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相似
资源描述:
0.080.060.040.020- 0.02- 0.040 5 10 15 20 0 0.5 1.51.0β / r a dλC q图 1 风力机转矩系数曲线Fig.1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turbine大 型 变 速 恒 频 风 电 系 统的 建 模 与 仿 真孙国霞 , 李啸骢 , 蔡义明( 广西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 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 针对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 基于 Matlab / Simulink 建立了包括风机、 传动齿轮、 双馈发电机在内的大型风电系统的整体动态数学模型。传统的最大风能捕获算法往往基于最优功率曲线和部分风机参数已知 , 当上述参数未知或出现扰动时 , 风电系统的效率会严重降低。针对此不足 , 基于所建模型设计了变步长最大风能捕获控制器 , 该控制器采用矢量控制算法 , 实现了发电机输出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 ; 针对有功功率控制 , 控制器根据发电机输出转速扰动时 , 相应输出有功功率的变化变步长地调整系统输入 , 直到系统运行到最大风能点。仿真结果验证了风电系统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控制器的有效性。关键词 风力发电系统 ; 双馈发电机 ; 矢量控制 ; 最大风能追踪中图分类号 TM 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6047 ( 2007 ) 10 - 0069- 04收稿日期 2006 - 09 - 11 ; 修回日期 2007 - 03 - 05电 力 自 动 化 设 备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Vol.27 No.10Oct.2007第 27 卷第 10 期2007 年 10 月0 引言在众多的计算机仿真软件中 , Simulink 为动态系统的设计与控制策略的开发提供了直观、 方便、 交互式的图形化集成仿真环境 , 获得了广大工程研究人员的青睐。现基于 Simulink 建立了以双馈电机为发电机的大型变速恒频风电 系 统 [ 1 - 3 ] 的 整 体 动 态 数 学 模 型 ,该模型包括风机、 传动齿轮、 发电机、 控制器 4 个部分。其中 , 为提高低风速下的风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设 计 了运用变步长搜索算法的最大 风 能 追 踪 控制器 , 该控制器收敛速度快 , 并且不需要风机系统的任何参数 , 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能。1 风电系统仿真与建模1.1 风力机模型风机的输出转矩与风速、 叶片转速及其结构参数有关 , 由风力机的转矩特性方程有 [ 4- 5 ]T wt = 12 C q π R 3 ρ v 2 ( 1 )式中 T wt 为风轮输出转矩 ; C q = f ( λ , β ) 为风轮的转矩 系 数 ; ρ 为 空 气 密 度 ; v 为 风 速 ; R 为 风 轮 半径 ; λ = ω m R /v 为叶尖速比 ; ω m 为风轮机械角速度 ; β 为风机桨矩角。C q 与桨矩角 β 、 叶尖速比 λ 的非线性曲线关系如图 1 所示。对于水平轴、 三桨叶、 上风向布置、 变速变桨距控制发电机组 , 根据文献 [ 6 ] 有C q = f ( λ , β ) = 0.22 λ 116 λi- 0.4 β - “5 e - 12.5 / λ i1λ i =1λ + 0.008 β -0.035β 3 +1( 2 )1.2 传动齿轮模型风 力 机 的 传 动 齿 轮 示 意 图 如 图 2 所 示 , 忽 略转 轴 的 倔 强 因 数 、 阻 尼 因 数 , 由 动 力 学 分 析 , 可 知轮毂到发电机转子之间的机 械 传 动 部 分 的 动 态 方程 [ 7- 8 ] 为T wt - T lss = J wt d ωtd tT lss = K gear T hss( 3 )式中 J wt 、 ω t 分别为风机的转动惯量 和 机 械 转 速 ;风力机ω tT wt传动齿轮 K gear ∶ 1T lss图 2 风力机传动齿轮示意图Fig.2 Gears of wind turbine发电机T hssω rT l s s 、 T h ss 分别为经过传动齿轮低速轴和高速轴上的机械转矩 ; K gear 为齿轮箱变比。1.3 双馈电机模型基于两相静止 ( α , β ) 坐标系建立双馈电机数学模型 [ 9 - 11 ] 为u s αu s βu r αu r β“““““““““““=R s + L s p 0 L m p 00 R s + L s p 0 L m pL m p ω r L m R r + L r p ω r L r- ω r L m L m p - ω r L r R r + L r p“““““““““““i s αi s βi r αi r β“““““““““““( 4 )ψ s αψ s βψ r αψ r β“““““““““““=L s 0 L m 00 L s 0 L mL m 0 L r 00 L m 0 L r“““““““““““i s αi s βi r αi r β“““““““““““( 5 )T e = p n ( ψ s α i s β - ψ s β i s α ) ( 6 )双馈电机的转子运动方程为T hss - T e = p n J gen d ω rd t ( 7 )式中 u s α 、 u s β 、 u r α 、 u r β 分别为定、 转子 α 、 β 轴电压 ;i s α 、 i s β 、 i r α 、 i r β 分别为定、 转子 α 、 β 轴电流 ; ψ s α 、 ψ s β 、ψ r α 、 ψ r β 分别为定、 转子 α 、 β 轴磁链 ; R s 、 R r 、 L s 、 L r分别为定、 转子的电阻和自感 ; L m 为定、 转子间的互感 ; ω r 为发电机的转速 ; T e 、 p n 、 J g e n 、 ω r 分 别为发电机的电磁转矩、 极对数、 转动惯量和机械转速 ; ω r = K gear ω t ; p = d / d t 。这里采用 S- Function 来创建上述仿真模型。1.4 控制器设计1.4.1 矢量解耦控制器模块采用电动机惯例 , 在定子电压矢量定向的旋转( d , q ) 坐标系下 , 忽略定子电阻和电网电压波动的影响 , 即 u qs = 0 , u ds = u s = C onst , C onst 为常数 , u s 为定子电压幅值 , 双馈电机的数学模型可简化为 [ 10- 12 ]u dr = L r σ pi dr + R r i dr - ω s L r σ i qru qr = L r σ pi qr + R r i qr + ω s L r σ i dr + ω s L mLsψ s式中 u ds 、 u qs 、 u dr 、 u qr 分别为定、 转子 d 、 q 轴电压 ; i d r 、i qr 分别为转子侧 d 、 q 轴电流 ; ψ s = u s / ω 1 为定子磁链 ; ω s = s ω 1 为滑差转速 , s 为发电机的滑差频率 , s > 0 运 行 在 次 同 步 状 态 , s = 0 运 行 在 同 步状态 , s < 0 运行在超同步状态 ; σ 为漏磁系数 ,σ =1 - L m 2 / ( L r L s ) 。若选择定子侧输出有功 P s 和无功功率 Q s 为系统输出 , 即P s = u s i qs = - L m u s i qr / L sQ s = u s i ds = u s ( u s / ω 1 - L m i dr ) /L s ( 9 )式中 i ds 、 i qs 分别为定子 d 、 q 轴电流。设计控制器输出电压为u dr = L r σ pi dr + R r i dr + Δ u dru qr = L r σ pi qr + R r i qr + Δ u qr ( 10 )Δ u dr = - ω s L r σ i qrΔ u qr = ω s L r σ i dr + ω s L m ψ s / L s ( 11 )式中 Δ u dr 、 Δ u qr 为转子侧 d 、 q 轴补偿电压。可知 , 经过前馈补偿去除式 ( 11 ) 的补偿电压后 ,通过调节转子 d 、 q 轴电压可以分别控制转子侧 d 、 q轴电流 , 从而实现定子侧有功和无功的解耦 控 制 。相应地 , 调节器可以采用简单的线性 PI 调节器。相应地 , 为实现矢量控制 , 需要检测定子 ( 电网 )电压矢量的位置 , 设计了锁相环模块 , 如图 3 所示。该模块利用算式的恒等性 , 实现了电压矢量相位的动态检测 , 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检测速度。1.4.2 最大风能追踪控制器模块已有 文 献 对 最 大 风 能 追 踪 问 题 进 行 了 深 入 研究 [ 13 -14 ] , 然而 , 此类方法往往需要预知风机的参数 ,因而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控制效果 , 针对这一缺点 , 设计了不依赖于风机参数的最大风能搜索算法。不同风速下的风机功率 - 转速曲线如图 4 所示 ,其 中 v 1 > v 2 > v 3 , 曲 线 1 、 2 、 3 、 4 为 最 优 功 率 曲 线 ,B 、 C 、 D 分别为最大功率点 , 对应风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分别为 ω 1 、 ω 2 、 ω 3 和 P a 、 P b 、 P c 。可见 , 不同风速下 ,风机的输出功率存在唯一的最大值 , 对应的风机转速为最优转速。图中 , P o 为风力机输出的机械功率。显然 , 对应最大功率点有dP o / d ω t = 0 ( 12 )忽略损耗的情况下 , 风电系统的总输出有功功率为P o = ( 1- s ) P s ( 13 )图 4 风力机的功率 - 转速曲线Fig.4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turbine1BCDOP cP bP a v 1v 2v 3ω tω 1 ω 2 ω 3P o234第 27 卷电 力 自 动 化 设 备图 3 锁相环模块Fig.3 Model of PLL23 u a -13 u b +u c’ - 13u b - u c’ *三相 / 两相坐标变换函数1三相定子电压输入余弦函数正弦函数sincos+-ref outPI 调节器1s 1电压矢量输出2 * PI*50++积分器( 8 )图 6 给定风速曲线Fig.6 Speed curve of wind8.740 80v/(ms-1)t / s8.450 60 709.0表 1 风电系统参数Tab.1 Parameters of windgenerator system参数 值 参数 值R 40 m L ls 9.55 10 - 5 Hρ 1.25 kg /m 3 L lr 9.55 10 - 5 Hv in 3 m/s L m 0.095 5 Hv out 25 m/s p n 2J w t 9 10 7 kg m 2 P N 2 MWJ gen 90 kg m 2 u sN 690 VK gear 83 f sN 50 HzR sR r0.01 Ω0.01 Ωi rN 1 700 A注 v in 、 v out 分 别 为 风 机 的 切 入 与 切 出 风 速 ; L l s 、 L l r分 别 为 定 、 转 子 漏 电 感 ; P N 为 发 电 机 额 定 功率 ; u sN 、 f sN 分别为定子额定电压与频率 ; i rN 为转子额定电流。基于式 ( 12 ) ( 13 ) , 采用离散 S- Function 设计最大风能追踪控制模块 , 其基本思路为ω t if P s + ω t Δ P sΔ ωt>0 ω t ( k+1 ) = ω t ( k ) +k 1else if P s + ω t Δ P sΔ ωt< 0 ω t ( k+1 ) = ω t ( k ) - k 2else if P s + ω tΔ P sΔ ω t =0 ω t ( k+1 ) = ω t ( k“)式中 “ ” 表示 ω t 增大 ; k+1 、 k 分别表示第 k+1 和 k步的离散值 ; k 1 、 k 2 为变步长 , 是 P s + ω tΔ P sΔ ω t ’ 的增函数 , 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 , 采取线性增函数。ω t 减小时的控制算法与上述类似。2 仿真结果在 Matlab /Simulink 下建立上述模型 , 如图 5 所示 , 仿真参数如表 1 所示。孙国霞 , 等 大型变速恒频风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第 10 期仿真条件为风速在 等 50 s 时 , 从 9 m/s 突变为8.5 m/s , 输出有功功率追踪最大风能点 , 无功功率输出为零。仿真结果如图 6 ̄12 所示。图 6 为风速变化曲线 ; 图 7 为发电机给定转速ω rr 与实际转速 ω r 曲线 , 可见 , 风速变化时 , 控制器可以改变电机转速而实现最大风能的跟踪 , 而且实际转速可以很快跟踪给定。相应的系统输出有功及定子侧输出有功如图 8所示 , t < 50 s 时 , 定子稳态有功小于系统输出有功。由图 7 发电机转速曲线知 , 此时发电机转速高于同步转速 , 转子侧也向外发出有功 ; 同理 , t > 50 s 时 ,定子稳态有功大于系统输出有功 , 此时发电机转速低于同步转速 , 转子侧从电网吸收有功。图 9 为定子给定无功 Q r 与实际输出无功 Q 曲线 , 可见控制器可以使得系统输出无功为零 , 即实现定子侧输出电能的功率因数为 1 ; 图 10 为发电机电磁转矩与风机机械转矩曲线 , T e1 =K gear T e 为发电机传到风机侧的电磁转矩 , 可见稳态时转矩平衡 ; 图 11为转子侧 d 、 q 轴电压曲线 , 稳态时为常数 ; 图 12 为转子侧三相输出电流曲线 , 可见在 t = 53 s 左右 , 电流发生了换向。由于转子侧电流频率对应发电机的滑差频率 , 由图 7 可知 , 此换向点对应发电机的同步转速点。当双馈电机转速从高于同步转速变为低于同步转速时 , 转子侧电流换向 , 仿真与理论分析完全一致。图 5 变速恒频大型风电系统仿真Fig.5 Simulation of wind generator systemP_outomg_wt pitch_refwr *MPPTControl 0Q_refWr_refis_UVWir_KLMwr_refQ_refomg_ mecvs_UVWvr_KLMP_outControlP&Qpitchwindomg_wtT_wt风机模型 T_wtT_emomg_ emomg_ wtDrive Train齿轮箱模型is_UVWir_KLMTevs_UVWvr_KLMomg_mecWR_IM双馈风机模型GainuRST电网模型urT W tWrWtisirTendspee矢量控制控制器83最大风能捕获控制器3 结论基于 Matlab / Simulink 建立了包括风机、 传动齿轮、 双馈发电机、 控制器在内的大型变速恒频 风 电系统的整体动态数学模型。控制器由 2 部分组成 ,一为针对双馈发电机的矢量控制器 , 实现了发电机输出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 ; 二为运用变步长搜索算法的最大风能追踪控制器 , 提高了低风速下风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 且该控制 器 收 敛 速 度 快 , 无需风机系统的任何参数 , 鲁棒性能好。仿真结果验证了风电系统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控制器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 1 ] 何祚庥 , 王亦楠 . 风力发电 我国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现实选择 [ J ] . 上海电力 , 2005 ( 1 ) 8 -18.HE Zuo - xiu , WANG Yi - nan. Wind power is the most realisticcho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energy andelectric power in our country [ J ] .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 2005( 1 ) 8 -18.[ 2 ] 张新房 , 徐大平 , 吕跃刚 , 等 . 大型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自适应模糊控制 [ J ]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4 , 16 ( 3 ) 573 -577.ZHANG Xin - fang , XU Da - ping , L U Yue - gang , et al. Adaptivefuzzy control for large - scale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s [ J ]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 2004 , 16 ( 3 ) 573 -577.[ 3 ] 陈雷 , 邢作霞 , 潘建 , 等 .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发展趋势 [ J ] . 可再生能源 , 2003 ( 1 ) 27 -30.CHEN Lei , XING Zuo- xia , PAN Jian , et al. An overview of largegrid - connected wind generation system status [ J ] . RenewableEnergy , 2003 ( 1 ) 27 -30.[ 4 ] 王承煦 , 张源 . 风力发电 [ M ] .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02.[ 5 ] 叶杭冶 .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 [ M ]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 ] SLOOTWEG J G , KLING W L , POLINDER H. Dynamic modellingof a wind turbine with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 C ]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Summer Meeting. [ S.l. ] IEEE , 2001 644 -649.[ 7 ] PENA R , CLARE J C , ASHER G M . Doubly fed inductiongenerator using back-to-back PWM converters and its applicationto variable-speed wind-energy generation [ J ] . Electric PowerApplications , 1996 , 143 ( 3 ) 231 - 241.[ 8 ] KOJ ABADI H M , CHANG L , BOUTOT T. Development of anovel wind turbine simulator for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using an inverter-controlled induction motor [ J ] .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 2004 , 19 ( 3 ) 547 - 552.[ 9 ] 高景德 , 王祥珩 , 李发海 . 交流电机及其系统的分析 [ M ]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3.[ 10 ] TANG Yi - fan , XU Long - ya. A flexible active and reactivepower control strategy for a variable speed constant frequencygenerating system [ J ]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1995 , 10 ( 4 ) 472 -478.[ 11 ] RABELO B , HOFMANN W. Optimal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control with the doubly -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in the MW- class wind - turbines [ C ] ∥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Drive Systems. Bali , Indonesia IEEE ,2001 53 -58.[ 12 ] TANG Yi - fan , XU Long - ya. Stator field oriented control ofdoubly - excited induction machine in wind power generatingsystem [ C ] ∥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Midwest Symposium onCircuits and Systems. Washington , DC , USA [ s.n. ] , 1992 1446 - 1449.[ 13 ] 刘其辉 , 贺益康 , 赵仁德 .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最大风能追踪控制 [ J ]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2003 , 27 ( 20 ) 62 -67.LIU Qi - hui , HE Yi - kang , ZHAO Ren - de. The maximal wind- energy tracking control of a variable-speed constant -frequencywind -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 J ] . Automation of ElectricPower Systems , 2003 , 27 ( 20 ) 62 -67.[ 14 ] 贾要勤 , 曹秉刚 , 杨仲庆 . 风力发电的 MPPT 快速响应控制方法[ J ] . 太阳能学报 , 2004 , 25 ( 2 ) 171 -176.JIA Yao - qin , CAO Bing - gang , YANG Zhong - qing. A fastresponse MPPT control method for wind generation [ J ] . ActaEnergiae Solaris Sinica , 2004 , 25 ( 2 ) 171 -176.( 责任编辑 康鲁豫 )作者简介 孙 国 霞 ( 1978 - ) , 女 , 俄 罗 斯 族 , 新 疆塔 城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 统 控 制 技 术 ( E - mail sunguoxia0424@sohu.com ) ;李 啸 骢 ( 1959 - ) , 男 , 云 南 昆 明 人 , 教授 , 博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博 士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为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 电力系统控制与分析、 农业工程自动化等。孙国霞第 27 卷电 力 自 动 化 设 备15440 80ω rr,ωr/(rads-1)14850 60 70160 ωrrω r1.05P o,Ps/MW0.901.2040 8050 60 70P oP s 0Q,Q r/kvar- 8840 8050 60 70QQ r图 7 发电机转速曲线Fig.7 Rotational speed curve of generatort / s图 8 发电机输出有功功率曲线Fig.8 Curve of active power outputt / s图 9 发电机定子无功功率曲线Fig.9 Reactive power curve of statort / s图 10 发电机输出转矩与风力机输出转矩曲线Fig.10 Curves of generator torqueoutput and turbine torque output5.4 10 5T wt,T e1/(Nm)t / s4.6 10 56.2 10 540 8050 60 70T e1T wt图 11 发电机转子 d 、 q轴电压曲线Fig.11 Voltage curves of generatorrotor in d , q axis10u dr,u qr/Vt / s- 305040 8050 60 70u dru qr图 12 发电机转子励磁电流曲线Fig.12 Magnetic current curvesof generator rotor0i ra,i rb,i rc/At / s80050 5652 54i rai rbi rc- 800为了确保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 各电气设备必须通过大型接地网进行良好接地。对于 大 型 发 电厂、 变电站接地网而言 , 一般占地面积可达 ( 900 ~ 50 10 4 m 2 ) , 且结构复杂 ( 包括各种接地桩、 柱、 地下金属管道、 铜网、 组件耦合接地等 ) , 要方便、 安全、 准确地实现接地网的特性测量比较困难。目前 , 接地网的测试方法多采用类工频 ( 变频 ) 、 大电流测试法 , 通过对接地网注入一个类工频 ( 变频 ) 大电流信号 , 采取不同于工频 ( 50 Hz ) 的信号 , 用特殊设备降低噪音信号的干扰 , 计算出接地网的特性参数 [ 1- 2 ] 。传统使用的接地网测试设备有很多 , 包括变频电源、 变频电压电流测试仪等 , 整套设备存在着体积庞大、 使用不便、 测试精度低等问题。为了准确实现接地网的特性测量 , 把嵌入式系统、 数字滤波器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接地网测量仪器的开发中 , 将测试系统所需要的变频电源、 变频电压电流测试仪整合到一起 ,开发出一个可独立使用的接地网特性测量装置 , 能够方便、 准确地进行接地电阻的测量。1 测试原理将变频大电流信号的发生、 电流和电压信号的检测、 数据的处理显示等模块全部集中到接地网测量装置后 , 改变了传统测试装置体积庞大、 携带不易的缺点 , 方便测试布线、 数据显示 , 测试时引线方法、 线路布置如图 1 所示。在测量接地网接地电阻 R 时 , 注入接地网的电流 I 经接地网向无穷远处自由散流 , 理论上接地网上的电位 U ( 以无穷远处为参考零点 ) 与电流I 的比值即为其接地电阻值。在测量中 , 电流极布极与放线距离应 4 ~ 5 倍于被测地网对角线 , 同时电压极布线长度应约为电流极布线长度的 0.5 ~ 0.6 。如果减小接地网与电流极之间的距离 , 则 电流极引起的电压降对地表电位的影响会显著增大 , 影响测量准确度 [ 3 ] 。图 1 中的 P 是实际零电位区中的一点 , 测量时 ,只要找到零电位中的一点 P , 测量装置可以自动分别测出接地装置 G 与电极 P 之间的电位差 U G 和通过基 于 嵌 入 式 系 统 的 接 地 网 测 量 装 置方彦军 , 习 博( 武汉大学 自动化系 ,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探讨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新型接地网特性测量装置的开发方案 , 采用变频测量方法 , 能在30 ~ 70 Hz 频段间 1 Hz 步进 , 选择最佳测量频率 , 避开工频环境中的干扰信号 , 实现接地网特性参数的准确测量。设计的测量装置由变频电源、 测量处理模块、 嵌入式控制核心组成 , 其中处理器采用ARM7TDMI 内核的 32 位高速处理器。系统软件包括准同步采样、 数字滤波、 电参量计算等 , 由固化在嵌入式 ARM 芯片中的程序实现。方案充分利用嵌入式技术特点 , 通过传感器、 A / D 转换器等较少硬件 , 完成接地网参数的测量 , 应用结果证明设计方案高效、 可靠 , 满足测量要求。关键词 交流变频测量 ; 接地网 ; ARM ; uCLinux ; 数字滤波器中图分类号 TM 9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 - 6047 ( 2007 ) 10 - 0073- 04收稿日期 2006 - 11 - 14 ; 修回日期 2007- 04 - 17电 力 自 动 化 设 备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Vol.27 No.10Oct.2007第 27 卷第 10 期2007 年 10 月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variable - speed wind generatorsystem with large capacitySUN Guo- xia , LI Xiao- cong , CAI Yi - m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Guangxi University , Nanning 530004 , China )Abstract A whole dynamic model of a MW- class variable- speed wind generator system is presentedwith Matlab /Simulink , including wind turbine , drive train and doubly - fed generator. The traditionalMPPT ( Maximal Power Point Tracking ) algorithms are usuall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maximalpower curve and partial parameters of the wind turbine. The efficiency of wind generator systemreduces deeply when the above curve or parameters are unknown or changing. A “ variable - stepsearching controller of MPPT ”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model. The controller uses vector controlstrategy to realize the decoupled control of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outputs and adjusts the systeminput with a variable step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active power output when rotational speedperturbation takes plac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 the model is correct and the controller is valid.Key words wind generator system ; doubly-fed generator ; vector control ; maximal power point tracking
点击查看更多>>

京ICP备10028102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京ICP证120154号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经海三路
天通泰科技金融谷 C座 16层 邮编:102600