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中国与 新气候经济 China and New Climate Economy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能科楼C座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Energy Science Building, Tower C 网址 http//3e.tsinghua.edu.cn Tel 86 10 6278 4805 Fax 86 10 6277 1150 China and New Climate Economy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重塑未来 3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重塑未来 05 25 37 55 86 118 133 安全的能源与气候系统 新气候经济 清洁的空气与环境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能源与环境的 协同治理 战略与政策 01 02 03 04 05 06 07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执行摘要 01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执行摘要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执行摘要 02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扩展人类的自由并为当代及未来提供一个更好、更安全以及更清洁 的地球。因此经济增长仅是通向发展的路径,而不是发展的同义词。 世界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虽然在未来的十五年,全球经济有继续增长 50 的潜力,但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正在显现,为经济增长的 长期前景投下了阴影。在未来的十五年,中国有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潜力,因而中国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更甚于其他的国家。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执行摘要 03 经济 能源 环境 在长达30年的高速发展后,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放 缓, 最 近 2012 和 2013 年 GDP增长速度在7.7左右, 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最低的增速。对中国经济发 展前景的争论从未停止并且 将继续持续。我们的分析表 明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增 长主要动力来源于资本投入 与固定资产投资。未来由于 投资回报率的降低,投资拉 动的高经济增长趋势将不可 持续,而资源约束对经济增 长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很大一 部分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进 步及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抵 消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负 面作用。在乐观的情景下, 中国经济虽然仍将回落,但 可在近期维持7-8的增速, 并在2030年回落至5。如 果中国不能通过技术进步和 提高生产率有效应对资源约 束的负面影响,则中国也有 可能进入低速增长的“中等收 入陷阱”。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末期和 城市化的中期,能源仍然是 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 国通过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 生能源努力提高能源生产率, 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目 前中国的能源供应仍高度依 赖化石能源。中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 源进口国。即使中国保持目 前的节能政策力度,在这一 持续减排情景下,中国的一次 能源需求也将全面超过供应能 力,到2030年石油的对外依 存度将达到75,天然气将 超过40,煤炭也将大幅超 出安全高效的科学产能,对能 源供应和能源安全形成巨大压 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体相 比,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 构及居高不下的第二产业比重 也使得中国的经济更易受到能 源价格变动的冲击,大约构成 中国20GDP的经济部门极 易受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 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经济体 的数倍。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 化建设,大气污染在中国东 部地区日益加剧,已成为中 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制约瓶颈。中国大气污染的 突出特点是高浓度颗粒物污 染,导致大气灰霾事件在许 多地区频繁出现。其中又以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 气污染最为严重。我们的研 究显示,煤炭是中国PM 2.5 的 重要排放源,在京津冀、长 三角、珠三角等重污染区域, 煤炭的贡献在5070之间。 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中国 保持目前节能减排和环保政 策的力度,到2030年,除 珠三角能基本能够实现空气 质量全面达标外,长三角和 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依然 难以达标。而即便采取最为 严格的末端处理措施,在不 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度的 情况下,到2030年仍然有 接近半数的城市存在空气质 量不达标的风险。能源和经 济的结构性问题是这些地区 空气质量难以达标的主要原 因。 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30年回 落至 增长前景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 进步及生产率的提高部分抵消 资源约束的负面作用; 5 中国经济更易受到能源价格变 动的冲击,受影响的产业部门 占GDP的约 如不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 度,接近 20 50 是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数倍; 的中国城市到2030年仍存在 空气质量不达标的风险,能源 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不达标 的主要原因。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执行摘要 04 中国的领导人和决策者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 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领域同时面临世界上最严峻的 挑战。在未来的十五年,中国面临着一系列重要 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不仅将塑造中国的未来,也 将塑造世界的未来。中国有机会在2030年前跻 身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并成为全球GDP总量最 大的经济体,但需要在未来20年实现可持续的 经济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机 会主导世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引领世 界能源的未来,但需要实现能源体系的重大变革, 建立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与消费 体系;中国有机会在全球低碳发展中扮演重要角 色,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向产业链上游移动,但需 要进一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气候变化带来 的风险;中国有机会以环境改善优化经济增长, 但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质量。 意识到经济、能源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 系,本报告就未来十五年中国如何综合和集成这 些领域的政策目标,通过清晰、一致和渐进提高 的政策工具,实现向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转型提 出如下政策建议。 我们建议中国应尽早制定中长期的CO 2 减排目 标,并以此为导向,构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 式转变和加速节能减碳的“倒逼”机制。报告着重 分析了如下情景,其中中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 放将在2030年左右停止增长并尽快开始下降, 2030年单位GDP的排放强度将比2010年降低 约58。实现该情景需要中国采取进一步的结 构调整、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 策。在这一加速努力情景下,中国可以有效的平 衡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质量的多重目标, 实现多个政策目标的同步改善。报告的分析表明, 在这一情景下,中国将可以极大减少对化石能源 和进口能源的依赖,在不增加能源成本的前提下 改善能源结构,增强经济对能源价格变动的韧性。 同时结合更加严格的环境治理政策,中国绝大多 数城市的空气质量可以达标,实现空气质量的全 面提升。通过适当的政策设计,这一低碳目标对 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可以控制在GDP的1 之内。并且如果考虑到降低空气污染的协同效益, 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成本可以被抵消。 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并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建议以 渐进增强的方式引入这一目标,实现向绿色低碳 发展路径的平稳过渡。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 型,我们建议在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和经济相 对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引入总量减排目标,并逐 步扩展成覆盖所有行业和所有地区的全经济范围 的总量减排目标。为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我 们建议首先引入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煤炭消费总 量应在2020年之后停止增长,并尽快实现绝对 下降。这一渐进增强的建议也适用于碳价政策。 通过价格改革使化石燃料价格体现隐藏的外部环 境成本,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投资向低碳基础设施倾 斜,通过竞争性的市场鼓励企业投资于低碳技术, 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的政策实践表明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 应对气候变化才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未来 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必须为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创造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 遇,在各国之间分享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促进国 际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的共赢。 未来中国可以证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 环境质量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的目标可以同步实 现。我们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繁荣的城市 中享受一流的教育、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空 气质量和人体健康。这不仅是中国梦。也将成为 世界梦,中国将带领着世界一同展开新气候经济 的蓝图。 在加速减排情景下, 中国的能源二氧化碳 排放将在 2030 年左 右停止增长并尽快开 始下降,2030 年的单 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 强度比2010年降低 约 58。 为实现能源结构低碳 化,应首先控制煤炭 消费总量,煤炭消费 总量应在 2020 年后 停止增长并尽快实现 绝对下降。 加速减排情景下,结 合更加严格的环境治 理措施,中国可以实 现空气质量的全面提 升,实现经济发展、 能源安全和环境质量 多个政策目标的同步 改善。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05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重塑未来 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 中国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 一。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预计 2030 年左右经济总规模将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与此同时,经济增 长也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的日益 增加,环境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态势仍在持 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中 国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并将对 全世界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以及应对气 候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06 - 1.1 变化中的中国 发展与成就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世界瞩目 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不仅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为世界发 展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造成 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发展 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 和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 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中国的 GDP总量从1980年不足1900亿美元(美元现价, 下同)增长到2012年超过82000亿美元,以不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图 1-1 中国的经济发展 变价计算增长了20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 体。人均GDP1980年仅为193美元,2012年突 破6000美元,以不变价计算增长15倍。中国为 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总量方面, 2012年中国GDP已占世界GDP总额的11.3; 2001-2010年,中国经济新增量达到4.6万亿美元,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7。同时中国是 一个成长迅速、积极参与全球分工的贸易伙伴,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 是1978年水平的143倍。其中,进口总额占世界 货物进口比重9.1,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 场,创造了超过1400万个就业岗位。 注以人均 GDP 衡量,中国在 1995 年之前属低收入国家,1995 年 -2001 年属中低收入国家,2002 年开始迈 入中等收入国家时期。据国家发改委公开表示,中国有望在“十三五”时期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07 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国民生活质量。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快速提升, 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人民生活幸福感 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口享受到了现代化生 活。1980年至2012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 入从477.6元上升到24564.7元,以不变价计算 增加了9倍以上;在消费结构上,恩格尔系数 从56.9降至36.2;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1.3 元上升到7916.6元,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近8.5 倍;在消费结构上,恩格尔系数从61.8降至 31.3。根据联合国标准,中国城、乡家庭消费 的恩格尔系数均降至40以下,已基本解决人 民温饱问题(参见图1-3)。以世界银行的绝对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图 1-2 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贫困标准(以PPP法计算每日生活费低于1.25 美元)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消除贫困上取 得了惊人的成绩。1980年,中国有84的人口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9年这一比例已降低至 11.8。以绝对人口数量来看,中国在三十年间 消除了6.67亿贫困人口(参见图1-4、图1-5)。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08 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 图 1-3 中国人均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 图 1-4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09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图 1-5 中国消除贫困的国际比对 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以 PPP 方法计算,每日收入 1.25 美元以下 1980年 中国 印度 印尼 巴西 巴基斯坦 尼日利亚 孟加拉国 墨西哥 2009年 201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出生时)已达75岁, 超过同时期的世界平均水平(71岁),较1980 年水平提升8岁。现在的中国,拥有规模上世 界第三的庞大铁路系统和世界第一的高速公路系 统,每100人中有超过42个互联网用户,81个 手机用户,各种耐用家电的使用量与1980年相 比增加了几十甚至几百倍。据IEA统计,中国的 无电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0.3,中国官方宣布 到2015年实现全国人口100通电率。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0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 1-6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变化与国际比较 图 1-7 中国城镇家庭耐用消费品量(每百户)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1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图 1-8 中国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量(每百户) 洗衣机 电冰箱 彩电 空调 照相机 移动电话 计算机 摩托车 - 1.2 2030 年的中国与世界 从当前到2030年,预计全球人口将增长15- 30,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2030年 降低为17.2左右,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 重,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将持续增加。未来 全球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速为0.4,发展中国家城 镇化水平加快,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 52.6提高到68.7,城镇化率及增速均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中长期内中国依然会保持较快的增 长潜力,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的成倍增长,二氧化碳排 放将进一步增加。中国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资源环 境压力,当前的环境治理措施难以遏制大气污染 恶化的趋势。 在中等水平下,世界总人口将在 2030 年达到约 85 亿,2050 年达到 95 亿。印度将成为世界第 一人口大国,非洲迎来持续的人口增长。我国人 口将 2020-2030 年达到峰值,人口老龄化趋势 加快。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2 根据联合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 2012 世界人口展望,在中等生育率水平下,全球 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84.2亿,2050年将达到 95.5亿。随着未来中国人口总量减少、增速减缓, 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预计到2020 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为18.6,到 2030 年该比重降低为17左右,到2050 年进一 步降低为14.5。印度人口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并在2030 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从 当前到2050年,非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将 不断上升,到2030 年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比重约为20,2050年该比重将超过25。欧 洲地区人口总量占全球人口比重将稳定下降,从 2020年9.6逐步降低为2030年的8.7,2050 年7.4。拉丁美洲人口比重在未来30 多年时间 内将维持相对稳定,约占世界人口的8。 而按本研究的预测,如果中国保持独生子女政策 不变,我国总人口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 约13.8-14.1亿人,随后人口总数将逐步回落,并 在2050年达到12.4-12.8亿人。而如果中国放松 单独二胎政策,中国的总人口将在2020年增长 到14.33亿,2050年回落到13.85亿。而如果假 设中国在2015年完全放开二胎政策,2020年中 国人口将达到14.52亿,2050年达到15.18亿。 按中等生育率水平计算,2020 年、2030 年和 2050 年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13.4、 16.3和21.2。中国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 将持续增加,按中等生育率水平计算,2020 年 中国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16.9,2030 年上升到 23.8,到2050 年进一步增长到32.8。 未来全球城镇化率的年均增加 0.4 个百分点,发 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国城镇化率及增速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未来20年全球的城镇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到 2020 年、2030 年和2050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将 分别达到56、60和67,年均增长约0.4 个百分点。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水平将持续增长, 2020年将达到61,2030年增长到69,到 2050年进一步提高到77以上。印度和非洲将 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化速度将快于中国。 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欧洲、 美国和拉美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将接近90。 与此同时,未来中国城市的数目将不断增加, 且分布密集。其中10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将从 2010年的4个增长到2025年的7个,500-1000 万人口的城市将从2010年的10个增长到2025 年的17个。未来城镇人口将每年增长约1700万, 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口增长来自100万人口以上的 大型城市。 预计未来全球经济年均增长 2-4,发展中国 家增速将超过发达国家经济增速,2030 年左右 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将超过全球的一半,中国 2030 年或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根据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测,未来全球经 济的年均增长率将在2-4左右,其中发展中 国家的增速将远高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经 济增速在2010-2020、2020-2030和2030-2050 年分别达到6.4、4.5和3.5,高于世界同期 的平均增速,也远高于OECD国家在三个时期的 经济增速。到2030年左右,发展中国家经济总 量将超过全球的一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 过2/3,确立起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而中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将比过去十年明显放缓, 但在我们的中等情景下仍然具有保持较快增长的 潜力。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10-2020年为 7.3,2020-2030年缓慢降到4.8,而在2030- 2050年平均为3.1。如果中国可以通过技术的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3 进步抵消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左右,并将 生产率维持在高位,则中国能保持更好的增长速 度,2010-2020年达到7.9,2020-2030年达到 6,2030-2050达到4.6。到2030年中国的 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并贡献世界经济增长的约1/4。 全球正在掀起以能源变革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 革命”,节能和提高能效超过能源开发成为“第 一大能源”,世界范围内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替代化石能源的变革趋势明显加速。 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当前能源变革的首要选择,把 能源节约放在比开发更优先地位。这不仅因为能 源的节约比开发具有显著的节约资源、改善环境 的效果,也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经济效益,而 且节能潜力巨大,对未来满足新增能源服务需求 可比增加能源开发有更大作用,因此视节能为“第 一大能源”。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先进能效标准 的节能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能效比 1990年提高20的目标,德国进一步提出一次 能源总消费到2020年和2050年分别比1990年 减少20和50的目标,而经济社会仍将持续 发展。美国也提出轻型乘用车燃油经济性到2020 年左右将比目前提高80,减排CO 2 达40以 上的技术标准,同期商业和工业建筑能效也将提 高20。 全球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非水可 再生能源供应量2013年比2005年增长到3.3倍, 年均增速16,远高于全球能源总消费量2.2 的增速。2013年与2005年相比,OECD国家能 源总消费量减少2.6,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减 少9.6和9.0,而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则分别 增长11.6和180。欧盟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 源比例达27目标,德国进一步提出2030年达 30,2050年达60,其中发电比例达80的 目标。全球已出现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 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逐渐取代以化石能源为支柱 传统高碳能源体系的变革潮流,可再生能源技术 和产业将面临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化石能源中, 天然气是比煤炭、石油更为清洁、高效的低碳能 源,其产生单位热量的CO 2 排放比煤炭低40 以上,用天然气替代煤炭也是促进能源结构低碳 化的重要选项。特别是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的 突破,2012年与2007年比较,天然气产量增长 25,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由25上升到 30。相应其煤炭消费量下降23.6,煤炭在一 次能源消费中比重也由24.3下降到19.8,单 位能耗的CO 2 排放强度下降11.2,能源消费总 量下降6.9,而CO 2 排放总量下降11.2。世界 范围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的变革 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到本世纪末全球必须实现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 完成能源体系的根本性转型,使CO 2 排放趋近于 零,从而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2℃的全球应对气 候变化的目标。 “十八大”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并将 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 重要内容和关键着力点,是顺应世界潮流的战略 选择。中国当前以大幅度降低单位GDP能源强 度和CO 2 强度作为推动节能和能源结构低碳化 的主要目标,并制定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从 2005年到2013年,单位GDP的CO 2 强度下降 28.5,远超同期发达国家下降的幅度。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新增规模也位居世界前 列。从目前到2030年,单位GDP能源强度年下 降率仍可维持在3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供应量仍可年均增长约8,在全球能源变革中 占据显著地位。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4 - 1.3 未来发展面临的 四大挑战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 挑战也日益凸显,如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 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中国发展的资源 代价集中体现为能源消耗水平过高、能源利用效 率低、以及由此产生的能源安全隐患,而环境代 价则可以从各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中得以体现。 这些挑战也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有机 会通过建立安全、高效、清洁和低碳的能源供应 与消费体系引领世界能源体系的变革;有机会通 过积极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行动在 全球低碳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有机会以 环境改善为契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 挑战一中国有机会在 2030 年前跻身高收入国 家的行列,并成为全球 GDP 总量最大的经济体, 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过去30年成功地保持年均10左右的 快速增长,今后20年乃至本世界中叶是否还能 保持这方面学术界已经有很多激烈的争论,有 的学者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充满信心,认为中国 可以保持很多年高达8的经济增长奇迹,而悲 观的学者则认为中国可能会和其他大部分发展中 国家一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可能由于中 国巨大的经济体量的萧条带来新一轮的全球经济 危机。类似其他新兴国家(比如拉美地区和东南 亚地区)在突破人均GDP3000美元后,由于经 济发展自身矛盾集中爆发,难以克服自身矛盾, 经济增长回落或者长期停滞。中国未来的经济表 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与 中国经济改革的情况,而这一改变对全球的能源 系统与温室气体排放、环境质量变化意义深远。 挑战二中国有机会主导世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 源的发展,引领世界能源的未来,但需要实现能 源体系的重大变革,建立安全、高效、清洁、低 碳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快速增 加,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而能源 利用效率则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单位能源利用 的产出效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参见图1-10、图 1-11)。大量能源供应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进口,国 家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11年,中国能源消 耗总量已超过27亿吨石油当量,与1980年水平 相比增加了4.5倍以上,比金砖五国中的其他四 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能源消费量总 和还要多(参见图1-9)。以人均水平看来,中 国在2007年人均能源消耗量超过1500千克石油 当量,在2011年突破2000千克石油当量,明显 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希腊、葡萄牙等欧洲国 家相当。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长期在 70左右。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煤炭、石 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费量也呈现增长趋势。 近年来,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 的比例已经呈现下降趋势。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5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 图 1-9 中国能源消耗及国际对比 图 1-10 中国人均能耗量变化与国际对比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6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图 1-11 中国能源生产率与国际对比 中国日益增长的巨大能源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国 际市场。长久以来,中国一直是能源净出口国, 而2000年起则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 年增长。以原油为例,2000年中国原油净进口 量不足6000万吨,2005年这一数字就增加为 这一数值的2倍,2008年增为3倍,2012年石 油净进口量已超过2.6亿吨。中国一向是煤炭生 产大国,长期出口大量煤炭,而2000年以来, 煤炭的净出口量快速降低,2007年滑入净出口 200万吨的低谷,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 国,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两年之后的2011年, 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而2012年煤炭净进口量近 2.8亿吨,约占全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81(参 见图1-12、图1-13)。虽然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 整体上还不高,但急剧增加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 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中国政府 的官方表述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能源 安全既受到国际市场的价格不稳定威胁,又涉及 错综复杂的政治乃至军事博弈。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快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偏 低以及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建立安全、绿 色、高效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是中国未来应对 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能源体系的绿色 低碳转型既是重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 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新 的增长点,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 活产生深远影响,给我国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 倘若抓住这次机遇,中国就有机会主导世界新能 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引领世界能源的未来。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7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 数据来源 2000-2012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 局,2013年进口数据来自海关总署2013年12 月出口重点商品量值 图 1-12 中国煤炭进出口量变化 图 1-13 中国石油进出口量变化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8 数据来源 中国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低碳发展 报告2014,其他国家碳排放数据来自世界银 行公开数据库 图 1-14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际比较 挑战三中国有机会在全球低碳发展中扮演重要 角色,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向产业链上游移动,但 需要进一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气候变化带 来的风险; 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演变以及各国间 责任和义务的分担的体现。这会引起国际政治关 系、科技和贸易竞争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等格局的深刻变动。这是重树我国大国形象的 关键时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一系列的生 态环境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以二氧化碳为 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持续增长。中国自八十年 代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一直增长,2010年 已超过70亿吨,是1990年水平的3倍以上。 尽管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但却因为其世界最大碳排放国的地位而在气候变 化的合作行动中面临严峻挑战(二氧化碳排放情 况参见图1-14、图1-15)。2012年底,多哈气 候大会、巴厘路线图的谈判结束,德班平台谈判 正式开启,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又提出“所有缔 约方在2015年前通报国内准备实现的减排贡献”。 而与此同时,IPCC最新评估报告则进一步强化 了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认知,提出为了控制 全球变暖,全球碳排放需要在2030年与2010 年持平到减排40。根据现有研究,中国在未 来很可能在碳排放水平还未达到峰值的情况下面 临减排约束和压力。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19 数据来源 中国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低碳发展 报告2014,其他国家碳排放数据来自世界银 行公开数据库 图 1-15 中国人均碳排放与国际对比 挑战四中国有机会以环境改善为契机优化经 济结构,但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 境质量; 除了温室气体之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带来 了其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以2005年为例,中 国的生物需氧量(BOD,表征水体有机污染程度) 和一氧化二氮(N 2 O,大气污染物,光化学烟雾 的成因之一,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排放总量均居 世界第1位,BOD排放量甚至超过其余4个排 放大国的总和,N 2 O排放量是印度和巴西两个排 放大国的2倍,比第2大排放国美国高约三分之 一;从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来看,BOD排放 强度在在5个排放大国之中名列第2,N 2 O排放 强度在在8个排放大国之中名列第4。国内自然 环境承载着巨大的污染排放负荷。截至到2006 年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 其排放总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至2006年达到 高峰。 特别是近几年来,以雾霾天气为表征的大气污染 危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频频爆发,严重影响了人 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雾霾治理成为了 政府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治理措施也对 碳排放的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雾霾治理作为 外部力量,推动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议定 和执行力度,改变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长期 存在的政策执行阻碍的局面。在京津冀地区,产 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北京、天津和河北改善 大气环境的重要应对措施。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趋势持续 增长,新一届的政府也明确了中国仍将秉持以发 展为主的国家战略。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趋 势的研究中,比较一致地认同中国经济将在增速 下降的情况下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仍将不断扩大。 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经济总量2010-2020年这 十年间将翻一倍。在经济结构方面,虽然第二产 业的比例会不断缩减,但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20 相当大的份额(40以上),其产值也会不断 增加;第三产业比例会继续上升,最终GDP占 比将超过50。此类研究大多数没有探讨中国 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既往的发展 模式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承载力问题在 当下的中国已然十分明显,这种发展模式对中国 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1.4 重塑未来需要的 五个转变 为了迎接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亟需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由提高增长 速度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能源供应模式, 由“以粗放的供给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转向“以科 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 向制约能源消耗;转变环境管理模式,由“过程控 制”的总量控制走向“结果控制”的环境质量改善; 转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姿态,由被动承受转向主动 管理气候风险,实现“减少风险”与“减少贫困”的双 赢;转变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抓住基于能源和资 源效率提高的第六次经济周期的宝贵机遇,由经 济、能源和气候事物的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革新 者和规则制定者。 转变一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向注重经济发展 的质量转变 1978年以来,中国连续35年来接近两位数的经 济增长速度被世人誉为“中国的奇迹”。然而,这种“高 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方式总 体效率不高,资源与环境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愈加突出。2009 年,中国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 13916.2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8。而在污染 严重地区,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更是高达7 以上。近年来,中国各地爆发的众多环境污染造 成的伤亡损失已经诱发多起群体性事件,成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诱因。因此,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 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加快中国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型刻不容缓。2012年,党的十八大 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 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发展理 念必须由“为增长而增长”转向“提升社会福祉”,经 济发展方式由“以牺牲环境与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 第一章 未来20年的中国与世界 | 重塑未来 21 短期经济效益”的高碳模式转向以“实现经济、社 会与环境的共赢”为目标的低碳模式。低碳经济发 展方式的内涵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并重, 福祉提升与经济增长齐步,在统筹考虑环境利益 与社会进步程度的前提下稳步发展经济。 与高碳经济发展方式相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在 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都体现出明显的优越 性。在经济维度,高碳发展方式以自然资源的投 入与资本积累作为主要驱动因素,依靠政府主导, 投资拉动,以出口为导向,大力发展资源和资本 密集型的重工业,服务业严重滞后。在这种以投 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下,人均收入 的增长速度远不及人均GDP的增速,因此社会产 出的增加没有完全转换成为生活水平的提升。在 低碳发展方式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提高效率 为手段的内涵式发展以及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增长 方式。高科技、环保与新能源、生物科技、服务 业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价值链不断加长, 传统的制造业也由过去集中在价值链的中段转向 附加值、盈利率更高的两端发展。低碳发展方式 在就业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要素 禀赋决定了适宜中国未来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应 当是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的增长方式。由于服务 业劳动密集程度高于工业,而重工业的劳动密集 程度又是工业中较差的,因此经济结构由重工业 向服务业倾斜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生产性 服务业还有助于提高整体国民经济的效率,并且 将服务引入生产过程,从而促进社会分工,影响 技术创新的方向。在社会维度,尽管高碳发展方 式下的经济增长迅速,但是财富分配不均问题突 出,城乡差异与地区性差异明显。而低碳发展模 式通过投资反哺自然资本,缓解生态敏感地区的 贫困问题,也改善国民环境质量,健康水平,从 而提升社会福祉。在环境维度,高碳发展方式始 终把经济增长作为压倒一切的优先发展目标而没 有在经济增长之初就统筹考虑环境影响与社会效 益,采取的措施多是“先发展,后治理;先高碳, 后低碳”,使得生态系统不可抗拒地走向崩溃。而 在低碳模式下,由于注重人口控制,经济增长方 式向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