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第58卷 第5期微纳电子技术Vol.58No.5 2021年5月Micronanoelectronic TechnologyMa y 2021 􀥊􀥊􀥊􀥊􀥊􀥊 􀥊 􀥊 􀥊 􀥊 􀥊 􀥊 􀥊􀥊 􀧊 􀧊 􀧊􀧊器件与技术 DOI10.13250/ j .cnki.wndz.2021.05.001 收稿日期2020-12-17 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换专项资助项目2020-GX-106 E-mail18710368672163.com IBC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席珍珍1,2,吴 翔1,2, 屈小勇1,2,郭永刚1,2 1.国家电投集团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安 710000; 2.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 810000 摘要对叉指背接触 IBC 太阳电池在光伏领域的结构优势和发展进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重 点介绍了IBC太阳电池前表面场、背面p和n区结构、金属化电极的制备方法,并从工业化角 度评述了各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与发展。总结了IBC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几种工艺优化方向,包 括p和n区结构设计、正面陷光技术及表面钝化等。除此之外,从IBC太阳电池技术与效率提 升方面详细介绍了三种基于IBC太阳电池技术的新型太阳电池技术,包括叉指背接触异质结 HBC 太阳电池、多晶硅氧化物叉指背接触 POLO-IBC 太阳电池以及钙钛矿IBC叠层太阳 电池 PSC IBC ,并总结了近年来上述三种新型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对IBC电池 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技术提升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叉指背接触 IBC 太阳电池;背接触异质结 HBC 太阳电池;多晶硅氧化物叉指背 接触 POLO-IBC 太阳电池;钙钛矿叠层;钝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TM9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4776202105-0371-08 Research Progress in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Technology Xi Zhenzhen1,2, Wu Xian g1,2, Qu Xiao y on g1,2, Guo Yon gg an g1,2 1. SPIC Xi an Solar Power Co., Ltd., Xi an 710000, China; 2. HHDC Xining Solar Power Co., Ltd., Xining 810000,China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advanta g es and develo p ment p rocess of interdi g itated back contact IBC solar cells in the p hotovoltaic field are briefl y introduced. The p re p aration methods of the front surface field , backside p and n zone structures and metallized electrodes of the IBC solar cells are introduced em p haticall y , and the advanta g es , disadvanta g es and p ro g ress of each p re p a- ration method are reviewed from the p ers p ective of industrialization. Several p rocess o p timization directions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 rocess of the IBC solar cells are summarized , includin g the structure desi g n of p and n zones , front li g ht-tra p technolo gy , surface p assivation , etc. In ad- dition , from the p ers p ective of the IBC solar cell technolo gy and efficienc y im p rovement , three new solar cell technolo g ies based on the IBC solar cell technolo gy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 inclu- din g the interdi g 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the hetero j unction HBC , interdi g itated back 173 微 纳 电 子 技 术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p ol y silicon on oxide POLO-IBC and interdi g 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p erovskite tandem PSC IBC , and the technolo g ical research p ro g ress of the above three new t yp es of solar cells in recent y ears is summarized. Finall y , the future challen g e and the tech- nolo g ical im p rovement of the IBC solar cells are p ros p ected. Key words interdi g itated back contact IBC solar cell ;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the hetero- j unction HBC ; interdi g 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p ol y silicon on oxide POLO-IBC ; p erovskite tandem ; p assivation technolo gy EEACC8420 0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以 及需求量逐年上升,碳排放量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 趋势越发严重。为了在205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量 的目标,将能源可持续性问题的影响降至最低,有 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至关重要。在可再生清洁能源 中,太阳能光伏 SPV 是世界上最具潜力和可持 续性的能源[1] 。预计至2050年, SPV发电将占据 全球总发电量的2025 [2] ,而市场上90的 SPV需求都来自于晶硅电池组件。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 n型高效单晶硅电池优 势逐渐显现,具有优异的光利用率的叉指背接触 IBC 太阳电池结构被认为是高效晶硅太阳电池研 发的必要条件。 IBC电池的结构特点在于正面无栅 线、正负电极均在背面形成交叉排列结构。这种正 面无遮挡结构完全消除了栅线电极造成的遮蔽损耗, 实现入射光子的最大利用化,从而有效提高电池效 率和发电量。随着工艺的优化以及技术的升级, IBC 太阳电池将在未来光伏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自背接触太阳电池概念被提出,最先主要用于 聚光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衍生出叉指背接触太 阳电池[3] 。1986年, P.Verlinden等人[4]制备出在标 准光强下光电转换效率为21的IBC太阳电池。 2004年, Sun p ower公司研发的IBC太阳电池在 149 cm2的n型基体上光电转换效率为21.5 [5]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14年, Sun p ower公司将 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了25.2 [6] 。除 此之外,2017年,天合光能公司[7]通过自主研发, 在6英寸1英寸2.54 cm 的n型单晶硅上实现 了24.13的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2019年, 黄河水电公司建立国内首条IBC电池量产线,获得 23.7的量产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8] 。 为了进一步提高IBC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 率,除了对现有工艺如前表面场、选择性掺杂和 先进陷光技术等的优化外, IBC太阳电池技术与 光电转换效率提升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提高 IBC太阳电池的钝化效果,二是作为底电池应用于 叠层电池中提升光利用率。现阶段,通过优化IBC 太阳电池表面钝化而衍生的新型高效太阳电池包括 叉指背接触异质结 HBC 电池和多晶硅氧化物 选择钝化背接触 POLO-IBC 电池,其主要在于 应用载流子选择钝化接触可以抑制少数载流子在界 面处的复合速度,从而有效提高IBC太阳电池表 面钝化效果[9] 。随着钙钛矿电池技术的发展,随之 衍生的钙钛矿IBC叠层太阳电池 PSC IBC 受到 研究者们的重视,成为突破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壁垒的重要选择。其主要技术在于具有高带隙的顶 部电池能够吸收短波长的光,具有低带隙的底部电 池则可以对长波长的光进行吸收[10] ,从而使叠层 太阳电池能够更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提高IBC 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 1 IBC电池 IBC太阳电池与其他晶硅电池在结构上有明显 区别,其主要特征在于, IBC太阳电池的正面无金 属栅线,发射极和背场以及对应的正负金属电极呈 叉指状集成在电池的背面,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11] 金属接触(n) 钝化层 金属接触(p) n BSFp 发射极n BSF n 型 Si n 前表面场 钝化层 ARC SiNx 图1 IBC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11] Fi g.1 Structure dia g ram of the IBC solar cell [11] 273 席珍珍等 IBC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所示,图中BSF为背表面场, ARC为减反射层。 这种独特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 光学损失,从而获得更大的短路电流[12] ,有效提 高IBC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由于IBC太阳电池前表面收集的载流子要穿 过衬底远距离扩散到背面电极,所以主流的量产 IBC电池一般采用少子寿命更高的n型单晶硅衬 底。 IBC太阳电池正面采用金字塔结构和抗反射层 改善光捕获效果,钝化层底下可通过扩散方式形成 前表面场 FSF 或者p型浮动结 FFE 结 构[13] 。当采用FSF结构时,电池上表面n/ n高 低结能够充当电场,排斥前表面的少数载流子,从 而减少了前表面载流子的复合,有利于IBC太阳 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当采用FFE结构时, 电池表面形成p/ n结, p型 FFE将向衬底中注入 一定浓度的少子空穴,通过增加衬底中的少子空穴 浓度来提升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如图2[13]所示。 (b) FFE(a) FSF 发射极BSF 发射极BSF 图2 FSF和FFE结构的IBC太阳电池空穴电流模拟图[13] Fi g.2 Simulation dia g rams of the hole current of the IBC solar cells with the FSF and FFE structures [13] IBC太阳电池背面一般可采用印刷源浆、光 刻、离子注入或激光掺杂等方式形成叉指状的p 区和n区。以印刷源浆方式进行p区和n区掺 杂具有成本优势,且工艺简单,但易造成电池表面 缺陷,掺杂效果难以控制,尚未应用于IBC太阳 电池。光刻技术具有复合低、掺杂类型可控等优 点,但工艺过程复杂,工艺难度大。离子注入方式 具有控制精度高、扩散均匀性好等特点,但其设备 昂贵,易造成晶格损伤。2017年, Y.S.Kim等 人[14]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分别进行硼掺杂和磷掺杂, 制备的IBC太阳电池获得了22.9 5英寸硅片 的光电转换效率。激光掺杂工艺简单,常温可制 备,但其需要精确对位。2017年, M.Dahlin g er 等人[15]采用激光掺杂的方式,制备了单元电池宽 度小于500 μ m的IBC太阳电池,获得了23.24 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对于IBC太阳电池的背面金属化,行业量产 采用丝网印刷和铜蒸镀两种方式。随着丝网印刷原 辅材料和设备的不断优化与更新, IBC太阳电池背 面电极的精确对位问题已得到解决,这也给背面设 计优化与成本控制提供了很大空间,丝网印刷方式 优势逐渐显现。 在IBC太阳电池的工艺优化中,叉指状的p 和n区结构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2014年, D.Carrió等人[16]采用TCAD仿真软件模拟了理想 情况下单元电池宽度与金属接触面积对IBC太阳 电池性能的影响,如图3[16]所示。模拟结果表明, 优化p区占比、减小金属接触面积有利于IBC太 阳电池性能的提高。为了最大程度获得光捕获,正 面采用先进陷光技术对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 250 200 150 100 50 0 5 10 15 20 25 30 35 Contact radius/滋m p 型 n 型 27.5 27.0 26.5 26.0 O p t i m u m p i t c h / 滋 m 27 26 25 24 2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Pitch/滋m p 型 n 型 隔离区 0 滋m隔离区 80 滋m (b) 金属接触面积 (a) p 区宽度 E f f i c i e n c y / E f f i c i e n c y / 图3 p区宽度和金属接触面积对IBC太阳电池 性能的影响[16] Fi g.3 Influences of p zone width and metal contact area on the IBC solar cell p erformance [16] 373 微 纳 电 子 技 术 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 P.Orte g a等 人[17]将Al2O3黑硅技术应用在IBC太阳电池正面 来降低表面反射。实验结果发现在300 1 000 nm波长范围内, IBC太阳电池表现出了极低 的反射率低于0.7 和表面复合速率,在p型 和n型衬底上分别获得了22和22.1的电池光 电转换效率。除此之外,优异的表面钝化也有利于 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2020年, T.C.Kho等人[18]提出了一种SiO2-SiNx-SiOx ONO 表面钝化膜结构,使IBC太阳电池的磷扩 散和硼扩散表面饱和电流密度J0分别小于10和 20 fA · cm-2,展现了比较好的表面钝化效果,相 应的IBC太阳电池也获得了25的光电转换效率。 IBC太阳电池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理论研 究与技术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发展,近年来部分 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参数如表1所示,表中 Voc为开路电压,Jsc为短路电流密度,FF为填充 因子。在此期间, Sun p ower公司对IBC太阳电池 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 n型电池技术市场占有率的不断增加,进一步提高 光电转换效率也成为IBC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重 点。目前,基于IBC太阳电池结构衍生的新型高 效太阳电池研究可分为两个方向,即叠加高质量钝 化接触结构和作为底电池制备叠层电池。前者包括 HBC 、 POLO-IBC高效晶硅电池技术,后者主要 为PSC IBC叠层电池技术。 表1 近年来部分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Table 1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 y of the IBC solar cells in recent y ears 文献 电池面 积/ cm2 光电转换 效率/ Voc / mV Jsc / mA · cm-2 FF/ [6]153.525.273741.282.7 [19]243.225.04715.642.2782.81 [20]424.4±0.770341.9582.7 [18]425±0.6716±1.143±0.7981±1.9 [15]423.24±0.47681.6±2.341.34±0.7982.47±0.54 2 基于IBC的新型高效太阳电池 2.1 HBC电池 2007年, M.Lu等人[21]提出将异质结 HJT 太阳电池与IBC太阳电池相结合,在常规直拉 CZ n型硅片上制备出叉指背接触异质结太阳电 池,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11]所示。与IBC太阳电池 结构相比, HBC太阳电池采用氢化非晶硅 a-Si∶H 作为双面钝化层,在背面形成局部异质 结结构,基于高质量的非晶硅钝化,获得高开路电 压。与HJT太阳电池相比, HBC太阳电池前表面 无电极遮挡,采用减反射层取代透明的导电氧化物 薄膜 TCO ,在短波长范围内光学损失更少,成 本更低。截至目前, HBC太阳电池代表着晶硅太 阳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水平。 电极接触 p a鄄Si/n a鄄Si 背面 i a鄄Si 钝化层 CZ Si 正面 a鄄Si 钝化层 减反射层 图4 HBC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11] Fi g.4 Structure dia g ram of the HBC solar cell [11] 2014年, Shar p公司[22]提出采用光刻加湿法 工艺在背面形成叉指状的a-Si∶H i / a-Si∶H n 和a-Si∶H i / a-Si∶H p 层,采用蒸镀方式制备 HBC太阳电池,获得25.1的电池光电转换效 率。2017年,日本Kaneka公司[23]采用产业化的 电容耦合RF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ECVD 的方式形成非晶硅层,在180 cm2的大 面积硅片上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26.3的HBC太 阳电池;同年, Kaneka公司[24]通过优化串联电阻 和欧姆接触性能,将H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提高至26.63 。表2总结了Shar p 、 Panasonic和 Kaneka公司近年来在HBC太阳光电转换电池技 术开发中获得的重要进展与具体电性能参数。为了 进一步研究H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极限,2018 年, P.Procel等人[25]对HBC太阳电池载流子传输 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减小晶硅界面处的能带 弯曲和掺杂层与TCO界面处功函数不匹配,采用 TCAD仿真软件获得了27.2的电池光电转换 效率。 473 席珍珍等 IBC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表2 近年来部分H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Table 2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 y of the HBC solar cells in recent y ears 文献 电池面积/ cm2 光电转换 效率/ Voc / mV Jsc / mA · cm-2 FF/ Shar p [26]3.724 925.1736 41.7 82 Panasonic [27]143.7 25.6740 41.8 82.7 Kaneka [23]180.426.374442.383.8 Kaneka [24]179.726.6374042.584.6 HBC太阳电池有高质量的钝化效果和低的温 度系数,不仅电池端光电转换效率优势明显,而且 在组件端相同条件下发电量更高。然而, HBC太 阳电池虽然具备大短路电流和高开路电压的双重优 势,但也兼具了IBC太阳电池与HJT太阳电池在 结构与工艺上的难点。 HBC太阳电池不仅需要解 决HJT技术存在的TCO靶材和低温银浆成本高 以及良率低等问题,还需要解决IBC技术严格的 电极隔离、制程复杂及工艺窗口窄等问题。因此, 尽管H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优势明显,但其 至今未实现产业化。 2.2 POLO-IBC电池 多晶硅氧化物 POLO 选择钝化接触技术是 通过生长SiO2和沉积本征多晶硅,采用高温退火 方式使正背面的SiO2钝化薄层形成局部微孔,通 过微孔和隧穿特性实现电流的导通[28] 。因此,将 POLO技术用于正面无遮挡的IBC太阳电池,能 在不损失电流的基础上提高钝化效果和开路电压, 获得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IBC太阳电池。 2018年, ISFH公司[29]采用区熔 FZ 法制备 的p型单晶硅片将POLO技术应用在IBC太阳电 池上进行钝化,在4 cm2电池面积上获得了 26.1的POLO-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如 图5 a [30]所示。但是此结构制备流程相对复杂, 并且使用了多次光刻和自对准的工艺。为了简化工 艺,2019年, ISFH公司[30]在p型钝化发射极及 背局域接触电池 p -PERC 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多 晶硅沉积设备,在常规CZ法的掺镓p型单晶硅片 上制备POLO-IBC电池,获得了21.8的光电转 换效率。其中,利用原位掺杂方式制备掺杂多晶硅 层,采用常规丝网印刷和共烧结方式形成金属接 触,如图5 b [30]所示。这种方法制得的POLO- IBC电池与目前常规产线兼容性高,但光电转换效 率较低。 n 型 c鄄Si n 多晶 Si p 型 c鄄Si p 型多晶 Si SiOx AlOx SiNx Al Ag(电极接触) (a) 多次光刻和 自对准工艺 (b) 基于 p鄄PERC 技 术简化工艺 p 型单晶硅衬底 本征多晶硅 图5 采用多次光刻和自对准工艺制备的POLO-IBC电池结 构示意图和基于p -PERC技术简化工艺的POLO-IBC电 池结构示意图[30] Fi g.5 Structure dia g rams of the POLO-IBC solar cell p re- p ared b y the multi p le-litho g ra p h y and self-ali g nment p rocesses , and the POLO-IBC solar cell p re p ared b y sim p lif y in g p rocess based on p -PERC technolo gy [30] 除了在p型电池上的尝试外, POLO技术在n 型IBC太阳电池上的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 展。 G.T.Yan g等人[31]采用离子注入的方式对沉 积的非晶硅进行掺杂,高温退火后形成多晶硅隧穿 钝化接触,在n型晶硅基底上获得了21.2的IBC 电池光电转换效率。2018年,通过优化前表面, 将POLO-I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了 23 [32] 。2019年,天合光能公司[33]采用低压化学 气相沉积 LPCVD 法对IBC电池的BSF进行多 晶硅隧穿钝化,仅通过调节湿法工艺使其与原始 IBC电池工艺相兼容,在6英寸硅片上实现了IBC 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由24.1到25的技术提升。 表3总结了近年来部分POLO-IBC太阳电池光 电转换效率等的具体电性能参数,发现现有文献报 道对于POLO-IBC太阳电池的研究多基于小面积硅 片。然而,随着n型高效电池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大, POLO-IBC太阳电池技术与效率优势逐渐显现,部 分制造商已完成了大面积POLO-IBC太阳电池量产 技术的开发。 POLO-IBC太阳电池具有稳定性好、 选择性钝化接触优异及与IBC技术兼容性高等优势。 不仅能够应用于n型晶硅基底,也可以应用于p型 基底,在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都有巨 大潜力。目前, POLO-IBC太阳电池的技术难点主 要集中在背面电极隔离、多晶硅钝化质量的均匀性 以及与IBC工艺路线的集成等。但随着LPCVD和 573 微 纳 电 子 技 术 PECVD等设备的不断升级, POLO-IBC太阳电池技 术在未来将更具发展前景。 表3 近年来部分POLO-IBC太阳电池 光电转换效率 Table 3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 y of the POLO-IBC solar cells in recent y ears 文献 电池面 积/ cm2 光电转换 效率/ Voc / mV Jsc / mA · cm-2 FF/ [29]3.98626.10±0.31726.6±1.842.62±0.484.28±0.59 [31]921.269239.278.3 [32]22370142.277.8 [34]3.9724.25±0.49727.1±2.541.57±0.7980.23±0.52 [35]425.01±0.38722.7±2.2 41.9±0.682.60±0.60 2.3 PSC IBC叠层电池 为了突破晶硅太阳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理论极 限29.4 ,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理论效率达 到30以上成为光伏行业新的研究热点[36] 。钙 钛矿的带隙为1.55 eV 时,可以吸收波长小于 800 nm的光子,而带隙为1.12 eV 的晶硅电池可 吸收波长小于 1 100 nm 的光子。因而,将钙钛矿 电池与IBC太阳电池结合制备的叠层电池能够实 现吸收光谱互补,通过提高太阳光谱的利用率来提 高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一般来说,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有2终端2- T 和4终端4-T 两种结构,如图6[37]所示。 其中,2-T叠层电池[38]又称集成一体化结构,是 指在硅电池上生长钙钛矿电池,采用中间层连接两 个子电池,分别从上方钙钛矿和底部晶硅引出一个 电极,构成2个终端结构。4-T叠层电池[38]又称 为机械堆叠结构,是指将带隙较大的钙钛矿电池作 为顶电池,将带隙较小的晶硅电池作为底电池,通 过简单堆叠形成叠层电池,因而,顶电池和底电池 分别保留其正负极,构成4个终端结构。2-T叠层 电池结构需要解决顶电池和底电池电流匹配的问 题,因此制备简单的4-T结构在PSC IBC叠层电 池中研究更为广泛。2017年, T.Duon g等人[39]研 究了4-T PSC IBC叠层电池,将稳态光电转换效率 17.4 的钙钛矿电池与 I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23.9 进行机械堆叠,获得了26.4的光电转 换效率。 (c) 3鄄T(b) 4鄄T(a) 2鄄T 图6 2-T 、4-T和3-T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37] Fi g.6 Structure dia g rams of 2-T ,4-T and 3-T p 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37] 然而,4-T叠层电池需要解决两个单独表面之 间的互连问题,为了充分利用IBC电池结构优势 提出了独特的3-T PSC IBC叠层电池结构,如图 6[37]所示。表4总结了近年来PSC IBC叠层电池部 分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PSC IBC叠层结构上主 要以4-T结构为主,3-T结构作为IBC叠层电池特 有的新的研究方向仍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支撑。 2017年, G.W.P.Adh y aksa等人[40]对相同条件 下,2-T 、3-T和4-T的PSC IBC叠层电池进行电 性能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在18光电转换效率 的正面未制绒的IBC底电池上,采用相同钙钛矿 材料制备的2-T 、3-T和4-T 的PSC IBC叠层电池 结构分别获得了24.8 、32.9和30.2的光电 转换效率。在25光电转换效率的正面制绒的 IBC底电池上,制备的3-T和4-T 的 PSC IBC叠 层电池结构分别获得35.2和32.8的光电转换 效率。这从理论上证明了3-T结构在PSC IBC叠 层电池上的优势。 表4 近年来部分PSC IBC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Table 4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 y of the PSC IBC solar cells in recent y ears 文献 叠层 结构 叠层 效率/ 电池 类型 光电转换 效率/ 电池面 积/ cm2 Voc / mV Jsc / mA · cm-2 FF/ [42]4-T27.7PSC17.10.211.2051878.9 IBC24.740.71742.581 [43]4-T23.9PSC 15.347.122073.5 IBC2340.69141.380.6 [41]3-T17.1PSC11.70.781.11717.463.5 IBC HJT5.40.780.614.464.2 [44]4-T26.2PSC180.56 1.1619.778.7 IBC23.21.650.6941.481.2 673 席珍珍等 IBC太阳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 2020年, P.Tockhorn等人[41]尝试将IBC SHJ电 池与钙钛矿电池制成3-T叠层电池,获得了 17.1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而相应的仿真光电转 换效率达到27 ,如图7[41]所示图中IZO为氧 化铟锌, S p iro-OMeTAD为2,2 ,7,7 -四溴-9, 9 -螺二、三4-磺苯胺, ITO为氧化铟锡,VIBC 为IBC太阳电池的电压,Vp erovskite为钙钛矿电池的 电压,这主要由于串联电阻和光损耗使3-T叠层 电池性能减弱。 VIBC - V p er ovs k i t e - Ag ITO a鄄Si H(n ) Ag ITO a鄄Si H(p ) a鄄Si H(i) c鄄Si(n) a鄄Si H(i) a鄄Si H(n ) ITO SnO2 钙钛矿 Spiro鄄OMeTAD MoO3 IZO Ag LiF 图7 3-T PSC IBC叠层太阳电池示意图[41] Fi g.7 Schematic of 3-T PSC IBC tandem solar cell [41] 虽然实验室PSC IBC叠层电池理论光电转换 效率展现了比较理想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叠层结 构的选择以及理论与工艺匹配的研究仍是未来需要 解决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叠加钙钛矿太阳电池 对原来的硅太阳电池产品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以及 在现有硅太阳电池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开发PSC IBC叠层电池生产技术的技术兼容问题也需要进行 全面的研究与评估。 3 结 语 p -PERC电池片近两年扩张势态迅猛,占据晶 硅电池主要市场,但由于快速扩产和光电转换效率 的瓶颈,未来n型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 目前, n型电池代表性的技术路线包括隧穿氧化层 钝化接触 TOPCon 、 HJT和IBC太阳电池,而 IBC太阳电池无论是在技术研究还是在产业化方面 都已相对成熟,且高光利用率的结构优势使其成为 未来高于25光电转换效率晶硅太阳电池技术的 必要选择。然而,不管是Sun p ower公司还是其他 IBC太阳电池生产供应商均面临生产成本高的问 题,这就使IBC的市场比较局限,如何降低成本 是IBC电池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I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从产业 化角度,一方面可通过对背面设计、正面陷光以及 组件电学与光学等方面进行工艺优化,另一方面可 通过载流子选择性钝化技术包括叠加异质结或多 晶硅氧化物选择钝化接触技术来提高本体和表面 钝化,实现I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突破。但相应 的HBC和POLO-IBC太阳电池技术仍需解决p n 区隔离、制程简化和工艺兼容等问题。而对于目前 备受关注的PSC IBC叠层电池,虽然理论效率较 高,但实际应用存在的界面匹配以及可靠性问题仍 需进行系统研究。因此,从产业化角度来看, POLO-IBC太阳电池技术以其设备与工艺兼容性 优势,更具有技术推广与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GHOSH B K , WEOI C N J , ISLAM A , et al. Recent p ro- g ress in Si hetero- j unction solar cell a com p rehensive review [ J ] . 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 gy Reviews , 2018, 82 1990-2004. [2] 钱伯章.国际能源分布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技术路线图 [ J ] .太阳能,2010820. [3] KERSCHAVER E V , BEAUCARNE G.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a review [ J ] . Pro g ress in Photovoltaics , 2010, 14 2 107-123. [4] VERLINDEN P , WIELE F V D , STEHELIN G , et al. An interdi g 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hi g h efficienc y un- der concentrated sunli g ht [ C ]// Proceedin g s of the 7th E.C. Photovoltaic Solar Ener gy Conference. Sevilla , S p ain , 1986 885-889. [5] MULLIGAN W P , ROSE D H , CUDZINOVIC M J , et al. Manufacture of solar cells with 21 efficienc y [ C ]// Pro- ceedin g s of the 19th Euro p 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 gy Con- ference.Paris , France ,2004387-391. [6] SMITH D D , COUSINS P , WESTERBERG S , et al. To- ward the p ractical limits of silicon solar cells [ J ] . IEEE Jour- nal of Photovoltaics , 2014, 46 1465-1469. [7] X F. 天合光能IBC电池效率超过24 [ J ] . 军民两用技术 与产品, 201711 35. [8] 陈悦.青海产IBC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再突破[ N ] .西海都 市报,2020-6-3 A02 . [9] BATTAGLIA C , CUEVAS A , de WOLF S. Hi g h-efficienc y cr y - 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status and p ers p ectives [ J ] . Ener gy 773 微 纳 电 子 技 术 Environmental Science , 2016, 95 1552-1576. [10] 郝春云, 杨明辉, 杨海涛, 等. 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 展 [ J ] . 化工新型材料, 2004, 12 19-22. [11] LIU J , YAO Y , XIAO S , et al. Review of status develo p - ments of hi g h-efficienc y cr y stalline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