对气候变 化所承担的义务,包括提供资金、技术援助,以及实施的支持政策和行动。 − 京都议定书。1997年 12月 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京都议定书通过,这是公约 第 4条“承诺”的补充,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义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10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务;而发展中国家则继续履行公约下的义务。2007年 12月 3日,京都议定书缔约方 第三次会议在巴厘岛举行,会议制定了“巴厘行动计划”,旨在加强公约规定义务的执行。 − 哥本哈根协议。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到期的背景下,2009年 12 月 7-19日,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并在 13天的艰难谈判后,就 2021-2020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 题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提出根据科学要求,需通过减少全球排放将全球温度的升幅限制 在 2℃以下;同时提出了全球减排所需的资金安排,及不同国家的减排任务。但是,哥本哈根 协议并不具法律约束力,且并未给出发达国家2020年的具体减排目标。 − 巴黎协定。2015年 11 月 30 日-12月 12 日,公约第 21次缔约方大会暨议定书第 11 次缔约方大会(巴黎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的150多个 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开幕活动,最终达成巴黎协定。巴黎协定重申了 2℃的全球温升控 制目标,同时提出要努力实现 1.5℃的目标,并且提出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人为排放 与清除之间的平衡。此外,巴黎气候大会形成了以“国家自主贡献(NDC)每五年一次全球 集体盘点”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机制尊重各缔约方具体国情和 能力,由各国以NDC的形式自主提出其2030年前减排目标。 图表4 哥本哈根协议与巴黎协定各国的节能减排目标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NDCs目标 NDCs更新目标 中国 中国宣布2020年减排 目标 碳排放下降 40-45 二氧化碳排放 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 -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 右,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45 亿立方米左右。 美国 2020年温室气体比 2005年减排17主张 自主减排 在202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 26-28的经济目标,并尽最大努力减少 28的排放 量。 欧盟 比1990年减排20强调共同减排 到2030年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减少40的约束性目标。 到2050年实现欧盟气候中立的目标 日本 202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 到2030减少26.0(与2005年相比,2030年排放量约为10.42 亿吨CO 2当量。 日本将努力在2050年前实现 “脱碳社会” 印度 2020 年排放比2005 年少24 到2030年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水 平降低33至35。到2030 年,通过增加森林和树木 覆盖,增加25至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 德国 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 放量比1990年减少 40 同欧盟标准 同欧盟标准 俄罗斯 完全有实力达减排40目标 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70。 澳大利亚 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削减25 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6至28。 同前 巴西 排放量在预期基础上减少36.1至38.9 在202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7。 2025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 比2005年减少37。在 2030 年比2005年减少43的排 放量,2060 年实现气候中立。 非洲 寻求650 亿美元环境赔偿 岛国联盟 呼吁发达国家提高减排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11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至45 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总体上,全球各国和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即已开始通过国际协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述一 系列国际公约和协议,彰显了全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气候变化的应对是全球 性的问题,但各国无疑又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考量。因此,伴随着气候变化国际协作 的,也有各国之间的争论与博弈。最为典型的是,在减排目标与减排资金安排上,发展中国家强调 “历史责任”,发达国家则强调“同一起跑线”,这通常成为各国在气候变化应对问题上争论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要求,提出了碳达峰碳中 和的“30·60目标”,这无疑体现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二、 现状各国政策积极应对,全球碳排放增速下降 2.1 全球碳排放现状及相关政策 得益于近三十年来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共同协作,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仍保持正增长, 但增速大体呈现下降趋势。若从近 5年碳排放量的年平均增速来看,部分经济体(如英国、巴西、 日本、德国、美国、瑞士、墨西哥、法国)的碳排放量增速已经降为负值。中国近五年碳排放平均 增速为1.2,略高于全球0.8的水平。 图表5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近年来有所下降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 3.0 - 2.0 -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0 500 0 100 00 150 00 200 00 250 00 300 00 350 00 400 00 196 5 196 8 197 1 197 4 197 7 198 0 198 3 198 6 198 9 199 2 199 5 199 8 200 1 200 4 200 7 201 0 201 3 201 6 201 9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 百万吨 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 同 比( ,右轴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12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6 各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速(2015-2019) 资料来源 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从当前全球碳排放的结构来看(2019 年数据),碳排放量排名全球前十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印 度、俄罗斯、日本、德国、伊朗、韩国、印尼、沙特;亚太地区和欧洲的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较高。 粗略来看,碳排放量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人口体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图表7 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排名前10国家 图表8 2019年全球各地区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全球各国家和地区当中,欧洲国家对碳中和的关注程度更高,其中英国和欧盟在近年来出台多项政 策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的政策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 英国相关政策 英国表示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近期,英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政府和行业的各个方面, 阐述实现净零排放(Net Zero)目标的具体举措和路线规划。此外,英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在 2021年开始运行,这是英国从欧盟碳市场中脱离后新建立的碳市场。 − 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The Ten Point Plan for a 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2020年 11 月,英国政府公布的该项计划,聚焦了英国在绿色产业拥有优势并将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 阐述政府将采取的举措,旨在实现社会和经济更好的重建、支持绿色就业、以及加速实现净零 排放目标。具体举措包括在 2030年前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新车(比原计划提早 10年),以 及采取新措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碳捕获领域的领导者。 - 3.3 - 2.6 - 2.1 - 1.8 - 1.1 - 0.2 - 0.2 - 0.1 0.1 0.1 0.3 0.4 0.5 0.5 0.8 0.8 0.8 1.1 1.2 1.9 2.8 3.0 3.6 5.5 - 4.0 - 3.0 - 2.0 -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英 国 巴 西 日 本 德 国 美 国 瑞 士 墨 西 哥 法 国 俄 罗 斯 加 拿 大 沙 特 南 非 西 班 牙 意 大 利 波 兰 韩 国 世 界 澳 大 利 亚 中 国 以 色 列 土 耳 其 伊 朗 印 度 印 度 尼 西 亚 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增速( 2015 - 2019 ) 其他国家 32 中国 9826 29 美国 4965 15 印度 2480 7 俄罗斯 4日本 3 德国 2 伊朗 2 韩国 2 印度尼西亚 2 沙特 2 全球各国 CO 2排 放量 百万吨 , 2 0 1 9 年) 亚太地区 51 欧洲及欧亚 大陆地区 18 北美洲 17 中东地区 6 非洲 4 中南美洲地区 4 全球各地区 CO 2排放 量 百万 吨, 2 0 1 9 年)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13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 国家基础设施战略(National Infrastructure Strategy) 2020年 11月底,英国政府发布的 此项战略,围绕着经济复苏、平衡和加强联盟以及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三个中心目标,阐 述了政府改造英国基础设施网络的计划。 − 能源白皮书赋能净零排放未来(The Energy White Paper Powering Our Net Zero Future) 2021年 1月,英国发布了13年来首份能源白皮书,其清晰介绍了净零排放挑战所带来的机遇, 并针对能源转型、支持绿色复苏以及为消费者创造公平交易环境三项关键议题制定了多项举措, 致力通过高达 2.3 亿公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在 2032 年前减少能源、工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 放。 2. 欧盟相关政策 根据欧盟委员会出台的“欧洲绿色协议”,欧盟力争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欧盟主要从 两个方面入手来采取措施 − 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欧盟于 2003 年通过了建立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指令,并于 2005 年开始正式运作该体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也曾经历动荡,直到 过去一年间,碳价格才稳定在对低碳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水平。此外,德国与英国的碳排 放交易权体系也将在2021年开始运行,成为欧盟碳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 − 零碳排放汽车政策。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25来自交通运输行业,公路交通占到其中的 71.7,因此,欧盟把推广清洁、廉价、健康的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步骤之 一。2019年 2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绿色采购法案,规定到 2025年各成员国新购买的公共 交通车辆中,零碳排放汽车(电动、氢能源、生物能源汽车等)的比例要占到25以上。 3. 其他国家碳中和实施情况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目前已有约12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且绝大部分完成时间在2050 年。其中,苏里南、不丹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中国“30·60”目标承诺的“碳中和”达成时间为2060 年,因此,中国未来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可以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例如支持绿色就业、 支持零碳排放汽车销售、建立有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等。 图表9 各国家和地区承诺碳中和时间 国家/地区 进展情况 碳中和年份 不丹 已实现 2018年起负排放 苏里南 已实现 2014年起负排放 乌拉圭 政策宣示 2030 芬兰 政策宣示 2035 奥地利、冰岛 政策宣示 2040 瑞典、苏格兰 已立法 2045 英国、法国、丹麦、新西兰、匈牙利 已立法 2050 欧盟、西班牙、智利、斐济 立法中 2050 德国、瑞士、挪威、葡萄牙、比利时、韩国、 加拿大、日本、南非等 政策宣示 2050 美国 拜登竞选承诺 2050 中国 政策宣示 2060 资料来源刘满平(20214), CF405,平安证券研究所 4 刘满平.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J/OL].价 格理论与实践. https//doi.org/10.19851/j.cnki.CN11-1010/F.2021.02.06 5 CF40, 朱隽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国际实践, 2021.2.3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14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2.2 中国碳中和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 中国早在1998年即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旨在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后,政府在“十一五”规划期间 (2006-2010)首次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据此,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 4月在钢铁、有色、煤炭、 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 9个重点耗能行业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减排行动”, 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约一千家企业加强节能管理。 此后,政府在每个五年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并在 2011年启动了国内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可见,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出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 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并积极推进碳减排的工作。 通过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以及重点行业能效提升,中国在碳减排方面已 取得了显著成效1980年以来我国的单位 GDP 能耗就持续降低,CO2排放总量增速放缓。碳减排 的积极成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此外,我国新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对我国实现碳 中和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6。 图表10 我国主要节能减排政策梳理 资料来源根据政府文件整理,平安证券研究所 6 刘满平.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J]. 价格理论与实践, 1-6. 1 9 9 8. 1. 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 源法 颁布 2006 - 201002 “十一五”规划单位国 内生产 总值能 耗降低 20 左 右、主 要污染 物排放 总量减 少 10 ” 2 0 0 6. 4. 1303 国家发改委在 9 个重点耗能 行业开 展了“ 千家企 业节能 减排行 动” 2 0 1 1. 3. 1604 “ 十二五”规划单位国 内生产 总值能 耗降低 16 %,单 位国内 生产总 值 CO 2 排放 降低 17 % 2 0 1 6. 3. 1706 “ 十三五”规划单位国 内生产 总值能 耗降低 15 %,单 位国内 生产总 值 CO 2 排放 降低 18 % 2 0 2 0. 12. 3108 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 碳 排放权 交易管 理办法 (试行 ) , 2021. 2. 1 正 式实施 2 0 2 0. 12. 110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抓 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 放达峰 行动方 案 2 0 2 1. 1. 1 109 生态环境部印发 关于统 筹和加 强应对 气候变 化与生 态环境 保护相 关工作 的指导 意见 2 0 1 1. 10. 2905 国家发改委发布 碳排放 权交易 试点工 作通知 ,启 动了 7 个 国内碳 排放权 交易试 点。 2 0 2 1. 2. 221 0 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快建 立健全 绿色低 碳循环 发展经 济体系 的指导 意见 策略·策略深度报告 15 / 36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图表11 中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图表1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下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平安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2021 年 2 月 22 日,国务院最新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下称指导意见)对未来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做出整体布局,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 − 2025年阶段性目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 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 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 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 2035年阶段性目标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